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0 07:54: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第1篇

1.了解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

3.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

难点: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内容:

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提示”:

开门见山地揭示了人类在尽情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无止境地掠夺大自然中的有限资源的现实。“关键词”——“有限的资源”揭示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急剧增长的人口

1.“统计表”:通过战士世界人口增长统计表和四幅相关图片,使学生十分直观地体会到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地球、人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知识窗”:通过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呈现,让学生理解人口无限制增长的危害性,明白计划生育的意义。

第三部分匮乏的资源

1.水资源: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小调查”是通过学生每天使用水资源的情况调查,懂得水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森林资源:同样通过数据介绍森林资源骤减的现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森林资源减少的危害。

第四部分污染问题概况:

1.要求学生对水、矿产、森林、大气、土壤等方面对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深刻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2.作为社会成员,应担负保护地球的职责,让学生通过写呼吁信,放眼世界,初步养成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做好准备。

教师:电视小品《超生游击队》的影像资料;森林美景和物产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调查家中和学校每天的用水状况;在上一课学习基础上再搜集(充实)关于我国污染问题的资料。

2.计划生育政策可由小品引出,再通过有关数据和生活现状加以理解,消除“这只是大人们的事”的片面认识。

3.资源匮乏可做重点教学,一方面可结合人口,更多的则从资源有限,而破坏或浪费严重这个角度进行理解,从而使“保护地球”地球人的共同心声。

4.通过实际调查,尤其是可结合学校的“创绿”活动,“少先队假日小队”等活动的展开,切实加强环保生态意识。

5.可以班为单位,最好是年级为单位,取得社区的帮助,到社区进行一次环保宣传,通过“文艺演出”、“献环保卡”、“放生行动”以及“护绿劳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自己和周围的人们进一步树立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教学艺术;艺术教育;命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118-04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学这一行亦能出状元。

任何一个行当、一项事业,做到顶端了,都可以达到艺术的境界。

歌唱得好,有歌唱艺术;字写得好,有书法艺术;话讲得好,有演讲艺术;教书教得好了,也就有教学艺术。

许多工作、许多活动,在“山脚”下,是技能、技术,到了“山顶”上,就成了艺术。

现在,我们把教学技能掌握好,运用好,有朝一日,到达了“山顶”,就达到了艺术层次,由教学技能而发展为教学艺术了。

一、教学需要的技能

概括地说,教学需要说的技术、写的技术、做的技术或技能。或者,也可分别说是语言技术、书写技术和组织指导的技术。

先说一下书写的技术、技能、技巧。狭义地说,书写即板书、笔书。无论课件做得多么周到,最好还配合当堂的板书。讲课是需要灵感的,需要对话的,一些新涌现的词或句,最好将关键词标出,以便灵感得到清晰的表达,以便对话更顺畅地进行。

广义地说,书写技术还包括课前教案的准备。于是,要写好教案。写教案可以而且应当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即使教过多遍的教学内容,再讲时,最好重新写教案,且不翻阅以前的旧教案。只要用心,就可能会有新的领悟、新的感受在新的教案中出现。

写教案,是在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深刻剖析的前提下,对教学程序进行设计。教师有了教学设计,讲课就心中有底了。然而,临场时又不能一成不变。因而,最好对临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也有一个预判。有经验的教师是善于临机应变的。不过,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细致的备课仍然是必要的。书写教案确实是可以富于创造的。

再说语言技能、技巧。

语言又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时间语言,一说而过,随着声音消逝。虽然瞬间消逝,但好的口头语言,仍可久久留在学生心里。

书面语言是空间语言,写下后若不拭去,就一直会留在那里。但不太精彩的空间语言不一定能流进心里。

对于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可能需要有以下的四项基本要求:准确严密、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回味无穷。

换一种说法,即逻辑严密、幽默诙谐、贴近学生、意味悠远。

换个说法,换句话说,再换句话说,这是基于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侧面的了解。同一个词,换一个词,再换一个词,这是修辞的问题,都属于语言修养。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便可能有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良好的语言,一方面可能包含了知识的某种扩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感到烦腻。

“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这就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

肯定、必定、必然、一定,这是同义词;或许、也许、大约、可能,这也是近义词;神奇、神秘、神妙、神圣,这也是相近相似的一些词。表达时,应尽量避免简单重复。

二、语句的分类

对于句子,可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可分为简单句、复合句等;也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

句子又可以叫做命题。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每个命题都由句子表达。学术上,更多使用命题一词。命题有几种基本形态,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含义就相同了。形式逻辑上,如果原命题是“若A则B”,那么,逆否命题就是“若不Bt不A”。“若A则B”与“若不B则不A”是同时成立或同时不成立的。这些逻辑知识,在中学里就是需要很好地把握的。

陈述句又称为实然性命题,祈使句也称为应然性命题,疑问句则称为或然性命题。

例如,“鲁迅是浙江人”,这是个实然性命题;“鲁迅应当是浙江人”,这是应然性命题;“鲁迅是浙江人吗”,这是或然性命题。三种不同的语句即三种不同的命题。

又例如,“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应互补”,“圆内接四边形对角有何关系”,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命题,分别是实然、应然和或然的。

几乎所有的命题都能以三种不同形态出现。

“我们应当爱护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还有别的地球吗”,这也是三种形式的命题。

教师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一个命题。并且,每次课都会有些新的内容,因而,每次课也都提供新的命题。有一般说的语句,即日常的语句,也有表达新知识的语句,这就是专门语句了。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专门语句,专门术语。

不同的教师,可能还会有自己的个性语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但基本的语言形式还是那些,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有值得研究的共同的语言问题。

三、着重运用什么语言

第3篇

一、预设,要为学生的“生成”腾挪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有效、实效、高效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误清醒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过去我们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往往不能考虑学生的想法,更不能顾及学生个性的特征和心理感受,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备课”误解为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教案的再现,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精神,违背了教育的主旨。新的时期,新的世纪,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的高度来权衡教学过程,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水平、态度情感的现状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生本、生生的交流而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的预设,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从而为学生的精彩生成腾挪空间。

二、交流,要为学生的“犯错”做好准备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且不说,失败过后是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说:经历失败,尝试失败,定会为人们产生独特的心理,定会为人们留下宝贵的经验。心理学家盖耶也曾说过:“谁不去考虑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谁将会错过最富于成效的教育契机。”是呀,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错误、失败是正确、成功的先导,是通向成功、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的必然现象。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时,普遍地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因为这首诗从头至尾描写了大量的景物――京口、瓜洲、钟山、明月、春风、江边;更何况“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名句,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如果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抒情诗或借物言志的诗,定会让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中蕴涵的情?如何“纠正”学生对文本已有的理解?于是我就抓住诗中的文眼――“还”字来引导学生揣摩与感悟,“京口”与“瓜洲”两地之间只隔一河,“钟山”与“家乡”只隔几座山,诗人离家如此之近,回家之容易,完全可以很快地回家,为何还写“明月何时照我还?”接着,再点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时间之久,为什么不回家。

三、拓展,要为学生的“升华”搭建舞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后拓展,则做得明显不足,较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业习得,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较多地关注学生练习量的多寡,而较少考虑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塑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升华、人生观的构建。或许正是由于对课后拓展有效性的忽略,才产生种种的不完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后拓展,为学生思想的升华搭建舞台。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感知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如何做呢?学生说倡议,说宣传,说从身边做起……这种种的做法都是可取的,但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还要付诸实践,为了学生真实地感受实践与课本上得来认识的差异,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并让他们自己看看实践后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教师 语言修养 课堂 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曾经遇到过这种现象:有俩位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相差不大,同样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乃至于连教案也是集体讨论过的,可是,其中一位教师讲课,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往往在无意识中记住了大量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而另一位教师讲课,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终于恹恹欲睡,难以坚持。这主要是语言问题。教学语言可以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重要的武器。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语言修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准确、精炼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听一位教师的课时,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吃一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意思模糊不清,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感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得出结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要想使教学语言准确、精炼,就必须在课前下功夫,备课时要逐字逐句推敲,语句精炼,做到无语病现象,然后试作口头复述。到上课时当然不应当去背教案,但经过这样的的自我训练,教学语言也就逐渐趋于简明精炼了。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这课时,我提示学生默读,理清文章思路,然后找出重点段进行分析,在讲重点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则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这样,讲课占的时间少了,而学生发挥想象,认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效果较好。

二、具有启发性的语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个“敢”字呢?如果教师此时干巴巴的提问:“这里为什么用‘敢’字呢?”学生恐怕一时答不上来。而如果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效果就不一样了:“同学们,你们平时擦火柴时有没有考虑在三呢?”学生答:“没有,要擦就擦,一根火柴有啥了不起!”“这个小女孩敢抽出来一根来吗?”我问:“不敢!因为她靠火柴为生,可最后她太冷了,终于抽出了一根。”学生答。我接着说:“对,这‘敢’字表明了小女孩激烈的思想斗争,使我们更了解她当时的悲惨处境,从心底里同情她。”由于注意语言的启发性,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

三、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我在讲《只有一个地球》时,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球上资源缺乏,再生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等,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使用已无再生能力时,我提出假设:“假如这样,有限的资源供地球上人类使用的时间也就是有限的了,那在多少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又该到什么地方生活呢?”此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我就问学生:“什么样的星球才能供人类居住?”“必须有供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星球?”“没有”,“对,即是有这样的星球,地球上的人类去居住也是有限的,这均是遥远的事情,也就是说现在不可能办到。我们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应从现在做起,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通过一番假设,然后又是否定这种假设,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注意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学生对本课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也就认识比较深刻了。

四、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语言单调会引起大脑的仰制,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力求语言形象生动,注意语调的仰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这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如有位教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文章一开始叙述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的情景。这对于今天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怎样把他们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呢?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拉开了课文的“序幕”:“同学们,我们曾经度过 多少个大年夜?大年夜的晚上多么美好啊!一家人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 ,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精彩的电视节目,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陪伴着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我们可曾想到,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小女孩赤着脚,披着头发,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中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大街上,叫喊着叫喊着卖火柴……”

第5篇

关键词 真实课堂 动态生成 美丽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教育真谛。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语文课堂教学显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内涵。但是,如果教师在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将会使课堂变得华而无实,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师生之间好像是在演戏给听课的老师看,这种课堂就无真实可言。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吴刚平教授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一、真实的课堂是有错误的

真实的课堂中学生随时可能犯错误。关键是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如何去利用。有智慧的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没有呵斥,没有冷眼,也没有不理不睬,而是很幽默的把这种尴尬局面打开,一起改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着,没有心理负担。如支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时,组织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请了几位同学当嘉宾,进行“关于环境保护”的谈话。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扮演环保局局长。当主持人问她,对当地的环境保护有何打算时,该女同学一言不发;局面陷入尴尬境地。没想到支老师打趣儿地说:“哦,我明白了,身为局长,你实在不便于将还没公开的计划先泄露出来,你也有苦衷啊!好吧,不难为你了……”顿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多么机智的支老师!既为那位不说话的女同学解了围,又使课堂能顺利进展。这就是教学机智,这就是真实的课堂。

二、真实的课堂是平淡的

真实的课堂必定是内容大于形式的课堂,朴素一点,简单一点也无妨。课堂上的任何形式都是知识点的载体,如果那些形式只能带来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对孩子掌握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全无帮助,那这些形式就有哗众取宠之嫌,是应被摒弃的。

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的录像课,不禁暗暗叫绝。特别是听他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常态课,真是极大的享受,叹为听止。在听后的好长时间里,我都抑制不住听课的那种激动与兴奋:平平淡淡是最真。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也使我懂得了该怎样上语文课。最叫我动容的是当学生读书读得节奏不准、语气不好、感情没有读出时,于老师就轻轻地对学生说:“请你停下来。”及时地给以具体的指导,自己示范,让学生跟读,有时甚至十好几遍的重复,直到学生读对了读好了,再让学生继续往下读。就是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于老师一点点地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品味词语的含义,学会体会句子的背后的意义,学会联系课文前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于老师以课文为例子,将学法指导贯穿其中,教会学生读懂文章,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于老师切切实实地做一个“引导者”,在学生需要引导时给以及时的示范引导、鼓励和点拨,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进步。

三、真实的课堂是有“废话”的

课标提倡的“师生平等对话”并不排除课堂上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性。课堂不需要那么严肃,轻松、活泼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喜欢学习。仔细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上都有与课文无关的所谓“废话”,然而这些废话非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相反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支玉恒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上课开始时没多少人举手发言。他不着急吗?我想支老师肯定着急,不过一点也看不出来。他来了个激将法:“老师今天这个问题很难,看谁勇敢地举手?”还是没人举手。“难住了吧?”好不容易有一位学生举手,支老师兴奋地告诉他:“太好了,你是这节课上最勇敢的孩子。听好问题,”顿了顿,他神秘的问道,“今天这节课的课文标题是什么?”显然,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支老师抓住机会问大家:“后悔了吧?”同学们都叹气表示后悔。“真可惜,你们没有抓住机会。课堂上发言是锻炼自我的好机会,而这机会是你自己创造的,别人谁也帮不上忙。”之后,支老师总是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要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你看,与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无关的话不是废话吗?看来,真实的课堂需要激励学生的“废话”。

四、真实的课堂是有动态生成的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实交往,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第6篇

关键词:多思课堂 动态生成 预设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10-01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多思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发展语言、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更重要的是,课堂中要充分考虑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

1 充分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充分“预设”。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讲到李四光的巨大贡献时,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第四纪冰川?”随即我播放了冰川活动的录像,并做了介绍,学生很快明白。我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第四纪冰川发生于25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同纬度地区曾发生了很多次的冰川作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也发生这样的冰川活动。可是,外国的科学家却断定我们中国不曾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你们知道吗,就是李四光发现了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这一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了,“李四光真了不起!”“李四光真会钻研,我要向他学习”……看到学生这么投入,我也很欣喜:“同学们,李四光的这一研究成果,可是跟他小时候的一块石头有关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块奇怪的大石头吧!”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正是因为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才会有这一伟大的研究成果。

2 关注学情,诱导动态生成

在课堂上,许多老师会有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时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先前的设计相去甚远。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又或者教师在课堂上仍受缚于教案,压制住学生想说的愿望,按部就班地按事先预设好方案教学。预设是相对静态的,但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诱发学生的进一步生成。

学习《凡卡》这节课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看法“爷爷真的太狠心了”,课堂内争论不休。课堂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学生思维碰撞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老师随机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方案,决定抓住这位学生观点展开探讨,在学生的思辨中进行了现场的启发诱导。学生们从课文内容谈到现实的生活,从凡卡的现在想到他的将来,从他爷爷的处境说到对凡卡的希望,议论得很多很多。

所以说,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师要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灵动的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而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能提出不同观点的欢迎,才能敞开心扉,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3 机智引导,彰显精彩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反应往往出乎教者的预料。面对多变的学情,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不必因此乱了阵脚,其次,应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冷静思考,认真倾听,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巧妙点拨,因势利导才会柳暗花明。

(1)“节外生枝”,因势利导。我们关注动态生成,呵护动态生成,如果仅仅停留在激发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问题的出现是远远不够的。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教师要机智引导,而面对生成性问题、生成性资源,教师能否及时把握,恰当处理,使其富有教育价值,非常重要。

(2)小中见大,迂回突破。所谓小中见大,就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迂回突破中精彩生成。

支玉恒老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就在全班学生和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支老师却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 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4 启发多思,达到理性生成

当前,部分教师追求课堂上气氛的热热闹闹,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被搁置一边,文本的有效阐发、精华挖掘和思维与情感的共鸣被忽视。课堂上缺乏教师的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泛”。 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反复深入地思考,促成课堂教学的理性生成。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在交流中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1)读第四自然段,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2)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最后,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课堂中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教师应披沙沥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教师需筛选点化,做有效生成的催化者,使得课堂浪花闪耀,迭起,让生命的活力在动态生成中涌动,让无限精彩在课堂教学的多思动态生成中如期而至。

第7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天人合一”、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目标任务

1 、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

3 、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主要内容

1 、环保理论:⑴我们共同的家园;⑵人与自然;⑶人与动物;⑷人与社会;⑸个人与他人。

2 、环保常识:⑴世界环境日;⑵世界环保纪念日;⑶中国环境标志;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⑸绿色食品;⑹环保时装;⑺绿色笔;⑻绿色包装;⑼绿色建筑;⑽绿色胶卷;⑾绿色计算机;⑿绿色水源地;⒀绿色汽车;⒁环保材料;⒂无铅汽油。

3 、环保现状:

⑴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污染;

⑵我们生活的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

⑶空气质量预报;

⑷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如何减少;

⑸白色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

⑹固体废物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噪音;

⑺节约可利用资源的做法有哪些。

4 、环保行动:⑴保护环境,美化家庭;⑵保护环境,美化社会;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四、基本途径

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应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

(一)开设环境教育课

要把这项教育开展得扎实深入,必须开发环境教育课程并把其作为基本载体,以便使环境教育比较系统地开展。学校要求各年级在这方面应进行大胆的尝试,各年级教师应根据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掌握环保知识的现状入手,根据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理念、和环境教育内容,选择适合本年级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期初制定好环境教育课教学计划,备好环境教育课教案,上好每一节环境教育课。

(二)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老师们应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环境教育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境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孩子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

一是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二是结合乡土教材,专门开设环保课;三是利用周二班会和周三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

第8篇

在“三公开”活动中我校田老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她反复上了四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彩,最后一次上全校性观摩课,得到了所有老师的一致喝彩。课后她深有体会地说“李校长,我现在体会到了‘好课是磨出来的’。”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我不无感慨地说:“是啊,好课靠磨。”

回想起这次精品课的成长历程,真有化蛹成蝶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课后,我给他列出了一大串课上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对教材的揣摩、学法的指导、问题的设计、环节的导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等等,当时她现出一脸的痛苦,但还是坚定地跟我说:“明天我再上一节,您再听听。”从她的话中,我听到了一个想上好课的教师的决心。这也给我为她导课增加了许多信心。第二天她果然又上了一次这节课。这次我叫来了一些骨干老师听课。这次上课她克服了许多弊病,比上一次好了很多。课后我带领听课的这些老师又坐下来反复修改课上不满意的地方,改后她信心十足地说:“李校长,我再上一节,你们再给我听听。”我们欣然应允。当第三次修改后,她兴奋地说:“课真是越磨越精!以前我真没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上进教师,发至心底的声音,成功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思想的飞跃,对教学的感悟和提高。

怎样上课才使学生满意、自己满意?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深感困惑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所不懈追求的。磨课,既要研究知识结构,也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只有讲究“备”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的艺术,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这次在推敲课的过程中,我们从“磨教材”、“磨学法”、“磨教法”、“磨结构”、“磨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比较满意的教案,推敲中甚至精炼到每句问话,预设会有哪些生成等等,每次推敲,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提升。最后不仅上出了精品课,同时也提升了我们每一个人。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绝对主体和权威地位的现象,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能一味地站在讲台上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处于好奇心很强的阶段,教师更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鼓励小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小学生大胆积极地发言,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并鼓励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努力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上仍然很难改变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能敢于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想法或不允许学生发言,不能包容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陈述讨论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分成两个立场,以辩论赛的方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展示,调动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喜欢绘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黑板上画个地球宣传画,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一些地球宣传片的生动图片,通过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内心能够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本就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尤其要有创意地把教学内容放入相应的情境中,然后使学生能够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理解语文知识,利用情境创设法激活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应该放映庐山的壮阔景观,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语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大场面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设计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其中切入点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对学生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1.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板书形式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工具。深入了解教材知识和结构安排,对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有着很大的帮助。将教材中的图文所承载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上,板书是对教案展示的主要形式,要想使课堂变得活泼,板书的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俏皮的艺术字和简笔画等形式,都可以将教案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开放性的情境设定

设定情境是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设定开放性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们接收更多的外界知识,并且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情境设定,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造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六、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