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04:3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放弃机会,毅然回国
1988年10月,胡教授开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Dr Degroot内分泌研究室进修。随后的六年时间,又在美国加州大学尔凡分校任博士后、助研。当时很多留学的中国人,在美国有好的机会和项目,选择了留在美国。胡教授因为各方面成绩都比较优异,也符合一些项目比较苛刻的条件,在内分泌领域内,优先在美国申请到研究课题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1996年,国内内分泌学科权威专家陈家伦教授跟他说:“现在国内内分泌领域缺少人才。”胡教授毫不犹豫,便放弃了自己正在美国进行的科研项目,毅然回国。很长一段时间,胡教授都是美国、上海两地奔波,请人一起帮忙完成了美国的科研项目并发表了论文时,科研资金都还没有用完。
胡教授的家人现在都在美国,除了胡教授去美国开会的机会,一般只有圣诞和春节才能家人回来团聚。记者问到“想不想念家人”时,胡教授腼腆地笑了,说:“有时候忙得没空想念。”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家人就要回国了。”妻子将工作辞掉了,回国来定居,胡教授终于可以跟家人团聚了。
专业医疗,业余科研
胡仁明教授每天忙碌于门诊、查房、疾病讨论、会议等,不仅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忙碌着,即便到了周末,也忙碌于科研工作,基本上晚上十点之前不会在家里。胡教授自己调侃说:“因为家人都在美国,所以自己的时间比较自由,成为了工作的有利条件。”
胡教授一直以医疗工作为主,他对病人非常负责。门诊当天限号20个,他仔细看诊,希望给病人最好的治疗,要求自己不能有误差,所以与病人交流在时间上都尽量充足。有时候,有外地的病人慕名过来,胡教授考虑到外地的病人来一次不容易,不愿意人家多等一天多花销,所以照顾一下,会加号。即使加号,每天也最多加到25个号。有的病人情况比较复杂,胡教授把病人的身体治疗好了,在他看来虽然不是很大的成果,但他也会感到非常开心。
胡教授的科研工作主要安排在晚上和周末。目前为止他指导的硕士博士生及博士后50余人,一到周末,便将在研人员召集起来开研讨会。胡教授认为糖尿病主要是一种代谢性炎症,慢性低度炎症,这也是他目前所做的科研项目之一。他大声疾呼,大家要注意这个代谢性炎症,控制这个炎症!
建议糖友,多多运动
胡教授在美国进修学习又研究内分泌科,花了整整8年时间。对中美之间在糖尿病领域的差距是深有体会的。
美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中国低,稍微多于4%,与几年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差不多。2009年1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杨文英教授宣布出来的结果: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把中美的糖尿病发病率的差距拉开了。
胡仁明教授认为,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瞬间增长的原因,与现在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很大关系,具体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了,饮食结构改变了,活动量减少了。以前上下楼都走楼梯,现在楼梯少走了,都是坐电梯,即使去健身中心健身,人们也要用电梯上楼。
当然,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不大建议登山等运动方式。胡教授认为,运动锻炼应持之以恒,但是运动强度要有一定限制,既不能盲目大量运动,也不能运动量过小而起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运动锻炼可以用心率确定适合的运动强度。最大安全运动心率=220-年龄,一般要求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安全运动心率的60%~70%左右为宜(即170-年龄),如果情况良好,可逐渐增加,一切以身体能否耐受、有无不良反应、达到健康锻炼目的为度。
提醒病友,自我管理
低血糖一直是糖尿病人一个很危险的急性并发症。胡教授对待病人的低血糖情况,比较认真谨慎。在他们的科室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一位糖尿病人的主管医生,在给病人诊治的时候,如果自己的病人出现了低血糖现象,且病人血糖低于2.8mmol/L,那这位主管医生就将受到处罚。
胡教授提醒糖友们,一定要注意,防止出现低血糖现象。他对我们的糖尿病读者朋友们有几句寄语:“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掌握在自己手上,医生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总归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只能提醒病人需要做什么,生活中要注意什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会紧跟随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医生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每一个病人。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总结生活经验,只有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血糖!”
科普宣传,成为编导
胡教授开玩笑说:“我不务正业,目前在投入一项重点工作――拍电视!”原来,胡教授正在拍摄一部糖尿病科普知识的故事片,主题为《抗击糖尿病》,利用视觉效果反映科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计划在今年十月份完工。这部电视片主要由上海市卫生局和复旦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合作拍摄。
胡教授给记者们看了片头,其中男主角的外婆戏里戏外都是真实的糖尿病病人。他骄傲地说:“我是编导之一。”这部宣传糖尿病科普教育知识的电视片,让人充满期待。
专家简介
迷茫和绝望
糖尿病,曾经像个“隐身人”一样,与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就在我精疲力竭,想要放弃继续寻找时,它终于“现身”了,像个礼物从天而降;但转瞬间,我便发现,这才是噩梦的开始,而这场梦,将不分昼夜地伴我一生。
在研究生院的第一个感恩节之后,我生病了――胃痛,就像感染了某种病菌一样难受。但那时日夜忙碌,既要给许多学生的论文评分,还要完成自己的课业和论文。我是不敢轻易生病的,即使有稍微的不舒服,也习惯了自己去扛。所以,根本没把那点儿“微恙”当回事儿。但是,接下来的半年,莫名其妙的症状接踵而至,并且越来越严重――慢性窦感染、体重明显下降,还有极度的口渴和持续性的疲劳。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了查明病因,我从这个医生面前奔波到那个医生面前,大家都很难诊断,除了沮丧,一无所获。
身体的不适尚能忍受,内心的焦虑却让我时时濒临崩溃边缘。迅速消瘦,这是最明显的症状,于是每天都有人就我的体重问题发表评论。有一天,在健身房,一位男士从我身边走过,上下打量我一番后,说:“走之前吃个汉堡包吧。”我的朋友怀疑我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饭后立即会把食物吐出来,所以非要跟着我进卫生间一窥究竟。最可笑的是,就连医生都问我是不是患上了厌食症。
这些不明原因的症状,让我一天天陷入了孤独、无助之中,拷打着我的身体和精神,令我日渐消沉。本来,我正处在新婚之后的甜蜜世界,并踌躇满志地要继续修完我的学位;但那种冥冥之中正在被死神召唤的感觉,却将我一步步推向绝望的深渊。
误解和偏见
终于,有一天,我难受万分,不得不去当地医院的急诊室;五天后,我带着一张诊断证明和一把小册子出院了。诊断证明书上赫然写着:“糖尿病!”尽管我被这姗姗来迟的确诊惊了一下,但总算有了一丝安慰,因为医生说:“不管怎样,患的是糖尿病,就意味着你还有希望继续活下去。”
过去,我从不知道,当一个人被贴上“糖尿病患者”的标签后,就意味着此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总是会问我:“这个能吃吗?”“那个能吃吗?”而且很多人就此认定,我不该吃一切含糖的食品。他们对糖尿病的无知以及对我的种种错误评论让我感到失望。一些人跟我说他们非常害怕针头,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很好地管理糖尿病这类疾病;但他们不明白,如果我也害怕针头以及与针头有关的一系列治疗,那么我将会死去。
患上糖尿病已经让我丧失了很多生活乐趣,但身边人们的各种指点和评论则进一步加剧了我的痛楚。
一位朋友为了安慰我,对妈妈说:“幸亏是Rachel患上了这种病,换做是我,肯定应付不了。”我知道她的好意,她是在对妈妈夸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但即使这种安慰的话,也让我懊恼无比。
某天,一个小孩子对我说:“我叔叔也患有糖尿病,他因此切去了脚趾。”这算什么?安慰?鼓励?不,在孩子眼中,糖尿病就是这样的――仅仅是切掉脚趾而已。幼稚的表弟还曾问我:“医生什么时候才让你停止使用胰岛素啊?”他的问话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我经常要面临的窘境,起初,我总是因此有种挫败感,深感自己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别人无需知道的东西,我却必须要了如指掌,因为那关系到我的健康和生命。
在每天回答各种善意询问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那纸诊断书,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将我提升为一位“医学教育者”和“糖尿病抵抗者”。其实,当时这种想法是对糖尿病的误解和陈旧观念,这种心态也影响着许许多多患者。就我自己而言,确诊之后很长时间,我都在抱怨他人、或者自怨自艾。比如那些浪费了我那么长时间都查不出病因的医生;再比如我始终觉得自己置身一场自卫战中,一转身,就能看到别人在评论我。即使别人好心好意地告诉我说,我比确诊之前气色好多了,也会刺痛我的心。那时的我,一直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偏偏是我?
坦然和接纳
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糖尿病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平凡、不可或缺。糖尿病护理人员也向我保证,糖尿病会成为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只是需要我稍微花点心思去照料它罢了。渐渐地,我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并承诺要与它好好相处。糖尿病确实会给我带来一些麻烦,但我已学会从心里承认它的存在并接纳它,进而战胜它。不管在我们生活的某个阶段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过后,都要继续生活,让一切趋于常规化,并始终保持平常心。
必须承认,我已身陷一场持久战,对抗着身边的负面声音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医生不太恰当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我都会考虑许多他的弦外之音;朋友一句“你真的要吃掉那馅饼吗”,也会让我条件反射地认定自己又输给了糖尿病。
沮丧?是的!伤心?当然!失望?肯定有!
然而,我还是要回归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我要防止自己和任何带有负面情绪的人接触。例如,那些夸张的、爱嚼舌头的、阴险的女人都会令我感到局促不安。所以,我从来不和这样的女人交朋友,因为她们会对我的情绪以及糖尿病护理造成不良影响。当我不再那么神经兮兮地盯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情绪表现时,血糖开始向我妥协。
现在,当有人又开始向我数落糖尿病的消极性和对健康的危害时,我不再懊恼,而是耐心地跟他们讲关于糖尿病的常识和我对此的态度。比如,阿姨正要把一杯果汁递给我,突然想起什么,于是收回去,对我说:“哦,我忘了,你不能喝这个”时,我就向她解释说,我是可以喝果汁的,但我主动选择了放弃,因为我希望可以从其他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
当然,还有一种让自己逐渐坦然的方法――学习或感悟到某些东西之后立即与他人分享。比如加入网上的糖尿病社区,或者将每次拜访医生的心得写在博客上。慢慢地,我就可以自如地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疾病了。因为总体来讲,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是在增加的,我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我可以和许多人一起共享我们的生活和战胜疾病的秘诀。
选择和转变
糖尿病视网膜的危害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家生活好了,可是糖尿病的发病率却在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4000万人以上,这当中约30%左右可能已经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该会有1000万,而这之中视力受到严重威胁的可能要在300万左右。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每年大概1,2000~2,4000人,可见糖尿病对我国人民视觉的影响有多大。作为眼科医生,我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因为糖尿病而失明的患者,因此,感到肩上的担子是十分沉重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原因
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决于患病时间的长短和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刚发生糖尿病是不会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但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7年~8年以后,就慢慢开始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随着时间延长病变会越来越加重。当然,如果您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得很好,生活方式很健康,心态也很好,可能病变发生得晚,我们也见过患糖尿病50多年,而眼底竟然没有发生病变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有的个体尽管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却很厉害。
另外,1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且严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视网膜病变要晚一些。
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近年来医药科技进步很快,尤其是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出现,使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比如,激光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控制黄斑水肿会有更好的效果;又如,对已经有新生血管形成的病例,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帮助新生血管的退缩,尤其新生血管在视神经上无法激光时。
在有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必须手术的病例,也可以先注射药物,然后再手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
糖尿病引起的青光眼的治疗方式
首先采用先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将虹膜新生血管退缩,其次再联合眼底激光、或睫状体光凝、或小梁切除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眼压控制下来。这非常关键,如果眼压很高,又迟迟得不到控制,最后视神经萎缩了,就什么都晚了。因此,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措施,将虹膜新生血管退缩,控制眼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
生物钟基因或成为治疗糖尿病新标靶
今年9月份,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所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学者共同在《自然・医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研究显示,一种叫蛋白隐色素(cryptochrome,Cry)的生物钟基因可以阻断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蛋白隐色素将来很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标靶。
研究者介绍,哺乳动物在禁食期间可通过刺激肝脏糖异生保持血糖的稳定,而肝糖异生受到昼夜生物钟的调节,并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糖代谢协同发生改变,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中美学者的这项研究发现,在禁食条件下,蛋白隐色素可阻断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抑制糖异生,从而使血糖降低。研究者认为,增强蛋白隐色素活性的化合物很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治疗作用。
脑手术也能治糖尿病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近期报道,匹斯堡阿勒格尼达大众医院的医生对1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延髓采取了微血管解压术,结果在接受手术的10个人中,有7人的血糖得到明显改善,降糖药服用量减少,甚至停药。延髓是脑干的一部分,下端与脊髓相连,掌控胰腺分泌功能。微血管解压术是一种移开压迫的动脉,在动脉、神经之间建立保护屏障的手术方法。研究人员表示,这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型血检可提前10年预测糖尿病
美国《循环研究》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一种新型血检可以比目前诊断措施提前10年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据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能识别血液中的遗传分子“微小RNA”(MiR)。目前通过这种新型血检方法,预测10年后2型糖尿病风险的准确率可达50%以上。研究者表示,这种检测还可以识别哪些人已经或将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脏病、卒中及血液循环系统问题等。
英国心脏基金会医学主管杰里米・皮尔森表示,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快捷简便的新型MiR血检可直接监控血管健康,赶在心脏病等并发症症状尚未出现之前,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挽救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新动态
FDA限制文迪雅使用范围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日前宣布,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糖尿病药物文迪雅,今后将只能适用于两类人群――一类是无法通过其他药物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另一类是目前正在使用文迪雅且效果良好的患者。
FDA局长马格丽特・汉伯格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局仔细权衡使用文迪雅的利弊后,决定采取上述保护消费者的行动。该局还要求医生今后为患者开药时必须严格验证患者是否符合使用文迪雅的条件,而患者则必须阅读有关文迪雅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陈述并承认他们理解这种风险。
FDA药品评估和研究中心主任珍妮特・伍德科克当天也表示,考虑到有关文迪雅的显著安全隐患以及科学不确定性,仍允许文迪雅上市但限制其使用是相对合理且合适的反应。
文迪雅是葛兰素史克公司1999年推出的一种胰岛素增敏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最近几年的多个研究表明,文迪雅会大幅增加服用者心脏病发作及卒中的风险。
国际胰岛素基金会为“胰岛素窘境”出谋划策
早在199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占坦桑尼亚总人口0.2%,而治疗经费却高达该国政府卫生保健预算的8%。后来此类现象被称作“胰岛素窘境”。
今年9月12日,国际胰岛素基金会(IIF)发表了一项声明,为资源受限国家应对“胰岛素窘境”提供了如下(包含但非全部)指导性建议:①IIF将促进1型糖尿病患者普及胰岛素治疗,从而挽救并延长其生命。IIF同时支持病情需要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从而获得理想的糖尿病控制与生活质量改善。②应用动物(如猪和牛)胰岛素或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而非胰岛素类似物,可能是一种相当节约医疗费用的措施,因为胰岛素类似物获益较少但费用高昂。此外,胰岛素注射笔较传统胰岛素注射手段也更昂贵。③近期,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层出不穷,如格列酮类和肠促胰岛素类似物,上述药物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其费用极其昂贵且至今缺乏长期预后获益的证据,因此IIF仍建议将二甲双胍和磺脲类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④提供糖尿病患者教育、血糖自我监测和健康保健专业人员是糖尿病一体化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更经济的方式使用胰岛素及其他药物能为实施上述重要环节提供资金。
FDA评审吡格列酮的潜在膀胱癌危险性
日前,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公告指出,有研究提示吡格列酮(商品名:艾可拓)在动物和人体中有潜在的安全性危险,该局正在对一项评价吡格列酮是否与膀胱癌危险升高有关的研究进行评审。该药生产厂已对该项研究的5年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提交FDA。总体上,吡格列酮与膀胱癌危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吡格列酮时间最长及剂量累积最高的患者其膀胱癌危险升高。
但此次FDA尚未对吡格列酮升高膀胱癌危险性下结论。评审仍在进行,进一步结果可能将于此后公布。FDA同时指出,目前医生和患者在使用吡格列酮时应继续遵从药物标签推荐,对于吡格列酮可能的危险性有顾虑的患者应向医生咨询。
新发现
糖尿病患者有无蛋白尿表现大不同
瑞典学者在本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的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伴有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为非蛋白尿性肾病,这类患者较少出现代谢综合征表现。蛋白尿和肾损伤是肾脏病的两个主要表现,但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并非整体相关。
这项研究纳入了62661例年龄为30~8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收集白蛋白排泄、肾功能和临床特征等资料。结果显示,15%的患者伴有肾损伤,其中56%为非蛋白尿性,42%为蛋白尿性。与蛋白尿性肾损伤患者相比,非蛋白尿性患者糖尿病持续时间较短,总胆固醇较高,甘油三酯水平、收缩压较低,血糖控制(以HbA1c值为依据)较好,体质指数较低,并且多为女性和非吸烟者。
2型糖尿病与精神衰退有关
一项发表于美国《糖尿病护理》的研究报告显示,2型糖尿病与精神衰退有关。研究者在过去五年间调查了2600多名45至70岁的受试者,发现在研究开始时即患有糖尿病的人,五年后其记忆力和快速思维能力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要低出三倍,对于60岁以上的人,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在研究期间患上糖尿病的人,无论男女,精神集中度也都比未患糖尿病的人差两倍。
研究还发现,早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将会防止某些精神衰退的出现。
糖代谢异常者易发生脑白质疏松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包括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等。对今后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快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外源胰岛素治疗是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主要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1997年,Ilkova等[1]首先将CSⅡ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3例患者中有9例可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数年不需药物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快速稳定达标,逆转糖毒性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同时,迅速降低血糖也可解除糖毒性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 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2]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目标。
最近一些资料表明[3],空腹血糖<7.8 mmol/L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但是空腹血糖<6.0 mmol/L的时候才能够预防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而下降,HbA1C每降低1%,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同样,对于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bA1C每降低1%,心肌梗死的危险度降低14%。此外,2型糖尿病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望降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的并发症。
3 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的炎症介质:IL-6、CRP的升高是糖尿病发生的很强的预测性指标。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在高血糖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他们是影响早期代谢环境的重要因素。沈备等[4]将38名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比较治疗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结果表明,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Ⅱ和MDI方案强化治疗后,可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有效降低CRP水平[4-6]。
4 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反应是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心脑等器官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39例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其中29例经口服糖水或碳水化合物后症状缓解,8例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 ml后低血糖很快恢复,2例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继续给予10%葡萄糖液后好转,2 d后恢复正常[7]。
5 小结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实现尽早、尽快胰岛素强化治疗,紧抓早期的可逆期,解除高血糖毒性作用,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糖安全平稳达标,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因此,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更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1]Ilkova H,Glaser B,Tunckale A,et a1.Induction of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 etic patients by transient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J].Diabetes Care,1997,20(9):1353-1356.
[2]Ryan EA,Imes S,Wallace C.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mpy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5):1028-1032.
[3]Raskin P,Bode BW,Marks JB,et a1.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and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 therapy are equally effectivein type 2 diabetes:a randomized,parallel—group,24-weekstudy[J].Diabetes
Care,2003,26(9):2598-2603.
[4]沈备,冯佳庆.强化治疗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8):617-619.
[5]郑霞,郝立鹏,薛灵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31.
系统检查让前列腺问题“无处藏身”
了解了宋先生的全部诊治经过后,医生给他开了几项检查:尿常规、前列腺特异抗原、B超检查前列腺及残余尿、尿动力学。一周后再次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你的情况已经明确了,是前列腺和膀胱出了问题,前列腺比正常人要大了许多,并且对膀胱出口造成了明显的压迫,是排尿梗阻(来自于前列腺问题)和膀胱收缩无力(糖尿病和/或前列腺增生)造成的,所以才会出现明显的排尿症状,残余尿(排完尿后立即检查膀胱内剩余的尿量)已经达到60毫升以上了,诊断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而且你的膀胱功能也受到了损害。其实,糖尿病患者本身排尿次数就较多,但是年龄大的男性却可能因为前列腺出了问题而更加容易出现排尿异常。
BPH让糖尿病患者“雪上加霜”
宋先生马上问道:“为什么糖尿病人出现前列腺问题,将比普通人患BPH更严重?”
主要原因在于:①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可以引起膀胱收缩功能障碍,使得膀胱无力,膀胱内的尿液不容易完全排出,因此患者更加容易出现尿潴留,总感觉有尿意。②由于膀胱内经常残余尿液,糖尿病患者的前列腺特别容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
治疗更加困难
明确了病情后的宋先生面色凝重起来,忧虑地问:“现在我该怎么办?”
治疗应该兼顾糖尿病和BPH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首先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继续调整好降糖药物,并配合使用一些改善局部血流、营养、调节神经的药物。有关BPH的治疗,可以首先使用α受体阻滞剂和植物药来缓解症状,尤其是改善残余尿问题。待到病情基本控制稳定后,还可以使用5α还原酶抑制剂来让前列腺部分回缩。另外离不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疾病。比如应主动回避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多饮水,别憋尿,不要久坐,避免长时间骑车,天气寒冷时注意局部保暖等等。
几个记者,用一杯本应该自己享用的茶水,得出了一个正中下怀的结论。而这杯“发炎的茶水”,也的确引发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喝的茶究竟是引发炎症还是抗炎症呢?答案是肯定的:喝茶有利于抗炎症。
我国很早以前已有用茶叶来防治口腔类炎症的方剂,这些配方就有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口疮、口腔发炎、龋病、牙周炎或牙龈出血、舌痛、口臭等的治疗方法。1996年,市场上已有防龋除臭的牙膏,口香糖和喷雾剂等口腔防护品出售,这些产品的主要功效成分就是茶多酚。
茶叶中的茶多酚、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抗炎症反应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目前,英文杂志报道的茶与炎症相关的论文有340多篇,中文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有30篇。研究表明,茶叶有效成分(茶多酚、茶色素)对一般的炎症、肾炎、口腔炎症、皮肤炎症有很好的疗效,抗炎效果显著。茶抗炎机理与抑制炎症因子、免疫调节、抗氧化、抑菌作用等综合作用有关。
现有的研究证明,茶多酚可以预防和治疗牙周炎。使用0.2%的茶多酚溶液漱口刷牙的健康受试者,结果表明茶多酚可以使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明显下降;对使用1%茶多酚牙膏的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细菌的检查,证明茶多酚牙膏能使龈沟液内细菌总数、杆菌和螺旋体的数量以及螺旋体的比例明显下降,证明茶多酚可以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及其毒素(如细菌脂多摊)的侵袭,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活跃,炎症因子表达增加,造成局部组织甚至是全身的炎症反应。而茶多酚的具有抗炎症因子产生的作用,可以对受感染的牙周组织提供保护,同时通过抑制菌斑和致病细菌而发挥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作用。
茶中的有效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可以抑制皮肤等炎症的发生,口服和外用茶多酚能抵抗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茶多酚、茶色素是天然强氧化剂,可以有效的清除皮肤中产生的多余氧自由基,抑制皮肤中的致炎菌和致炎因子,对皮肤炎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喝普洱熟茶的人,经常发现对胃、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其机理不明确。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普洱熟茶中的茶褐素对炎症因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盛军博士等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色素抑制炎症因子的具有不同的机理。普洱茶、红茶、绿茶水提取物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活性的功效,而在酸性条件下沉淀的大分子茶褐素具有更强的抑制炎症因子IL-6、IL-1β活性的作用。这一发现对喝普洱熟茶治疗胃肠炎症,以及进一步揭开普洱茶抑制炎症发生的功效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炎症是很多疾病的祸根。科学研究证明,感染、炎症与一些肿瘤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病毒、细菌和病原体可以诱发肿瘤,如宫颈癌、肝癌和胃肠癌等。慢性炎症可以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参与癌症的发生、生长和转移的各个病理过程。有人提出,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IL-6、IL-1β等)异常增高,慢性炎症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美国研究者对651例新发病糖尿病者与643例非糖尿病对照比较,4种炎症标志物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后,对糖尿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IL-6:1.7,CRP:2.1,血清类黏蛋白:1.5,唾液酸:2.3。结论是:轻度慢性炎症状态于糖尿病之前即已存在,并预示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糖尿病APP市场或面临洗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发酵,慢性疾病管理引进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已非新鲜事,而在慢病人群中,糖尿病存在发病人群大、控病达标率低等特点,因此有人还认为,糖尿病应是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中的重点。在第六届肠促胰素论坛中,专家认为,目前运用互联网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糖尿病在内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今年有很多软件可能因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夭折”,另外横向延伸与保险合作,或为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控糖更方便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15亿,预计到2040年或达6.42亿,其中在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但其中仅25.8%患者治疗达标。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及医患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容易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国外部分糖尿病APP已开始结合大数据进行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Samuel Dagogo-Jack表示,在美国,患者用APP控制糖尿病是很流行的,例如有些APP,患者对着食物拍照上传,APP就会显示这个食物的热量,并提醒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另外还有些APP能依据患者当下血糖数据和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计算,然后提醒患者目前打多少胰岛素合适等。
在医院专家眼中,这类软件是否对糖尿病控制起到良好效果?据了解,此前已有医疗机构就使用糖尿病APP进行患者管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表示,2014年8月应用糖尿病移动管理程序后,糖尿病患者院外管理差和治疗依从性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尚未开展较为严谨的糖尿病APP管理临床实验,但是国外有部分研究论文已经指出,经过对照实验发现,使用APP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以及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达标率方面,都比未使用APP组的要高,“而在使用APP管理这方面,我们医院也在做一些尝试”。
纪立农表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患者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去提高管理效率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时间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痛点,而互联网APP的介入就可缓解这个问题,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时间,患者从而获得较好的管理”。
部分APP今年或“洗牌出局”
庞大及可预期的市场,自然会有创业者“蜂拥而至”。记者通过手机“APP商店”以糖尿病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符合结果的APP就有437个(而实际数字或比这个还高),其中排名前十的APP大多能提供饮食运动数据统计、血糖数据管理及医患交流等服务。
抛出概念、产品上线揽用户、宣布融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模式也在糖尿病APP领域也是“通用”的,据了解,在2015年,掌上糖医、微糖、悦糖等公司已完成融资,当然,看似热闹且庞大的糖尿病APP市场,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专家分析,“洗牌”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今年。
纪立农坦言:“此前曾希望跟我们医院合作的APP公司少说不下10多家,但绝大部分我还是拒绝了,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今后有发展前景的APP开发合作。”
他表示,糖尿病管理APP数目众多,但其中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他还预计,这批APP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或未能及时整合,很多一部分可能在今年会夭折。“当然,有明确盈利模式的APP还是能生存的,但这些APP数目少之又少”。
另外,虽然糖尿病APP可以“一对多”的形式将患者分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功能和程序开发尚未完善,软件不能“分辨”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咨询上医生往往要面临一名医生面对N名患者的局面,因此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纪立农坦言:“如果用现在的APP管理20个患者,对于一个医生的时间来说是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要去管200个人,这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糖尿病管理APP,应该要有具备大数据筛选性。”
纪立农表示,真正理想的APP是可以对患者各项数据监控,例如1000名受管理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医生介入管理的患者通过大数据等形式进行计算挑选出来,让医生对其进行疾病干预,这样“既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也能节省医生的管理时间”。
横向延伸保险或为趋势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是目前糖尿病APP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第三方服务而获得补偿,这也许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纪立农认为,延伸至保险服务或为糖尿病APP日后发展趋势。
“例如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关于糖尿病的险种中,就涉及到糖尿病APP管理的服务,APP通过各种监控干预措施来延缓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糖尿病患者付费的意愿,同时也让糖尿病APP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实际上在去年已有互联网医疗或保险平合国内外保险公司,推出如“退糖鼓”、“糖小贝”等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保险,不过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所存在的保险险种属于短期险种,对长期控病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目前的发生概率大,难满足保险公司的利益诉求,“保费太高,消费者不买;保费太低,保险公司有可能亏本;因此APP能否与保险相结合,如何发展,还需要看政策和市场等变化。” 商保如何买好这份单?
在今年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移动健康研究专家、糖尿病学术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研究专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医药企业代表、移动医疗创业者和资本机构代表等以嘉宾对话方式从分级诊疗落地实践的背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以及“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价值,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创新支付,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落地实践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
1、很多数据都显示,真正控制血糖好的患者是那些定期到医院测血糖的患者,他们能够把血糖控制好,经过良好管理,相关的治疗费用就会降低。
2、以前,慢病管理在基层的质量没法考核,可是有了移动医疗,也就有了考核的手段。
健康报总编,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冰:
1、互联网不可能把普通人变成医生,变成有能力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事实上互联网只是能让现有的医生资源更多地释放他的服务,可以让现有的医生更多更有效率地来为社会服务。
2、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免费享受信息。在医疗服务领域由医生免费提供这样的信息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支付的概念。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
1、其实不是保险愿意不愿意付的,也不是歧视慢病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2、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我们愿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我们的效率高的优势。
3、有了这个空间以后,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4、面对自付保费的人群,我们怎么去做糖尿病保险?其实可以涵盖健康管理,包括日常的提供数据收集,通过APP的方式不断提醒用户用药等。实际上,我们现在与掌上糖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掌上糖医的app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掌上糖医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且,我们与掌上糖医合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支付方面的解决方案。
5、医改层面都希望决策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保险是支付方,我们希望有一种机制,无论是服务方还是患者还是药品供应方或者相关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保险提供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见得保险自己做的,但是这些工具要能够让服务方和患者方沟通起来。
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第一个痛点是,患者的血糖管理没有跟真正的生活管理结合在一起。
2、第二个痛点是医生没有真正纳入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来。
3、目前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不收费的,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4、在技术层面,目前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没有精细化的水平,这使得我们的很多水平是比较苍白的情况,因此我觉得如何去把社会力量,app模式,把糖尿病患者的利益,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把医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掌上糖医创始人CEO匡明:
1、移动医疗时代,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实现了便利的、个性化的需求。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糖尿病;随访
The effects of DIMS in Diabetes Mellitus Tracking and Clinical Controling
【Abstract】Objective: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MS in diabetes mellitus (DM) controlling. Methods: Founding and using DIMS in order to establish consummate data warehouse and tracking system, to supervise the clinic result effectively, therefore to prevent and cure the chronic syndrome of DM. Result: DIMS shows the long-term changes of the clinic result of DM patients with multiform dynamically, which can remind the doctors the happening of chronic syndrome and achieve the supervision of individual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MS in diabetic care is the effective means, which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uniform schem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for the patients. DIMS is a good choice to decrease and postpone the chronic syndrome of DM patients.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iabetes, tracking
【中图分类号】R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5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居世界第二位。长时间的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及延长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糖尿病患者管理混乱、信息缺失,随访不到位是造成目前诊疗质量、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1~2],而要想使糖尿病患者做到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完善的管理系统及随访制度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DIMS需求及设计方法
1.1 DIMS系统需求分析:DIMS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患者基本信息登记、数据资料分类管理、诊断信息的记录及添加时间、治疗情况的变化、各种数据、诊断及治疗的筛选及结果处理、随访时间的确立及随访资料的收集。根据不同需求对各种数据进行自定义提取及统计学处理,以获取科研信息。
1.2 DIMS系统管理方案设计。DIMS系统是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管理、糖尿病专病资料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管理、诊断管理、治疗管理及科研信息分析等为一体的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科研管理及系统管理三大模块组成。
1.2.1网络结构:该系统包括管理系统、科研统计系统、系统设置三个部分。
1.2.2 主要模块结构及功能特点:
1.2.2.1 DIMS系统登入:管理员凭用户名及密码进入系统。
1.2.2.2 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院号、文化程度、既往疾病及疾病治疗情况、个人史、家族遗传史。见截图1
1.2.2.3 体格检查数据:与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有关的体格检数据:包括血压、身高、体重指数、心率、双下肢浮肿情况及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等数据的建立。
1.2.2.4 检验数据:与糖尿病及及慢性并发症有关的检验数据查数据验数据: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尿ALB/Cr、HBA1c、(0h、1h、2h、3h)血糖、(0h、1h、2h、3h)胰岛素。
1.2.2.5 辅助检查数据:与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有关的辅助检查数据:包括腹部彩超,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彩超、心电图、脑CT、眼科眼底检查情况。
1.2.2.6 诊断数据:患者不同时间的诊断情况。
1.2.2.7 治疗数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治疗方案,药物种类及剂量。
1.2.2.8 科研统计:设计了科研综合统计和家族史统计两大功能。从临床生化指标及各并发症等特殊检查及患者部分基本信息等条件变量,有选择性的进行检索,并进行统计处理。
1.3 系统设置:可进行管理员密码修改、复诊提醒、新增网络用户。根据复诊提醒及时与患者进行联系,建立完善的随诊体系。
2 结果
2.1 DIMS系统功能。DIMS系统采用中文全称下拉式菜单式选择方式输入,详细描述糖尿病患者基本信息、临床数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信息及治疗信息的动态演变,详细描述了糖尿病患病、发展、诊断、治疗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使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简便、准确地选择或录入。诊断模块的人性化和格式化设计、动态图表显示、提醒功能使医师一目了然,详细了解患者以往病情控制情况,为制定诊疗或干预策略以及个体病情监控起到了决定作用,使患者无论何时,就诊于哪位医生都可以享受系统性、连续性、个体化治疗。DIMS系统的科研统计系统为临床医生进行了较好的筛选,使统计更易进行,资料更完善、准确。
2.2 动态监控效果。通过动态演变情况的描述,使患者直观的了解自己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2.3 患者病情得到更好的管理。通过DIMS系统的数据管理,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各项指标,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等的监测情况。通过提醒,尤其对老年健忘患者,督促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及调整治疗方案。
2.4 科研水平提高。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我们可以掌握多数患者的信息资料,通过对不同糖代谢相关指标、慢性并发症及治疗等检索,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论文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对糖尿病患者数据的收集,为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3 讨论
目前,国际内分泌界已越来越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强化管理,已有研究[ 3~5]显示,强化管理与一般管理相比,前者更有利于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和慢性病发症的有效预防。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国外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及研究中更多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如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SM)。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为改变在糖尿病代谢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建立糖尿病数据库,对院外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式管理,督促糖尿病患者的行为改变,使患者体会到改变所带来的益处,从而获得长期、甚至终生的行为改变。
DIMS系统建立可以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Bonds等[ 6]提出在干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可减少在教育过程中的医患冲突。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数据库,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管理,建立医患双方为里一个共同目标而长期合作的治疗、教育模式。
DIMS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将成为医生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动态的显示中了解患者以往的病情变化,对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基础研究的数据提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DIMS系统主要针对患者病史的标准化管理,诊疗平台的应用,个体病情的动态监控,根据患者众多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以期尽早、尽快、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减轻和延缓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欣,卢文广.糖尿病病案数据库的系统设计.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713~715
[2] 赵列宾,戴蒙,宁光,等.糖尿病病案管理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医院统计,1998,5:147~149
[3] DAFNE Study Group. Training in flexble,intensive insulin management to enable dietary feedom in people with type 1 diabetes dose adjustment for normal eating(DAFNE)rand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MJ,2002,325(7367):746~749
[4] Plank J,Kohler G,Rakovac I,et al Long-term evaluation of a structured outpatient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intensfied insulin therapy inpatiention with type 1 diabetes:a 12-year follow up[J]. Diabetobgia,2004,47(8):1370~1375
[5] DCCT research Group.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Update. Diabetes Care,1990,13:4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