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优秀文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4-05-15 16:28: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优秀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传统优秀文化

第1篇

贯彻党的十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走迸中小学校,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合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占多少比例才是科学合理的?如何让这些内容与中小学语文教材巧妙结合,使老师好教、学生好学?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期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撰文谈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走进中小学校的看法,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北京师范大学温立三、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北京101中学程翔等高校学者和一线教师,则分别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入选篇目、编排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他们的真知灼见能对大家有更多的启发,也欢迎读者朋友撰稿参加讨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校、融人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言献策。

在直接倡导和推动下,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东风正在吹进校园。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因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再被冷落了,它本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让人忧虑的是,社会上又有一些人和机构,包括有关部门又开始打学生的主意、走老路了,那就是当下教育盛行的很奇怪、很荒诞且很无知的现象:领导重视什么内容,教育部门就给学校和学生加一门课、增一套书、配一批人。这样的现象应该警惕,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即停止。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应该怎样进校园呢?

大家知道,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程为中心,通过教师使用教材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框架是课程教材体系。近百年的现代教育已经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做了大致规划,实践经验表明,这样的课程规划适宜中小学生,是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外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以及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艺术类课程等。从我们大致描述的这些课程来看,完全可以将我们所倡导的许多内容融人现行课程教材体系中去,比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学生安全、国防、慈善、防艾禁毒和心理健康等。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的课程老化、教材陈旧,亟待改进和更新;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改革迟缓,且不断在现行课程和教材以外给学生和老师增加砝码。据报道,某部门编写的全国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试验教材》已经送审。有人预测,此类教材和读本将会在近年的出版领域大规模泛滥。此类劳民伤财、加重学生负担的事情,我们以前做了不少,比如将书法教育单列出来,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学书法,还比如心理教育单列等等,学校、老师和家长叫苦不迭。现在不能再做此类事情了。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而不是两张皮。

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走进学校教育主要课程和教材,当下最紧迫要做的:一是立即修订并尽快实施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和音乐、美术等较多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内容的科日;二是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使现有教师短时间内适应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四是有关部门要尽快整合现有学校课程资源,改变零散的、个别的和效率低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状况,优化课程,提高效率。

当然,在保证学校教育主要课程之外,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增加地方和校本课程,并配之以地方和校本教材,但这不应当成为主流。应当坚持以主要课程为主,地方和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真正做到主辅分开,形成合力,促进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2篇

关键词 中小学 德育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时光已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意识等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我们意识到没意识到,我们的经济发展超前于德育,德育滞后必将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中小学教育中,怎样提高我们的德育质量呢?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仅就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与中小学德育谈谈浅见。

为什么要提出用“传统”教育青少年呢?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与求知、办事、健体都有关系,而与做人关系尤为密切。我国有着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有许多能够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维系并激励民心的东西。例如,我们对家庭、友谊的重视,对民族、乡情的认同,忠诚、信用、礼仪、同情的无所不在,和睦、安宁、淳厚、富强的同心渴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积极入世的责任意识,克勤克俭、居安思危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历代所讲究的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和、平的余绪或变异。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承受了即使是大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负担,在属于他们的那小小空间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多是“灰太狼与喜洋羊”、“网络游戏”、“手机短信”到各类歌星、球星。很少听到民族英雄、古代贤哲的事迹和过去流传于民间的富有哲理、催人向上的故事。他们是民族传统的饥饿者和贫血者。

怎样用民族传统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呢?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目前的现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我们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与我们民族能够抵抗外来侵略,始终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言和诗句,应当永远是中国青年的座右铭。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感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两句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过不同的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曾记得2005年有幸参观了纪念馆。刚进去就看了到这两句话,并不觉得特别,参观结束重新看到这两句话时,我的感触太深了:城破之日,三十万民众……。同胞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呢?当时不准录像,要是能录下来放给学生看多好。

第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自古以来讲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精神在今天应当特别地加以强调。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承受了过多的爱,以“我”为中心的环境最容易滋长“个人第一”、“唯我独尊”、“我是祖宗,不知谁是爹”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小培养他们对父母、对同学、对人民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三、遵纪守法的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发展。前不久,某校学生食堂由于没有持证经营,卫生监督部门给予罚款,工商部门要求停业整顿,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校长写检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件?食堂承包者和管理者认为,设备、卫生、消防等条件都具备了,就可以营业了,持证经营的“证”不就是张纸吗?说穿了,食堂承包者和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差是导致这种事件的直接原因。我们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法律意识不强能行吗?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既有强调以德治天下的孔孟学说,也有强调以法治国的韩非子学说。我们现在仍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著作中吸取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艰苦奋斗精神

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认为,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而孩子们却不理解创业之艰难,父母之不易。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孩子们的消费却往往超前于家庭经注的发展。

崇尚勤劳节俭,反对懒惰奢侈,鼓励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内涵。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正面或反面典型,均有生动的记载。正面的典型有“卧薪尝胆”,反面的典型有“王谢斗富”。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机地利用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总之,现代是从古代到未来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进步文化,这是德育的重心所在。因此,有必要把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联系起来。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高中地理

随着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已经逐渐和高中教学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促使优秀文化多方面地传承下去。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是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现状

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传统文化非富多彩,与我国各个领域相结合,进一步发展。目前,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状况还不是很明朗,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现状,发现有两个问题正在阻碍着其发展:第一,传统优秀文化与地理学之间具有跨学科的界限;第二,地理学科属于理科教学范畴,让理科教学工作者来讲授文学方面的传统优秀文化确实很难,这就进一步致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高中地理的纽带断裂,阻碍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相互融合。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比如:学生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可以帮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且老师也可以围绕着优秀传统文化来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一直伴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在高中地理教学以及相关教学资源中,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因素对于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在给高中地理课堂增添一些趣味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与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地理教师在讲授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候,首先,可以给学生观看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点的视频,使学生对太阳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有个基本的认识。其次,教师将太阳直射点的描述通过描点的方式画出回归图线,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讲二十四节气的相应时间点,并将其融入回归线之中,如此一来,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得地理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在学习上,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地理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助于高中学生体验到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三、地理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一)提高教师传统文化修养2018年国家教育部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强调,鼓励在职教师踊跃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活动实施中查缺补漏,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高中地理老师是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课程之中的重要实践者,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既可以有效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求,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从而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促使地理课程发挥其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学科优势。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育着渴望学习的青少年们,教师就是这些青少年们的启蒙者、传授者、解惑者,是青少年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引导者。孩子和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家长待的时间还要长,所以老师在孩子们身心的发展、教育、生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时时刻刻都在引导着学生们,老师身传立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高中学生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极其重要,如果只看重教材的“死知识”,不追求正确的教学理念,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增加学生们面对高考的恐惧感。良好的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健康成长,还可以降低学生紧迫感,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使其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取得最佳成绩。

(三)充分利用地理课堂进行教学每节课45分钟,那么这45分钟真的充分利用了吗?高中地理课堂最看中的是学生们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每节课的学习成果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也很重要。科学表明:学生们在对知识进行记忆时,强行死记,只能形成短暂记忆,而经过有规律的灵活运用,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可以停留更长的时间,所以说学习过程非常重要。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例如:按照如今的上课形式,老师在课堂上广泛应用预习——学习——复习三步学习法,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们对整节课有一个笼统的框架,以便课后的学习;在地理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凸显课堂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开阔思路,从文化方面重新认识地理,学习地理。

(四)结合课外活动,与地理课堂相呼应课外实践在现代课堂中已经是一大亮点,鼓励学生们离开课堂,参加课外实践,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促使学生们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高中地理课堂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不但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例如,老师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对博物馆的展品进行讲解,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实物来填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的认识空缺,打开眼界,了解更多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习,采用传统文化和地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和谐;传统文化;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建设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园,不外乎做到两个和谐:学校内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物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一是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二是师师关系的和谐,三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人与物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

和谐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一些思考,无疑对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

和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理应成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和万事兴”,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在学校中,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这三个群体的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一、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师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领导的管理方式和水平、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起着示范和凝聚的关键作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教师,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谐文化”精神体现在我们学校管理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学校各层面的制度必须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定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各级学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

和谐?

二、构建和谐的师师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比如交往对象相对稳定、交往关系相对淡泊、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矛盾冲突相对隐蔽等等。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有利于教师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交流的激励作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

因此,学校要努力通过树立共同的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有效地改善学校的人际沟通、妥善解决人际矛盾和冲突等方式和手段,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使教师彼此心情舒畅,建立起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发挥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教师之间以坦诚友善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书育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有一种人格的号召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导方面在教师,关键是教师要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唤醒学生对教师的爱,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完成育人任务,就得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

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当然,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需要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共同努力。

总之,“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对师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吸收精华,发挥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尊重,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并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承德市 市风 儒家思想 改善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44-03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承德市将自身定位于北京的后花园、水资源涵养功能区。同时,承德市提出一带三区建设,即建设滦河72公里城市发展带、承德机场临空经济产业区、双峰寺水库皇家康B休闲区和大黑山国际滑雪度假区,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已逐步形成。建设旅游城市不仅需要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更需要亲和向善的人文环境。市风、民风建设将成为承德市未来发展的重点环节。思想指导我们走过革命、改革、发展,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建设,起到关键作用。但两千多年的儒家传统思想已经深深扎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思想中,赋予儒家传统思想现代性内涵,运用儒家传统优秀思想建设市风,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承德市市风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市民待人冷漠

主要表现在个别市民对待旅游者态度冷漠,服务意识淡。熟人之间还会热情相待,对陌生人则缺乏和善的态度;目前承德市游客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自驾游居多,这种市风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可想而知。旅游者不过是城市的过客,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也许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于此,可是只有改变这种待客之道,才能让游客感受到承德的舒适。

2.养老方式落后,城市压力大

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对于承德市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化逐步推进,大批老年人落户城市。虽然老年人随着条件的改善、子女在城市工作等原因大批迁入城市,但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面临四二一的养老格局。双方老人过分依赖子女,没有自己的生活;子女既要工作、抚养孩子,还要照顾老人,生活压力倍增。稍有不慎,还会产生家庭矛盾,不利于彼此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笔者认为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养老习惯仍是封建社会的、孤立的家庭式养老。

3.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承德古称“热河”。直到雍正皇帝登基10年之后,说到“承受先祖德泽”才有了承德这个称谓。现代赋予其寓意为:“承传文明、德行天下”。无论古代的意义还是今天的寓意,都体现着承德重“德”的优秀传统。但在今天尊德崇礼的风气已经鲜见。

4.诚信缺失问题凸显

商业的发展使诚信问题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服务中的诚信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帘。旅行社低于成本经营,以虚假广告招徕游客,导游擅自增减旅游项目、索要小费等; 旅行社间款项纠纷引发甩团、扣团、自费项目强制化、强迫购物公开化; 宾馆饭店存在“拉大旗作虎皮”现象,造成等级不达标、接待人员服务态度差等诸多问题屡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据笔者观察,仅以避暑山庄周围流动商家而言,外地游客买水果500克20元,本地居民直接降至500克10元,再讲价,则可8元。不公平交易也是诚信问题的表现。虽然现在全国各旅游景点或多或少都存在宰客现象,但改变现状,优化旅游环境,则可向循环产业更近一步。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公民业余生活的丰富,不利于城市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儒家优秀思想对承德市市风建设的理论贡献

1.仁者爱人,培养市民友善之心

儒家“友善”,主要是指内善外友,而友善的根本思想乃是仁爱思想,即“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恶人者,人恒恶之”。承德市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优化,更要注重人文环境的提升。近些年,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各地都积极把握旅游业带给当地的发展机遇。承德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享誉中外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又有各县区市的秀美自然风光。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已形成承德市天然的广告效应。但能否让游客流连忘返、故地重游、乐于宣传,主要还是人文环境的吸引。随着旅游市场监管力度的提升,各地恶意欺诈游客事件被屡屡披露,人文环境已成为人们选择出行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游客到达一地,能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首先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态度或者说友善度。初到一地,运输业从业者的态度,酒店接待者的态度,餐厅服务人员的态度,等等,直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员的友善度,会给游客留下不同的游玩感受。但是城市中不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普通市民的亲和度,则会给游客留下城市的整体印象。儒家仁爱思想,培养市民仁爱、友善,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相关人员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也能从根本上改善承德市市风。友善、互爱为我市打造一流旅游城市奠定人文基础。同时,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善的氛围中,市民的仁爱之心也会在城市中不断扩散,让市民之间和谐相处,为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氛围进一步融洽提供文化条件。

2.孝悌之道,坦然面对老龄化社会

现代式养老,尤其对于城市,最突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吃穿问题,而是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即儒家提倡的“敬老”。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子女不工作在家啃老,老人还很高兴,因为有人陪伴。可是长此下去,社会的发展将面临社会建设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将成为堕落的一代。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家,看准老人精神空虚,又手有余钱的状况,开展各种会议式营销,把假药、假保险、假投资等推销给老人,骗取老人养老钱。这些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全社会建立起养老机制,统筹考虑老龄化问题,每个市民都心中有老、敬老,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入则孝,出也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不仅提倡家庭内部的孝,同时讲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把所有老人都当做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地关心社会上的每位老人,要人民把对自己父母的孝,扩大到社会中,在全社会建立起孝、敬的风尚,让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娱乐空间,老有所为。使老年人在哪都能感受到温暖和被尊重。这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稳定的家庭基础,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推动社会建设。此外,要在全市逐步培育“敬老”精神。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针对孝的内涵和今天社会的现实状况,全社会敬老已成为孝的首要部分。

3.尊德崇礼,款待八方来客

儒家“德”的思想内涵丰富、精深。而今天我们的城市市风建设则主要集于市民公德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礼”上。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思想重礼。当然,后期儒家重礼的思想大肆发展,有重形式不重实质、铺张浪费的趋势。今天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本质,对市民进行礼貌教育。首先,在家有家风。家庭教育,尤其道德、礼貌教育是最基本的,它天然的具有亲密性和影响力,最容易被人接受。对于青年一代的教育,家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此,家有家风,让孩子从小重视公德的培养、礼貌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加之,家庭其他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一个讲卫生的家庭成员一定会使家庭整体环境整洁;一个有礼貌的女主人一定会提高家庭整体素质;一个热情的男主人一定不会营造出冷漠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每个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人。因此,家风是培养公德、养成礼貌的主阵地。“食不言寝不语”,“食于有丧人家未尝饱也”,“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儒家的这些行为规范应该重新成为我们的家规。其次,单位有风气。同事与同事之间,办事人员对外,都应礼貌相对。朱熹把学习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是小学,第二等是大学。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古人无论年龄大小,皆从小学学起。洒扫应对就是“礼”的体现,同时也是工作中必备的素质。我们的城市面貌,市民满意度,很大程度上通过办公人员的礼节体现出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儒家提倡谦让有礼,即使必须要竞争,也要互相作揖,礼貌相对。现在的公职人员也应借鉴儒家传统,礼貌互待,礼貌办公。再次,市风不容丢。我国出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把明礼放在其中,说明国民礼貌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重视。承德市市风建设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市民的礼貌程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一些问题仍很突出。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讲乘车秩序;随地乱丢乱弃;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儒家重视公德建设,把公德建设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现在市民知识水平提高,但公德心却在减弱。市民对自己的家园缺少责任感和公德心,城市就缺少温度,不仅对旅游城市发展不利,也让市民生活在其中幸福感的降低。

4.诚信为本,建设城市新风尚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信自古以来就受到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承德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的关键是诚信经营。打造旅游城市,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要立足长远,走循环发展之路。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说:“再穷,不要借钱去消费;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欠钱,一定拼命挣钱来还;还不上,要打电话让人知道你没忘;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人生路很长,自己别把路走窄了,把人做好了,什么都会有的,永远不要透支身边的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等于终生破产。”我想城市建设和做人一样,都需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中国历史上的大商,如晋商,乔家,等等,之所以能青史留名,首先就是诚信经营。承德市市风建设过程中也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完善诚信体系,注重诚信城市建设。

三、弘扬儒家优秀思想,改善城市风气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仅靠法律约束,只能治标。儒家优秀思想需要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把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阐释,大力宣传,对市民进行道德教化,使其心中做出改变,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路径。

1.深入学校教育,从学生抓起

社会、国家未来的发展决定于今日的下一代。城市的风气的培树最终要依靠今日学生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学校重视,一些学校把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对学生开展教育。因此,儒家思想的宣传主阵地应放在学校。基础教育时期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阶段。注重儒家基本礼仪养成。《三字经》中尊亲、敬长、好学、礼让;《弟子规》中孝、悌、谨、信、仁的思想应从小植根于每个孩子心中,心中有标尺,行为自然有底线。在中小学开展读经典、学经典活动,让经典常驻心中。大学时期是人格养成阶段,需要深入领会儒家经典中的精神,举一反三运用到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这个阶段仅读经典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儒家讲座、研讨、实践等活动,邀请儒学学者到校讲座,组织学生就某一社会问题在儒家思想角度展开讨论,在思想激荡中找到正确的价值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复古活动。例如,有些学校给学生举办加冠礼,通过这种仪式,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和礼貌的重要性。这些儒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儒家思想的魅力,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下一代心中有道德,才能把社会风气带到向好的方向上。

2.利用单位大舞台,规范职工行为

学校教育是儒家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市风改善的源泉。单位规范则是市风面貌改善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公务员队伍中进行儒家道德教育。公务员不仅是政府、城市形象的影响者,还是城市形象的展示者。公务员的道德主要包括公平与效率;秩序与礼貌;自律与他律等。子曰:“政者,正也。”强调公务员要为政以德,在今日社会中,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兼顾,而且还要注重对外来办事人员的文明礼貌。现在门难进,脸难看,已经成为公务员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实质上,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这些都要求为政者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正确的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儒家思想宣传,督促其读儒学、学儒学、用儒学,树立为政为民、民之父母的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做到规章制度上墙,文明礼貌入心。按照单位实际情况,把儒家经典中的规范做成规章制度,悬挂于办公楼的醒目位置,时刻提醒办公人员,同时也能使外来办事人员形成监督。据笔者不完全调查,承德市目前没有行政机关建立起整套的行为规范,这就造成个别公务员纪律散漫、效率低下、态度恶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公务员队伍中加强道德教育,对承德市市风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3.加强宣传,提升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于长期、一贯的教育。应把儒家道德教育作为长期、惯性宣鳌T谌社会开展儒家道德宣传、儒家实践活动体验,表彰道德楷模等活动。利用儒家学会等组织,定期进行道德宣传、礼貌引导。在少年宫、老年大学等地开办儒学道德讲堂,对市民免费开放。在城市广场等人员密集地开展一些学礼、守礼活动,提供免费小礼物,提高市民参与度。此外,可以把孔子诞辰9月28日定为城市儒学学习日,连上“十一”小长假,开展儒学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市民假期生活,又可以提高市民素质。

4.规范商业活动,协调利义关系

第6篇

经典要和现代结合来解读

今日教育:我们留意到,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而且在“中华传统文化”前面特别加上了“优秀”二字,您怎么看?

鲜于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化、时代的发展,其中有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也有不适合的。之所以特别加上了“优秀”二字,就是要求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今日教育:怎样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呢?

鲜于煌:几年前山东省教育厅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时引起社会热议,这说明大家对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有时也不知如何甄别。我的建议是:首先选择经典,经典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筛选而留存下来,全社会人民的认可度自然要高些;其次,经典也要和现代相结合来解读,这就引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如何“古为今用”其实考验的是每一位师者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视野。

我认为,提出的“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段话值得好好学习、好好琢磨。这其实就为我们“怎么用”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把衡量的尺子。

今日教育:强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您怎么理解?

鲜于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华优秀文化之根,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理所当然要追根溯源。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层次,我们都能找到中华优秀的文化渊源。

比如,孔子推行仁者爱人,以“仁爱”治国安邦。孟子宣扬民本思想。这些儒家思想无疑也是今天建设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石。又如《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一致的。在谈到国家治理时,引用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古代的主张。还有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说明人格的修养首当其冲的素质就是“爱国”“爱民”以及“爱人”等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无比宏大广阔的时代精神。

“十心”教育,诠释人生之美

今日教育:您曾在电视台做过《国学经典与美好人生》的讲座,好评如潮。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塑造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鲜于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文化中走来。国学经典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的重要平台。我从国学经典中通俗地概括出“十心”教育,即要有爱心、孝心、善心、德心、忠心、学心、苦心、财心(正确的财富之心)、法心(敬畏法律之心)、美心,希望青少年以此加强自我修炼。这“十心”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已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对“十心”教育,我择其中几“心”,阐述如下:比如,繁体字的“爱”字中有一个心 ,爱心,即是仁者爱人,是用心的爱。《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传递了如“学而时习之”等对今天仍具价值的学习言论。“学心”,即拥有这样的心性。“苦心”就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类似于现在流行的逆商。“财心”是什么呢?是杜甫所说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是《增广贤文》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心”,就是有信法、守法、敬法,是韩非子所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最后说说“美心”,即孔子所说的“尽美矣,又尽善也”。今年是羊年,何为美?羊大为美,充实之为美。我想告诉青少年,内心的省察、充实,精神的追求才是持久之美。以上述“十心”要求自我,约束行为,虽不能十全十美,也能向着美好人生大踏步地前进。

快餐式阅读出不来伟大思想

今日教育:面对互联网文化、快餐式阅读的冲击,传统文化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鲜于煌:互联网是一种手段,它产生于现代,但并非和传统文化有什么本质的对立。充分用好这种手段,可以激发儿童青少年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餐式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它也可以适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我始终有一种观点:任何学习如果只是浏览,不深入探究,是出不来伟大思想的。正如作家王蒙的观点:浏览不是阅读,触摸不是思考。

第7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第8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第9篇

一、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启蒙和延续的重任。小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假如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时,一方面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一方面向学生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岂不是鱼和熊掌兼得吗?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引导,因而学校就需要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例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会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教师需选择一些经典诗篇或者优秀文章进行朗诵,例如《弟子规》《三字经》《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同时,学校还会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硬笔字和软笔字,邀请当地有名的国画大师和书法大师进校园,不定期举办书法作品展示会等。在新教师培训上,学校效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拜师学艺”,建立了“青蓝工程”,为新教师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师傅,实行“师徒挂钩”制度。这些举措,都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为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诵读方法的引导、实施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诵读为主的,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其能在我国得以传承数千年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诵读”中吸收合理内核,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儿童时代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多读书,多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对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只有对文章进行不断地诵读和品味,才能获得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而想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更需要学生多读书、多背书。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必须掌握的古诗词篇目,进行整理与补充,列出每个学期必须背诵的20首古诗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在每节语文课前设置“经典诵读”环节,由领读员带领着全班同学朗读五分钟。在学期末,进行“古诗考级”,先挑选10位学生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发放考级卡;再由这10位学生担任“考级员”,对全班同学进行考级,考级过关者给予发放考级卡。这种“古诗考级”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班级中掀起了一番“背古诗热”。通过与诵读活动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与弘扬传统民族节日相结合

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也已日益交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各种“洋文化”的入侵,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流行过“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而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反而渐渐被人所淡忘,造成不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不了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反映传统节日的诗词。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这些教材合理利用起来,让阅读教学与弘扬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例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除了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所描绘的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外,也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有关重阳节的信息:比如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统和一些有关重阳节的神话故事等等。再如,“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一个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之前,笔者让学生回家收集“拗九节”的相关知识,制作手抄报。在“拗九节”那天,开展“给敬老院老人送拗九粥”活动,由学生自带拗九粥,或小组集体购买拗九粥,送到敬老院,给老人们献上一份孝心。通过这些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弘扬。

四、与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相结合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因素外,也要把握住小学生好动、活泼及好奇的心理因素,更要坚持课堂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的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在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也保留有许许多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对于这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穿插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寓言的寓意,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兔子和农夫。简单的表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然后,笔者再向他们揭示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寓意就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面对的学习主体是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使小学生能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展开多样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传统古诗,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视频、音频、音乐等,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充分理解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录音、教学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的风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直观的了解。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也可以利用一些音乐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从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