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1 20:0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第1篇

一、分析教材的结构、层次

数学教材每一种知识的呈现,都是由几个逻辑联系较为紧密的小部分组成的,我们要把这些联系着的小部分分出层次,以便掌握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节口算加减法的10道例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例1、例2,两位数加减法;第二部分:例3、例4、例5,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第三部分:例6、例7、例8,几百几十加(不进位)、减(不退位)几百或几十;第四部分:例9、例10,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数(需进位、退位)。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可分为两个层次。以第三部分为例,第一层次:例6、例7,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第二层次:例8,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数。这里的第一层次又可分为两个小层次:①给出口算步骤;②让学生自己动脑试着说完整的口算步骤。这样掌握了某节教材的结构层次,也就掌握了这节教材的整体框架,为进一步深入钻研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二、明确例题的地位、作用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规范性、典型性。通过例题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能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们要舍得花功夫去研究所教例题在本节或本单元中的作用。如上面所谈的两位数口算加、减法例1、例2。这部分口算很重要,不仅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和提高口算能力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是当前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所以义务教育教材万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范围比现行教材作了扩展,例题由原来的2道增加到现在的10道,教学要求也作了适当的提高。不重视对口算例题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就无法达到义务教材加强口算教学的目的。

例1、例2是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实际上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因此例1、例2注明想的步骤就是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分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由于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方法有多种,所以例题下面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题的第(1)小题给出一般的口算步骤,第(2)小题让学生照着第(1)小题的思路自己试着想出完整的口算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

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能配合例题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前苏联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曾提出习题具有教学、思想教育、发展、检查四项功能。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对习题的作用及难易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弄清它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发展提高题三个层次的分布情况。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练十二,例题只有一道连乘应用题,习题却配置了14道,乍一看,难以处理。通过和例题对照可以看出:第1、2、3、8题是基本题;第4、5、9题是变化题;第12、13、14题是提高题和思考题;第6、7、10题是复习以前的知识。编者的意图是,第1一4题配合例题在新授课练习,其余在第二课时练习课作为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基础还可以留下部分题目作以后复习时用。由此可见,习题不是例题简单的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研究习题时,最好将习题都做一遍,对每一道题要做到了如指掌,哪些题放在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安排得恰到好处。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 虚拟 真实 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2-01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情境为整节课的发展服务。那如何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要把握什么原则呢?通过业务学习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真实”的教学情境

我们常说数学学习要和生活情境相融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情境必须以现实为背景,应当是“真实”的。所创设的情境有时可以与生活实际发生偏差,但不能偏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老师和同学们从探讨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入手,再到1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得到每个小朋友应得到“一半”。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1/2 ”,而是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法表示出“一半”的活动情境。结果有的同学用图形表示,有的同学用半张纸表示。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这些表示方法进行评价,而是介绍了数学表示方法“ 1/2 ”,并对意义进行了讲解,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几分之一”这种表示方法的简捷性,欣然接受了分数这个新朋友。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采用真实的生活材料。虽然有些材料为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做一定的加工处理,但其基本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源于生活”的概念。

二、“虚拟”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更多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单调性,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创设“虚拟”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有一个背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动物王国”故事情境横行,这是真实的情境吗?不是,是“虚拟”的。但是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甚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这样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我把教学环节编成这样一个故事:“今天动物王国的大象要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日会的虚拟情境中去学习“统计”,兴趣浓厚,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情境的创设有的可以完全艺术创造,有的要与生活实际适当结合,避免在情境上让学生“有刺挑”,“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

三、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教学情境的创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实”与“虚拟”这二者是否可以融合?比如在复习“量的计量”一课时,王老师创设了去太空旅游的情境,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所乘坐的宇宙飞船的一系列信息,包括太空舱的容积、发射宇宙飞船的火箭的长度、总质量等。随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李老师教学此课时则拿自己当模特,让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体重,估一估,老师准备的一张长方形卡片的长、宽及面积,最后让学生说说上面都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达到的教学效果都很好。王老师采用“虚拟”的教学情境,紧紧抓住了国内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满足了学生对太空对宇宙飞船的“好奇”。李老师以生活为契机,借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3篇

一、传统叙述教学模式的流弊

传统的叙述教学模式为“指导――说写――评改”。这样的模式是有严重缺陷的。“指导”是老师的指导,“评改”是老师的评改,虽然也有学生参与的变式,但那只是个陪衬,总体上评改还是老师的任务。叙述教学以老师始,以老师终,这是典型的师本思想。学生叙述必须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指导思路,提出要求,然后学生说、写。学生说时一有错误,就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话来说,再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把话写下来。之后,就是老师的评改,符合意图的是好的,不符合意图的便是不好的。学生在其中只是起印证老师意图的作用,老师才是教学的主体,这就是隐藏在传统叙述教学模式中的十分有害的师本思想。

二、构建叙述教学新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摒弃师本思想,而树立生本思想,全面主动地为学生服务。叙述教学模式也应当体现这种思想。我认为这样的一个模式是能够体现生本思想的:指导、确定中心――创设情境、展开联想――先说后写、你评我改――赏识教育――重新写话。这个叙述教学模式,其中蕴含了控制论思想,体现了反馈机制。

我们看这个叙述教学模式是怎样实现这种反馈的:

指导、确定中心――创设情境、展开联想――先说后写,

(师)信息输出(生)接收与输出

你评我改――赏识教育――重新写话

(师)再输出(生)再接收(生)再输出

如此,这一系统也就形成了双线反馈。就教师而言,其通过指导输出了信息,在学生初次完成说话写话之后,以赏识教育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的接收与再输出。就学生而言,在接收老师的指导信息后,在创设的情境中展开联想,以说话、写话的方式也输出了信息,接着又接收了老师的赏识信息,之后重新写话,也实现了信息的再输出。这两条线的反馈机制,其交会点就在赏识这一环节上,由赏识而完成双线的融合,促成了叙述教学的双向活动,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只有老师一条线的信息反馈,而没有学生这条线的信息反馈。它是以老师指导始,以学生重写终,这就把叙述教学的落脚点定位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景况为教学指归。而不像传统叙述教学模式那样,把教学的落脚点定位于老师,学生只是其教学流程中间的一个环节。这就克服了师本思想,而在叙述教学中以机制的形式确立了生本思想的地位。

三、叙述教学模式的要点举隅

㈠创设情境是叙述教学中促进聋生素质发展的第一要素

视觉是耳聋学生缺陷补偿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叙述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挥这一缺陷补偿的主渠道的作用,创设情境,促进聋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创设情境还可以引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促使聋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1.运用图画,再现情境。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叙述训练,许多都配有图画。利用挂图、投影、剪贴画等再现情境是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叙述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图画再现情境,而且注重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看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例如,在上聋语第八册《基础训练3》的叙述课时,一幅放大的图画出现在聋生面前,我首先让学生们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图上两个小男孩做过什么?“红领巾”姐姐正在对他们说什么?两个小男孩在想什么?如果你是他们最后会怎么做呢?这样运用图画,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到画中。由于特定的情境中,聋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因势利导地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知情统一”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教学、学习活动是认知情感和意志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是基础,但无情感意志的配合、参与,教学就无法进行。学生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我在上聋语第十册《基础训练1》中的叙述课时,在学生对图意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聋生好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图中的角色――两名少先队员和一位盲人老爷爷。让小演员们揣摩当两名少先队员给盲人老爷爷撑伞挡雨时,他们各自的表情、心情、动作是怎样的?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由于聋生要进行表演,这就是聋生自己的一个创作过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聋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同时还受到了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㈡说评结合,说写结合,是提高聋生叙述水平的有效方法

叙述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说、写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在说话这一环节上,聋生发言总是不够踊跃,发言的质量也不高,表现在: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叙述课上,往往是教师先照本宣读地读读叙述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准备,接着指名说,一个不行,再指下一个,直到找出一个说得让老师满意的为止。节节如此,使学生产生了害怕、厌烦的情绪。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首先,创设宽松的说话气氛,多给聋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话伊始,教师的言谈举止要显得随便些,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消除聋生的紧张心理。可以让聋生把要说的内容自由地说几遍,大声、小声、默说都行,然后同位互说、互听、互评,只提对方的优点,既相当于一次小演示,又让聋生有了信心。这样通过自说、互说、互听、互评,极大地创造了说话的机会,使每个聋生都能说、能听、能评,提高了每个聋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符合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其次,多鼓励,不批评,让聋生竞相发言。经过自由说和同位互说、互听、互评后,再有目的地指名说。指名说时,一定要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特别是指出说的优点,准备评说。一般情况下,指名说最好是先让平时少发言的学生说,对这部分聋生要注意多表扬,多鼓励,哪怕一点小小的优点都不能忽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再次,说写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说的环节进行完后,要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允许有个别不通、嗦的地方,写完后让聋生出声朗读几遍,觉得不顺的地方改一改,然后同位讨论修改,还可以把此稿放一放,隔一两天,再读一读,改一改,直到满意时,再把它誊写清楚。

㈢赏识教育是实施突出素质教育的叙述教学模式的关键

赏识处在叙述教学双线反馈的交会点上,是教与学结成有机统一体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叙述教学能否真正实现生本思想的转变,其关键在于能否架起聋生说话、写话到重新写话之间的桥梁,这将取决于赏识。

首先,赏识符合聋儿学习心理学规律,能有效地激发聋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从而形成反馈机制。在叙述教学的流程中,要形成学生线的完整的反馈机制,必须要有“重新写话”的环节。激发“重新写话”动机的,只能是赏识。一般地,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都期待被赏识。对于具有自卑感的聋儿,这种心理需求则更为明显,都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与肯定。聋生往往在赏识和肯定中观照自身力量,产生成就感,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上进的心态,就能重新形成写话的动机,成为其获得更大成就的基石。

其次,赏识应面向全体,立足差异,促进个性发展。赏识,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本思想,不仅是承认而且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承认个体有脱出常模确定个人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的权利,乃至承认个人有落后的权利。针对差别开展工作,就是说,差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不应该也不能够用同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赏识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差异的个体,发掘他们各自的闪光点,鼓励每一个性的发展,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精神,力促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第三,赏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克服传统叙述教学中的痹端,促成全体学生的发展。传统叙述教学评改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优等生写的话精批细改;后进生写的就马虎应付,满纸缺点。素质教育则不能这样,它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赏识就表明老师必须要有人本思想,必须以积极肯定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厚此薄彼,老师只有端正学生观,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只要老师以赏识的心态去看待后进生,那就一定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让他们也能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聋生不断地得到积极肯定的情感激励,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便能不断进步,从而完成叙述教学任务。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效性

一、操作目标明确,避免操作的形式化

小学数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作为学习方法,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性的活动。任何高效的操作,无不源于明确的操作目标的指导,操作活动的本质意义在于感知数学,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个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以便为进一步地深化认识提供认知基础。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看到把数学操作活动异化成了一种虚美的形式,纯粹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热闹,这显然是对动手操作活动功效的误解。有的教师在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以致学生无从下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发给学生一张一至六月的家庭用水缴费统计卡,根据前晚布置的回家调查情况进行填表。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但却忽略了地域性的特点,农村来的学生很难操作,家长交了水费的不一定都留有发票,能够填表的人不到一半。这样的动手操作只会使学生感到茫然、盲目,从而大大削弱了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因此,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明操作目的,并且在整个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目标导向,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有的放矢了。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自己心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动手操作目标,事先要弄清楚此操作活动是为了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是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还是探索数学规律,抑或是推导计算公式和方法;要达成什么目标,应对学生提出什么具体要求,等等,都要一清二楚。作为动手操作主体的学生更应明确其目的性,动手操作活动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下,具有方向性、程序性和自控性,以求得动手操作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目标导向,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始终在目标的调控下有条不紊。

二、注重观察比较的引导,抓住操作的重点

数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活动,动手和观察比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动手操作必须有观察比较伴随;若只动手不认真观察,就不可能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感知;只有学生边动手边观察,才能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地感知对象,为进一步学习概念、规律和方法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中,我们最为常用的诸如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本身都是动手和观察比较的统一。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把动手操作活动放在数学学习活动的整体中去设计,人为地把动手与动眼割裂开来,纯粹为了操作而操作,使得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不到位。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根据设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求出圆的面积”,同时启发学生能不能用转化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于是,就放手分组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在探索中,许多学生都面面相觑,有的怎样分也拼不成学过的图形。教师设置问题没有重点,没有梯度,过于宽泛,让学生无从下手。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必然融数学观察和数学思考于其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辨析能力,从而增加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三、注重引发数学思考,避免操作的表面化

第5篇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将层次性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内容设置上。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中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和情感要求等方面内容,设置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知识要求、问题案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该节课的“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等目标要求,在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如图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M、N是BD上两点,BN=DM.求证:四边形ANCM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如图2,ABC中,BD平分∠ABC,DF∥BC,EF∥AC,试问BF与CE相等吗?为什么?”等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训练内容,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不同教学内容中获得“学”的知识内涵和方法经验。

二、问题训练活动要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升”

问题教学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技能锻炼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问题教学一直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数学教师探究和实践的“主题”。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紧扣学生个体在以往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距,在问题案例的设置、问题解答的过程等环节,渗透和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让不同类型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从而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实现各个类型学生在问题解答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如在“相似形”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学习情况,在案例设置上设置了“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G=1,BF=2,∠GEF=90°,则GF的长度是多少?”、“市场上供应的纸张都有以下特性: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均和原长方形相似,问纸张的长与宽的比值为多少?”、“如图4,ABC中,∠ACB=90°,D为AB上一点,CECD,且3CD=5CE,3BC=5AC.试说明:ACD∽ECF”等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各个学生群体都有训练的机会。

三、评价辨析过程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人人都有所“评”

评价辨析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的机制和时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已经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将评价辨析作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评价辨析教学活动、解题过程、学习效果等过程中,将分层教学策略运用到评价辨析活动中,通过不同类型学生“思”“辩”“说”的过程,实现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全面进步。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情 慧眼 爱学 会学 学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84-0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前人对教师的职业职能的认定,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新课改之前教学目的主要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教师唯书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为了让“工具”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应对考试的技能,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也会进行认真揣摩,仔细斟酌,课堂衔接紧凑,课堂知识内涵丰富。然而,课堂没有“人”。教师的眼中更多的是知识,是学科,是考试,仅仅是没有活生生的“人”。因此,中国便出现很多高智低能的“工具”,“智力越高犯罪越可怕”流言盛行一时,初中以上的失学率高的令人担忧。究其原因,课堂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缺少用智者的眼光引导学生看待生活中的人与事,从而学生的道德观流失。教师的教学缺乏情感投入,教学没有感召力,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第二轮课改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地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课改下教学目标既需要立足于课程的任务,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落实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体验。由此可见,一节课的三维目标不仅仅关系着一节课,也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1 三维目标的落实落脚点在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师关注最多的,因为这可以直接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掌握情况上明显反应出来,因此,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到详尽的设计,力求科学合理,追求完美。而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是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保障,教师对这一目标的设计也会下很多的功夫,这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在于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在于教师对学习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预设……可以说过程与方法决定这节课的成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育人的真实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我个人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育艺术、个性魅力对落实这一目标影响重大,教师用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这一目标就得以实现。然而,名师的技艺在这里得以精彩绽放,教师的真正水平在这里得到了展现,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决定了课堂是否富有内涵和生命力。教师,不能不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用自己的智慧唤醒学生的灵气。

教学就是落实目标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也需要教师的人格感召力,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激情的绽放。

2 三维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的教学激情与慧眼

在国培《灰姑娘的故事》教学案例中,作为师者可以感叹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如何的重要。这一节课教师用独特的思维解读了教材,让一个童话故得如此富有教育意义而且如此感人。教师的德育渗透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绝妙的教育艺术让人拍案叫绝。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实际教学,或许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这不仅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有关,而且更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有关。教师站在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再加上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巧妙的设计,课堂思路就会很清晰,教学环节必然环环相扣。然而,“课继续,趣横生”之妙并不一定就会实现。此时,教师如果激情洋溢,赋予课堂感召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半功倍那是必然。

3 三维目标要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

在数学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让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出结果,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难点,更是数学学习的重点,要多加训练,构建数学模型,开发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整节课的轮廓就已经了然于心。我觉得最有效的方式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抓住核心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恰当的预测,寻找最佳解决途径。一节课就会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简言之,是德育的渗透。教育者要有独特的视角、智者的眼光引导学生学会对待学习中情况。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不是教条的说教,要能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恰当的落实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中的良机,这里说的良机指的是突破难点的机会。这也需要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出错。我听了一节《连减的简便运算》公开课,教学主要围绕“a-b-c=a-(b+c)=a-c-b”这种类型的题目进行教学。课到了学生练习环节,学生上黑板板演:266-87-13=288-(87-13)=288-74=214。教师就借助学生的出错,引导学生加上小括号后,前面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教学难点在学生的出错中得以突破。教学,不要怕出错,要巧用学生的出错来突破,这也是大师的手笔。

爱学,会学,学会,就是我对三维目标的认知。师者,必须是智者,也要做佛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三联书店,2001.

第7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课堂活动 基本程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9-01

经过几年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摸索、实践,笔者构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寻求规律-――概括结论,实践运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这一程序的操作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位著名心理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思维是人们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产生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探索活动的开始,任一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育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课堂教学中尽力追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强烈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通俗地说也就是矛盾。然后在设疑的引导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来。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关新知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认识新知的冲动。实践中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社会生活阅历浅,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面具有表面性,直观具体性,依赖性的特点,在学生的数学认知中,直观形象的思维通常处于峰顶地位。所以,数学课堂上的课开始,数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让学生尽快的进入一种好奇,渴求,迫不及待的思想意识中,因此,通常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力求表现出以下几个要点:

1.1力求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可采用设疑猜谜、表演小品、讲故事、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数学问题活动中去思考、体会、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有关数学新知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数学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他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猜着,最后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用如游戏等,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娱乐活动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如: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短等心理特点。

1.2针对数学知识,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画面中产生数学问题,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对数学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构成联系时,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学生所学的数学新知的本身是抽象的,只要教师有心善于观察,大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喜乐接受的游戏原型。这种“现实化”的课程导入,从而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踊跃发言,急于探索数学新知。

1.3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发现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认知矛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收集大量可用资料,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教师也可设置让学生自主设题,通过学生自己构造题目,教师再引导学生给予科学的分类、观察,在认识比较分析中形成认知冲突,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质疑,最终提出数学问题。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最优化的操作是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了一个能激起学生的数学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情境”:“从6月2日起,东东的爸爸,每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就带东东去公园玩。那么最早到 几 月几日东东全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这个问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数学认知冲突,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

2 探究数学问题,寻求内在规律

探究活动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它也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要素,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问题,才会努力去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积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三步骤:(1)个体独立探究;(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争论交错进行。争论过程即可以是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经过争论,思维发生碰撞,知识才会被内化和激活。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思维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3 总结概括数学结论,学以致用

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主要是数学教师,依据各小组讨论的多种结果,进行汇总,组织学生再分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内化、拓展和升华。如:在数学教学的这一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分组讨论后的正确的结果是很多的。比如:“分母可以去整除10、100、1000……中的一个数”、“分母里面只有2和5两种质数”、“分母是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找到的新知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引领学生让他们用最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结论:“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里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认识理解了新的知识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将学生已习得的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把新知应用于实践的的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新知练习时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奖励与强化,及时反馈与矫正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靳玉勒.探究教学论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机制,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早已为大家达成共识,我们数学备课组从三方面改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如何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数学教研组备课的有效性,是我们数学备课组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怎样的备课活动才更有实效性·在历次备课组活动中,对于教材中与以往不同的内容,我们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各组员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单元教学活动或补充或质疑,畅所欲言,达成共识,对于有争议的教学意见,各持己见的,请教同事、专家、网络,最终形成共识,杜绝自以为是的观念。根据学校要求,大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备课的实效性,首先集体备课前要确立主题;主讲人和各位组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抓住单元重点例题和重点练习进行教法和学法的交流;还要重视课后反思的交流等,在实际活动中,我们也一直坚持按照学校的集体备课要求去做,并且形成了自觉的习惯。

教师们精心准备导学案、课件,集体备课。各人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至少备两次,先自己备,再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根据集体讨论的统一意见修改自备的导学案,上课则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先带头讲课,青年教师先听后上,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完成修改的导学案传到办公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平时集体备课,老教师们研究教材,新教师们提出问题,各位老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无形之中形成了每时每刻都在集体备课的风气。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办公室里总会发现数学老师到位整齐,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寻求最佳的授课方案和途径。

二、思维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遵循课改思想理念,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完善自我。利用合作学习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加以交流,在辨析中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在疑难问题上,要求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登台讲解,使他们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淡化了纯粹的记忆。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条件的联合思维使学生保证了阅读时思考,条件记忆和结论分析的有机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读是训练这种结合的有效途径。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批改业,有统批、面批、讲评等形式,通过对作业的批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下课及课外活动课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不掉队,他们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

我们数学备课组,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大,学生层次差异大,学生思想波动大等,但可以保证,在职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尽心尽力,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历次数学学业测试,我们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情意与教学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0.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审美与表达等多个方面,其中审美与表达包括了感受美和表达美两个方面。美术课是其接受美学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教师对学生形成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应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自身的继续教育,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一起成长,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

1.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美术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各地各校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平衡,效果也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1]。目前普遍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并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导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二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他们在教学方面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不能找出适合既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2]。三是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都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课,缺乏专业性,这就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思考

2.1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重点在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没帮助。对于中小学的美术老师来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等。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应针对教师在教学上反馈的问题,体现对美术教师内在素养的培育与外化知识技能更新转化的需求来进行及时地更新,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可以把反思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添加进去,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其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3]。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为其教学活动多提供些帮助。

2.2继续教育应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

美术教师要想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理念。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学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习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其次,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中以模仿为主的模式。最后,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充分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可使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效果能够有所提高。

2.3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

传统的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培训是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培训往往都是统一内容、要求和进度等。继续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座教学为主,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方法也是比较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对学员在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这常常使得教师在培训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积极性。这就要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采用集中培训、业余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充分尊重教师之间的水平和需要差异,鼓励教师朝个别化、个性化发展。

2.4采用现代化的继续教育手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建立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教师培训网络,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它能够使美术教师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内容,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4]。通过网络来辅助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既方便又快捷。

2.5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

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认为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鼓励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政策导向上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多提供一些公费或自费进修的机会,还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竞争制度和学历达标制度从继续教育质量上给予他们提供更大的吸引力,提高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进步、自我提高的需求。素质教育在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给美术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接受继续教育,注重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来进一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和教学需求的新型教师,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坤.新课程视阈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J].大家,2010,23(12):89-90.

[2]石妙春.浅析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生长性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0,34(02):78-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