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道德营销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3 08:26: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营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道德营销

第1篇

【关键词】 营销;道德;企业;责任;利益

市场营销是为了创造思想、产品、服务的交换(该交换能满足个人和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和创意、定价、促销、分销、服务的过程。 现今营销人员懂得要获得长期的利润,不仅要靠好的产品质量,同时也要对伦理道德和社会负责,两者缺一不可。

1 营销道德与道德营销

营销道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营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借助于这些规范,我们可以分析什么营销行为是不道德的,什么行为是合乎道德的。第二是指在营销活动中实际奉行伦理规范的状况。 营销道德不同于道德营销。道德营销是指合乎道德的营销,要求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仅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而且要符合道德要求,在考虑现实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他们的潜在需要和长远利益,不仅要满足下费者的利益,还要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由于参与营销活动各方面的期望差异、营销活动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营销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在市场调研方面:不尊重被调研者;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竞争者的商业机密;误导公众,包括不完整的和不客观的调研等。

在产品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包装等。

在价格方面:价格欺诈与误导性定价;暴利价格等。

在渠道方面:地区垄断;渠道控制;灰色市场等。

在促销方面:不当的销售行为;欺骗性和误导性广告;有不良社会影响的广告等。

利益冲突使伦理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直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使营销者更多的面临道德和利润的两难选择,营销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使得营销伦理问题凸现。

2 道德营销――企业的责任和利益所在

2.1 道德营销是企业的责任,首先是由企业在社会中独特的使命决定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买卖或生产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商店和制造者繁荣,借工作和活动是社会富足,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商店、工厂繁荣永远应该排在第二位。” 也就是说企业目的的决定依据应该是企业在社会中的使命、职责,而不仅仅是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当然企业也要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即自身利益。问题在于,企业是以什么方式谋求自身利益的?企业应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谋求自身利益。也就是说企业目的是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

(1)提品或服务。这是作为企业的基本职责或使命,明确了赚钱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

(2)能增进社会福利。企业应努力提供有利于社会的产品和服务。

(3)具有竞争力。企业在提供对社会有利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应注重产品的竞争力。不同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由于质量和成本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同的。所以以合理的成本生产优质的产品,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利润,同时也更多的为社会做了贡献。

(4)合乎法律和伦理。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社会赋予了企业生存的权利,有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企业像家庭一样是社会的一个子细胞,并且同样具有关联性。为了维系和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在履行经济和法律义务责任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另由于市场机制在一定情况下会失灵、法律又有局限性,就需要道德发挥独特的作用。道德可以引导人们尊重和信守法律,法律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和严重不道德的行为。道德、法律、市场机制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三个不必要的手段。与此同时、作为企业一分子的营销者,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履行这种责任。

2.2 道德营销也是企业利益。不讲道德的企业和个人是危险的,势必要付出代价。从长期看,讲道德对企业是利大于弊的。在蒙牛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的一段:

讲大道德,就是讲正气,把企业塑造成一个道德高尚的集体。蒙牛讲“经营人心”,但只准向下经营,不准向上经营,例如拜年,只准上级给下级拜年,不准下级给上级拜年。同时反对在经营之外搞任何形式的“钱财大循环”,婚丧嫁娶,过生日迁新居,请客可以,但一律不准收受礼金、礼品。要求人人确立一个座右铭。董事长牛根生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蒙牛企业的人才聘用机制是:有德无才,培养录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有德有才,破格录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争创内蒙古第二品牌、中国乳都、航天员专用牛奶、摩根参股、香港上市、老牛捐股、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一路走来,蒙牛充分展现出其高超、成熟的事件策划能力,使其在国内乳业竞争中获得了“飞”一般的发展速度。设定了“蒙牛、中国牛、世界牛”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蒙牛已完成了两步,如今正抬起脚,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今年8月8日,首届中国品牌节隆重开幕。作为首届中国品牌节的重头戏,中国品牌界年度最高奖项“品牌中国华谱奖”于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揭晓,联想、蒙牛、海尔、百度等25家行业佼佼者共同摘取“品牌中国华谱奖――中国年度25大典范品牌”称号。蒙牛是乳品行业惟一获得这项大奖的企业。

信任可以让人排除一切怀疑、顾虑,当营销者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就赢得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建立信任需要用心并坚持不懈!

诚实、公正、责任心是获得消费者信任的纽带,道德营销是赢得顾客、公众信任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营销伦理》 王方华 周祖诚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篇

什么是营销?商学院的教授会告诉你很多理论,但是企业更关心的可能不是哪些理论更新鲜,而是如何控制渠道,如何决胜终端。为了能够在市场争夺中取得优势地位,打击竞争对手,市场人员绞尽脑汁拼命创新,无所不用其极,将营销推向了新“境界”。

流血营销

长沙的两家电器分公司,在同一个店中设立柜台,面对面打擂台。为了抢夺客户,两家的导购员互相看不顺眼,最后大打出手,造成流血事件。区域经理赶紧打电话给总部:“出事了!流血了!”

总裁只说了两句话。他问道:“谁流血了?”在确定不是自己的人后,加上一句,“请转达总部的问候并发放奖金。”

吃亏的那家公司要扳回一城,指使一帮流氓把对方没流血的员工打了,最后双方各自花钱为员工治伤了事。这种事经常发生,营销人士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认为,只有等到死人了,事情闹大了,才会有人出来管。

手里有把米,一叫鸡就来

一家电子消费品公司新出了一款小产品,需要在成都市场上打开销路,但是苦于知名度太低。老板大为苦恼,于是向圈内营销专家请教。营销专家支了一招,老板拍案叫绝,立马实施。

次日,一场好戏开演:在成都最繁华的商场里,一对夫妻执意要求退货,当然,货就是那个小电子产品。商场人员无论怎么解释这个产品不是他们卖出去的,这对夫妻就是不死心,和销售人员吵了起来,商场经理来了,无数看热闹的顾客来了,有了观众,表演就更加卖力。

这对夫妻转而开始内讧。丈夫执意要退货,妻子却开始夸起这件产品的好处来,不同意退货,一唱一和,起承转合,一部极佳的双簧戏,极有收视愉悦感。观众欣赏得兴趣盎然,商场人员目瞪口呆。用一种现场“艺术”来做产品的知名度,真的是别开生面。

效果真是不错。一场闹剧之后,有顾客向商场咨询是否有该产品出售。现炒现卖,新鲜热辣。

稍后,同样的场景出现在成都的四五十家商场里。当地的报纸开始炒作此事,采访此事件的策划人员,策划人员说了一句:“手里有把米,一叫鸡就来。”成都警方最后以扰乱市场秩序的罪名逮捕了这对夫妻,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行为广告促销。

营销界总结经验时达成共识,营销就要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要不被抓进去,什么方法都可以用。

标准搅局

两家公司都在推矿泉壶,区别只在于这两件产品的把手设计不一样。营销必须找到差异化,没有差异制造差异也要上。甲公司策划人员想出一招,雇了15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以做环保市场问卷调查的名义,在乙公司的促销现场进行调查。

设计问题一:您知道哪个品牌的矿泉壶是纯天然材料做成的吗?被调查对象一般说不知,这些学生接着就说了一句,是甲公司的矿泉壶。

问题二:您知道矿泉壶原材料的国际环保标准是什么吗?得到的答复还是“不知道”。调查人员马上就补上一句,甲矿泉壶就达到了这个标准。

更绝的还在后头,这时一个事先雇好的“托儿”提着一个事先准备的乙公司的矿泉壶经过,学生们立马就叫起来:“你看见了吗,那个矿泉壶在流黑水。”进行到这一步,搅局就完全成功了,还推销了甲公司的矿泉壶品牌。

种痘防疫

上面这个营销手段比较卑劣。同样的销售道理,某汽车公司的销售人员做起来就不那么显山露水。汽车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购买决策的参与人员一般不止一个。如果消费者来到汽车卖场,销售人员就不能和顾客一问一答,被顾客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他们先问顾客说:“您知道评价一辆汽车有五个标准吗?比如第一是安全性。”

销售人员说到这就故意停下来不说了,吊人胃口,等着顾客问:“那其他四个标准是什么?”接下来他们就数着指头逐一详细解释这五个标准,能够演示的就演示,并且让顾客亲自体验一下。顾客临走时,销售人员送上装有广告宣传册和个人名片的手提袋,不会死缠烂打非要你买。但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在顾客头脑中种下了防止别人拦截的疫苗,不怕你不回头。

顾客一般还会到别的卖场看看。这时他们头脑中装满了五条标准。一进门,必然打断那里的销售人员,要求他们按照这五条标准来介绍他们的车。销售人员肯定发懵,哪里知道这五条标准!这自然就给顾客留下不专业的印象,最后他还会回到原来的卖场,和销售人员讨论买车的事宜。

招聘诱饵

国外一家企业要到中国投资一个项目,但是他们苦于不了解这个市场,不知道怎样管理和营销。于是在报纸上登了一个招聘广告,用100万元年薪招聘一位总经理,要求应聘者提供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独特的商业计划书。

重赏之下,勇夫云集。很多同行业的管理人员前来应聘。这家公司就不停地面试,在面试中把这个项目了解得非常清楚,获得了很多商业机密,各种招数一股脑儿收入囊中,还在行业内推销了自己。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人都没有聘用。营销专家评价说:“营销无道德!”

谣言惑众

国内一家电脑硬盘供应商低价囤积了大量硬盘,然后利用香港的媒体放出风声,说春节快到了,硬盘运输出现问题,全球的硬盘供应跟不上来,在未来的两三个月内,中国区的硬盘供应紧张。众所周知,春节前是电脑的销售旺季,风声一放出,电脑商马上就去抢购硬盘,硬盘价格暴涨,这家公司发了一笔横财。

谣言是商业武库里的另类武器。它们提供了一种人们不明着想要或不能公开承认的销售方法。比如辉瑞制药生产的伟哥原来并不是用来作为性刺激的药物。为了刺激口传媒介,企业还进行有计划的泄密。英特尔早在其“迅驰”手提电脑芯片没有问世之前,就宣布一些重大但含糊不清的消息。如此种种神秘莫测助长了谣言在口传媒介中的流行,而这正是公司所期待的。最有效的结果就是很多购买者和制造厂商都情愿等着这种新型电脑芯片的上市,而不去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在商业上,公开地不择手段是行不通的。如果销售者过于公开诋毁竞争对手的产品,恐怕要吃官司。然而,由于其中利益牵扯太多,谣言不可能不成为商业谋略和信息交流计划的武器。

第3篇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第4篇

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为社会作出日益巨大的贡献。同时,某些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严重损害广大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违背法律与道德原则。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探究及从实践中解决企业怎样才能遵循法律与道德标准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对于我国学术界及企业界仍是个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旧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的行政附属物,执行的是社会和政治的生产职能,政治伦理替代了一切伦理原则。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企业逐渐转变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经营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同市场日益密不可分。政府调控机制与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大大地焕发了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企业为了片面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利益于不顾,表现了严重的违法及违德的经营行为。诸如在市场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采取不正当的价格手段牟取暴利;制作及播送虚假广告;诱惑及强迫消费者购置等。因此,重视研究企业伦理与营销道德已提到理论界与企业界的重要议事日程。然而,迄今,我国学术界虽然对商业伦理作了较广泛的研究,但对营销道德的研究则刚起步。众多企业的营销道德观念还很淡薄,制定营销道德标准的企业为数很少,因而,深入开展对营销道德的研究对提高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营销道德状况

我们通过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调查,开座谈会等调研形式,对部分企业领导者及营销人员,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部调查了有关营销道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虽然所获资料只局限于部分企业,不能概括全国企业营销道德状况,但其中至少反映了目前存在的违背营销道德的共同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尤其是著名的大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准较高,它们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开展营销活动,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实行优质的售后服务;重视企业形象设计及企业文化建设;重视职工素质的培养及发扬职工主人翁精神;强调领导者的奉献精神及严以律己精神等。例如,某商场提出“顾客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服务宗旨。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和表彰职工的先进事迹。弘扬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又如某钢硅片厂既重视通过抓规章制度与劳动纪律来规范职工的经营行为,又重视企业形象设计,曾多次组织职工对企业形象及企业文化的大讨论,并对企业形象、管理形象、产品形象及职工形象进行了定位,从而使企业文化融于广大职工的经营行为中。再如某汽车公司明确地塑造了其企业文化为“忠诚、务实、拼搏、创新”。他们重视对职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所招聘的职工要具有较高学历,职工进厂后需要进行短期培训。他们狠抓质量管理,如油漆班工人对汽车外壳进行油漆,因担心脱帽子时头发掉进油漆而影响外壳的质量,在班长带动下,全班工人剃了光头,这是“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职工中生根的生动体现。

可见,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开始重视营销道德建设,以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是我国企业经营的主流及发展方向。但必须指出,至今我国仍有不少企业尚未重视营销道德建设,其中有些企业严重违背法律与道德。主要表现在:在产品方面,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如销售劣质的“一日鞋”、使消费者致命的假酒和假药、毁坏消费者面容的化妆品、使农民颗粒不收的假种子、冒充名牌商标销售的烟、酒和冒充名牌矿泉水销售的自来水;产品包装信息不真实,如产品分量,构成成份,生产日期及产品有效期虚假;无售后服务或者虽承诺了售后服务但不兑现。

在价格方面,采用掠夺性价格、欺诈性价格、垄断价格等价格形式,这是目前我国市场上较为突出的违法与违德的价格行为。掠夺性价格主要是产品销售价格远高于产品成本,高达10倍以上。诸如以几十元成本的服装按千元以上价格销售,以十几元成本的保健品按一百多元销售。欺诈性价格主要是以虚假方式招徕顾客,如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折扣价的名义来诱骗顾客购买。垄断价格主要表现目前有些行业为了阻止市场价格下降而实行行业价格共谋,共同制定行业价格,要求同行业的所有企业按此协议价销售产品。

在促销方面,设计与播送虚假广告、误导性广告及内容与形式不健康的广告,或操纵及强迫顾客购买,在推销中实行贿赂,如送礼、拿回扣等。此外,滥用有奖销售招徕顾客,有的企业违反政府对有奖销售最高金额5000元的规定,为了推销其积压滞销的产品,不惜以重金刺激消费者购买,如购某物抽奖可赠送一套房子,或一部桑塔那汽车,或到国外旅游等。有的企业虚设有奖销售欺骗顾客,如大奖有意不投放,有的设奖不兑现,名曰奖一部小汽车,实则只奖一个小汽车模型玩具。

在分销方面,违法与违德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者与中间商不履行双方签订的经营合同,或生产者不按期供货,或不如数供货给中间商;或中间商不按期付款给生产者,或生产者和中间商相互推诿售后服务的责任等。

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目前违背营销道德的企业,大多分布于服装、食品、饮料及医药行业。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同广大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其违法与违德行为给社会及广大消费者造成严重的危害,激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愤怒和谴责,受到新闻媒体曝光及遭到政府法律的制裁。

三、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高低的因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高低有多种因素,但可概括为两大因素即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及政府因素。市场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及市场供求状况的市场趋势。当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较成熟和完善时,公平竞争与诚信原则获得充分发展。当市场趋势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越是受到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监督和制约,市场因素的优化,为企业营销道德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反之,如果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价交换与公平竞争原则则被扭曲。当市场趋势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格局,企业产品不愁销路,市场缺乏竞争,这种劣质的市场因素必将驱使某些企业凭借其对某些产品的垄断地位,采用某些非经济手段参与市场竞争,而很少考虑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

文化因素是制约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又一重要外部因素。任何企业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每个国家的文化构成又是复杂的,既存在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核心文化,又存在不同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亚文化。此外,还存在囿于各国经济交流而产生的交叉文化。例如,我国除了以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外,还存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文化,这些文化交融一起,对企业经营哲学及企业文化产生复杂的影响。有的企业领导素质高,能识别和区分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道德与非道德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对企业的侵蚀,吸纳优秀的社会文化,塑造企业优秀文化,提高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反之,有些企业领导者不能识别优劣文化,有甚者,吸纳劣质文化而影响企业营销道德的规范。

政府因素是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高低极重要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立法调控体系是否健全,政府对企业违法及违德行为采取何种态度。如果政府立法完善,执法机构健全及执法严,这对企业将形成一种强制性的压力,使企业感到,如果不按市场法则及政府立法从事经营活动,必然遭到市场规律与政府法律制裁。反之,政府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必然为某些企业违法与违德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非法与非道德行为采取严肃的态度,即从批评、处罚到法律制裁,这将有力地限制非道德行为的泛滥。反之,如果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违法与违德行为持纵容或包庇、保护态度,这必然会加剧及扩大本地区企业的非道德行为。

如果说外部因素是决定企业营销道德水准高低的前提条件,内部因素则是决定性条件。内部因素众多,这里主要分析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及企业职工素质。

企业领导者个人哲学对营销决策的道德水准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于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经营决策往往由领导者作出。他们不仅具有最高经营决策权,而且肩负着企业发展和不断改善职工生活与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人格化,企业的头脑和心灵,其个人哲学必然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如果领导者具有正确的经营哲学,在制定营销决策中,才能既考虑企业的利润目标,又考虑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而体现出企业营销决策的道德性。反之,如果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损害社会与消费者利益,营销决策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迹。

企业文化是直接影响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内部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处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道德标准、企业传统、风格习惯、企业经营哲学及经营战略等。企业文化内容很宽泛,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民主、企业制度及企业道德等。企业文化对营销道德水平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它制约着营销决策的动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而企业价值观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规定着企业领导者及广大职工的决策动机;其次,企业文化规范着营销决策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为企业营销决策指明了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中的规章制度对企业主体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使营销决策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及道德化;此外,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有利于营销决策的实施。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即通过企业文化所塑造的共同价值、共同意识,把全体职工凝聚一起,对实现企业目标,提高营销道德水平起重要作用。

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深刻地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调查表明,企业职工的文化、业务及思想素质高低同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呈正相关的关系。当企业职工文化水平高,有正确的义利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营销道德标准的提高,反之,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促使营销道德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违德的局面。

四、几点结论

从上述可见,要提高我国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必须不断完善外部因素与内部环境。

1.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买方市场建立在高度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使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更加完善,以便为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不断完善立法及严格执法制度,协调好各执法部门的职能关系,为企业制定及实施道德性营销决策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5篇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是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系统。从古到今,从西到东,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也无论以什么面目出现,人间的道德都将以利益为其核心基础。利益是存在的基础,利益同样是社会构成的根本。所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其利益的道德定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价值导向不同。

企业市场营销是一种企业功能,它辨认现时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规定和衡量它们的范围大小,确定一个能够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以及决定服务于这些市场的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方案。在实施和完成这种企业功能的过程中,企业与其他个体、组织以及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行为也要受到内部、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市场营销既是企业的管理行为,也是企业的社会行为。

营销道德就是用来判断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判断出企业营销活动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自身、消费者、与企业相关的组织以及社会的利益。

二、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非道德行为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国内经济体制的转轨正在进行中,另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制度差”、“信息差”在逐步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道德观念正在解体,新的道德观念还没有确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企业的非道德营销行为并不总是受到惩罚,反而在极大程度上有可能成为牟取暴利的手段,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非道德行为日益突显。

(一)我国市场营销道德建设不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短,市场营销道德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企业的营销道德问题都十分淡漠。我们评价一个企业时,经常采用的是销售收入额、利税总额等定量指标,而对市场营销道德的遵守情况等定性指标很少采用,这就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销售收入、利润、税额等显见因素,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意识,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并且,我国对于营销道德的宣传也很少,这从大环境上就未给企业提供形成良好道德意识的平台。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市场营销道德研究的起步很晚,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单一,且缺乏系统性和企业的支持,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比较明确和完善的营销道德标准。

(二)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低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生产者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目前,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比较多。例如,造纸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不加处理的污水,影响到下游的工厂和居民;电厂排放的烟尘污染了空气等。外部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作用产生的,不属于买者与卖者关系范畴,因而市场机制无力对产生外部性的企业给予惩罚。这样就造成了具有生产外部性的企业因为消除外部性要增大生产成本,付出巨大的代价,会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相悖等原因选择“免费乘车”,不考虑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问题。

(三)市场竞争的加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资源的短缺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共同导致了企业面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泛,程度急剧上升。在市场供大于求趋势越来越严酷的局势下,如果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较为成熟和完善,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就将受到有力的监督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提高。反之,如果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会采用某些非道德手段参与竞争,等价交换与公平竞争的原则将会被扭曲,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将受到侵害。

(四)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认识不足

企业管理者对道德认识程度的高低是企业营销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企业经营决策往往由管理者作出。如果管理者具有正确的经营哲学,在制定营销决策的过程中,既考虑企业的利润目标,又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那么企业体现出的将是高道德水准。反之,如果企业管理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企业营销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迹。

马风光等人(2001)在1999.9—2000.5对企业管理者的伦理决策意识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虽然企业管理者对伦理决策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认同,但程度偏低,不少决策者反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决策;(2)虽然大多数管理者赞成实行伦理决策,但又表现出矛盾心态,态度勉强,担心吃亏;(3)企业管理者对伦理决策的看法较为功利化;(4)虽然大多数管理者决策都会考虑法律、道德的要求,但总体而言,倾向消极。面对“利”、“义”冲突,多数人满足于自己的行为不受惩罚。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认识还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企业营销应该具有道德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建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让企业人员遵守道德指标就会增大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

三、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的复杂性

对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而是较为复杂的。

首先,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而由于个人价值观、生活经历、所受教育以及所处亚文化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行为是否违背道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违背道德存在不同的见解。固然有些违背营销道德的行为是一目了然的,例如虚假广告、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等普遍为社会所痛恨的行为。然而,对某些营销行为,其道德性的评判就比较模糊。例如,什么是欺骗性广告,在人员推销中哪些行为构成行贿,以顾客身份从竞争对手处获取营销情报是否道德等。

其次,企业的营销活动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同一项营销行为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不同。甘碧群,曾伏娥对武汉的消费者和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的广泛调查中就发现在评价营销道德问题上消费者视角与企业视角是有差异的。例如,对于企业的差别定价行为,普遍消费者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这是企业利用某些消费者的弱点来赚取超额利润;而站在企业角度的被调查者却认为这是正常的营销行为,企业的“逐利性”这一特征决定了他们完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差别定价。

再次,人们对于不同职务的企业人员的同一项营销行为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也不同。庄贵军在2002年5月至12月期间,专门对推销人员的营销道德问题作了研究。他把推销人员通过向买方人出让利益而销售商品的营销方式分为收(送)回扣、事前收(送)礼、事后收(送)礼、利用亲戚关系送(收)礼、吃请(请吃)五类,并对一些公司员工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MBA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推销手段有不同的道德评价,对于一些有道德问题的营销行为并不反感(如请吃和吃请),而且,在道德评价上,人们对推销人员的营销行为较为宽容,而对采购人员则比较苛刻。

四、构建企业营销道德评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从外部看——为整个社会带来利益

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竞争经济,它激励人们的拼搏进取心,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导向的经济,过分强调交易价值就容易诱发利己主义和败金主义。构建企业营销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把市场经济的某些模糊要求具体化,增强了可操作性,便于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评判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准、监督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为企业的非道德行为进行惩罚提供参照依据,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市场活动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卖方对买方进行欺诈、隐瞒企业及产品的真实情况、向购买者虚假信息,引诱其上当受骗的行为真实存在。构建企业营销道德体系,便于消费者对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准由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变为具体、清晰的认识,为消费行为提供指引。

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供应商、分销商和竞争对手等)带来益处。这主要体现在营销道德降低了交易费用:(1)通过建立一套行为准则和伦理约束机制,降低了人们在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减少每次去处理相互关系时获取信息、进行选择的成本。(2)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遏制和克服“搭便车”、投机取巧、损人利已等消极行为倾向,减少交易谈判费用和和约执行、监督成本,以及违约的风险成本。(3)可以服务于其他制度安排,降低有关政策、法律的实施成本。

(二)从内部看——为企业自身带来利益

第6篇

关键词:医药营销 医药企业 道德建设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日渐完善,作为特殊行业的医药行业也快速发展,如何能让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道德牵引服务营销目标、实现社会责任,是现阶段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1、医药营销中道德意识之深远影响

同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方法相比,医药营销已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评价,只有把这种道德评价融入医药企业市场经营行为,企业才能真正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承认和拥护,才能立足于市场,长盛不衰[1]。

(1)医药营销的道德性体现着行业的社会关怀。医药产品具有商品共有的属性,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载体,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交易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另外,医药产品又是一种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生命与健康的特殊商品,即它主要是用来治病救人,既要强调针对性,又要关注副作用问题,否则,轻则使患者延误病情、枉花药费,重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此,医药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医药企业必须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保障法律赋予给社会群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医药营销的道德性决定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医药企业如果能够肩负起涵盖社会利益的企业使命,注重在遵循较高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向社会成员提供能更好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产品,这将使企业获得社会的好感与信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共赢目标,极大地提升医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保障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医药营销的道德性有助于稳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不安全的因素,这会提高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3]。医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建立起的良好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往往能增强企业的可信度,打造诚信主体,获得对方信赖,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消费者,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营销支出,赢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2、医药营销中道德缺失之现实表象

近几年来,我国医药企业逐步开始重视道德建设,但仍有不少医药企业营销与道德标准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瑕疵。合格的药品通过调节人的生理机能,达到治愈疾病、维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作用。而有些医药企业的从业人员缺乏严格培训,低劣的质量管理使医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证,特别是有些医药企业在知道产品有缺陷的情况下还向市场出售,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生命权。

(2)虚假宣传。某些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制作刊播一些虚假广告,向消费者传播不实的信息和虚假的承诺,夸大药品功能,用不完全、不充分的事实误导消费者,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这种广告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常常使消费者在使用中一无所获,并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3)抬高定价。一些医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或取得产品价格的优势,在向物价部门申报出厂价时虚报生产成本,往往把促销队伍的费用开支、回扣及药品的广告费、宣传费等也打入药品成本,提高出厂价,尽可能提高实际售价,从中牟取暴利;一些生产同类药品的厂商实行价格联盟,以同类药品的协议价进行销售,避免药品市场价格的总体下降。

(4)违规促销。某些医药企业通过医药代表进行药品推销,采取贿赂、送礼和回扣等方式,与医院药品采购部门和有处方权的医师形成非法利益链条,相互勾结推销药品,最终,药品及其违规促销成本都由消费者买单,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医药行业的风气。

3、医药营销中道德建设之可行策略

医药营销中道德缺失将给医药行业、医药企业甚至全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包括药品质量的忽视、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医疗机构人员的群体腐败、群众的合法权益无从保障等等,因此,加强医药营销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1)建立营销道德管理机制。现阶段,医药企业要在营销管理中强化道德因素,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来实现共赢的局面。医药企业要制定营销道德标准,并向全体员工宣传,加强对管理者、从业者的道德培训;医药企业要制定并落实明确的奖惩措施,在员工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时,要及时进行激励,以强化员工的正面行为,而当员工的行为违背企业的道德标准时,则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罚。

(2)提高医药产品质量服务。加强企业管理,严把药品质量关,生产“良心药”,是医药企业的基本伦理要求[4];医药企业应该在药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为顾客提供疗效确切、作用明显、质量稳定的良药,以优质的药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特别强调的是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制新药品、满足新需求,仍旧是企业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3)树立医药企业品牌形象。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医药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医药企业自身谋求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医药企业在产品营销中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不做虚假宣传,不夸大疗效,保障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知悉权,获取消费者信赖;积极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并根据反馈的意见不断调整管理机制和营销策略,打造品牌形象,实现精准营销。

(4)改进药品传统促销方式。患者因专业知识所限,很难合理、科学地选择用药,因此医生的处方权对于厂商的药品促销具有重要作用;应切断医药企业和医生的非法利益纽带,摒弃贿赂、回扣等推销药品的不法手段;营销策略倡导医药专业性、学术性的传播宣传方式,通过学术推广会等形式进行药品的药理分析,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促进医药企业与医院建立良性、和谐的客户关系。

参考文献

[1]杨玉福,万俊栋.药品营销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

[2]赵增福.医院管理伦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5.

第7篇

关键词渠道道德道德系统道德建设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甘碧群.企业营销道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第8篇

关键词渠道道德道德系统道德建设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第9篇

关键词 营销道德 渗透 中职 学生 营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营销道德现状

所谓营销道德,是指营销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营销道德是用来判定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遵循营销道德的营销行为,使企业利益和顾客利益保持一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违背营销道德的营销行为,使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相悖,不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营销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营销活动的竞争使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千奇百怪的现象。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地沟油、牛肉膏、不锈钢器皿重金属超标、化妆品汞含量超标、工业明胶胶囊等事件,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问题已经使得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失去了信心,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进口产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全社会的信任危机。

2 营销道德在营销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也是职业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就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职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今有教育者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者是危险品。”可见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的观念自古至今都是用人的标准。

营销学是很多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分析营销现象以及从多角度出发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实践和管理工作。

如今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问题,反映了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反映出社会营销道德建设的薄弱,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在对学生传授理论和技能知识同时,重视营销道德的渗透,是营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营销道德在营销教学中渗透的实施

3.1 在分析案例中渗透

笔者在近年的营销教学中经常利用以企业案例引出理论的方法,发现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案例、分组讨论问题、自由回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内容的分析,进行营销道德的渗透。

例如,在讲授《产品策略》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的教学方法是先列举一些有关产品策略存在道德问题的案例,例如:企业将假冒伪劣商品充当优质商品出售、生产过程中产品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企业采用有害原材料制作产品等,要求学生们结合案例讲述这些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相关的案例并整理成小册子作为班级阅读材料,笔者发现学生都能够通过电视新闻、报纸、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到很多材料,而且乐于与班级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案例,并敢于表达(下转第58页)(上接第29页)自己的观点。

3.2 在解答疑问中渗透

针对学生对教材或阅读资料中提出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时,教师可以用事实帮助他们解开疑问,同时渗透营销道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笔者在讲授《促销策略》这部分内容时,曾有一位学生问:“我见到一家卖家私的商铺,天天搞清货大甩卖,总说是最后一天,老板这样做有问题吗?”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营销道德渗透,用事实讲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使他们在有关道德素养的认识上得到提高。

笔者当时是这样回答学生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企业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片面强调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因此在促销策略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尤为严重。在广告宣传方面播放欺骗性广告推销产品,使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或为了诱惑消费者购买自己产品而制作夸大其词或隐瞒缺陷的广告,这些都是促销策略中商家的道德问题,是触犯法律法规的,也破坏了行业体系的良性循环,作为消费者应该抵制这种行为。

3.3 在小组讨论中渗透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进行营销道德渗透。教师要以高度民主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一些允许思考与讨论的道德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

例如笔者让学生讨论企业如何做好公共关系,学生基本上可以讲出企业为灾民进行捐款救助、捐资助学建希望小学、资助孤寡老人和垂危病人等一系列事件,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些引导性的评述,让学生阐述这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这样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展开讨论,使学生既明确了公共关系的概念,理解了公共关系对社会的影响,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社会责任感在企业形象中的重要性。

3.4 在活动中渗透

教师通过组织营销技能专项训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让学生成立“模拟公司”,制定公司推出新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学生就必须学习如何在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下扬长避短,制定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一系列的策略。在策划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营销策划方案渗透营销道德。

例如对调研人员来讲,要为客户保守业务秘密,访问次数不要偷工减料,要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隐私权;在产品策略中不能欺骗消费者将假冒伪劣商品充当优质商品出售;在价格策略中不得存在欺诈性定价、掠夺性价格或垄断性价格;在分销策略中必须明确售后服务的责任;在促销策略中不得宣传欺骗性广告和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营销道德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整个策划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培养守法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

3.5 在实践中渗透

社会实践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实践除了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考验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在实习期间,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发生真实的人际交往,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体验着各种道德,营销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营销职业道德而言,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三个基本原则:守信、负责、公平,这是现代营销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班主任要和实习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状况,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实习期间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