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16:18: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检验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3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1.1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学的师资无论是从职称、人数、还是学历上与理论教学师资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意识较弱,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晋升难度较大,接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较少,因此,造成高学历的人才不愿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目前,就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以中老年为主,年轻实验人员很少,出现断层现象,实验技术队伍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亟待优化。
1.2实验技术人员自身定位不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上学校对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招聘方面相对教学岗位的教师,要求也较低,一些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仪器、试剂的采购员和保管员,工作的任务只负责上课之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和实验仪器,认为预实验和学生实验课过程都是带课老师的事情,也很少进行集体备课。结果造成上课和实验准备工作完全脱节,准备的玻璃器皿不合适,配制的储备试剂不合格或上课之前一些仪器配套不完善等事情时有发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1.3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相对较差正是由于学校或学院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任务、内涵、功能定位不明确,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学历人才较少,教学和科研任务主要由教学岗教师承担,一些实验技术人员往往忽视科研工作,科研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自身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很少参与科研工作,对于一些科研用大型仪器和进口仪器的实验操作和技术参数了解很少,带课教师也很难对每种仪器都非常熟悉,使得实验仪器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教学作用,有些新进先进仪器长期闲置,无形之中造成实验室资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只负责实验室开门、关门,仪器的开机、关机,即使仪器出现很小的问题,也束手无策,需请厂家提供服务,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2.1强化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和专家充实实验队伍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水平高低,将决定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也有很大的影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导向和优秀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的引导。学校应加强激励机制,实验岗人才招聘采用和教学岗相同的标准,职称评定和奖励绩效方面,同样采取与教师相同标准的评定方法,打消他们的顾虑,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完成学校科研任务的重要参与者和完成者。同时,制定引进人才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引导实验团队,对不同层次和特长的实验人员分别进行业务培训,做到每个实验室和每个大型仪器有专人负责,这样既能保证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又可以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还可以通过学习和业务培训,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高等学校应从领导层面正确认识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不仅应参与实验教学,还应参与科研和管理工作,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都依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实验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也不会顺利开展。因此,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仪器和掌握新技术。
2.3规范实验教学制度,保障实验教学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有些内容相互交叉,如果不同科目教师之间、实验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实验安排有时会存在重复或遗漏现象。因此,制定适当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教学高效进行是很有必要的。如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和共同参与制定预实验制度,实验技术人员与带课教师共同备课,同时进行预实验,通过与带课教师的讨论,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准备实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准备工作,而且在不同教师之间还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优化实验课程。定期举行或参与师生座谈会,认真讨论和听取带课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一些好的建议在以后工作中进行改进,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4规范实验室管理方法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室涉及多种分析仪器和实验试剂,造成实验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只有合理规范的管理方法,才能节约时间、事半功倍、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技术人员要健全低值易耗品帐册,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购买损坏记录、安全防护及危险品管理等制度,同时制作、完善教学辅助文案,保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正常顺利运转和实验课前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建立每个仪器档案册、仪器使用记录册,仪器配件和配套装置使用册等文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对特定的实验室和大型仪器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安全卫生管理与日常维修,有利于创造安全、清洁的实验科研环境;对于条件具备的实验室,建立开放性对外服务项目,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增加收入,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水平和仪器的维护提供经费支持,从而可形成良性循环。
2.5开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第二课堂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开放第二课堂的实验室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科研的平台和加强师生间联系的纽带。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试验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和科研水平方面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开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和充足的实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最大限度地为教学实践和科研服务,展示实验技术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岗位优势。
1制约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因素
硬件因素。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需要配备专业的软硬件检验仪器,比如固定式或移动式安全技术检测设备,应急救援车辆与事故处理设备等。软硬件设备上的缺失会导致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受影响,造成检验设备配置不利的原因有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限制了专业设备的购买与应用,在高效完成检验工作、及时处理意外事故等方面表现欠佳,只能依靠手摸眼观、经验法等来进行检验,无法科学、系统化地完成检验要求。地理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受限于本地区地理环境因素,诸如道路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发展水平低、机械使用者意识不到位或素质低下等原因都会影响技术安检工作。人员意识与素质上的低下使得安检工作中时常出现脱检与漏检情况,还有部分小企业位置偏僻,不主动要求检验,加大了检验工作难度。以上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机车辆一旦上路,不仅会造成安全驾驶与工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也不利于农机安全检验工作的实施。
安检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农机安检工作中,要求安检人员深刻认识并领悟安全法律,养成安检意识,对规章制度有深刻认识,并且具备高素质专业技术,从而确保安全检验工作到位。不过目前受限于企业规模、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安检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根本不合格,不能正确掌握农机安检标准与须知,技术水平差,不具备合格专业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面对无法顺利履行职业责任的安检人员,要从意识、职业素质与专业水平上进行提升,以便能更好地完成安检任务。
企业因素与制度因素。许多规模较小企业,技术水平有限,产品质量不过关,机械耐用度低,没有安全技术检验人员,或者技术人员水平过低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安全检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检验机构自身设备、制度等方面存有漏洞,人员检验能力不高,也无法更好地完成工作内容。另外由于目前国家农机标准覆盖仍然不全面,部分农机,只有企业或地方标准,有些现有标准较老旧,未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这些都会影响农机安全检验工作质量。
2应对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对策
解决影响农机安检工作的诸多制约因素,要从意识、行动、人员、制度等方面做起。
意识方面,要全面提升对农机安检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对于安全检验部门而言,首先要做好意识引导工作,通过与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升级安全检验设备,根据国家相关行业要求,打造硬件过关的安全检验团队,确保队伍认识清晰化与设备规范化。对于农机安检认识不到位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让其理解农机安检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技术水平,更加自觉且高效地完成检验工作。另外,还要配合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并对安检结果及时通报,更好地实现安全检验工作目标。
人员方面,检验队伍建设要着重提升安检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技术水平。通过在岗定期培训提升安检人员职业素质,使其达到熟悉安检法律法规与技术检验标准、熟练掌握安检设备应用要点与农机安全生产常识等内容,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考核,不过关不予上岗。在工作中要督促安检人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公正、高效、团结、奉献精神,做到技术精湛、执法严格,以安全和质量为两大指导准则,在检验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公正性。对于检验结果要严格把关,做到权责明确,减少因检验工作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及时联系并督促其参与农机安全检验工作,通过与农机监理部门配合更好地展开行动,对于影响企业安检工作的人员因素、设备因素、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等,要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安全检验工作环境,推动检验工作的顺利实施[2]。
制度方面,根据当前国家农机安全检验标准情况合理制定并调整检验工作计划,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验工作全局,创新管理工作体制,加强与农机监理部门、交警部门等配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检验标准,对标准未更新者,及时联系监理部门建立相关检验标准。在检验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技术检验长效机制,以服务三农为工作指导理念,尽力做到帮助农民朋友解决问题,保障农机安检工作顺利实施。
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于2010年7月在我院乙肝治疗的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分布为35~55岁。调查的40例患者均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全身均无系统性疾病和药物过敏史。患者需要进行采血、化验等辅助检查。现将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数20人,男11人、女9人,对照组人数20人,男10人、女10人。分组完全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来进行分组,不考虑年龄、性别及疾病。显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纳入和评价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35~55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没有免疫缺陷等疾病、智力正常、自然状况一切正常;排除标准:存在感觉功能缺陷;先天性的疾病;高血压等。
3.方法:
实验组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即常规的ELISA检测。两组的用药方法用量相同。对照组:传统检测法;实验组:生物芯片技术检测法,根据对感染性疾病病毒的敏感度进行评价。
4.效果评价标准:
观察检测感染患者病毒的灵敏度作为评估标准。5.统计学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成组设计的t检验用于组间比较,当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数据显示P值小于0.05,表示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表明生物芯片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检测效果优于传统检测法。
三、讨论
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除了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外,临床上通过检测病毒/细菌其相应的免疫标志物在人体中的存在,对病因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但传统检测的方法,如ELISA费用较高。由于生物芯片技术的引进,大大增强了对疾病的治疗与检测的效率。由乙肝病毒(HBV)、丙肝病(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生物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出不同的HCV抗体。与ELISA技术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易操作、低成本,非常适用于体外HCV抗体的检测。Duan等用纳金免疫扩增和银染为基础构建的蛋白芯片可以同时快速地检测HBV和HCV的相应抗体HBsAb、HBeAb、HBcAb和HCVAb,而且不存在交叉反应,结果与ELISA检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而且芯片技术引入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突破了常规ELISA技术所采用的底物显色方法。Ivanov等首次应用IAsys+双通道光学生物传感芯片,记录固定在生物传感芯片上的抗HBs单抗与血清样本中的HBsAg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鉴别。与酶免疫技术对比,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生物芯片的应用给临床检验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进行的一项伟大影响力深奥的研究计划,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之后的基因组计划、蛋白组计划、疾病基因组计划的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产生的。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生物芯片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要优于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检测手段,并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结语
1.1基因扩增技术1983年美国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该技术利用DNA高温变性和低温复性的原理,通过变性、复性和延伸3个温度变化,成功实现核酸片段的体外扩增。PCR技术以其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医学、农业、食品检验等领域。PCR技术分为两种:常规PCR技术和实时PCR技术。常规PCR技术,指仅对PCR扩增反应的终点产物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无法对起始模板准确定量,也无法对扩增反应实时检测的一项核酸扩增技术,但该技术所需技术平台和仪器设备较低,花费成本相对也低,目前临床上主要运用该平台对定性项目进行检测,例如:缺失基因、突变基因、融合基因等的检测。实时PCR技术,又称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实时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检验医学上主要应用于核酸定量、mRNA表达水平分析等,可以分析和指导临床用药、监测药物疗效、判断病情进展。
1.2基因测序技术1977年Maxam提出了化学修饰降解法模型,为核酸测序时代的到来拉开序幕。同年,Sanger等发明了DNA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可以检测物种或细胞的核酸序列,再与基因库进行比对,从而知道被检测物种或细胞的特性。Sanger法作为最经典的测序方法,读取序列长,能够较好地处理重复序列和多聚体,仍为目前常用的测序方法,广泛应用于基因组DNA、cDNA等多重复序列的检测。该技术不足之处:灵敏度较低,通量较低。1998年Ronaghi发明了焦磷酸测序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引物延伸时所释放的焦磷酸基团激发荧光,通过峰值高低判断与其匹配的碱基数量。比起Sanger法,提高了灵敏度,在SNP位点检测、等位基因突变测定等广泛运用。近几年,发明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该技术通过DN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测序。该技术测序速度快、准确度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测序检测,主要应用于全基因组序列、内含子序列、外显子序列等的分析和研究。
2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存在、转录及表达异常,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最为直接、最为准确的依据。目前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2.1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感染性疾病是指外源病原体入侵机体后,生物体无法排除该病原体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的反应。一般通过病原体培养或血清学方法进行病因查找。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是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检测免疫学指标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检测和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但是一些影响因素不容小觑,临床待检标本常受溶血、黄疸、脂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判断错误。血清学也只能确定机体是否接触病原体,不判断是否是现行感染。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敏感性高、耗时少、效率高等优点。例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的载量,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法相比,既可以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监测药物疗效、预后与复发。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可弥补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不能培养或生长缓慢的病原微生物;(2)通过病原微生物的定量检查监测病情;(3)微生物耐药性的检查;(4)细菌分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2.2分子诊断学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遗传性疾病是指遗传因素占主要发病原因的某些疾病,几乎都存在一定的基因缺失或突变。分子诊断学技术是指通过分析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作出或辅助诊断的方法。分子诊断学技术已经能够诊断已知致病基因的遗传性疾病,对一些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病也有良好的诊断意义,也能利用遗传标志来诊断一些病因未明的疾病。例如,镰状细胞贫血:β-珠蛋白基因中第6位密码子的序列由原来的GAG改变为GTG,编码的血红蛋白为镰状细胞血红蛋白。通过PCR技术可以将包含突变位点的β-珠蛋白基因片段扩增,根据产物分析的结果可以对该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对基因SNP进行分型,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发现50%的儿童期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with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白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基因型多态性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607C/A、-137G/C多态性与江西人群哮喘未见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可以准确预测胎儿发生某些遗传性疾病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畸形儿出生率的目的,例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等。
3现状和挑战
分子诊断以PCR为基础,自从发明以来,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断,有力推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检验医学的新领域,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与挑战。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分子诊断已经成为了医疗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内的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始终落后临床的发展,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分子诊断项目开展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应用缓慢。以下从两方面分析我国分子诊断学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分子诊断检测平台现在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和一体化,分子诊断学技术努力实现检测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的一体化,从而避免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差异。我国的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平台,还处在起步阶段,实现自动化尚需时日。目前我国在核酸提取、扩增反应系统准备、扩增前加样、上机、产物和结果分析等方面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欧美国家基本上采用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物暴露时间,还避免操作人员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目前我国应用于检验医学的主流分子诊断学技术是实时荧光PCR技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核酸的检测,而欧美发达国家,检测平台较为多样,主流技术为测序,分子诊断涵盖了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领域。
3.2技术人员的水平与能力分子诊断检验项目质量控制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各个层面,因此对技术人员、仪器、标本、环境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我国对分子诊断学技术人员的培训尚不到位,技术人员在实验操作、结果报告、临床咨询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人们对人类基因组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生命、疾病、衰老、死亡的认识更深。分子诊断涉及个体的基因差异,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提出专业的意见,指导预防疾病、降低患病风险,以及实现个性化治疗等,这就对从事分子诊断学技术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4前景和展望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学生只有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软件技术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软件开发活动的主要过程[6]。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4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时为38学时,实验教学学时为8学时。实验学时过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该课程所要求的各项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机会,自然无法提高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出现教师上课不好上,学生听课不好学的不良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想法,引入到现在的实验教学中。
2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2.1分方向的实验教学模式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可以分为两大块: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两个方向的其中之一,来做一个该方向的大作业,计入期末总成绩。数据结构方向主要以VC++6.0作为开发环境,侧重算法与数据结构的编程;数据库方向主要以SQLserver作为开发环境,侧重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自己方向的开发环境,并通过制作一个小型的软件来完成大作业。这个大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20。学生可以自愿组合,最多3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大作业。小组内的各个成员按照自身能力来进行角色分配,共同完成大作业内容。大作业应严格按照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并生成各个阶段的相应文档。最后,学生需提交项目开发报告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来作为期末考试评分依据。
2.2与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开发模式
我院包括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等三个本科专业,都要学习“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因此我们考虑让学生在做大作业的时候,可以跟各自专业联系起来,加入一些专业背景和实际工程环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选题更具有现实意义,避免课程教学与实际脱轨。
2.3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室平台
我院设有创新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贝加莱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开放实验室平台,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硬件设施,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其中,创新实验室是我院全面贯彻和落实电子类学科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创建的新型实验室,是我院大学生电子类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单片机实验室目前拥有单片机/微机实验装置40套;实验用计算机40台;仿真器20套;编程器6套。贝加莱联合实验室目前拥有PLC实验装置20套;实验用计算机20台;DT-1模拟电梯1套;无塔供水系统1套,并承担ASEA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或注册工程师的技能培训和测试任务。学生可以深入这些实验室,结合自己的开发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学习。
2.4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接轨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没有专门的课程设计,因此可以考虑增加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的时间,学生可以集中的进行项目开发,弥补课内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将部分学生做得较好的项目,延伸到毕业设计中来。通过长线的学习,等到学生大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掌握的非常熟练,通过开发较复杂的软件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有较大的动力学习该课程。
3结束语
2、锤管法。它是利用气动穿梭矛在钢管(空心套管)的后面,将钢管顶进至终点来完成铺管任务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进口和出口各挖一个工作坑。在进口坑内,用一个特殊的管夹将穿梭矛置于钢管后部,靠压缩空气通过气动矛推动钢管,无需设置后座。当第一节钢套筒全部进入地层后,拆除管夹,将第二节钢管焊接就位。继续上述过程,直至全部钢管安装完为止。当钢管抵达出口坑后,用强大的空气压力推动管中的泥土一次性排出。此方法通常使用各种型号的穿梭矛,适宜于铺设各种孔径和长度距离的钢管或铸铁管。由于此法对土层扰动极少,特别适合于运输繁忙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地铺设管道,实现“零沉降、零开挖、不限速”施工。同时由于避免了钻进法扰动土堤,造成漏水管涌等严重后果(2005年5月浏阳河大堤发生钻孔形成管涌,淹没农田,动用了数千名武警抢险的特大事故),所以此法在水利工程穿越河堤、水库大坝中发挥独特优势。
3、拉管法。是用气动穿梭矛从一个较小的进口坑钻进,在压缩空气不断推进下,穿越地层,牵引紧锁在穿梭矛尾
部的新管到达终点。若铺设的管线口径较小,距离不太长,穿越处为碎石、沙土或松土等易于塌陷的地质时,或者要安装的是PE管、PVC管、热塑胶管,使用此法最为有效。
4、胀管法。它主要用来更换、修复和扩大城市各种地下旧有管线。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许多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供水、排水、天然气等管道锈蚀破损严重,况且旧管道尺寸是按当时需求而设计的,都在超期服役,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城市逐年开发增长扩大容量的需求,需要及时更换和扩孔。如果采用传统开挖方式进行管道的更换、扩孔,不但工期长,造价昂贵,更主要对市政、商业、交通以及城市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干扰和影响。而如果采用一般的非开挖工艺重新铺设管线,则由于近年来各种新铺地下管线迅速增加,各种管线纵横交错,再插新管恐怕十分困难,而且风险太大。因此,利用先进的胀管技术在原有管线路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地下管线的更换、扩孔,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管线建设的必要手段。
胀管法又分为气动账管法和液压胀管两种方法。
(一)气动胀管法
1)气动穿梭矛(简称气动矛)与液压卷扬机结合使用。气动矛体头部用钢丝卡筘与卷扬机相连,在气动矛套上一个由高质合金钢制造并通过热处理加工而成的特殊胀管头,气动矛置于待新铺的PE管内,胀管头与PE管相连。气动矛从进口坑进入旧管管口,在动力冲击下劈开旧管,并将旧管碎片挤压至周围土壤中,同时牵引同等口径或更大口径的新管即时取代旧管的位置,以达到去旧换新的目的。施工中,卷扬机提供持续的牵引力,引导气动矛保持准确的前进方向。
2)空气锤与水平导向钻机结合使用。基本原理与气动矛和水平导向钻机结合使用相似,钻机从地面钻入,并沿现有管线钻进至另一端工作井,连接空气锤,空气锤外面套装胀管头,胀管头与新管线相连,当高压空气通过钻杆传递给空气锤时,空气锤冲击胀管头,胀管头破碎旧管线,同时牵引新管线前进。钻机始终提供一种稳定的拉力,保证胀管时冲击锤正确的方向与倾角。
(二)液压胀管法
液压胀管法是依靠胀管机的液压油缸提供拉力牵引胀管头。它类似于钻机与虎钳系统。施工时,胀管机将一根根钻杆从旧管一端进入,达到要更换的旧管的另一端后,将破管刀具连接在钻杆的末端,刀具后面是扩孔器,紧接其后连接着要换上的新管,然后胀管机将钻杆逐根回拖,这时刀具切开旧管,扩孔器则将破开的旧管及碎片挤入周围土壤中,新管即被牵引穿过旧管位置替代了旧管,完成了新管换旧管的作业。
胀管法可对既有管线进行整体更换,通常直径可增加20%~30%,条件许可最大可增加原来尺寸的150%,每节连续更换长度最长可大200米。适宜破除陶瓷管、塑胶管、混凝土管,以及薄壁铸铁管。由于用原有管道作引导,因而不会造成对其他相邻管线的损坏,也不会使新管受到污染。当管道出现局部破损、缺损、渗漏、堵塞、错位时,或者原有管道已不堪负荷需要加大口径时,使用此法最为合适。
以上几种非开挖铺管技术与传统的开挖施工相比,具有不影响交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路面永久平整,铺管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作为绿色建筑技术,国际上称之为“环保工程”。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无法实施开挖作业的地区铺设管道,如闹市区、古迹保护区、穿越高速公路、铁路、建筑物、河流等。国家宽带光纤主干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建设,需要铺设大量的光缆。“西气东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该工程将建设长距离输气管道,各种管道的铺设需要穿越不少的公路、铁路和河流。长沙市的液化气石油管道工程和天然气管道工程,也有不少的管道需穿越铁路、公路、市政道路、河流等。如此大规模的管线铺设工程量为非开挖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鉴于,这项绿色施工技术在我国正处于高速推广的阶段,因此,在引进推广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尽快完善的问题,引以思考。
首先,是城市管网的档案建设还远远赶不上非开挖技术进步的要求。过去我们有城市档案,但总的来说既不齐全,也不准确。刚开始非开挖单位还去规划部门购买管线图,后来发现已有管线在图纸上记录基本不齐全,标注粗糙,尺寸不详,几乎无法利用。最后,只得主要靠利用管线探测技术来查清已有地下管线的坐标、高程。而管线探测目前也是处在前进探讨阶段,尤其是非金属管线包括钢筋混凝土管道几乎一般小型探管仪器都难以探测,以致酿成经常打坏各种地下管线的恶性事故。羊城晚报、长沙晚报都曾有报道,打坏一根燃气管道或自来水管道,旋即就会殃及附近成百上千居民断水、断气,投诉市长办公电话。至于打坏军用光缆、国防光缆、长途通信光缆其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作者建议两点:其一,向广州等先进城市学习,立即着手开启“数字市政”工程,建立以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光缆、电缆、路桥设施为主线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各种地下管线“家底”的信息化。当然,GIS系统的建立不仅是为了非开挖施工技术的运用,也大大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一旦发现险情,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准险情发生的位置、地点、程度,一方面出动应急抢险方案,一方面及时组织疏散居民、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事故的伤害。
加上近几年来大量的非开挖铺管施工完毕后既无竣工资料又无档案登记,许多同行专家楸心地将错综复杂又无档案记录的地下管线喻为“地下迷宫”、“地下污染”。再不尽快加强管理,更可怕的灾害甚至灾难都会不断的出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快进行有序管理。
其二,对非开挖技术专业,目前国家既无行业管理,又没有正式的设计、施工规范,也无专业资质管理,也无工商注册登记。据不确切估计全国将近有60%非开挖施工单位,文化技术专业知识偏低,不管谁,买台国产机子就可以承揽业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实行有序行业管理,含工商法人注册登记、资质考核、人员上岗培训与资格证发放,编制全国统一的设计、施工规范,使原本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非开挖技术迅速发扬光大,造福城市,造福人民。
加快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电信行业由大到强战略成败的关键。建设电信行业基础条件平台,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2)要有利于提高研究开发能力。(3)要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4)要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5)要有利于培养和构建科技人才队伍。(6)要有利于实现电信业可持续发展。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主要功能
1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是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目前,我国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出现了高交会及技术交易常设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种各样的相关机构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研发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开发仍然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点试验室、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电信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与国外企业之间还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3技术创新
中国的电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没有任何创新能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电信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相互之间在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形成中国民族电信业整体强劲的竞争优势。
4资源共享
我国的大型科学仪器仪表设备的平均利用率还不到25%,这与发达国家高达170%-200%的利用率不能相提并论,严重违背了当初购买这些设备时的初衷。重复购置,封闭使用,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造成大型科研设施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的严重浪费,使我国科研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难以提高,成为制约中国科技人员开拓创新的主要障碍。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模型
根据电信基础条件平台所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我们可以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按照自然功能的不同分为四层:基础层、研发层、生产层和管理层。另外,中介机构的业务贯穿基础、研发和成果转化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模型。基础层负责为研发层次提供基础设施和人才。研发层负责利用基础设施和人才进行研发,并为生产层提供技术支撑。生产层负责那些将研发层中获得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中介负责提供科技、人才、资本、咨询等中介服务。管理层是整个平台中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制定整个基础条件平台的运作机制并进行管理监督。
1基础层
基础层是整个平台的载体。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实验基地、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的购置和调配、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料的积累与管理、实验基地的建设以及用来提供共享和通讯等功能的信息网络系统。电信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电信工程的规模一般都非常大。
2研发层
研发层在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研发机构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人才济济,拥有完善的科研基础资源,理论功底扎实,可以说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发祥地。
3生产层
生产层主要负责对研发层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之形成科技产品。起初,生产层只有企业,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企业是生产的主要机构。一般来讲,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资金比较充足,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综合实力比较强,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4中介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靠知识,企业之间的竞争靠速度,只有技术创新比他人领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科技成果却并不是都能够很快实现。一方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却大多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又没有有效的手段在短时间之内从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找到自己所需。中介机构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5管理层
管理层负责实现整个平台的协调运转,制定游戏规则。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的就在于要为全社会的电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因此,只有把基础、研发和生产三个层次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化的能够正常运转的公共电信科技平台,这就需要管理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其建设和运作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规则、标准等。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作机制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功能要求其自身也必须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以科技条件资源整合为主线,以共享共建为核心,最终建立起既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机制。使科技平台真正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电信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依托和支撑。
1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对于我们这个大国来说,仍然存在总量不足、调配不当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引入共享共建机制。以共建共享为特征的运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制度体系的灵魂所在。首先,共享机制是资源少、需求多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案。通过共享机制对已有的资源存量进行整合,打破壁垒,走向共享,使电信科技基础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建设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共建方式才能完成平台的建设工作。单单依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企业、院校等各方面的参与,为平台建设提供仪器仪表等设备、试验场地等设施以及建设、试验等所需的资金和费用。另外,为实现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建共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参与建设和使用平台的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有效实施对科技基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相关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2竞争合作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在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中,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保持平台的活力。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国家参与投入的部分要有所侧重,重点解决关键战略技术的突破以及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电信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电信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协调发展机制
电信行业包括运营、制造等诸多产业,并且各个产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需要政府进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的发展阶段调整支持的重点,从而使得各个产业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就通信设备制造业来讲,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能够生产大多数网络和终端设备,这时就应该适时地转向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这样才能突出国外专利技术的重围,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关键字】: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基础测绘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服务性在于它是直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其基础性在于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模拟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应用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地理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基础测绘所需经费应当由政府投入。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一、基础测绘成果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基础测绘的手段提供了更先进、更广泛的途径。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它主要有三类产品:一是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如数字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如GIS软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构成了空间数据框架集,它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数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进计算机,再现城市,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服务。
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数字城市。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空间数据框架集—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地籍测绘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为权威的数据是SDI建设的核心。
2、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即权威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协调领导机构,从事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骨干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空间数据维护更新和数据分发的单位,作为权威的管理是SDI建设的核心。
3、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包括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政府和各类专业系统权威的应用是SDI建设的关键。
4、空间数据交换网站,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相连接的一个广域的网络工作站,是SDI建设的中枢。
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成果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三、我市基础测绘工作五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自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经过我院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五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市区范围的约3000km2的Ⅱ、Ⅲ、Ⅳ等及GPS平面控制网,布设和施测了全市Ⅱ等水准点312个,Ⅲ级水准点192个,形成了武汉市基础地理空间的基准框架。
2、施测了主城及近郊区1300km2范围的1∶2000基本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主城总体规划区范围714km21∶2000基本地形图的数字化建库,并于1996年起利用1∶2000数字地形图编绘了城区1∶5000数字地形图170幅680km2。
3、分别于1960年、1973年对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地下管网图共计1299张。1996年起组建地下管网整测专班开始对部分单项工程实施综合地下管网测量,并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的试点。
4、为配合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管理工作,从1992年至2000年6月共完成城区100余平方公里的单宗权属地籍测量工作。
5、1993年至今开展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完成八个子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四、我市“十五”期间的基础测绘主要目标和任务
1、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全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建设“数字武汉”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
3、建立健全勘测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站在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高度认识来实施基础测绘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高水准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对加快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加速武汉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1、测绘部门要加速对传统测绘技术和产业向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空间数据的及时获取、处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
2、实施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必须将武汉市基础测绘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基础测绘定期更新的周期,建立和完善控制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构成完整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集。
3、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勘测院与市政府和有关委办局专业系统的网络以及勘测院内部局域网。
4、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法规与标准。为强化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进一步确定基础测绘的法定地位即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和政府行为属性。确定法定测绘成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定测绘的定期或动态更新原则,以及实施计划投入的原则。在信息标准化方面,要制定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标准。
5、建立权威的地理信息管理协调机构。明确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谁是权威的管理、谁拥有权威的数据、谁控制和事实权威的应用。
六、加快基础测绘步伐,构建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为数字城市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要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2、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武汉”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