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21:44: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工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理论依据
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为主要内容的SCP分析,认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14]。平衡记分卡建立的衡量体系包括财务、业务管理、客户、人员培养和开发四个方面,其考核指标包括对过去和未来业绩的考核[15]。循环经济的3R原则体现了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依据SCP分析框架、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循环经济3R原则。本文认为,矿区管理制度等影响矿区行为,矿区行为又影响矿区环境等绩效;生态文明矿区不仅要关注绩效的衡量,也要关注影响绩效的行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评价;生态文明评价应体现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
1.2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以生态文明矿区概念为基础,以上述理论为依据,构建生态文明矿区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对过去绩效的考核指标,也要包括对影响未来绩效的企业行为和环境的考核。因此,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包括“驱动力—行为—绩效”3个环节。驱动力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行为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行为;绩效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输出结果。“驱动力—行为—绩效”3个环节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生态文明矿区指标评价体系设计。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资源绩效、生态绩效和环境绩效等4个方面;行为主要包括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和设施运行等3个方面;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2个方面。经济绩效方面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资源绩效方面采用“采区回采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原煤生产水耗”、“选煤电力单耗”、“选煤补水量”等指标来衡量;环境绩效方面采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噪声”等指标来衡量;生态绩效采用“采煤塌陷地治理率”、“工业广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开采与加工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原煤入洗率”、“贮煤设备工艺及装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采用“矿井水重复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等方面来衡量;环保设施运行采用“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放射源和辐射装置使用”等指标来衡量;管理方面采用“环保管理机构和制度”、“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环保培训和宣传”等指标来衡量;技术方面采用“环保项目占科研投资比重”、“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数如表1所示。
1.3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等级界定
查阅各类文献中关于综合指数的最终评判原则,本文以生态文明指数来表征生态文明矿区发展水平,并设计出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分级标准[16],见表2。
2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方法选择
总结生态文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熵权法等。层次分析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用于解决层次多、目标多的复杂系统评价。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有的指标通过标准计算即可得到分值,有的指标需要专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分值。另外,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不仅可用于对多个矿区进行相对评价,也可对一个矿区若干年的指标进行评价。本文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将指标权重与无量纲化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生态文明矿区的各级指标得分。用公式表示如下:S=∑i∑j∑l(αijl×Cijl)(1)式中:S表示目标层(即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数);i表示准则层;j表示指标层;l表示策略层;αijl表示策略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jl表示策略层的具体分值。αijl权重数值由层次分析法获取,Cijl数值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定性指标得分,即邀请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等专业不少于5位专家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终得分;通过监测或者核实后的企业有关数据直接计算获得定量指标得分。为了使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判断矩阵,可引入1~9级标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判断矩阵A的元素aij一般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多准则下的排序问题,建议使用指数标度e0/5~e8/5或e0/4~e8/4[17]。本研究使用YAAHP软件进行计算,因此使用指数标度e0/5~e8/5。对于重要性判断不一致的判断矩阵A,对应于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否有效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同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是否合理,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导致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又比甲重要的矛盾情况。当λmax=n,CI=0,为完全一致;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一般只要CI<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重新进行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重新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维数n越大,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因此应放宽对高维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要求。于是引入修正值RI,并选更为合理的一致性比率CR为衡量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当一致性比例CR<0.1时,认为A不一致程度可以接受,检验通过。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在构造出判断矩阵并求出层次的单排序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渐进行的层次总排序,计算出同一层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重要性的排序权重。
3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3.1传统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变量数据无量纲化是通过利用变量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介于某一特定范围内(如“0~1”)的数据,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折线型和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考虑指标值和评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选择的方法。当然,无量纲化方法在使用时,应尽可能选择适合于讨论对象性质的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值与评价值之间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选用简单、直观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考虑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的最好与最坏有一定的阈值,而且能用于各矿区之间的比较,因此选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阈值法。
3.2本研究设定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本文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经过处理后,得分均为0~100分。为了能够更准确表示矿区是否达到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满意标准,本文设定了视同为100分的满意值和视同为60分的标准值,依据正向和负向的不同指标类型,设定双限型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4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邀请20位专家(每个单位各5位)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打分。使用YAAHP软件,在专家群决策结果中,判断矩阵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3列出了三级指标相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从表3可以看出,一级指标层的绩效(A1)、行为(A2)和驱动力(A3)相对于目标层S的权重分别为0.27、0.29和0.44。表明生态文明矿区建设不能只注重结果,要从驱动力源头抓起,并注重行为控制。二级指标层中,在绩效类、行为类、驱动力类三类指标中,各自权重最高的指标分别是生态绩效(B4)、设施运行(B7)、技术(B9)。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来讲,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C24)权重最高,为0.1480。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可以接受。
5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采集某矿区2009-2012年数据,研究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动态变化。各指标的数据采用二手资料调研和企业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由于某矿区属于低瓦斯矿井,因此需要对抽采瓦斯利用率指标进行取舍。取舍后,对隶属于综合利用(B6)的其余指标权重进行再分配。依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得到某矿区2009-2012年间的三级指标表现和生态文明矿区指数水平。表5和表6分别列出了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动态表现结果。表6说明,驱动力和行为在该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彰显的潜力持续向好,表明该矿的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前景较好。绩效指标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大经济环境影响和能源企业面临的危机所致。表7数据显示,某矿区在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方面总体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尤其是2010年比2009年有较大改善。依据本文设定的生态文明矿区分级标准,该矿区在2009年至2011年间属于先进生态文明矿区等级,2012年达到了近卓越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6结语
本文作者:苗泽华薛永基工作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部门往往不具备直接规制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决策所需要的技术和时间精力。为此,政府部门可以委托一些第三方组织对企业实施规制,而在现实中这种模式也已经在一些地区正在尝试。为建立理论模型的需要,笔者做出如下假设:假设(1):工业企业复合生态决策的主体是企业,规制的主体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而规制者是政府委托的诸如企业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第三方组织。假设(2):基于理性人假设,工业企业没有主动实施生态和社会贡献行为的主观动机;而政府没有充足的技术和时间精力完成数量庞大的检查和规制工作。因此,政府委托第三方实施规制行为。博弈关系及其策略选择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政府、规制者和工业企业形成了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其博弈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企业的策略选择出于理性人考虑,企业会在寻租和不寻租之间进行选择,即企业的策略空间为[寻租,不寻租]。如果企业选择不寻租而选择按既定的文件实施生态和社会决策,企业则没有寻租的收益,自然也不存在寻租成本。如果企业选择向规制者寻租,则会面临两种结局,即规制者接受工业企业的寻租,并按其意愿行事,或者规制者拒绝企业的寻租,甚至为此惩罚企业。显然,在博弈的整个过程中,企业是否将寻租动机转化为实际的寻租行动,取决于其寻租收益和寻租成本之间的比较。如果企业在寻租中的获益大于其寻租成本,企业将按照理性人要求进行寻租。如果企业在寻租中的获益小于其寻租成本,企业按照理性人要求不进行寻租。规制者的策略选择规制者可以选择与企业合谋欺骗政府从而在生态和社会规制上给企业更多方便,它也可以选择不与企业合谋并如实向政府汇报。显然,作为理性人的规制者是否与工业企业合谋取决于政府的检查力度。如果政府不进行监督查处,他可以与企业合谋也可以拒绝与工业企业合谋。如果政府进行监督查处,规制者与企业合谋虽然得到企业的“报酬”、佣金的好处,但可能被政府发现而被吊销规制资格,甚至遭受严厉的惩罚。当然,此时若不与企业合谋则没有佣金收入且同时也不会得到惩罚。综上所述,规制者的策略选择结果为[合谋,不合谋]。与企业类似,规制者的行为仍然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此时,规制者的收益主要是“报酬”和佣金。规制者的成本主要是被寻租收买而与之合谋的心理成本、掩饰成本以及一旦被发现后被惩罚的损失等。政府的策略选择政府在接受并实施三层次规制机制时,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不进行监督之间做出选择,即政府的策略选择结果为[监督,不监督]。在监督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抽取一定的样本去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得到一定的真实信息。同时,政府也可以不去监督,直接听取规制者的书面或口头汇报。如果政府选择监督并发现规制者与企业合谋,则对其进行惩罚,甚至吊销其规制资格。当然,如果政府选择不监督,政府可能因规制者与企业之间的合谋而得到错误信息,并最终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害。
策略选择的比较在三层次规制机制中存在着复杂的博弈关系结构,影响着政府、规制者和企业的决策。按照本节给出的政府、规制者和企业基本博弈关系,本文得到六种博弈结果,从企业、规制者到政府的顺序依次是:(1)寻租,合谋,监督;(2)寻租,不合谋,监督;(3)寻租,合谋,不监督;(4)寻租,不合谋,不监督;(5)不寻租,不合谋,监督;(6)不寻租,不合谋,监督。本文对这6种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结论1:若企业、规制者、政府三方均选择方案(5)[不寻租,不合谋,监督],则社会福利最大,但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相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可能出现;结论2:若企业、规制者、政府三方均选择方案(1)[寻租,合谋,监督],则社会损失最大,企业、规制者和政府均需为此付出成本,这必然浪费社会资源及大量人力物力;结论3:若企业、规制者、政府三方均选择方案(6)[不寻租,不合谋,监督],则是现实的最优设计,在这种策略组合中,由于政府监督的存在,规制者担心其被惩罚而在合谋中得不偿失,故选择不合谋。由于企业在谋求寻租的过程中觉察到规制者的不合谋选择而选择不寻租。这样,相应的政策效果便实现了。规制中的博弈分析由上述分析可知,策略选择(5)[不寻租,不合谋,监督]的理想情况往往很难实现。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经济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很难不进行寻租。由于自身利益的存在,规制者很难不进行不合谋。由于技术和时间精力的劣势,政府很难监督到位。为此,需要分别分析企业、规制者和政府的行为,从而在机制设计上达到遏制企业寻租行为的目的。工业企业寻租博弈分析如果工业企业选择向规制者进行寻租,则其博弈基本关系如图2所示。
如何促进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不是政府或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因此,设计政府激励性规制政策对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既有约束,又有激励。政府在制定激励性规制政策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政府应委托规制机构设计一种社会贡献和生态补偿机制,来调动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贡献和生态并非工业企业首要考虑的决策因素,且存在一定的成本,需要规制机构给予一定的成本补偿。一般情况下,规制机构要按工业企业实际成本和努力程度给予工业企业相应数量的货币补偿。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性政策,如对实施生态工程的企业根据其成效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现金补偿或无息贷款而实现对企业的激励。(2)政府在政策设计上应避免企业的逆向选择。在现实中,规制机构对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及其决策的成本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成本、技术和努力程度的了解远不如企业自身清楚。同时,由于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规制机构和被规制工业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因此,在规制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企业隐瞒信息,一经查实,要对企业进行惩罚,让其得不偿失。(3)政府要改变收益预期。在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中,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博弈要选择一个平衡点,双方都应适当让利。另外,奖惩力度要加大,规制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考核也要从单纯考核GDP转向经济、生态、社会综合考核上来,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等。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技术创新
1996年10月,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及其日益的发展壮大,它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生态工业园区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
1推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
2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绝对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绝对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4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一天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兆华等.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2(2)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王兆华,王国红,武春友.生态工业园:我国
范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工程区年可增加活力木蓄积26.1万m3,增加产值15660万元,工程区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和优化。林草、林药间作,带动了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收入必定进一步增加,这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起到重要作用。
2采取的措施及经验
2.1强化宣传,培训有力,让政策深入人心为了搞好林业生态工程,进一步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范县利用电视、报纸、宣传车、发放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爱林、护林、育林风尚,并通过参观典型和群众算帐对比的方法,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发展林业、实行林业生态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生态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情,有力地提升了全县林业生态工程工作的质量和规模。
2.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造林质量一是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基地,基本实现了造林良种化。范县每年育苗面积均在1500亩以上,年可出圃各类优质北苗木300万株以上,基本保证了本地用苗的自给。我们共引进推广107杨、108杨,有效地改善了范县的林种、树种结构。二是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和建设模式,注重了树种间的合理搭配,长短效益兼顾,乔、灌、草相结合,营造混交林,推行宽窄行。实施中做到把好“五道关”,狠抓“三到位”。五道关指:规划关、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管护关。三到位指:技术培训到位、配套设施到位、检查指导到位。有效地保证了栽植质量,提高了工程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了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推广和管护网络,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为林农提供服务。
2.3强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激励林业发展活力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范县积极探索新的造林机制,进一步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政策,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坚持谁造林,谁所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大力推广了承包、租赁、拍卖等营造林模式,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关注林业,投资林业,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兴办林业的热情。目前全县非公有制林占全部的95%以上,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2.4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努力实现稳得住、不反弹范县林地面积已达20多万亩,如何充分利用闲置林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我们因势利导,先后组织召开林下养蝉、养鹅、林下种植等项目推介会,并组织有关单位和养殖、种植大户到河南开封、山东封丘等地考察林下经济经营模式,扶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型生态经营。由于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全县共发展鸡鸭鹅1050多万只,药材200亩,牧草3000亩,牛羊12多万头(只),养貂450只,共计折合5.32万亩,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至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范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这对于范县培育后续产业,壮大林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是范县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问题。因多数种植是杨树纯林,给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带来极大不利。近年来,杨树溃疡病、春尺蠖在范县大面积发生,美国白蛾也已发现,森防形势严峻。(2)工作经费缺乏,林业生态工程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林权证发放等工作量大,需大量经费支出,而国家又没有配备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经费紧张。
4今后工作目标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林类的课程,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和一般原理不是林业生态工程学教育的全部,生态工程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应该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实践能力而教。案例教学的理念是促进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和理论。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引导和加强大学生对环境恶化、荒漠化、酸雨等问题的思考,重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林业生态工程类课程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些案例就是受教育者身边发生的事或自己经历过的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效果上充分挖掘教学过程蕴含的巨大潜力,让大学生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实现内在的自我需要和追求。林业生态工程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它不仅涉及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防护林学等自然学科,同时还涉及生态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工程和经济诸多学科,这就决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概况、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与规划设计技术等四大模块,是一个相互承接、逐渐过渡的课程体系,而且课程应用性极强,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因此,结合学校和教学实习基地周边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引入看得见且可参与的教学案例,将林业生态工程学课堂教学引入深入探讨、广泛学习、积极参与的氛围之中,意义深远。
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2.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种群的合理选择与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种群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定植在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可以是乔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类。在这方面,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沙基干林建设、荒漠植物优化配置、梭梭无灌溉造林、乡土树种在城市中的营建技术与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等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为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环境改良工程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造,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改良当地的立地条件,达到改地适树的目的。在干旱区一些严重退化的困难立地条件下,不采用环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难建造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保水剂在干旱区造林中的应用、暗管排盐、荒漠区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改良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2.3食物链工程
食物链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绿色植物产品或加工剩余物转化成经济产品,主要包括生产性食物链与“减耗”性食物链。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区受条件限制,食物链简单、产能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杨二尾舟蛾、梭梭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无叶假木贼等荒漠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和林下养殖等。
3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
3.1选择合适的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
一个好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典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案例设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阐明课程教学的原理和理论,有助于对原理和理论的理解;(2)案例内容要能够反映林业生态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以及新动向;(3)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能够结合教师的课题或实习中涉及到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或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与分析;(4)通过查资料、咨询、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设置的案例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例如城市林业建设案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林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大树移植、树种优化配置、园林施工等内容设立专题,既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讨论设计
林业生态工程学授课老师要在课前设计讨论题,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熟悉案例教学内容,消除紧张情绪,进而切入案例模式,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案例讨论状态,比如: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的概念等。林业生态工程学的老师还应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前将案例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在阅读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并撰写案例讨论发言提纲。对于一些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用案例教学中的实物、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先解释现象,然后再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让学生在直观、简单的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比如:干旱区防护林树种的优化配置、防护林网的间距的确定、景观尺度上的防护林体系规划等问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3.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要使讨论的专题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要讨论的专题案例主题内容发展,还要避免将讨论变成老师或一个学生的讲座或偏离主题,尽量调动主动性、参与性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气氛。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较多,要对设置的案例进行广泛的考虑并认真选取较为恰当的细节,在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估计和预测的同时,还要请教研组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评论,教师要准备好记录以备总结和改进。
3.4注重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1)评价讨论课或专题案例进行的情况,评估每一个案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起到了促进教学的目的,是否还要修正或完善;(2)评估学生对案例设置的看法和反应,总结学生视角下有待改进的地方;(3)评价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肯定和表扬有独到的见解、辩论精彩的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热情。专业教师在讨论课后,要由浅入深地对本次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应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术的目的。就拿荒漠药用植物种植这个例子来讲,案例结束后的总结可以涉及到防沙治沙、开发荒山荒地、药用植物产品开发等和学生创业有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结语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
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之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是我国环境工程开展重要推动力的来源。也只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才能使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笔者选择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1.1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不足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开发,许多地方的退耕速度太快,大面积的田地在短期内完成退耕,使得良好的树种不能正常供应。为了完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很多没有达到标准的劣质种苗被利用有,树苗种类的单一性成为影响林业生态质量的问题。另外,劣质种苗在种植之后,其生存率不高,这就使得后期补植工作量较大。与此同时,林业生态工程的成本也会提高,造成林业生态工程的性价比下降。除此之外,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的粗入性的施工方法,使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下降。
1.2 林业生态建设意识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林业部门一直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看待,这就使得过多的森林资源被开发,我国的森林规模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另外,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不足,使得林业工程出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一些个人以及单位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上没有形成全民投身生态建设的氛围,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1.3 林业生态工程科技不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科技力度不足,缺少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程当中,科研成果作用于现实工作的力度不高,效率不高。许多林业生态工程相关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快速推广,造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科学性,设备的落后阻碍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4 林业生态工程保护不足 政府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政府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投入不足,没有进行保护政策的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结果没有得到巩固。另外,林业生态工程面临着较大的税务费用压力,对于生态工程开展的积极性有不昨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激励机制与补偿相关制度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2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加强对策分析
2.1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体制的建立 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需要以市场发展作为正确的向导,将林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利用科学技术带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促进林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体制创新,可以将数字化管理方法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工作当中。现代化的远程信息技术应当被大力引入到林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当中,利用科学的进步来促进林业管理与发展的数字化,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精准度。科技一个民族进行的灵魂,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者,应当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创新机制的建设,利用创新的管理思想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支持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扩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汇集力度是当前的重要工作。首先,政府的投入应当是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多渠道与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收集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调动企业事业单位与社会大众个人的闲置资金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国家的相关服务部门要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提供福利,利用信贷政策的推出以及税收政策的实行,来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特别是大规模的生态工程,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与贷款优化政策。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要加强公益林的发展力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使更多的社会稳定资金进行到林业建设中。
2.3 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生态系统建设在林业发展中应用,对于林业生态系统有很大意义。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生态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传统的木材加工模式与利用模式,以创新因素来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使木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林业专业人士更应该对林业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实用性软件与技术,使之服务于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与管理。种苗的质量对于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林业工作者要认识到种苗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优化良种壮苗的结构,提高种苗的培育水平,使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得到保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者还要就种苗的选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幼林的抚育以及速丰林的建设与利用问题进行探析,使有利于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策略融入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也有积极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对于社会利益与社会大众的个人利益都有所损害。笔者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中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相关人士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重视,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立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289.
[2] 毕琼仙.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23-25.
[3] 谭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20:270.
[4] 胡莽,胡文杰,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3,04:30-31.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