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优秀教师公示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5 16:11: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优秀教师公示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优秀教师公示报告

第1篇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第2篇

2019年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总结报告

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之风,激励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根据《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2019年平度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平教体发〔2019〕29号)》文件精神,开发区小学特制订工作程序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评审委员会,下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王道鹏

成员:唐书颜 官晓霞 于磊杰 张晓宁 张平 刘玉萍

代旭光 刘云峰

工作小组:

组长:唐书颜 

成员:王进娥  谭春梅  赵海清  段丽风  陈伟 姜妮妮

二、文件传达

在全校传达文件精神,公布评选条件和推荐名额,发动报名。

三、教职工民主推荐 

工作小组负责拟定评选推荐方案,在充分征求学校各方面人员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报领导小组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教代会讨论表决,需经85%以上与会人员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具体推荐流程:

1. 个人申报。符合评选条件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工作小组申报。

2. 资格审查。学校工作小组对申报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对参与有偿家教、有偿补课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3. 经教代会推荐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按表决通过的方案将符合条件的参报人员分别按照积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4. 学校领导班子推荐。由学校领导班子从6名初评人选中集体研究确定5名正式推荐人选名单。

四、积分办法

1、将2017-2018学年度,2018-2019学年度四次业绩考核分数相加合计总分.

2. 如有分数相同,工作年限长者优先。

3、再次出现分数相同者,按照任职年限进行排序。

五、领导班子评议 

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副校长官晓霞详细介绍了推选流程、拟推荐人选的名单及基本情况。

校长王道鹏提出要求,他强调坚持评选条件,严把人选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把政治表现、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同时将推荐对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一贯表现纳入评选考察内容,确保推荐对象符合条件、群众公认、名副其实。重点坚持面向教学一线的教师。

由学校领导班子就6名初评候选人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认正式5名推荐人。

六、推荐结果

2019年平度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拟推荐人选名单为:金晓征 李娜  魏慧  刘传芳 

陶玉兴(教育工作者)

六、结果公示

评选结束,学校在工作微信群、宣传栏上进行了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

第3篇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2.加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确实落实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

第4篇

[关键词]区域;中小学校长;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23-02

[作者简介]吴慧君(1979―),女,浙江临海人,本科,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

办好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陶行知说,一位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倡导教育家办学”“促进校长专业化”。因此,培育和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校长显得十分紧迫。那么,在区域内该如何推动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呢?杭州市江干区坚持“积极培养、适度引进、合理使用”的校长队伍建设总思路,加大培养力度,提升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任用机制:开放、严谨

委任、选举和聘任这三种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在历史发展中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都相继暴露了出各自的不足,特别是存在熬资历、论资历的情况,一般的从普通教师到校级干部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江干区校级干部的数量严重不足。常规的干部选拔机制难以满足教育现实的需要。因此,我们整合多种制度的优势,创立了“三荐两考一测评”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即由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理论考试、组织面试和民主测评组成,面向社会、面向全体教师公开聘任校长。

据统计,江干区校级干部2011年有156人,目前有192人,增幅高达23.1%。自2011年来,我区共开展了4期校级干部公开选拔活动。2014年,我区从100多名优秀教师中选拔任用了10名校级干部,他们平均年龄为36岁,最年轻的仅为29岁。同时,江干区搭建了与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的合作平台,共从全国公开聘任校级干部7人,其级教师4人。在具体操作中有四点做法值得借鉴:

1.拓宽选任渠道。统一招聘标准和条件,按照对外引进和对内选拔相结合的思路,利用各级教育行政官网、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布信息,并向高校传递抛出“橄榄枝”。

2.扩大民主参与。坚持以“群众公认为基础,实绩为导向”的原则,把群众参与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始终,让群众在民主推荐、考察预告、考察谈话、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发表意见,使干部选拔任用在“阳光”下运行。群众来电、来信、来访等反映的问题,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3.严格选任程序。在拟提任干部前,严格组织考察、任前公示、试用等程序,进行谈话、测评,全面了解和掌握拟任对象的真实情况,并自觉接受上级组织部门的监督。实行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全程记录制度,全面、准确、清楚地记录选拔任用干部各个环节的情况,做到提一人记一人,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4.实施岗位聘任。自1998年起,该区便开始实施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领导岗位聘任制,每三年由教育局在考核的基础上,聘任新一轮任期的校级干部。2010年和2013年分别完成了第五轮和第六轮的校长聘任工作。

二、培养培训机制:系统、专业

近年来,江干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江教委[2013]30号)等一系列前后衔接、相互配套的文件,完善了长线培养、分类培训的校长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组建后备干部梯队。储备后备干部,开辟干部上升通道。建立完善《校(园)长助理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对于校长培养对象,专门设立校长助理岗位进行锻炼考察。自2011年至今,共有17名同志通过助理岗位走上了副校级岗位,有了前期的管理经验,他们能迅速适应校长工作。

2.拓展学习提升平台。加大学习培训力度,重视岗前和在岗培训。在职校长要全部参加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并且必须完成五年360学时的培训。开辟“钱塘论教”平台,定书目、亮笔记、谈体会、作报告,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拓展网络学习社区,构建“钱塘冲浪”“钱塘”等学习空间。创新“院地合作”培训模式,先后引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资源举办培训班,使校长具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和现代学校管理理念。

3.加强岗位实践锻炼。制定阶梯式培养制度,规定新任正校长要有两个学校副校长的任职经历,新任副校长要有两个中层干部的任职经历。对拟任用的校长按照“三通”法,即打破校际、区域和部门壁垒,实现学校与学校通用、学校与直属单位通用、学校与机关部门通用,进行多部门、多角度锻炼,以促进其领导力的提升。

三、督导评价机制:科学、规范

江干区坚持以“重实绩、重管理、重业务、重评议”为导向和标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较早开展了发展性评价,对原有的校长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出了现代化的校长督导评估机制。每年五月,该区由教育工会牵头对所有校(园)级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从德、能、勤、绩、廉等各个方面了解干部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通过民主测评、谈话考察、座谈调研等形式,不断接近多元化和客观化评价的目标。今年,该区还委托专业机构研究制定评价体系,构建网络测评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凸显校长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四、激励奖惩机制:人本、高效

近年来,江干区义务教育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持续整版报道,校长队伍专业化是实现区域教育“填谷造高原”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区想方设法盘活人力资源,以正面表彰为主、反面惩戒为辅,不断拓宽激励渠道,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三色预警强化廉政建设。建立完善干部岗位廉政三色预警机制,按存在风险、影响程度、轻重缓急的不同,确定绿色、黄色、红色等级预警措施,对相关人员发放提醒卡、函询卡、警戒卡,采取批评教育、诫免谈话、限时整改、建议调离等方式帮助相关人员整改。

2.大力实施名校长工程。倡导教育家办学,开办名校长“何志英教育思想座谈会”,强化对业务型校长的理论引领。成立小学、中学校长管理委员会,策划出版校长教育思想研究专著,为优秀校长在市级、省级教育领域搭建展示平台。

3.加大对优秀校长的表彰力度。利用劳动节、教师节等契机,推荐优秀校长参评市级劳动模范、省级“春蚕奖”等荣誉,同时不断完善区级表彰奖励平台。在“人民教育基金”中安排专项奖励基金,激励在专业化发展之路上表现出色的校长。

城市新区义务教育发展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设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是发展城市新区义务教育的关键。校长专业化不仅需要校长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在区域层面优化和创新一系列机制,形成全面助推和保障的局面。当前,校长专业标准颁布刚刚一年有余,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坚持“积极培养、适度引进、合理使用”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不断丰富选人、用人方式,不断拓展多样化、弹性化、个性化的培训类型,不断梳理完善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各项机制。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担当江干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任的校级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已基本形成,这必将能够推进城市新区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杨海燕,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李玉明:是的,去年四月份我们寿光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了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的背景主要基于这样一个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之后,我们省里颁布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寿光多年来始终把教育摆在第一位,基础很扎实,教育事业也一直走在均衡优质发展的路上。所以,我们就定下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全省、全国的前沿,在教育现代化上先行先试,高标准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寿光市委、市政府2015年明确提出了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为:“一个率先、两个领先”,就是力争到2018年,在全国县域内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确保我市教育适度领先经济社会发展,适度领先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和学习型城市。

总理在2015年12月3日召开的研究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会议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实现新突破。”“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提升教育质量。”“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原则,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改以往的“人人有学上”为现在的“人人上好学”,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现代化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才是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指向。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党的十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增强了对教育现代化科学内涵、指标体系和推进策略紧迫性的要求。请问,您对教育现代化有着怎样的理解?

李玉明: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路径,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教育则是圆梦的先导。我想,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我们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我们要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刘利民谈到过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教育现代化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标准化,标准化是均衡发展的基础,标准没有达到,均衡就谈不上;第二个是信息化,也就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实现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第三个是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治国,提出要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没有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达不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找准发力点是最重要的,比如说我们要在教育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管办评分离上取得突破;要强化法治支撑,依法治教,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责任感,确保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开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教师走向专业化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教育科研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教师保持旺盛职业生命力,实现职业幸福的重要手段。那么,作为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寿光,如何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脚步呢?

李玉明: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依照“分层建设,齐头并进”的原则,每个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教师跟进式培养,就是万名教师集中培训――从2005以来,每年暑期进行全市所有教师(包括后勤人员)封闭式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场报告,有各学科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并进行业务辅导,有名师公开课以及观摩录像等。

我们还有教师专业成长“青蓝工程”。通过组建由教研员为组长的市级学科中心教研组带头引领,进一步盘活全市的教学教研资源,通过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材通研、同课异构、交流研讨等活动,促使城乡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同时,我们打造了学科精英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磁场”作用,完善师带徒、老带新、名师带团队、教研员带学科的群体优势,让名师工作室成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向往地,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塑造一批教育教学的领军人物。

再比如小课题“草根教研”工程。根据我市部分学校特别是小学规模小、处所分散、教师教学任务重但好学上进的特点,实施“草根式”小课题教研。这些学校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当课题研究,然后把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教育科研实现了“两个对接”,即与科研院所、专家的对接和与我市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接,以此来保障教育科研工作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目前,我市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毕英春、韩高波等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他们是我们现代化教育改革中优秀教师的代表。

:是的,教育科研的确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请您进一步谈谈寿光又是怎样在教育科研引领下带动全市德育工作创新,从而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吧。

李玉明: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做的事情,我们致力于通过推进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来引领德育工作走向“生活化”,也就是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和生活之中。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当前,大家推行的生活教育,无论是“社区学习共同体”,还是“家长教育理事会”,大都是“强势教育”和“优势教育”,是“少数人主场,多数人鼓掌”的“一边倒”,没有切实的互动。同时,很多生活教育实践活动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的,学生收获的往往也是“二手体验”。这种剥离了自然生活,脱离了“教育真实”的生活教育其实是空壳教育,是失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的。如何把生活教育常态做,做常态,怎么样结合区域特色提高生活教育的实效,已经是我们深入推行生活教育不容忽视和不可逃避的问题。

生活教育就如一个生态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有灌木、小草,生活教育就是要让人的生命在这里陶醉,灵魂、性情都得到发展。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回他自己,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幸福的人,得到他们一生所追求的健康、快乐和幸福。

我们结合全市乡村学校实际,立足“亲近自然,亲近传统”,推进“生活同化课程”教育。先说我们如何用活乡土教材。初中高年级同学的历史、地理和生物都有一套潍坊市教科院编写的乡土教材,这些教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土地,是生活教育的珍贵行动指南。我们就把这些乡土教材的学习活动分解到生活教育中去。比如用“我熟悉的一种蔬菜”观察日记来拓展乡土生物教育,用“弥水两岸”人物脸谱来贯通乡土历史教育。

另外,我们一直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新特征的元素视为一种创新。于是,我们想到以“挖掘传统节日资源”课题研究为依托,侧重设置一些与民风民俗有关的主题活动,如拍写一副对联,速写一段民俗图等,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分享闲暇生活,也在无形中“激活”了民风民俗。同时,我们借助课堂辩论、“小百家讲坛”等形式,即时展示学生的“闲暇综合实践”成果,并且在评选“校园之星”活动的时候采用公示制,以防止综合实践没有“实践”的失效结果发生。

: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咱们的家庭教育现在终于有政府“撑腰”了,我想听一听您是如何理解家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

李玉明: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在家庭这所最天然的学校里,父母的言行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好的影响可以让孩子终生享用。

家庭教育不仅在孩子入学前,而且在孩子入学以后甚至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提高父母的素质,要从娃娃时抓起。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让孩子懂得为别人负责,这既是为了今天的孩子,也是为了明天的父母,最终也是为了明天的孩子。现在很少有人会想到,应该在一个人的少年时期就让他具备将来做父母的义务感和素质,我觉得这也是家庭教育观念中的盲点。

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教育就在儿童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孩子每天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里,孩子接触家长的时间也远比在学校接触教师的时间多,子女的缺点就更容易在家长面前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家长配合老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加以引导,绝不能在孩子上学以后就不闻不问了,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学校。

:您说得很对,家庭在塑造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的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家庭教育工作如果搞不好,教育现代化也会失去一股强劲的核心动力,甚至变得很艰难。您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深刻、到位的,想必寿光在这方面应该做得很出色吧?

李玉明:出色谈不上,但要说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那是一定的,必须的。为了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我们从创新工作机制做起,先是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我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后又成立了寿光市家长联合会,指导各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工作。全市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家庭教育机构,具体负责各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各级家庭教育机构定期召开调度会,调度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制定家庭教育工作分段计划和推进方案。制定家庭教育工作制度,确保家庭教育管理规范、运转有序。

家庭教育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才能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我们设立了“父母大讲堂”,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做客大讲堂;开设“家长课程”,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比如“我说我的家风家训”“书香之家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既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又将培养家长的良好习惯和学生的良好品质巧妙地结合起来。

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家庭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教育现代化的节奏。我们的学校采用多种途径实现与家长的零距离沟通,比如班主任老师利用家校通、qq群、微信群等与家长互动交流,不仅拓宽了家校联系的渠道,而且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我们还建起“学在寿光”微信公众平台和各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的教子方法,广大家长纷纷点赞。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身处如此极速变革的时代,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跟上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之外,更要不断回归教育的本质,不断追寻教育的本真。在您看来,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呢?

李玉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学生像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教育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养料,让他们自己成长。但很多教育者一直在做着工业的事情,像工艺品制作一样,依照事先精心设计的模型,把所有的孩子都往相同的模子里塞,都塑造成我们期待的统一的模样。近几年,寿光也在尝试选课走班,我想,不论分层教学也好,选课走班也好,出发点只有一个,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为了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教育的原点。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