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6 15:2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第1篇

大西洋的另一岸,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一大早在推特上“代表全体加拿大人,向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爱丽丝・门罗荣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门罗的好友,加拿大另一位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在推特上说:“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爱丽丝,赶快接电话啊!”

而此时的门罗,正躺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小镇的家中,安然地睡觉。这位想象力丰富的女作家没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82岁的门罗老太太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在采访中她甚至一度语带哽咽:“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只是很快,门罗就恢复到了往日的谦逊与平和。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一百多年里,第13个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三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但门罗自己却觉得,写作“是一种绝望,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门罗说。

“饭厅里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放满了书,”前去采访的《巴黎评论》记者描述道,“而在其中一侧,放着一张小书桌,上面是一台旧式打字机。这就是门罗写作的地方。”

家境贫寒的门罗只读完大学第二年的课程,随后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四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进行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种强迫症,非常糟糕”。

曾经一段时间,她要照顾四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一点,然后第二天一早六点起床。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她从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拿出交际时间来写作,对门罗来讲,并不算是一种牺牲。“主妇们聚在一起,争论些什么方式吸尘或是清洁绒毛玩具更好,”她对此很不屑,“我都快被弄疯了。”她宁愿推着婴儿车,走到几公里外,避免这些咖啡聚会。但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的小说中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这个城市郊区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生活。

第2篇

关键词:张慧兰 小说集 《证人》

读张慧兰的小说,使人想起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南方小镇约克纳帕塔法。张慧兰的小镇虽然没有确切的命名,但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福克纳异曲同工,都生活在这个无名小镇上;与福克纳不同的是,张慧兰小说中的人物,多为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行色匆匆穿行在乡村与小镇的时空地带,怀抱梦想,我行我素。这些看似不经心信手拈来小人物,却是作家精心采集的一朵朵生活浪花。

张慧兰于是诠释其小说:“它们是我精神领域里开出一朵朵小花,是我自留地里生长出的一株株菜苗,我喜爱它们,喜欢品尝它们……”

张慧兰小说精神领域里开出的一朵朵小花,如同小镇漫山遍野盛开的映山红,热情而绝不艳丽,她带着作家朴实无华的审美理念,其视觉投焦点,往往集中正在运动中的生活一隅,在思绪荡漾的感性触摸中,牵引出一个个关于小说的记忆,提醒和焕发记忆的却是作家审美对象化的领域――那个尚未明确命名的小镇。

正如英国学者休谟认为:“如果没有记忆,我们就永远不会有因果关系的概念,因而原因和结果的链条也将不复存在。而构成我们的自我和个性的正是这个链条。”而美国学者伊恩・P・瓦特在其《小说的兴起》里引用了这段话,并且强调说:“这个观点就是小说的特征。”

小说与记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著名作家余华也谈到儿时记忆是如何美妙地触发和点燃了小说的叙事热情,并认为其好多小说都于记忆有关,《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呼喊与细雨》,尤其是给他带来众多荣誉的《许三观卖血记》,都与记忆有关。问题是,拨动小说家记忆燃烧的只能是现实。余华谈到《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初衷,是因为接到父亲一个电话,告知“李血头死了”。作者这才搜索回忆,想起了每年春天来村里鼓动村民到县血站献血的“李血头”,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别出心裁的关于卖血的小说因此应运而生。

而张慧兰的《证人》小说集,大致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精短小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第一类精短小说,如《愧》、《疯哥》《路魂》《老师,我做你的男朋友》等,大多结构凝练,人物单纯,情节集中,没有刻意的粉饰和作秀,而是沿着生活的河流,如同观风景,写出了爱情、亲情、师生情、乡情和邻里情,在玲珑剔透的简述中,传达出作家对于乡村生活的印象。精短小说的结构特征,从理论上谈,它不需要表达复杂的生活局面和故事载体,仅只截取生活的横断剖面,采集生活浪花,就像鲁迅先生总结的:“以一斑而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有的作家甚至将“浪花说”来诠释短篇小说。精短小说宥于篇幅所限,在叙事章法上尤为注重灵巧,尤其讲究所谓欧・亨利式的结尾,让人物言行的几个片段跳跃似的显示出性格光斑,而不是求得性格的完整性。

第二类的短篇小说,也有其意义。而当代文学的短篇小说创作,在经历了新时期文学始初的创作繁荣后,作家们似乎暂时退于舞台幕后,除了少数作家坚持短篇创作,多数作家则很少关注和倾心短篇小说创作。张慧兰却一如既往坚持短篇小说创作,靠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游刃有余地在生活时空里采集浪花,写出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生活与艺术融会贯通,其短篇小说如同一朵朵浪花闪现,浸透着生活的浓汁原味。从中不难看出张慧兰作家对于乡村生活一如既往的眷念。眷念其实是延续和保存一种永远的记忆。作家站在乡村审美立场上观察和描写乡村的美和魅力,融会地域和时空因素,在自然而然的时空转折中,将乡村审美与都市审美互补,时代进程化的趋势,导致了笔下人物的生活趋向和生存目的。

张慧兰显然掌握和理解小说的特征,调动了所有的生活记忆,积累,倾注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感情,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读的故事……乡村生活的平静和安宁在起伏跌宕中开始有了细微的波澜,抑郁不安,思绪蜕变,非正常化的人性因素在小说时空中隐约闪现。《证人》里的短篇小说,所写的内容或题材,仍然带着作家的叙事特征,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既带有小镇简朴的情怀,又有了超越小镇生活领域里的动态不安因素。如《证人》中小夫妻间的相互猜疑,捉迷藏似的感情摩擦,透着一种不安分。包括《野种》《替身》等,均多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写情感世界突兀出现的真空,写敏锐多疑的性格冲撞。而这些人物故事多发生在乡村生活朝城镇化进程的时空中,各种想法和欲望如暗流涌动,每个人怀着不甚明了的目的愿望,抑或生活梦想,使得这部乡镇小说有着风景画卷的宽泛,显示作家乡镇审美立场的坚定性和忘我性,值得阅读和肯定。

《证人》里的第三种类型,即这部小说集里为数不多的中篇《房梦》等,则表现了乡村生活朝城镇化迈进途中,必然出现的新的性格冲突和新的感情裂变,以及普通小人物对于新生活崭新和悠悠的憧憬。《房梦》中的男主人公,老实本分的丈夫培友顶替父亲职位到了城里,因为这个原因,漂亮的柳絮才嫁给他,当上城里人。但初时的进城喜悦过后,小两口开始为房发愁。此时的城市,楼盘林立,万人倾之,买房就像全民行动,疯狂得无以复加,所有人都在买房子。女主公柳絮也想有套自己想样的房子,幻想有朝一日把亲戚朋友和熟人请到家里做客,显摆一下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虚荣心。这不为过,以至她委身于老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得到一套房子。这个在以往小说中应该得以严厉批判的女人,在《房梦》得到令人叹惋的同情。乡村审美离与城市审美在此想相互参照,相濡以沫,男主人公最终原谅妻子越轨,可以看作是两种审美互为参照的结果。

还是说美国学者伊恩・P・瓦特的《小说的兴起》,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其中的哲学、宗教、经济、社会阶段、科学技术诸种因素都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定型,起着或多或少,甚或是关键性的作用。小说之兴起,综观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们不难发现,要了解文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某种文字形式的形成过程,必须结合时代,接融合我们赖以生活的生活时空。

当然,张慧兰的乡村情怀与小镇情结,虽是带着生活局限的真实小镇,却是充满人生梦想和生活理想的小说艺术世界。上面说过,张慧兰的小说与福克纳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在她的小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福克纳相似的小说手段,如运用丰富的乡土语言创作,在技法上,运用重复、比喻、夸张、变形、幽默等手法来表达心声,却又不同于福克纳,完全坚持乡村审美的立场,而是兼容城镇审美,将两种审美融会贯通,在描写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和自然环境时,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而一旦表现人物性格冲撞时,又闪现出新的审美情怀,表现出一种情感转移的倾向。

透过生活复杂的格局,窥见小镇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将笔触伸进人物隐秘的精神世界,通过塑造各种乡村人物形象来建立起新乡镇生活的审美立场。

张慧兰的小说显然属于现实主义。她朴实无华的叙事策略和语言策略,在经验化的叙述中,日益得到提升。下一步需要提升的恐怕是增强作品的文学内敛,增强作品的艺术含量,包括提炼和丰富语言结构、增强叙事的审美情趣,跳出惯有的策略,将艺术视野投放到更广阔的小说世界,使小说肆意,将人生梦想与小说梦想融为一体,试想那种小说情景,该是何等的神奇与壮观。

城镇化的日益进程,单纯的、风平浪静的乡村已经成为过去,站在今天的审美高度,我们既要坚持过去固有的审美立场,要保留美好的瞬间回忆,让记忆推动小说燃烧,只有倾情燃烧,叙事的热情才不会消退。我们有理由期待张慧兰的小说能够走出自我,走出思维狭隘的时空,写出更为精彩可读的关于城镇化的风俗画卷。

参考资料:

1.(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

2.(英)大卫・休谟《论情感》

第3篇

例一已知:放完暑假刚开学。求:最近作业挺少的,做完作业能否玩会?

解:行吧,毕竟刚开学不紧张。

批阅:这怎么可以!刚开学作业少,正好利用空余时间做点习题,等明天我去给你买套五年中考三年模拟。批阅者:爸爸

答:对,爸爸说的对,我应该充分利用好时间。

例二已知:明天期末考。求:今晚是否可以玩会儿?

解:可以,今晚不用拼命了,好好放松放松争取明天考个好成绩。

批阅:不行,明天就是你整个学期的测验了,都到什么时候了还想着玩?还想不想考好成绩了?真是胡闹!批阅者:妈妈

答:是是是,妈妈说的是,我今晚应该好好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

例三已知:昨天刚考完期末考。求:今晚是否可以玩电脑?

解:当然,好不容易把考试熬过去了,好好放松一下吧。

批阅:呵,这才刚考完你就想着玩了,马上就要毕业了你还这么不自觉,一点数都没有?去复习完半本初一上册历史再玩!批阅者:爸爸

答:爸爸说的对,我不应该这样,我会好好复习的。

例四已知:放寒假了。求:都放寒假了,这下可以好好玩会了吧!

解:好好玩吧,一个学期下来了是该好好放松放松了,下周带你去杭州玩一个星期!

批阅:又要玩?你说你都初三了,就这样整天想着玩你能考上重点高中吗?不行!这个寒假不能玩电脑,表现的好的话可以给你买本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至于旅游,不用去了,省下点钱,明天我去给你报补习班!批阅者:妈妈

答:对,妈妈说的对,我应该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

第4篇

笔者认为,教学中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深度阅读,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鉴赏领域,而且能扩展学生的精神境界,净化学生的心灵,展示学生的阅读个性。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实践体会。

一、指导名著阅读,扩展学生精神境界

“文学所代表的就是梦想,就是冒险,就是去寻找被锁在塔里的美人”(许钧语),它是现实的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的世界,而阅读正是引领我们进入这个精神世界的秘密通道。可是教材名著方面的篇幅有限,虽然有语文读本作补充,相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积淀而言却是少之又少。另外,基于目前的教育模式,即便是热爱文学、渴望阅读的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泛泛而读,更不用说“读得深,读得广,读得主动,并且有所思,有所悟”了。

为此,教学中可首先依据叶老“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的理念,分年级精选推介出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名著,引导他们进行海量阅读,广泛阅读。如高一年级在下半学期可结合语文教材必修四,阅读两本必读名著:《雷雨》、《巴黎圣母院》;三本选读书目:《欧・亨利短篇小说》、《名人传》、《文化苦旅》。计划5月读完《雷雨》、《欧・亨利短篇小说》,6月读完《巴黎圣母院》、《名人传》、《文化苦旅》,多为一月一书。其次,借助过程性评价,来引导深度阅读。如在每月四节阅读课中任选一节,采用出卷面思考问答题、概述故事情节、描述细节、讨论人物形象、揭示标题内涵等方式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场通过分小组讨论,或分正反两方辩论形式解决。这样的阅读指导比较详细,使学生阅读名著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而这种阅读又能使学生得以漫游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空间,在阅读中重新经历、感受书中的生活,这就极大的扩展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如潘昀茜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甚至那些我曾不愿碰触的世界名著……走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主人公保尔的坚强毅力;走进《简爱》,我被简爱那种真挚、顽强不屈所激励;走进《名人传》,我们会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而叹息,为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所折服。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是通过深阅读的方式既拜读了名著,又叩问了心灵,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极大的提高了自身精神生活的质量。这样的深度阅读,甚至能起到精神自救的作用。

二、推介文学大师,开辟一方心灵净土

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其实就是在读人,作品的魅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作家魅力,名著只是一个中介,即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读《呐喊》,我们也会想起鲁迅那战士的形象。“星斗其文,赤子其心”,捧起《边城》,便是品读沈老,那曲折的故事,那动人的传说,在沈老的笔下流淌。他的文章和他的名字一样,与世长存。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直觉上的,这种直觉实际上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秦文君语),是作家本性、天性、个性的自然流露。

思想家里奥・斯特劳斯说:“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在于它能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能赋予我们美好事物的体验,将我们从庸俗中解放出来。”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人早已失去了本性中应有的单纯与幽默,变得粗俗、世故和冷漠。为此,我们应努力开展文学大师推介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名人生活经历的同时获得自己的体验。我们曾经向学生推介了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巴金、老舍、、海明威、欧・亨利、钱钟书、张爱玲、路遥、史铁生、梁晓声、顾城等人。推介的设想是人物覆盖古今中外,并覆盖到各个专业。在介绍不同文学大师时,力求寻找其最个性的一面,给予学生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如钱钟书偏重于“天才的学习方法和狂狷的性格”,路遥偏重于“路遥知马力”的创作艰辛,史铁生偏重于“宁静致远的生死观”,梁晓声偏重于“平民意识”,顾城偏重于“童话诗人的创作风格”,海明威偏重于“硬汉形象的塑造”。这些恰恰体现了作家天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整地保留人的天性的文学名著自然就成了一方心灵的净土,而这片净土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根。

这种推介活动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深度阅读氛围,激励学生努力在文学经典这片净土上去冒险,去寻梦,去求索,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这也正是名著深阅读的诱人之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展示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我们知道,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善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促使学生的思维角度更加多样,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这其实也是一种深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浮光掠影的阅读是无益的,写作又是阅读的氧化剂,它可以使阅读与生命相互丰盈。提倡个性化阅读,要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多一层考虑。例如可以把作品研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课题,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有关作家的一部或几部作品,就其某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这类课题可涉及有关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美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学生可选择一两个方面或多方面进行研究。如曹雪芹《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鲁迅《药》人物姓名的思想内涵研究,老舍《骆驼祥子》京味语言风格研究,欧・亨利小说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研究等。如品读鲁迅小说集《呐喊》时,学生就对《故乡》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些学生引经据典说是对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而得出的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

第5篇

【阅读内容】

《夏洛的网》(节选)、《最后一片叶子》《穷人》《小抄写员》《小丑的眼泪》《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六篇课文,理解词语。

2.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纯真的友情,感悟最后一片叶子给琼珊带来的力量,体会桑娜、渔夫的善良和叙利奥的体贴懂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真情。

【教学重点】

阅读《穷人》《小抄写员》,品味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含泪的微笑”这组课文。

2.字词过关。

(1)老师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一些陌生的“拦路虎”,这些字你认识吗?

黧 搔 涮 赘 盹 啜 稽 攘 烊 荞 奢 侈

除了这些,你还遇到了哪些不认识的字?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哆嗦 啜泣 熙攘 嗫嚅 荏苒 凄风苦雨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妙趣横生 无济于事 束手无策面面相觑 心神不宁 一如既往

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除了这些,你还积累了哪些词语?给大家介绍一下。

3.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思考:六篇课文讲了六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重点,走近《穷人》

1.过渡:《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虽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能用一句话说说桑娜和渔夫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小结:他们是穷人,生活极端贫困,他们又不是穷人,他们精神上却是如此富有!

2.出示要求,圈画感悟。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作者是怎样写的?

(2)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作者又是怎样写的?

3.全班交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描写中感悟人物品质。

(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读读这两个片段,桑娜此时是怎样复杂的心情?

小结:这两个句段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激动,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却坚定了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心理活动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忧虑,使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走近《小抄写员》,品味心理描写

1.穷人之间无私的帮助感人肺腑,亲人之间的相濡以沫同样带给我们感动的泪水。《小抄写员》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父亲对叙利奥的态度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快速找一找,是怎样的变化?

2.《小抄写员》的故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叙利奥因为帮父亲抄签条而影响了学习,多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和误解,但他并没有退缩。他是怎样想的?画出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阅读交流。

小结: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叙利奥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叙利奥复杂的心情,烘托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关心。

3.练笔:故事的结果如何?看故事的最后一个温馨的镜头。

(出示句段,齐读:叙利奥疲劳到极点了……)

(1)当叙利奥醒来的时候,他发现“床沿上靠近自己胸口的地方……这时睡得正熟哩”,这时他又会想些什么?请你为叙利奥写一段心理描写。

(2)学生交流。

小结:是的,生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艰辛和痛苦,还有真情的欢笑和感动,还有人生的真谛――爱。它让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

四、略读《最后一片叶子》《夏洛的网》

1. 最后一片叶子使琼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故事的最后一段既含蓄又耐人寻味,打开到141页,细细读读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病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小结:其实原文中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一个绘画水平一般的老画家,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困潦倒,年过六十却还一事无成。然而贝尔曼平凡一生中的最后一片人生叶子却是永存的。

2.《夏洛的网》里,夏洛挽救了小猪威尔伯的生命,虽然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夏洛无怨无悔。

(出示:“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对此,谈谈你的独到见解。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生命不是平淡地活着,或者自然地离去,而是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爱的温暖和友情的快乐。生活带给人们的也不单单是艰辛和痛苦,更多的是真情的欢笑与感动,人生的真谛――爱。它告诉我们要在幸福的岁月中享受人生,在艰难的岁月中笑对人生。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第6篇

    命运多舛的人生

    1925年3月25日,奥康纳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萨凡那市。她出生的这天,正好是罗马天主教的“圣母报喜节”,也就是天使向圣母玛利亚告知她即将有子的喜日。她的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遂依据圣母的名字给她取名玛利亚?弗兰纳里?奥康纳(Mary Flannery O’Connor)。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深受父母宠爱。父亲是一名成功商人,母亲出身名门。优越的社会地位限定了她的生活范围,加之母亲管教严厉,她几乎没有朋友,童年十分孤独。她小时候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喜欢饲养怪异的禽鸟,五岁时曾教会矮种鸡倒走。另一个是利用图画和简单的文字创作故事,在孤独时与人物对话。在她后来的作品中,她喜欢把鸟作为某种意象,最突出的就是她在短篇《流离失所的人》中把孔雀描写为上帝的意象。1941年初,她的父亲因患红斑狼疮去世,因此,父亲是她不愿触及的内心创伤,在她作品中很难找到父亲的形象。

    奥康纳6岁时在萨凡那圣文森特女子学校接受天主教启蒙教育,这奠定了她的信仰基础。在米利奇维尔读中学和大学期间展露出绘画天才,曾担任校刊美术编辑。1945年7月获乔治亚州女子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后获得爱荷华大学奖学金,进入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组织的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学习写作,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同年,自作主张把“Mary”从名字中剔除,她不想被误认为是一个南方洗衣妇而被出版商、读者轻视。在工作室研修期间,她研读了詹姆斯?乔伊斯、弗朗兹?卡夫卡、威廉?福克纳等着名作家的作品。1946年在她21岁时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天竺葵》,并着手首个长篇的创作。1947年获莱因哈特小说奖。1950年被确诊患上了家族性遗传疾病红斑狼疮。1951年,随母亲回米利奇维尔的安达卢西亚农场休养,在与病魔斗争同时,继续长篇小说写作。1952年,长篇处女作小说《慧血》发表,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 8月3日,因红斑狼疮引发肾衰竭去世,年仅39岁。美国评论界称她的早逝是 “自菲茨杰拉德去世以来美国文坛最重大的损失”。

    先知陨落的时代——信仰的求索

    奥康纳在20多岁时,先后发表了《慧血》和《好人难寻》《河》《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等十几个作品。其中,《慧血》是她27岁时发表的长篇处女作,创作历程经过了七年。故事主人公黑兹尔·莫茨 (Hazel Motes)是个“二战”退伍兵。他出身于牧师家庭,受传教士爷爷影响,很小就有罪感,认为耶稣为救他而死,对耶稣充满了敬畏之情。因年幼好奇,偷看马戏团的裸女表演,受到了母亲的斥责。母亲强调说 “耶稣就是为了给你赎罪才死的”,这更加重了黑兹尔·莫茨的负罪意识。为赎罪,他穿装有石子的鞋行走,立志当传教士。“二战”期间他参军服役,用自己坚定的宗教信仰抵御各种诱惑。由于战争创伤,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发现自己的灵魂不存在了,于是心灵极度痛苦的黑兹尔前往托金汉城,希冀获得精神的指引。到达目的地苦寻后,发现无人能对自己进行精神救赎,悲愤之下,他决定放弃对耶稣的信仰,创立一个没有耶稣的新教(the Church Without Christ),并宣称世上本没有堕落,根本不需要赎罪。黑兹尔偶遇一个自称有“慧血”的孤独青年伊诺克,伊诺克为了与黑兹尔建立友谊,受直觉冲动驱使,为黑兹尔偷来博物馆的一具木乃伊想做他新教象征,被愤怒的黑兹尔摔得粉碎,这让伊诺克获得友谊的幻想彻底破灭。当绝望的伊诺克看到扮演大猩猩的演员在扮演猩猩时能与人握手交流,他暴力抢劫了扮演大猩猩演员的演出服,自己扮成了猩猩。为了获得与人握手、和人类交流的机会,伊诺克竟不惜从人退变回“兽”。反映了由于“二战”的残酷性,使人类数百年精心构建的道德观念和理性信仰被摧毁,现代人出现精神信仰迷失,多沉浸于物质生活的贪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异化快速发展。尽管黑兹尔声称创立新教,表面不再坚信耶稣的救赎,但他的一些怪诞举动,反映了黑兹尔内心深处对基督教偏执的热爱。黑兹尔抵制了假盲人牧师女儿的诱惑和算计他退伍津贴的女房东的温柔陷阱,追杀了利用他的新教赚钱的骗子,用行动证明了他对耶稣基督的忠诚,希望获得耶稣的救赎。在这个人已被异化为非人的社会,他无法与那些自私、贪婪、冷漠、灵魂愚钝的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在精神无所依托的极度痛苦中,黑兹尔用石灰水自盲双目、胸缚带刺铁丝自虐赎罪,最终凄惨死去。黑兹尔用自盲的方式,向上帝忏悔,虽然给肉体带来了极大伤害和痛苦,却换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并告诫世人,看不到上帝的人就是盲人。揭示了对上帝忠信就可获得救赎的主题。

    黑兹尔是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希伯来先知形象,他的怪异行为彰显了《旧约》中先知以赛亚为传达上帝旨意,赤身露体、赤脚行走三年的行为叙事。先知是古代希伯来民族能够接受和传达神的启示的人物,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在古代希伯来社会的宗教、政治、道德生活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奥康纳运用希伯来先知式的寓言警示和变形写作手法描绘美国社会的世态图,书写了《慧血》主人公黑兹尔的希伯来先知行为叙事,借助了希伯来先知文学传统价值来救赎战后美国人的信仰迷失与道德堕落。

    奥康纳生活在被称为“圣经”地带的美国南方,新教的加尔文派在这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它强调 “原罪”和“人性恶”,认为人的灵魂只能靠上帝的恩赐得以救赎。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奥康纳的短篇几乎都是有关罪与救赎的主题。她非常看重自己的宗教背景,说:“如果我不是一位天主教徒,我就不会有写下去的理由,没有观察周围事物的必要,甚至没有理由感觉到恐惧,也没有理由去享受。”她创设了黑兹尔这个离经叛道、乖张另类的“畸形”人物,向世人揭示他们熟视无睹的、无视上帝的恶。对于她来说,救赎的理想途径就是暴力。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作家,她熟知《圣经》典故,深受《圣经》文学熏陶的奥康纳,把暴力视为救赎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通过暴力去刺激他的肉体,触动他的心灵,才能使混沌愕然的精神迷茫者们感受天慧,获得最终救赎。

    好人难寻的时代——道德的求索

    奥康纳生长在美国南方,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描绘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因而被誉为南方作家。1952年她生病回农场休养以后所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南部的乡下,有多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农场上丧偶、守旧的老妇人和她性格孤僻的子女,这些人物透射了奥康纳和母亲互相依赖又有嫌隙的生活现实。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28岁时发表的有关暴力救赎的寓言小说,是她最着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叙述了乔治亚州的一家人计划外出旅行,老奶奶不想去佛罗里达,而是想去田纳西东部看望老熟人。于是老奶奶千方百计地游说儿子贝利改变主意,她一会儿借口说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了,应该换个地方,一会儿又借口说报纸上通缉的越狱犯正向佛罗里达逃窜,告诫儿子旅行计划的危险性,但却无人理睬她的建议。第二天,出发的时候,老太太第一个上了车,为了如己所愿,谎称在她老家附近的一个庄园有密室,这引起了孩子们的探奇心理,吵嚷着去寻宝。贝利无奈,只好改路行驶,不料途中车子翻下路基,恰巧遇到了报纸上通缉的那个叫“不合时宜”的杀人逃犯,老奶奶多嘴多舌地说她认出了“不合时宜”,并试图借助宗教说辞来感化他,不料却激怒了杀人犯,一家六口全部被杀害。老奶奶是一个抛弃了上帝的人,以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所谓“好人”,无视自己的虚伪浅薄、固执自私、愚昧无知,却在“不合时宜”这个被上帝抛弃的人面前充当上帝,导致悲惨结局。奥康纳认为“罪恶是善的使用不当,装模作样是天主教的大罪”。《好人难寻》展示了奥康纳对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缺失及人格道德痼疾的洞察与忧虑,奥康纳借暴力警醒世人、呼唤重构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及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第7篇

但是,现状多是流于形式,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少读不读的现象。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高考压力大固然是个原因,但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不重视,教师指导不得法。

那么,应该如何调和课程标准与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阅读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三种简易可行的方法与同仁交流。

一、宣讲法

宣讲,即宣传讲解,它是通过宣讲者的现身说法,直截了当地把需要宣传讲解的内容传递给听讲者,使听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1.教师宣讲法

教师宣讲能够直接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笔者喜欢读书,几十年来爱书不减,在读书的道路上有过快乐,也走过弯路,对于读书个中滋味感受颇深。小学爱上读书是受到老师宣讲的结果,上了中学,由于缺乏老师的宣讲,接触大量历史通俗小说和时尚武侠小说之类,浪费了时间精力,荒废了学业,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别人阅读《史记》和《复活》之时,我还沉浸在《射雕英雄传》中难以自拔。后来上了大学,听到一些教授的宣讲,才逐渐接触不少文学和哲学的优秀之作,从而渐渐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学生的时代大不相同,他们缺少的不是书,缺少的是对书籍的亲近感,缺乏对书的热情。在高科技时代,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弱于电视网络等媒体,这是整个时代的特点,不仅学生如此,社会上的读者也存在这种“弱读”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宣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最好的年龄接触最好的书籍。笔者常常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学生,常常结合课文把有关的好书讲给学生听,有时会不失时机地介绍自己读书的美好感觉和独特见解,甚至把自己写的读书文章读给学生听,就在这样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宣讲中,许多学生慢慢走上好读书的道路。

教师宣讲还可以去除“为考而读”的弊病。语文新课标在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还特意提供了一部分可供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有些省市把某些篇目列入必读或必考的范围,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为考而读,有考就读,不考则弃,考完即忘。考试是决难使人走上阅读的道路的,只会让人越走越远,甚至厌恶阅读。李霁野先生认为:“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不可。读书不是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通过宣讲,可以唤醒学生为自己的精神成长而阅读,激发他们做读书主人的愿望。

2.学生宣讲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中提到:“对书籍和对一般有智力和审美价值的东西的爱好,有助于少年彼此深入地了解相互的内心精神世界。”他认为,学生向全班宣读所写的读书摘要、叙述读过的内容时,能体验到奉献出自己精神力量的快乐。学生间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会让每位学生更懂得爱,更加热爱生活。除了老师宣讲个人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外,还要充分动用学生的资源,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宣讲。在每节课上,专门安排5分钟的专题演讲――“向你介绍一本书”,这样可让爱读书的学生有阵地宣扬自己的高尚志趣,也可“逼”那些懒于读书的学生拿起书来读一读。每天请一个学生演讲,每位演讲学生事先写好演讲稿,并把介绍的书籍带来跟大家分享。演讲后,演讲稿贴在班级,活动结束把所有的演讲稿编辑成册,或是用电子稿发表在博客班级网站或是学校网站上。50节课左右,一个班的所有学生大体可以轮转一遍。学生演讲能真实地反映学生阅读的现状,能暴露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寻找引领的契机。

此外,在教学条件先进的学校,可借助于网络媒体或影像资料,诸如“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让学生听取专家教授们的宣讲,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说〈红楼梦〉》、傅佩荣的《向孔子问道》等。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教育,要着力唤醒学生心灵,让他们在语文阅读中感受生命、超越自我,成为读书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要让学生踏上阅读之旅,首先得唤醒他们阅读之热情,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宣讲。

二、定向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一辈子要看各种的书,所以在学校里必须养成阅读能力。学生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养成的,全赖教师给他们引导。”学生读书的热情一旦被唤醒,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指引他们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开卷有益。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结合教材读诗歌散文

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在必修一、必修二学段(高一上期),推荐学生选读泰戈尔、朱自清、冰心、梁实秋、徐志摩、巴金、余光中、张晓风、林清玄、余秋雨、毕淑敏、冯骥才、刘墉等名家的诗歌散文。在必修三、必修四学段(高一下期),推荐学生选读以下书籍:《培根随笔》、《蒙田随笔》、《爱默生随笔》、《瓦尔登湖》、《幸福之路》(罗素)、《沉思录》(奥勒留)、《生活的智慧》(莫洛亚)、《人生的智慧》(叔本华)、《鲁迅杂文选》、《林语堂散文选》、《秦牧散文选》、《季羡林散文选》、《王蒙散文选》、《周国平散文选》、《史铁生散文选》、《李敖杂文选》、《丑陋的中国人》、《王鼎钧散文》、《罗兰小语》,等等。推荐的书籍50本左右,以便每个学生选择。最好是书店有售,或是图书馆可以借到的。老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电子书,求得共享,效果也很好。建议动员全体学生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库,备齐有关书籍。推荐的书籍,教师最好读过,这样指导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2.结合课标读名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许多课外读物都可用来作为择读的范围。教师可以按阶段进行指导,比如在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学段,要求并指导学生选读《大卫・科波菲尔》、《家》或《巴黎圣母院》中的一部;在必修三、必修四学段,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堂・吉诃德》、《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边城》、《莎士比亚悲剧》、《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

3.结合成长读传记(或家书)

了解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成长历程,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教师要把最好的传记作品推荐给学生,引领他们从最好的传记文学中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生之美,培养高尚情趣,领悟生命真谛,真正享受阅读的幸福。在必修学段,可推介的是如下的传记:①林语堂的《坡传》;②(法)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③(德)艾密尔・鲁特维克的《拿破仑传》;④《海伦凯勒自传》;⑤《富兰克林自传》;⑥《甘地自传》;⑦《林肯传》;⑧《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⑨《梵高传》;⑩《邓肯自传》等等。家书系列目录:《颜氏家训》《家书》《傅雷家书》《一生的忠告》等等。

在学生阅读期间,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如阅读计划的制定、每天坚持阅读15分钟的习惯、略读法、摘录法,等等。

以上备选书籍并非每生必读,每本必读,而是选读,我们的目的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在于扩大阅读的视野,在于掌握阅读的方法。

三、分享法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新课标也倡导阅读要合作交流,相互切磋,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笔者曾开展以下系列活动:①共读一本书;②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③组织“读书沙龙”、“书友会”或“读书社”活动;④举办“读书交流会”。

第8篇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主要诗作有五卷本《罗马史》等,并主编16卷《拉丁铭文大全》。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她作品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盲人》、《青鸟》、散文集《双重的花园》、《死亡》、《蚂蚁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剧作《日出之前》、《沉钟》等。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朝圣年代》,小说《查理士国王的人马》等。 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小说《明娜、》《磨房血案》、《已为生命而热》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幸运的彼尔》、《守夜》、《死者的王国》和《人的乐园》等。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饥饿》、《牧羊社》、《大地硕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别人的窝》、《利害关系》、《热情之花》等。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等。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年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天才》;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小说《侏儒》、《大盗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年 莫里亚克 F. Mauriac 法国作家。 小说:《黛莱丝·苔斯盖鲁》。戏剧方面,莫里亚克发表有《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等剧本。还写有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冰岛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沙尔卡·瓦尔卡》、《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长篇历史小说3卷《冰岛钟声》等。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世界著名文学作品

逊漂流记 百年孤独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挪威的森林 老人与海

好兵帅克 伊豆的舞女

永远占有 情书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有效教学

有效阅读是以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基础上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阅读更加有效,就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去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内涵,促进自身的提高。下面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诗歌和散文的阅读教学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应以思维为核心以语言的生成为根本。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整合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而且发展语言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应凸现语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趣味、语味、情味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语言和思维产生共鸣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课堂会因此而充满生命活力。

以《雨巷》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多雨!")教师过渡(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然后以幻灯片来呈现雨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下雨的情景描述当时的感受,接着再引入阅读。如此,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会更加有兴趣,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组织形式,是师生间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是促进互动、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有生成要求的行为,这种生成要求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探究与生成并重,将预设生成变为动态生成。当然,课堂提问也是及时采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方式,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走向成熟的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以"长亭送别"第二部分教学为例,教学中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引导探究: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讨论后总结,深入而有效。

三、应用拓展,培养技能

拓展阅读是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后,以此方法来拓展阅读,从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采用基础性拓展阅读和兴趣性拓展阅读的方式进行。

首先,基础性拓展阅读可由基础课程中的课文向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展。如学习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就向学生推荐《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学习了的《雷雨》,就介绍学生去阅读他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由基础课程中的课文向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拓展。教学教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将《祭妹文》和巴尔扎克的《在雨果墓前的讲话》等几篇以悼念亲友为主题名篇组合在一起进行模块教学。

兴趣性拓展阅读可通过自选(独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进行拓展阅读。如有的学生学完闻天祥《〈指南录〉后序》,就上网查阅资料,列出中华爱国志士英名一列,开出近代史中卖国贼臭名一批;课后又由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牵出爱国名言一串,做成专题卡片。也可通过他荐(指导下自主选择)激发潜在兴趣,进行拓展阅读。学《再别康桥》后,以《人间四月天》为引导,找来徐志摩的其他诗文进行赏读。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乐于去阅读作品,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交流,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后的拓展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国庆: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