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9 10:20: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政治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师教学设计 能力提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呼唤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既要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又要关注学生的在三个维度上的特点。课程目标是从三个维度陈述,其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目标要注重层次性,目标要准确具体,目标要灵活变动。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三个维度,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制定教学目标;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各个方面的整合能力。包括分析学情、创设情境、利用资源、选择教法、安排程序、避免失效等。教师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提高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能力,提高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提高对于教材和时政热点整合能力以突出时代感,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使课堂延伸到社会,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平时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归类,做到有备无患,能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在教学实践中要对整个初中年级的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并找到与社会相联系的结合点,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丰富实用的素材,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教师要切实转变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观。摒弃教师本位的课堂观,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分数本位的质量观,全面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学生为核心的角色观。教师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并经常听取学生意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动向。在课堂上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发调整教学。课后反思学生参与的空间如何,是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健康地发展。教师还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注意提高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开发利用实践活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那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资源,注重学生例举的身边的案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探究有的放矢。及时捕捉、收集生活实践的教学资源,不要等到备课时做准备。资源共建共享,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使课堂延伸到社会,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师善于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开发利用实践活动资源的能力,实现实践活动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合。

第2篇

关键词: 教学环节;有效设计;初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42-001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我们广大奋战在一线的政治教师,就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同如何实施政治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艰苦的探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有效教学"主题节活动,以一堂青年教师(严老师)展示课的设计即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谈如何具体实施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这里的“有效”,是指向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必须是学生获得效益,是学生有效率的学习和发展。

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学有所得的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以丰厚的学识积淀为基础,以功力操练为过程,在教学实现的各环节上下功夫,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环节,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学模式是: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我市推广的“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个人认为教学环节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堂训练。

1.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它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 具体地说,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工作。

导学案应在上节课最后10分钟发给学生,老师进行预习指导,学生课上完不成的可以带回家完成预习。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

在这次“有效教学”主题节活动中开课老师是借班上课,因此老师并没有布置课前预习。如果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那么严老师(开课者)在新课难点突破上可能效果会更好。

2.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课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苏教版九年级第10课第二框)

[导入]

多媒体:一张人物图片

师:同学们,大家对我很陌生,我对大家也很陌生。大家对图片上的人物熟悉吗?

生:不熟悉,不认识。

师:是啊,大家都不认识他。我给他取个名字叫“小明”

多媒体:小明的履历 (…… 北大经济学学士,清华EMBA)

以一个陌生人及其丰富的履历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老师及时地抛出问题:请同学们帮小明选择一个职业。

多媒体: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

承包土地种菜

摆摊卖猪肉

自己开公司

到外企打工

由这些不同所有制形式引出我国的分配制度,开始本堂新课内容的探究,同时这里也隐含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讲解作了铺垫。

思维永远是从兴趣和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章节教学之始,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符合教学内容。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不要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引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5)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来说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

(6)形式可多样。

3.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多媒体: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 按劳分配 )

承包土地种菜( … )

摆摊卖猪肉( … )

自己开公司( … )

到外企打工( … )

(1)它们的所有制形式各是什么?

(2)所得报酬分别体现了我国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已学知识(所有制形式),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不同所有制下分配方式不同),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我国的分配制度),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进一步发现、探讨问题(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能力。

教学中,“问题”起于文本,发于文本,是课堂的主线;“探究”关注过程,获得情感,积累智能,是课堂的核心。

“问题探究”建构的主旨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困惑、探究的状态,提出问题,是求异思维的结果;由于问题内发,学生将主动参与探究,在听中思考,读中悟情,辩中明理,写中获知。因此,“问题探究”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的归纳回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清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思想和方法。

本课的总结拓展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多媒体:【课堂收获】

通过本课学习,我

师:请同学们用2-3分钟思考并组织好语言

生1:略

生2:略

……

教师投影出整理好的总结

让学生来做总结发言,把主动权给学生,锻炼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如人意,我们可以采取由其他同学补充、修正(互教、帮教)方式。

教师还预设了结束语:

[结束语]

同学们: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谢谢同学们今天精彩的表现。课堂上用到的小明到底是谁,大家可以在百度输入“猪肉大王”搜索出他的真实身份。

再次感谢大家,祝同学们在将来都能开创出属于你的神化!

相信会有很多同学上网查询,延伸政治课,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5.课堂训练

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决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课堂训练的要求:

(1)针对性强。训练题必须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范围内,查漏补缺,课外训练才有的放矢

(2)精选题目。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可以分层次。

(3)作业量要适当。

(4)训练的形式是独立的、快节奏,老师不辅导。

(5)全批全改,人人过关,不留死角。

本课在教学五环节的有效设计上,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很好的落实,整个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五环节的有效设计上,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法指导强调自主性,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评价设计具有鼓励性,难度设计具有梯度性,活动组织突出全员性和探究性。

以上是我结合一节课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五环节的简单阐释,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老师们能有所收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五个环节,通过对课堂主阵地的掌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有效课堂”学习材料 (2010年6月吴江市教科室、教研室合编)

[2]浅谈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环节的设计——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州市同济中学 俞瑛)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就结合经济常识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政治教学设计中笔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依然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倡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设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摆正了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充分地研读课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知识;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二是要有具体的话题,使学生“能”探究(话题太大太空学生无法探究)。为此,必须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小品引导学生进入“家庭剧场――理财篇”。《乡村爱情》中谢永强通过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发家致富了,面对这些钱,他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钱保值增值呢?小品结束了,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一问题情境。由于这一问题贴近生活,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问题情境最好能够以一个案例引申出所有的话题,减少思维的无序跨越,进而突出主题。

2.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参与

当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课前,笔者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并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职责,主要有组长、中心发言人(每节课的中心发言人应轮流担任)、记录员等等。小组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交流,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当给予引导、点评,以便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汇报讨论结果,争论明辨知识

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后,每个小组可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不要否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而是让他们各抒己见,自由讨论、争辩。如本课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情境“如何去存款和计算存款利息”,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就形成了很多不同问题,如在存款开户时没带身份证,计算利息未扣利息税等等。等学生争论基本达成一致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

汇报、辩论过程是将知识点分解后又汇总的过程,是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判断、反思,从而开阔思路。

4.共同交流,归纳知识系统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抓好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请系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小组合作继续讨论。这时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各组适时点拨。学生通过画树状图、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对获得知识进一步分析处理的能力。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技能目标。

5.灵活运用,巩固提高能力

第4篇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从教学理念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

1.2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1.3 从信息传递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偏向,较多的是教师和少部分高发言者之间的交流,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机会多,大部分则表现机会少,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1.4 从评价体系看, 我们一直把政治课看成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课程,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验工作。

2 课题实验的理论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在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使之身心获得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小学进入初中,这对孩子们来说跨越的是一个不小的台阶,小学生活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体验,小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幼儿园的模式,是与游戏密切相连的。到了初中,学科增加了,内容加深了,节奏变快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给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激变的初中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利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快速有机的衔接,体现“九义”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3 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3.1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2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程序

3.2.1 每学期授新课之前,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每组4--5人,推选召集人一名。

3.2.2 小组成员共同浏览全册教材,确定活动课题,分工协作,将课题内容演化成一个个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动。

3.2.3 正式授课时学生用30分钟左右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2.4 剩余15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在那些方面感到困惑?”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3.2.5 课后由每组推选的一名代表组成的评估团,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班集体的讨论参评。小组成员面临的学习任务只有在通过各自的独立思考和齐心协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同时小组学习的结果还要靠班级这个大集体来检验。综上所述个人自学是基础,小组活动是关键,组际交流是提高。

3.3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保障途径

3.3.1 教师作用应更突出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学: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明确重点难点,解答自学困惑,提供活动建议,引导质疑和争论;协调关系 如培训召集人, 使之成为组织者和带头者,处理好小组内(召集人和组员,学优生和学困生)和小组间(课题选择,讨论评价)的关系;及时总结 如每次活动结束后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 。

3.3.2 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活动课

为了克服思想政治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进行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课的探索,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落实政治课教育目标。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从教学理念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

1.2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1.3 从信息传递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偏向,较多的是教师和少部分高发言者之间的交流,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机会多,大部分则表现机会少,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1.4 从评价体系看, 我们一直把政治课看成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课程,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验工作。

2 课题实验的理论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在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使之身心获得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小学进入初中,这对孩子们来说跨越的是一个不小的台阶,小学生活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体验,小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幼儿园的模式,是与游戏密切相连的。到了初中,学科增加了,内容加深了,节奏变快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给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激变的初中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利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快速有机的衔接,体现“九义”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3 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3.1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2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程序

3.2.1 每学期授新课之前,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每组4--5人,推选召集人一名。

3.2.2 小组成员共同浏览全册教材,确定活动课题,分工协作,将课题内容演化成一个个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动。

3.2.3 正式授课时学生用30分钟左右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2.4 剩余15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在那些方面感到困惑?”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3.2.5 课后由每组推选的一名代表组成的评估团,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班集体的讨论参评。小组成员面临的学习任务只有在通过各自的独立思考和齐心协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同时小组学习的结果还要靠班级这个大集体来检验。综上所述个人自学是基础,小组活动是关键,组际交流是提高。

3.3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保障途径

3.3.1 教师作用应更突出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学: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明确重点难点,解答自学困惑,提供活动建议,引导质疑和争论;协调关系 如培训召集人, 使之成为组织者和带头者,处理好小组内(召集人和组员,学优生和学困生)和小组间(课题选择,讨论评价)的关系;及时总结 如每次活动结束后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 。

3.3.2 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第6篇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 历史与社会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7

近几年我们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中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查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本文立足浙江,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与浙教版科学学科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提出整合的原则,进而归纳出对上述两个学科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1.它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整合的需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本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建议中专门提出要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关照自然地理在科学课程中的内容,有规划地统筹相关内容。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层面之多,非其他学科所能及。而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目前浙江在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门综合性课程中把地理知识进行了分科教学,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对跨学科地理知识采取的处理方式,生硬地打破了两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原本立体、连贯的科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知识片段。其实这两个学科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整合起来,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实效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它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的社会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跨学科整合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能尽早地让学生接触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对他们学习生涯一个很好的引导。

3.它是落实新课改“课程整合”理念的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加强历史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及缺乏整合的现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校能够从实质上落实“课程整合”的理念,因此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中,尝试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课标的学科相关性的统计验证

众所周知,课标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枢纽,不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与检测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起纲举目张的核心效用。而教科书作为课标实施的载体,课标整合的程度决定了教科书整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此,课标整合是该项研究展开的第一步,也是具有决定性指导意义的关键一步。

2011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把历史与社会分为三个主题。其中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是主题一“生活的时空”。本主题分如下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2011版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以自然地理为主的是主题二“人类生存的地球”,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于教材的主要相关内容比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工具。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完成作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与科学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两门学科中部分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是以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行呈现的,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开发和保护等,两科有交叉,在章节呈现上有所不同,但部分知识相关性非常大,进行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对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与原来政史地分科教学比较,自然地理知识加入了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习的内容,其内容注意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联系,知识的呈现具有综合性、连续性与系统性。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开展地理问题教学,则能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也会被教师的博学所吸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借助教研活动或备课活动积极推进学科整合

为进一步关注整个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更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后续性和系统性,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很有价值。两个备课组活动同时进行,可避免重复与无效劳动,正确把握各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阶段的要求,统一文字表达等,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充分关注初中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通过实践教学来合理处理联系密切的知识内容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先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习到地球仪、经纬线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如何绘制平面图,地形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天气和气候等知识,同时发现科学学科中有关地理的知识面广泛,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中的地球及空间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这两科在知识讲解中的先后顺序,比如讲地图三要素、经纬线、地形类型等知识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先讲授,在科学学科中再作拓展教学。

4.开设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

鉴于我国学校教育现状,课时问题成为在常规课堂当中进行整合教学的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认真甄别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省时、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2015届学生要求进行选课教学,学校可开办选修课、组建地理-科学兴趣小组,开发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课程可由某一科教师独自讲授,也可由两科任课教师分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跨学科知识的魅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整合教学中一定要基于课标,弄清楚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思考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的一个角度,是目前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存在因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而不好理解有些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用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办法开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7篇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政治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强化思想教育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高效课堂建设是整个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教师应当着力研究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设计的改革为抓手,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政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教育人和引导人的艺术,教学工作不仅要强调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功能,让学生受到正确人生理念的熏陶,纠正偏颇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青春的沼泽。《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学中,笔者侧重结合教学活动帮助部分学生解决过于自卑的问题,因为应试教育的理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甚至还很严重,有些学生因为自己文化课程学习较为薄弱,导致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学习的正常开展。笔者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以“每一个人都是金子”为题,组织开展了课内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特长,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只要是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方面,都可以说出来。借助于这样的平台,学生从自己的同学身上发掘出了许多特长,有的学生在美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剪纸、泥塑、工笔国画等等,有的学生吹得一手好萨克斯,这些学生的特长在平时并不为人所知,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出来以后,获得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尊心的满足,具有浓烈的成就感,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二、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态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初中教学工作避免不了与社会发展形势的接触与交融,离开了社会发展土壤的教学,必定是空虚和漂浮的,政治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态势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有所感触,理解的过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活生生的案例,具有生动形象的内容,学习过程更为丰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出发,汇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内心认识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首先回顾自己生活的条件,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然后和自己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探讨一下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以这样的对比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悟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群众生活水平的变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等等,从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变化,感悟更为深刻,理解更加直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渗透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能够体现鲜明的教学特色,让教学课堂更为生动丰满,赋予了政治教学更为充足的底蕴。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研究社会发展状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程度。

 

三、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着眼学生成长保障功能

 

教育教学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或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或发挥能力培养功能。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分析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时干预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筑起“防火墙”》教学中,笔者针对当前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的状况,专门制作了一部多媒体课件,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青少年面临的一些不良诱惑、犯罪嫌疑人忏悔实录等三个角度,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讯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对校园内存在的类似不良风气或者迹象进行分析,对这些行为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后果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盲目讲义气、崇尚暴力等思潮进行了抨击,并指出其思想根源,是缺乏正能量的人生观,是对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是对法律不够敬畏。课内的专题研讨活动让思想教育的深度更深,摆脱了口头说教的尴尬,思想教育的成效更为显著,体现了高效课堂建设的明显成果。

 

四、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实施全方位同运行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讲究资源整合的策略,政治教学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教师要善于发挥联动效应,将各个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同步运行以提高政治教学成效。在《和父母平等沟通》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事先每人写出三条与父母之间观点迥异、行为差异或者对父母言行不够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辨析,从“父母希望孩子怎么样”、“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父母这么说和做的目的是什么”三个角度进行讨论,让学生对父母的一片苦心具有正确的理解。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认真思考在哪些方面存在着问题,应当怎样去纠正和完善等等。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自己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错误具有了清楚的意识,尤其是对父母的苦心做到了真心理解,这对于消除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畅通沟通渠道,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从教学设计入手,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引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这对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着力打造高效政治课堂,全面体现课改要求,为学生成长发挥保障功能。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循序渐进;兴趣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这么多年,本人工作方法和技巧得到锻炼和提高,现结合从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总结如下几点建议。

一、循序渐进地提出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任务

在教学中,课堂学习任务越容易,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学生就会越多。因此,要让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采取循序渐进地方式进行教学,由简入难。在布置任务伊始,教师应该尽量使所布置的任务能够简单易懂,这就可以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然后,当学生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之后,教师应该逐步地提出难度层层深入的任务,让其进行钻研和探索,并深入思考。这是因为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对所布置任务的信息分析能力不断加强,逐级难度增加的任务也会变得很容易。例如,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做简单的选择题,并且交代清楚做这些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解题方法,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解题方法,做到有“法”可依,这里的“法”是指方法和技巧,就是让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先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然后,注意观察,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同时,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最后,要注意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强调几点,比如表述有错者不选、肢干不符的选项不选、肢干双重者不选,因果相悖者不选等等。

二、基于学生兴趣视角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初中政治教师要能够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很好地把握,尤其是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时间进行科学、准确地把握。比如,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地贴近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积极地鼓励并号召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堂活动中来。这样就使得教学课堂的实效性有了较明显地提高,最终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和谐,比如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课《优良的意志品质》第二课时“意志的力量”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播放关于邓亚萍的视频:(1)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挥汗如雨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的热血沸腾的场面。(2)邓亚萍在1996年底被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而她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播放她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的场面。(3)播放邓亚萍学习认真的画外音: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

当学生看完、听完之后,教师再设问:由此,你感悟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被邓亚萍的勤学苦练和顽强拼搏所感动,水到渠成地得到答案,极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三、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强调“因材施教”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兴趣爱好,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调动课堂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以及才能并发展和巩固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等,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群体带动、教育和熏陶个人。群体氛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学生间互相激励和促进,同时个体的教育也促进集体教育的巩固和发展。

四、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我们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初中学生就可以了,但现在学生需要了解更多做人的道理和社会法则。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应该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要求,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不良行为地自我矫正,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如何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初中思想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注重培养初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

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和黑板的模式,把握教学新理念,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运用创新的方式教学,不仅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对政治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创新模式;学习兴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初中政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创新的模式中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深入探究政治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使他们的政治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精心备课,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逐层递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随着教学的改革深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放到教学设计的首位,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发挥探究积极性,高效完成所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还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时间,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精心备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动态生成有了充分预设,能够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能随着思维的深入,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政治学习能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在高效课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导入环节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进入到学习和思考状态,主动探究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认真阅读政治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快速掌握教材内容。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为学生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导入:你能说出自己家庭中的财产变化吗?增加了哪些财产?在和生活实际切实相关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发言,使课堂教学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理解了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哪些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进入到学习状态,高效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识,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发展,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教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分析过程中与已有知识产生思维矛盾,加深他们的分析和探究,最终找出矛盾的联系点,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在他们观看动态课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了小明的爸爸妈妈对他百依百顺,但是小明却对父母呼来喝去。根据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小明的做法正确吗?说一说如果他应该怎么做,他的角色和责任分别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深思,他们通过教材中的内参考文献:容分析课件中的内容,得出了小明的做法是错误的,明确了小明所处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深刻的掌握了教材内容。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发挥着他们的主动学习作用,积极地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分析教材内容时,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使学生能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积极地深入探究,使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感,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清楚地了解,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高效地完成政治学习任务。

五、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收集材料,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政治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把教材内容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何花自己的零花钱”的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零花钱制定一个消费计划。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减少了盲目消费的情况,使他们能合理运用自己的零花钱,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能结合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李素爱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