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9 23:09: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成语故事四面楚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第1篇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刘邦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乌江。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正确认识网络

健康使用网络

电脑:是指电子计算机;网络:是指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的要求传输的电路或其中的一部分。这是我在字典中查到的电脑与网络的解释。

电脑是可以为人们做很多事情的:一些应用软件可以让人们绘图、打字、画画、设计更复杂的程序,完成更困难的工作,而电脑一但有了互联网,那可就是“如虎添翼”了,它的信息量更大了,可以让人们看新闻、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风光;可以查资料,可以网上购物,可以游戏娱乐,可以炒股票,甚至不论多远的距离,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可以视频聊天,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有几次老师让我们找一些历史故事的成语,在词典上查很慢,可在网上,只要输入“历史成语故事”,然后百度一下,马上出来了很多的成语典故,什么“四面楚歌”啊,“声东击西”啊,“刻舟求剑”啊……还有详细的解释呐,真是太方便了。可是许多家长不让孩子碰电脑,反对孩子上网,这是因为,网上鱼目混杂,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甚至为了玩游戏,骗父母骗老师,通宵在网吧上网玩游戏,大一点的孩子会去约见网友,上当受骗……这样怎么能学习好呢?怎么能掌握新知识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上网,但要正确认识网络,健康使用网络,要知道,网络是用来为人们服务的,而不是让人们消沉的;是用来了解世界的,而不是让人们游戏人生的。家长们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作为孩子应明白自己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网络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才是我们该做的。

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成语教学;教学措施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成语中承载大量中国文化,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同时也被成语深深困扰着。怎样帮助汉语学习者把成语学好、用好,这是摆在对外汉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急需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加强实践。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意义

成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有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意义,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有利。很多成语都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产物,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著名人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且保留古代汉语的语法、语义。汉语学习者要想正确使用汉语成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其成语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中国文化学习过程。所以加强成语教学对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的差异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是有利的,能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二是对增强学生表达能力有较大帮助。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和其所掌握的词汇数量、质量息息相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均被词汇所影响,词汇对学生的日常表达与沟通交流意义重大。而成语十分有助于学生发展汉语阅读能力、提高汉语写作水平。学生误解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为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只能从字面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难以掌握成语的真实含义。学生学习成语往往需要经历由易到难、逐渐积累且具有层次性、连续性的过程,教师加强成语教学就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缩短学生文化休克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汉语学习环境,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三是对整体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获得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层次以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词汇教学作为组成对外汉语教学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而作为词汇教学关键组成部分的成语教学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也是学生的学习难题,加强成语教学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深入分析成语语义

传统的对外汉语成语词本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分析语素的能力薄弱,于是语素法逐渐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在词汇教学领域的主要地位。一般的汉语词汇几乎都由常见的汉字组成,构词单位相当集中,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而在分析词语时,词义、语素义均很重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语素义则对学生学习成语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成语通常由单音节语素组成,部分古汉语成语则由多个语素构成,如“不刊之论”,其构成部分就有四个语素:不、刊、之、论,不的意思是不能,刊在古代指的是把刻错的字消除,所以不刊的意思是不能更改;之是一个助词,论则是指言辞。基于对该成语的四个语素的含义理解,可以获悉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或不能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辞或文章无懈可击、精准得当。由此可见,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以理解并掌握成语语素的意义为基础的,也就是词义的基础是语素义,只有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素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成语。

(二)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

在科技蓬勃发展时期,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并非只是语言教学,更是跨文化教学,成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短小精悍的成语表达着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也是汉语学习者有浓厚成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针对部分历史来源悠久的、有典故的汉语成语,依托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是最佳的教学措施之一。即对外汉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动画等形式,依托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成语故事,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能力,使其基于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轻松理解成语的内涵。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还清楚知道其来龙去脉,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针对成语叶公好龙,该故事是讲的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叶公的人很喜欢龙,其家具、室内装饰等大多使用龙这一形象,梁柱、门窗等处也雕刻样式各异的龙,甚至把凿子、钩子做成龙的样子。上界天龙得知叶公好龙,就降临人间访问他,叶公发现窗口探进龙头,一条龙尾巴横在堂屋里,吓得魂不附体,顿时大呼救命而逃。该故事的讽刺意味很浓,比喻嘴上喜爱,其实内心并不喜爱。如果教师单纯地把该成语视为词汇进行教学,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可能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原因在于好的意思本来就是喜欢,但在该成语里却表示并不喜爱,加上欧洲人眼里的龙很凶残,不值得喜爱,学生无法接受“好龙”。此时教师就可把叶公好龙的故事制作成视听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成语叶公好龙的来龙去脉,提高成语教学效果。又如,针对成语四面楚歌,理解四面相对容易,但楚歌是什么?还有完璧归赵这一成语,其中的赵是姓氏还是人名或是其他?这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只依赖教师的口头解释很难让学生完全透彻地理解成语,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影视教学方法辅助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通过生动的、直观的视频影像,教师把学生成功引入成语故事还原场景之中,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清楚了解成语四面楚歌之中的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地的民歌,成语完璧归赵之中的赵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原本分散的、孤立的成语一旦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与故事,就能帮助学生把成语记忆变成事件记忆,有效巩固学生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包括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以及东施效颦等成语,教师都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促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里掌握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科学应对成语语法偏误

从最常见的汉语四字成语来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补充结构等类型,这些类型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非常复杂,在学习时极易出现语法偏误,需要教师重视改革,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即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语法偏误,进一步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科学应对,优化教学效果。一是主谓结构。教师在讲解主谓结构的汉语成语时,应重点区分成分,搞清楚主是谁、谓是谁,主与谓存在支配关系,从而向学生清晰讲授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主谓结构的蓬荜生辉、德才兼备等成语,蓬荜和德才是主,生辉和兼备是谓,前者表示因客人来到寒舍而使寒舍增添光辉,后者表示同时具备厉害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理清成语的主谓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师讲解主谓结构成语的关键教学措施。二是偏正结构。教师在讲解偏正结构的成语时,只需帮助学生明确中心词即可,这是表达成语的核心,学生自然能认识中心词修饰部分,能显著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遇到侃侃而谈、后起之秀等偏正结构的汉语成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哪个、偏是哪个。动词谈是成语侃侃而谈的中心词,侃侃则是偏;名词秀则是成语后起之秀的中心部分,后起是偏,之是一个虚词,等同于“的”。三是并列结构。对于并列结构成语的讲解,教师先要让学生清楚并列成分是哪些,接着说明并列的顺序。例如,在遇到联合结构的成语起承转合、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等时,它们均是并列的四个语素,每一个语素一一对应,都强调整体意义,各个并列语素不存在主次之分。四是补充结构。讲清楚中心部分是什么、补充部分是什么,这对教师讲解补充结构成语尤为关键。每一个补充结构成语均有中心,教师要指出中心部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准中心部分。例如,补充结构的绵延不绝、貌美如花等成语,中心部分就是绵延、貌美,把它讲清楚,学生自然就能了解剩下的部分就是补充说明。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自行判断成语究竟是哪一种结构,补充结构的成语要清楚掌握中心与补充部分分别是什么。绵延不绝指的就是一个连一个,未断开,不绝只是说明未断裂,补充说明绵延;貌美如花则是指像花朵一样美丽,如花只是对貌美程度的一种补充说明。五是其他结构。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汉语成语结构,还有的成语属于其他特殊结构。例如吞吞吐吐、勤勤恳恳——AABB结构,炯炯有神、欣欣向荣——AABC结构,兴致勃勃、文质彬彬——ABCC结构,防不胜防、数不胜数——ABCA结构,不了了之、自欺欺人——ABBC结构等等。对这些结构相对特殊的汉语成语,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先了解成语结构,尽管它们看上去和常见成语存在差异,但语法构成跟一般的四字格成语是相似的。只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他们在学习时就能深刻记忆特殊结构的成语,能基于形式理解完成意义理解,做简单的类比分析。还有部分成语因时间的推移难以分析其结构,教师遇到时可直接为学生讲解意义,学生只需记住语义。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拓宽汉语知识面,开辟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天地,全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成语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效率,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知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成语教学措施也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胡静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实践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孙玉婷,徐丹2016《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成语教学研究》第10期。

刘依锐,樊荣2015《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育观察(上旬刊)》第6期。

第4篇

金乡县开发区(鱼山镇)中学   申海利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就像奔腾不息的大河,浩浩荡荡,波澜壮阔,而历史成语故事就像那浪花一朵,或者水珠一颗,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它折射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透露着古人的聪明智慧。我们用虔诚的双手,掬一捧历史成语的碎花,细细揣摩,慢慢体会,历史的灵感就会像茶,像咖啡,像薰香一样融入你的脑海,你的身体,让你的一言一行充满历史的醇味,闪耀历史的灵光。

当我们走近春秋战国的历史旷野,迎面而来的是那位循循善诱的老者——孔子。他一句“有教无类”,让万千平民子弟背起书包,走进学堂,开始读书识字;他一句“为政以德”,让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德政”成为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当仁不让”让我们敢于站在真理的一边,面对强大的敌人,据理力争;“温故知新”让后世学子知道了追求新知的前提是温习旧知。

“退避三舍”——是晋文公留下的经典。重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率军与楚军交战,反而要退避三舍,真是让一般士兵想破脑袋也想不透。然而它却透露出晋文公的厚道做人和军事智慧。退避三舍,首先还掉了楚成王当年救济他的人情,同时又避开了楚军的军事锋芒,一举两得。他警示后人,欠人情是要还的;其次,退却也是进攻的一种。你看,“退避三舍”,区区四个字,给人多少领悟。

如果你是一位失败者,或者正经历着人生严重的挫折,那就非常有必要重温这一句“卧薪尝胆”。勾践,作为一位亡国之君,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人生最不得意,也莫不过于此了。

如果有什么挫折,与亡国相比,真可谓小菜一碟。那么亡国是不是人生的终结呢?勾践告诉我们,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纵然是亡国之君,只要“卧薪尝胆”,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亦可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这里我们用电影当中的蒙太奇手法,拿勾践与后来的三国蜀君   刘禅作一下对比,那个“乐不思蜀”的家伙就纯是一个傻蛋了。

赵括的“纸上谈兵”,告诉我们,行动永远高于高谈阔论,做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害人又害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了解自己胜于了解敌人。

人生往往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同时也有着惊人相反的一幕。在巨鹿之战中,能够“破釜沉舟”打败秦军的项羽,在五年之后的垓下之战当中,却落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人生值得反思啊!

曹操也是这样,公元200年,以弱敌强的曹操能在官渡大败袁绍,八年以后,以强攻弱的曹操,却败在孙刘联军的大火之中。唏嘘不已之后,让我们惊叹:凡事都得讲天时、地利、人和。

除了让我们惊奇、敬佩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位志大才疏的人物值得一提,他就是前秦皇帝“苻坚”。在与东晋“淝水之战”前,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牛皮吹得大如天。“投鞭断流”,你想想,他有多少骑兵啊?可在进攻受挫之后,胆小如鼠的原形毕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草包皇帝留下的三个成语,告诫我们,得意可别忘形,失败别被吓破胆。

中国历史成语,星汉灿烂,数不胜数,每一句都蕴含丰富的哲理,悲怆的往事,也有让人笑得喷饭的幽默和笑料。在我们学习中学历史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插入成语教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立志、爱国的情怀。

第5篇

1.“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造福人民。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4.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分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5.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是

A.《三国演义》B.《封神演义》C.《隋唐演义》D.《西游记》

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7.采用“尊王攘夷”策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穆公

8.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9.下列古钱币中属于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是

10.秦末农民战争中,对*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11.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太学D.削弱封国势力

12.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

1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奴隶主贵族发出的挑战D.商鞅向秦国国君立下的保证

14.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①针灸②外科手术③创制“麻沸散”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5.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帛画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长信宫灯D.四羊方尊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7.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淝水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18.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1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郦道元——《水经注》

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20.“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作品的称赞

A.王羲之B.顾恺之C.张择端D.赵孟頫

二、识图题(8分)

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4分)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2分)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2分)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5分)

⑴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国家()

⑵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

⑶秦始皇规定以大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⑷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促进文化的发展。()

⑸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

四、连线题(8分)

秦末农民战争期间产生了许多成语故事,请你将下面的人物或事件用线段相连。

成语故事人物或事件

A.指鹿为马①陈胜.吴广

B.揭竿而起②赵高

C.约法三章③刘邦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④项羽

E.四面楚歌⑤鸿门宴

F.破釜沉舟⑥巨鹿之战

G.楚河汉界⑦楚汉之争

H.霸王别姬

五、材料分析题(39分)

1.阅读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2分)

(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4分)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情怀?(2分)

(4)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这位诗人得到了世界怎样的认可和评价?(4分)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4分)

(2)它在青铜铸造有什么地位?(2分)

(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2分)

3.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秦朝时,哪一项重大建筑工程与匈奴有关?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匈奴的首领称为什么?(1分)

说出你所知道的两位匈奴

首领的名字。(4分)

(3)汉武帝时,派两位大将出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你能说出这两位英雄的名字吗?(4分)

(4)右图描述的故事家喻户晓,你能为图画命个名吗?(2分)

图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

图中的主人公的历史贡献是什么?(2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2345678910

BDDCBABCDB

11121314151617181920

BAADBCCBDA

三、判断题

⑴×⑵×⑶×⑷√⑸√

四、连线题

A②B①C③D⑤E④F⑥G⑦H④

五、材料分析题

1.⑴屈原。《离骚》

⑵战国末期楚国人。“楚辞”

第6篇

一、巧设开课导语,让学生“学习兴趣”活起来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任务的实施,主要靠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历史教学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思维形式仍然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但对很多事物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则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导。如:教师可巧设“开课导语”让学生“学习兴趣”活起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伊始就被吸引。例如: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先让学生谈谈“人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有说女娲用泥土造人,有说上帝造人,有说是猴子变来的等等。最后我总结发言:同学们所讲的只不过有的是神话中的观点,有的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课本中是怎样介绍这个问题的,由此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课堂中妙用“设问、置疑”,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适时的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做了如下设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当时准备“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你准备先“扫掉”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教师可以设问:“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然后可以这样讲述来引导学生,“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以此使学生尽快发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灵活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活起来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是师生共同探讨的“活资”,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根据初一历史教材的知识板块特点,教师要抓好重点、现实、情感进行教学,特别是要求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分析吃透教材,设计灵活有趣而又概括教材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把两课合为一课,只设计了一个问题:“选择你最喜欢的人物或者科技成就,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要求每人说一件,尽量不重复他人的,两课内容很轻松地在一节课上完成了,学生掌握的也很好。当然,问题的设计可以灵活多样,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介绍宋代的生活,这样的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也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会非常自然的联系到自己今天的现实生活,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和理解。讲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时空访客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讨,穿越时空,以时空访客的身份到宋代的普通百姓、城市居民、达官贵人家做客,并说一说对方是怎样招待自己的,在那里又有哪些见闻。这节课上我发现许多学生不仅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学生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天衣无缝。在讲第七课《大变革时代》时,因为这一课有商鞅变法,所以我设计的问题是:让学生以国君、奴隶主、地主、百姓四种不同的身份感受评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历史中学习历史。由此可见,教材要加上老师的创造性,才会有灵性,才会真正实现编者的意图,实现新课标的目的。

四、适时组织“历史辩论赛”,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辩论不仅能激发人的主动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辩论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境随机创设的。如辩论“我眼中的武则天”,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武则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还是功过参半?这些问题都是鼓发性的,答案也是多方面的。通过“碰撞”,他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思路会更加广阔,这种“唇枪舌战”中产生的知识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五、利用“诗词、成语、典故、俗语”内容,让“学生视野”活起来

这一方式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合理使用,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涉及的成语故事特别多,讲到“巨鹿之战”时,可以补充讲解“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讲“楚汉之争”时可以给学生补充“霸王别姬”、“鸿门宴”、“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学习《三国鼎立》中的“赤壁之战”时,可以给学生补充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由来,这样既能使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又拓宽了视野。

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第7篇

一、现状梳理――盘点有“别”的“日积月累”

纵观当前的日积月累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得平淡无味,枯燥吃力。“日积月累”轻易沦陷为一块“教学盲点”。

盲点一:机械单调――枯燥型

部分教师把“日积月累”简单地理解为抄抄写写。记忆力好的,少抄几遍;记忆力差的,多抄几遍。能听写出的,少抄几遍;听写较困难的,多抄几遍,直到写对为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日积月累――歇后语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这些歇后语,自读、同桌读、齐读,然后提醒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最后在回家作业中布置背诵、抄写。其实,这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于机械单调,淡化了对经典材料的体会和感悟,不能发挥文本最大限度的有效作用。

盲点二:走马观花――孤立型

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日积月累”这一栏目的设计意图和作用,因而并不重视教学,认为几个词、几句话没有必要多花心思。做作业时,课本上都有,照抄就行,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因而在课堂上,简单地读读背背后,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甚至不在语文课中进行,在课外布置一下抄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安排6个诗句,教师就教6个诗句;教材安排5组对联,教师就教5组对联。这样的教学,把“日积月累”孤立起来,没有挖掘文本材料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根本谈不上延伸、拓展。

盲点三:不求运用――知识型

有些教师把“日积月累”理解为“读读背背”,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东西――学以致用,以至于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带着“不理解积累下来也行”的思想,以读背为主要方式。为了应付考试,临近期末,再集中整册日积月累,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日积月累是学完了,可学生的大脑却模模糊糊,难知其义,不会运用,没有达到真正“积累”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差太远,也发挥不了这些精美语言的人文性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削弱了学生积累的兴趣。

以上这些“日积月累”的片面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方式的模式化以及学习语文的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他们对这些精美词句产生喜爱之情了。

二、策略探微――追寻有效的“日积月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如何把握教学尺度,正本清源,让“日积月累”教学走向有效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策一:丰富形式――“日积月累”有效教学的趣味剂

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像魔术师那样变着法子,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充满情趣,让他们漫步在“日积月累”中乐此不疲。因此趣味,无疑是让积累充满情趣的催化剂。

1.故事引路――文言相助趣相随

日积月累的内容短小精练,通常只有一组词或几个诗句,不像课文内容厚实,故事性强。如何让这简单的词句焕发生机,让学生喜欢“日积月累”?我们不妨用一些有趣生动的小故事引路。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是一串关于战争的成语,这些成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有些还深奥难懂。于是,教师就为他们讲起了其中的一些故事。“围魏救赵”中,学生为孙膑的机智谋略而叫绝;“四面楚歌”中,大家为项羽的英雄末路而惋惜……一个个的成语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画面展现――文画相辅趣相济

“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大多来自古诗、对联,有着优美的意境。所谓“诗中有画”,教学时,如果借助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和着轻柔的音乐,吟诵着诗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祖国古诗词的魅力。

3.巧记妙背――学记相促趣相激

有些“日积月累”的内容确实比较难背,而传统的机械记忆单调枯燥,显然不符合“日积月累”特有的语言魅力。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记忆,就会让“积累”变得轻松。

对策二:链接拓展――“日积月累”有效教学的掌舵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发散性的教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中的内容通常只呈现了某一个方面的部分知识,给了学生无限广阔的延伸空间。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文本进行链接拓展,让学生的积累变得丰厚起来。

1.巧妙融合,拓展维度――与本组课文互渗透

“日积月累”中的有些内容,与课文主题内容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等到整个单元教完后才进行积累教学。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找到“日积月累”与课文之间的融合点,将它们巧妙融合。将“日积月累”的内容分解在课文学习的角角落落,在单元总结时只需归类,学生就觉耳熟能详,无需再花精力刻意背诵。

2.由点及面,丰富厚度――和选文出处相链接

“日积月累’板块中好多内容只呈现了部分~句或者知识,给了学生广阔的延伸空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原文也推荐给学生,由点及面,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向课外积累,使学生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这样,当我们诵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自然会想起陶渊明的《饮酒》;读到“负荆请罪”,自然而然会想到《将相和》。当我们教学名著人物的歇后语时,可以请学识广博的学生来讲讲歇后语背后的典故,然后把名著里面的故事推荐给他们,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相关内容。这样的链接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让积累变得丰厚。

第8篇

一、重视课内课外结合,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要将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通过阅读课本、查找相关资料等方法,以组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以组展示本节课所讲内容,并相互补充;老师作为评委,评定各组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将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和总结;课后,主动与学生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充分开发历史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泛,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里有“围魏救赵”“指鹿为马”“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有勾股定理、圆周率等的数学知识,还有“曾侯乙编钟”、《本草纲目》等音乐医药的知识。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讲“秦如何巩固统一”的内容时,涉及到货币的知识;讲书法艺术时,可以将小篆、隶书和楷书,以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通过板书字体来进行比较;讲“坑儒”时,可以讲一讲儒家的主张是什么和“百家争鸣”等问题;讲“匈奴”时,可联系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杜甫的诗;讲秦“万里长城”时,可以同明长城进行比较,通过数字来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

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内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三、利用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中学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例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相比较,让学生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充分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讲“岳飞抗金”时,要突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在讲“”时,要与当代的改革开放相联系,使学生明确,要想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盛,就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规范作用,组织作用,传授作用,管理作用,评价作用,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讲“早期人类社会”时,涉及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等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就必须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出现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第9篇

【关键词】读书;立志;成才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的精神延续主要为书。正所谓“静对好书成乐趣,闭看云物会天机”读书真的很快乐!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阅读起来,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一、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指“读好书”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的阅读。

朱永新说过,小学生无法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他们的读物,他们是最需要提供一个基础书目的群体。一旦在他们精神成长最敏感的时期遇到好的书,他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好的“胃口”,就可以对图书充满期待和感情。

2011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中国新阅读研究所的一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荐阅读书目,按小学低、中、高学段,分别精选出文学、科学、人文类各若干本。

这些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把人类最重要的价值,如仁爱、自信、尊重、友谊、同情、敬畏、宽容等带给孩子,是表现真善美的最有效文本,也成了小学生必读的书目。

二、特色阅读

特色阅读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形成的校本特色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们开发了灵璧的“三元文化”。

灵璧以奇石、虞姬、钟馗为标志的“三元文化”,是大自然和历史赋予这里的宝贵资源。灵璧作为“三元文化”的集聚地,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古往今来,有许多古圣先贤、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驻足灵璧,留下一幕幕千古佳话……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如:

(一)赏石文化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坡。他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坡除文学、诗、书画之外,非常喜爱灵璧石,他在徐州任太守期间经常前往灵璧觅石,在灵璧石的欣赏上可谓是见解独到,如著名的“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并创立了以“丑”为美的丑石观,为灵璧石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坡因灵璧石还写出了千古名篇《灵璧张氏园亭记》,其中写道:“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灵璧石的眷恋之情。

(二)钟馗文化

灵璧钟馗画起始于唐代,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清代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云:“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在历史发展中,钟馗画可谓名家辈出、流派涌起、享誉之大、深入人心。加之历代文人墨客操觚大泼,因而更具有眩目之彩,迷人之魅力。蔚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钟馗画之乡”。

灵璧钟馗画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1年应邀在首都北京举办画展,并被中央电视台收入晚间新闻。尤其赵英汉先生钟馗画,以笔写意,重在传神,所绘二百余种钟馗,神态各异,挥洒自如,在1997世界“和平杯”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赴韩国、日本、巴西等地展出。

(三)楚汉文化

灵璧是垓下古战场,霸王别姬处,公元前202年的冬天,项羽兵败垓下,由此开启了长达426年的大汉王朝,因此灵璧被称之为“汉兴之地”。这里有很多的历史传说,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垂缰救主等等。

诸如此类的家乡特色文化,均是点燃孩子们阅读激情的活水源头。通过特色阅读,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了解祖先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而且能够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收获自豪与幸福!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三、同步阅读

同步阅读是指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同步进行的系列活动。如:“经典诵读”“链接诵读”“课本剧目诵读”。

(一)经典诵读

本县编写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读本》,其读本融入了《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内容,它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核心,构成了璀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意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孩子诵读后,自然会“立德、立志、立人”。

(二)链接诵读

紧扣教材,围绕“单元训练重点”。链接相关的人、事、物、景,进行拓展性的阅读。通过拓展性阅读,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课本剧目诵读

此类诵读是指导学生把具有趣味性、哲理性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演读。演读中要把握人物的语调和语气,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以塑造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去体验情节的展开、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宣泄,从而有效地消化文本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和深化阅读教学。

四、营造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慕芝兰自生香,在浓郁的书香熏染

下,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走进阅读。

(一)让校园成为多情书卷

我们要求所有学校从不同角度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将古往今来一些“立志立德”的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投笔从戎、岳母刺字、铁杵磨针……);历史伟人、科学家画像及简介(孔子、老子、韩非子、牛顿、华罗庚……);《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刻于墙壁,挂于长廊。使学生时时处处耳闻目染。

(二)以德为师,以身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有的老师都做职业学习者,努力唤醒自身的读书热情,坚持读整本的书。成为学生阅读的无声典范。

我们要求语文教师,每学期读完小学生对应学段计划内的必读书目。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每学期读文学读物1―2本。所有教师每学期写不少于2500字的读书心得1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