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3:48: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要求
一、案例式教学的选题要求
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案例式教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过程,贯穿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符合人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主要采取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组织学员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讨论发言、提出意见等,让学员“身临其境”,变学员“被动式受教”为“主动式参与”,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阅读、感受案例,以一个决策者的身份对案例分析、判断,做出决定。同时学员在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可充分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充实完善理论知识。正是由于案例式教学的这种主体性强的特点,案例式教学往往更适合于指挥类、战役类、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至关重要。案例教学具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性强调在仿真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且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选题时也应慎重,要根据适用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案例的层次。案例的情景应是学员以后任职经常可能遇到的情景,案例中蕴涵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是胜任工作不可回避的经验。
因此案例式教学在选题时应精心选择、合理编组。所编写的案例应该能够引导学员认真阅读,深入研究,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论证采取措施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分析对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通过案例为学员提供的模拟情景,充分调动学员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和论证性的研究工作,提高思维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
二、案例式教学的教学对象要求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再是观众和听众,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他们可以动脑动口,质疑探索,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学员自觉听取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集思广益。
案例式教学的这种互动性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动即需要教学对象具备互动的基础,互动的条件。这种互动的条件就要求学员在教学过程前熟悉案例的相关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知识准备工作。学员的知识准备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准备的过程可长可短,准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案例式教学内容的可互动深度。因此采用案例式教学对学员的知识储备要求通常会比较高,尤其适合于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员。这些往往不满足于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性掌握,而是希望通过在院校的系统学习,求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升华,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恰恰可以较好地满足这部分学员的需要,适合于干部进修、中高级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等班次的教学。
三、案例式教学的案例设计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在对案例所述矛盾的剖析中培养学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选择案例的方法。一是知识点选例法。即所选案例包含理论学习的若干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起到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作用。二是矛盾点选例法。即针对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的矛盾选择案例,以揭示理论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员掌握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及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点选例法。即选取那些反映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思路的案例。
当前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必须针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方向选择正确的案例可以使学员在亲身体验各种各样活生生的真实案例中,产生感性认识。培养直接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向选择不正确的案例不但不能明确表述所要说明的知识点,还有可能使学员产生误解,使此次的教学失败。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和明确的指向性。二是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见案知意。三是案例的难度要适当。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难易适当,既不要太难,使分析问题无从入手;也不要过于容易,使学员无需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不能引发学员进行不同认知的争论,使学员学习热情受挫。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可以使学员就此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学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案例式教学对教员的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不仅为培养学员的全面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员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工作责任心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比如,案例的编写如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选题;如何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属性,找出激发学员创新思维的矛盾碰撞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点;如何围绕问题调动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还比如,案例教学中,教员如何组织和引导学员进入情况,成为案例教学的主持人、归纳总结的发言人、群体互动的引路人;教员如何发挥思想碰撞“催化剂”和背景材料“信息库”的作用等等。这就要求教员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教学经验,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以问题为牵引,教员要寻找各种现实问题,形成有序的教学体系,这是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员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激发创新思维,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促使教员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从单一的学科专业型向复合多元型转变,从单纯的理论学术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能够促使教员改进教学方法,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上转变。
参考文献:
通过对于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师的引导性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教学方式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过多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学。上述提到的问题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尝试以探究式教学理念去引导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多情况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入手。探究式教学法不仅仅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提高,要想发挥这样的效能,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课程引导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多情况下扮演好引导者就可以了。这不仅仅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去调整,还需要掌握好课程引导的节奏,避免与学生的探究步伐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过难问题的设置给予小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其二,积极在课程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抓住有效的引导时机和范围,带领学生慢慢去理解科学含义,科学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学进度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其三,积极改变科学是辅课的观念,同等看待科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公然占据科学课程时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思维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其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含义,并且指导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其二,扩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职教育渠道的扩展,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探究式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融合教学资源,以最大化的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其三,鼓励教师积极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深入的探讨,构建完善的教学技巧交流平台,以保证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往往忽视了小学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等因素,因此难以全面的反馈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不利的。对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探究式学习的情况纳入进去,以此去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科学探究课程中去。另外,合理界定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去查缺补漏,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4.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以探究式教学法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在缺乏相应科学探究设备的环境下,其教学工作的效能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此,各个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小学科学教材,器具等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预算范围,不断夯实科学探究的教学物质基础;其二,注重科学器材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最大化发挥其效能,避免因为缺乏保护而造成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三,注重利用校外资源,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带领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科学世界,使得学生的科学视角放到实际生活的范围中;其四,积极通过校园板报等方式去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
二、结语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探究式 教学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师生积极互动、课堂充满活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虽然这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选择能够点燃学生创造与创新激情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这样,高中语文课堂才会因学生思维的活跃而大放光芒。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在高中语文实施探究式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当前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发挥主体性,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创新与创造,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展示才华合作探究的平台,又是师生间互动探究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过程。适合完成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无论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忽视,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耍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实施探究式教学。
1 精心设疑,引起学生探究动机。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南雷文案》卷二《答董吾仲论学书》)有疑才能活跃思维,有疑才能增长知识,有疑才能创新。也正象人们常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定向探究的欲望也是从疑问引起,有疑才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时,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三个课题: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忍”在今天能否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教师可以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就可以动员学生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再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学生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学生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也就得以实现。又如教《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就“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时可以就该文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设疑。教学《石钟山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的课题供学生探究。以上谈的是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其实,教师的预设问题并不是为了束缚学生手脚,而是为了起到砖引玉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引出学生的“玉”。
2 巧妙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只有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才会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课堂才会在探究的氛围中精彩起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向教师、教参和教材说“不”!不过,这个“不”字应该说得有理有据。在教《六国论》的时候,文中论述了燕国的灭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者苏洵认为燕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导致秦王大怒,发兵灭燕。当教师讲到这里,有学生对苏洵的这一看法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打断了教师的讲课。教师应该看到,这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师可积极鼓励:你的见解很好,再想一想,大家讨论一下。这顿时激活了全班学生的思维,大家纷纷就此讨论起来。有同意苏洵观点的,但更多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燕国灭亡的原因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认为“荆轲刺秦王”不过是燕国灭亡的一个前奏。是秦国一统天下这一大势所趋中的一段插曲,只不过是秦王宝剑指向燕国的一个很好的借口而已。
3、组织探讨,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方面,当今在各高校,部门法学属于法学课程里的显学,然而,各部门法的学生普遍都缺乏一种以历史的高度、宏观的角度看待现今法律制度的能力。这就需要以中国法制史来弥补。因为从学科性质上来说,中国法制史属于法学基础理论课,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在于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梳理归类,进而深刻理解中国法制发展的一般规律,达到为学生学习各个部门法奠定理论基础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部门法,提高法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当今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都来源于历史,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对于现代社会虽然无直接的实用价值,但却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智慧。古今中国法制虽有巨大差异,但是中国人固有的行为模式、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不因为纸面上法律条文的变化而完全变化。古代的许多习惯、法律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攻读法律的学生如果对其本国的历史很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该国法律制度机构对其周围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3]学习中国法制史,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因此,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多元
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讲授中国法制史时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众,完全陷入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无法有效汲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专题式讲授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等。第一,专题式讲授法。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历史朝代的更替为线,每一朝代里面的内容大多相似,客观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因此,笔者建议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既要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纵向性把握,也要让其明了各个法律制度的横向性发展,纵横结合,才能让学生记忆更加精准,理解更为深刻。具体做法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宏观性地概述朝代法制的基本内容;其次,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略讲,而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精讲;再次,在讲述某一法律制度时,可以结合同类知识,对其纵向的演变、横向的影响进行专题讲授,争取达到点、面结合。第二,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4]。其做法是在前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布置学生应复习的案例,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做好准备。上课时围绕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有些高校的部门法教学中已经开始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完全可以运用到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但能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代法律制度。同时,典籍中载有大量古代的司法案例,通过对其分析讨论,学生还可以与当今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明其优劣,为现代法制建设服务。第三,实践式教学法。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与研究之所以具有向现代中国法学及制度优化提供学术智慧的可能,在于中国现代问题与诸多法律传统息息相关,传统社会某一法律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有可能作为我们解决当下类似问题的借鉴。尽管如此,但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当下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与法科学生以后将要从事的司法实际工作基本脱节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式教学法,利用学校与法院、检察院的合作关系,经常带学生去法院、检察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了解社会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制度。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结论设问教学法 创新能力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材中一些结论性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方法。设疑导学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点燃智慧火花,调动思维活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结论设问教学法的作用
其基本作用分为可递进关系的两级:首先,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理论和观念。其次,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史实,理解历史结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只注意历史事实的具体情节,而不会认真探究历史结论,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结论。结果是学生对史实只有“浮光掠影”的感觉,对历史结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应将历史结论作为设疑教学的中心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其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这样就能把史实和历史结论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奠定基础?其史实依据是了英国殖民统治(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的民主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1789年联邦政府的成立)。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史实,又加深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理论和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结论的得出,还要有科学理论和观点的指导,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可以再现编写者下结论的思维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史实,但主观性题目却难以答正确,这就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史学理论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就可改善这种情况。课本有很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性的结论,通过对这些结论的设问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评价的标准:凡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我们就应给予肯定。通过类似的经常性的训练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创立新结论。社会的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更新的。历史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针对历史事实的一个特定范围和角度作出的,不一定是对与历史事实相关的各个要素的全面评价。因此,教会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突破思维定势,勇创新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西汉发明了纸”。这个结论将随着考古的新发展而被改写,教师可对此进行设疑教学。“已经”是什么意思?判定最早人类的依据是什么?说明这些问题后,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历史结论的设疑教学法的实践思路
对历史结论的设问教学,应该做科学合理的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设计:
(一)归整式设疑。将整个结论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整理这个结论的依据,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如:“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师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和思考,并鼓励学生依据所学,分析整理出答案。教师提示和总结出以下要点: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以下问题也可以设问:“为什么说《》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为什么说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史实。
(二)点化式设疑。对历史结论中的关键词进行设疑,起到点明实质、化解难点的作用。如“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用“客观上”一词?经过设疑、思考和解释,学生加深了对这段时期欧洲各国封建君主进行改革的主观目的和改革性质的理解。如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句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词进行点化设疑。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本质的鉴别,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精确度。
(三)扩展式设疑。教材中的历史结论一般都有扩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整理、扩展,以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二是引起了价格革命。这显然不是全部。教师可设疑:“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哪些意义?”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不难得出:①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②西欧列强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扩张活动,等等。“的影响”也可以用做类似的练习。这类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杜威曾经说:“科学不仅是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的教育方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资深教授施瓦布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来现代探究式教学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创新,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大力支持探究式教学。20世纪90年代,探究式教学才被引入中国,但是在中国探究式教学发展的脚步很是缓慢。但是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创新能力能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仓储与配送探究式教学模方法的基本步骤
1.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大量的查阅教学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根据资料设计问题,要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难易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个环节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合理分组,思考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合理分组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分组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每组同学中成绩有好有坏,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是一个团队,为了保证小组里的成员都能积极地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通过考评把小组成员的利益捆绑到一起。
3.讨论问题
先进行分组讨论,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参加到某一个小组中,与小组成员共同进行问题的分析。分组讨论后,可以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班级大讨论,把大家得到的答案进行分享。使每个小组都能在这样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反馈与控制
由于探究式教学是开放性的,自由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课堂进行控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避免出现课堂失控,做好控制。在分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勤巡视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班级大讨论中,一定要进行各组问题的反馈与集中,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5.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看到学生的作业成果。而对于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的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是无法了解的。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探究式教学方法能让教师看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更多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也能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具体的课程设计示例
1.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的活动:首先给同学展示事先准备好三段视频,某物流公司仓储部的运作情况、某粮食储备库的粮食储备的运作情况,某饮料公司配送中心饮料的保管运作情况,在播放视频之前不告诉同学们对应的概念。视频播放后,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内容思考各段视频分别对应的概念。各概念之间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的活动:观看教师播放的三段视频,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合理分组,思考问题
教师的活动:根据本班级人数的情况进行分组,一般5至6人为一个小组,组内同学们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时间控制在大约5-8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一下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情况。对该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学生的活动:分组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3.讨论问题
教师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派出该组的代表来叙述一下他们组对视频的理解以及其看法,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来对其他组进行的看法的补充与否定,在课堂中,同学们对每一段视频的概念一般不会出错,但是每一段视频所对应的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不一定能分析得很合理,这时就需要老师来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教师要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将每一组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比较与分析。学生的活动:每一组的同学都要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4.反馈
教师的活动:把三个视频再播放一遍,讲述每一段视频所对应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相同点在于都有仓储过程,但是侧重点不同,仓储重点在于商品日常的保管与保养,分为入库管理、在库管理与出库管理。储备的重点在于长时间的储存,粮食的储备主要是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要,以备自然灾害其他问题引起的粮食短缺,保证粮食的供应。保管重点在于短时间的储存,一般是指配送中心的商品的储存过程,有的通过型配送中心要求商品储存的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主要是进行大包装分装成小包装,满足商品配载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之前教师对小组讨论结论和问题,都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对问题分析的比较合理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对问题分析的不是很准确的小组要给予鼓励。
5.评价
探究发现式教学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的机会,并对某一问题或多个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讨论进而提升自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具有传统讲授式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兴趣也是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深刻地理解知识
学生通过发现式教学所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而又具有个性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这样的操作既能记得牢,理解得深,用得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模式,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探索发现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的温床,只有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展现多彩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所以探究发现式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前,对一节课的评价是站在评价学生的角度进行的,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哪些能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这三个中心的体现程度。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态度才会越来越积极,信心也越来越强。学习效果也会不断地优化。
三、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必要的课堂教学演示,到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学习,都可以有机融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甚至可以把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主要应由以下五个大环节组成。
(一)创设发现问题的教学情景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是具有衍生性的,也就是通过这个“情景”又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情景”。各种“情景”的协同交互作用,就能让整个课堂成为“教学情景”,从而真正活化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如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举出与知识有关的实际事例、准备好与知识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本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旧知识的关联、教师精心设计的指导文件、讨论交流,甚至在因特网上查找方法等方式自学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初学《演示文稿制作》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以及Word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第一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制作。
(三)合作探究学习,探究发现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由于学生运用知识理论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不强,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密台阶、小坡度、环环相扣,要通过问题链形成思维链,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开放式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课本自学、讨论交流、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组织评价交流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或中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人,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在赋予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使教材编写el趋完善。
4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l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眭。
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编写新型培训教材。
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
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
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4.2.2建立组织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4.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
4.2.4及时反馈,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人了,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案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