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13:57: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流企业采购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物资集团化;集采配送;商贸物流;效益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物资集团化集采配送是商贸物流产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商贸物流企业经营发展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作为大型企业物资采购的潮流模式,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发展、提升水平,开展物资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对做强做大商贸物流企业,推进集团商贸物流产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发展状况
集采配送是指对集团系统物资采购与物资管理进行集中管控,通过统招统签集中采购、统筹协调统一配送,发挥集团系统规模优势、地域优势和专业优势。集采配送涉及主体主要包括集团公司、商贸公司和项目单位,集团公司是管控单位,商贸公司是具体执行单位,项目单位是采购单位。物资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招标采购、合同谈判、合同签订与执行、咨询服务、质量控制、催交催运、运输配送及商业索赔等。业务采购执行的方式包含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采购等。在采购管理方面,集团系统可以进行分级管理,对重要和具有大集中优势的可进行一级管理,对具有区域性优势的进行二级管理,一、二级集中采购可以统一操作平台。对于不重要和不具规模优势的零星采购,进行三级管理,并由最初的分散采购逐步减少过度到全部实行网上采购。通过分级采购管理,最终实现全部采购活动在系统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进行,真正达到集采配送集中管控的目标。
总结借鉴先进企业经验,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体制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内外大型企业不约而同地走向这一体制。提高采购管理集中度、扩大集采范围、提高集采比例是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的发展趋势。当前,集采率50%以上为央企达标指标,70%以上为央企先进指标,90%以上为国际先进指标。
以一家集采配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的商贸企业为例,16个月组织一级集中采购统签物资招标标的累计452个,采购额31亿元,对应可实现的集采配送收入(扣除相应的招标收入、含运费)14676.2万元。在启动集采配送业务的当年度,共完成一级集采配送共259个标段,概算总金额23.70亿元,中标总价17.85亿元,累计节约资金5.85亿元,平均节资率为24.68%。通过开展物资集团化集采配送业务,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充分体现了阳光采购原则,实现了集团系统各单位与商贸物流企业的“双赢”。
二、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常见问题
利用集团化物流平台采购渠道,大范围地进行批量化集中采购,开展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基层企业采购成本,促进归属集团母公司效益最大化。但在集采配送业务推进过程中,也常见一些问题,需要在业务发展中解决。
1.资金问题。一些项目单位预付款不能按时支付,导致供应商不能按时交货。或者交货后,一些项目单位不按时支付到货款,个别可能出现诉讼纠纷法律风险。配送单位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配送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处理协调,造成不仅交易成本上升,而且影响合同执行与结算,对项目经营造成影响。
2.招标计划准确性问题。项目单位可能会因为供货范围有调整而无法有效签定技术协议,合同执行中也经常出现供货范围变化,导致合同频繁变更,合同执行效率低下。
3.招标方式问题。招标结果更多的是低价中标,如果中标价格低于成本价或者没有合理利润空间,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4.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有个别供应商在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及供货阶段恶意违反合同条款导致商贸公司和项目单位蒙受损失。
5.统签物资未能集中采购问题。对于集团统招统签目录内物资,个别项目单位钻取政策漏洞空间采取变通方式规避集采配送渠道,导致本该集采物资无法进行集中采购,有悖于集采配送业务初衷。
6.采购计划上报问题。在政策约束监督尚不到位时,个别项目单位没有按照集中采购目录文件要求上报采购计划,将集采物资自行采购。
三、做好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的对策
商贸物流企业要紧紧围绕商贸物流产业建设,发挥专业优势,挖掘集团系统内和系统外两块市场潜力,协同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服务,积极寻找工作路数促效益,努力探索创新模式抓管理,分析商贸物流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通过分析现状、研究问题、把握规律、提出方案,优化发展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狠抓落实,为集团系统提供有效的物资保障,通过集中发挥优势,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1.加强集采范围扩展。根据市场和业务发展现状和方向,大胆创新业务思路理念,“向设计要效益、向施工找效益、向工程管理挤效益、向厂家追利润”。以全寿命周期性价比最大化为采购理念,在现有集采配送目录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持续摸索,以是否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水平、是否有利于内部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是否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提高竞争力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将更多的能够批量采购与形成规模优势的物资纳入打捆招标和统签范畴,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同时开展设备成套供应业务,规范管理,延伸服务环节。适时对集采配送物资进行“档案管理”,对设备物资进行跟踪服务。
2.加强标准化管理。采购与物资集中管控业务要得到稳健快速发展,在体制和机制、制度和标准以及信息化等方面要狠下功夫。加强标准化管理,是通过制定与物资管理相匹配的规章制度、规范流程,搭建起完善的管控体系,理顺系统多方关系,顺畅各项业务流程,提高物资集团化集采配送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制定集采配送物资购销合同统一范本、技术规范,规范集采配送业务细节。开展集采配送物资采购标准化工作。成立物资标准化项目组,负责通用物资采购策略和采购技术标准的编制、审核工作。按照物资采购标准化时间进度表,结合产品特点和采购现状确定统签物资的采购策略;组织抽调具有丰富招投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经验的人员编制标准化技术范本;根据不同物资分类,组织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对技术范本进行会审,根据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在集团公司系统内征求意见并修订、。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加强措施保障,推动统签物资采购策略和采购技术标准的制定出台,通过优化和完善采购管理,向物资采购标准化要效益,进一步降本增效。优化采购模式,如通过年度供应商资格预审对供应商进行优化选择;通过采用年度合格供应商邀请招标方式,实现月度打捆招标、分批次报价确定中标候选人的形式,有效地提高采购计划准确率,大大降低招标采购成本。不断完善招标方式,使价格和质量能够合理平衡。
3.加强考核监督管理。各级采购目录的具体实施,按不同的采购层级,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系统),使物资采购行为更加科学、合理,计划性更强。同时,采购工作从信息收纳、计划提报与审核、采购方式的确定、采购行为的具体实施、采购的最终结算、采购计划的核销……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出台相应制度加以保障,加大督查力度,保证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
4.加强风险管控。在集团化集采配送工作中,资金风险、资金占用不可避免。要通过合理的商务运作和控制手段,严格避免因此带来的风险损失。如采取集中结算,由集团指定财务单位统一划拨,做到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结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保证项目工期,闭环管理,良性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与业主沟通,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往来台账加强业务档案管理,努力规避资金风险和合同执行的其它风险。
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安全管理;策略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2.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2.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
2.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每年初,在制定经济工作计划的同时应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2.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物流企业要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新晨
2.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地用安全要求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将各类事故拒之门外,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哪个时刻出了某一个事故,而是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用钢性的力度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行为服从环境的需要,按照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对保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向专业化法制化靠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安全管理法规武装头脑,使他们能用法制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日常工作,使安全保卫工作更加法制化,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总之,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确保企业的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波.以资源整合发展物流营销的基本战略[J].综合运输,2005(3):45.
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安全管理;策略
Abstract:Asthemarketeconomydevelops,thechangesoftime,China’slogisticshasbrokenthroughthetraditionalareas.Modernlogisticsinthefieldofproduction,circulationofmaterials,inthefieldofcommoditycirculationandcirculation;logisticsmanagementisabusiness-to-processmaterialscirculationoftheorganization,coordinationandcontrol.Modernlogistics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securitymanagementalsowillbeinalotofnewchanges.Therefore,inthemodernlogisticsenterprisesecuritymanagement,onlyonthemodelofsafetymanagementreformandinnovationcanensurethesafetyofenterprises.
Keywords:modernlogisticsenterprises;safetymanagement;strategy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2.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2.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
2.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每年初,在制定经济工作计划的同时应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2.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物流企业要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
2.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地用安全要求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将各类事故拒之门外,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哪个时刻出了某一个事故,而是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用钢性的力度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行为服从环境的需要,按照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对保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向专业化法制化靠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安全管理法规武装头脑,使他们能用法制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日常工作,使安全保卫工作更加法制化,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总之,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确保企业的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波.以资源整合发展物流营销的基本战略[J].综合运输,2005(3):45.
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 安全管理 策略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
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
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每年初,在制定经济工作计划的同时应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
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物流企业要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
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地用安全要求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将各类事故拒之门外,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哪个时刻出了某一个事故,而是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用钢性的力度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行为服从环境的需要,按照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对保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向专业化法制化靠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安全管理法规武装头脑,使他们能用法制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日常工作,使安全保卫工作更加法制化,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总之,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确保企业的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质量管理;认证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growing number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market each year, so th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then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quality certification becomes imperative and significant. In this paper, we make an overview of our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management problems, then propose that increasing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is a core element to achie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n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specific certification, at last, we propose some problems the enterpri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rtification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quality management; certification
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物流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物流管理行业进入了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物流业正朝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综合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必将会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物流理念,早日进入国际市场。在这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大大催生了能够提供现代的、专业的、系统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企业质量管理指标是评价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尤为关键。所以,贯彻和实施国际通行和认可的ISO9001标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必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
1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独立于供需双方,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它一般不拥有商品,只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服务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物流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服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信息服务、作业服务、风险与应急管理等。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式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它们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第二种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第三种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第四种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然而,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运输公司发展而来的,这些传统的储运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内部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观念落后,质量意识不强。很多小型自建物流的生产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怕失去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失去额外利润而自建物流,不向外寻求物流服务。还有很多企业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制作风,没有严格的决策程序。这些都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2)物流作业方式和物流服务水平低。大部分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等增值服务不多,且物流设施设备老化、机械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规则,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3)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二维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很好地共享信息资源,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难以与现代工商企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步,影响企业服务水平、业务量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混乱。由于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规划、资源分散,没有建立起物流业务活动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而且现代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匮乏,不能很好地整合企业资源,注入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得到有效的管理。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必须意识到物流产业的服务性质。现代物流服务质量是形成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就需按照服务管理原则寻找适合物流业的服务品质标准,通过贯彻和实施ISO9000族标准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推动我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ISO9000族标准概述
ISO9000族标准是以顾客为中心,管理和控制与质量有关过程的一种管理体系。ISO9000族标准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持续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作为基本原则;它强调企业领导层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各级人员是企业之本;它运用“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等科学方法达到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它提倡与供方的互利关系,增强企业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采用了各种版本的ISO9000族标准,使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在质量方面有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规范,按照此标准进行的质量体系认证国际互认工作已广泛展开。到2012年为止,我国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务的企业已达到249 832个,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意识到要想把企业融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市场,必须按照ISO9000族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我国按等同采用的原则转化为国家标准,其中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被作为质量认证中检查评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依据。ISO9001/GB/T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将其视为对产品(过程、服务)要求的补充,用于证实企业或其他组织具有能力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过程、服务),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通过贯彻实施ISO9001标准,可以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规范服务流程,持续改进物流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与期望;采用过程方法提高企业运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尽早融入国际市场,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通往一体化市场的通行证。
3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企业在贯彻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首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1)前期准备。在这一阶段要针对组织内部所有员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领导班子和建立工作班子两级班子,接着确定贯彻ISO9001标准的目标和总体的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立体系的计划,还要为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导入培训计划。
(2)体系分析。在这一阶段,按照ISO9001标准对企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相关法规资料的收集、现有文件和执行情况的调查、质量管理现状以及服务实现过程的调查分析等,这是确保建立一个有组织特色、有效性强和效率高的质量体系的重要基础保障。
(3)体系策划。在这一阶段需要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的质量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动各部门用适宜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根据组织的规模、产品种类和组织结构分析和确定体系结构;在原有分工的基础上,将体系标准的各项条款所规定的具体要求逐一分配到各管理者和职能部门;针对调查分析结果,对策划结果进行评审。
(4)体系文件化。在这一阶段,需要将体系分析和策划的结果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一套用于规范体系活动的文件。
(5)体系建立。这一阶段是质量体系文件批准之后,质量体系全面投入运行之前的阶段,需要完善工作计划、工作指导文件,配备足以满足组织目标和顾客需求的各种资源,制备工作记录表格,正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开始试运行。
(6)体系实施与运行。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优化,一定要做好教育培训,实施过程证据的记录和保存,以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上述内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在实施ISO9001标准时建立质量管理管理体系的步骤和流程。在我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认证的机构中最具权威性的认证机构之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专业认证机构,是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最早、最大、最权威的认证机构,该机构根据ISO9001标准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具体的认证流程如图1所示。
4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ISO9001质量标准和认证工作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一件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内部质量改进过程,同时又是在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运转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和困难。为了确保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认证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具体贯彻和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要确定贯标目标和总体方针,制定计划,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企业全体员工统一思想,提高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识。
第二,加强领导,全员参与。企业的决策者和组织者,要充分发挥体系运行的导航作用,避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流于形式;要把企业宗旨、发展方向与内部环境统一起来,使员工充分参与体系的运行;要把质量管理体系真正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为贯标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统筹兼顾、注意方法。利用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认真解决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服务、督促、落实和有效监控问题。还要认真研究和扬弃原有的一系列质量管理范畴内的好经验、好形式、好办法,使之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主旨和要求达到统一,得到提升。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保证体系的实施效果,必须立足长远,对企业内部的岗位设置、人员管理、效益分配和企业运作程序进行长期规划,建立起长久、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加强对体系实施过程的有效控制。
5 结束语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贯彻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举措,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繁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讨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并加以应用,企业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博得更多的客户与机会。
参考文献:
[1] 万融. 商品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6-109.
[2] 国家统计局.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梁工谦,刘德智. 质量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2-187.
关键词: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
中图分类号:F723.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1--0104--04
一、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细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物流企业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HRM)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虽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经是一种趋势,但是其在国外与国内的发展步伐不同。在欧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经成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有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人力资源外包总成交量为227亿美元左右,而且以每年31.7%的速度增长,而在中国国内,人事管理正在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刚刚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开展尚不十分成熟。因此,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与防范,对我国物流企业利用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企业特征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项社会经济行为系统,其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系统化的物流,它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需求预测、选址、采购、生产进度、运输配送、装卸、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退货、返还、废弃物、回收等每一个环节。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业务的高效化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形成,同时也使部门间、企业间、行业间的结合或一体化成为可能。伴随这些变化,现代物流企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1)组织结构一体化。企业生产物流与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或融为一体,物流已与生产工艺流交织融为一体,物流系统的流量、流速及作业质量都直接与生产的速率及质量相关联。(2)物流结构的多样化。现代企业物流已不是独立或自我封闭的系统,与社会物流分工的交叉或角色互换,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自营的物流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物流业务,尤其是集成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计划、实施、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完全一体化。(3)物流能力的综合化。企业物流的综合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它不但要求如装卸、输送、转载等物料流运转的机械化、自动化或无人化能力、物料存储的立体化与自动化、信息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信息的实时跟踪、交互与处理能力,而且要具有极强的内外部应变与协调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三、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尽管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着的风险纷繁复杂,但是从发包方来看,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的风险。前者主要包括成本估算、人力资源角色重新定位和员工抵制的风险等;后者主要包括外包服务商选择、文化差异和信息安全等。
(一)物流企业内部的风险
1、物流综合成本估算失误所带来的风险。物流综合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是物流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最原始的动机。如果外包成本远远低于自行完成成本,则企业将选择外包。但关键点在于,物流企业签订合同之前应该对物流综合成本进行准确的预测。错误的估算将使得人力资源外包决策失误,满盘皆输。近年来物流企业发包方主要考虑因素中,服务成本在上升(见图1)。
出了挑战。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没有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那么,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组织结构与部门职能的混乱。
2、员工抵制的风险。人力资源外包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变革就必然会引起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会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一些员工有可能被辞退、减少培训机会、换岗等,这就会引起员工的恐慌。同时,这会让员工认为是外包商在控制企业内部,如果外包商引进外部人才时没有和内部员工处理好,那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3、外包后人力资源部门角色重新定位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将进行变化,相应也带来了角色的转变,也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提
(二)企业外部的风险
1、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国内和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存在很大的差距。Greer(1999)认为,人力资源外包失败主要原因是外包商在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时,缺少关键的专业技能和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目前,国内市场上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商的数目逐渐增长,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迅速发展。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形成了“委托一”(Principle―Agent)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实了解外包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以致外包前未能筛选到合适的外包商,造成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的结果。所以,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存在很大的风险,需认真鉴别,慎重选择。
2、文化差异的风险。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它们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外包是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合作行为,这一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的文化相容的问题,即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它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最现实的障碍。如果外包商没有深刻了解企业的文化,就难免在外包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甚至造成外包项目的失败,引起企业员工的不满。同时,如果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相关人力资源流程、企业执行力等不能够确保外包服务的效果,那么外包商所设计的方案将不能对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3、信息安全的风险。企业向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企业战略、经营指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漏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外包商有可能控制企业,使企业不能自由选择服务商,外包商也可能与将来的客户分享合作中的知识产权。虽然企业与外
包商合作过程中签订保密合约,但我国目前尚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运作,出现问题企业往往无能为力。
四、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物流企业内部风险的防范措施
1、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核定预算。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物流成本控制规划,特别要做好预算。在核定预算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企业内人力资源部门现有工作人员完成某项特定活动外包的成本,包括员工薪酬、福利、办公设备等成本进行比较,而且还必须考虑员工的未来能力变化、企业的技术状况变化、员工和管理人员对以外包方式完成此项工作的满意度、什么方式可以带来最高的回报率以及可能由此引起组织的混乱程度等。物流成本规划控制中,常见的预算基本类型有四种,即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水平和资本预算。前面三种类型用来控制直接费用的,最后一种类型则主要在对物流系统设计作重要调整时使用,比如在资金方面对设计、设备、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作出的支持。
2、在企业内部推行基于PBCs的激励机制,并与外包商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物流企业可以向IBM学习,在企业内部推行基于PBCs(PersonalBusiness Commitments,个人绩效评估计划)的激励机制。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考察员工的工作情况:(1)Win(致胜)。员工必须完成其在中制定的计划,无论过程多艰辛。企业在实现目标时必须见结果。(2)Executive(执行)。执行是一个过程量,它反映了员工的素质,执行能力需要不断地培养。不光是决定员工工资,还影响员工的晋升。所以,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监控量。(3)Team(团队精神)。IBM有非常成熟的矩阵结构管理模式,有时候一件事会从全球的同事那里获得帮助,所以,团队意识应该成为第一意识。当然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是必需的,应鼓励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包项目,取得他们的信任,消除员工之间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和内在抵制行为,让员工了解在外包中应扮演的角色,将信息和新的策略传递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以解释、指导和推动外包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外包过程中,企业要始终关心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忠诚度,随时掌握员工对外包的态度。企业应组织专人配合服务商的工作,密切配合服务商的各环节工作。对于项目运转过程中发现的变化,通过良好的沟通系统,服务商可以及时了解掌握,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进行协商,制定相应的措施。
3、人力资源部门构建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是伴随着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的转变及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职业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在人力资源外包后,人力资源部及其工作人员应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监督者。外包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使自己逐渐成为企业CEO和部门经理的事业伙伴,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捆绑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公司战略的“联盟”,从而推动组织变革、构建学习型组织、做好高价值和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包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监督者,应该加强与外包商及内部员工沟通、参与外包商的服务提供过程、监控外包商的财务和安全状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督促并配合外包商对工作流程和方法进行持续创新。
(二)物流企业外部风险的防范措施
1、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外包商。外包是一个长期的决策与投入,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外包商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通过对深圳、上海和北京的调研也得到证实,有87,5%(42家)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在他们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决定哪些事务进行外包;有57,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机构选择的因素可总结为三个维度:成本维度、质量维度和合作维度,如图2所示。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不能仅着眼于成本考虑,还应对外包服务商的信用、操作经验、对企业的实质效果、对企业商业机密的保密程度等内容进行充分、深入的交流,同时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目的等具体要求去选择与本企业的规模、企业文化、外包项目的具体要求一致的外包商,使得风险和收益得到理想的平衡。
2、加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非常重要。企业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跨文化管理。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应培养全球化观念,构筑具有弹性、多元化及本土应变性的全球战略协作关系和团队精神,搭建有效的沟通信息网络,通过制度安排和跨文化培训建立企业内不同事业部以及企业之间不同文化的信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加深,熟练地掌握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显得十分必要。从服务外包的服务内容而言,当前中国的优势区域相比印度,仍集中在较低层次服务项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者比前者占有语言上的优势,和外包商进行沟通更加便捷(见图3)。就外部而言,企业应与外包商之间通过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建立一种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3、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工作。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应该经常向员工强调信息数据对企业竞争发展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关系企业核心能力的商业机密必须掌握在企业管理层极少数人手中。由于企业大多数的信息资料,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披露给服务商的。因此,在信息安全的保障方面,人力资源部应当与相关的部门进行协作,建立起文件壁垒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避免机密信息的外泄。同时,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泄密。另外,企业应将安全责任写进外包合同,明确违约赔偿事项。
从企业内外两方面结合来看,企业应实施外包过程中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所谓全过程动态管理,就是在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应该对其全过程进行风险监控与管理,以便在风险出现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利益。在全过程管理中,企业要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外包服务商要根据这些目标,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组织措施。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同步控制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跟踪检查和分析外包服务商行动结果与企业计划目标的偏离程度,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关键词】金融危机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第三利润
一、问题的背景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给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对制造业的影响首当其冲,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弱。经历原材料和油价上升、利润下降,再到消费不足、生产过剩、产品积压、订单减少、业务量萎缩、客户丢失、人民币升值、资金紧张,我国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由于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和依赖性,因此,受GDP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国物流业也处于经济寒冬。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将达88.82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完成约1.94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5.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增幅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出口下滑、运力过剩、运价下降,国内物流企业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据浙江省运管局的统计,2008年和2007年相比,货运业务量平均下降了20%~30%,2009年3月17日,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省各地的货运场站及其入驻货运企业的业务量都出现下滑,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下降幅度达到了30%。与此同时,运价也在下调,浙江约有40万辆货车、25万多个物流企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货车1.6辆。有关部门抽选了其中39家企业,发现有36家出现运价下降――运价下降5%的18家,运价下降超过5%的18家。
二、研究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原因
1、依据被国际经验所证明了的经济发展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当制造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制造业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 的企业组织模式,即制造企业自身承担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销售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动。但由于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相对独立。到了生产相对比较发达的今天,制造与物流的独立掩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渐高涨。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推进阶段,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发展不仅迫切和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
2、依据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而物流业又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当前,制造业物流没有转化为社会需求,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降低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同样制约了物流业发展。只有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互利共赢。1999年海尔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企业内部打破事业部的界限,把分散在各事业部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统一成立物流公司,统一受理各事业部的所有物流业务,取得了较大成功,不少企业借鉴了海尔内部物流整合的成功经验。
3、依据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就是要促进制造业的服务业化,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而通过供应链管理和对制造业的流程再造,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正好体现这一发展趋势。
4、依据两大产业长远赢利目的
从长远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大产业充分发掘第三利润源泉,提升两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两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从当前看,在经济环境偏紧、两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提倡风险共担有利于两产业通过发掘新的利润源泉,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两业合作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国家不仅在战略层面推动两业互动发展,而且在战术层面出台了具体措施,标志着两业合作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三、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造业是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因而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制造业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确立了标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影响制造业赢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似乎哪一个都比物流重要,物流理念认识落后,尤其是国营企业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有畏难心理,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
2、物流外包说比做容易
中国物流业的成本比国外要高两到三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而中国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16%左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沃尔玛的货物永远在路上,国内企业的货物总是在仓库里。其实,许多人做过不少制造业物流外包调查,结果表明,制造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都知道物流外包的好处,但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还是一直维持在15%以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长城汽车,长城汽车控股的蚂蚁物流公司目前的总资产达到2个多亿,200多辆配送车辆,700多名员工。首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城汽车已经形成、建立了相对完善且具有一定规划的物流体系,不可能为了纯粹的外包形式而关停此等规模的物流公司。其次,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物流公司的介入可能会遇到企业内部某些部门或者领导的抵制,毕竟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再次,像蚂蚁物流这么大规模的公司,除了裁员之外,物流外包的实施可能意味着资产的出售,企业管理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3、制造业主宰供应链,发展不协调
谁都知道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而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的供应链由制造业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因此,供应链难以协同。目前形成的供应链关系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据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8年12月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综合价格指数为71.1,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2009年2月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市场价格指数66.7环比下降3.4个百分点。
4、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物流业沿用传统作业方式多,创新少,“现代化”水平低。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来实现资源利用、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它强调的是系统性、协调性。中国物流企业大多停留在传统经济模式下,没有物流信息系统,缺乏面对新经济模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数不多的、较为先进的物流企业往往只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之形,匮乏其实质,表现为物流模式的信息系统设计落后,不同信息缺乏相互链接和共享。
5、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物流标准化滞后
物流标准化建设是推进物流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坚强基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标准化程度差距很大,如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不能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物流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之间没有协调;代表物流现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标准严重滞后……这种种缺陷直接导致我国物流成本比重居高不下,物流效率大打折扣,社会和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物流标准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块“软肋”。尽快改变物流业的非标准化状态,加速物流标准化发展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鸣。
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对策
1、与时俱进,改变观念,改良发展
制造业物流的改良式发展模式针对传统老企业暂时没有条件进行企业再造和流程再造、无力进行物流技术革新的现状,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物流不合理的状况进行局部改变。如调整职能部门结构以求加强物流活动的协调统一性;改善物资存放管理方式以求降低管理费用;适当增加物流技术装备以求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加强库存管理控制以求降低资金占用等。同时,应加强物流意识,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蓄势待发,待条件成熟时进行物流系统的根本性革新。企业物流改良式发展可以采用物流系统诊断的方式,聘请有关专家并组成有各部门领导参加的诊断小组,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调查,明确物流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作用和必须实现的功能。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摸清系统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到底是物流布局、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系统组成要素的问题,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是物流作业方面的功能问题,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或解决方案。
2、整合制造业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竞争力
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流程再造,分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支持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特别是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加速融合、互动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应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应做精做细,适应目前制造业由“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发展各方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互动协作。同时,现代物流业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网络布局(中小企业仍以做强专线为主),减少物流响应时间,以更安全、及时、完好、优质的服务尽可能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技术(有代收货款或其他附加业务为更佳),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有能力、利润逐步增加的物流企业还应不失时机地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仓库)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研究力度,为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或其他行业,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3、协调供应链,互动发展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如果单纯停留在制造层面,其只能做大而不能做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有自己的业务核心,专注于某一方面发展专长,与物流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效率。而对于物流业来说,应发展针对制造业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应该将发展物流服务作为利润重点,帮助制造企业制定销售计划、运输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以至对制造企业进行流程改造、再造等。当制造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变生产计划时,物流企业能迅速地传递信息,制定弹性工作计划,并相应地调整各个环节。这一切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得物流服务商在整个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和稳固的位置,从而保证其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着力于提供其他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尤其是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如提供“门到门”送货服务,收集客户反馈信息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合作,实现双赢。
4、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统筹全局,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由于制造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业的供应链超越了国界,制造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球协同十分重要,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如今,中国的制造商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根据有关材料,国家“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计划投资50亿元,2007年已经开始支持制造业的信息化实践,中石油等大型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GPS、RFID等一批物流设备广泛应用于神化、宝钢、上海华谊等企业。真正成功利用信息技术来统筹物流活动能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为企业节省成本,如浙江的弗玛物流就引用国外先进、成熟的软件来配合各项物流操作。
5、国家职能部门应尽快完善物流标准化
由于政府部门是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对于现代物流业相关标准的拟定,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以及物流设施标准、物流标识系统标准等体系规范,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等等。即由政府牵头,由上而下地推进我国物流正式标准体系的建立。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设置全国性的物流标准化行业管理组织,尽快消除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体制;加强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物流标准,制定国内物流标准;加强对物流标准的实施贯彻和监督管理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的制约,专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物流业业务的不断开拓,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在经济危机的今天,还应做一些工作:第一,小心管理供应链风险;第二,不管收入多少,以控制服务成本来维护客户的利润;第三,把库存和供应功能整合在一个供应链组织中,以此来提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节省劳动力;第四,重建价值链,使其可伸缩性更强,并且更为快速地反应由于生产力降低引起的不确定需求;第五,加强对需求的感觉,使得自己能感觉到底部(经济)位置,并且快速反应不可预知的上升(经济);第六,不失时机地寻找机会来销售附加服务,在已有基础上赶上竞争对手;第七,尽可能地通过降低投资管理和产业升级进度的费用为已经不多的研发省出经费。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Z].省略.
坚持企业为主、从源头抓食品质量平安的原则,以提高食品质量平安水平为目标。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平安专项整治效果,用三年时间建立主要农产品、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消费全过程的规范体系;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从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企业规范体系;食品物流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物流平安规范体系,使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流通环节有标准可依,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饮食平安和农产品、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建立以规范化为基础、保证食品质量平安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区食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和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大力实施食品规范化战略。积极推动我区肉制品、速冻食品、粮食加工等优势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国内外规范化活动。取得话语权。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我区小麦、玉米、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主导农产品规范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平安。年,建立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年,建立健全速冻食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
(三)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规范体系。全区食品生产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企业规范体系要求》6等系列国家规范。国家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规范体系;年,所有获得生产许可证(QS食品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规范体系。
(四)严格按规范组织生产和检验。依照帮扶、规范、发展的原则。采取适应生产和经营需要的质量检测手段,使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按规范对食品进行出厂检验,完全杜绝企业无规范生产和出厂无检验现象。年,区域化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地方,组织或制定并实施相关规范,保证企业按标准生产;年,全区食品加工小企业严格依照规范组织生产,产品规范覆盖率达到100%产品出厂检验率达到100%
(五)推动我区优势食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规范和国外先进规范。区食品生产入口企业要积极跟踪进口国有关规范和技术法规。入口食品和农产品100%采用国际规范或国外先进规范并符合进口国有关规范和技术法规;年,全省肉制品、速冻食品等主要食品平安性能的规范100%采用国际规范。
(六)建立健全物流规范体系。全区食品物流企业和冷鲜肉、速冻食品、蔬菜等行业初步建立食品运输、贮存和销售规范体系。确保食品的质量平安。年,初步建立食品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质量平安规范体系。
三、工作方法
专项推进行动共分四个阶段。
科学安排布置食品规范化专项推进工作,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各相关部门要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宣传发动等形式做好食品规范化专项推进动员。确保推进工作顺利开局起步。
根据本方案研究制定本辖区、本部门的食品规范化推进行动工作计划,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各镇办、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本辖区、本部门食品规范实施情况。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推进措施,并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
逐个企业、逐个产品、逐个环节抓落实,第三阶段:全面推进。围绕食品规范化推进要求。重点解决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出厂检验、仓储运输等主要环节存在执行规范不严问题,建立以规范化为基础的长效监管机制。
收集汇总推进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第四阶段:结合年度目标考核惩处。各镇办要组织检查验收。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已经完成的目标任务,要切实巩固效果。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次食品规范化专项推进行动由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实施。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专人负责、专人联络。
(二)加大规范宣传贯彻力度。食品生产企业。同时加强规范化基本知识的培训力度,培训覆盖率要达到100%通过宣传贯彻,培训一批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化专业人员,增强企业规范化意识。
(三)加强地方规范制定工作。根据我区食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实际。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组织制定相应的地方规范,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为主,地方规范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和食品规范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维护产品规范体系。各镇办、有关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相关区域化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技术规范和生产条件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四)建立企业内控产品规范制度。全区食品入口企业、名牌和免检产品生产企业要建立企业内控产品规范制度。提升产品质量平安水平和企业控制能力。
【关键词】建筑施工;物资管理;改进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在生产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总成本的60%以上。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内部物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引入现代化的物流理念
施工物资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不科学,没有真正地运用物流管理技术的基本方法对施工物资进行管理。尽管一些施工企业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施工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没有在认真研究物流供应链的基础上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这些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仅仅完成了供应施工物资的任务,并没有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把传统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一条龙”服务。
1.2施工物资的管理过程粗放、管理手段落后
施工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多数施工企业物管部门没有按施工物资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施工物资管理工作计划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没有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物流管理思想的精华。
1.3施工企业没有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行业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供求关系经常是短期性的、不固定的,随着一次采购的结束,供求关系也就中断了,等到下次需要采购施工物资的时候,又必须重新选择供应商,从而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1.4施工物资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物流信息化是在物流管理系统化的基础之上,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充分利用。目前很多施工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控制方法,仓库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不全面,材料库存信息反馈系统的时效性较差,库存调控能力相对薄弱,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施工物资管理实行系统化、信息化的操作。
2.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除了技术先进性的比较,最关健的就是看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和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仍是可供挖掘的利润源。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运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加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行之有效的,其理由如下。
(1)建筑施工行业的物资流动方向性很强,比较容易确定项目施工的物资需求。施工生产资源需求量计划确定后,施工物资数量、种类和规格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进度计划制定后,施工物资投入生产的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生产建筑产品需要的物资种类少而且规格单一,运用物流管理技术进行物资管理更具有优势。
(3)施工企业在建筑安装工程活动中大量使用钢材、水泥、沙子、石子等原材料,因此比较容易和这些原材料的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
(4)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所需的物资数量巨大、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而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针对建筑工程活动已出现了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这些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材料需求计划(MRP),该计划还可进一步融入建筑施工企业资源计划(ERP)。
(7)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这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专业化的今天,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是现代企业必然要选择的道路。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并与之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的双向流通。通过运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资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3.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进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措施
3.1构建现代化的施工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管理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这种分散零乱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三级管理机制,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统一对上,分级负责;通用集中,专用到场的物资管理办法。
3.2采用ABC分类法,明确施工物资管理重点
不同的施工物资品种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消耗数量差别很大。如何根据消耗物资的数量规模和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科学划分物资类别,意义重大。采用ABC分类法,明确管理重点,能提高库存合理率、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增加周转次数。根据物资的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资金占用量,将物资分成A、B、C 3个类别。A类物资严格控制储备量,降低资金占用量,一般采用经济批量、定期订货的储备方式,按下限进行储备,并要认真查看月份库存结构。B类物资实行一般控制、定点订货、定期检查。C类物资占用资金少、品种繁多,可以采取简便的管理办法,根据需要,加大进货量,减少订货次数,延长订货间隔期,使施工物资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加强对A、B类施工物资的管理。
3.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步伐的加快,物流市场发展迅速,组建物流企业联盟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并实现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并与之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建筑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供应商是施工企业传统采购过程的核心工作。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宜频繁变换供应商,可以建立全国范围的供应商资格认定系统,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保证这些供应商的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