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17:46: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规范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规范住宅消防设计
1前言
《住宅建筑规范》于2005年11月30日,于2006年3月1日实施。《住宅建筑规范》(以下简称住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都是国家现行技术标准,但对于住宅的防火设计内容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特别是关于住宅的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的具体规定差异较大,给建筑设计和消防设计审核工作带来了分歧,甚至造成了混乱的局面。
2《住宅建筑规范》与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的不同之处
2.1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规》2.0.1条规定明确了住宅建筑的定义为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包含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高规》没有规定住宅的具体概念,只有明确商住楼和综合楼的概念,根据《高规》3.0.1条规定,商住楼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消防设计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2.2建筑层数
《住规》9.1.6条规定,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计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一层计算。《高规》没有明确建筑层数的确定方法,建筑层数是一个自然层的概念。建筑层数是建筑物消防设计的重要参数,建筑层数的不同可能决定建筑物的分类差别,从而决定建筑物的消防设计要求也不同。
2.3消防车道
《住规》9.8.1条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高规》4.3.1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住规》规定的可沿高层住宅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和《高规》规定的应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要求明显冲突。
2.4消防电梯
《住规》9.8.3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高规》6.3.1规定: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住规》规定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决定参数只是建筑层数,而《高规》规定建筑物消防电梯的设置条件,不仅考虑建筑物的层数,而且考虑了建筑物的形式。
2.5疏散宽度
《住规》5.2.1规定: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m;5.2.3规定: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m。《建规》5.3.13规定: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其最小宽度可不小于1m。《高规》6.1.9规定:居住建筑走道净宽单面布房不小于1.2m,双面布房不小于1.3m;6.2.9规定:居住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宽度为1.1m。《住规》对走道和楼梯疏散宽度的规定比较统一、简单明了,而《建规》、《高规》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2.6安全疏散
《住规》9.5.1规定:10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0层及10层以上但不超过18层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高规》6.1.1规定: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超过18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住规》关于安全疏散的规定只是考虑了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两个因素,而《高规》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
2.7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住规》9.6.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规》7.6.1规定: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除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住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层数,《高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高度,两者规定在具体工程要求上容易产生分歧。例如住宅建筑为34层,层高为3m,建筑高度为102m,按《住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则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又如一住宅,35层,层高2.8m,高度98m,按《住规》规定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住规》9.7.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高规》9.4.1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两个技术标准的不同规定,住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要求的差异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的分歧一样出现。
2.9消防供电
《住规》9.7.1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高规》9.1.1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显而易见,《高规》对住宅建筑消防用电的要求高于《住规》的相应规定。
3建议
3.1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相比,具有单元面积小、人员少、火灾荷载小、火灾危险性小、火灾损失小、火灾社会影响不大的特点,住宅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明显低于公共建筑,不管住宅建筑是否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处于同一建筑物内,都有必要把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区分开来,以体现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原则。
《建规》和《高规》也应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保持概念的统一。由于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不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都应采用不开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住宅部分完全封堵,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3.2确定建筑层数
建筑高度是直接影响到火灾时建筑内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外部救援的难易程度以及火灾可能导致财产损失的大小的直接参数。但住宅建筑每个防火分区面积都不大,而且有较好的防火分隔,火灾蔓延扩大受到一定限制,危害性较小,从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矛盾出发,住宅建筑以层数作为衡量高度的指标。《住规》关于住宅建筑层数的规定,很好地结合了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住宅消防设计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他防火设计规范可参照执行。
3.3按具体情况设置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消防车容易靠近建筑物、顺利开展外部消防扑救和人员搭救为基准要求。住宅建筑一般建筑宽度不大,火灾危险性较小,消防车道的设置要求可以低于公共建筑。但在建筑物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的条件下,要求沿建筑物一个长边或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只布置一户住宅或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有通道连通,则可沿建筑物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没有通道连通,则至少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3.4消防电梯的设置
消防电梯是火灾情况下供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之用。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主要考虑消防队员的体能条件和徒步登高能力,确保消防队员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火灾扑灭工作,因此建筑高度是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主要依据。住宅火灾,不论是塔式住宅还是其他形式的住宅,特点大致相同,都具有可燃物少、难于蔓延的特点,住宅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不考虑建筑的形式。建筑层数是衡量住宅建筑高度的参数,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建筑层数作为依据参数。
3.5疏散宽度的确定
疏散宽度与疏散人数和百人宽度指标成正比。从现行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来看,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百人宽度指标是一致的,在特定的建筑物中,疏散人数是一定的,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疏散宽度也应一致。可能考虑火灾时疏散楼梯的安全性比疏散楼梯的高,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疏散走道的最小疏散宽度比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一般要大一些。住宅建筑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宽度应经实际计算确定,疏散宽度的决定因素是疏散人数,与房间的布置形式没有直接关系。针对住宅建筑一般具有人员少、人员对疏散线路熟悉和疏散走道不长的特点,建议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都为1.1m。
3.6安全出口的数量
安全出口的数量,取决于疏散人数、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住宅建筑的人数一般不多,按标准设置的安全出口一般能满足疏散宽度的要求。也就是说,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取决于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高规》规定的单元之间通过屋顶连通和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屋顶空间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往往无法实现连通功能。
《住规》根据建筑层数和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的不同,硬性规定了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作者认为是可取的。
3.7消防设施的设置
建筑火灾扑救的难易程度与建筑高度有直接关系,《高规》和《住规》关于消防设施设置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另了这一点。不同的是,《高规》在住宅建筑的有关规定中,把建筑层数作为衡量建筑高度的参数。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一般情况下大致相对应,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所差异。考虑高层住宅建筑与多层住宅建筑的划分以建筑层数为依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分类也以建筑层数为依据,为统一起见,建议在消防设施的设置规定中引入衡量建筑高度的建筑层数这一参数,以避免分歧。
3.8消防供电的要求
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和一类高层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住宅火灾一般具有火灾荷载小、蔓延难、损失少的特点,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要求可以适当降低,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即可。
4结束语
对于《建规》、《高规》和《住规》关于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有关规定,相关规范管理组应尽快沟通协调,以一定的形式予以统一明确,以消除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分歧和争执。
参考文献:
[1]《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一)固定资产清理不到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长期重购置、轻管理,办公室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长期不对账,造成固定资产账卡不符,又由于长期未清理盘点,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又不符。2007年清理时,因无从下手,清理核对工作量太大,只能从某一年度开始清理,以前年度部分就没有做到位;部分单位财务管理薄弱,财务报销手续不全,没有办法查清资产的来龙去脉,也造成固定资产清理工作难以到位。
(二)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清
按照《会计法》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要求,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应当分离。按照《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资产的价值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实物管理由办公室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将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维护、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等工作都推给财务部门一手操办、而财务部门并没有参与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上职责不清,资产管理很难做好。
(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人员基本是兼职,经常更换,且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知识缺乏,工作主动性差、资产调配手续不全,管理工作很难做到位。
(四)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没有和单位的财务软件实行有效衔接
各单位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是按照以前的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格式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是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及要求登记固定资产卡片。一项资产有两种资产卡片、两个编号,给固定资产的核对、调整带来很大麻烦,也增加了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工作量。
(五)固定资产的购置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年度预算脱节,房屋等基建工程未批先建、超预算超规模建设、设备购置随意性强等。
(六)资产处置时效性差
土地、房屋、车辆等专项资产处置需报财政厅审批,其他资产在一定限额内,各厅局本级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下属单位报各厅局审批,超过限额由财政厅审批。实际工作中,审批效率太低、时间太长,尤其是专项资产处置上报后,长时间得不到批复,造成新的账实不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范固定资产购建工作
努力推行固定资产部门预算,增强固定资产购置的计划性,实行财政集中采购,杜绝分散采购,使固定资产购置实行实物发放,严禁单位自行购置固定资产。严把固定资产进口关,体现部门预算的严肃性,保证固定资产配置标准的统一,实现财政资金的节约使用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房屋、大型资产的构建实行代建制,由政府组织专门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负责资产建造,实行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杜绝无审批构建,超预算超标准构建等现象发生,同时也将各单位从资产构建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和各单位财务软件的有效衔接
财政部门应要求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商和主要财务软件开发商做好两种软件的衔接工作,实现以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直接代替财务软件中的固定资产模块,各单位财务部门不再直接产生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会计凭证。固定资产增加时,由办公室等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填制固定资产卡片,通过在线的方式将固定资产增加信息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软件总账模块,自动生成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凭证;固定资产处置时,由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向上级部门提交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并报送相应的纸质请示,上级部门同意处置时,国有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在线方式,自动将资产减少信息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软件总账模块,生成减少固定资产的会计凭证。从而从制度上保证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卡一致,减轻财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的有效分离,明晰上下级之间固定资产管理职责,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三)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1.1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合同文本格式问题。
部分电力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合同给以高度重视,致使合同出现内容不全、文字不严谨、条款格式不符等问题,使合同签订存在很大风险。在合同条款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得到明确,履约内容比较模糊,文本格式不标准等,使合同存在很多瑕疵,致使合同签订出现很多纠纷。
1.1.2合同签订不够慎重。
在签订合同时,电力企业的当事人没有对签约对方进行全面、仔细、深入的调查,没有按照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进行合同签订处理,致使合同签约存在不够慎重的问题,合同内容不够真实、可靠,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2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合同管理认识不到位。
由于合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致使电力企业对合同管理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合同管理只存在于表面形式化。在实践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合同管理根本无法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1.2.2合同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合同管理没有完善的机制,没有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致使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导致各种合同管理问题出现。部分电路企业中,合同管理流程繁琐,致使合同会签无法快速完成,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合同管理规范化和效率存在极大矛盾。
1.2.3合同管理模式不科学。
在进行合同管理时,电力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是根据合同编号进行,但没有对合同进行分类整理,也没有对合同设定相应的系统编码规则,致使合同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难度较高,给合同管理规范化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1.2.4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致使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从而导致电力企业合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2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合同签订应注意的要点。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对资信和资格等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同时,双方当事人要明确了解合同内容,以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例如:企业的信誉情况、签约人的真实法定代表人身份等。然后,合同的格式,一般采用书面格式合同,签订时遵循足迹清晰、语句通顺、词意清晰等,并确保时间、地点等准确无误,同时,对价格、企业公章等进行确认,严禁不合法、不具备法律效益的情况出现。最后,根据我国《合同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合同签订,以清楚知道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违约责任等,避免合同无效和上当受骗等情况发生。
2.2合同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提高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合同管理规范化,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然后,根据电力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健全合同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以不断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注重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让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使合同管理相关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实现合同的全方位、系统化、动态管理。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才能让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更加熟练、专业技能更强,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加强合同签订过程的风险方法,明确合同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法律顾问的重视,避免合同纠纷问题出现,让合同管理贯穿到企业整个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以促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发展。另外,当违约情况出现时,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及时进行处理,在保障双方权益的情况下,合理进行赔偿支付,以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学生毕业后尚须经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1]。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后以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毕业后教育阶段[2]。近年来我院充分依托天津地区以及军队系统雄厚的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当前医学发展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把临床工作作为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出发点
刚毕业的医学专业本科生过去五年时间学习了较为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但缺乏对医院工作环境与临床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医院为其提供必要的以培养临床工作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管理。
1.1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
医务处科训部门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规定要求,制定出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规定》,并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协调、检查、考核工作。把对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全院范围内深入开展。
1.2提出规范化培训管理方案
住院医师培训分为第一阶段的基础理论培训和第二阶段的临床技能考核。培训实行通科轮转的方法。本科毕业的住院医师,从开始临床工作的第一年进入规范化培训;考取博士、硕士研究生之前已经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内容的,毕业后不再安排轮转,但应住院总一年;已经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住院医师均应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阶段的临床技能考核;新调入的住院医师,仍需参加第一阶段的理论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参加第二阶段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晋升中级职称、执业医师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1.3课程设置
以临床“三基”为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电子病历的书写;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医疗环境,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医疗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2提高重点科室在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住院医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能够使之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临床实践能力的环境。所谓重点科室,就是学科建设水平高且病员收容率高的科室。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学习可使住院医师汲取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知识。尽管要求住院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科轮转,但科训部门在制定计划时可适当增加重点科室学习实践的权重。
2.1确定带教医师指导住院医师培训工作
我院许多专家都是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导师带教的最大优势在于既巩固了住院医师的医学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其科研素质、带动其逐步形成科研思维的方式,为今后开展工作准备条件。我院明确规定了带教的任职资格,即须由具备良好医德医风的中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带教要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培训计划,如:每日至少完成一次教学查房,辅导病历书写、开据各类检验检查单、治疗及手术操作等。营造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带教医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医术水平,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相关科室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过程中的责任与权限,协助科训部门督促住院医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开展技能比武等形式,树立住院医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切实发挥科室为住院医师提供的发展平台作用,为住院医师独立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3制定完善的住院医师考核制度
3.1考核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法
医院内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阶段的考核贯穿整个培训过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阶段考试包含专业理论考试(包括卫生法规的考核)、外语考试、病历分析、手术或专科诊疗操作,共四个模块,重点进行后两部分的考核,均采取单项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线,全部及格方为合格。
3.2考核内容
病例分析:住院医师所在科室随机选择门诊或住院病例一份。门诊考核包括:问诊、查体、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及病历书写等内容;住院病例要求住院医师进行病例(或阅片)分析,包括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依据、治疗方案等,并提出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预后的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例进行相应提问,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基本理论知识。
外语考试以笔试为主;手术或专科诊疗技术操作:手术科室的医师参加1例大纲中规定的应掌握的手术,非手术科室的医师完成1项应掌握的诊疗技术操作(如腰穿、胸穿、腹穿、骨穿、阅片、临床检验操作或专科检查操作中的某一项。)重点考察其操作中的规范性。
3.3时间安排
分为轮转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类型。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轮转考核:在每结束一个科室的轮转时进行,以考核相关专业知识点为目的。结业考核:是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覆盖所有轮转科室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医疗法律法规。考试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不合格者参加补考。
4住院医师培训管理的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的灵魂,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教学质量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3]。通过考核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住院医师对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住院医师全面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同时为竞争、选拔人才和骨干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5关于住院医师培训管理方式的讨论
过去,在我院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个别科室存在管理松懈、带教医师水平良莠不齐、参加培训的医师缺乏主动学习能力等现象,导致住院医师水平不高、必须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独立开展工作,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5.1加强对轮转人员的宏观管理
加强宏观管理,就是要加强对轮转工作的统一规划,防止各种原因造成的管理无序现象。总结以往经验,务必做到轮转科室和人员调配两个协调。避免造成因轮转人员扎堆造成的学习效率减低等现象的发生。科训部门须设专人全程负责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调控。
5.2从临床实际出发建立长效评审机制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审专家队伍;由医疗副院长负责、医务处科训部门牵头,在院内选拔一批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良好职业操守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评审组成员。由专家组负责制定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内容;同时,由科训部门为每位住院医师建立考核档案,考核成绩作为今后晋升、选拔培养高层级培养人才的依据。
综上所述,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住院医师,才能在未来医学发展的潮流中永立潮头。
[参考文献]
[1]陈春,温建明,张向阳等,新型住院医师培训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0-61.
1.1一般资料
手术间的空间是有限的,整理好这个空间,更好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1.2目的
通过组织品管圈活动,提高术毕手术间整理完备率,推行精细化管理。
1.3方法
1.3.1组圈:手术室腔镜组取九名护士组圈,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一名圈长,八名圈员,护士长任辅导员。通过圈会讨论圈会为每月一次,每月具体时间待定,品管圈活动时间为2016年7月~2016年12月。1.3.2活动主题: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征集活动主题,再以投票的方式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术毕手术间整理完备率。1.3.3现况调查:利用查检表调查四周的不完备例数,统计结果。见表1。1.3.4活动目标: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术毕手术间整理完备率,推行精细化管理,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3.5原因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圈员采用鱼骨图的方式对手术间不完备率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1.3.6根据分析要因,拟定相关对策。(1)制定手术间物品放置的标准,统一各手术间物品的摆放位置;(2)把手术间整理纳入手术人员岗位培训内容;(3)落实书面交班制度;(4)建立完善的房间整理标准,及时主动更新学习;(5)加强责任心教育。1.3.7对策实施与检讨(1)根据完善的手术间整理标准进行操作整理,把标准放入每个手术间的操作流程本内,护士按照整理标准进行整理,护士根据归位标识将各类仪器设备、物品进行整理;(2)新护士进行全面培训,人人掌握手术间整理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合手术间最便捷有效的手术间整理培训制度;(3)交接班者以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专科组长不定期抽查手术间,积极落实书面交班制度,每次交接班,交接者最后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4)组织手术间管理护士学习物品补充标准,并加以实施,将手术间特殊物品进行归类整理,实施个性化整理措施;(5)认真学习晨会中强调的物品补充整理的重要性,时刻自我提醒,专科组长每天术毕后不定期督促巡查,互相监督,明确个人职责,认真做好物品整理工作。
2结果
术毕手术间整理不完备例数统计结果。见表2。QCC活动后,我科的手术间整理不完备率由每周平均300例下降到到100例,通过现状调查表分析得出,手术间整理不完备率有明显改善。
3讨论
通过QCC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提高术毕手术间整理完备率,还制定了手术间整理标准化,这样更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在活动的过程中,使成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最佳体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发挥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和荣誉。护士不再只做传统上医生的“执行者”,应针对问题不断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在本次的实验中,护士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职业内涵,也更深程度掌握了PDCA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刘秀琳 单位: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0):2154-2155.
[2]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0-23.
关键词:AHP方法;科技档案;价值评价
1规范管理下使用AHP法评价科技档案前提要素
1.1AHP方法概念
ANP法的中文含义为层次分析法,该方法作为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在运用时,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得到分解,使其形成各种组成因素,然后再对这些因素按照支配关系实施分组,形成递阶层次,并采取两两对比的措施,完成各类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工作。该方法是人们决策思维特征的一种有效展示。同时,该方法还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并存的方法,其可以在决策当中,把定量与定性的因素结合起来,采取既定办法实施处理。从而对原先定量问题存在的局限,做到了有效改观。原先,很多档案工作者,均是采取定性分析办法,完成档案价值评定工作,其中也包含对科技档案价值的评价。关于定量分析的措施,开展不多。然而,现如今,科技档案工作发展越来越快,进而使得越来越多的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开始采取量化措施,来对科技档案价值进行分析,并将一些数学研究的办法,纳入到科技档案价值评价当中。
1.2AHP方法应用时所需注意的问题
①先需要完成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在实施时,是根据过往经验来做出判断,该方法在以往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中,有着诸多应用。然而,受到成套性影响,在对科技档案价值实施分析时,通常也会根据套路作为基础,并根据保管期限表位依据,来对科技档案内容作出直接审阅,从而对科技价值做出逐步分析。AHP法作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层次结构的设计,还是判断矩阵的构造,人为因素,都会对结构造成较多影响。②定性分析需对定量分析做到结合。利用AHP法来对科技档案价值实施评价,是建立在研究之上,来对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做出分析。例如,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矩阵模型如何建立,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度如何确定?这些都是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对科技档案价值评价本质、涉及到的相关要素、评价体系中包含的要素做到充分了解,并能够对各类关系做到充分掌握。不然,若是仅依靠自己经验及想法来构架价值评价体系,则还是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之所以使用定量分析,便是为了能够对档案价值做出真实反馈。作为信息分析的常见方法,对于定性分析来说,其是对分析对象类型与性质做出分析;而对于定量分析来说,则是对分析对象规模、程度等一系列数值关系作出分析。通常,定性分析当中涉及到的描述性分析较多,哪怕是十分深刻的分析,也只是对对象本质的高度概括,事物量难以得到呈现出来。然而,对于科学来说,若是没有定量成分,则无法获取进一步发展,对实践过程也难以做到普遍应用,仅能够借助以往观念进行指导。
2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1科技档案的价值表征
只有对科技档案价值表征做出有效确定的基础上,方可完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而实现对科技档案价值做到有效判定。一般来说,科技档案价值表征在本文中,提到了两大方面。分别为现实利用与综合状况。下面对其进行分析。2.1.1现实利用作为科技档案价值的基础内容,现实利用包含了五个方面,分别为科学研究、经济活动、科技决策、科技人员考核及科技成果甄别等方面。这些内容构建在一起,能对科技档案现实利用情况做出直观反馈。2.1.2综合状况作为科技档案价值的组成部分,综合状况共计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文物收藏及编史。这两项内容,是对科技档案综合状况做出直观反馈。
2.2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基于上述提到的科技档案价值表征,笔者尝试完成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针对上文,笔者完成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两比较结果,把主观价值判断项目,采取数量方式确定下来,同时将档案所涉及到的复杂问题实施简化,使其形成对应指标,赋予其重要性权重值,来对科技档案价值实施定量评价。2.3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对准则层内的因素Bk(k=1,2),对目标层起到的影响进行比较,能够使其在目标层内的比重得到确定下来。对准则层内的因素Ck(k=1,2,3,4,5),对准则层内的B1起到的影响进行比较,能够使其在准则层内占据的比重得到确定下来。对子准则层内的因素Dk(k=1,2),对准则层内的因素B2起到的影响进行比较,能够使其在准则层内占据的比值得到确定下来。下面,以子准则层内的因素Ck(k=1,2,3,4,5)比例为案例,取得两个元素ci与cj,采用bij代表ci与cj对准则层相对重要程度的赋值。借助两两比较所用到的1-9标度法,便可以得出比较矩阵B。同样的操作,便可以得出比较矩阵A与比较矩阵C。在得出判断矩阵A、B、C之后,便可以借助Matlab软件,得出这三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A、λB、λC与其单位化特征向量:W軛A=(a1,a2),W軛B=(b1,b2,b3,b4,b5),W軛C=(c1,c2)。对于向量W軛A来说,其分量是准则层各个指标的权重,对于向量W軛B来说,其分量是子准则层指标C1、C2、C3、C4、C5相对准则层指标B1的权重,对于向量W軛C来说,其分量是子准则层指标D1、D2相对于准则层指标B2的权重。向量W軛=(a1b1,a1b2,a1b3,a1b4,a1b5,a2c1,a2c2)的分量则为子准则层各指标的合成权重系数。
3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体系应用时应注意事项
3.1需对科技文件技术水平做出考虑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B层当中,科技水平具备的权重值最大。所以,在对科技档案价值进行评价时,需对科技水平做到优先考虑。则也是对技术原则的遵从。作为科技档案利用的核心,技术水平能够对需求普遍性做出有效反馈,因此,技术水平应当是对档案价值实施判定的一项重要因素。
3.2需对投入产出与综合情况做出考虑
不管是科技档案投入产出,还是综合情况,均需对档案利用做出考虑。分别来说,投入产出是对档案本身效益与成本问题有所针对,综合情况是从档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也这是对科技档案效用原则的遵从。档案存在的意义,是给社会提供服务。所以,对科技档案价值做出考虑时,应当对效用原则做出考虑,并对实际规律做到有效把握。
3.3需对其他因素做到充分考虑
科技档案价值评价过程较为复杂,若是采取AHP法完成档案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则需要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矩阵模型以及各个因素相对重要度确立时,做到对问题分析、涉及因素及档案价值评价体系当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效掌握。因此,在对科技档案的价值实施定性、定量时,还要充分结合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现实工作开展中获取的经验,充分考虑其它因素的出现,同时借助统计学等相关措施,来对科技档案价值评价问题做出有效分析与解答。
4总结
科技档案价值评价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因素相对较多。若是在价值评价中,采用AHP方法来完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矩阵模型构建,对各个因素实施分层,并实施相对重要性分析,便能够对科技档案价值做到定量、定性分析,来对科技档案价值评价中所涉及到的难题,做到有效解答。
作者:邓 磊 单位:辽宁大学档案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杨丽敏.浅谈科技档案实体管理与现代化档案信息技术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
1.1相关性
企业运营管理的所有环节和项目都与企业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相关联,企业经济管理是否到位、经济管理工作能否正常开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企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对企业管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整个企业的管理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针和目标,我们发现,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十分显著。
1.2综合性
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贯穿企业发展所有环节的目标也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于企业运营中的每个阶段,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控制,实现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2.3指导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常常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做出的财务决策,企业制定出的财务目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根据企业的发展方针和目标,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
2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2.1经济管理观念难以改变
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大多处于滞缓状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将管理观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管理者仅仅把经济管理当做是一种管理理论,并没有将经营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以及战略管理意识进行相应的融合,造成正确认识经济管理模式的缺失。
2.2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度制定尚存在问题
制度制定在目前企业的发展中大多得到了重视,但是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是企业并未开展针对经济管理工作落实的监督,后期工作质量和反馈没有得到控制,其二是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实际不切合。
2.3企业内部制度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发突出,尽管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的管理制度只是流于形式,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疏于监管,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企业在制定相关经济管理制度的时候,不能与时俱进,根据本企业现有的实际情况对经济管理制度适时更新,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目前的财务审计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达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效果。
2.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落实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现有的状况是管理人员频繁流动,企业管理人才并不充裕,大多数是因为企业没有对管理人才加大投入,且缺乏相关的福利机制,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顺利发展,其二,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工作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外,管理型人才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倾向于频繁跳槽,也导致了管理人才的大量流失。
3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对策
3.1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要想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必须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具体实施可以在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两方面展开,在战略管理理念方面,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具有先进性,才能优于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在运营中的竞争力,在危机管理理念方面,注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危机管理理念的创新,执行不同的危机管理力度并且建立风险意识。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员工危机观念的注重程度、风险意识成正比。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就必须把经济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不断地创新,让本企业的员工认可这种经济管理理念,为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3.2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制度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可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能有效地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体系,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经济实行人性化管理,使企业员工都加入到经济管理的机制与监督中。另外,强化对企业经济管理的体系评审制度,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定期进行评审,包括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和目标系统等的评审,进而保障科学有效地控制经济管理体系的更新工作,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客观及时的评定,可及时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对不良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改进。
3.3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在熟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加以监管和落实,从而保障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完善,明确部门责任,制度支撑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才能保证经济管理措施的落实,在协调合作的同时,通过绩效考核制和问责制来推动管理措施的实施也非常有效,只有加大奖惩力度,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再一方面,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建立起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和合理规划。
3.4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健全
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根本保障,但目前而言,会计核算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会计核算主体没有明确,账本的建立不够规范,核算监督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会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明确界定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建账混乱或质量低,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按照领导者的个人意向做事,不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
(二)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和会计知识技能及会计实务经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会计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实际上,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职业素质不高,存在散漫,不遵章行事的现象。这样的工作人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给企业内部控制和核算造成混乱,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内控机制薄弱
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中,虽然有会计师注册制度和社会监督体系,但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执行能力不够,严重约束了企业财务核算监督职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加之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落实力度也不够,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有效性差,不能直接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导致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四)会计基本信息不准确
企业会计核算是整理加工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数据和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是基础要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活动非常繁杂,在会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导致信息不够准确、全面,不能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需求。(五)会计人员与机构设置不匹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者不重视会计制度的实施,导致会计人员与机构设置不相匹配,任用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或身兼数职,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要健全会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及各类经济事项的执行做出全面、明确、细致的要求,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控制对策,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会计信息虚假和经营活动中违法违规现象。其次,要全面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营造良好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氛围。再次,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并加以纠正。
(二)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
要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执行方法、相关问题的处理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要强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明确的会计核算工作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激励企业会计人员自觉配合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有效的内控机制对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与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对于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企业的管理者的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决策的支持。通过强化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加强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素质的提升
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使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产生足够重视。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并渗透规范化核算理念,使企业会计人员了解规范化会计核算的内涵、必要性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财经工作的政策、准则及最新发展动态,使企业会计人员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企业要加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引进,促进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一、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会数据真实性差强人意。传统的银行财会工作素有铁账、铁款、铁制度的“三铁”美誉,但深入分析基层农发行财会工作却发现,对负债的会计管理确实很规范、要求很高,而对债权的会计管理就要稍逊一筹,贷款本息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的问题并非罕见。
(二)基层农发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影响了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分配制度的落后和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基层行财会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四)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不够合理。目前各行的规范化考核标准仍实行差错扣分的办法,没有考虑业务量的因素,对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扣分标准也没有拉开,所以,考核结果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某个行的真实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一)切实提高财会数据的真实性。
真实、准确、全面、完整的财会数据是加强财会管理、促进决策层决策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必须把财会数据的拨乱反正作为财会管理的头等大事,甚至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摸清家底,切实提高财会数据的真实性。
在这方面,一要充分认识财会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认识到计划指标超额完成或完不成都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对完成或没完成计划的主客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准确评价完成或没完成计划的合理性。只有如实反映并作深入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改进计划工作,准确评价计划执行者的业绩。简单地强调指标管理只能是掩盖问题、推卸责任,对改进工作、加强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弄虚作假比不严格执行计划或突破控制指标危害更加严重。二要组织力量认真做好各级行的真实性检查,尽快掌握真实情况。其中包括:
1.对固定资产,包括营业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电脑设备、各种车辆等,不论账内、账外全面进行核查登记,彻底弄清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面积、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权关系、使用状况等,并进而分析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核算的准确性进行全面深入的核查,认真清理虚增、虚减收入,乱摊乱挤费用或费用挂账的情况,保证损益结果的准确性。三要将真实性检查制度化、常规化,明确检查的要求和工作纪律,加强检查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准确考核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从而为今后保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二)加大财会人员的更新和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首先,改善财会人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试行“内部退养制”,使年龄偏大、知识不能适应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的,从现有岗位退下来,同时,安排优秀员工到财会岗位。其次,加大财会人员岗前和专业培训力度,在人员相对充足的前提下,实行技能达标上岗,优胜劣汰,增强财会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会计业务规范化操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