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5:2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初中语文学科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而初中语文教学又是衔接小学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小学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提升,又是对高中要掌握的众多知识的准备。学生在小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基础知识,例如音、字、词、造句以及理解短小的文章、书写简短的作文,这是语文基础知识量的积累的过程;而高中主要是针对较为复杂的句子与文章的理解、书写800字的作文,这是语文知识质的飞越的过程。怎样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作为中间环节的初中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对整个语文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虽然初中语文学科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生心中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更多是的漠视与忽视。在初中学习期间,中学生可能是受到家长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初中老师的影响,再也有可能受到社会的影响,总之,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意识,他们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理科的学习中,当然还有外语的学习。反之,他们认为语文学不学成绩差不多,听不听效果也差不多,也就产生了学不学都可以的态度。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
1.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情感因素的投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所起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及所给予的重视。语文学科有着自己本身的独特性,它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决定了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透过语言、穿过文字去理解其背后的情感世界。
根据语文学科的现状,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课。我们能做的就是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我们这时的身份不完全是教师,还有演员的成分。例如:《理想》可以激昂的语言作导语,给学生以震撼,引学生之共鸣,让学生产生要树立人生理想的意识;《出师表》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背影》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细品父母“润物细无声”的爱,从而理解文中“我”的心理及反复描写父亲背影的作用。
2.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课文中自己比较喜欢的、有所感触的某一方面或角度进行品读、分析、发表见解。这样的方式,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培养学生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意识,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阅读能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展现出来,同时也能深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我们所做的就是给予学生指导,指导他们从阅读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其实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范围、生活直接经验的有限积累和储藏,让学生带着“学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去阅读。看到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就想到自己如何刻画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物;看到文章中对风景的描述,就想到自己如何描绘美丽的风景;看到文章中生动感人的情感流露,就想到自己如何准确地把握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3.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要想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中蕴含着思想,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的流畅就是思想的舒展,语言的准确精练就是思想的精致深邃。所以,教师一定要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形成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随时从宝库中提取,将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并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
三、总结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情感;教材;评改方式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学生模仿式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中的情感表达能力。初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情感呈现简单或过于夸张,文章段落结构缺乏层次性与深度。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以充分开发。第三,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容易使学生对作文写作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影响到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知
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要将写作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内容深度结合,要使学生明白“写作源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用单纯的理论灌输式方法来迫使学生理解,而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识。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认识要结合学生的内在写作愿望,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富有语言魅力的课堂讲解,加深学生对语言组织与表达之美的认识,唤起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只有唤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才能使作文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教学参与行为受到自身智力因素与学习动机的共同支配。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水平,借写作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育学生写作情感
语文作文教学有两天路线,一是知识路线,一是情感表达路线。优秀的作文是将语文基础知识与个人情感表达的完美组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从这两条路线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如下:
1.营造活跃、融洽的师生协作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活其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大有裨益,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单纯进行灌输式教学。这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来区分对待学生的方式,势必会导致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排斥语文学习。和谐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和表现出的责任感。只有深深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而教师的热情与智慧能够感染并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带入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之中。教师教学的正能量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能从心理上感化和影响学生,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极有帮助的。二是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来处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高高在上,以挑剔的眼光训斥学生。教师要积极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取得的学习成绩感到由衷地高兴,对差生进行细心地辅导,缩小其与优生的成绩差距,同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2.构建蕴含积极能量的写作课堂
不同的情绪因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会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察、记忆、思考等认知活动。作文教学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作文教学对教师能力的基本要求。
(1)以教学内容调节。我们以“描写感动”作为作文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将教学目标与任务设置为: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需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细节性指导,教师采用关键词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评判,以充分发挥作文讲评课的实际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作文内容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写作方法上的细心指导,鼓励学生自己讲解作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何展开具体的描写教学?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和情感两条教学主线分配到作文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词语和段落,掌握好作文的过渡结构与中心思想的表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注重人物特征、环境、社会背景、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在行文中讲究前后照应,使文章构思分明,而又“有血有肉”。
(2)以课堂活动的形式调节。教学实例:作文课《风景这边独好》。此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先布置相应的作文课题,如《动人的春天》,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绘画,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进行作文描述。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由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动人的春天》的绘画,然后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句描写画中的景物。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教学反思,积极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样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进教学设置?怎样发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何与学生互动?取得的教学效果怎样?有何处需要进一步改进?下一步教学应该如何结合更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
三、以教材为本,汲取有益营养
初中作文教学不能脱离初中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汇聚了教研人员精心编排的大量国内外优秀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实际上是一部优秀作文的范本,其中包涵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夯实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学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将儿时的记忆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为引,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引导大家在对百草园描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描法,并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真实且形象地还原生活实景。此外,教学诸如《伟大的悲剧》此类重视人物和故事情节描述的文章,我们要注重利用这样的素材来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与作文主题相结合,提高初中生作文情感表现力,不能使学生作文只流于形式而忽略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诗歌资料进行教学,使之学习其中的韵律美、语言凝练之美和描法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极有帮助。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初中语文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作文要求选取教材中的可指导性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合多种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自评自改。改变传统的教师统一评改的方式,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自改,即让学生自己作文自己评改。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作文后朗读,在朗读中检查作文存在的纰漏之处,然后做进一步的修改,改之后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作文评改,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诵读和讲评,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读、重新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互评互改。作文互换欣赏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修改和点评,学生之间这种探讨学习的方式,能够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作文点评中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水平。
3.教师评改。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最后一环是教师的统一评改。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制订相应的辅导方案。同时,对学生的作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分类讲解,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海鹰.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8,(01).
关键词:主体参与 合作尝试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讲评策略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是重点,因为写作表达能够集中表现学生的能力,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应该加强指导;说是难点,因为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表达出内心的诸多想法,还要语句通畅、符合题意,难度当然不小。因为学生对写作表达的兴趣不高,所以抓学生的兴趣点就成了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只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写作心得,尝试着去动笔写,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一、集体讲解,示例指导
写作是有技巧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更要系统,怎么开头,如何结尾,中间的事件怎么叙述,这些技巧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有计划地安排内容,不能遇到问题就零散的点拨,最好在写作训练之前进行写前指导,让学生明确怎么写。老师的理论指导最好能给出具体的例子,老师要点出例文的优点,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学到优秀之处,再动笔去写,写作最初就应该从模仿开始。
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综合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点滴生活,去搜集素材。比如爸爸妈妈的唠叨中也有语文的学习,电视电影中也有语文的知识。当然这么笼统说,学生还是无所适从,只有举出具体的事例,学生才能有直观的感受。在写作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去观察路旁商店的名字、广告牌、宣传标语等,搜集整理看看里面蕴含了哪些语文知识。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就会源源不断。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在于积累。学生积累越多,在写作的时候越会得心应手。积累就要多记多背,课本上的句段篇是我们积累的直接来源。平时还要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并背诵下来,在写作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积累的东西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比较简短优美的例文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情况,这对写作都有帮助。
二、师生交流,主体参与
老师在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动笔去写,写作的内容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写作训练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的谈话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有了真实的体会才能写出感人的东西。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情,如周末在家里的场景,或者学校组织的活动等,把身边人身边事流畅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写作训练也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活动去安排,如果需要实地考察,不妨去走一走、问一问。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写作《到民间去采风》,可以提前分好小组,安排学生周末到农村去了解当地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然后汇总展示,选取一个点去写作,这样学生有“采风”的经历,就可以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生生互动,尝试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老师可以根据写作水平分成学习小组,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小组内部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写作训练之前,老师根据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确定一个写作主题,然后由小组交流写作的观点和思路,之后认真写作。这是第一步为了尝试写作而交流。写作完成以后,各小组之间可以互批互改,包括错别字、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整体的构思和形式,小组内同学之间可以给出评语和建议。小组交流之后再修改,誊抄,完成初稿。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文章会越来越精,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在修改中得到快速提高。
四、多步升格,写作提升
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写作是听、说、读的综合,所以写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听、说、读来提高。老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做“陪练”,所以还是要结成小组,彰显“主体参与,合作尝试”学习模式的作用。
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组成“写作提高小组”,以写作、阅读、听、说为主要内容。小组内平时可以讨论写作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反思自己的文章,为写作创造愉快的氛围。小组还可以多搞一些听、说、读的比赛,为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提高小组”的建立可以及时反馈写作的情况,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老师批改全部同学的文章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反馈后再修改,历时比较长,小组随时可以发现成员的不足之处,随时可以修改提高。
初中写作教学的中心点就是把学生的写作热情点燃,只要学生有写作的兴致,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主体参与,合作尝试”符合初中写作教学的需要,通过示例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多步升格,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写作方法,组织“写作提高小组”,让学生对写作不再头疼。
参考文献:
笔者在实践的尝试过程中,感悟是深刻的。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变化,并深刻地体会到创新的评价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常规评价时需注重三个层次:
1. 随机评价――使孩子充满自信
随机评价有其操作的偶然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活动中的评价机智,注重情感的投入,用简短、恰当的言辞,热情地给予表扬,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书面练习,我坚持在批改中使用鼓励性评语,如:“不错”“很好!”“很有创意”“你的作业令老师赏心悦目”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教师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一个赞美的眼神等,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使学生激发热情、振奋精神。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时,学生则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课堂气氛会更热烈。总之,随机评价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地进行学习。
2. 档案袋评价――让孩子快乐成长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一种方法。什么是档案?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学生档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都建立了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袋,把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记录在里面,学生可随时打开自己的成长档案袋,也可以打开别人的成长档案袋,他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也可以知道其他同学的进步。成长档案袋里所收集的内容结合多元评价体系,不一而足,可以是一张优秀的试卷,一张获奖的证书、一次书写工整的家庭作业,还可以是学生课堂参与课本剧的精彩照片……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成功的足迹。档案袋的诞生是评价体系中的新事物,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创设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展示自我才能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自信的气息,并成为挖掘自身潜力的心理动力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建立档案袋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其实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并且面向自己的学习目标实施具体的自我表现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的结果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对照而进步.
3. 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激励性课堂评价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宽松的氛围、愉悦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激励性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 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语言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新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激励性课堂评价语言也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部分。激励性课堂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但激励性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颠倒黑白。激励性课堂评价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和个性化。准确,是指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老师、同伴等要引导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取向正确的价值判断。总而言之,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要适度,不过分夸张,并用准确、规范及个性化的语言来实施激励性评价。
(3) 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
所谓延缓性评价,就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笔者在教学研究中,通常运用以下几种延缓性评价方式:① 言语提示(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② 精心补问(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③ 巧用反问(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例如当学生出现读词不准,用词不达意不当等错误时,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给多学生一些鼓励的言语,如:“放松一点,多想想,我觉得你能行。”等等。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
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个无限美好和丰富的世界等着我们去开发。我们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变“一元主体”为“多元主体”,“变鉴定选拔”为“发展激励”,变“单一内容”为“多元内容”,变“单一的纸笔测评”为“多元化测评”,真正贯彻“多一把评价尺子,就多一个成功学生”的思想,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我相信我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2] 胡春洞,《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3] 王满英,《让语文教学焕发个性光彩》,2009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网络环境
网络凭借其强大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及自由性等特征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的模式,为初中作文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合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使作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利用网络媒体这个平台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写作兴趣,创设写作情境
通过网络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受欢迎。这种多媒体课件的普及同样可以有效地缓解上述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兴趣不大的问题。写作文要先确定作文主题或作文题目,作文题目可在教材的单元作文训练中选取,也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来写。在确定好作文主题之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借助网络媒体这个平台精心筛选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资源。然后,将展示的对象做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做成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以及音响效果等,将作文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生动有趣。
再现情境,还原生活。当作文题目布置下来以后,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想象或者回忆开始作文的写作。但是,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一个大体的、模糊的印象,回忆不出人或事物的细节特点。据此想象情况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可避免的缺乏了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又往往是作文的动人之处。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网络发表,体验成功喜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动机理论,既“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被满足,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具有如痴如醉的感觉。
二、开展网络阅读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失语现象突出。“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常常出现没有材料可写的状态,这无疑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造成失语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缺乏。以读促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学生写作而言,大量的阅读尤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多了解、多吸收,多借鉴,才能取他人之材为自己所用,才能行文如流水,涓涓流淌。以往,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或书籍以汲取写作营养,获益匪浅。但是,对于网络而言,杂志、书籍等仅仅是冰山一角,网络则是大海,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网络阅读能够将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拯救出来,去迎接一个丰富多彩的,方便快捷的阅读世界。网络阅读活动为我们有效缓解素材缺乏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阅读的海洋。
三、利用新媒体,丰富写作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无论是作文、周记还是日记往往都是以纸质文本的形态呈现出来,学生的写作形式非常单一,容易产生写作疲劳。网络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凭借其开放的空间形态为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丰富写作形式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的主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带来了新的希望。
利用微博,倡导网络日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个具体事件或某种观念触及自己心灵的时候,内心往往萌发起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想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通过三言两语抒发出来。微博以其简短、快捷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微博里,人们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者,在微博上内容供别人浏览。
利用博客,提倡网络周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写周记,以便督促学生加强练笔,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繁重,通常周记都是在周三之后甚至是周五才发放到学生的手里,批改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在有写作灵感的时候由于周记本尚未发下来的原因而不得不暂时搁置。即便周记及时发下来,老师所给与的也通常是模式化的几句评语,带动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自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写作。博客的出台为写作主体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微博可以随时记录片刻感想,但是由于字数的限制,使用者只能发表简短的、粗略的看法以及感受,不便展开更深入的叙述与交流。如果说微博是日记的变形,那么我们可以把博客当作周记的化身。
四、多方评价,优化作文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与缺憾,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提高。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可以为优化作文评改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的局面。
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打上评语再发回到学生的手中之后,便听不到学生的任何反馈与交流,本次的作文训练任务便算结束。这种作文评价方式仅仅停留在单项交流的层面上,教师三言两语的评价无法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导致评价的效果不明显。本人认为能够让批改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面批。这样老师既能够当面给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并且能够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学生形成互动。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同学的作文进行面批。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教师实现网络“面批”提供了可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互动交流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以作文本作为交流纽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自由、广泛地交流。学生所面临的读者数量极其有限,教师几乎是学生文章的唯一阅读者,在信息循环的过程中无法引起足够的反馈效应,只有作者,没有读者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的写作陷入一个被动的窘境。网络以其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实现了作文教学中自由方便的交流和评价,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多方互动交流的平台,成为推动作文教改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田绪永.网络日记:年轻人的网络新宠[J].中国青年研究,2005,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尝试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主渠道。初中是学生形成自主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对以往的阅读教学不断反思,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著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阅读技能展开。具体要求:1.美文美读,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等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等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加强新课程标准下阅读内容的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思维发生碰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学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如在教完《春》后,复印朱自清的另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背诵出一至两个美句,且写些简短的读后感在班上交流。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人类最富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如在学习《范进中举》后,选取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让学生联系当今的考试制度,通过比较得出优劣,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成功教育》等书籍,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本学期语文教学至始至终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以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语文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尽最大努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继续采用“读书交流会”形式。进行阅读教学的辅助指导。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学习文言文,我指导学生习惯使用工具书,还教给学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结,贯通文意。特别重视朗读和背诵。即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以扎实多样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关于口语交际,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的做法是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关于综合性学习,我强调的是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一、让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更优化
1.建立联系,充分理解。通过初中诗词的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肢解零碎、浅显虚浮等,其实这是与有着丰富内涵的诗词不相匹配的。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去领悟诗心呢?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理论给了我们答案——“理解就是建立联系”。具体的联系方法有:①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学习,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也是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的,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认知水平,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②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建立起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住诗境。诗词本身就是靠着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的,读诗的最高境界便是走进诗歌的意境。③注意与诗前小序的联系,打开全诗的理解窗口。④和诗中出现的典故建立联系。⑤将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⑥同类诗歌进行类比联系,让诗歌的意蕴更丰富。
2.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要学会利用阅读期待以及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让思维空间拓展,以此来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诗词,并对其进行阅读时能否形成有效的阅读期待,便成了诗词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更加有兴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学习诗词的熟悉背景,并设计出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从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东西出发,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词中的一些独特魅力。例如在教学《过故人庄》的时候,就可以将一些和本诗相关的经验材料组织成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创设出“对诗人说话”“与诗人相遇”等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办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帮学生建立理解《过故人庄》的桥梁,让学生更轻松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二、分析意象,再现古代诗词的优美意境。
古代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握,进入诗词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词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这十个意象诗人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通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用一种情(即一游子的羁旅愁思)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即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农舍悄然而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那么,古代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
三、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四、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五、鉴赏美享受美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把被描写的事物在灵魂中激起的感情吟咏出来,读者与之相通地产生了共鸣,获得了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人写诗,为了使读者也与之共鸣,或惊叹,或振奋,或愤怒,不得不把要写的事物具体一些。形象一些,含蓄一些,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这种意味就是诗歌作品本身的含蓄蕴藉。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
[关键词]初中学生 片段式写作 有效教学 策略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应试教育有所抬头,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但包括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在内的多方迫于升学压力,仍旧对分数“耿耿于怀”;而语文学科有着它拉不开分数的现实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语文学科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冲击,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滑坡”现象,这引起了语文界同仁们的积极反思,并试图从各个方面努力扭转。有抓基础落实的,有抓现代文阅读的,有抓古诗文阅读的……一时让人感觉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受冲击最大的便是写作教学,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写作教学费时费力,教与不教差不了多少,教多与教少没多大区别,于是便放松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甚至是放弃写作教学。即使是有心力抓写作教学的教师,也感觉十分困惑,无从下手。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才能调动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写作的信心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本文笔者主要从简单入手,从细处着眼,将平时进行的片段式写作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以期给同仁们提供借鉴。
二、片段式写作的概念及教学原则
片段式写作是指学生借助丰富多彩的材料,为达到预定的一个写作目标,以书面或口语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整合、改创以及表达观点、抒感的片段写作过程。片段式作文一般比较短小精悍,而且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它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和厌倦感,也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习作中接受新知识,触发新感悟,写出许多真实感人和具有个性的文字,日积月累之后,便会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片段式写作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可能性。片段作文训练可行性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农村初中初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情感体验。二是客观条件,语文自由灵活的课堂提供了学生写作的场所,教师在课堂及课堂之外也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自己思想的平台。三是时机条件,学生写作正处在困惑当中,急需要教师的指引,而且新课程文本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训练空间。
2.激励性原则 它是指在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修正为辅,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知识面有限,写作又是一种多向思维的活动,大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后还没有建立起写作的信心。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即使是一点点进步,也需要称赞。
3.自主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学生是片段写作的主体,学生的写作体现的是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片段写作练笔活动中,教师只是写作过程中的“服务人员”。农村学生家庭文化差异较大,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也较多,所以形成了他们性格、思想的巨大差异,也造成了他们对所见所闻的敏感度不一样。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片段作文就会在写作过程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是指片段习作训练的形式和评价手段多样化,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是让学生自由地写作,随心所欲地表达,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写作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片段式写作的教学策略
片段写作教学可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
1.复述式 这要求学生对看过或听过的内容进行准确简洁的概括,它分为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这是笔者在进行片段写作教学中最初采取的方式,如在上阅读课时,我分发一些杂志给学生看,并提醒他们重点看几个故事,在下课前15分开始把自己认为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当然甚至也可以播放一些精彩影片,让学生进行内容概述。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平时不大交作文或拖拉的同学也变得积极多了。如在给学生播放了《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片段后,有一平时不太爱写作的同学如此描绘战争场景:
乌云压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血腥味,这已经是日寇第N次冲锋后的台儿庄了,城墙外遍地都是东洋人的尸身,青天白日旗依旧飘扬在中国的土地上,战士们一个个像从泥堆里爬出来似的,他们用警惕的眼神向远方眺望,从他们犀利的目光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思,他们从来没有惧怕过,他们期待着为国捐躯!
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从抗拒写作变得热爱写作,而不限制篇幅的片段式要求,又让学生乐于接受,长此以往,积少成多,成效显而易见。
2.读后感式 就是阅读一段材料之后用简短的文字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握时机,让学生有写的欲望,有东西可以写。首先读的材料要让学生感兴趣,如果是为了应付征文或完成任务的读后感学生是难以写好的。“感”要写好就必须先“读”好,在写读后感之前,笔者一般采取两种阅读的方式:一是自读,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材料来阅读,这样学生对材料感触才深刻才真实。二是选读和引读,如在给学生补充《史记》的时候,笔者挑的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本纪》和《列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选取一个内容谈感受。如有两个同学读完《秦本纪》和《项羽本纪》后分别写了以下感受:
学生甲:
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身边一定要有才人,而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就要爱才,善于听取意见,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非常可惜,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即使皇帝的功劳有多大,他终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也许历史上的确需要残暴的皇帝,因为只有这样的皇帝才能在乱世中做出大事。但他的残暴,带来的也许是国家的统一,但农民却因此而饱受苦难。
学生乙:
做大事就应该不拘小节,更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项羽该意志坚定杀刘邦时,却心慈手软,因为一点小事而耽误了大事。范增一心一意为他夺天下,他却误听小人谗言,放其回乡。原本回乌江后,可能会东山再起,他自尊心太强,错失了良机。原本经历那么多事情,他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武力可以征服天下的想法。然而,他却执迷不悟,并以“天要亡我,并非作战的错误”为借口结束生命。在以前,我很欣赏他乌江自刎的勇气和霸气,但是现在我认为他的做法不可取,因为凭他的实力完全可以称王。刘邦只是靠一些小智慧取胜,项羽太过于鲁莽,他如果好好利用身边人的智慧,以他们对他的忠心,项羽完全可以集中他们的智慧于一身,得到皇位。
感言的触发需要一定条件和情境,而广泛的阅读给学生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有目的地即时阅读则给学生片段习作提供了良好的情境。以上两位学生就是在即时阅读后,有感而发,这样的感受才深刻,才真实,没有装饰和应付。
3.观后感式 就是在观看一段“视频”素材之后以书面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现在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屏幕”教育,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学生更喜欢边看边听边想。但片段式写作要求学生看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再者材料要让学生感兴趣,要有教育意义,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我选用过的材料有《艺术人生》中有关“成龙”“赵本山”“周星驰”“红楼梦剧组再聚首”等节目,《鲁豫有约》中“潘长江”节目以及《实话实说》中的精彩节目。另外影片如《荒岛余生》、《千与千寻》、《我的兄弟姐妹》等的放映主要以节选精彩部分来欣赏。这样学生既扩大了视野,也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从而能够写出内心所产生的共鸣。在观看《艺术人生》成龙专访之后,同学们写出了各自的片段式作文,节选几个如下:
学生甲:
妙哉,人生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在节目中,成龙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他的人生。未知他的成长旅程,猜想必定一帆风顺:打开自己的市场,成功进入数万明星梦寐以求的天堂――好莱坞。可是他的成长却充满了酸辛,一张和蔼的笑容后,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苦呢?被人轻视,这使他乐观;被人嘲笑,这使他坚强;不被人器重,这使他成了真正的男子汉!这一切的一切塑就了自信的他!
学生乙:
看了成龙的一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我们有这个条件读,就要把书读好,来回报自己的父母。虽然成龙认为自己没有尽好作为儿子、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责任,但他在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的生命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我们要吸取他的教训,在长辈们在世的时候,多给他们一点安慰,让他们少一份寂寞;多给他们一点关心,让他们少一份无奈;多给他们一点温暖,让他们少一份冷清!
学生丙:
今天,在课堂上,看了一期艺术人生的专访,心中颇有许多感想。终于明白,曾经的我是多么天真,总是想着长大后当明星挣大钱,也不止一次在电视机荧幕前,羡慕那些大牌明星的光彩耀人。然而,我错了!因为成龙大哥的成名事迹,就很清楚地告诉我:光彩耀人的背后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辛酸与无奈。也没有哪一个人是真正完美的成功!就算你在事业上如此辉煌,但若到亲情、爱情上,充其量也和常人一样,甚至比常人还不够负责任,没有时间去陪陪自己的父母、孩子和爱人。所以,不要再傻傻地认为: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你的面孔,才是成功的目标。追求心中理想固然重要,但也千万不要忘了身边那些默默关心你的人。
感人的画面无疑对学生的思想也是一次洗礼,视觉的冲击更容易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学生这时的感受往往是心灵火花的瞬间绽放,如果不随机而动,可能会稍纵即逝。《艺术人生》中的人物往往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而且节目也真挚感人,感言也就蓬勃而出,以上几位同学的行文令人欣喜。后来笔者将其推荐给《缤纷校园》发表出来了,更给他们本人和班级同学带来了巨大鼓励。
仿写式 就是模仿例文写出相似的文章,既可以内容相似,也可以是语言相似,还可以是结构相似。比如在学习郭沫若的《屈原》和高尔基的《海燕》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朗读起来激情澎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会让人的情绪陡然高涨。这堂课我以此为契机,补充了另外一些相似的材料,如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 、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将进酒》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的《沁园春・雪》等等,由此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这些文字会让人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师生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修辞多样,事物的选择雄伟壮观,句式多样,感情真挚等。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分析、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也学习写一段激情澎湃的文字,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质量较高的激情文字。由此笔者引申开来,既然可以写激情澎湃的文字,那么也可以写柔情似水的文字,也可以写痛苦悲凄的文字等等。这样的片段作文,学生写起来更具有目的性,对于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学生仿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情绪也高涨,“高作”也频出,下面两首在学生中间得以传阅,一首含意深刻,一首童味无穷:
《天净沙・秋思》结构简单、语句通俗、内容易懂,学生仿写的共鸣点很多,比较容易切入,所以进行仿写时每位同学都跃跃欲试,整个课堂氛围其乐融融,学生的片段写作质量较高,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5.续写式 就是根据原文内容和中心通过想象再补充另外的情节和结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隆中对》后,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假如当时是曹操三顾茅庐,诸葛亮又会提出怎样的建议?这个题目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并且主动地查阅《三国演义》的有关资料,学生因此不仅加深了对诸葛亮思想的认识,而且也接触了众多的三国人物,片段作文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再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假如当时的人找到了进入桃花源的路,桃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有两位同学写出了这样的片段。
学生甲:
这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鸡犬相闻,道路井然有序。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村民和睦相处……这是一处绝好的世外桃源,人们进来后都不舍得出去了,于是这里成了人们躲避战乱的一片乐土。
学生乙:
人们找到桃花源之后,把外面的生活对村里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一些村里人感到十分的好奇,禁受不住诱惑,于是跟着一些外界的人到外面闯荡。这样来来去去,外面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跟着进来了,有些人富了,开始有了私心。加上桃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的住的渐渐不够了……终于,桃源生活已经和外面没有两样。
两篇例文表达的思想刚好相反,表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他们对世外桃源和陶渊明的认识层次不一样,并且选择的角度各异,从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这也表明续写式的片段习作更有利学生了解作家思想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6.扩写式 就是扩充原文的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习作时描写方法的多样性和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扩写《石壕吏》,学生对老百姓凄惨的生活和官吏的残暴有了深刻的认识;扩写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对环境进行描述时更加细致准确。学生片段示例略。
《声声慢》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生扩写片段:
秋风又起,往事怎堪回首?
孤雁飘零厉声过,实难悲。
梦里花开几度,残香归何处?
尘嚣忆逍遥,却总被逍遥无情诉。
皓月又当空,明朝是陌路。
愁云无故来遮住,平添无限苦。
理思绪,望归处。
悻悻然,人生总被风吹雨打去。
虽然学生的文字功底不够深厚,对词的把握也不尽理想,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该生对宋词已有初步了解,能够根据文意顺势扩展,文风也较为接近,能达到这一步,片段式教学的目的已基本达成。
7.改写式 就是根据看过或听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改写式的片段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作文的立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片段作文教学后期采取的主要训练手段。如学习完《中国石拱桥》之后,也让学生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并阐述理由。学生在文本优美的文字中体会到了桥的魅力,教师再展示一些桥的优美图片,学生据此展开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桥。他们当中有的选择石拱桥,并且是将白沙大桥进行的改造,设计成双层通行,以缓解日渐拥堵的交通;有的选择木桥,认为应该返璞归真;有的桥墩设计成龙腾的模样,表明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刻碰出火花,他们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有利于学生写出新颖的有个性的文章。再如学习完《说屏》之后,也让设计一款自己房间的屏,摆放在房间合适的角落。学生认为这样的片段作文具有挑战性,所以乐于参与。学生设计的屏材料丰富,款式多样,屏上的图案也各具特色,学生在创作和表述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训练。
四、片段式写作的评价和成效
没有评价就没有成效。片段式作文评价按方式可分为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主评价等,按时间可分为即时评价和定期评价,其中定期评价是笔者采取的主要方式,因为片段作文形式多样、灵活性较强,学生写作的效果起伏较大,只有在较长时间里进行综合性评价才能反映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从而做到有依有据,为下阶段制定合理的写作策略打好基础。附两表格:
总评: 优,85分及以上;良,70分―84分;及,60分―69分;待评,59分及以下。
五、体会与反思
虽然片段式教学的实施手段比较繁琐,但经过两年的片段式写作实践,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内容、构思、立意上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进入初三后,两个班的作文分数78%在良好以上,只有6%的同学待合格,这在农村初中来说成绩是可喜的,这也证明循序渐进的片段式写作具有其实效性。
在进行片段式作文教学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进行实践,要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不断进步中喜欢上写作,积小胜为大胜。但在片段式写作实施过程中笔者也遇到许多难题,比如怎样把各种写作策略实施的时间段安排得更加合理和科学,怎样使评价方式更加简洁便于操作,怎样把平时的训练和考场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年笔者下阶段片段式写作教学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陶国富《创造心理学》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