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体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9 21:11: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体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体育论文

第1篇

体育“学困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文化成绩差,就什么也不如别人,自己就是个学困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准确,把体育课当成简单的、自由的活动课,认识不到上体育课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终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在体育活动中的适应性也较差,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因此,心理因素是导致学生体育差的一个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对体育素养的退步会表示无所谓的态度,总感觉到自己一切都不行了,前途无望,有的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态度,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体育差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就悲观失望,有时感到无能为力,也只好得过且过,最后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二、“体育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与“体育学困生”真正交朋友。教师可在平时的分组练习、游戏或者一些比赛中主动和学困生组成一组,把他们带进集体中来,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多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使这些“体育学困生”由“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

2.激发学困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激发体育学困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师应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为基点,了解每个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项目。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体会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诱发内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就是成功,如果一个人经常成功,那他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心理满足的状态,这也会使他心情愉悦,精神舒畅,而且对这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令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对这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利用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个别指导、优生帮促。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对症下药,为其进行个别指导。这是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并且对课堂产生兴趣、掌握学习技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在这过程之中,教师应和学生维持向朋友一样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各方面,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之后,自然会感到加倍的温暖,减缓对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

第2篇

“三民”体育即民族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当代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文化发展也逐渐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下,世界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凸现。特别在校园中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多以西方体育活动为主体,少部分民族体育活动基本以协会形式存在,使得来华留学生不能深入的接受民族体育教育。不可否认西方体育文化正逐渐替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可能被不断边缘化的趋势。“留动中国”阳光文化之旅的比赛项目中,民族传统文化比赛项目则是此活动意义的重要所在。在“流动中国”的每个赛区,来自各学校的参赛选手带来了形式丰富的“三民”体育的竞演。例如,黑龙江大学的秧歌舞蹈《家在东北》展现了黑龙江赛区别具风韵的地域特色;内蒙古大学表演的《那达慕》展现了蒙古族男士会射箭、骑马、摔跤,女士能歌善舞的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色;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萨满舞》则展现了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神秘色彩;延边大学朝鲜族特色的竞演项目《欢庆锣鼓》中,身着民族服装的队员向嘉宾们献上了一对小长鼓,以示为比赛加油、鼓劲之意。由此可见高校可以在留学生体育文化交流中加入“留动中国”的比赛项目,也可自行举办具有地域民族特性的体育活动。例如,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抢枢、华北地区风筝赛、西南地区的竹竿舞等简单易行、内容新颖的“三民”体育项目。这样不仅丰富现阶段高校培养留学生体育活动形式的内容,又填补了留学生在华学习“三民”体育的空白;同时促进了“三民”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复兴的步伐。综上可见,“三民”体育已经逐步的融入到了高校留学生教学培养的课程中,它丰富了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的内容,也使留学生更加了解这历史悠远而又具有神秘色彩的国度,亲身体验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三民”体育不单是对在华留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提高留学生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对策

2.1高校应重视在华留学生体育课程的规范化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化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的在制定教学规划时才有理可依。

(2)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培养在华留学生掌握“三民”体育知识以及新兴体育项目技能为主。可利用定向越野答题等活动形式,多途径的使留学生既锻炼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又掌握“三民”体育的文化知识。

(3)开设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及“三民”体育的实践课程,在此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以丰富“三民”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为主。(4)做好体育课程监督,使留学生能够加强新兴体育项目的锻炼和掌握“三民”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使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

2.2提高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一套有效的针对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对策,留学生本身也没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要在课堂上、书本中学习,同时也要亲身体验它多民族的文化异样。有些体育活动是在书本中没有记载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悟它的文化和意义。高校作为管理和引导部门首先应使在华留学生参与到体育中来,加强体育健康知识及体育活动宣传,特别是一些能让在华留学生与我国高校留学生产生“共同语言”的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例如,定向越野、跑酷、轮滑、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世界熟知的项目。留学年龄基本上与我国在校大学生相仿,身体亦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体育课中使留学生的身体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快乐,体现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快乐体育。这样不仅使在华留学生可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也可让我国高校学生通过在华留学生传播的途径了解世界各国新兴体育项目,然后再加以宣传我国的“三民”体育项目。

2.3加强留学生间的体育活动交流

各省市高校应加强留学生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定期或长期举办形式各类的比赛,以赛代学,从比赛中了解我国的体育文化知识。“留动中国”的比赛就很好的反映出以赛代学的形式,既有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又加入具有我国特色的“三民”体育项目,使参赛队员在短时间内学习掌握新兴体育文化的要点和了解我国“三民”体育文化,从而脱颖而出一批优秀的体育文化使者,传播我国的“三民”体育文化。

2.4发展体育活动内容多元化

因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高校应及时掌握留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特别注重发掘来自留学生本国家的特殊体育项目);了解适合该地区或者该国家在华留学生的民族体育活动;加强宣传,使我国高校学生也能参与其活动中来,加强各国各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外来体育文化的平稳发展。

3结语

第3篇

1.1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性作用

大学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社会的需求,随着校园体育文化进步,校貌精神,学术严谨、环境优雅以及建筑的布局、体育的设施。同时也表现出体育品德、体育能力和体育团队的精神,学生在特殊群体中肯定起到非常的重要意义。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起到重要性作用。

1.2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的,使体育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学生在校园里造就和培养人才,同时传承与创新能力、品德锻炼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作用。同时也对遵守法纪、争强体质、强身健体。特别是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愉悦与乐观。育人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开阔知识面、能力创新人才。

2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实施途径

2.1科研方面途径

教学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在科研发展观,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反映出校园的风貌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只有在体育教学科研发展,国家才能在各个领域生存,那么体育成绩在能提高,才有国家的影响力,这一切都要通过体育场馆先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条件。学生才能科学的训练出好的成绩,同时还与临边共享体育资源,开发共建享受体育设施。最后来服务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训练与培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才发挥出它的场地、器材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怎样服务于社会用于到市场后,再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科学知识讲座。

2.2物质精神方面途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不但在外貌表现上给人们全体教职工精神状态的反映出的,也是校园风貌一种约定的规范,比如:校园的每年的必定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各个社团、协会每学期的举办的各种的球类比赛,用体育竞技比赛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促使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这也是历年来体育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给学生精神面貌和竞争意识形成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面貌的一旦形成后,必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集体凝聚力,这也是凝聚力的力量都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承而得到的,因此,体育文化更加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的辐射作用的,也是心理和生理上推动力,这种能量将对校园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的工作中能积极进取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力的。

2.3多视角发展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多元化体育活动形式,数字化多媒介网络通信将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和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对学生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和马上了解到世界的体育发展信息,互联网把世界的体育信息传播到校园体育文化里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从而改变着学生自己的行为,来熏陶着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情操,和大学生自己的健身目标。校园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体育课外,还会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都是一种有约束行为,要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的故障制度约束着,这也不能对每个学生管用。重要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定势,构建出一种相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已产生,就能得到相应并快速转化为行为,这种有效的约束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当下承担着对学生已经是信息网络时代,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使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的速度极大的提高,但方式也极大的简捷。通过体育文化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4校园体育人文发展路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它独有的创造和可创造性因素,比如: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和氛围,留给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和环境。改造场地和更换器材,改变运动场所的方式,更新竞技比赛的规则,创造新的活动方法,不断刷新新的纪录等等都与校园体育活动密不可少的关联的。未来国家栋梁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的新兴群体,而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在校园中营造出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的和精神面貌氛围和环境。锻炼身体振兴中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内涵所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

3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目标

3.1鉴赏能力熏陶

鉴赏能力的熏陶,学生要会欣赏与分析能力,那么体育鉴赏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理解成欣赏,它主要还是在分析,只有分析透切,才能达到鉴赏欣赏的目的,培养学生提高自我的文化熏陶,艺术本来就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为重要特征之一,把握好并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还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所以说体育也是情感、人文和动作来表达的出来的,两则有着和谐的共同之处,它们是人类实现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应,它即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也给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化发展中,培养学生艺术熏陶,也是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艺术熏陶,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位是非常重要的。

3.2社会体育学生人文熏陶

学生人文熏陶,首先情感上想象力上发展,学生要用全新的发展思维去看待社会及国家。那么就要通过活动形式的参与,从中感到周边的人文素熏陶,以师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在校园怎么样熏陶的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在校园中参与的各种讲座,参与社团活动,来加大对体育课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了解认识,不断参与人文精神,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生动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育发展才能的空间和天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增加学生自己的知识的储备和深度的了解。人文熏陶来影响和带动围边师生朋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大学阶段这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校学生教育者承担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3.3社会体育学生对校体育文化的传播

要在校园体育与体育文化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将成为培养社会体育学生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国家、民族的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重要基地,校园体育文化必将是一个核心长久培养基地,它将和师生健康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为实现新的目标所以在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意意识的培养基地。

4校社会体育学生对校园园体育文化发展意义

第4篇

1.1根据专业需求,突出重点

护理专业学生将来走向临床,主要工作是护理病患,包括密切观察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协助主治医师抢救患者和实施整体护理等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人体正常的生理指标和监测方法等,而生理学正是讲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指标及其正常值生理变动范围。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扎实的生理学知识对于今后开展工作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一般生理学教材是在解剖学基础上,按系统进行编排,内容繁多,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要紧扣“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用”的关系,对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要精讲、细讲,如血压的正常值及其测定。

1.2抽象理论具体化

除了借助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涉及比较抽象的理论时,应多举一些临床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呼吸系统肺表面张力时,概念比较抽象,也无法看到直观的实例。我们授课时先简单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表面张力的产生部位是气-液界面,可以举例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往里面慢慢倒水至玻璃杯口,请学生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生活经历,慢慢地注入水至玻璃杯口,可以形成高出杯口的液面而水不会流出,原因就在于存在表面张力。再简单讲解表面张力的成因,这样学生对于肺表面张力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形成机制。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生活,适时列举相关生活实例,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讲解生理相关知识点,并辅以图片和动画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基础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他们将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将来的职业作用不大;二是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难懂。因此,消除学生消极的思想是学好生理学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的观点如下:一是从自身做起,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高楼也无从建起,从而使学生明白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三是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巩固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四是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尤为重要,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图、文、声、画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由微观到宏观,不仅如此,多媒体还有助于师生获得及时的交流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一般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膜电位时,无论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这部分内容是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分层、逐渐讲述,阐明膜电位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同时利用动画、图片等,将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梳理,提出问题,由学生去分析、解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再如,讲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时,可以利用动画和动物实验视频演示心脏和血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血管系统是如何扮演着阻力和动力的角色,参与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血压的概念、形成机制具有直观的印象,也为下面讲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做好铺垫。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生理学知识中抽象的概念性问题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再加上文字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2PBL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即形成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针对大班教学,我们将经典PBL教学法做了一些改变。如学习胃内消化时,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胃溃疡的案例,学生分为8人一组,共三组。实施时,学生首先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问题,如胃壁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胃液的组成、各成分的来源、作用及其调节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病例思考胃溃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干预途径。然后学生总结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课下查看教材,并参阅课外资料,将有关问题的解答进行整理、归纳。接下来教师利用两个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其中每组有一位学生记录讨论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讨论,仅在讨论偏离主题或难以进行下去时进行适时引导。最后,教师根据病例结合授课内容总结相关知识点,指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模糊或错误的地方,并进一步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胃溃疡病人的护理要点和饮食指导。从实施情况来看,类PBL教学法不仅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之前,可以先举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例如,讲内分泌系统时,可以举例有些人为什么吃得多还非常消瘦、脾气暴躁,而有些人食欲不振、胖、精神萎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其发生机制是什么?由此我们一步步揭开内分泌调节的神秘面纱,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生理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类比法教学

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也给枯燥的内容增添了趣味,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我们将心脏比为“泵”,强调了它收缩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而窦房结细胞就是驱使心泵工作的“司令员”。再比如,讲到内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其比为我们的两个手臂:一只手嵌入回肠;另一只手仅仅抓住维生素B12,从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形象的比喻和肢体动作,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分段总结法教学

神经系统内容多、重点难点集中,与解剖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记忆任务量大,尤其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部分,容易张冠李戴。如何准确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总结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按节进行分段总结知识点,并列成表格进行汇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5横向对比法教学

在讲解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时,与第二章细胞生理中所讲述的一般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进行对比讲解。我们首先将生理特性分为两类: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结合图表进行逐个对比、剖析,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讨异同点产生的机制和存在的生理意义,引导学生跟随问题的深入去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构和生理特性的不同均是为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所服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探讨如果心肌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功能异常时,会导致机体可能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通过横向对比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将其融会贯通,还可加深其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结论均来自于实验。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血压的测量、脑电图的引导、动作电位的产生等,通过实验教学使以上内容生动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理论课上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生理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和练习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技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详细为学生讲解为何从静脉远端进针、进针的角度、入针后的落空感以及腹腔注射药物的注意事项等,严格按照相关临床技能的规范操作教授和要求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爱伤观念,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式多样化

第5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3-03

说起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其现状固然比十多年前有所好转,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存在和语文升学试卷的不尽科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说句老实话,在中小学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的是语文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仍近似于语文应试教育。这样做的危害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迫于通向应试教育的一次次语文考试,出于对所教学生语文分数的考虑(因为老师们明白,学校中主任、校长们说不看重学生的每次语文考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羞羞答答或者义无反顾所搞的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怎样教学生语文考分高就怎样搞,哪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不能提高。如此行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前途。

所以,现在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而是教学胆量如何。能力不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教学胆量没有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胆量呢?

不管平时的语文检测和统考试题如何,不管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考分“理想”和“不理想”,只盯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去教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语文教学胆量!

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了,最受惠的还是学生,随着中国各地小考、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进一步科学化,学生会从你的这种靠谱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即便在考试中暂不能受益,也会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所以,如此靠谱地从事语文教学,你最后就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或最好的语文老师之一,这应该就是你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一切的教育最终通向人的完善和成长,教育最终在人的完善和成长中得到检验。

笔者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又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

靠谱的东西往往也是离真理最近的。

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

我们朴素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

然而,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生活,抛弃、轻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最为可怕的是连书本上有血有肉的整体文章也被开肠破肚地细分下去,搞无休止的分析,搞大运动量的丢弃人文内涵的语词操练!这样的操练对应试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帮不上大忙,甚至连小忙都帮不上。长此以往的无效劳动出现在语文课堂和课外,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国人学习语文的此种误区由来已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过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1]

陶行知先生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坚强旗手。陶先生原名文浚,早年曾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体悟到王阳明学说的不足之处,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系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又加以他的成功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的朴素认识较为一致,我们本能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从不同方面对“生活教育”理念作了科学而朴素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每一个想要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老师都有必要好好地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

每一个有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之想法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语文老师,更有必要学习或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找到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根据,从而进一步增长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胆量,将内心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有如上的意义和作用!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朴素的东西往往是离真理最近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朴素不过的,它恰恰揭示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事实:

生活是教育之源,生活铺就教育之路!

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 这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到生活中去,要用生活本身来教育人,教育要提升人们的生活。陶先生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揭示了教育的源头、阵地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指出了教育的真源头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既然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认为生活要与教育相一致,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陶先生还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陶先生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材中的范文充其量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源头在生活那里。

二、“社会即学校”,指出了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如果从学生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阵地,生活是学生所要历练的主要教育内容。

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这里,陶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主要需面向社会,社会生活的内容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陶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代表着他们的思想见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不可能担负起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学用自如的面目。

由此,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才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亲历亲为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验,读懂前人和今人的优秀语文篇章,写出承载自己生命体验的真实华章。

所以,语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课堂教学只是学语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社会才是学生尽情邀游、提高语文素养的海洋。

当然,陶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他不过是借此高度强调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中,而不在学校内;另外,他提出的这一命题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任务,以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指出了教育的好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又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之长进来说是学,对人之影响来说则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老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以“行”求知,以做求学,以学求教,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由此,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老师拿着既定的语文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学生带着探寻社会和人生所生的问题走向老师,老师起到学生学习路上良师益友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理,提高了认识,言语认知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疗救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可为那些虽有朴素的“生活教育”理念但还没有勇气去践行的语文老师打了气,增了胆,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壮胆,给他们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便有了起点,并且不会因为暂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如在准应试教育中让学生得虚假的高分)而停止前行的步伐!陶先生是坚决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伟大旗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们有理由跟着他继续走下去,谁发现和掌握了教育的朴素真理,我们就跟着他前行而义无反顾!

诚然,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的教育官员、科研人员及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有识之士,继陶行知之后,亦注意到了国人学习语文的老毛病,发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语文老师比较重视对范文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因为语文试卷中多有相关的考点,这样的试卷好出、好改、好给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分析来分析去,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大量地去领悟和记背那些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魅力的优秀篇章,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教育部近几年先后颁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一致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

总之,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了,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等等。如此界定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得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亲近生活了,从而使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便有多宽广。很明显,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表现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如此,如今从某些从教个人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的教和学都有了比较清醒和较为科学的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已在相当多的语文科研人员和语文教师那里深入人心,引为结论,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由于语文平时检测和升学考试试卷的难尽人意,并且这样的难尽人意还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科学检测工程是个较难彻底攻克的尖端课题),所以,便会有语文老师还会徘徊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他们有时从事应试教育,有时从事素质教育,有时为了眼前学生的语文考分而完全丢掉了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再次回到高分低能的教学老路上去。所以,面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先哲的声音和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使我们从事语文教改的步伐坚定,再坚定,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培养 教学方式 与生活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66

小学生的素养包括的方面有很多: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习惯和语文应用等等,语文是其他文化课学习的基础,是一种与社会和个人沟通交流的工具,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主科之一,学生的重视程度一定要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这是人格魅力最基本的体现,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去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理解语文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兴趣的培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找对了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转变教学方法,死板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转变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结合的科目,不仅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而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语文,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且能够恰当的使用,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掌握好了语文知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的传承,也是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今社会,没有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是需要有研究报告的说明,例如当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论文就是因为语言晦涩难懂一直没有被人们理解,直到后来的科学家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世人才惊讶于这一发现,然而这又过去了好几十年了。所以说,只有充分的认识学习语文才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老师需要在第一节课就要向学生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每个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一直都在接触语文,而语文则是其他各科的基础,许多学生应该都能感受到,有些数学题其实会做,但是因为有些文字不认识,这就使得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导致题目做不出来。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很容易出现,所以,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他的学科往往很难学好。因此要想做到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能够达到高的分数,需要做到的基本工作就是学好语文。

二、兴趣培养的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语中就能看到兴趣的重要性,陶行知也认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成功后能够得到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产生成就感就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当学生们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称赞或者奖励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进而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分组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这样就能全面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的讨论和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朗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好的小组得到一个小红花,这是第一个步骤,接下来进行课文的学习,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文章的重点,每个小组进行回答,然后老师可以补充重点是潮来时的壮丽景象。重点引导学生们认识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通过小组的形式理解比喻句的用法和好处,这样学生就能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也才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会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同时学生们的交流也能带动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方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学习兴趣是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出去春游,在游玩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语文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表现,当看到柳树吐出嫩芽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在自然界中真实的感受古诗魅力的方式是学生最容易记忆的方法,当学生真正的置身于大自然中时,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诗人在春风吹拂、垂柳飘动、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时的感受。通过这样接触大自然学习的方法会使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转变教学方式还包括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探究者,师生关系相处的融洽了,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请教老师。当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好朋友时,学生有什么问题才敢告诉老师,不仅仅是学习中的,还包括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和谐相处这是一切教学方式的前提。

四、与生活密切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学生的学习,老师、家长和学生要有效的配合,老师可以布置一个需要和家长一起完成的作业,如一起去超市购物,学生根据家长的需要列出一个清单,到超市自己进行挑选商品。这样的作业用处很大,既让学生温习了学过的生字词,又在实际的生活中学到了许多的新词,通过这种方式会使得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

第7篇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构建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诉求和文化自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在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和终身体育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职;职业素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民族存在属性的识别符号,[1]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具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在思考,体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呢?我想或许是体育运动内涵所升华的一种体育文化,扩大了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主要形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势文化,承载着体育文化的厚重,是校园群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着学生的集体人格。[2]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很难准确定义的,它作用隐蔽,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定义,若伸手去抓它,除了不在手里,似乎它无处不在。

1.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一种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集体人格”。[2]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传播、规范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空间,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价值观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导,决定着体育文化的方向;第二层是制度规范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等。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任何社会群体环境里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文化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延伸,最终触碰的还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

第一,群体性。文化是体现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在特定运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性格和行为方式,是在运动规则和教师主导意识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仅仅强调体育运动的个人技巧,更注重学生之间协调与配合。在规则的引导和规范下逐渐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成为学生个体性格的组成部分。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就构成集体人格,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当然这种校园文化是多维度的,未必都是正面的,其中也存在负面的成分。校园体育文化正面效应最大化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协作努力的目标。

第二,趣味性。趣味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结构要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营造一种文化依赖,趣味性是构建体育文化最富有魅力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是体育活动被需要的诱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体育课带给学生的痛苦胜于其从中获得的快乐,过去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课外体育活动在相应规则内学生可以随性而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具有消除疲劳、娱乐身心,体育运动过程带来无限刺激,是当局者的文化享受。

第三,树人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规范、引导和历练。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的树人性伴生于文化形成全过程,由文化构建初期的文化约束、规范到发展成熟后的文化自觉,是深层次的文化体悟和认同。文化的树人性不同于现代科学,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予以衡量,校园体育文化树人性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大致方向是可以把控的,其文化塑造方向在起初文化规范阶段已经定性,将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服务。

2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价值

要弄清楚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价值,就必须从校园体育文化的起源说起。校园体育文化起源具有模糊性特征,是一个由模糊向清晰演化的过程,[3]这个过渡需要中介物来承载,教师、学生、物质资料、学校文化、制度规范等承担介物的角色,在基础介物固有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系统中蕴涵着零散的体育文化的元素,离开校园文化的氛围,体育文化元素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当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处在潜意识阶段,学生只有经过一定阶段的系统的强化训练,才能在个体心理上附着体育活动因素,并使之产生心理倾向,使体育文化心理和体育文化行为趋于一致,逐步形成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时,校园体育文化起源才真正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价值是多维度,全方面的,相伴与学生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2.1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

体育文化具有其生命力,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其本身也不断受到文化载体的影响而嬗变。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域中,多元文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形成了对有限空间的激烈争夺。尤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网络信息霸占,投入到体育活动的时间快速萎缩,校园体育文化生命力受到严峻挑战。统计发现,2013年大学生每天从事网络、游戏时间平均为2.3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为0.3小时,与2010年的1.8小时和0.8小时相比,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压缩。我国有大学生体质测试以来,大学生体质一致呈现下降趋势,未见改观。不仅影响到学生技能素质,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浅显且不求甚解的网络知识对学生素质教育注定是低效率和不确定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素质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文化空间的争夺越发显得重要,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争夺文化空间,成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团队意识教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和要求与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教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4]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暗示性和渐进性上。群体性体育运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沟通路径和情感交流,每个人在赛场上不仅展现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不仅要发挥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要处理好与裁判、教练、同伴、对手、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团队意识教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学生在体育文化进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随着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拓宽了情感沟通的渠道,增加了参赛学生、指导老师的交往思维空间,打开了师生封闭的“意识壁垒”,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正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使体育文化内核的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一起塑造了高职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回溯远古历史,我们发现“文化”其实是人的活动痕迹,当这种痕迹集中起来,“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共同体。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局限校园的空间和学生大学求学时间,体育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每个个体的气质和习惯,不可避免的突破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将是终身性的。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突破了校园文化的范畴。大学是每个人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期间是学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体育文化意识能否建立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在潜意识上不断强化这种文化信息,并以个体为基点唤起他人的运动意识,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体育文化,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范围,这种现象伴有终身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级阶段,体育锻炼自觉和习惯的养成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3.1体育文化自觉的深度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激烈竞争的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最佳路径。校园体育文化既是凝聚精神的纽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量的重要维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出发点要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自觉性,自觉性的提升才能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认同。

3.2体育文化意识诉求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形成规律。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贯穿始终,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鞭下,体育被边缘化,体育意识的萌发和其生存环境缺乏和谐音调,体育意识诉求始终处在萌芽阶段,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停留在简单的嬉戏,对体育文化隐化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化成为一种奢望。高职教育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压力,体育文化诉求意识得到释放,在体育文化自觉意识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育文化诉求,适应高职素质教育要求。

3.3构建体育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一种文化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面向社会必备的素质要求。校园体育项目大多起源与西方,刻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含蓄”文化,隐含着个性与自信文化元素。[5]体育文化自信是在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多为现代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上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体育运动的自信文化元素正是学生所欠缺的,在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和意识诉求上注入“自信”,将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整体塑造。

[基金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069),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课题(DF2013016)]

参考文献:

[1]王永华.回族体育文化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

[2]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艺术出版社,P6.

[3]吕利平,郭成杰.根基文化与体育文化起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4]苗治文,齐凤.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

第8篇

[论文摘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从学校层面上看,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家庭层面看,望子成龙,期望值高。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简述:

1.1 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1.2 “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1.3 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2 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原因剖析:

2.1 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

2.2 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占据了青少年上大学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使他们从小就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滋润。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的氛围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长期以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为将来谋得高薪水的职位打下基础,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

2.3 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

3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3.1 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3.2 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人受益终身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精神振奋等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健全精神人格。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人生。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3.3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 培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4.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4.2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3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4.4 政府、社会、高校积极参与,联手培育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1前言

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3.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3.3体育消费的场所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3.4体育消费时间的选择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英军.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及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65-6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