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3:5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白杨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白轮船》阅读原文:
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太阳已经西斜,渐渐朝湖的方向落去。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短短的阴影,阴影就要朝山脚爬去了。
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来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轮船就象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稳。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现在可以看出,轮船在波浪中微微颠簸着,船尾拖着一条明晃晃的、泡沫翻滚的长带。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爷爷,一去就再没有回来。爷爷说,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
轮船前进着,渐渐远去。它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鱼儿正朝它游去。他希望这样来变鱼:身上一切全是鱼的——鱼身子:鱼尾巴,鱼翅膀,鱼鳞,——只有头还是自己的,让又大又圆的头长在细细的脖子上,还让头上长两只招风耳朵和布满伤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他在伊塞克湖里游过了一浪又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船上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一齐跑上来看。他对当水手的爸爸说:“爸爸,你好,我是你儿子,我是来找你的。”“你算什么儿子你是半人半鱼!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变成人形了。”“好吧,咱们就来试试看。”
爸爸撒下鱼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
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他要告诉爸爸莫蒙爷爷是最好的爷爷,奥罗兹库尔姨父常常骂他老人家,有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爷爷。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后来就来了这个奶奶,有时很凶,一发起脾气,简直要吃人。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脖子深。河那边的森林叫风吹得喀喀嚓嚓、呼呼喇喇直响,呜呜地直叫。真叫人害怕!
我们那里到了夏天放牧的人偶尔带着羊群和马群在大草甸子上过夜,我跟他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学打仗,玩得非常带劲儿,简直不想走了。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
冬天,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我要是一个巨人,一定会走出房去,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然后我就蹂着雪,淌过河,到森林里去。夜晚树木在森林里是感到很害怕的。树木很冷清,没有人跟它们说话。光秃秃的树木冻得瑟瑟发抖,没地方好躲藏。我要到森林里去,拍拍每一棵树的树身子,叫树别这样害怕。大概,那些到春天不发绿的树就是吓死了。
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就想着这一切。他往往要讲很长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冬天很长很长,要是没有爷爷讲故事,冬天是很乏味的。
……
白轮船渐渐远了,轮船的烟囱在望远镜里已经看不清了。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因为,如果再往下,轮船就要渐渐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爸爸也要回家。这可怎么办呢跟爸爸走
爸爸肯带他吗……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太阳眼看着就要落到水面上。
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紫红色的湖面正闪着耀眼的光芒。
(节选白《白轮船》,有删改)
《白轮船》阅读题目:
1 9.小说以“白轮船”为题有何好处(4分)
20.请简要概括“孩子”的形象特点。(4分)
2 1.试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于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岸,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②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22.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点,请选择两种加以分析。(6分)
《白轮船》阅读答案:
19.①白轮船是父爱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以它为题可以凸显孩子对父爱的期盼。(2分)②白轮船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展开情节。(2分)
20.身世坎坷。孤单寂寞。渴望亲情。渴望勇敢。想象力丰富,感触细腻。(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特点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动作描写,通过“蹦”“钻”“游”“擦”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了孩子到伊塞克湖的过程,表现出孩子对登上白轮船、找到爸爸的渴望。(2分)
关键词 白河;橡胶坝群;度汛方案
中图分类号TV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26-02
1 分析背景
自1993年南阳市中心城区白河第一座拦河橡胶坝建成蓄水以来,南阳市已陆续在南阳城区白河段建造了五级橡胶坝。南阳中心城区白河橡胶坝群的建设,是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科技成果,对于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南阳城市水环境,拉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阳市白河橡胶坝的建设改变了河床的天然状态,占用了部分行洪河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工作的开展。为了确保南阳市城区段的防洪安全,依据多年来南阳白河上游的水文气象条件、相关水文数据及鸭河口水库洪水调度,对流域内城区段洪水进行分析,制定南阳白河橡胶坝群度汛方案,并严格按方案调度运行非常必要。
2白河橡胶坝群建设的社会效益
1)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精品南阳的景观效益;
2)改善城区气候,丰富物种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效益;
3)补充地下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供水效益;
4)拉大城市框架,吸引投资,推动南阳城区可持续发展;
5)促进白河区域文化形成,丰富南阳文化的人文效益。
地
点 橡胶坝
梯级号 河底高程(米) 坝顶高程(米) 橡皮坝 坝长
(米) 坝高(米) 回水长度
(千米) 蓄水量
(万立方米)
南
阳
城
白
河 零级坝 122.00 127.50 530.5 5.5 8.0 2160
一级坝 119.50 123.00 560 3.5 6.8 760
二级坝 116.70 120.20 630 3.5 6 850
三级坝 115.20 117.20 500 2.0/2.5 3.7 407
四级坝 113.35 115.75 709.1 2.4 3.2 420
白河橡胶坝群基本情况表
3分析内容
1)橡胶坝调度的目标有3个:第一,不因橡胶坝的存在而抬高了标准内洪水的洪水位;第二,不因塌坝放水不及时,使运行状态的橡胶坝坝顶水深超过0.5m,从而威胁橡胶坝自身的安全;第三,尽可能的多蓄水,美化南阳市区段,提高南阳人的生活环境水平。
2)根据经验及计算鸭河口水库泄水到达南阳市橡胶坝群的洪水传播时间约须6个小时,即上游水库泄水,对于南阳橡胶坝群大约有6个小时的洪水预见期。
3)根据白河南阳水文站的洪水预报方案,当白河鸭河口水库到南阳区间流域(面积866km,),一次降雨的汇流时间大约也是6小时,但4小时内就有可能出现大于300m3/s的洪水,超过橡胶坝群的蓄水运行安全负荷。区间降雨对于南阳橡胶坝群大约有4个小时的洪水预见期。
南阳水文站两小时10mm单位线图(时间单位h 流量单位m3/s)
水库泄流与坝群蓄满时间关系图
4)3级坝、4级坝各能蓄水400万m3,为五级橡胶坝群的蓄水量最小,最下游两级,升坝蓄水、塌坝放水时间短。塌坝泻水随时可以进行,没有下游坝的影响限制。6小时左右即可以全部泄空两坝蓄水。
5)根据橡胶坝蓄水的设计初衷和上述有利条件,选中距市中心较近的3级坝和4级坝,作为汛期无大洪水期间可以蓄水运行的两级坝。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亲水期望。0级坝全汛期不能蓄水,1级坝和2级坝主汛期不适合蓄水。这样汛期南阳橡胶坝群的调度运行,需要关注的主要只有3级坝和4级坝。
4白河橡胶坝群工程度汛方案
1)汛期的6月1日~9月1日,0级橡胶坝空库运行,不得蓄水。其他时间可以蓄水。
2)主汛期的6月20日~8月20日,1、2级橡胶坝空库运行,不得蓄水,其它汛期时间可以酌情蓄水,非汛期时间可以蓄水。
3)3级坝、4级坝汛期可以蓄水,但当出现如下雨水情:①鸭河口水库开始泄水250m3/s以上时;②鸭河口水库到南阳区间有降雨,预报有超过250m3/s的洪水时;③综合各种因素,未来6小时内,3级坝过水流量可能超过250m3/s时。具备这3个条件之一时,最下游的4级橡胶坝必须立即全力塌坝放水。相当于提前5小时做迎接洪水的准备工作
4)上述第3条方案规定执行两小时后(4级橡胶坝塌坝放水2个小时后),此时汛情会更加明了,如有准确预报3级坝过水流量超过250m3/s时,则3级橡胶坝必须立即全力塌坝放水。相当于提前3小时做迎接洪水的准备工作,洪水到来前,可将两坝塌坝放空。
5)上述第3条方案规定执行两小时后(4级橡胶坝塌坝放水2个小时后),如有准确预报3级坝过水流量将会明显小于250m3/s时,则4级橡胶坝可以酌情放水,3级橡胶坝可以暂不塌坝放水。再推迟2个小时再做决定。
6)一场洪水过后,当尾水流量消退至并将逐渐小于250 m3/s以下时,则3级橡胶坝、4级橡胶坝都可以酌情升坝蓄水,需根据当时的雨水情和天气情况确定。
7)塌坝和升坝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处制定的升坝、塌坝工作流程。
8)即使是非汛期,当橡胶坝上的过水深度超过0.5米时,都要提前塌坝泄水,以确保橡胶坝的自身的安全。
9)汛后的10月1日到次年汛前的5月31日(汛前汛后), 5级坝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全部蓄水或局部蓄水,以全面完整地发挥橡胶坝群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士学.橡胶坝工程的管理与运用[J].北京水利,1995(4):41-45.
【关键词】阳光-佰牌山芪参胶囊;糖尿病;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259. 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2-01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功能受损所致,患者在发病时长期存在高血糖症状,同时诱发了心脏、血管、神经等系统的慢性损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为此,我公司研制出了阳光-佰牌山芪参胶囊以用来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8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器质性器官疾病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在45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6±4.8)岁,病程在1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7±1.5)年。
1.2方法
对该组患者采用阳光-佰牌山芪参胶囊(厂家为北京阳光一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治疗,每日两次,每次两粒,以30日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该组患者治疗后10天、20天及30天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并观察与对比该组患者经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 标准差( x ± 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 P
2结果
2.1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该组患者在治疗前平均血糖水平为(17.8±2.5)mmol/L,在治疗10天后平均血糖水平为(14.7±3.4)mmol/L,在治疗20天后平均血糖水平为(12.5±2.9)mmol/L,在治疗30天后平均血糖水平为(10.8±2.5)mmol/L。结果可见,该组患者在治疗30天后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
2.2该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该组患者经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处在正常水平中。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代谢消耗性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各个年龄层,且可诱发多种器官及功能的损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阳光-佰牌山芪参胶囊作为我公司新型研制出的保健品,经大量临床证明,将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阳光-佰牌山芪参胶囊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为通过激活胰岛细胞,补充GTF因子,诱导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及敏感度,从而达到对血糖控制的目的[2]。同时由于其为一种稳定剂,因此,该药物在降低血糖时能够确保基因在转录复制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平稳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另外,该药物能够有效提高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功能,帮助清除血液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胰岛β细胞受到的损害,从而提升了达到全面调节血糖新陈代谢的目的[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该组患者在治疗30天后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处在正常水平中。说明,采用阳光-佰牌山芪参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在w’w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受影响,安全性较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于临床应用中。
参考文献
[1]范冠杰,罗广波,覃美琳,等. 降糖补肾方对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 4):317-320
新课程标准实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新课标研讨会上,我执教了《白杨》一课。老课新讲,立足新的课程标准,将自己对教材和对学生的思考融人教学中,努力用情感施教,让学生享受生命的教育,课堂教学追求“以情感创造美,与学生共相融”的境界。
一、深入文本,创新设计,让教材“活”起来
语文是一种文化。文化,以文化之。我认为,学生的学习理解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和拓展、提升都应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文本,吃透教材。
深入地钻研教材。一般我们上课,教师的教案编排得环节紧凑,教师上课严格地按照教案设计的步骤,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程式化,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我觉得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必须要让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材“活”起来。因此,备课时,既要尊重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编者意图,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程的要求及学情,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地重组、拓展、延伸,使教材与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赋予教参、教材等物化的东西有流动感,对静态的文本予以个性化的解读,力求超越文本,使教材活起来。
执教《白杨》一课时,对着教材反复翻看了数遍,合上书在脑海中寻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株高大挺拔的白杨。我不禁想,课文中一直在写白杨是高大挺拔的,可为什么要说它“秀”呢?秀在哪儿呢?我查找到了作者袁鹰当时写作的背景才发现,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不只于其形,还有其神。我又读文本,才发现前半部分着意在写白杨的形之美,重点部分的描写正是其精髓所在。在教学描写白杨这一部分时,我以“你从课文中看到了怎样的白杨”为话题,和学生展开交流一,话题比较开放,让学生思维和表达都有宽泛的空间。由白杨树外形的高大挺拔到最后理解白杨树精神的高大挺拔,学生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到学情的需要,融入老师对文本的思考和加温,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在教学程序上,我认为“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应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
在教学中应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我带班的过程中,积累内容纵深递进发展,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寓言、格言、警句、古诗文……我将学生学习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
深入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活”起来。
二、以生为本,对话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才能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以生为本,创设充满情感的生命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灵动的课程,是生命的教育。是教条的说教,还是情感的教育,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心上课,用心对待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和影响学生。
给学生一个学语文的情景。让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浸润在语文的味道中:《让世界充满爱》里,那与母亲互动的真挚情感;《桥》中,那蕴含着浓浓情意的读课题;《别董大》开篇便在悠扬的古筝中缓缓拉开一节课的序幕;《白杨》中,用心感受“小白杨”诗一样的味道,婉转悠扬的音乐中,学生的心从上课起便交给了你,交给了语文。
《白杨》这一课,是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我觉得,学生如果深刻地理解了白杨树生长的不易,体会到白杨的顽强,自然就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解白杨的品格上,通过对文字的感受,深入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主要通过两种手段:
其一,情到愤悱时,用教师的引读碰撞学生的情感。这一课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要想学生与文本有共鸣,情景烘托必不可少。在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基础上,我通过有层次的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读出风雨雷电交加中白杨苦苦支撑的顽强,读出茫茫戈壁中白杨用生命书写着伟大。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旨在理解课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只有有情感的课堂才是和学生交流对话的课堂,如果老师都不能进入文本中,进入课堂中,进入学生心中,那学生又怎能学进去,怎能师生共融呢!
其二,文到精彩处,让学生的想象开启文本的大门。(1)用想象勾勒画面,让文字与画面联系起来:“茫茫的大戈壁,浑黄一体”是什么样子?如果只看文字,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这个层面,我抓住“茫茫”和“浑黄一体”让学生想象——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这样戈壁的荒芜就浮现在学生眼前了。这种方法在很多古诗中都已运用到了。比如在执教《别董大》一课时,通过情景创设、音乐渲染,烘托出离别的愁情,让学生想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的凄凉景象,在想象中完整了画面,丰富了学生情感。(2)用想象丰富内容,让内容催化词语的理解:学习“白杨从来就这么直”时,学生抓住“从来”一词,我就引导学生想“从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是从幼苗长成为参天大树,也可以是从遥远的从前到不可预知的将来,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但白杨的笔直却始终不变。再比如抓住“哪儿”,让学生想象白杨还可能在哪些地方生根发芽?一个“哪儿”,让学生体会到白杨适应性之强。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让白杨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一步步高大起来。(3)用想象促进思考,让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想象不仅是丰富文本的画面,它更应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比如让学生透过文中的三个知道去想可能有哪些不知道,再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深入。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 竺可桢解读中国千年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谈判 走过风云20年 气候变化至少还会持续一千年 气候变化法案起草2年内完成 户县近56年气候变化分析 2013年三门峡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评价 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到G20:全世界推动气候变化问题解决进程的9个月 气候变化对胶州毛白杨花芽开放期的影响 近30a龙南脐橙高温低湿影响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呼伦贝尔2016年年度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河南安阳1951~2010年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二连浩特市1956―2010年风的气候变化特征 滕州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1951―2009年大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益阳市暖冬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40年哈密市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1981—2010年新民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71—2011年海南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站由美国麻省大学、剑桥教育媒体艺术工作室和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TERC共同创立。该项目主要面向高中和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他们提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视频短片、动画和视频新闻,然后进行评价,项目影响力还辐射到社区。CAM项目主要通过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来了解气候变化的知识;通过构建模拟游戏和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动态的和跨学科的思考。网页中可以观看到部分免费的视频样例,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申请加入项目学校团队。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高中和大学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部分样例免费浏览
“在时代尖端”项目气候变化网页
美国科学基金会本科教育项目资助的“在时代尖端”项目,支持地球科学教师了解最新的研究和教学方法。气候变化是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教师可以了解到很多教学理念,获得教学活动资源、学术研讨会成果信息,还可以得到相关的教学资源网站链接。在气候变化这个话题下,网站还具体探讨了如何针对冰芯、大型湖泊、远古气候等主题开展教学,网站还提供数量繁多、结构完整的课堂教案样例。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编写;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0-02
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一种学习方案。它依据的是初中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目的是指导初中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中语文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坚持教师在学案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在学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准确定位,才能保证学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认真备课,将学案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
2.坚持将知识点问题化的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对它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更好地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消化。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注意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问题要简洁,不能太烦琐。
3.坚持层次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注意研究教材知识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杂乱的学习内容有层次地整理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案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的学案编写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方向。明确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有方向地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哪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熟练运用等。
2.学习的主要过程。这是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的形式和学习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一般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再对相关的片段及文章的整体进行品味与赏析,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迁移。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再对课文深入研读,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再对文中优美的片段进行欣赏,感受桃花源的美。
3.课程重难点。教师在学案中要对教材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与强调,这是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不仅要突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要的学习方法。对本节课主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歌式背诵《木兰诗》,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进行轮流背诵,不仅引起学生背诵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课下运用这种方法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背诵任务。
5.学习反馈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
二、初中语文学案的使用
1.课前学生自学,初步练习。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等进行预习自学。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学案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课程讲解的重点。这一环节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特点。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疑点。此时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课堂的氛围可以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合作,通过探讨,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的疑点。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文中白杨象征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仍存的疑点进行点拨和探究。到了这个阶段,很多问题已经被学生的合作探究所解决,还有个别难度比较大的,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探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将问题解决,还要注意对学习的方法进行点拨,培养初中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训练检测。这一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将知识掌握透彻,并能将知识点进行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
5.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留出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适当的延伸,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三、初中语文学案应用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过程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在教学中要设计好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3.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
从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一名北京市年轻的特级教师,一个大家称之为“名师”的人,许多朋友向我讨招儿,问怎样才能更快成为名师。23年的成长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到,要做“名师”,先得做“明”师:明确自己的志向,明白自己的价值,明晰自己的专业追求。
一、明确自己的志向
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境界和事业追求不断提升,就要从工作的第一天起立下志向。
“莫当平庸教书匠,要做育人好教师。”这种想法我在1988年工作时就萌生了。那时,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还很低,小学男教师少得可怜,更是被人看不起。有句老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我记得刚刚工作不久,就有一位家长“同情”地对我说:“您哄这帮孩子真是不容易。”我当时只是望着他笑笑,没有说什么,但我从这份“同情”中深感到了小学教师的地位之低。于是,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绝不能让人看不起小学教师。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要做好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志向。
教育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不都是所谓的“孩子王”吗?但他们依然是大家公认的真正的教育家。我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为什么不能向他们学习,把教育教学工作干好呢?我不想做一个一辈子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这个志向立下后,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反而随着我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更加强烈了。正是有了这个志向,社会上几次下海经商热潮都没动摇教育工作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志向,我把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地反思、认识、改进、创造;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志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断地摈弃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方法,弘扬新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我远离了急功近利,能够沉稳心境,研究育人的方法。
二、明白自己的价值
语文教师工作的价值何在?有的教师认为,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认识不能算错,但是,确实是片面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育人。语文教师必须明白,我们教授的是母语课程,不是仅仅教听说读写,而是通过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让母语教育深入学生的心中。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男孩子,是个学困生。有一天,学生向我反映,他骂唐朝诗人李白。我找他谈心,问他为什么要骂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呢?他皱着眉说:“我这人记忆力差。四年级时背李白的诗《赠汪伦》就特费劲,好不容易背下来了。现在,上五年级他又写了首《望庐山瀑布》。他没事老写诗干什么?!我背不下来,着急,所以骂他了。”听了他的话,我想:语文教材中编写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了解古代伟大的诗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现在,这个学生不但没有激发起民族的自豪感,反而痛恨祖国的文化。如果简单处理,采用批评的办法,不但不能提高他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会使他更加讨厌语文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于是,我一方面教育他骂人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帮助、指导他背诵古诗,允许他比别的同学晚几天背下来,并且在课上给他创造展示的机会,增强了他学习语文的信心,他对语文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了。
一个语文教师,绝不是简单教写几个字、读几篇文章,而是传承祖国灿烂的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因你的语文教学感到校园生活是那么的有意思,感到祖国的语言是那样的充满魅力。这是一种高远的教学价值追求。记得1998年的元旦,我收到过一个毕业学生的信,她告诉我没能考进自己理想中的重点大学,而是上了另外一所大学。她曾一度失落,但她用我送给她的“做有骨气的人”的话勉励自己,要走好今后的路。这使我回想起多年前,我发现她很爱读文学方面的书,于是送她一本《朱自清散文选》,并在书的扉页写了一句勉励她的话语。谁想,今天她还记得。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育人的力量所在吧。
我常想,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应当力避学科本位的倾向。我们不能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仅仅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己任。不明白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就容易急功近利,在语文教学中做出许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那些一门心思教知识,而心目中全然无人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也应该是不成功的语文教学。
三、明晰自己的专业追求
语文教学是门专业,是门学问。想在语文天地有所作为的教师,还必须明晰自己的专业追求,走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我在多年的专业发展中有三点体会:勤于学习,专于课题,勇于创新。
一是勤于学习。要把语文教学搞好,首先,就得学习。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便横下心,一头扎进学校的图书馆,以“课文”为中心,进行拓展性阅读。北京小学的图书馆当时的藏书就很丰富,有不少全国各地的教育刊物。我就围绕要教的课文查阅资料,把优秀教师的教材解析、教案设计等进行比较、分析,模仿、借鉴、改造、创新。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渐渐明白了什么叫课文,什么叫语文教学,什么是语文训练……;我也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教学做了许多无用功。豁然开朗的喜悦让我迷上了学校图书馆,迷上了研读教学经验文集。从斯霞、霍懋征、袁、张光璎、许通儒、王企贤、靳家彦、左友仁等名优教师的经验中,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学习使我的教学设计开始发生变化。1991年,北京市宣武区组织评优课活动。在学校层面的评优中,我以老舍先生《猫》一课的教学赢得了领导、老师们的称赞。学校推荐我参加区评优课活动。于是,我执教了叶老的《赶集》,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还让我向全区上了公开汇报课,这对我的激励是巨大的!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为了上好课,我把晚上的时间交给了图书馆和办公室,甚至索性睡在办公室里,四把椅子一凑就是临时床。至于吃饭,更是凑合。晚上一忙,不是馒头就酱豆腐,就是泡方便面吃了事。天天如此!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不过,那时一点都不觉得苦,常常会为学习中发现和萌生的好的教学思路、好的教学方法而兴奋不已!
直至今日,我也须臾不敢放松自己的学习,哪怕已经做了校长,当上了特级教师,我也从没有给自己“放假”的想法,反而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实践告诉我,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对儿童的教育工作的研究永无止境!
二是专于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深化。我想,小学教师之所以社会地位低,与自身的工作模式有关。为什么许多人看不起你的工作,就因为你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证明了自己的工作层次低,缺乏专业研究的特征。重复过去、重复经验、重复自己是以往许多教师容易走的道路。
然而,现实的工作中,更多的教师却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意识与积极性,只是在重复着“匠”的劳作:最糟糕的一种是把教参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一种是在重复使用自己多年前的教案,乃至一词一句都不加变动;另有一种是四处搜寻精选教案,不动脑子、不加改造地“拿”来便用。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
面对更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发展的时代,面对变化的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经验往往在教育对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的经验,教育需要研究型教师。因此,只有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益。
要进行专业研究,就要逼着自己“带着课题走进教室”,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我研究的课题。比如,有一年,我新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班,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都很怵作文,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语文的堡垒,作文是折磨人的学习,甚至作文是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记得朱晓阳同学写作文时,眉头皱成了疙瘩,赌气地趴在桌子上一字不写。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求我:“老师,您干脆让我抄几遍课文吧!我真不会写。”我说:“那你就写写你的暑假生活吧。”他说:“没生活。”我说:“怎么没生活呢?”朱晓阳说:“暑假天天待在家里,哪也没去,所以也没碰上谁掉到水里,也没救人。这让我怎么写?”当时我忍不住笑了,他竟然认为写暑假生活就是写做好事,写英勇救人。可见,学生把作文与生活割裂开了。所以,我把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从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使学生逐步消除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在研究中,我发现学生作文要写得好,一定要有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倾吐的欲望,否则,就会生编硬套。因此,我经常抓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记得春天到来时,许多学生在课间提出了想春游的愿望。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描绘初春的美景,用古诗颂春,以歌声赞春。学生情绪高涨时,我问:“有许多同学提出要春游,谁说说春游的好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正在学生说得兴致浓时,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么大好时光别荒废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是珍惜春光,多读几篇课文,多学点知识多好啊!因此,我决定,今年我们班不搞春游了,继续上课。”话音未落,班里已像炸开了锅,许多学生一下子站起来坚决表示反对,有的涨红了脸和我辩理,有的表示下课找校长反映情况,还有的干脆说要上教育局告我。我说:“咱们毕竟是师生关系,别动不动就告我。你能不能给我写封信,讲讲道理,让我改变这个决定。谁写得好,谁为全班立了大功了。”学生马上表示:好,就这么办。于是,教室安静下来,只听见刷刷的写字声。田晓晔同学下了课也不休息,用了40分钟,一气呵成,写了一封长达一千多字的信,语言委婉,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他同学也写出了情理相融的好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坚持这样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三是勇于创新。要不断创新,就必须敢于否定自我,正视自身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不故步自封。否定自我是战胜自我的过程,是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所教的课,没有一节是完全相同的,总是在不断改进、调整。当年,我执教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获得了北京市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然而,在后来的教学中一直在改进它,使它适应每一个“具体的班级”。1995年,我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第一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在市区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以袁鹰的著名散文《白杨》一课教学,赢得了专家和上千名听课教师的一致称赞,获得了一等奖。这节课尽管被崔峦理事长称为“经典的教学”,尽管靳家彦老师认为应该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它,我仍然在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评价和分析它的问题:严丝合缝的教学,环环相扣的环节,与其说是教师对教学的高水平的驾驭,不如说是教师对课堂的严密的控制——训练的意味压过了对话的意味。完美本身就是问题!今天,如果让我再讲《白杨》一课,应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我的教学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否定、肯定、创新中渐渐成熟了起来。2003年初,在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举办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研讨课上,我执教的《语言的魅力》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分析式教学,以语文的理解、感悟、运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语文课改组专家张美妮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充分体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语文教学。我想,没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就会视野狭窄,就会思想僵化,就会使研究停止不前。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34-02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知识和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这就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什么是诗意呢?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就是倒映在湖面的白杨树。文学并没有改变白杨树,它改变的是白杨树的呈献方式。倒映在湖面的白杨树比岸上的白杨树更有诗意、更有美学意味、更接近人得梦境。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老师,是用激情点燃课堂教学的。
我们不妨说说诗歌的诗意化教学,我曾经听过一堂课是《再别康桥》,这是一首大家都喜欢并熟悉的诗歌。课堂上老师常规教学:作者、作品、背景介绍就花去了大半堂课,剩下的时间叫学生朗读,然后开始化分节奏,最后讲讲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结束。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尽管达到目的,但整个教学过程是服务于知识的硬性灌输,对于这首诗而言已经没有任何诗意了。
什么是诗歌?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首》),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人人心里都有一个诗人,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诗歌是一种很难讲的文体,因为诗歌是抽象的,如果不能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要传达的情感,那么这首诗对于读者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那如何才能让诗歌教学诗意化呢?具体点讲:要让诗歌的课堂教学富有诗意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意象的寻找、意境的创设(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感情的融入。
一、意象的寻找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到底什么是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举例说: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中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意象是进入诗歌殿堂的大门,打开诗意化的大门,就要寻找意象,就要回到作品的源头,要把语言这种符号转变为生动的象。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找到象呢?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意象,在了解什么是意象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那就是抓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以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例:
师:本诗的主题是我愿意是……,我的爱人是……,这样的句式,请你找出每句的重点词。
生: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春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师:这些词语客观的事物,它们代表或指向的事物相同吗?
生:不同,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是我的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都附着了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找诗句中的关键词,就容易抓住意象了。
二、意境的创设
打开诗意化的大门,才是迈出第一步,也就是说找到意象是不够的,因为意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所以老师在讲诗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诗歌意境的创设。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如何才能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呢?
1、朗诵
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都要通过反复吟诵,品尝来体味。朗读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品味意境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进入诗歌的意境从朗诵开始。老师可以借助音响设备给学生播放播音员配乐的标准朗读,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诗歌的慷慨激昂,或沉郁忧伤,或欢喜愉悦的意境。但不是每首诗歌都有适合教学用的配乐朗读,其次这样的朗读会给人距离感,相比之下,老师现场的朗读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一定要范读,这也就要求语文老师具备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能力,能使用朗诵技巧(包括:节奏、押韵、停顿,适当的变换姿势和表情),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其实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有高的诵读水品,还要引导、影响、训练自己的学生诵读,准确的诵读更能让人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自己朗读,学生不亲自尝一口诗歌这枚“果子”怎么知道是苦是甜呢?学生或大声朗读,或低声吟诵,当然还包括指定某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这是品味意境的途径。
2、在联系意象的基础上建立意境
意境是一个整体观念,是很多象的叠加,就像景象的连续体。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叠加起来,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浓重的色彩,争竞的场面,搏击的气势,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六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所以将你找到的意向联系起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意义,自然就进入作品的意境了。
三、感情的融入
“诗缘情而绮靡”,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所以读者一定要入情。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感情、情味和情怀。怎样才能入情呢?
1、初步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介绍
不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的生平,不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又怎么解读他诗中的寄寓和象征。这些东西若都有老师来讲拖拖沓沓,难免会影响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如课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初步感受诗人的创作风格,老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当补充。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死水》,如果不了解闻一多的为人,他的气节,他所处的环境,怎么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呢?1926年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没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所以掌握作者、作品的基本情况是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基本条件
2、入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文字背后一定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了,郁积在一起,不得不发,不吐不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靠什么入情?披文才能入情。实际上,“披文入情”这四个字,就很好的诠释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入情是诗意化必须具备的。拿《再别康桥》来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的:
师: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些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境,同时透露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是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
师: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像一位美艳的新娘,用新娘来做比喻,新娘这个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浸透着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新娘给人的感觉是美丽,美丽的新娘让人难舍,所以诗里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师: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你们是怎么理解柔波和水草所传达的东西?
生:康桥是河,作者是水草,学校与学生,草是不能没有水的,就像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条件,学生对学校充满了眷恋,不舍。
师:作者不是要离开了吗,为什么还要寻梦?既然放歌了,又为什么沉默?
生:作者是要离开了,这是他的想象,他在康桥里寻找自己的梦想,但现实又不得不离开,因为他舍不得离开,他想在康桥里待得更久一点,所以连夏虫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为他沉默。都表现了作者的舍不得离开。
师:你有没有向往的地方,如果你也面临着离别,那么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舍不得,伤感。
师:诗人表达的这种淡淡的离别情绪,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
这样引导学生认识到: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通过对金柳、柔波、青草等意象的把握,来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难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