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5:22: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贫困自述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内容与制度措施方面。在强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上,联合国2003年在《千年发展公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这些投入不是有碍而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人类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层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到创办面向全国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科尔蔓(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000)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也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向结果均等的目标努力。”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会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学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对美国长时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脉络进行了梳理::1.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2.对弱势群体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李永生、高洪源,《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3月)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提出相关措施,改进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国外学者米奇利(Midegley・J,1995)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发展的观点用于协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更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的过程;社会救助的策略应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并重视他们的潜能发展;社会救助的策略将趋于多元化。(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22.)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王英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和泰国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国内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城市贫困问题的突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住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学术界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证研究为主,根据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提出政策建议。孙莹,周晓春在其著作《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1]一文中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明显比普通家庭差的结果,提出在观念上建立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的理念,在行动上策划和发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方案;陈静在《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2]一文中通过对贫困子女教育现状分析,提出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定上的相关建议等;湖南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该省10个市和6个县的265户城乡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的结论。[3]尹海洁等在对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子女的教育费是城市贫困家庭最主要的经济负担。[4]龚立新对江西省南昌市的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被调查的家庭中很少有独立承担子女教育费用的,总体上看南昌市低保户家庭在子女教育费用的支付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减免。[5]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的针对山东省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虽然城市困难包括低保家庭的教育救助,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教育救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在于救助政策比较笼统,缺乏具体实施措施和规范化管理。[6]
第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张长伟在《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以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贫困生部分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韩芳、陈洪磊合著的《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贫困家庭需求现状分析,提出一系列社会支持对策及建议。
第三,分析教育对于反贫困的作用,从教育救助的实际意义出发,提出相应措施或政策。关信平提出城市教育扶贫是加强和扩大反贫困行动的主要措施。[7]杨立雄指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强调生存、忽视发展的问题,建议实施发展性救助。[8]有学者认为制度优化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途径,其中包括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如教育救助。[9]李迎生在研究救助内容的更新上提出拓宽开发性扶贫的思路,将教育(文化)救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0]洪大用在谈到完善社会救助的重点时指出,要使社会救助更有针对性,即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群不一定全部需要专项救助,应当将教育等专项救助的范围扩大,把那些收入稍微高于贫困线的人也纳入专项救助的范围,以促进救助资源的效用最大化。[11]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我国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陈静.浅析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J].学术探讨,2009,11.
[3]唐启贤.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对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情况调查[J].调研世界,2002,10.
[4]医疗与教育.城市贫困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哈尔滨市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J].中国民政,2003,11.
[5]龚立新.南昌市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分析[J].价格月刊,2007.
[6]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城市低保家庭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7]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8]杨立雄.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9]金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
这里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有的只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所带来的困惑,与彷徨:凤凰男与孔雀女的爱情,该向财富让步?还是有了爱,一切都不存在?
爱情干嘛不要起步价
晓琳自述:
我渴望结婚,但一天天飙升的房价,让我们望而生畏。最近我看上一套相适的小户型,好不容易托熟人排到优先选房的号,结果,他却给了同事。我觉得,他根本就不为我着想。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难道他忍心让我直住在租的房子里,女人都有爱情起步价,这是对爱情的一种态度。
林健自述:
我觉得现在的晓琳变得世俗起来。我家在农村,为了我读书,大哥辍学,妹妹早早嫁人, 家人的日子很拮据,这些她都知道。那时,她陪我一顿吃一个面包,也笑得开心。而现在,一谈到结婚,她张口就是房子。
她看上的公寓楼,价格高昂,月供、物管都是一笔不小开支。现在我母亲生病,大哥结婚要修房,我当然要先满足家里的需要。况且,公司管理层有福利房,我只要拼命工作就有望拿到。她怎么动不动就用“爱情起步价”说事儿?
爱情不是交易,不是的士,还起步价呢,这只是物质时代里,女人的借口罢了。
伊媚点评:
曾有一个电视节目,讨论的正是这样一个话题,6位男嘉宾中有位是扎根城市6年的凤凰男,结果就他没有速配成功,因为他坚持爱情不需要起步价。与物质无关。 个很简单的事例让他哑口无言:假如你太太深夜得了急病送到医院,而你此时却拿不出手术的费用。岂不耽误爱人生命?
其实,凤凰男同样有自己的“起步价”,他们见过了贫困的日子,所以更注意另一半的地位、身价。他们认识位女孩,必定先要了解,是什么工作?学历怎样?家境怎样?这就是男人的起步价,他们也会左右衡量,精心计算,小心投入。
爱情结束了,该如何买单
晶晶自述:
我们分手,他的农村家庭,不是最关键的。我反而觉得,正因为他来自农村,会更懂得珍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偶然发现,他留着我们一起去看电影的票,去超市买零食的小票也留着。他这样是不是早就想到了要分手?面对我的质问,他期期艾艾地说,是他母亲让他这样的。说别被城里的女孩子骗了。我气得笑了,我给他买的东西,不知道比这值钱多少。至于分手费,既然他要算,就干脆算清楚。他才是最应该为这段爱情买单的人。
于俊自述:
她喜欢去高档的地方,而且那些礼物,也是她心甘情愿买的。所谓清单,不过是想让她通过那些清单,看明白我的付出。几百块对于她来说不算大数目,但也是我辛苦挣的。我妈说得没错呀,以前我也跟其他城市女孩谈过,我也买了不少礼物,结果她们一走,我不是人财两空吗?
伊媚点评:
子俊打拼的艰辛,造成了他在物质上步步为营的谨慎。当他以这种类似交易的心态。去面对爱情婚姻问题时,就不太明智了。
绝对AA制,爱情里的“伪”公平?
顾蔓自述:
工作后,我们约定将AA继续,记录当天费用,当月结算。看到他把我怀孕流产的费用也记录在AA专用账本里时,我心里已不是委屈,而是伤心。他的收入比我高,我们分摊费用,半年下来他小有存款,而我没有积蓄。一位连流产都要计入AA的高收入男人,我对他缺乏安全感。
罗林自述:
当时说要AA的是她,现在说AA破坏感情的还是她。她不小心怀孕流产,这就跟生病一样,我把医药费、营养费全记上了。结果她看过账本就变了脸。以前,我做手术的费用不也是AA吗?怎么到了她身上就不行?虽然我收入高,但也得攒钱啊,我老家在农村,要以防万一嘛。
伊媚点评:
恋爱初期,经济不宽裕,采用AA无可厚非,而交往日深,经济条件明显好转,还采用绝对的AA方式,要求收入少的与收入多的出同样数量的钱,是“伪公平”的陷阱。能者多付,量力而行,才是最公平的原则。
婚前公证,是硬伤还是理性
香妮自进:
经过我再三劝说,父母最终同意我们的婚事,但条件是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因为房子是我买的,车是父母送的。父母的理由是世事多变,以防万一,还说这样可以考验他是否真心。我没想到,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结婚简直是在报复,这样的男人太可怕了。
王磊自述:
我爱香妮,但临到结婚,他们一家还是没有接受我。我想,时间长了都会改变的。在香妮暗示下,我做了婚前财产公证,是不忍她为难,也是争口气。后来我无意间听到香妮对闺密说,幸福的秘诀就是把财产抓在自己手里,我妈让我做婚前财产公证真是没错。从那天起,我发现,自己其实没融入到她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对我有什么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幸福港湾”里的新生活
自述:宋其学 (绥阳县郑场镇卧龙村村民)
别墅,花园,健身广场,这些我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如今我就住在这种地方。和我一样,我的邻居都是从深山里搬迁下来。
我的老家在郑场镇关木村,那个地方干旱缺水,路也不通,靠几亩田地勉强维持温饱,老木房遇到吹风下雨,瓦片都要往下掉。
2013年,政府启动移民搬迁工程,我家被确定为生态移民安置户。我家有五口人,按政府的统一规划,每人享受到1.2万元的建房补助,只花了6万多元,就在集镇得到了一套3居室的小洋房。
现在我们住的移民安置点,名叫“幸福港湾”,于2012年6月启动建设,是集生态移民、“四在农家”、扶贫旅游开发、“一事一议”等项目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共安置了228户2000余人。
社区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另外还建设了绿化带、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社区服务中心,住起来很舒心。
除了居住环境好之外,更让我高兴的是,政府还努力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让群众搬得来、住得稳、早致富。
我家楼下的陈小刚,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到了1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他把自家的三层小楼改成了农家乐,开业两个月来,生意火爆。
同时,借助距离遵义机场仅6公里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万亩大坝的农业发展优势,社区附近建设了近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4000余亩油菜基地和核桃基地。随着产业呈现规模化,一些加工厂也陆续建了起来。
平时我和爱人都在项目基地和加工厂打工,每人一个月可收入2000多元。不忙的时候,我还在楼下做点农产品生意,生活过得比在深山里好多了!
产业脱贫:农业园区托起致富梦想
自述:苏培军 (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山东人,来贵州之前,我对贵州的印象是山高坡陡,应该不适合蔬菜培植。2012年2月,一次偶然的招商机会,我来到了贵州。这里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资源,令我有种“发现金矿”般的惊喜。
一个月后,我们公司就在织金县茶店乡建设了一个蔬菜基地。改土壤、整田地,我们先后精选百余个品种试种,最终有80多个品种进入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流程。
半年后,蔬菜长势喜人,村里的群众惊叹,从当初的不愿流转土地到纷纷主动申请加入。
2014年以来,我们把重心向外辐射,决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品牌、市场优势开拓贵州市场,目前已在毕节、遵义、铜仁等地建立了5个蔬菜园区。园区内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2015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
发展农业园区,最大受益者是农民。为了让科技“星火燎原”,我们公司采取无偿供种、无偿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技术员队伍,每名技术员带领5至10名当地农民,鼓励他们自主经营。
一些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我们建设的这五个蔬菜园区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已带动全省20余个乡镇种植精品蔬菜10万余亩。
2015年6月,在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考察时,对我们的示范带动予以肯定。临别时,他嘱托我们:“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我们全体员工最大的动力,为我们继续留在贵州,带动群众致富,增强了信心,提升了士气。
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乡村旧貌换新颜
自述:彭朝斌 (丹寨县杨武镇五一村村支书)
2001年到2006年,我在拉萨市当兵,2006年退伍回到家乡丹寨后,一直在县城上班。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结:我的家乡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进村的路还没有硬化。虽说距离县城不远,但一路上都是坎坷、坑洼,又脏又难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
不光路不好,前几年我们村还没有通上电,天一黑,整个村子都被黑暗笼罩,出行也不方便,村民只能待在家中,什么事也干不了。
村里的这些情况,我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2013年11月,五一村举行了第九届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我被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刚一上任,我就带领村支两委在村里走了个遍。通过逐户了解,村支两委决定,首先必须改善村容寨貌,消防卫生、道路硬化、安装路灯等等,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在村里修建了5个标准垃圾池,保证村民不再乱丢垃圾,然后组织党员和村干部一起打扫卫生,给村民作表率。如今,村庄处处干净整洁。
为了硬化通村通组路,2014年我们争取到了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财政出资购买沙子和水泥,村民投工投劳,目前已经硬化了20公里路,还剩8公里左右就完工了。
过去5年,我们村400余户人家共有160户争取到了危房改造的机会,有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拆了重新建,有些条件不好的房子也得到了改善,村里大部分人都切实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福利。
如今村里路灯亮了,道路平了,环境也整洁了,老百姓都特别感激我,但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支书,我能为乡亲们做这么多事,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我和村民才跟着过上了好日子。
绿色贵州建设:守住生态底线 为发展加码
自述:田景武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锯齿山林场场长)
我2012年调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锯齿山林场任场长。锯齿山林场建于1962年,处于沿河、务川、德江三县交界处,线长面广,地形复杂,由于边界不清,历年来纠纷不断。
我到林场后一直想做好三件事: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占地、有计划人工造林补植宜林隙地、改善职工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林场的工作环境特别恶劣。林场距县城102公里,没有硬化路,出行十分不便;林场海拔1200米,而我们在林场住的是木房子,冬天特别冷;以前林场没有通电,我们只能就着煤油灯取暖。
2012年全省实施了一系列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我们林场也被列入扶贫范围,解决了通电问题,林场的工作人员晚上终于不再用煤油灯了。
2013年,中央对贵州的国有林场公路建设进行补助,我们林场得到了21公里的补贴,这让林场的交通有了很大改善,出行方便了许多。
最令人高兴的是,2012年锯齿山林场从差额拨款转为了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有了完全的保障,那些为护林守林奉献了一辈子的职工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防止偷砍盗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林场工作的重心。记得2012年,经常有人到垭口场工区偷砍树木,当时我和林场的工作人员蹲点捕获了两名偷盗者。
早些年的时候,林场树木被砍得多,水土流失严重,只要下雨,附近的村寨定是遍地黄泥。
我一辈子在林场工作,感悟很深:只有森林茂盛,生态才会好。“十二五”期间,林场一共新造林500亩。
森林是我们贵州宝贵的资源,去年全省开展了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我和林场的职工一定努力护林造林,为贵州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述:孙伟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执行校长)
五年前,当台湾爱心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名下的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决定投入8000万元在内地建一所公益性大学,并把具体实施工作交付给我的团队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把这所大学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我们用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查全国各地的各项经济指标,再进行选择。各项数据显示,贵州最需要职业教育。
很快,我带着团队来到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百鸟河村,我们怀着忐忑之心摸索前行。时常有人问我,从北京来贵州想办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我笑着回答道:“我想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在课堂上,老师不是天天把考试挂在嘴上,而是把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一技之长作为目标,实行从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授课和考试”为中心转向“以素质教育和能力评估”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最初的希望都逐一实现。
如今,学校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2015年上半年,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共有在校生2967人,目前每年大约招收1300名学生,80%来自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86%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们希望教育脱贫的根本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讲诚信、有道德、懂感恩的人。
通过几年的成长与学习,学生的就业前景一片向好。
在2015年的就业季,学校互联网营销学院学生就业率达到90.86%,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学生就业率达到97.56%,茶学院、光明天使学院学生就业率更是高达100%。
17%的学生在万豪、百度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其中,互联网营销学院魏良勇同学在百度公司实习3个月后,成为月薪破万的学生,目前在贵阳创办“飓风网络公司”;酒店管理专业陈雨同学在成都丽思卡尔顿酒店实习,获得酒店优质服务冠军、五星实习生提名奖等荣誉,超过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新西兰等地留学的实习生;茶学院2011级毕业生邓阳、熊凤俩自己开设茶叶专卖店,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将16万贷款全部还清……
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这里实现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创业示范的梦想。
社保兜底:摘掉“穷帽子” 勇打“翻身仗”
自述:林宪平 (黎平县德凤街道办事处蒲洞村村民)
我们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国家典型的一类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比例超过4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160元。
因家庭贫困,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光棍”,父亲早逝,妹妹远嫁他乡,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以种地为生。
我家的老房子,是一座已有80余年历史的木板楼。这是我们侗寨特有的房屋,可是木板经过长时间雨水侵蚀,成了危房。
前些年我也在外务过工,一是想存点钱改善家庭条件,二是想在外面找个对象成家。
然而,外面的务工经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我只能打零工,日均收入60元左右。除掉日常开销,一年到头基本存不了钱。
欣慰的是,一直以来,我和母亲都有低保金和其他民政救助资金,每逢过节,政府还会给我们发放救助物资。
正是有了这些民生保障政策,我们家的日子还算过得稳定踏实。
2015年2月,总理到我们村考察,不仅来我家进行慰问,还带来他在集市上自掏腰包买的腌鱼、糍粑、米酒、侗果、炒米等特产,并询问我家的收入、粮食收成、有无低保等情况。
当时总理看到我家两层木板楼破烂不堪,他很感慨:“透风漏雨的怎么住人呢?万一遇上火灾就更糟了!这是我们的心头之患啊!”
总理还考察了村里的卫生室,关心村医补贴是否到位,能否安心治病。他嘱托当地干部说,要把我们村列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工作范畴。
危房改造、种植青钱柳、引水进寨……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在我们村里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我也成为了此次扶贫的重点对象和受益者。
此后,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救助力度,我们村共有441户人家申请危房改造并获批,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新房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混建房,2015年8月开始动工,目前基本建成。新房建设的费用都是政府买单。
为了年迈的老母亲以及这栋新房子,今年我没有外出打零工,决心留在家里打“翻身仗”。今年村里建设项目多,我就在村里给承包商打工。同时,在政府扶持的众多项目中,我选择种植青钱柳,县扶贫办等部门的领导也时常带着企业负责人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工作 对策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生交费上学的十余年来,缴费上大学的观念已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产生的高校中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是当前面临的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其建立的意义
高校贫困生是个相对概念。一般来讲,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上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八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建立起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资助形式有效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上大学问题。具体情况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后。可通过“绿色通道”及时报到,入校注册后核实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资助帮扶。在资助体系中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各高校的春秋季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的帮扶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除此以外,国家还积极倡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助学金,一道帮扶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及有效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格认定缺乏有效的认定机制。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高效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这一基础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现行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多以学生自述为主,或由学生家庭所在的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等开具的证明材料。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量化标准的缺乏、区域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学生对家庭收入量化认识的模糊及其个人诚信度等因素的存在,给资格认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等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可靠程度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公正性,导致的结果是部分非贫困生获得了贫困生资格,而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应由的帮助,造成了资助工作中“贫困生不贫困”的情况存在,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
贫困生资助工作缺乏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高校贫困生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因为经济上的贫困,他们肩负着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希望;因为贫困。他们的求学之路比常人艰辛;因为贫困,他们的内心常常比较脆弱。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重物质轻精神的情况比较典型,人文关怀、个人尊严、感情需要和心理抚慰很难得到尊重和满足。爱心企业资助大都需要举行捐赠仪式,树立和宣传企业形象。为保障资助工作的公正性,贫困生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公示通常的做法。保证了资助工作的有效监督。这些工作形式的出发点和目的无可非议,但使贫困生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贫困生资助工作时段过于集中。导致难以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的贫困问题。由于政策因素,每年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集中在固定的时段,而且刚性的政策要求必须按时、按量、足额下发。一方面,这种方式使国家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却对于阶段外时段因病、因灾或家庭突发变故等原因造成的贫困生问题关注较少。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每年都与一些学生因病、因灾或家庭突发变故形成的新增贫困大学生群体,而由于资助时段过于集中的原因,不能满足贫困生资助工作现实的资助需求。
贫困生资助工作重给予性扶持轻主体性激励。在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基本上都是无偿给予的,过多的给予性扶持会使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思想上走八了误区,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资助上,“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滋生,出现不贫装贫的现象。因为一些学生看到某些贫困学生不努力,学校活动也不积极参加,也没有为学校和班级做出多少贡献,但一纸贫困申请就可以得到资助,其数目比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和优良表现而得到的奖学金还要多,很可能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不贫装贫现象就会滋长。这从每学年学生报到时交学费的情况就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一些本来自己能够交学费的家庭根本就不带学费到学校,一些本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筹集学费的家庭也不再努力筹集,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学费到校,但就是不按时交纳学费,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建立、健全的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牵头制定、出台认定高校贫困生的统一标准体系:工作中强化诚信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使“应受助者得助”。要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心。做到人员到位、制度到位、职责明确,严格工作程序,从贫困生的申请、审核、公示、建档、跟踪调查、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消除人为因素和主观操作的影响,随时取消弄虚作假学生的资助资格,并予以校规校级的惩处;采取定期资格复查的办法对全部的贫困生进行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核实,确保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客观、真实性。
高校的资助工作要高度重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通过关爱、启迪、和引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不畏艰难,敢于面对贫困,面对困境,提高自身素质,搞好知识储备,这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在资助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体现人文关怀,激发贫困生的主动性、发挥主体能动性。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将人文关怀作为贫困生资助的核心理念来对待,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维护贫困生的自尊和人格,培养其高尚的人格,给他们提供精神动力。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良好品德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目的。资助工作使贫困学生获得物质支持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获得发展的精神动力,最终融入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期将救助精神和爱心发扬光大。形成文明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构建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 教育管理
贫困生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培养一两个优秀的贫困生不足以体现教育的成功。在一定范围内,贫困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催生出优秀的个体,优秀的贫困生不是单独吃小灶的“精英化”教育的结果,而是在面向群体的“大众化”教育下凸显的个体。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培养优秀的贫困生群体发表见解,实际上是贫困生的常规教育管理探讨,不当之处求与他人商榷。
一、管理重在过程、成于细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通过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
确定贫困程度是一切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纸由生源地县区级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足以全面真实地说明一个学生的贫困原因、程度和资助方式,等等。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不同,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贫困证明本身的真伪也有待考证,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立专门的评议小组确定学生的贫困程度。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规定:“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以我院某系2010级学生为例,两个班共80名学生,其中提交特困证明的有2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6%,远远超出国家20%的资助范围。所以,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确定贫困程度不仅要区分出10%的特困生,还要在众多的“准贫困生”中选出10%的贫困生,而往往贫困生的家庭贫困原因又非以上所提到的“特殊情况”,因此,评议小组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
评议小组应该由以下人员组成:辅导员、班委成员、寝室长、普通同学代表等。辅导员在这个小组中起着主要作用,这是由辅导员的责任和所处地位决定的,因此辅导员的评议工作应该是全面而深入的,从迎新的第一印象,到个别谈话的细节询问,再到家访、问卷、群众意见等的信息搜集,最终将所有的意见带给评议小组;其他评议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层面,应该对所有贫困生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与辅导员的评价互为补充。当然评议小组的成员应该遵循贫困生回避原则。评议小组的工作要持续贫困生在校全过程,评议小组应该每年召开一次评定会议,时间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但第一次评定应该在入校后两个月左右,使评议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贫困生都有充分的了解;每年召开一次是为了将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的贫困生调整到贫困生档案中,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客观事实的动态贫困生档案。
在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少了贫困生的自述过程,我建议把这个过程放在辅导员的个别谈话中进行。辅导员深入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以“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接触他们,宽容、真诚、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较为真实和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摒弃在班级中采用民主投票“选”出贫困生的方式,因为贫困生“诉苦”演讲缺少人文关怀,真切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且在这种近乎竞争的过程中易产生“争、抢、要”和“必然论”的心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用大爱呵护这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苗,并帮助他们成长。
2.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5月13号,国务院颁发了国发13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出席国务院的新闻会时指出:“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具体地说,今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体现了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虽有政策的保障,但重在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只有辅导员深层理解和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国家的奖助政策体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面向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就是说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包括特困生)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申请的贫困生只需要满足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助学金的名额相对较多,我校几乎所有的贫困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励资助的含义,奖励那些自立自强、勤奋向上、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因奖励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学校会附带获其他类型奖学金等条件,所以评定难度相对较小。国家奖学金不论贫富,只奖励那些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其别要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名额少,但奖金高,因没有专属贫困生的评定条件,所以,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只能望奖兴叹。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宣传得及时广泛,因此,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很多家长已经为孩子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源,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费和住宿费,而奖助学金则可以基本解决平日的生活费用,再加上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方式,贫困生大多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辅导员常常为了自身工作的便利,执行奖助政策时不严格遵循评定条件,不按程序办事,在国家和学校大的政策下又制定自己的“暗规”:平均分配,导致大量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等现象发生,或干脆“轮流坐庄”,实现一定时间段内的绝对平均。这样,既违背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又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利益。
3.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贫困生在国家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其家庭自身努力分担,而基层辅导员是融合几股力量的关键所在。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外,社会力量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家校友、长期联系的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爱心人士等都可以邀请到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面对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基层辅导员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讲明国家奖助政策之后,必须让贫困生家庭明确自身的责任,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家庭积极改变困境,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另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助困活动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己改善经济压力的最好办法。学校通常会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图书馆助理管理员、食堂服务人员、办公室助理等,但相对于贫困生总量来讲,这样的勤工助学岗毕竟太少。家教是贫困生从事较多、工资待遇也较可观的勤工助学方式,但“买方市场”使很多贫困生没有较好的家教源。辅导员要积极地做义务的家教中介,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可靠的“自助”机会;学校内有“爱心基金”,辅导员要善于为那些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生申请此类善款,为雪上加霜的贫困生解决问医求药的困难;发动师生为受灾地区的贫困生捐款,帮助贫困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助困活动的目的是消除贫困生因单纯的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动力不足等,以利于他们勤奋求学、早日成才。
4.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加强资助后的教育管理。
资助工作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贫困生认定、等级资助、效果反馈,而其中效果反馈是下一次认定和资助的依据。通过个别谈话、座谈、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效果反馈不是单纯的跟踪奖助学金是怎么消费的,还包括资助后贫困生的心理、学习状态、思想境界及家庭的相关反馈。在进行资助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理所应当论,另一个是思想包袱论。前者认为国家有义务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后者认为接受资助背负感情的包袱。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财政、家庭投入和个人努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率,这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一举三得的好事。
二、教育重在引导、成于自省
国家的奖助政策中有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德优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导向作用,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资助工作成为又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些年,屡次出现受助贫困生毫无感恩意识的案例,不仅伤害了各方资助者内心的善良,而且暴露出当下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和不尽如人意。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板、校园网等途径宣传、解读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贫困生了解每年国家对资助工作的经费投入情况、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2)加强资助后教育。普惠式的助学金条件低、受众面大,高年级的学生易产生“惯性心理”,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资助后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对感恩典型案例的正面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感恩缺失现象进行立场明确的点评,激发贫困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主动性。
2.注重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
在贫困生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重,自尊心强烈,性格孤僻、离群,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最大限度地优化思想、调整心理,达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通过班团会和其他形式的教育,让贫困生理性地认识到以下问题:(1)贫困只反映经济上的差异,不代表人格、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2)贫困只反映当前的状况,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3)贫困不应该成为影响学业、人际和消极人生观的理由;(4)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动力,如坚强的意志、成熟的心理等;(5)坦然面对现实,欣然接受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摆脱贫困、回报社会、传递大爱。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引导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和以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预就业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服务社会逐步提升自我,自觉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从而帮助贫困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品质。同时,帮助他人、参赛获奖、实践收获等亦能体现贫困生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完善性格;在经历更多人间冷暖、互帮互助之后,减轻精神压力,卸去思想重负,以平等、尊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
树立正确的榜样观,积极引导贫困生自立自强、乐观积极。开展优秀贫困生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学习典型、道德楷模、科技先锋等,通过报告会、宣传板及辅导员的导向教育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人,以精神的力量鼓舞人。鲜活的典型一方面激励陷入困境的贫困生克服依赖心理,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引导贫困生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早日成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这个在艰苦环境里历练的群体主流所彰显的魅力,影响着一个班集体、一个院系、一所高校的风气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希望工程”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设计构建,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育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第12次新闻会.教育部介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人民网,2007-7-3.
[2]马国华,周军燕.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西部科教论坛,2010,(5).
[3]胡世明,彭恩仁,宋俊杰.浅析新形势下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法制与社会,2009,(10).
[4]叶吉.轮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
他还给300多位委员赠送了来自无污染地区的“陈光标好人”罐装空气,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如果不是“不小心弄丢了”,原本他还有一项绿色的帽子要戴。
会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会坚持走我的创新道路。但是,今后两三年,我会稍微低调一点,我的媒体曝光率要减少六七成。”
然而芦山地震的发生,令他低调的愿望没有达成。4月20日上午8时,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正在井冈山参加活动的陈光标闻讯立即赶赴机场,下午3点20分抵达成都,5点抵达芦山灾区。
“我要第一个赶赴现场。”陈光标对记者表示。他调动资源,租了13辆重型机械车参与道路疏通,为灾民发放了1000床棉被、500个手电筒、1000公斤快餐面。21日上午,他到龙门乡王家村大石林组慰问灾民,发放现金30万元。
从现场视频来看,依然是灾民们男女老幼排好队,陈光标微笑着亲手将钱一一发至他们手中。就在2年前,陈光标让盈江地震的灾民举着钱与其合影,引来舆论批评。但这一次,网上骂陈光标的人少了很多。
5月7日,价值20多万元的“陈光标好人”暖茶随着赈灾物资车队进入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天全县思经乡。陈光标意在为灾民暖心打气,祝愿他们不惧艰难,重建家园。
“暴力慈善”的逻辑
陈光标参与慈善事业多年,但名声大震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地震后短短几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60台工程车,带着120名员工抵达地震最前线参与救援。
在灾区的41天里,他沿途给当地灾民分发现金100多万,亲自参与背抬灾民的救援工作。此后,他陆续为汶川重建捐款。
这些善举令他在2008年收获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许多荣誉,并与李嘉诚共同获得“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乃至被誉为“中国首善”。此后,他日益高调的慈善行为也频频见诸媒体。
2009年,为提倡环保,他砸掉自己的大排量奔驰;2010年4月,他第一时间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同年9月,在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时,他写了致二位的公开信,表示自己将是首位支持捐赠的中国企业家,并宣布裸捐。
2011年9月,他在贵州毕节市举办个人演唱会,在台上为农民赠送扎着大红花的2000头猪、1000只羊及113台农用机具。
2012年1月,他到台湾捐献5亿元新台币救济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引发当地Y4父女下跪。
3月11日,得知日本发生9级地震,他随即带着100万现金和多面红旗赶赴日本灾区现场;3月15日,他离开日本赶赴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参加一线救援。
舆论对这些行为褒贬不一。多次出现的灾民举钱合影照及成捆百元大钞堆成的“钱山”照,令批评陈光标高调作秀、不尊重受捐赠人的声音愈来愈多。
面对指责,陈光标表示部分网友站着讲话不腰疼。“这些人一个手指指向我的时候,不要忘记下面三个手指是指向自己的,要问问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我的高调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宣传个人。我从小做好事就高调,得了小红星就要让别人都知道。做好事如果我不说出去,心里憋得慌。”陈光标说。
陈光标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自述,他出生在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4岁时哥哥姐姐因家贫饿死,他9岁卖水补贴家用,10岁到村里捡垃圾,11岁开始卖菜,12岁租车卖粮食,13岁把老家的粮食卖到温州,15岁时还放过电影,放的第一部电影是《雷锋》。
根据他在央视《商道》节目中的自述,他通过卖“跨世纪家庭CT”和灵芝胶囊获得第一桶金。
2003年,他创立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正式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公司网站的数据显示,公司拥有各类人员4600余名,主要承担大型厂房、桥梁、高耸建筑物等复杂环境的控制爆破和高技术含量机械设备拆除,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专业拆除公司,先后参与了江苏、上海、北京、广州、四川等10多个省市的废旧拆除工程。
陈光标喜欢积攒荣誉证书早已不是秘密,他的办公室里有4000多本荣誉证书,3万多条哈达,2万多面锦旗。
今年5月16日,陈光标以“中国首善”的身份出席某论坛,结束时,他没有忘记要求论坛组织者给他发一个荣誉证书。
陈光标坦承,自己什么都想争第一,得了一本荣誉证书,就想得第二本,有了第二本就想得第三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追求,我追求钱的欲望真的不是很高,我追求荣誉的欲望很高。”
“善举”离“慈善事业”有多远?
今年两会期间,陈光标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称,他已向社会捐献约17亿元,希望小学200多所及多个“母亲水窖”。
“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这是陈光标常说的话。
但对陈光标的评价从来都是两极。支持者认为,无论他如何高调,拿出的是真金白银,做的是实事,实属难能可贵。反对者则指其行为出格,沽名钓誉。
亦有媒体发文质疑陈光标履历不实,向社会的捐赠单多处含糊不清,善于利用媒体进行自我宣传,甚至质疑他通过慈善维护政商关系开拓事业版图。
在5月16日的某论坛上,面对“拿自己知名度换公司发展”的质疑,陈光标说,其企业的一手业务利润能达到10%~15%,二手业务的利润在5%上下,并反复重申,捐款的地方不经营,经营的地方不捐款。
当前,国内外富豪的捐赠通常选择创立或委托基金会来实施。比尔・盖茨基金会由专业工作人员运行,由毕马威会计事务所负责财务报表和年度活动报告,并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2010年,曹德旺父子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2亿元救助西南旱灾群众,但与基金会签订了严苛的“对赌合同”,内容包括钱不能给干部和生意人,随机抽查的10%受助家庭如缺损率超1%,基金会要按照超过1%部分缺损比例的30倍赔偿等等。
但陈光标更喜欢运用自己公司的人力及财力,喜欢与灾民面对面交流。
对此,他的解释是:“我不建基金会的原因是因为条件不成熟,现在的制度不完善,我现在花钱多方便啊,想捐钱就捐钱,想买猪就买猪,想买车子就送他们车子,要建了基金会就不这么方便了。”
对于这种做法,即便是慈善业内人士,评价也大相径庭。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专业化、透明化、规范化的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称,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是“暴力慈善”,是一种“慈善的倒退”。
原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则替陈光标深感不平:“陈光标替富豪们干了一件好事,‘陈光标’这三个字如果竞拍的话,我认为起拍价是100亿元。每当有人站出来捐献,媒体和民间总是充满了对这个人道德质疑的声音。只有善意的压力才会促进慈善,这种恶意的揣测只会打压慈善心。”
关键词: 《伤逝》 和谐 疏离 沟通 两性关系
鲁迅的《伤逝》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以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破裂为结局,作家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其创作所反映的生活是无限的。《伤逝》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警示。他们的爱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追求爱情的永恒,爱情与婚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反复思考和体会。
一、爱就要有准备,有担当
鲁迅先生在去世前想得最多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被中国人接受,他在1936年4月5号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见1936年4月5日致王冶秋信)。透过《伤逝》文本,我们看到的涓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世事的读书人。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前,同样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经济的困窘,但鲁迅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可能遭遇的一切做好足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生活其实是非常具体的,这些具体琐碎的生活细节,如果没有思想准备,你就会觉得它和理想冲突了。日复一日如流水般重复、细碎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正常生活在涓生眼中是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的。“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油烟……”,“加之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伤逝》多处,写出了涓生作为青年人的简单、幼稚。他有意写子君不优雅的一面,这是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生存本来就是这样的,人生没有那么多优雅的一面。幼稚的涓生不懂生活,不了解生存的真实面目,不屑于粗俗、无聊的烦琐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缺乏成熟、清醒的判断。同居后遭到失业的打击,但他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涓生的失业对这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无疑是晴天霹雳,子君虽强打起精神鼓励爱人,但还是因这突然的打击变了色。子君为爱人的前途和两人的幸福生活担忧,因为爱而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而忧虑。看到子君的变色、怯弱的反应,涓生感到不可理喻、痛心疾首,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末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外,对自己也缺乏客观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煽动”。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他要趁自己还没有丧失飞翔能力的时候迅速振作起来。但生活是残酷的,失业导致他们的经济陷入困境,引发了生存危机,在吃了油鸡,送了阿随后,仍然没法摆脱困境。“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我却但是催,就用了九分的邮票,一天的饥饿,又都白挨给予已一无所得的空虚了”。
这个空有热情与虚妄理想的读书人,在生计和意志受挫、无力开拓新生活的时候,却一味抱怨、厌倦子君的乏味和平庸。通过涓生的口,我们得知了许多警句,如“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等。但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我们发现涓生本人并没有实践这些思想的能力。在实际的行动中,涓生的表现又如何呢?由于对生活压力估计不足,在生活上日益贫困、无力解决生计问题时,涓生想到的不是承担或是解决,而是逃避。当他放了阿随,必须面对子君“神情的冷”时,他选择逃避去了通俗图书馆,把子君一个人丢在了寒冷的家中,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正是在图书馆里,他开始了更深意义上的逃避:“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士兵,摩托车中的贵人……子君,——不在近旁。”他逃回了婚前所谓的自由世界,站在那个角度反思自己“盲目的爱”,认为是子君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如果能再回到一个人的生活,他或许可以找到更多“别的人生的要义”。在他们遭遇生活的困境,子君最需要灵魂的力量与命运抗争时,自私而无责任感的涓生对子君说出“不爱”,冷酷地推开了子君,且因不愿面对子君而天天不回家。正是他那不负责任的逃避,加速了爱情的灭亡。在真正感受到涓生的无情、无爱后,子君重新回到自己苦苦挣扎要逃离的专制家庭,在严酷和冷眼中默默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是一个卑怯者,他没有力量承担重负,他软弱的肩膀支撑不了他与子君的爱情和婚姻。
如果作业中涉及你没学过的内容,你会怎么做?
A.直接放弃,无视是对这道题最好的回答
B.暂时搁置,万事问老师
C.翻看笔记上的知识点和例题,从不同角度考虑,想尽办法解决
D.“参考”同学的答案
答案:以下答案仅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
选择A:你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这种行为会让你在生活中失去很多机会。
选择B:你渴望求知,但却不肯下功夫,这种行为会让你的依赖感不自觉地增加。
选择C: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成为牛人的最基本的品质――永不言弃,你的风范颇具高斯的气质。
选择D:好吧,对你这种“拿来主义”报以十二万的鄙视。
有牛人必有牛妈
如果高斯生活的年代有类似于名人访谈的节目,在他讲述自己步入数学领域的经历时,他肯定会提到自己的老妈,也许他会这么陈述:
事实上,高斯的老妈确实算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数学是一个冷门学科。你如果想用它来谋生,那就更可算得上是天方夜谭。因此在高斯成名之前,从事数学研究的学者很少能够得到支持,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但是,因为家庭贫困而从未上学的高斯老妈却给予了高斯最强有力的支持。每当丈夫指责儿子不务正业的时候,她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在高斯一边。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记住高斯的名字的几率远远大于高斯老妈的姓名,但即使如此,请你记住一个伟大的牛人老妈――罗捷雅。
如果你觉得他凭借这几点就算得上是少年得志,那么,你错了!他的牛气绝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如果高斯年代的人能接受采访的话,生活在高斯周边的人大概会这么说:
那个家伙,我指的那个神奇的家伙,他三岁时就能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我那时还常为一个数目对不上而熬夜复查呢。
――路人甲
高斯今天在学校里用很短的时间算出了从1加到100的结果,听他自己说是将这100个数按顺序,首尾两两相加,1+100=101,2+99=101依次类推,这样一共有50个101,合在一起就是5050。
―一不想透露姓名的人
这家伙确实让人佩服,我用一根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让高斯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没想到那家伙竟然利用阳光轻松解决了我出的难题。高斯,确实是高!
――不想成为反面教材的人
1787年,10岁的高斯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数学这门课程。他的数学老师是布特纳,他帮高斯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牛人自述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笼罩在高斯头上的光环,也许在你的教科书中提到的更多。不管怎么样,如果换成是你,你可能更愿意听听他小时候那些有趣的故事……
高斯遗失的笔记(一)
我小时候在一所乡村小学上学,数学老师总是故意找“麻烦”。一天,他出了一道题目,让我们把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谁做不完就不许回家吃饭。
上帝啊,这种题目我们根本没学过,这样做完全是强人所难。他这种故意刁难的行为把我深深地激怒了,我下定决心,就是不争馒头,也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于是我认真地思考起来,很快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把这100个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第二个和倒数第二个,第三个和倒数是第三个,两两相加,最后的结果都是101,100个数两两相加就有50个101,相乘的结果就是5050。
当我把写好的石板(不好意思,那时候纸张匮乏)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惊得瞪大了眼睛,看着他那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表情,我真心好开心,好开心。
高斯遗失的笔记(二)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导师曾给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把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
疾步走进办公室,还来不及缓解一下舟车劳顿,余国良就“扎”在了电脑前,要赶紧将脑子里的东西“驱赶”到电脑上。走千所中职学校取职教真经,访万名职教同行寻教育灵感,余国良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职校学生在一起,跟职校老师在一起,“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与活力,这是职业教育带给我的爱与感动。”
麦田里的守望者
出生于浙江衢州农村,余国良当过放牛娃,也曾是小小庄稼汉。在那个不爱书生爱武生的年代,得以投身军营的余国良曾屡屡招来旁人钦羡的目光。在部队里学文化、练技术,那几年是余国良成长最快的几年。退伍转业,余国良被分配到衢州市技工学校(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前身),那是1986年,学校尚未从小乡村迁往如今的新校址。
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但是凭借一颗爱学生的心,农民出身的余国良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在即将出版的《让失意的鸟儿飞起来》(暂名)一书中讲述道:“菜农们为什么总要与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四季豆过不去,时常把向外攀爬的藤蔓绕到小竹竿上面去呢?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迎着阳光向上发展,才能长势好、结豆多。”从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种豆常识说开去,将师长们为什么总要规劝、干涉学生行为的道理娓娓道来,让刚才还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
援引农牧常识进行通俗化的德育教育,可谓余国良的拿手好戏。将闲书比作麦田里的野麦子,教诲学生莫要因为好看而留着它们,以致最终影响“收成”;将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比作差秧苗,提醒教师只要科学周到地侍弄他们,照样能有好的收成;将要求学生做某件事比作教牛拉犁,先摸摸他们的头再饱饱他们的胃,还要让他们先轻装走上几圈,以此引导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些看似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理论却实实在在地碰触到了学生的内心。自诩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余国良认为中职学生需要的正是“农场教育”。
中职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来自农村,调皮捣蛋、精力旺盛,还爱跟老师对着干!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余国良渐渐发现这些学生桀骜不驯的性格下往往藏着一颗寂寞悲伤的心。指着照片上那位依偎在自己身边的“小寿星”,余国良感慨说:“职技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家庭,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亲情的关爱、师长的鼓励,但是调皮捣蛋并不等于品德差,学生越是做出出格的举动,越证明他们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 余国良总能犀利地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心诉求,倾其所有地关心着这些孩子,也正因为如此,他也多了许多贴心的“儿子”、“女儿”。
或许连余国良自己都已经数不清到底资助过多少位贫困学生,悄悄帮这个缴了学费,默默给那个塞几百元生活费,更别提与他结下深厚父女情谊的“小女儿”。倒是学生处的老师留下了这样一组宝贵的数据:曾经在某一个学期内,余国良就陪伴或探望过59人次的学生“病号”。对此,余国良却神秘地解释说:“这并不仅仅是老师关爱生病的学生那么简单,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教育机会。”
原来,在余国良看来,只有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否则就如同“摁着牛头去吃草”。正如他在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论坛会上的发言中所说:“只有爱上这批孩子,才能留住这批孩子;只有留得住这些学生,才有机会教育他们;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成就这些学生,甚至成就一个家庭!”而探望生病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因为一切教育皆有线束,教师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了自已的孩子,他们也就把教师当作亲人,此时的教育才是“无言而教”。“中职三年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我希望他们走上社会时,能成为人格健全、懂感恩、懂生活的良好公民。我是一个守望者,守候着一方教育的沃土,只为能够看到学生的茁壮成长。”简单的言语直抵教育的真谛,余国良翻看着厚厚一叠学生们在离开校园前写给自己的信,有种唤作回忆的笑容爬上了他的脸庞。
校园里的能量源
偌大的会场,台上却并不见余国良的身影,拿着无线话筒的他正在学生落座的队伍里穿梭而行。是他让学校老师买了许多个无线话筒,“你是主人,你的声音更重要!”“余书记答全校学生108问”……从2004年至他换岗前,这种大到学习方法,小到食堂服务,让学生开口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的教育形式,可谓标新立异之举。非但在学生当中反响甚高,而且也打开了一扇师生交流的新窗口。
每每遇到违纪的学生,余国良都会细心与他们交流,在恳谈中他发现,很多摩擦都是由于学生不善表达而引起的。“不小心踩了他一脚,我本来是想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不知怎么的,话到嘴边就变成了‘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以为他明明错了还想挑衅,张口就回了一句‘你想怎样’?”听完摩擦双方的自述,余国良已经大概能在脑海中还原事件经过了。本来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是因为学生不善表达而“变了味”,看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说话教育”刻不容缓。于是,一场以歌声、笑声、掌声、口号声、感恩声为主要内容的“五声”教育,开始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046,携手奋斗;物畅其流,奔向全球!”喊着雄壮的班级口号,1046物流班的学生方阵雄赳赳、气昂昂地列队来到操场,每个学生都鼓足了劲儿,中气十足。余国良给每个班级都编创了一句口号,但凡遇到大的集会活动,他都会要求学生先喊上一嗓子。在余国良眼中,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正能量,因此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这群孩子补充“精神能量”,护住他们的“精气神”。
除此之外,余国良要求教师多奖励学生,给予学生爱与关怀,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悦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展歌喉的舞台,“欢歌笑语星期六”、“天天有歌声”等丰富活动不一而足;“老师好”要天天喊、平安电话周周打,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用歌声激活校园、用笑声装点校园、用掌声快乐校园、用口号声振奋校园、用感恩声温暖校园,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师们都忍不住找到余国良抒发感慨:“没想到我们的学生这么可爱啊!”
但学生的可爱又何止体现在这些方面!某次余国良与一违纪学生边走边谈心,师生俩经过一处正在滴水的自来水龙头。余国良下意识地想要去拧紧水龙头,却发现它滑牙关不上了。正在余国良愣神发愁的瞬间,那名刚刚还被批评过的学生就近捡起一根小铁丝,三两下就将水龙头暂时关住了。“你真聪明,手很巧啊!”余国良不失时机地表扬了这个前一秒钟还处在受罚阴影中的学生。抬眼望着余国良,学生清亮的眼神中写满了欣喜:“老师,要不您将全校的水电都交给我来管理吧!”主动请缨的提议让余国良突发灵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学生的请求。学校就此成立了“水电管理部”,组建起一支水电管理小分队,甚至为这支小分队每人配备了一个水电工的专用工具袋。一支完全由学生自发成立、自主管理的队伍开始每天“巡逻”在教室楼道间。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服务”是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五自管理”的核心内容,将权力下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是余国良从“水电管理部”得到的启示。“因为在水电管理部的管理之下,学校再也没有出现‘长流水’、‘灯长明’的现象,而且这些学生在其他行为品德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赏识教育带来的积极效果。”于是,从一个“水电管理部”发展出涉及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18个学生自我管理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百花齐放。余国良更将此戏称为:干活的人要多,吃饭的人要少;把人管得“活蹦乱跳”,把事管得“服服帖帖”。而“五声教育”与“五自管理”也获评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二等奖。
草根团的领头雁
足迹遍及全国10余个省份,累计做了120余场报告,来自全国的10万余人聆听了报告,目前团队所做的21世纪国家教育科学院小额资助项目——《中职学生厌学与流生现象研究》就吸引了全国各地共计164所学校的老师参与……致力于多视角研究中职教育问题,汇聚团队力量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由余国良出任团长的“中国草根职教先锋团”近年来可谓声名鹊起。越是在中职教育这片土地上耕耘得勤奋,就越是感觉到这个行业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余国良有幸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有心推动中职教育向更美好方向发展的职教同仁,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就此踏上了“用脚做教育”的新旅程。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去教?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怎样的关爱?中职学校因厌学而导致流生怎么办?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入学指导?……一系列中职教育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敏感性的话题成为余国良以及中国草根职教先锋团其他团员时常思考、讨论、交流的问题。每周五晚上,中国草根职教先锋团的成员们都会早早守候在电脑旁,借助于QQ群这一网络平台,天南海北的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们常把自己比作‘鲶鱼’,誓要搅动中等职业教育这方鱼池。”希望通过校际间的职业教育教学交流,让更多的老师更理解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让更多学生自信起来,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区,余国良坦言:“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爱、责任与兴趣。”
“把学生视为‘恋人’,你会发现你的状态天天都是美的,你的语言时时都是甜的,你会注意自己的穿着言行,记住与学生之间有纪念意义的重要日子……其实我们的教育,简单点来说,还不就是对学生好一点吗?”笑声四起、掌声雷动,余国良幽默的语言总能赢得满堂喝彩,座无虚席不说,还常常有周边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哪怕只能获得一张“站票”。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绚烂的舞台,有的只是对职业教育的满腔热忱,凭借着27年执教经验所积累下来的教育理念与案例,余国良的讲座丰富而又深刻、幽默诙谐而又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