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5 09:31: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第1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故事我们读了不少,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懂一个故事的?(板书:理顺序、知大意、品人物、明价值)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故事。

2.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人牛情深、相知相爱、美满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3.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现在,我们已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事大意。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用你的慧眼去品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人物值得我们品评?(板书:牛郎、织女、王母娘娘、老牛)

二、走进故事,品评人物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走进这个故事,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所以,你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

2.学生自读圈画思考。

3.组织交流:

[预设一]牛郎

(1)贫苦。(哥哥嫂嫂把牛郎当牛看)

(2)心眼好。(追问:把牛照顾得很周到,怎么看出他的心眼好?)哥嫂把牛郎当牛看,牛郎却把老牛当人看,以小见大,一个细节足可看出牛郎的心眼好。

(3)能吃苦,辛勤劳动。

(4)忠于爱情。

[预设二]织女

(1)心灵手巧:织得一手好彩锦。

(2)不势利、不贪财:看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引导提升:A.看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留在人间就留在人间,为什么还要加个“决心”?(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承受天规的严厉惩罚)B.当织女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与她一同来到人间的姐妹一定会劝织女的。谁来做这个织女?谁来做她的姐妹?(由织女和姐妹形成对话)C.现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织女?(板书:追求自由、不畏天规、勇敢坚定)

(3)勤劳、忠贞不渝……

[预设三]老牛

知恩图报:指点牛郎找到织女,死后留下牛皮以备急用。

[预设四]王母娘娘

(1)心狠手辣:抓回织女。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

(2)不近人情:拔下玉簪往背后一划……

(3)自私自利:逼着织女没日没夜地织彩锦。

(4)有没有不同理解?不徇私情:外甥女也要遵守天规;严守天规:天规就要遵守,否则如何管理天庭?也通人情:允许牛郎织女每年见一次。

4.总结:再恶的人也有善的一面。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人物便有不同的看法。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似乎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在哪儿?(不合情理的天规)在人间,规则要以人为本;在天上,规则也要以仙为本。此时,我们不禁更加佩服织女挑战不合理天规的勇气。不合情理的规定不光天上有,人间也有,正是由于有很多像织女这样的人敢于挑战不合理的规则,才有了现在的自由和幸福。

三、个性感悟,明确价值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有什么价值?(教人向善、学习牛郎和织女的精神、表达了老百姓反抗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愿望……)

四、跳出文本,读出自我

1.读完这个民间故事,老师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牛郎织女的生活美满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学生分成两派,表明不同立场)

2.引导双方辩一辩。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相悦,虽苦犹甜。B.生活需要精神享受,也要物质基础。

3.我们也要听听当事人牛郎和织女的心声。

(1)出示黄梅戏《牛郎织女》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及音频。

(2)你认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4.再次统计,看看现在认为他们美满或不美满的各有多少人?(请改变想法的同学和坚持自己观点的同学说一说)其实,美满不美满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美满。

5.你读完了故事还有什么疑问吗?

6.总结:真正会读书,不是读得没有问题,而是读出问题、解决问题、再读出问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读民间故事的方法读拓展阅读中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其他三个,并完成阅读卡。

第2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7课《天上的街市》为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要求语文老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在备课时,除了单一的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外,还要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首先要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然后进行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天上的街市》是一首较能代表郭沫若早期诗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诗作。全诗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再创造,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图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新诗的教学,初一的学生完全没有知识基础。有关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重音、颤音、强调词和作者情感的抒发方式等还是个盲点,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也接触甚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领悟其特点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天上的街市》我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从网上下载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将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到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同时起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的作用。“故事的结局怎样?那今日我们要学习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结局是否一样呢?”老师的提问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启发想象

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在《天上的街市》朗读教学中我首先是配乐《星空》钢琴曲,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天上的街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学生自由轻声朗读,体会这首诗的语气、语调和理想世界的情态。再播放flash朗读视频,听读课文录音,同时要求学生①注意这首诗的语气、语调和语速,②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最后又让学生齐读。

《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悉心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理解意向,把握情感。从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启发联想和想象去构建诗作的艺术世界。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天上的街市》的教学重点不仅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诗中所描绘的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更要通过领悟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之情。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诗歌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我运用flash软件制作好的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研讨、欣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品的主旨。在《天上的街市》的品味欣赏教学环节中,我设置了五个探究问题,同时还穿插播放该诗的写作背景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体会作者对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也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品味欣赏中我还专门设计了两道与之相关的课内链接练笔和两道课外提高练笔作业,让学生充分体悟联想和想象的特点及其作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这首诗萦绕着凄美的光环,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给它配上了相同意境的音乐《天上的街市》和《星空》钢琴曲,让这种似真似幻的世界显得更加的缥缈,从而衬托出黑暗、贫困、悲苦的社会现实,传达诗人不满的心声,诗歌难点的突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上的街市》是一曲清朗隽美的夜光曲。诗作意境优美,诗情深沉,画意含蓄。诗人憧憬天上的街市实际上就是憧憬自己幸福的理想境界。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这正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才情。这首诗歌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特别是有flash课件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紧跟上老师的步伐,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认真思考,有些见解还很有创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践证明,有现代教育技术加盟的语文教学活动,更能拓宽学生视野、更能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步伐,使语文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整体素质》 《广西教育》2011年22期

第5篇

关键词 教学 倾听 有效 情境

最近,去一所学校听课学习,可能是这所学校属于名校,班级学生数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每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够回答,很多学生甚至并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这样,便暴露出了有效课堂的致命弱点:“倾听”在阅读教学中成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软肋”。面对班级学生倾听能力正在缺失的现状,怎么样有效引导学生倾听?这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起注意并且十分重视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倾听”这一关键词。

一、要有匹配的倾听情境

案例:某天下午,我带领学生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因为是下午,学生有点疲劳,于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从牛郎织女星开始,讲述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其实讲的故事就是课文的内容……

思考:对于小学生而言,无意注意在学习中还是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关注这个特点,思考怎么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就认真倾听起来。

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感官,及时投入到学习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不敢想象,虽然上课了,但是学生的思想依旧在窗外那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上。于是,“教学情境”成为课堂有效倾听的起点。因为有了匹配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才能产生倾听的氛围。因此,教师须利用教学情境,并且协调其他的途径,培养学生倾听的浓厚兴趣。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笔者在刚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述生动的故事。这样,营造出来的情境就成了学生进行有效倾听的载体,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会听,能听,有兴趣有习惯地听。当然,倾听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可以讲故事,可以展示卡通画面,可以设置悬念等等。

二、要有形象的倾听示范

案例:《春笋》教学片段。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自由读书的时候,可认真啦!这样吧,下面请哪位小朋友读给大家欣赏一下?(学生积极举手想展示。)师:(老师走到一位学生身边)请你读一下好吗?其他小朋友要注意听。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有点不耐烦,甚至有的学生在玩了。)师:(让读书的孩子停下来。)小朋友们,别人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我们会听,也是要表扬的呀!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听的。……

思考:细心的听课老师,在听课的时候,会关心学生学习时,教师在做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并没有注意倾听,或许在看教学设计,看看下一步该怎么引导学生,或许在用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提醒其他孩子认真听讲……其实,教师如此的做法,在一定的时候给了学生反面的示范。学生会以为老师在听的时候,也会三心二意。因此,自己不认真听讲,也就无所谓了。

有的老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时候,总是目光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时地给予微笑点头等动作。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教师的示范下,模仿老师的倾听姿势,于是,学生倾听便有了专注的神情,而且有了看法的共鸣。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全班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样倾听的,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学生一定会端端正正地捧起书,侧耳倾听同学的朗读。这样,倾听效果便得到了优化,而这只是缘于教师一个简单的示范动作。

三、要有准确的倾听评价

案例:《秋姑娘的信》片段。师:秋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她非常爱写信呢!请小朋友们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秋姑娘写信给谁了?(教师朗读,学生倾听。)生:老师,你有一个字读得不准确。师:真的?看来你听得真专心呀!你能帮我把这个字读准确吗?(生正音)师:谢谢你!你帮助了老师。秋姑娘都把信写给谁啦?生:秋姑娘把信写给了青蛙、大雁、小松鼠和山村的孩子。师:小小年纪,就会听了!真棒!……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阅读;个性化体悟;文本;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6-01

多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强调注重个体差异,注重解读方式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我,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多元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从多维视角认知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感知能力。

一、紧扣认知差异,凸显多元阅读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出层次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学习习惯、行为方式还是思维品质、兴趣爱好,学生之间都存在不同,导致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难度呈阶梯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喂饱底子相对弱的学生同时,不能饿着基础好的学生。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学习区,教师应积极地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确保阳光能普照每位学生。多层次的学习目标还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只要踮踮脚、伸伸手就能抓到果实的喜悦,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比如教W《负荆请罪》一课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针对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不自信的学生,设置最基础的要求。即理解标题“负荆请罪”的含义,通过全文阅读,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知道它是成语、典故,并对“负荆请罪”一词进行正确的解释。第二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面向班级中的多数学生。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语气语调的表达特点。这篇课文主要以对话形式为主,需要学生在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担任不同的角色融入情感进行朗读。第三层次:针对基础好、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要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依循认知规律,凸显多元阅读的灵活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无法供不同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通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学生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采取灵活化的教学策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比如《牛郎织女》一文,教学牛郎和织女两人隔河相望时,教师用幻灯片出示波涛汹涌的天河,问学生:“隔河相望,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通过一个“望”字,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情韵。伴着背景音乐,教师接着问:“如果他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呼喊,他们最想说什么?做什么?”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染下,学生放飞思绪,发出许多感慨。有的认为,织女肯定会说:“你要好好生活下去,再远的距离,也无法阻挡我们彼此思念的心。”有人觉得牛郎会说:“你放心,我会把孩子抚养成人。到那时,我会越过天河去找你的。”众多不同的声音,体现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心灵感悟,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创造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由此可见,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拓展思维广度,凸显多元阅读的多维化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教学更应如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不同声音,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理解文章时,不能停留于一种方案,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挖掘不同的见解。比如《孔子游春》一文,最后一小节是:“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在充分解读文本之后,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谁能结合孔子游春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一阵沉思之后,有位学生说道:“春意更浓,寓意着他们之间的师生感情越来越深厚。”另一位学生说:“泗水河畔因为有了一群热爱生活的师生的点缀,春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还有的学生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中发芽开花,为泗水河畔增添了春意,所以春意更浓。”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课堂学习氛围越来越浓,而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合理化的解析表示肯定,多加鼓励。

阅读教学中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将学生引入自主阅读的畅想空间,能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阅读感受中与文本深入对话,获得自身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多角度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运用多元的解读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多元解读这一新的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体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煜斐.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第7篇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创造、轰隆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4.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收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第一课时

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赶快读读吧!

2.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3.默读。

a.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b.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

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选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教学设计

交流释疑,赏析朗读

3.小组交流:

a.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

b.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2.全班交流,释疑解难,感情朗读。

a.“挣扎、冶炼”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b.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的善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c.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

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练读、评读、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认读生词。

互相合作,练习讲故事

1.自主练习讲故事。

2.小组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3.自愿讲故事,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仪态是否端庄大方,故事情节是否完整生动,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感染力。

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交流识记小窍门。

例如:联系字意法,“燃、熄、炼”和火有关系;换偏旁法,“抬”字换偏旁变成“冶”字;“睁”字换偏旁变成“挣”字等。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这一课有10个左右结构的字,有9个左窄右宽的字,有1个左右均衡的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字如何占格,教师范写“隆、喷”等字。

课外拓展

第8篇

关键词:《补充习题》;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作为一名老师,备课时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那么,语文老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怎样延伸课外阅读,从哪里找到读写的切入点,对学生又该怎样检测,这些细节方面往往会让我们老师感到头绪繁多,甚至会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把握不准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由苏教版小学语文编辑部组织编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是语文老师手边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它在《使用说明》中明确写道: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它立足课堂,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堂作业。因此,《补充习题》无论是在老师的教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以《补充 习题》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补充习题》是学生预习的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补充习题》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在学生预习时,就可以以《补充习题》作为学习的指导老师。根据题目的设计,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以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为例,这一课的《补充习题》的第一题是“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第二题是“选择正确的读音”,第三题辨析词语感彩,第四题是成语使用选择,第五题是“根据提示,摘抄关键词语,把‘’的过程讲出来”。第六题是“阅读长篇小说《亮剑》选段,回答问题。”根据这一课补充习题的题目,我们可以制定出这样的导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补充习题》的1、2、4题所体现的)(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的经过。(《补充习题》第5题)(3)通过了解“”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补充习题》第3题)(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补充习题》每课的练习题都是这样精心安排,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借助《补充习题》的每课练习,都可以将目标定位准确,紧扣重难点,同时可以选择《补充习题》的部分题目作为预习作业,一举多得。

二、《补充习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惬意的训练场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鲁迅先生也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阅读能力。

《补充习题》每课都有一道课内阅读题。这些题都是选取课文的重点段落,后面紧跟的习题也紧紧依托段落,设计较多读写训练的切入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抓重点句,学会理解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修辞的新颖,用词的精准。

以《补充习题》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第四题为例:(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 、 、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 的特点,作用是承接上文;“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 。

这样的习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品词析句、精读感悟的“导师”。老师在课堂上,既可以将它用在重点段落品析前,让学生围绕《补充习题》上这些习题自读自悟,完成习题;也可以将习题分配到组内,在组内协作完成,再交流。还可以作为对学生感悟后的一种检测。经过这样每课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文上学会做批注,提高阅读能力。

三、《补充习题》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活源泉

我们是农村小学,因为条件所限,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面都很难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而《补充习题》每课最后,大多一个“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的题目。这些阅读题,要么是与每课相关的同类课文,如《山谷中的谜底》后面的阅读就是《冰雪的启示》;有是对原文的补充,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面的阅读题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有的是对原文的再现,如《三打白骨精》后是阅读原文片段,《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紧跟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片段阅读;有的是和课文的对比,如《三亚落日》后是《海上日出》;还有的则是对作家、事件背景、人物生平等资料的补充,如《钱学森》;还有同类知识、名言名句的积累,如《古诗两首》后的诗句补充,《牛郎织女》后有关牛郎织女的诗句的积累……

我们会通过阅读链接的教学设计,打通课内外、扩大阅读面,让《补充习题》成为学生预习时的工具书,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窗口,激发起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去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

四、《补充习题》也是检测学生的规范的范本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命题基本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参照是各年级所用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

第9篇

作为绍兴的语文教师,会不自觉地沉浸于绍兴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不自觉地濡染上绍兴人的品性,课堂上也会不自觉地散发出绍兴的风味。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绍兴的风味,我觉得“醇”最为合适。“醇”跟“酒”有关,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但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能够代表中国黄酒特色的,首推绍兴黄酒。绍兴是名副其实的黄酒之乡。过去,绍兴农村到了年末,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村子里弥漫着酒的芬芳,老一辈的绍兴人都爱喝黄酒。“醇”指的是“酒味浓郁,令人回味”,绍兴黄酒正好具有这样的风味。另外,“醇”与“纯”(单一、不杂)、“淳”(朴实,质朴)相通,都能传达出绍兴风味与醇味课堂之间的丝丝联系。

一、醇正,语文课得像语文课

绍兴黄酒在众多黄酒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原因在于她的酒味特别醇正,是正宗的黄酒味,别的黄酒都无法与之匹敌。在我看来,语文课也应该醇正,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得像语文课,不能让人听起来感觉像政治课、品德课、历史课、科学课等。语文课如何做到醇正?四个字:学“语”习“文”。偏离了学“语”习“文”就不是醇正的语文课。这应该是所有语文课应该遵循的“规则”。做不到或做不好这四个字,那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只能说是“假语文”“伪语文”。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选择六年级的《智慧之花》上公开课,试教时请我去听课。但整堂课听下来,像是在给学生上“安全常识课”和“自我保护课”。我帮他细读文本,找到课文中跟“语文”有关的内容:①“分总”结构。课文先写两个故事,再总结全文、揭示主题。②概括。课后第一题是“课文讲了哪两个小姑娘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③过渡段。两个故事之间用过渡段连接,承上启下。④心理活动描写。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玛利亚的心理活动,玛利亚的智慧也体现在她的心理活动之中。⑤缩写。课后第二题是“从这两个故事中选一个进行缩写,字数不超过150字,要把故事说清楚”。

根据这些“语文”的内容,我指导他重新设计:①读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结构?②读故事。默读两个故事,你能给这两个故事取个小标题吗?(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是“智救伙伴”,第二个故事的小标题可以是“智斗商贩”。板书两个小标题。)两个故事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找到过渡段,明白过渡段的作用,读一读过渡段。③明智慧。课文的标题是“智慧之花”,两个故事的小标题中都有一个“智”,那么,玛利亚的智慧体现在哪儿?江雪的智慧又体现在哪儿?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朗读并背诵最后一段话。④练缩写。缩写第一个故事,缩写时该注意些什么?有起因、经过、结果,经过要详写,玛利亚在危急时刻的心理活动是重点,其他的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按照这个设计,这位青年教师再次试教,果然找到了语文的感觉。上了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堂“安全自护课”,都认为这堂课关注了“怎么写”,关注了学“语”习“文”,是一堂醇正的语文课。

二、醇厚,语文课是有厚度的

绍兴黄酒以色泽黄澄透彻、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其实,绍兴黄酒与白酒相比,酒精度不算高。绍兴人喝黄酒从来不用小酒杯,而是常常用碗;用小酒杯喝白酒的时候用的是拇指和食指,用碗喝黄酒的时候用的是拇指、中指和食指,那架势够豪爽。不过,绍兴人喝黄酒是嘴唇细抿,少有大口开喝的。这是因为黄酒醇厚,后劲十足,需要慢慢地品味,达到微微醉的程度才回味无穷。语文课堂也需要有黄酒的醇厚,课堂上要细细地品读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厚度的,才是耐人寻味的。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三年级的《花钟》,在读通第一自然段后,她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花的描写方法?”孩子们回答时,把“描写方法”抛在了一边。有的说,我喜欢牵牛花;有的说,我喜欢蔷薇;有的说,我喜欢睡莲……孩子们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我喜欢哪一种花”上。教师也没有引导孩子朝着“描写方法”的路上走,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展示各种花的图片,让孩子们想象花儿的动作、笑容、心情,再指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原本想让孩子们自己来“赏语言”,可结果却是教师牵着孩子们在“赏花”。

如何引导孩子们细细品读这段话的语言呢?我跟这位青年教师说,你应该关注“词语运用”,而不是“描写方法”。①找一找。让孩子们找出这段话中表示“开花”的词语:吹起、绽开、醒来、开放、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笑一现。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开花”,没有一个是重复的。②选一选。这么多词语都表示“开花”,你最喜欢哪一个呢?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③品一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发孩子们感悟语言的热情。比如“吹起”,不但写出了牵牛花开花的动作,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开花的声音;“绽开”写出了蔷薇开花时的力量和喜悦;“欣然怒放”写出了万寿菊开花时的欣喜,以及花朵的气势;“苏醒”写出了烟草花开花的甜美姿态;“舒展”写出了月光花开花时的那种惬意;“含笑一现”写出了昙花开花面露微笑,且时间短暂。④读一读。好多词语都用上了拟人的写法,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已经不是花儿了,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有生命活力的孩子。教师指导学生读这些句子,读出了喜爱之情。

这样一来,难度降低了,避开了学生还不太熟悉的“描写方法”,他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联系句子,去发现和欣赏语言的美妙。语文课的“厚度”不同于“深度”,不是要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也不是要体会文字的微言大义,而是在品读语言、运用语言上下功夫。

三、醇美,语文课给人以美感

绍兴人习惯把黄酒说成“老酒”“加饭酒”,外人听了可能会觉得绍兴黄酒没有品位,显得有些土气。其实不然,加饭酒还有个美妙的名字叫“花雕酒”,上乘的绍兴花雕酒,其酒坛是由专门的工艺师一笔一笔画好,然后堆塑而成,做工非常精致,上面的图案集中国文学、历史、书法、美术、民俗于一体,是典型的酒文化工艺美术品。醇美的黄酒并不缺少华丽的酒坛(瓶),语文课堂也应如此。我始终认为,语文课要给人以美感,要让人赏心悦目。这与“作秀”“哗众取宠”是两码事。

一位青年教师上《月光曲》(第一课时),围绕“曲”展开教学:①找曲。初读课文,找出几个带“曲”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听曲。再读课文,哪些句段让你仿佛听到了钢琴曲?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中的四个句段,抓了很多词语,问学生从中听出了什么。③说曲。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简要地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我听后跟这位青年教师交流: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艺术”,《月光曲》一文除了曲子美(琴声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美的东西?①传说美。人们已经不在乎这个传说的真假,人们在乎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正因为这个传说的美丽,人们才更喜爱《月光曲》,才更觉得贝多芬的善良与伟大。②夜色美。从“幽静”一词体会到莱茵河畔的夜色美,贝多芬在这样的夜晚散步,心情一定很放松,很愉悦。③愿望美。从盲姑娘非常想去音乐会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体会到盲姑娘的愿望非常美。④亲情美。从兄妹俩的对话(哥哥自责,妹妹安慰),体会到亲情美。⑤姑娘美。从盲姑娘脸上的“清秀”“恬静”体会到盲姑娘长得很美。⑥月光美。从“清幽”一词体会到当晚的月光非常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发现美的元素,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产生别样的美感。此外,体态语言、教学语言、课文朗读、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都需要有美感。当然,表现美的方式有很多,简洁也是一种美。锤炼课堂教学的艺术,应当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四、醇朴,语文课回归到自然

绍兴黄酒的原料其实很朴实,主要是糯米和鉴湖水,没有添加任何的香料。那绍兴黄酒为何如此醇香?这其实是长时间贮存的结果,而且是越陈越香,以陈为贵,民间还有“女儿红”“状元红”的动人故事。语文课堂也应该朴实,因为任何形式的语文,任何语文教学改革,都不可能脱离听、说、读、写。语文的学习也离不开长期的语言积累和积淀,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醇朴,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反馈来组织教学,达到自然天成的实效,这样的课最令人回味。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三年级古诗《乞巧》,在理解一、二句诗时,这位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②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出示夜空图)③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过天河相聚)④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在理解三、四句诗时,也提出了四个问题:

①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乞巧)②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③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④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我跟这位教师说,古诗教学中的“理解诗意”一直是个难点,许多教师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诗意,往往缺乏整体意识。理解这四句诗,前后提了八个问题,学生被教师琐碎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你能不能把八个问题浓缩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诗意,自己来思考呢?如果我来上这个环节,我只提一个问题:在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里,古人会做哪些事情呢?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理解诗意,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每句诗里都有一件事:①看夜空。看夜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理解“今宵”“碧霄”的意思。②讲故事。大人们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③望秋月。这里的“家家”指的是各家各户的女孩子。④穿针线。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节里女孩子对月穿针。

这样的“理解诗意”就显得很自然,教师给学生留出了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来进行引导。四句诗概括成了四件事,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还知道了古人在乞巧节里的习俗。醇朴的语文课堂不是高大上的课堂,她追求简约,大道至简,她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自悟,她也需要教师自然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我平常很少喝酒,也很少喝绍兴黄酒,一喝酒就脸红。但绍兴人爱喝黄酒,尤其是老一辈绍兴人对黄酒的嗜好,我是耳闻目睹,感慨良多。黄酒文化中蕴含着绍兴人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完全可以这么认为,黄酒之醇体现的是绍兴(人)的风味、文化和精神。因此,到古城绍兴来旅游的外地游客,一定会去品尝一下绍兴黄酒,也一定会带几坛(瓶)黄酒回去,

黄酒是最能代表绍兴的“旅游纪念品”。

绍兴黄酒的醇正、醇厚、醇美、醇朴,正是我在语文课堂中追寻的“醇味”,这种“醇味”是一种浓郁的语文味,就像一坛开启了的绍兴黄酒,散发着馥郁的芳香,缓缓地滋润着课堂,让人沉醉,令人回味。也许我的课还没到达这种境界,但却是我不断努力追寻的。刻意也好,无意也罢,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教的是绍兴的孩子,绍兴厚重的文化需要孩子们去传承,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绍兴教师的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