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19 10:2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高中历史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

第1篇

备课有狭义备课和广义备课之分。课前钻研教材、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思考具体教法、准备教具、编写教案都属于狭义备课。对历史书籍、教育理论书籍和杂志的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则属于广义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的故事则是广义备课和狭义备课结合的经典案例。这也是我们备课的一个理想境界、应然追求。

我认为,高中历史备课,教师要经历“点”“线”“面”的认识过程。

刚参加工作时,说起备课,我们会拿着教材、教参,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看看现成的教学设计,将课堂教学环节梳理一遍,确保一堂课能上下来,再把这个教学流程写在备课笔记上,这是“点”的境界。如教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教师关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通过汉代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及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进行教学。“点”的备课境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有很大不同,这与教师是否善于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一段时间摸索,教师备课应向“线”的境界转化。教师要能看到每一单元前后课的联系,能对整册乃至整个高中历史教材在头脑中形成体系,串点成线,并能融会贯通。例如备《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就可以把这一课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六国》联系起来,会对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又如备《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先师孔子》进行备课。要理解各章节的内在联系,知道历代统治者实际推行的是外儒内法、崇儒尚法。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教师要对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开放、中国近现代史的改革开放及世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开放有比较全面的地了解。教师能从“线”的境界备课,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备课要进入“面”的境界 ,就要学会关注生活,从当下的生活中寻找历史的影子,挖掘历史教学资源,使得历史备课增加了一个维度。例如讲到美国政治制度一课时,可以结合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罗姆尼和奥巴马的辩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备《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可以将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在三余围垦,创办大有晋余公司的历史渗透进课堂(三余对外的一张名片便是“张謇垦牧地,江谦耕读处”)。又如,备《》《》时,我了解到不少学生的祖辈就是革命先烈,这些都是鲜活的教学资源。就可以将三余人民怎样英勇抗日的故事,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渗透进课堂。

灯下读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中国通史》,我为吕先生的渊博学识深深折服。吕先生关于历史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历史虽是记事之书,读史所探求的则是理而非事。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所以,我们所求,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纵横联系,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待历史及高中历史教学。备课时,我们应当具有大视野,能够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主体教学内容相互间的关系,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和因果关系,不仅要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之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还要能从全球的眼光来分析、理解历史事物。备课时,我们让历史知识不只是作为一个定式的符号存在,而是要把历史知识“活化”,在当下绽放他的思想光芒,展示出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

第2篇

论文摘 要: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看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开发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以开发学校为历史课程的编制主体,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开发供学生学习或选修的高中历史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例如,我校结合当地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进行历史校本开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好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对完全统一的国家课程,我们在使用学习时,就不得不忽略其差异性而去寻求共同性。国家课程的存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国家课程存在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展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得到大了家的认可。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实施积极的开发策略,促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认识;理解;计算;机械能

功是中学物理中比较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了整个物理学,是整个中学物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关键点,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功这一节的关键点把握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及应用。因此,教师对于功的关键点的把握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前者以消耗人体自身的能量为主不好计算,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为了计算的方便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发生运动过后的效应,这里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因为力始终有方向我们物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老是强调功有方向,还老是强调同学们计算和理解时别忽视它的方向性,而不是引导学生们理解体会力施加在物体上过后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有了这样思维定势过后我们很难扫清他们这一种认识上的盲区,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作为动力还是阻力在使用的,若物体的运动趋势与原来刚好与原来一样则说明我们力做的是正功,力是动力;反之若物体速的原来的运动状态与原来刚好相反说明力是作为阻力使用的,是做的负功。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L”,这里的负号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负数,而只是为了标明物体为了达到自身的运动效果克服力F这个阻力废料了“FL”这么大的能量,这个负号不具数学意义只是为了让我们直观明了地看到物体的运动趋势在发生逆变,与并不表明其它复杂物理的意义。

对于这类理解上的误区难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或者复习一定要分辨出来,在重点上下功夫难点上应该给学生有所突破有所释疑,不要让学生带着难点和学习的负担进入以后物理上的后续学习,更不应把所谓的教学进度或者复习迎考进度作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基础知识上无法有效地消化他们就会对考试失去信心,也会对物理失去学科上的兴趣,老师同时也会感到很力不从心。我们应在基础知识混淆的地方给学生多进行辅地剖析才行,反对为了快而一味地快而应该是以学生有所获为教学导向。笔者以讲实例讲故事摆事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功的深刻含义:

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就对列车做了功。

2.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

例二: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重力和支持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在讲故事中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打扫卫生时学生把水提往3楼打扫教室,这时我们说学生用的力是克服水和重力做的功,由于桶和水与我们目的方向那一边刚好相反,我们要克服这个力不得不使劲,耗费了我们人的体力。所以桶和水的重力在这个过程不但没有做功反而我们还需人为做功去克服它们的影响。

3.深入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Lcosa。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a时,做功如何计算?

比如,上图是F的作用力下物体只是在水平L方向上产生位移,那么我们自然可以通过上面例二的分析,让学生们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Lcosa。(这是由于力F在竖直上没有产生位移,也就是没有产生作用效果因此我们不用计算FLsina)。

若果力F使得物体由O点运动到A点,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直观地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把物体抬升了H这么高,另一部分就是使得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了L长的距离。因为这个力在两个方向上都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位移效果,因此我们计算的时候就不能考虑一个方向上作用效果了,所以,在计算这个力的真实做功时我们可用两部分的合理作用效果来表示,即W=FLCOSa+FHsina。我们要让学生写小论文写物理读书摘要的形式去领悟做功的具体含义。

第4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生史料学习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针对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四个班学生抽样调查,共220份样本问卷调查看,回收样本200份。问题分析如下:

问题一:你喜欢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吗?

A很喜欢;B喜欢;C 一般;D不喜欢

调查显示,87.5%的学生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喜欢,只有11%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关心,有1.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因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教材中史料的引用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该校所用的岳麓版,更加注重史料,图片等的展示。历史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低,史料能够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枯燥的历史事件。

问题二:你认为史料阅读对学习历史有用吗?

A没用;B对考试有用;C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知识

问题二显示,97.5%的学生都认为历史学习过程中史料是比较重要的,只是认为重要的原因不同,有51.5%的同学认识史料学习对考试有用,有46%的学生认为史料学习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知识,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一半的学生都把学习作为一种应付考试的,考试会考一些材料题或者选择题,因此认为对史料的阅读就是为了考试能考好。而对原始史料感兴趣,喜欢阅读原始史料,想了解当时的历史则只是一部分同学,因此学生渴望阅读史料的就更少了。

问题三: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史料你更愿意读什么史料

A中国古代史史料;B中国近现代史史料;C世界古代史史料;D世界近现代史史料;E任何史料都没有兴趣

由此看出喜欢中国史史料的占多数,喜欢古代史史料的占25%,这一部分一般是文言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可以读懂古代是史料。有42%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白话文较多,容易理解,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比较容易的阅读,排第三的是选择世界古代史史料,占22%,世界古代史料中很多故事既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又简单易懂。喜欢近现代史料的仅占8%,主要是因为必修一中第三单元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这一单元讲近代西方政体,罗列的史料大多数为法律文献。因此学生对史料的喜好主要在于是否能直观的理解。

问题四:你希望教材中应该。

A减少史料的引用;B适当增加原始史料;C维持原样

问题四中54%认为应该维持教材中的原样,有16%学生认为史料难理解,不如减少,有66位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史料,这部分同学应该很多认为史料的学习有助于其对课本的理解。

问题五:你对教材引用的史料质疑过吗?

A是;B否

调查显示对于质疑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这一问题有68%的学生选择曾经有质疑,有42%的同学从来没有质疑过,在整理调查问卷的同时,发现同一个班级会有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质疑或者从来都没有质疑,这可能也与教师的授课形式有关,如果教师有认真研究过教材中史料的真假,合适程度,会在课堂中讲出来那个地方史料引用不当,那么学生也会跟着质疑史料。如果教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分析史料的真伪,那么学生一般都会认为教材中所引史料一定正确,从来不会质疑。

问题六:当你阅读史料遇到困难时通常是怎么解决的?

A请教老师、同学;B图书馆查阅;C上网查询;D不管它

调查显示,53%学生认为学习史料遇到困难应该找教师或者同学帮忙,而主动找教师帮忙解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上网查资料,有12%的同学不去管它,只有六位同学选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图书馆查阅资料还不熟悉,学校有一个藏书量还比较大的图书馆,但学生很少去图书馆,语文阅读课也只是去图书馆看看小说,很少有同学利用图书馆去查阅自己不懂不会的资料。这也说明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

问题七:你认为阅读史料的最佳方式是()

A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B教师先讲解个别字词,然后学生自己阅读分析;C教师讲解

调查显示,54%学生认为阅读史料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学生先阅读,检查自己是否能读懂,看不懂的名词可以先画出来,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教师先讲解个别字词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的占到37%,说明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依赖教师的教,老师如果不讲解,学生不会自己阅读分析,一大部分学生选择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比较依赖教师的教。

经过对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首先,中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学习不够重视,经过调查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史料只对考试有用,考试不考就不会学习,其实史料的阅读可以培养一种能力,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展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考试不会考你阅读过的史料,并不是要死记硬背史料,有了这种能力,遇到新史料也不会害怕不知所云,自然会对考试有益,不用刻意的认为学习史料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其次,中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史料,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简单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喜欢阅读,对中国古代史的文言文史料则避而远之,遇到难理解的史料有一部分同学是放弃不看,有部分同学希望找教师和学生帮忙,专门去问老师的不多,大部分学生是选择问同学,如果同学不会也就置之不理,其实有两个自我学习的方法,一是可以借助网络,手机上网非常方便,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自己理解不了的字词,二是可以借助图书馆,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十分到位,我所调查的布吉高级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十五万册,电子图书十余万册,其中大部分的古籍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带有注释,方便学生查阅理解。

第5篇

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既能实现物理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物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正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具有目标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树立思想、形成品质、发展智力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建立民生、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只有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三、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的物理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具有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明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文字与插图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诠释,也需要学生去体会、去遐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培养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物理教材充分地利用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联系的特点。选取那些学生有着感性认识的物理现象作为学习物理的背景,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而且能够充分运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时,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科书中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叙述少了,而插图多了。显然,对插图的不同理解会给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教科书传递的信息中蕴涵着很多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去开发。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强加给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寻求证据、论证结论,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

四、教学评估不应该以纯粹的笔试为准则

传统的评价中,笔试的指导作用几乎左右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对象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

因此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可以把观察、操作、制作、研究、设计、应用等,作为初中物理的具体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入笔试,其指向和导向符合总的教育目标,因而能收到促进教学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

五、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等都是概括了大量实验的结果,物理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实验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师应在编制实验考题、组织实验考核、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水平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应从“报告”评估和“操作”评估两个方面着手。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第6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29-01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学科,但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什么充满情趣的历史教学不能明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对此,我有一些认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备课不仅仅包括备教材,还包括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确定一节课的重难点,还应该充分了解生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和思想动态,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多条途径围绕重点,设计有梯度、大容量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重点时,一要根据教学大纲,二要有整体观念,三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利于培养其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设计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从整节课的整体布局(时间分配、核心内容)到具体的举例、提问(提问的对象)、习题设计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中时间的分配至关重要,它能保障一节课顺利完成。

2、在课堂教学中,所举事例要扣题、真实,盛满情趣。首先,所举事例与所学新知识一定要有关联性。通过联系,可以认识到各国历史的异同,才能把握历史的本质。如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举“中国的”这个例子。其次,所举事例一定要有真实性。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把电视中的‘戏说’和小说的虚构情节当例子。再次,举事例时语言尽量生动活泼、准确幽默,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结合肢体语言来表现,以强烈的感彩感染学生。

3、设计一节课时,要注意提问方式和习题的设计。上课提问大有学问。教师备课时,就要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和提问的对象。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等学生来答,一来可以反馈自己的授课效果,二来让后进生感觉到成就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巩固性练习在每一节课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既可检查教师当堂的授课效果,使教师及时地“查缺补漏”,又可使学生加强理解,巩固所说内容。因此,我们对习题的设计要求比较高,内容要有针对性,难度要有层次性,让上、中、下等生都有所获,课堂上大面积丰收,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4、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过程,恰当地将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重要因素,如可将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板书相结合,使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同时进行,实现无空闲教学。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要注意两个方面。

1、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新”、“奇”、“趣”,以唤起学生求知欲;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挂图、模型、动手实践等辅助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讲演法、发现法、讨论法、阅读法、问答法等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适时地变换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对教师有崇拜感,对历史有热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多变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眼、脑、手、耳、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受到刺激,那些疑难问题会变得直观、生动,易理解。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逐渐增加强烈的求知欲。

第7篇

[关键词]以例辅律 以例破律 例律关系

律和例是清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其中,律是秦汉以来最正式、最重要的法律表现形式。历代相沿不怠“律者万世不变之常经”。例是宋时出现的一种法律形式和立法活动。“例者一时之权宜。”

关于律例关系,宋既有定“法所不载,然后用例。”而若“引例破法,则非理也。”律例关系总的流势应为:律以定罪,例以辅律。就地位而言,率为大纲,例为细目。就作用而言,例以补律。

对于清代的律例关系,常听“例以破律”之言。耳已生茧,从未思之。拾起《清史稿.刑法志》,确见佐证,“盖清代定例,一如宋时之编敕,有例不用律,律既多成虚文,而例遂愈滋繁碎。其间前后抵触,或律外加重或因例破律,或一事设一例,或一生一地方专一例,甚且因此例而生彼例,不惟与他部则例参事,即一例分载各门者,亦不无歧义。辗转纠纷,易兹高下。”由此言观之,确实有以例破律,例繁扰律的现象。而后各家定义清末变法修律前律例关系皆从此主流。

如果多方考察,细致深入,便会对清朝律例关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以代表性的刑事法典《大清律例》为例,与律文“‘绝对排斥’的条例,在《大清律例》全部近2000条条例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至多不过百分之二三。学界将例对律的作用概之以“以例破律”、“以例代律”失之偏颇。清代的律例关系仍然是律以定罪,例以辅律。下面分而述之。

律、例两种发源形式各有其特点和局限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立例以辅律”,例设立的初衷在与补充和辅助律文。

(一)例以其灵活性来弥补律的固定不变

律具有较强的固定性。是用来垂一定制的法典。具有历代相因的延续性,清史稿刑法志在开篇即有提到,大清律基于明律,宗于唐律。,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乃“古今不易之至理,帝王治世之常经。”

相比之律,例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律文世代相因,条例世轻世重”,可以随时酌中,以保障律的稳定实施。例主要作用是辅佐律的,例由于形象、具体,使用方便灵活,很好的弥补了律相应的不足之处,二者相反相承,相得益彰。

(二)例以其具体细致弥补了律的概括性

律文尚简,且要概括精当。律为国家大法,乃刑事法律的大纲。社会关系具体繁杂。要将律很好在贯彻执行于实务,必然要求拟定符合时宜,酌中风俗的例来具体加以阐释,以便司法官员起操持,有所禀承。例针对社会中具体情况做出详尽、具体的规定。例以其“尚繁”,规定“零细末节”的特点,发挥了功用。一方面,补律所不及;另一方面,申明律义。很好的补充律文,释律精义,以明事理。

就律与例之间的地位而言,律主例辅。律占据主法地位,例占据辅助法地位。纵使在清末修律中,也是如此。以例破法的说法,应全面分析而后定。

(一)律主例辅的格局

由于例的规定比律具体、适时,其数量则日趋繁多。清中后期,律后附例达千条,远多于律。例的适用面比律宽,频率比律高。然就地位而言,在律例关系中,律一直保持首要、主导的地位,而例始终居于次要、丛属地位。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例以律的体例格式为体例格式,以律统例的体例原则未有突破;第二,例的制定、修改、实施,依据皆在于例。“刑之有律,犹物之有规矩准绳也”。律是定罪用刑的依据,也是定例的依据。以律定例是清朝一贯奉行之准则。当然,在例适用上,例多被引用,带来了大量的问题,这些与律有出入的情况亦不能作为常态来看。第三,例不可能从根本上撼动律的主导地位。例始终依附于律而存在,且并非每条律文皆有例,反过来,例涵盖不了所有律。

(二)客观看待“以例破律,律既多成虚文”的说法。

“律既多成虚文,而例遂愈滋繁碎。”“律既多成虚文”说法由于例多泛滥而致有失偏颇。在中华法系的特点上,日本法学家浅井虎夫就曾指出,中华法乃理想法,律典不仅含有适用性,还有期许在里面。即未必可行,但需得以表彰。律中多有虚文的形成与此也有关系。律典制定时既考虑司法操作性,还有考虑政治上的装饰意义。将法典作为自己王朝统治合理性、有效性,精备典当的象征。所以难免有虚文,死法在里面。加之,历来重视法典相因,强调法典固定不易的传统,也给律多成虚文摸上重彩一笔。由此观之,律既多成虚文,并非皆是因例之过也。

在司法实践中,例被引用之经常,例的数量之巨大,非律所能及。是否就可以认定为,“有例不用律,律既多成虚文,而例遂愈滋繁碎。其间前后抵触,或律外加重或因例破律,或一事设一例,或一生一地方专一例,甚且因此例而生彼例,不惟与他部则例参事,即一例分载各门者,亦不无歧义。辗转纠纷,易兹高下。”若详加考量便知不是。

前已指出,以例代律断然不可能。律成虚文,原因不仅是因例的缘故,此外,律成虚文是极少的情形。律例在适用中,律因稳定而难于适合时宜,因而会在局部,个别时段而成为虚文。例恰巧弥补律这一点。司法官员在司法实践中会因情形而用例,以符合乡俗风情,以酌时损益。这方是用例的正当初衷。当然不能排除,司法实务中官员滥用例,而导致从全局来看,例文繁冗杂乱,一事一例,一地一例,由此例而生彼例,部例参差,一例多门。是故而影响律的适用与精义。但由此即得出以例破律,律多成虚文,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对于律例之关系可归结为:清代的律例关系,仍是律主例辅。例滥破律只是局部表现,未形成主要流势。律例的冲突是法律制定与社会发展的产物,例是在调和社会人情变动发展与律文冲突的产物,但同时,是在对律因时因地损益中对律的坚持。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刑法志.

[2]上谕内阁.

[3]薛允升.读例存疑.

第8篇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实验教学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更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揭示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实验及现象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好奇的天性,所以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3.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等能力

在进行观察与实践的活动中,需要用精细敏锐的感知觉和观察力去及时、全面地捕获一些重要的素材。因此,物理实验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实验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一个可靠的实验数据的获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几乎每个数据的测量都需反复多次,有时需要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通过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规律、踏踏实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加之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实际操作。

2.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

三、做好实验教学的措施

1.转变观念

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2.改革教材

(1)实验教材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根据需要,提出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实验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学生也会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用设计性实验的观点来进行仪器介绍。教师在介绍实验器材时不要像“抓方”一样罗列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是应该用“开方”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以及除了老师提供的器材外还可以选用哪些器材来代替。同时可以用例子来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

(3)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教材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9篇

1 我对物理高效课堂的认识

1.1 高效课堂的设计要切实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难点。课堂要讲目标,因为课堂上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都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导向,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人们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包括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启发与补充。即合作探究学习是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关键。

1.2 高效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有效,才能实现课堂的整体有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如:有效情景――用有效的情景创造氛围激活课堂。有效提问――提问要有效,要求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合适的思维含量,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会变成无效的问题。有效实验――实验要有效,教师演示实验必须成功,必须让学生看清楚,实验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操作什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学生实验,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能将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便进行论证、交流及评估。有效分析――分析要有效,要求所做的分析具有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分析,先进行定性变化的分析,后进行定量变化的分析,再进行变化快慢的分析。有效检测――检测要有效,就要求所设计的题目必须精选、必须分层、必须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

1.3 高效课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压抑、没有胆怯,有的是自由的发展空间,在高兴、愉快中获得知识,课堂是否有效必须看学生收获如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应体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知识谈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2 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提高物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1 活动的设计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设计教学”。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下放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空间,探究,体现学生的潜质。课堂成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场所,他们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功的愿望和要求,形成积极、主动、灵活、独特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课堂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

2.2 活动的设计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生成。新课程关注课堂生成,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引发冲突,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

2.3 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针对每一节内容,应通过对学生的询问、调查及对小学科学内容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设计活动,简单的设计为自学,有疑问的设计为重点活动内容。

2.4 活动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指导性,能够引导学生顺利的探究新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或实验转化为有层次的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有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的探究新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