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22 08:08: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1、长方体的特征: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即: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

2、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认真准备教具和学具,为学生感知图形的特征做准备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在教学认识图形时,笔者特别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生认长方体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准备好两个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积木、模块等,教师还准备了三个可以拆开的长方体(一个是6个两面都是长方形的,一个是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和正方体。

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两个长方体(一个是实物盒子,一个是可以展开成平面图的长方体),让学生认识它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摸摸、看看、数数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有几个面,学生数的方法有几种,有的是先数实物周围一圈,再数上两个面,得出共有6个面。有的是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左右顺序数,有的是没有规律的乱数。这时,笔者肯定了前两种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在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体有6个面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哪些面是相对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接着,笔者再演示把长方体拆开,将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表面图贴在黑板上,让学更清楚地感知到它的特点。再出示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表面图,并把它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比较直观地感知到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两种情况。随后,再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辨认清楚了这个图形,既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的面是属于哪种情况,并让同桌相互看看、说说,学生兴趣很高,辨认得也很快。

笔者再用类似的方法教完正方体特征后,拿出两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蚊香盒,让学生区别它与正方体的不同,由于教具实物都比较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正确地辨认出蚊香盒是长方体及它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

二、注意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笔者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答后,笔者又问:“我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是怎样的?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他们的言语说出他们感知到的形体的特点。简单的对话,把所学的知识较有条理地口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采取对比区别方法,初步感知形与体的区别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建立一些对图形的初步认识。为此,笔者认真钻研教材,从认识直观图形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教新课时先复习旧知,出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学生弄清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后,又有意识地把长方体实物与长方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是一个平面图,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占一些位置(空间)。这样对比、区分,学生很容易接受,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形”与“体”之间的区别,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进行联系实际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对形状有了上述感性认识以后,让他们举例说出在实际中这种形状的物体。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学生就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学完了长方体,学生能够说出方菜板、方砖、冰箱等。当有的学生说出洗衣机时,马上有学生补充:“洗衣机要去掉上面的开关部分和四个小轱辘。”通过列举实例,学生提高了辨认形体的能力,也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2.进行“摸一摸”的练习

在课堂上让学生从盒子里或书包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一方面利用触觉,另一方面也凭借已经建立的形状的表象。例如:让一个学生从书包里摸出一个长方体来,他脑子里就要出现长方体的形象,一边用手摸,一边在与长方体的形象特征对号。一般地说,长方体好摸,而正方体就比较难摸些,当摸到一个面是正方体时还不能判定是正方体,要摸到其它面就是正方形才能判定。学生闭着眼睛摸物体,有助于加深对形体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3.进行物体分类的练习

练习前,笔者准备了大量的教具,让每个学生上课桌前拿一样物体,然后按类分好,放错了时引导学生进行鉴别、讨论,直到放对了为止。

4.进行“摆一摆”的练习

第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图逐步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感。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的认识。

师: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平平的面是长方体的什么?(面)

(2)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长方体的什么?(棱)

(3)长方体3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什么?(顶点)

同桌互指什么是长方体的面,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

2.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为几组?哪些棱长度是相等的?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2,小组合作制作并讨论例2中的两个问题。

(2)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第(4)题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3题。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从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是占一定空间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观察长方体,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框架,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棱长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定义。

第4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

长方形有()个正方形有()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 优质课;思维能力;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66-03

1 前言

笔者有幸于2015年参加了黄岛区优质课比赛的听课活动,其中有7位教师展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这7节课,亮点迭出,精彩纷呈。同时也引发了思考:数学课应怎样以生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下面就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为例,略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主要是面)。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形状接近正方体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认为它是正方体。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体。

2)由观察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图形。提问:我们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固定不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如果把它们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依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不带看不见的面与棱)。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形状接近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2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本,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接触。在第一学段,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简单介绍正方体、长方体,自然而然地引出面、棱、顶点的知识,顺利地实现从长方体、正方体的感性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同时由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再由几何图形想想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这样,由物到形,再由形到物,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以学生抽象图形的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是学生思维的一种飞跃,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必须历一定的过程。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或者没有抽象几何图形,或者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几何图形。在此处,笔者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单地认识面,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认识到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这样水到渠成地就可以抽象出几何图形。由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在此处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同时抽象出来,自然而然。

同时,由于在此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长方体的特征,对长方体的立体几何图形还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因此,笔者在这个环节并没有把长方体的立体几何图形完全抽象出来,只是出现不带隐藏的面与棱的直观图。在学习棱的特征后再通过棱的平移出现完整的立体图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及空间观念形成规律。

认识一般长方体棱的特点

1)提问:用小棒搭1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是12根?给你16根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6根小棒不一定能搭成长方体;12条棱里每4条棱长度应该相等。

出示表1。

2)小组讨论:哪袋小棒能搭成长方体?哪袋小棒不能搭成长方体?学生分组拼摆,展示由1号袋学具搭成的长方体框架。

教师提问:选择了怎样的12根小棒?搭建时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①分成3组,每组4根;②同种颜色的小棒相等,位置相对;③同种颜色、同种长度的小棒是互相平行的。

让学生有规律地数长方体的棱。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结论理解因每种小棒需要4根,而5厘米、3厘米的只有3根,所以2号袋不能搭成。

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引导学生从顶点处观察,发现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教师总结: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完善长方体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中长宽高应各有4条,而原来的长方体几何图形长、宽、高各只有3条,还有1条长宽高应在哪里?课件动态平移得出隐藏的长、宽、高。

进一步理解长宽高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在长方体几何图形中,假如把其中1条、2条……隐藏,还是原来的长方体。只要保留同一顶点的3条棱就不能改变原来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使学生明确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认识一般长方体面的特点 教师出示长方形图形:1

号,9×9的正方形;2号,9×5的长方形;3号,9×3的长方形;4号,5×5的正方形;5号,5×3的长方形;6号,3×3的正方形。说明每种型号的纸片若干张。提问:要在刚才的长方体的框架上粘贴一些长方形纸片,围成完整的长方体,需选择哪些纸片?你想用几号纸片做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为什么?根据刚才的选择,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上下两个面应选用

长、宽分别为9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前后两个面应选用长、宽分别为9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左右两个面应选用长、宽分别为5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因为每两个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所以它们的大小、形状一样,就是说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认识特殊情况下的长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3号袋学具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搭不成(5厘米的小棒只有3根,应为4根);搭成(9厘米的小棒4根,3厘米的小棒8根)。出示搭成的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并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此种类型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此长方体比一般长方体的特殊之处:宽高相等,两个面是正方形,前后左右四个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长方体是在原来长方体基础上宽缩短到3厘米得到的,由于宽变得与高一样,因此左右2个面变成了正方形,上下前后4个面变成了长方形。

4 以学生自主反思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面、棱、顶点的个数时,大多笛生习惯于“一个面4条+一个面4条+其余4条”的数法。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都优化了“按水平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竖直方向分成3组,每组4条”的数法,而为什么要用这种数法,学生心里还没有真正明确。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棱的条数时,并没有对棱的数法进行筛选,而是让学生在后面学习棱的特征后(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再让学生数棱的条数,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优化。

5 以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应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同时,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应得到充分的落实。长方体的长、宽、高(即棱长)是长方体中最本质的要素,它们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也决定着长方体的面的性质,决定着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大小。在优质课比赛中,多数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让学生同时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研究多个方面的内容,有点儿显得研究内容过多。

同时,学生在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时,往往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凭想当然得出结论,很少经过诸如重叠法、测量法等严格的数学方法的验证。而对于测量法,即使学生通过测量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学生很少测量),也没有扩展到面,没有认识到由于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而使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从而使数学课少了点儿数学味。

在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同时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从棱开始,让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框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搭建框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棱的特点,同时又认识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在长方体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宽相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推理得到面的特征,这样逐渐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使建立起的数学模型更清晰、更准确,使教学更有数学味。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由变化得到正方体。让学生思考:在特殊长方体基础上怎样继续变化得到正方体?让学生明确4号袋学具也可以搭成长方体,只不过是一特殊长方体――正方体。

2)认识正方体特征。

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图形的变化过程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6 以学生整合知识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优质课比赛中,多数教师在研究完长方体后再研究正方体,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使学生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研究正方体特征与研究长方体似有重复之嫌,也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有深入研究。同时,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在此环节让学生在选择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过程中,随着棱的改变而巧妙地引出3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这样自然而流畅地将长方体与正方体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1)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2)猜一猜,想一想:上课用到的一种长方体物品,长是24厘米,宽是17厘米,高是0.6厘米,这个物品可能是?如果这个物体的高变成0.01厘米,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当高变成0时,这个长方体又会怎么样?

7 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练习环节,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后,及时引导辨别物体的形状,有利于巩固和加深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并且通过“高”的变换和图形的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6篇

关键词:探究创新;合作交流;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64-02

低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及一些平面内何图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基础。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这节课我尝试运用“探究型学习课”,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通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

(2)在操作中自己探究知识、发现规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师:粉笔盒、魔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生: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进

1、出示粉笔盒和魔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粉笔盒和魔方)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生:粉笔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

师:说得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学生举例)

2、师: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学生只能用手比划,说不清楚。)

师:同学们认识它,可是又说不清楚,你们想不想说清楚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出示课题)

二、组织探究

1、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用你们的手摸一摸长方体的物体,摸到平平的部分叫什么?大家都认识是面吗?(板书:面)

(2)师:再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我们给它一名名字,叫做“棱”。(板书:棱),用手摸一摸桌面上的长方体的棱,再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生:12条):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可以分成几组?(生:3组)

(3)师:再用手去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它叫什么呢?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顶点”。(板书:顶点)请同学们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顶点,它有几个顶点?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学生量后:不相等)三条棱的长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那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正方体用手指给同坐看。

2、研究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来研究它们的面有什么特征。

(1)师: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生:6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肯定学生的不同数法后,引导学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法数,以避免重复或漏数)请同学们按教师的方法再数一次长方体的面。

(2)师:观察一下长方体的每一个的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

(3)师: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我们是可以看出来的,那么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特征呢?你们能不能帮教师用什么方法找出它的规律呢?注意:面对面的两个面叫做“相对的两个面”,(学生积极动脑,想到合作,想出不同的方法)。

甲生:用尺子量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乙生:把长方体的6个面剪出来,通过面对面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丙生:将长方体放在一张纸上,用笔临摹出长方体一个面的大小,再把在纸上所画的面与这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面作比较,正好重合,同样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相同,大小相等。

(4)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你能找到了什么特点?(生:上下两个面相等,左右两个面相等,前后两个面相等)

师:这样概括太长了,谁能够用最简的一句把它的特点说清楚?(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同桌互相说一说。

3、认识正方体的面的特征

(1)师:你们能用研究长方体面的方法来研究正方体面的特点吗?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大小又怎样?(学生操作后,互相交流)。

(2)师生共同小结正方体面的特点。

4、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1)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讨论)

交流小结:相同点是它们都有6个面;不同点是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都相等。

(2)(出示一个长方体,其中两个本对面是正方形的物体)你们看一看,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有两种说法)。

引导讨论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而这个物体只有2个面是正方形,所以它不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

三、运用新知识判别

(1)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各在哪里?再换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再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2)出示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出示一个长方体,并把它展开)这是长方体的展开图,请同学们想想:下面4个物体的展开图,哪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哪个是正方体的展开图?为什么?

第7篇

下册第二单元展开与折叠

课题

展开与折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

六个面

2

12条棱

3

8个顶点

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新授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

学生回顾:

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同学间进行交流,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途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折一折,试一试。

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通过折叠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第8篇

1.回顾已学过的长方体特征,认识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课前一分钟展示的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的特征。(生汇报,师填写表格)

师:想一想,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了研究?(出示三个方面:面、棱、顶点)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汇报前置性作业中的“课前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正方体。(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齐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明确导学指要

(课件出示)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认真观察这个正方体,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导学指要自己尝试学习。指名读导学指要。

出示导学指要1:

(1)正方体有几个面?面的大小有什么不同?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棱的长短怎样?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完成下表)

2.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2)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解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想法。开始吧!

三、小组汇报,点拨引导

1.展示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人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点拨,小结

师: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了正方体。

课件出示关系图:

3.练习

看课件中的题,并回答。

四、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练习五第2题

同学们,你理解正方体的特征了吗?光说不行,我们得用实践来证明,先来看教材,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8题

3.完成检测卡

师:请同学们拿出目标检测卡,完成检测卡。

4.谈收获

第9篇

关键词:低年级;激发;兴趣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故事或故事喻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中明理,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实施愉快教学。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时,芳芳的前面有10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讲述了王二小放牛的故事。王二小赶着12条牛山上吃草,走着走着他累了便骑着一头牛走,过了一会他数了数,前面有6头,后面有5头。数来数去就11头牛,王二小吓哭了。怎么少了一头牛呀,那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小找回来可以吗?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小真粗心,他自己还骑着一头牛呢,没有加上。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不会犯王二小的错了。

二、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小学一年级教材里就有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容易和平面几何混淆,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和其他形体。因此,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强烈的动手欲望,我就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时,我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找一找。

看一看: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及长方形、正方形模型,这些模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很快就认出了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而不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叫什么名字。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只有一个平平的面,而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

数一数: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按照一定的顺序边标出记号边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学生很快都能数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每个面的特征,看看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边摸边汇报,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通过数、摸,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知。

找一找:我把若干个长方体、正方体及容易和长方体混淆的三棱柱、五棱柱、球体等几种几何形体实物,放进一个大盒子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找长方体,一组找正方体。看哪一组找得又对又快。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动手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个学生拿起了三棱柱,说是长方体。这时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否定,有的模模糊糊,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我故意先不表态,找一名赞同的学生说明理由,那个学生说:“我看这个物体,有几个面是长方形的啊。”我又找一个否定的学生说明理由。这个学生说:“长方体有6个面,而这个形体有5个面。而且有两个面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通过这两名学生汇报,我及时做出总结,要看一个形体是否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要看它是否有6个面,二要看6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这部分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学得自如,教师教得轻松,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使每个学生愉快的学习、愉快的进行思维活动,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