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7 15:39: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微课实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

第1篇

提起作文教学,我想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在平时教学中有所抱怨。而我自己,也常常为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而苦恼。今日,拜读了由张文质、窦桂梅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一书荟萃了20位名师的20堂精彩作文课堂实录,精到的评析与反思让我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亲和力以及特色的教学语言。感叹名师们作文教学水平的高超之余,更多的是他们设计的很多课例,对于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对自己和孩子都有受益。

大文豪巴金曾说过:“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而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熟悉的材料,学生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反之,则愁眉苦脸、焦头烂额,写出的文章也纯粹是空洞无物。张化万老师说得好:“真,是写好作文的出发点,也是作文的生命。”仔细想想,学生没有“真”的生活,又怎能“再现生活”呢?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谈何“内容真实具体”呢?因此,空洞无物、苍白无力也就是必然了。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习作水平。从本书来看,名师们无一不采用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活动习作”形式。名师们按照作文要求,创设各类习作情境,加上适当的活动组织,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到习作活动中。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参与中,自然而然依老师的要求听、说、想、做。老师们以这种不着痕迹的形式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并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萌生表达感受的欲望,习作之时自然处处皆能下笔了。

于是,名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活动作文”的形式:根据习作的要求,积极创设情境,恰当地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全身心投入,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去说、去看、去想。在活动中,老师会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学生亲身参与了活动,并有了独特的感受,表达时也就有内容可说,自然也就没有了畏惧心理,自然就会萌生表达的欲望。

在“活动作文”的过程中,名师们都把活动划分成为几个环节。每进行完一个环节,教师就会及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以口头和文字的形式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最后再将各个片段组织成文。这样在活动中写作,学生笔下记录的是“现在时”,印象还很深刻,感觉也还新鲜,所以写起来会更容易,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名师们的课堂中,还有一个值得可圈可点之处:说写紧密结合。学生们经历完一个环节后,教师都会引导学生们反复地练习说话。在说的过程中,细致地进行引导,及时地进行点评修改,力争让学生把这一环节的内容说清楚说具体。在充分的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就有力地保障了写的质量,也降低了写的难度。

要指导学生们说、写具体,也并非易事。各位名师均下足了功夫,使之落到了实处。最重要的是重视活动中的观察,教给观察方法,强调多角度、立体地进行观察。像何莹娟老师就巧妙地由一个“聪”字,让学生明白了观察时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口勤说话,心多思考。”学生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自然就能将活动写具体。

此书中的20节作文课,每节都有其特色,都让人回味无穷。而课堂上名师们的作文评析艺术,更让人啧啧称赞。每一节作文课上,教师都会请班上的孩子们站起来朗读自己的习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评析包括生评和师评,并且都是随机的。教师都很善于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同学的习作,尽量找出同学习作中的优点和可取之处。虞大明老师认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信’和‘快乐’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试想,即使是对于一个在写作上水平很普通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每一次作文,同学们总能从中发现点点滴滴的优点,他该会是多么的满足?他还会惧怕习作吗?肯定不会!他一定会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习作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在评析过程中,名师们除了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外,还很注重通过点评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他们会认真倾听学生的习作,并及时地指出学生语言或表达方式上的不妥之处,为其他学生如何规范语言提供了参照。

第2篇

全书共四大板块,即《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和《我的教学语录》。王崧舟老师把自己的从教经历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个五年,算是“崭露头角”的五年,被评为绍兴市教坛新秀,被任命为上虞市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上虞市百官小学副校长;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埋头教书,埋头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阶段,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声名远播;第四个阶段叫做“开创流派”阶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实用,很管用。如情境填空法,他举了个例子,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好,到这个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我看这个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来个应急处理呢,我肯定到不了这个层次。这么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庸师,这不明白着吗?接着看: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好,赶紧打住,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麽反应?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反应?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啊!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就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机智、通变、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还有实录还原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都很实用,很管用。

王崧舟老师还认为语文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比如,读流行的书,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不流行的书,如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入世的书,如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出世的书,如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索甲仁波切的《生死书》;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田正平的《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非教育类的,如范曾的《吟赏风雅》、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语文课程类的,如王尚文的《语感论》、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非语文专业的,如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学术类的,如朱光潜的《诗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国学经典类的,如王阳明的《传习录》、熊十力的《体用论》、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西方经典的书,如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汉默顿的《思想的盛宴》。等等等等。王崧舟老师始终觉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大概有着这样四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我通过教书、通过上课来挣钱,这是功利境界。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归结到一个词语,叫“责任”,很多优秀的老师,很多有理想的老师,就处在这样的道德境界中,他们为了教育、为了事业、为了孩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这个时候,你不是为他人活着,你是为学问活着。科学境界,使你在职业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做学问的趣味。第四重境界叫生命境界,在这个境界,你会迎来一次次生命与生命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到这个时候,你不是在上课,你是在享受上课。

王崧舟老师认为教师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外乎这样三种姿态,第一种是“作者崇拜”姿态,第二种是“读者崇拜”姿态,第三种是“文本崇拜”姿态。三种姿态各有利弊,各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且在具体的文本细读实践中,三种姿态往往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作用和影响。

第三大板块“我的语文实践”实录了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二泉映月》、《两小儿辩日》、《鱼游到了纸上》和《慈母情深》的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教研;方式;专业成长

一、集体备课电子化

备课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工作,只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立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备好一节课,教师才能条理清晰地上好一节课。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与传统的备课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电子化的备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都有很多新的内容,不再需要特定的场所,教师才能进行交流和共享。它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师设计和设想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其他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该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最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际需要作出删改,成为适合自己的教案,并且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三打白骨精》,悟空觉得白骨精是阴险毒辣的,八戒觉得其是有魅力的,而唐僧则觉得其是善良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白骨精到底长得怎样,感受原著的语言文字魅力,笔者把教学设计发到论坛上,老师在网络上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最终明确表示,要呈现原著的描写片段。“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这样在见不到处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填补文本的空白召唤,给学生带来立体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冲击。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本校教师或者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反思。通过这种备课,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教学资源和教育思想得到共享,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专题研讨交互化

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研探讨可以更深入。每一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果单靠个人的探讨研究,这些理念是死的。要让这些教育理念活起来,就要利用到博客、QQ、贴吧和各种教育论坛,把不同个体教师的思想展示出来,让更多人阅读、理解、评论,通过与不同层次人群的讨论,发表独立见解,传播个人观点,同时接收新信息,了解新动向,不断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加油充电,注入新的活力。

1.在线式教研

在线教研形式是最直接、最具有亲和力、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在QQ群和论坛中,教师可以就教学的某一环节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在线教师都能够参与进去,与同行共同探讨。

2.案例式教研

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教师QQ群,把典型的课堂教学写成案例形式放在群里,供大家学习研讨。

比如,名师薛法根的《猴子种果树》这一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们可以作为典型课例发到论坛中,教师通过认真地读帖,然后可以针对他的导入,他的识字写字指导,还可以是他的言语智能的训练方面,进行了跟帖、回帖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受益其中。

三、视频学习网络化

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但是对于普通的语文教师,能直面优秀教师风采的毕竟只有少数。大多数教师由于经费问题,缺少与优秀教师交流的机会。但我们可以通过开通免费的视频网站,搜集各类名师的教育视频、课堂实录、优秀讲座等,分门别类搭建学科视频资源分享平台。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摩名家视频,及时进行讨论交流,并在网络平台上撰写学习心得,指定相关教师定时检查学习心得的完成情况,把它列入期末的工作评定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学习到名家的长处,还提供了一个教学讨论交流的平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另外,为了快速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师还可以把自己上课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整个教学过程或特定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录制下来,通过录像定格、播放、回放,对某一课堂情境进行揣摩,进行微格研究,从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它可以让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把评价教学和改进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语文教师深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网络教研因其特有的优势,给小学语文教研方式的探索指明新的方向,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发展网络教研,切实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第4篇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方法

一、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双灵动的、渴求知识的眸子,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在课堂上渡过的分分秒秒是快乐、沉闷,抑或是痛苦、麻木,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澎湃的课堂。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情感”是其基本因素,一个做事沉闷,表情呆板,对生活得过且过没有激情,对美的事物没有欣赏情怀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所以,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是需要教师来传递的,教师上课时必须摈弃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情感,融合所授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汲取知识,提高听课效率。比如,人教版《黄山奇松》这一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其奇松、云海、怪石、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偏爱有加、情有独钟,黄山奇松的美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的文笔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么,怎样教好这篇美文呢?如何把我所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心灵展现一个美的世界呢?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黄山奇松的图,阅读了有关黄山奇松的书籍……课堂上,我娓娓动听的话音,一幅幅多姿多彩、楚楚动人的黄山奇松图以及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把学生带进黄山奇松的欣赏之旅。一节课结束,余音袅袅,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情感的余波中……像这样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每一段“激情燃烧岁月”,学生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二)尊重学生需要,注重激发兴趣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语文教师这样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巧设导语、妙用课件或音视频直观演示,或故弄玄虚巧设悬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从根本上扭转“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理念。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带着这种“情”点拨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佳境。如《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我播放了黄果树瀑布中“银雨洒金街”壮观的奇景录像,学生从荧屏上看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一种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二、高效课堂应让学生动起来

当今新课改极力改变的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节课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生怕遗留下讲不到的地方。学生被动地听,勤快地记笔记,忘乎所以地死记硬背,阅读量有限,阅读视野不开阔,课余大量抄答案去应付练习题、检测题、达标过关题,真所谓“中国的教师真会讲,中国的学生真会考”。我们现在国家省级公众资源教育平台的“一课一名师,一课一优课”的晒课活动,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晒设计理念,晒说课稿,晒精品教案,晒精美实用课件,晒微课,晒课堂实录,晒导学案及随堂巩固练习,晒课后反思,晒课外延伸练习等等,出名师,出精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授课模式,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一)让学生深入课文,充当角色,体验情感,实现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起来妙趣横生,很多课文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贴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某某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或者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诗朗诵等,这种让学生“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的方法何尝不是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好方法。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尽量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他们,呵护他们,做学生的朋友,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学生自然愿意与教师沟通,那么你想了解与掌握的也能第一时间获取。

三、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语文

俗话说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都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科教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深深感受到:原来学习好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语文离不开日常普通生活,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语、电视节目、电视剧、报纸杂志、网络、手机qq、微信平台、口头交谈等无不渗透着语言,都可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只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手段,就一定会打造一节节高效课堂,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写字教学 教学效益

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写字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关注。

一、利用信息技术服务课堂,优化教学

1.微课预习,讨论交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颠覆,写字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先学后教”,老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写字微课,让学生在家自由点击学习,然后在规定的平台内和师生进行交流,微课有授课速度可调控、可多次回放等优势,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写字教学的知识要点,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难点进行交流,达到思维碰撞的效果。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古人云“字无百日功”,需要枯燥的练习才有效果,而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原因,注意力很难长久集中,因此老师在写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也会时常播放一些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在学生进行写字练习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写字上,从而有效提高书写水平。

3.拉近时空,展示演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我们有必要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字理”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汉字,掌握容易写错的笔画,并领略其他几种字体的美。教学“尴尬”这个词语书写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把“尢”写成“九”,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尢”的金文、篆文让学生发现这个字就像一个跛脚的人,学生一次就把“尴尬”的字形牢牢掌握了。教学“家”的书写时,有些学生迟迟不能掌握“豕”的笔画特点,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豕”原意是一头猪,猪的嘴巴应该小一点,尾巴应该翘一点,身子应该胖一点,学生看过课件很快就掌握了书写要点。

4.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书写姿势,但有些学生抽象思维欠佳,老师无论怎样示范,效果总是不好,我把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该生的书写姿势一同投影出来,然后让其进行比较,逐一改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偏斜结构的汉字书写时,我首先播放一些平衡类杂技演员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这些演员还能保持站立不倒?让学生归纳出重心平稳的要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斜而不倒”的奥妙,这比空口说教效果要好很多,还能激发学生钻研书写的兴趣。对“撇”、“折”、“捺”等一些难写的笔画,直接使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地展示行笔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

5.拓宽视野,欣赏作品。传统的课堂因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因资源匮乏而捉襟见肘,现代信息技术因其超大的容载量弥补了这一不足,老师可以通过操作或远或近、或整体或局部、或行款或笔画把众多书法作品展现给学生欣赏,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修养,激发了他们民族自豪感,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可能。

6.多元评价,体验成功。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入让即时评价成了可能,拿到一幅学生刚写好的字,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并指导点评,写得好能得到及时肯定,有利于发扬优点,写得不好的被及时指出有利于改进。老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相关网站、论坛、空间让网友进行点评,让学生与之互动,实现多元评价,也让写得好的学生能够体验更多的成功感,从而强化写好字的意识。

二、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因其高速的计算速度而有着极强的管理功能,在写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对写字教学进行管理,比如统计学生写字课效果反馈用以调整老师教学方式;比如搜集编排学生不同时期的写字作品,展示其写字成长的过程;比如对学生写字水平进行测试统计,为学生以后写字发展提供依据……

三、拓宽培训,专业成长

教育的发展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但因其职业特点老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都不是很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摩网上名师课例、研读名家实录、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弥补了老师培训的不足。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录播教室等工具对写字教学过程进行录制,然后回放反思,甚至上传录像到网上邀请网友指导,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写字教学,是当前语文老师对“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回应,也是提升写字教学效益的有益尝试,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运用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厘清二者的关系

要在聋校语文微课中践行情境教育理论,首先要厘清二者的关系。从二者本质出发可以看出,情境教育更侧重于一种教育理念,相对来说微课则更接近于教学方法论范畴。情境教育的理念内涵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微课则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

(二)找到二者契合点

1.教学效果的契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其情感体验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微课则具有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元素,教师很容易就可以操作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同样有助于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内在结构的契合点

教学效果的契合源于二者内在结构的契合。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相对而言,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单一,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具备显著的“情境化”特征。从这个“情境化”出发,围绕情境教育相关理论,强化微课这一“情境化”特征,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育理论在特教语文微课中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育讲究“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情境教育追求“美”,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情境导入就是创设情境,以描述情节、制作微课导入,让学生感受一个“真”和“美”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应针对教材的特点,从残疾学生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教学,把知识点和趣味性融合起来,设计精美的微课环节,以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播放暂停、任务驱动等方式来穿插思考和互动,残疾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如我在进行《拔河》《赛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等涉及体育项目的篇目第一课时教学中,事先布置预习,描述相关比赛情境。情境导入部分,由于听障学生存在生理障碍,仅靠教师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课前组织拍摄了相关内容的情境短片,在课堂导入时播放。在微课中,分别围绕拔河、乒乓球项目,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体味情境过程。自编自导的短片延伸到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根据自己曾经的参与经历,逐步思考、总结,对课文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讲透方法

情境教育注重“情”,要求与学生真情交融。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方法,以真情来实现“授人以渔”。这需要教师既示范操作,又讲透解决问题的方法。特校通常班额较小,我们可利用好微课载体,多创设情境,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通过微课和课堂双重“一对一”来解决残疾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在教学《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涉及科学原理应用的篇目时,我侧重传授方法,让学生质疑,自己在生活中找各种例子去检验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进行启发、引导、疏通,如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等,不断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三)拓展思维情境教育突出“思”,给学生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要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但完成课后练习仅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即便对有多重残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我们还是要以分层教学等形式,开发相关的不同微课,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在微课中创设情境,适当对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反复观看微课来巩固所学的方法,进而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假以时日,则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既扮演角色,又续写课文,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多种角色着想,既设想当时,也设想未来会发生什么。在教学《让座》时,既引导学生扮演、设想全部出现的角色,也让他们尝试扮演、设想文中未出现但可能在场的角色。如引导学生分别设想假如自己是那个小朋友、那位老大爷、在场的乘客和司机,当时和以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在续写课文时,适当补充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开展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的讨论,使学生得出感同身受的结论。

三、一些思考

第7篇

一、教研互融,提升专业引领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创新教研员队伍管理机制,建立教研员与指导学校相应学科教师捆绑、共栖式成长模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引领力,成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

1. 在共研课题中提升研究能力。每年申报省、市教科所年度研究课题时,各学科教研员与基层学校教师共同申报一个课题,教研员为课题主持人或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一同制订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搜集素材、分析课题实验及控制变量的有关数据,建立理论模型,撰写阶段性成果等等。多方位、全过程参与,让教研员发现一线课堂中的问题,体验教学的变化与创新,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及时推广、分享教科研成果,提高全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除课题研究外,教研员还要参加对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感性经验,为校际间交流提供资料。通过共研课题,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此带动教师走上教育教学研究之路。

2. 在同课异构中,寻求专业提升的动力。相对来说,教研员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多,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与教师分享,使他们也有一个深度的体验,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外地经验和做法呈现于课堂教学。具体说,教研员学习归来后,与一线教师分别设计、教学同一节课,现场学习更有感染力,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比对,更能激发教师对课堂的研究兴趣,思考更具深度;教学的差异既成为自身课堂教学特色,也成为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动力,培养了教师在学习现场中的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研究方式。

3. 对照“两个标准”,提升自身素质。2012年2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为使“两个标准”在全县中小学的贯彻实施,我们率先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准确把握两个标准的理念与内涵,为后续培训做好了充分准备。近两年,我们全员参加了“‘国培(201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活动及“‘国培(2013)’――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培训活动。参加系列培训,一方面让我们时时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审视、把握基层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聚集“最近发展区”,追求教师有效成长

对于原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考核“齐步走”的传统做法,教师们颇有微词。近年来,根据调查,综合教师的工作年限、知识水平、职称等级、教学能力等因素,将全县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分为发展前期、发展期、发展后期几个档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对自身、对学生都有一个切实的思考,明确参训要解决的问题,怀着美好的培训期待都能化为每位教师提升喜悦的切身体验。

1.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学校定时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促使他们迅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依托县内的知名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等人力资源,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实施1-2年的“影子工程”,通过结对帮扶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师傅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予以指导,而且在青年教师自身的学习上也要予以帮助,让年轻教师在教育人格、教学技能上得以快速发展。

2. “骨干教师”栋梁工程。首先给骨干教师树立前进的标杆,让骨干教师了解一些外地和本地名师的成长经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骨干教师不断进取。其次是根据骨干教师的特点,开展“案例征集”、“问题征集”、“课堂用语、课改用语”推荐、“经典案例”分析、精彩教案学习、课堂实录剖析等活动,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骨干教师创造成功的台阶,让他们在学习他人的特色和思想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是促进骨干教师持续成长。制定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倾斜政策;实行导师制,为他们指定特级教师或名师导师,时时受到导师的指导和培养;给予展示机会,寒暑假的教育讲堂上,让骨干教师或上示范课或介绍成长经历,展示他们的风采。

3. “名优教师”超越工程。名优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师专业引领的排头兵。因此,我们时时关注名优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使之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第一,建电子书库。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同行,从读书、写作的源头活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名优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专业生命力。第二,科研先导,赋予重任。名师必须主持或主研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带一至二名骨干教师。第三,建立学科研究室,发挥示范效应作用。2015年,县政府拨款10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全县成立了10个学科研究室,每个学科研究室由一名学科名师挂衔,遴选6~10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目前,10个学科研究室已挂牌工作,名师带领骨干教师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撰写、发表科研成果在全县推广,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整合资源,助教师成长蓝图变为现实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对此,我们放眼教师成长的大背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指导每位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年成长规划,并努力融合培训资源,力指实现教师成长的梦想。

1. 博览群书,夯实从教之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就是观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方法的掌握、教学的创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

每年寒暑假,学校向教师们推荐一批必读书目,并要求校长带头读,定期以读书节、艺术节、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今日临西》、临西教育网站等媒体上开辟教师读书专栏,进一步浓厚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氛围。

发挥教研活动的导向作用。如在举办县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素养大赛中,不仅包括教学技能的展示还有教育理论、学科历史、书写、名人轶事、才艺展示等各个环节的测试。从海量阅读中,实现教师由“教书人”向“文化人”的自我嬗变,悄然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教育素养。

2. 特色研修,磨砺师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而专业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县正在开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活动,我们先后分批组织300余人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山东诸城、潍坊、河南林州等地观摩学习,多次聘请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专家名师来我县做公开课、作报告,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突破传统经验和做法,实现了自我革新,自我成长。

鼓励各学校创新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如,县实验中学开展的“板块式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以专题阅读、问题教学、微格教学等形式围绕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有分工有合作,用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用差异推动进取――有目的,用技术突破经验――有方法,用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实现教师共同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优化;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又由于其在中考中所占据的较大分数比例而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教师能否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就成为影响学生中考成败与人生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相应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语文教学的优化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认知的不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达成新课标的教学优化要求,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当

在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并没有合理的原则和清晰的思路,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定教学目标。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教师仍然坚持传统教学目标设计,就会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这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课程容量较低,学生体验较差

课程容量是评判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下并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仅仅是将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的课程容量也相对较低。

(三)教学工具运用不佳,教学展示方式单一

当前,虽然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在全国中小学中得到了较大力度的推广,但笔者发现仍有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作用,其在教学中也没有针对多媒体进行开发研究。这就使得其对多媒体的应用处于一个较为粗浅的层面,在教学实际中也很难将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这就限制了教学的优化。

(四)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将理论讲授法作为开展教学的唯一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达成知识内容的教学,但无法将学生的思维有效调动起来,并且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压制也并不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在这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自然也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忽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生实现自学的两个重要途径,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于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缺乏对预习与复习的关注。而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态度,教师对于预习和复习的不关注也使得学生忽视了这两个环节。除此之外,自学辅助资源的缺乏也是影响学生自学的一个关键条件。

(六)评价方式不当,关注点单一

教学评价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其对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总结作用,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而在当前,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发展却不关注,这就使得教学评价无法有效发挥出其效果。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就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尝试着作出改变。

二、实现教学优化的有效方法

(一)联系学生学情,调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导向标,其能否有效构建会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鉴于当前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优化需求,教师就需要认识到纯粹按照经验设定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并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当前,三维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最新标准。所谓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是指知识目标、发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的创建就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相对应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创建,教师要能联系当前的教学实际内容,分析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从而科学地构建三维化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资源检索,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拥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这对于教学课程容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先明确自己可用的教学资源有哪些。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教师而言,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宝库,所以为了达成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就要将互联网的功效充分地利用起来,借助互联网的检索功能,去网络上搜集教学所需的资源并进行整合,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这里所指的教学资源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动画,还可以是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这样一来,当教师获得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提升教学的课堂容量,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搜集一些有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作为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教学资源导入,教学的课堂容量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借助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工具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强的辅助作用,为了教学的有效进行,达成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有效理解,教师就要将可用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利用起来,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如今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用具之一,若教师想实现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找到对多媒体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课前针对多媒体进行深入分析,预演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流程,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展示,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有效理解。例如,在进行《社戏》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社戏”,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社戏的说明和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了解了社戏是什么之后,再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就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

(四)渗透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在如今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教师所熟知的理论讲授法本身存在一些弊端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教学优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联系新课标的要求,选择更能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代教师的单调讲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而学生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有效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组合作教学的推进单位是学生小组,所以能否创建一个有效的教学小组就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故教师在教学中要能联系当前的教学情况,选择有效的分组方法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为了促进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这样可以确保各个小组的学生均可以完成探究目标。这样一来,在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就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解析任务,让学生借助古文字典和辅助书来完成任务。通过此过程,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运用微课辅助,实现学生自学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进行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做到教学优化的有效进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和复习的有效开展。为了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预习和复习的作用,教师就要结合其价值对学生进行宣讲,并为学生制定具体的预习和复习要求。为了给予学生有效的自学辅助,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教师还可以采取微课件制作的方式,在课前提前制作好相应的微课件,在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借助对其的运用实现有效的自学。

(六)合理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单一评价标准的弊端,要创建一个以学生能力发展、课堂表现、知识掌握三方面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优化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创建以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有效评价。例如,在完成了《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当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致的研究。在其中,教师就可以先按照学生的纪律表现做出总体评价,指出有哪些学生听课出现了走神现象。在完成这部分评价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评价。综上所述,为了达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审视自我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当问题得到明确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成教学的有效进行。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到这几点,相信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发展也就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傅小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7(1).

[2]王丽萍.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转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2).

[3]周恒国.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5(32).

第9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形”结合 曲线图 同情 人文性

课 题:山东省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十二五”规划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与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076。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借助数学中最古老的研究对象――“数”或“形”阐明对方。而若将这种思维借用到语文教学中,将图形与文字结合,借助图形来理解文字情感,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笔者正是在课堂上引入“情形结合”的思维,受益良多。

一、“情形结合”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语文学科历来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文修养,将情感熏陶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这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细节安排的现状来看,情感目标实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情感目标实现的问题上,很多课堂混淆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教学思维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将职教语文普教化,沿袭普教语文的教学思路,应试色彩极浓。反映到常规教学程式上,则表现为解读者往往着重于对文本的分解赏析,而忽略了文本作为整体的意义传达,特别是美感体验。如“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这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等分解问题的设计,以及程式化答题模式的形成,在层层分解中呈现出一份索然无味、支离破碎的语文。而技工院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的现状则将语文教学引向另一极端,这就是在过于强调语文工具作用的过程中,忽略了其“人文性”内涵,从而使得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缺失。技工院校学生,尤其是中级部学生,标点不用甚至不会用、写不出通顺句子等现象比比皆是;读错音、写错字更是屡见不鲜。因而,在很多教学课堂上,教学重点往往被“基础知识补课”所占据,从读音、字形、标点开始讲起,情感教学则成了奢侈。

在这些课堂上,教师用心良苦,却难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究其原因,是过分注重知识目标带来的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敬而远之。笔者在教学中也曾遭遇过这种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转而搁置这种常规教学方法,试图增加课堂趣味性,因此引入图的概念。

二、画一画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享“孤偏盖全唐”之盛誉,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很多学生未及见到诗之内容,已被字数长度吓跑。尤其对于技工院校里这群古文功底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能读进本诗者屈指可数,能品出诗味者更是寥寥无几。

但若贸然将诗拿来就讲,或者是逐句分解导读,只会将诗境破坏,就违背了将这首诗引入课堂的初衷。所以这时只能小心翼翼地唤醒学生对诗的感觉,引导其意会诗意,营造“诗意语文”。因而,这节课,笔者设计了“画诗境”这一教学环节,即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字音、声情并茂地朗读,进而在了解重难点、词汇含义后疏通诗意,对这首诗有全面领会,并能大概感知诗中所描摹之人、情、事,然后请学生们拿出纸张和铅笔,“画一画你印象中的《春江花月夜》”,并加以鼓励。

在学生进入绘画状态时,笔者只需巡视,从中发现优秀作品及问题突出且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学生基本绘画完毕后,笔者将问题作品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加以评价。这样,很多细节便不攻自破,如:“月”这一意象,在诗人笔下应该是如何的?诗人的神态姿势是怎样的?“明月楼”周边环境如何?

比如,有的学生将月亮画作上弦月或者下弦月,便遭到其他同学引用“皎皎空中孤月轮”加以反驳;有的学生将花画得囫囵且沿江笔直延伸,便遭到同学们引用“江流宛转绕芳甸”的驳斥;有的学生绘制的主角表情过于欢快,也被同学们反驳:诗境虽美,但流露出了离别相思之苦,主角表情不合适……

学生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诗情画意便了然于胸,教师无需赘述,只需对重点加以强调即可。讨论之后,学生将作品加以修改加工,最后教师择优张贴,在鼓励中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三、绘一绘情感曲线

对于散文或者诗歌的情感走向,过于直白甚至苍白的讲解必然是不得学生之心的,即便是引导学生述说也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多次尝试借助“坐标曲线”。

屈原的《九歌・国殇》一诗,是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诗,描写了将士们在战场上的惨烈抗争,歌颂了其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情感炽烈奔放,节奏鲜明急促,在凛冽悲壮之基调中自有其曲折起伏。学习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诗人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捐躯的英雄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艰涩的词汇,如果再用直白的语言讲述,很难将全部学生领进这铿锵有力的诗行之中。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请同学们填空。

笔者将上述教学目标再次细分,在“图景”一栏,通过对诗句内容的把握,将将士们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举止概括出来,从而多方面地立体把握英雄形象;在“情感曲线”一栏,则引导学生在绘制诗人情感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具体实施是,首先请学生分组合作填写各诗句所对应的图景,来初步理解文意。由于文辞艰涩,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之后,笔者请学生根据所理解的内容,假定自己是诗人屈原,在随堂练习纸上,以各图景诗句为横坐标绘制出诗人的情感走向曲线(表2)。再请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并讲解自己所绘曲线的依据,让其他学生加以评析。在反复辩论中,学生不仅对诗歌内容清晰把握,还对诗人情感及将士们报国之情把握得细致入微。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会画一条连续的曲线,这时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们比较曲线各“峰点”“谷点”的取点,并思考“严杀尽兮弃原野”与“出不入兮往不反”前后的关联,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这条线可以分开来,前面是“叙”后面是“赞”。这样,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难点――“叙赞结合”的写法也理解了。

这样,在一动一静一听一言中,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也极大提高。经过测试,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很多学生对这首诗中的细节仍然能够清晰记忆。

四、连一连故事情节

较之文本情感体悟,故事性的内容更适合以线条勾勒,如小说《项链》中“人物命运曲线”的绘制。

《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描写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晚会结束后却发现项链丢失,于是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经过十年节衣缩食的勤苦劳顿,他们终于偿清债务,却发现所借的项链是假的。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都会把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之一放在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的分析上,并借此探究小说主题,引导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笔者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辩证思考主人公的抉择和命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首先,在请学生简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笔者列出关键词语“请柬”“借项链”“晚会”“丢项链”“赔项链”“偿清债务”“假项链”等。进而请学生以老师所出示的情节为横坐标,画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这样,在请学生示范绘图并讲解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意见,如:第一,“晚会”和“偿清债务”哪个峰点更高?第二,“赔项链”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还是一个下降的过程?第三,主人公得知项链是“假项链”时,这个谷点会不会超过这条线的起始点等等。而这些引起学生头脑风暴激烈争论之处,正是本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反复争论中,逐渐领会到主人公性格中除去爱慕虚荣外,还有勤奋诚信坚强等优点,进一步感悟到坎坷挫折带给生命的厚度等。

五、“情”“形”结合的其他方面

亚当・斯密是休谟同情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关心别人命运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同感和共鸣就是同情,它既包括快乐和幸福等正面感情,也包含痛苦和不幸等负面感情。而引起同情有两种方式,即对别人情绪的观察和对一定处境的观察,前者指“察言观色”而引起自身某种程度想死的悲伤和快乐,后者指设身处地想象他人的处境而唤起的感情。在斯密看来,同情是道德起源的原始感情基础。

然而,这种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比较薄弱,感恩之心淡薄,换位思考不够,体谅之情微弱: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沉迷于网游手机,想不到主动承担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在学校,浑浑噩噩,昏昏沉沉,课堂上似旁观者,课外就将自己的义务抛之脑后;遇到问题,冲动有余冷静不足,动辄诉诸武力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以个人为中心,习惯于自我满足。而情感教育的一大要点恰恰是要引导学生突破自我,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个人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普及祖国语言文字规范的同时,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而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培养、人文熏陶。通过对图形、图像的绘画,学生融入文本之中,悉心体会文本内涵情感,设身处地地探寻作者的感情体悟,正是“同情”的过程,也是其接受情感教育和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生在分析环境中各类信息对自己产生各类心情、情绪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也将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这种能力和修养将是学生受用终身的养料。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