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务车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7 08:45: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务车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务车调查报告

第1篇

齐齐哈尔市原有的公务用车体制同全国一样,是计划经济的产物。2000―2002年,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每年每辆单车账面直接支出为2.7万元,加上司机工资、补贴、车辆保险、车库折旧、大修等费用,每辆单车年实际平均支出为7.7万元,3年公务用车实际总支出为2725万元。同时,3年新购车辆206台,购车支出1615万元,年均购车支出539万元。公务用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9%。

这一体制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7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加上每年财政负担的大修费用等,公务用车支出的口子越来越大,财政及各单位早已不堪重负。二是公务车私用严重。公务车消费在民间早有“三三制”之说。即在公务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三是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据调查,社会其他营运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平均为8215元,而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的使用效率约为公务用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务用车的13%。四是超标、超编配车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反复论证,出台实施方案。为使方案切实可行,齐齐哈尔市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公务用车改革办公室,采取调查摸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2004年4月形成了《齐齐哈尔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货币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二是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方案》2004年5月在市直83个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同时确定了富裕县、铁锋区作为县(市)、区试点单位。

三是制定原则,规范操作。为确保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实施,齐齐哈尔市确定了七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传统公务用车模式,实行货币补贴的原则;二是坚持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的原则;三是坚持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节约财政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四是坚持保证工作需要,任何时候在规定范围内不影响公务活动的原则;五是坚持从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支出情况和各单位工作量及职能特点出发,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的原则;六是坚持分步进行的原则;七是坚持市直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

四是合理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的确定,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既不能偏离改革方向,又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要保证实际工作需要。为此,齐齐哈尔市明确了以下分类、分档的原则:1.参加公务用车改革的单位按前3年单车实际支出及工作量大小分类;2.保证特殊职位工作需要,据实发放;3.市直行政及财政全部供养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市财政按方案规定的档次核拨;4.财政部分供养和不供养的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单位自行解决和市直机关分类核定补贴(主要是根据前三年车辆费用支出实际情况采用基数法确定的补贴标准)。并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务用车个人补贴标准最高限额和财政补贴经费的档次。

五是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富余人员安置是公务用车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齐齐哈尔市从稳定大局角度出发,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如提前退休、退养、解除劳动关系、就地转岗、停职留薪创办和领办企业等安置方式,做到了“退养的愉快、转岗的安心、解除关系的称心”。

六是规范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原有公务用车统一上交市财政局,经中介机构评估后,带原牌照按照依法、公开、规范、透明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同时,为保证各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后工作用车需要,市政府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组建经营性公务用车服务公司。公务用车服务公司按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七是严明纪律、强化监督。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涉及各方面利益,必须严明纪律。为此,齐齐哈尔市专门成立了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纪律监督组,出台了《全市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若干暂行规定》,并及时下发《关于严明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对车辆搞好登记造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取得的成效

(一)堵住了体制漏洞

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后,明显堵住了两个方面的漏洞:一是公务用车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得以杜绝。特别是相互攀比购车、以车顶债、车辆修理费用畸高等诸多问题都不再存在。二是公务用车私用得以根治。存在多年的公务用车消费“三三制”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二)减轻了财政负担

公务用车改革实行后,减轻了财政压力,改善了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前,齐齐哈尔市公务用车年费用为3790万元,改革后,财政支出交通费补贴仅为1134万元,节省财政资金2656万元。

(三)改善了干部作风

公务用车改革前,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不把公务用车当作工作的手段、办公的条件,而是成了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公务用车改革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外出办事、下基层多是坐公交车、乘火车,由于没有可供随意使用的公务用车,再也不会出现“白天跑公路,晚上回家住”的现象。实践证明,公务用车改革改善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减轻了基层单位和群众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拉动了消费需求

公务用车改革前,齐齐哈尔市个人拥有汽车比例不高,尤其是机关干部更是寥寥无几。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使机关干部每月都能有一定的交通费补贴,有关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配合公务用车的改革,为机关干部购车提供优惠政策。至今为止,市直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700多名县处级干部中,已有300多人购置了车辆,有效拉动了消费需求。

四、几点启示

(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做好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基础

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调查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制定《方案》期间,齐齐哈尔市不但充分借鉴了有关省市的经验教训,还抽调大量工作人员深入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为《方案》的科学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配合,协同推进,是公务用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

市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牵头组织部门,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的力度,定期掌握公务用车改革的进展情况,召开协调会,分析、协调和解决公务用车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也从资金保障、政策扶持和加强监督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公务用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正确处理加快改革与规范操作的关系,是公务用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公务用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要加快推进,又要规范操作。为确保规范操作,齐齐哈尔市制定了资产审计评估、产权交易办法等系列文件,用以指导和规范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市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部门,加强对公务用车转让的监督和管理,使公务用车转让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防止暗箱操作,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既坚持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强力推进不动摇,又较好地保证了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规范有序。

第2篇

一、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汽车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仅汽车用品和维修两行业的产值就达500亿元和450亿元,到2010年整个汽车服务业形成1~1.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为一般汽车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从而带动汽车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2006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全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12个大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不到2,000元,即按照月收入2,000元计算年收入也不过2.4万元;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2.5~3万元。而现在要买一辆13万元左右的家用汽车,消费者一年的总支出就要花费2万元左右,大大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占31%;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占17.5%。从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档车。这种购买力与购买愿望之间的差距给汽车消费信贷带来了很大的商机。

(二)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北京晚报记者对76位汽车消费者进行定点拦截采访,有81%处于已着手购车状态,当问及他们既然想买车为何又不买的理由时,摆在第一位的理由是“汽车价格还是太高”;摆在第二位的理由是“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明”;摆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现有车型还不够丰富”;接下来的理由便是“还没有攒够足够的钱”,这是导致“持币待购”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当中,有38%的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汽车市场处于观望态度。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主要的原因是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环境,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一)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可以创造需求。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仍然严重落后于生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几乎是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加速发展汽车消费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汽车消费信贷对汽车消费有重要作用。在金融业中,汽车消费信贷属于金融业务的一种。对制造商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是实现生产和销售资金分离的主要途径;对经销商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则是现代汽车销售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对汽车营运机构而言,汽车金融服务是其扩大经营的有力依据;对消费者而言,汽车消费信贷服务是汽车消费的理想方式。因此,汽车消费信贷服务业的发展对汽车业和汽车消费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有利于创造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我国国内消费品市场存在着低水平的商品过剩、居民消费缺乏新热点等问题。住房、汽车等消费市场则由于居民购买力的制约难以迅速启动,城镇的一般商品和家用电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农村市场尚未开拓和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品需求存在着断层。开展汽车消费信贷可以缩短消费者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创造新的消费热点。

三、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不管是同国外相比,还是从适应我国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来看,发展状况都不很理想。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大约30%~7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的。而我国实际上只有5%的购车人办理了购车贷款。有关调查显示,有29%的人因手续繁多而放弃贷款。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还远未发挥推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作用,所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主体较为单一,不适应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95%。由于财务公司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包括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我国汽车贷款业务发展很快,但汽车销售融资比例尚不足20%,与国外70%的比例相差较远,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由此导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5%。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操作有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也根据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由于对贷款人资格要求过高,贷款条件太苛刻,手续烦琐,又把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排除在外。另外,由于汽车消费信贷属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客户分散、笔数多、金额小、偿还期限长的特点。个人资信制度的缺乏使大多数银行只能对单个申请人进行逐户逐笔调查,不仅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成本,也因得不到消费者的理解和配合,影响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三)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一般来说,在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开办的履约保证保险成为银行控制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主要手段。目前,在银行办理的汽车消费贷款中,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但许多地方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此类业务。保险公司把汽车消费贷款中最难把握的道德风险转移给银行,一定程度上,保险本身并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

(四)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均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更没有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立法、司法、执法成套的法规。不仅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无法可依,而且一旦借款人故意或非故意地违约,就会出现耗时耗力、执行困难的局面。

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

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上,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改革用车制度,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减少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利因素。

第3篇

为进一步加强内务管理工作,打造文明、有序、高效的内务工作秩序,根据局党委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局相关内务建设规定,自即日起,局执法监督科将按照工作职能,进一步加强内务督察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督察内容

(一)作风纪律

1.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禁任何人无故缺席工作勤务或局党委组织的集体活动。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严禁任何人无故迟到、早退、旷工。

3.严格执行《禁酒令》的有关规定,严禁酒后上岗。

4.无特殊情况,各中队必须上班后半小时内依据职责及时履行巡查职能。

5.工作时间内执法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不得出现无故脱岗现象。

6.因病、因事确需请假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填写病假记录,并附病(事)假条,归队时要及时销假,并有销假记录。

7.严格执行带薪休假的有关规定,认真填写带薪休假审批表,经分管领导审批后,报局政工科备案。

8.合理制定执法人员带薪休假计划,确保执法工作的连续性,坚决杜绝带薪休假在时间安排上的随意性。

9.维护良好的日常内务办公秩序和卫生环境,保持办公场所整洁有序,办公环境安静舒适。

(二)着装

1.工作时间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严禁出现不着制装或混装上岗现象,非执行公务时间应着便装。

2.严格遵守着装规定,各类执法标志佩戴齐全。

3.爱护制式服装,严禁乱丢、乱改制服及其他执法标志。

4.非工作时间严禁着制式服装进入酒店、练歌房、洗浴中心及其他经营性娱乐场所。

(三)档案管理

1.按规定领取各类法律文书并由专人保管,法律文书的填写应严格按照相关执法程序及有关要求,书写清晰准确,文书案号统一规范。

2.各类执法案件执行终结后,应在每月三十日前,随同各类执法业务报表准时提报局执法监督科备案,并统一整理归档。

3.建立健全内务管理工作档案,按规定做到条目清晰、存放有序,准确反映出本部门的内务建设工作秩序。

4.《中队执法工作日志》和《执法巡查日志》必须坚持每天记录,并做到详细、准确、真实,同时当天记录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查处结果应在以后的记录中进行反馈。

5.各中队、科室定期召开的工作例会或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应认真填写《会议记录》、《队伍建设记录》或《执法业务学习记录》。

6.局下发的各类公文,各中队、科室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和传达,按照工作部署迅速贯彻落实,并归档保存。

(四)车辆及燃油管理

1.爱护车辆装备,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交通安全法规,文明驾驶,严禁违规操作,野蛮驾驶,坚决杜绝酒后驾驶。因违规驾驶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并视情给予纪律处理。

2.执勤完毕,各类执法车辆应按时归队,并在指定位置停放有序,无执行任务,不得在外滞留或私自将车辆停放他处;因特殊情况确需动用车辆或在外执行紧急公务不能按时归队的,应及时向执法监督科说明情况或直接向分管领导请示汇报。

3.各类私人车辆应按规定集中放置于局办公楼后,不得在局办公区域的其他地点乱停乱放,停放在楼前停车区的私人机动车辆不得侵占局公务车辆的专用停车位和其他车辆通道。

4.严格执行车辆燃油配给标准,车辆行驶里程应与车辆百公里耗油比例相统一,车辆燃油使用情况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记录于中队、科室内务建设工作档案。

5.未经允许,任何人私自到局定点加油站处借油、欠油的,由当事人自负相关费用。

(五)车辆维修与保养

1.各类执法车辆的维修与保养统一在局内设的维修车间,由专门维修人员进行,严禁任何人未经许可到他处维修和保养。

2.车辆维修与保养需购置相关材料的,应先经专职维修人员检测后,向执法监督科领取并填写《车辆维修报告单》,经局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相关维修或保养事宜。未经许可,严禁任何人私自维修、保养公务车辆。

3.购置车辆维修保养资材,需持审批后的《车辆维修报告单》到专职维修人员处备案,由专职维修人员、执法监督科派员及本车驾驶员统一到指定地点购买,并由三人统一在相关购置明细上签字,任何人未经许可严禁私自购置相关车辆维修保养资材。

4.认真做好车辆维修、保养资材的出入库登记,建立单车维修、保养档案。

5.认真执行“三定”规定,保持良好的车容车貌和车辆技术状态,车辆确需维修保养,本车驾驶员应在现场协助、监督专职维修人员开展工作。

二、督察方式

(一)中队、科室自查与执法监督科专项督察相结合

各中队、科室应针对本部门在内务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照局相关制度规定的标准,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有关内务管理制度,采取积极措施,从源头上杜绝违反内务管理相关规定现象的发生。局执法监督科将每月研究提出督察计划,开展专项督察工作。

(二)检查、抽查与暗访相结合

督察工作按照以日常检查为主,对重点部位、重点事项、重点时段抽查和暗访为辅的原则进行。督察人员要结合一定时期内全局工作实际和各部门工作职能,根据督察工作的特定工作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严格开展督察工作。

(三)定期通报与下达《督察通知书》相结合

执法监督科将不断完善督察工作档案管理机制,对一个工作日内的督察情况进行完整详实的登记、统计,并定期在全局范围内进行通报公示,对同一问题被连续通报两次以上的,中队、科室其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向局党委作述职汇报,对于在督察工作中发现的无视局内务管理规定、我行我素、屡教屡犯、性质严重、影响较大的典型违规违纪事项,局督察办公室将下达《督察通知书》,报分管领导审批签字后,送达责任单位责令限期整改,责任单位应将整改措施和结果在规定期限内向督察办公室进行反馈,由执法监督科予以备案存档。

(四)督察与考核相结合

局督察办公室对各单位及行政执法人员日常督察结果按照有关考核标准直接列入各单位的日常考核成绩,作为局年终评先选优的依据之一,在督察过程中,被通报多次或同一问题被连续通报以及被下达《督察通知书》的单位,在统计考核成绩时将加重扣分,对于严重违反《公务员法》《公务员奖惩条例》的行政执法人员,由执法监督科会同政工科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慎重调查,并将调查报告在两个工作日内报局党委研究处理意见。

三、工作要求

(一)督察人员在开展督察工作时应该做到:

1.要坚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一视同仁,不得、不打击报复、不公报私仇。

2.要充分运用前置式工作思维,坚持预防为主,惩戒为辅。

3.要谨慎严密,尊重客观事实,不得凭主观臆断轻易定性。

4.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以理服人。

5.在查处违规行为时,要有礼、有节、有据,在工作中不得因私人感情妄加评论,处理问题时要由表及里,与中队、科室一起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要客观细致,不得敷衍了事。

6.督察任务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迅速做好督察结果的登记统计工作,并及时整理归档。

(二)各行政执法人员应该做到:

1.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模范遵守局有关规章制度。

第4篇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308-01

摘要:随着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广播与电视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广播媒体不断完善自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的道路,数字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型移动户外电视传媒开始入侵广播的无竞争空间,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广播与移动电视之间的竞争。

关键词:广播;移动电视;数字化;新兴媒体;竞争

随着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广播与电视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与电视比较,广播作为一种“弱势媒体”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面对电视的竞争,广播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数字移动电视成为了信息和知识爆炸时代大众化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移动电视开始侵入广播的无竞争空间。

据数据统计,2003年6月,我国私人轿车突破1000万辆,这对于广播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国家广电总局又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并大举酝酿中国广播业第二次复兴,广播作为一种伴随性、移动性的媒介,他具有着其他媒介没有的优势,占据着无其他媒介竞争的受众群体,不论受众是走在路上还是坐在车上都可以随时收听广播,这是其他媒介无法做到的,即使广播本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缺少画面语言,但这对于广播而言,重要的是声音和内容及其它的伴随性特点足以吸引住它的无竞争受众。但是,移动电视的诞生给广播带了极大的威胁。

移动电视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通常安装在交通工具上,使观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收看电视节目。2001年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运用,为150万人次的乘客提供移动电视服务,随后中国上海在2002年首次在公交车上安装显示屏,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大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在公交车上开通这一新的电子媒介,移动电视被看作是“电视长了脚,跟着乘客跑”的媒介,如果说手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介,那么移动电视可以说是超越手机的第六媒介了,它对广播媒介所造成的威胁远远超过传统的电视媒介,在受众、技术设备、传播效果、广告各方面上与广播的竞争更为激烈。

1.受众与技术设备的竞争。

对于一般受众而言,传统电视的节目丰富性、娱乐感与现场感以及声音与画面结合的生动感更具有优势,这使得室内广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广播的移动收听与伴随收听给了其很大的发展空间,独占了大部分无竞争的人群,成为了广播的专有受众,然而随着移动电视的兴起,这部分受众开始变得模糊,在公交车、地铁上安装移动电视已成为事实,受众只需用眼睛和耳朵观看收听就行,比起比较乏味的交通广播或新闻广播,在嘈杂的公交车上,吸引受众注意力更多的是有画面的,精炼简洁,短小的电视娱乐新闻或时事新闻,或一些娱乐身心的搞笑片段,这时广播的声音就显得很乏力了。移动电视除了在公交车上抢占广播的专有受众之外,现在很多出租车、公务车或私家车以及一些长途运输的火车、飞机上也开始安装了移动电视,与广播竞争受众,或许当下移动电视还不能侵占广播受众也就是那些骑自行车、休闲散步的人群了。

面对来自各种媒介的竞争压力,广播在发展自身优势,趋向于专业化发展前提下也不断促进技术设备的改善,广播电台、汽车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和移动通信运营企业联合起来,实现了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DMB),这是新一代的数字广播系统,但是这对于移动电视而言,它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可言,因为移动电视一开始就实现了数字传播,但是移动电视在技术设备这个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在画面的稳定性、接受的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能实现的仅仅是在车辆行驶速度高达150km/h不影响接收,而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的时速时能接收到更稳定的画面与声音。

2.传播效果的竞争。

作为新兴的电视媒介,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有着明显的区别,因其伴随性和移动性与广播的特点相似,决定了它们在传播效果上的竞争也就更为激烈,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形式、播出时间等上。移动电视有别于传统电视的一点在于,它的受众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播放的内容对受众具有一种强迫性,受众没有“遥控”电视和调台的权力,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收视坏境下,移动电视强制性和垄断性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其传播效果,对于广播而言,听众可以随时调台或关掉广播,他们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从这个方面可以说,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更佳,尤其是针对某些广告的传播效果来说。其次,移动电视播放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也有其突出特点――“短、频、快”,移动电视的受众基本上是移动人群,他们观看节目的时间很有限,因此播出的节目或新闻都是比较简短、娱乐性非常强、服务性信息居多,这非常符合此时的坐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的乘客的味口,而广播节目都具有一定时长,如果听众想听详细的新闻,或许他会选择回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而不是坐在嘈杂的车里听新闻,因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比广播更胜一筹。最后,从广播与移动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来看,移动电视一般都是多频次播出,这样的播出方式对于传播效果而言更为优势,广播节目都是稍纵即逝的,很少有不断重复播出的节目,它体现出来的是及时性,这对于想获取新闻的听众来说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广告商来说,他们更趋向于选择移动电视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3.广告的竞争。

移动电视作为“跟着乘客跑”的媒介,它的“垄断传播”把广告硬塞给受众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广告商,据专业媒体调研机构“央视索福特”调查报告显示,乘客在公交车上看移动电视,遇到广告继续收看的比例达到82.9%,同时调查报告还指出,移动电视在广告媒体选择为第一的比例为5.9%,高于广播的1.9%,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移动电视与广播在广告竞争上,前者具有明显优势,另外,随着移动电视不断入侵广播的势力范围,移动电视将强夺了广播的大部分受众,在公交车、地铁上安装移动电视,收音机只能当作摆设了,据悉,有央视背景的“中视广源传媒网”已经开始在全国34条列车干线上安装、开通移动电视频道,每节车厢内安装4台以上的15英寸液晶电视,这样以来,移动电视还将夺去广播市场中的高收入人群,挖走广播广告市场的高端客户。其次,随着移动电视技术设备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有望成为移动电视的终端,广告商更加看好手机移动电视的优越性。总的来说,拥有传统电视一样的优势的同时还具有比广播更吸引广告商的特点的移动电视,其广告的竞争将比其他媒介更具潜力。

在短短的时间内,移动电视作为新兴的电视媒介,给中国电视业带了新的亮点,移动人群不仅可以听广播,甚至可以看声图并茂的电视了,这给广播媒介带来的冲击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其他媒介,但是,移动电视作为后起之秀,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广播媒介所具有的优势它无法达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不能取代广播的地位,而两者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1]陈家远,范剑文:《电视媒体的新动态――移动电视――上海东方明珠移动多媒体公司为例》.

[J],《声屏世界》,2004年第11期.

[2]司新艳:《车载移动电视的现状及问题》[J],《青年记者》,2010年6月.

[3]黄媛媛:《数字移动电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影响技术》,2007年第3期.

[4]沈新潮:《从广播与电视的比较谈广播前景》[J],《魅力中国》,2009年2月第4期.

第5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0.135

1 统筹安排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保障企业经营需求

由于现阶段受铁路建设步伐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压力较大,为更好优化资金结构,加快资金周转,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切实提高资金集中度,盘活沉淀资金,严格内部资金借贷程序,优化资金配置,理顺内部借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强项目经营风险控制,减少风险性资金投入,严格控制垫资施工项目,加强验工计价调概索赔工作,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在实行资金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银行信贷优势,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增加融资能力和授信额度,缓解资金需求紧张局面。对项目部应上缴公司的各项资金(包括管理费和公司代垫社保款等)应及时催收。对拖欠供货商的原材料款、分包商的工程款、协作队伍劳务款、职工工资等应进行合理规划,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支付。在对外支付欠款时要分类分别支付,以优先支付农民工工资为主,且工资款的发放必须取得协作队伍负责人签字确认。在支付大宗物资款时,应充分利用银行信贷渠道,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以缓解资金压力。另外,企业要及时与建设单位加强沟通,尽快取得建设单位拖欠的工程款和在建项目工程进度款。对建设单位有资金保障的在建项目,要快速施工,争取按进度计价,确保资金及时回笼;对只需少量资金即可完成收尾的在建项目,要先行投入,尽快完工和撤场,减少费用支出;对无资金保障和缓建的项目,要控制规模,减少项目资金投入,保证企业安全运行。

2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收定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仍停留在财务预算管理层面,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尚未全面有效衔接,导致预算的刚性不够、过程控制乏力。企业应加大全面预算的实施力度,做好资金合理流动,完善财务功能,加快财务转型,向管理要效益。要建立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责任分工为基础、各职能部门相互协同、各管理层级密切联动的组织工作体系,完成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的衔接工作,加强现金流预算管理,加快资金周转,提升现金保障能力,推行项目全面预算。项目中标后,按以收定支的原则,根据项目产值、工期、责任成本预算、项目经费预算等,编制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并将整体资金预算按年度、季度、月度进行分解落实,确定各期的资金需求计划,作为日常资金支出的依据。同时将各项预算指标落实到具体单位或部门,使预算责任明确,考核监督程序规范,更好地发挥财务预算对经营目标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预算执行高效。

3 强化“双清”工作,加速资金回笼,防止效益流失

清理清收外欠款可简称为“双清”,它对缓解施工企业资金紧张、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入、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结构、规避财务风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清理,逐项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解决的目标、方案和措施;要加强与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沟通,制定行之有效的清收策略和方法,加大清收力度,创新回收方式,保障项目生产资金需要,缓解资金支付压力。如可运用三角抹账、以物抵债、债务重组、让利清收、招标清收和诉讼清欠等多种方法着力清收,力争债权规模大幅下降,在账龄较长的项目清收上取得突破。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当期资金若不能及时收回,资金的时间价值就会流失,企业在对以前年度外欠款清理的同时,还要加大在建项目当期应收工程款和其他应收款的清收力度,提高在建项目计量支付的及时性和收尾项目竣工清理清算的时效性,尤其是实物工程量完成价值超过业主计量较大的项目,应查找收入未能取得的原因,采取措施提高计量支付的及时性。各项目部应根据各季度工程、预算、财务系统报表等情况,定期进行验工差原因分析,及时整理或更新二次经营台账,强化项目清理清收的跟踪和落实,加速资金回笼,防止效益流失。

4 加强资金支出过程控制,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盈利水平

企业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资金支出过程控制,在资金支付前,查验该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是否履行了财务收支程序,是否达到财务支付、结算、报销的条件,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4.1 物资采购资金支出

在物资采购过程控制中,应加大材料采购报销环节审核力度,控制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行为。如项目部物资部门对于工程主体物资的采购报销,必须持有经项目经理签字批准的批次物资采购计划,财务部门方可进行报销。采购的所有材料价格不得高于经公司批准或公布的材料价格目录;材料供应单位应在公司合格供方资格范围内;按规定需实行招标采购的,须提供评标结果报告。对于构成工程主体的各种物资,不论采购金额大小,物资部门一律需填报材料采购报销审核表,经项目部工程部、预算合同部审核后,连同发票一起提交财务部门报销,财务部门根据该审核表更新协作队伍资金支付台账,并每月末与物资部门核对扣款金额,避免因更新不及时导致超付协作队伍工程款现象的发生。

4.2 外租设备资金支出

项目部在项目开工后设备租赁前,须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设备租赁市场资源调查,按需租赁的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格、方式、时间,形成租赁计划、资源调查报告和租赁设备价格目录,经项目经理审批后,报公司物资设备部审核,经公司领导审批后方可租赁。

4.3 劳务分包工程款支出

项目部财务部门应按分包合同规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分包单位领用材料、各种罚款及水电费、设备使用费等款项的扣款工作,必须按照每次分包结算金额和约定的比例(不得低于业主扣留质保金比例)扣留协作队伍质保金,待业主退还质保金后再退还给协作队伍。

(四)财务人员在资金支付前,要严格审核各类单据的真实合法性,审核收款单位是否与合同签订单位、发票签章单位相符。若出现不符现象,必须办理付款委托,且以合同签订单位、发票签章单位盖章、有权签字人签字的付款委托书作为付款依据,同时由项目部经理、书记联签。大额工程款、材料款、机具租赁费等对外费用的支付、大额资金的调配和划拨等,须实施重要事项党政会签。

5 厉行节约,压缩非经营性支出,大力增收节支

面对基建市场急剧萎缩,新开工项目较少,给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应严格控制各项非生产性支出,禁止铺张浪费行为。如加强公务车辆管理,压缩公务用车的购置,对确需购置的车辆,应严格限制标准,不得超标购置;对闲置的公务用车,可进行拍卖转让或相互调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此外,应大力开展勤俭治企、增收节支活动。如强化业务招待费管理,对外接待要制定标准,对内接待要严格控制;控制大规模会议的次数及各类工程庆典和研讨会,用视频会议替代集中召开会议;控制差旅费支出,在年度预算范围内,按标准报销差旅费等。通过各种措施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6 加强资金内控管理,堵塞管理漏洞

资金内控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严格资金支出范围和审批程序,实行大额资金支出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制衡。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和过程监控,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要加强各环节资金运行管理,认真审核资金收支审批程序的合规性及合同、发票、商业票据等真实合法性,防止虚假购销合同套取资金或票据欺诈。要严格实行钱、账分开管理,出纳和会计岗位不得兼任,禁止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全过程业务,禁止将办理资金业务的相关印章和票据集中一人保管,切实加强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密钥密码的安全管理,防范泄密、盗用等问题发生。此外,要定期进行现金清查盘点,及时开展银行对账及客户往来款项核对,保证账实相符和资金安全。要建立资金“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银行账户统一管理和监控,禁止多头开户、公款私存和资金账外循环,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

参考文献:

[1]全安田.关于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

第6篇

国内外数字移动电视发展概况

1998年2月,新加坡在城市公交车上开始了地面数字移动电视的试验,成为世界上最早运行数字移动电视的国家,随后日本、韩国相继投入运行。欧美也较早试运行了地面数字移动电视。早在1998年9月至11月,英、美就分别进行了地面数字移动电视服务的试运行,随后西班牙、挪威、法国相继投入运行。

我国是在2000年由国家计委宣布在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城市进行地面数字移动电视试验,上海率先响应,并成立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公司,于2002年9月开始了国内首套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系统的商业运营,次年取得经济效益,为国内移动电视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2004年后,国内主要省会城市和发达城市都相继成立了数字移动电视公司,掀开了国内移动电视发展的新篇章。

据水木清华研究中心向《第一财经日报》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2006年至2008年,我国车载移动电视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50%。由于其单一频道强制性传播的特点,加之目前中国城市人口约有50%(城市中心人口则高达95%)选择公交车等出行,水木清华研究中心预测,在未来3年至5年内,车载移动电视将至少占据全国300多亿元人民币的广告市场份额。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在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表示,中国移动电视市场的规模将从2007年的3600万美元增长至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9800万美元。该份报告还指出,2007年中国拥有370万移动电视用户,至2008年将升至9300万户。

经过几年探索,国内多数移动电视公司已从早期投入阶段的负现金流转变为现阶段的正现金流,进入良性运作。此间,市场迅速发生着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走在前面的十几家运营商在公交之路走稳后,又把视角转向了楼宇、出租车等其它公共载体。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因资源总量丰厚,则选择分立公司进行项目运营。

比之较强势的分众等户外视频媒体,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为移动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这正像分众所感叹的:“下一步竞争应转移到营销模式上来了。”

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的市场环境

江西数字移动电视项目受江西省省校合作项目的推动,于2004年下半年立项,并获得清华大学深圳力合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的投资。当年10月项目合作签约,2005年2月1日正式开始频道开播试验。

地面数字电视的业务试验从国内的发展情况看,走的都是商务运营之道,运营的主要载体大多是公交车。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的公交资源非常丰厚,加之资金实力雄厚,进入这块市场几乎无障碍,但南昌市的市场环境却要复杂得多。南昌市当年不足2000辆的公交车是由南昌市公交总公司独家垄断经营,而这些稀缺资源早在2003年初就被本土民营企业――户外广告视频媒体巴士在线全线签断12年车载电视的经营权,而楼宇资源也被另一家广告视频媒体――分众传媒捷足先登,快速圈占。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炎黄传媒、航美传媒、坦达传媒、合众传媒、卖场新干线等广告视频媒体还各自有着自己的市场。江西数字移动电视的业务试验从一开始就受到严重的瓶颈制约,不被业界看好且无人涉足的出租车载体成为江西数字移动电视当时不得不选择的试验目标。然而,在试验开始后的三个月,出租车行业经营分散、管理乏力、司机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终端设备故障率高、开机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还是集中暴露了出来。

面对恶劣的市场环境,面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如何破解难题,成为江西数字移动电视项目试验的当务之急。直面残酷的竞争,权衡极其有限的市场资源总量,江西数字移动电视项目试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凡是有移动人群的地方就有‘我’的存在。”在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其战略方向迅速转移到楼宇、公共场所和公交市场,并从此走上了集中调研和顽强攻关之路。

经过两年的拼搏努力,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逐步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市场各方运营主体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有限的市场资源得到了强力整合,平台基础得到夯实。到目前为止,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在楼宇和各类公共场所的终端数量达到了700个规模,行业分布相对合理;公交车数量突破800辆规模,线路分布遍及全城,辐射郊区;而出租车资源通过寻求新的合作得到利用,终端目标正在向1500个迈进。

此外,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还拥有公务车、私家车、客运巴士、校园大巴等终端用户上千个,并开发了部分行业局域有线网用户10多万户。借助奥运会契机,手持终端用户将成为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新的发展目标。

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的竞争策略

面对强势视频广告媒体在全国的白热化竞争态势,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在竞争策略上择优而行,通过市场资源的强力整合,在区域经营上获取较大的延展空间,形成强势。就内容的延展空间而言,广电旗下的移动电视独有的公益特性和国家安全播出资质为大众提供更加值得信赖、更丰富、更有品质的内容服务。实时直播主流电视媒体的新闻内容是其有别于其他户外广告视频媒体的最具魅力的本质特征,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之当然地成为户外主流电视媒体。从市场的延展空间来看,移动电视还有许多正待开发的领地。而就当前而言,分众传媒虽然在国内一级城市呈现强势,但在南昌本土的市场规模上,移动电视与其不分上下,而在具体传播上,移动电视还拥有公交车载体和其他移动载体及有线网等优势。和巴士在线相比,尽管双方都在公交车载体上同等竞争,但移动电视所拥有的楼宇等各类公共场所和其他载体及有线网同样具备传播渠道优势。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在内容上的独占性和在传播上创造的互补渠道使之形成了其他户外广告视频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覆盖载体、受众群体、传播品质和传播价值均不可比拟。

依托内容的公益特性和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建立,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与其他两家户外广告视频媒体在南昌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但市场占有的强势并不意味着市场运营的强势,运营上无规则的白热化竞争不仅没有呈现马太效应,反而给多家运营主体造成运营硬伤。一定时期内,终端用户认识模糊、受众群体概念混淆、广告客户易散难聚、运营效率难以提升的状况还将存在。在此情况下,利用好强势特征,寻求强强联合成为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媒体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1月起家于厦门,专营公交视频广告,并致力打造全国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赢得了全国20多个省、市广电移动电视的合作,并以5万辆公交车、8万个收视终端和每天2亿人次的城市覆盖搭建起了具备全国广告联播功能的跨区域媒体平台。他们依托国泰财富基金、鼎晖创投、华登国际、成为基金等多家国际顶级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在相互的选择中,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和世通华纳一拍即合,顺利实现强强联合。在这种联合中,双方已经建立起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世通华纳利用其资金背景、全国市场资源和广告营销、终端运维优势,开展广电移动电视的终端运营,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则充分发挥广电优势,致力于前端(节目生产和制作、播出和发射技术)运营和区域市场的进一步优化、拓展。强强联合为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的快速发展赢得了更优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内容的即时性和丰富性、人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技术的先进性和便捷性、市场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上。

竞争力的增强为尚处于婴幼时期的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不可替代性使户外许多广告视频竞争媒体暴露出在可持续发展上的缺陷。一是人工硬盘灌入的技术手段使之内容更新的时间周期较长(一般在一周以上),其人工换盘方式和点状传播特征容易导致广告内容的漏播、错播、缓播甚至不播。二是广告内容的单一性和每天高频次循环播放容易导致受众视觉麻木和注意力真空。三是因其占用的终端平全用于广告的商务运作,不具备公益服务特性。四是为摊低市场开发成本和平台占用成本而大量采用平台用户点对点的广告赠播手段,不仅容易造成其他广告在特定点位的特定时段不能正常播放,而且这种免费大餐若缺乏度的把握和控制也容易打乱广告营销的游戏规则,使得符合市场原则的价格体系难以建立,运营效率难以提升。

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预计,在数字电视这个大产业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和盈利空间的可能将是移动数字电视项目。从目前全国移动电视运营的实际情况分析,移动电视的盈利模式主要可归纳为:用丰富多样的节目来吸引尽可能多的具有购买能力的观众,通过这些观众群的数据来吸引广告;积极参与或自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或营销活动,寻求活动赞助,获取相应收益。这也是传统媒体主要的盈利模式。另外还有其他的盈利模式,如,按不同的产业开发定位,将频道资源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来开发,收取频道的租用费或使用费;依托高新技术支持,推广手持便携电视终端产品,赚取产品利差,为开通付费频道拓展市场空间;付费频道开发,栏目点播计次分成,SP运营收益分成;利用自身品牌节目产品优势,开辟移动电视节目产品销售营收等。在移动电视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时,由于缺乏品牌和品牌影响,利用好传统电视的品牌去推广移动电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但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后,作为平台播出商、内容集成商和网络运营商,移动电视应以多种角色分享利益,使运营收益达到最大化。

目前,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虽然刚满三岁,但一直致力于维护市场合理的价格体系,铸造优质的传播品质,已经建立或正在创新实践自己特有的盈利模式,为江西广电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第7篇

【关键词】消费者需求汽车工业发展思路

【引言】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在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中,收入和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入家庭的先锋车型往往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车型,如T型车,2CN等。根据这一历史现象,许多人认为中国家用轿车的普及也要从价格低廉的微型车开始,而且国内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也沿着这条路子走来发展,但效果却令人并不满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拿到我们国家就不适用呢?原因就在于,时代不同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况且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也不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与祖先们有了很大不同。正是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改

变了,我们不能再按以前的那些需求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认识到这些特征,将对今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现阶段,我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

市场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集散地,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要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市场外,更要做好市场的研究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研究市场需求的工作。而要研究市场需求,首先就得研究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讲,要使它能够取得发展,也必须从研究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只有在研究汽车消费者需求后,各汽车生产企业才可以决定“生产何种汽车”,“为谁生产汽车”和“怎样生产汽车”。先来看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现状

北京大视野社会经济调查有限责任公司对有购买意向的家庭“主要购买目标”做了专相调查。调查结构按购买的先后顺序排列为:第一位是家用电器;第二位是住房;第三位是电脑、家具、汽车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汽车的购买欲望并不是很强,只有在他们拥有住房后才会考虑去购买汽车。

2000年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了一相题为“我需要汽车吗”的消费者心态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大致与上述结果相似。其中,回答“现在我不需要汽车”的比例高达70.3%;回答“今后我可能需要汽车”的比例有47.3%。

两项调查虽不能表明目前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全部,但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看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消费者对购车的欲望还不是很强。

(二)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

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全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12个大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不到1500元,即按照月收入1500元计算年收入也不过1.8万元;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2~2.5万元。而现在要买一辆13万元左右的家用汽车仅一年的消费总支出就要2万元左右,大大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居民回去买车吗?结果我们发现,居民不但买车,而且车的档次也还不错呢。

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分调查报告,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也就是夏利左右的车型,占31%;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包括捷达、富康等品牌,占17.5%。但是消费者表示,如果以后买车,它们的选择将集中在10~20万元的档次(占30%)。尽管一些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的知名度较高,但是人们今后购买家用轿车的意向选择,几乎都集中在中高档轿车。

对比两项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依照目前我国居民已有的收入水平,如果要购买一辆家用汽车,他们的购买力还是很有限的。但就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挡车。这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特征,尽管其中包含贷款消费。

(三)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

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北京晚报记者对76位汽车消费者进行定点拦截采访,在81%已着手购车和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当中,有38%的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汽车市场处于观望状态,导致“持币待购”现象的产生。当问及他们既然想买车为何又不买的理由时,摆在第一位的理由是“汽车价格还是太高”;摆在第二位的理由是“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明”;摆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现有车型还不够丰富”;接下来的理由便是“还没有攒够足够的钱来买车”。

这则采访资料反映的其他事实我们暂且不论,就有两点提醒我们:目前消费者觉得我们的汽车消费政策还没有让他们信赖,市面上还没有丰富的车型让他们选购。归结起来,就是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一个让消费者觉得满意的汽车消费环境。经过统计和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

1.市场上小型车可选性相对较大,而大多数中国人需要的国产中挡车可选性却比较小

2.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完善(消费税、信贷等)

3.汽车保险制度很不完善

二、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这点无可质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只有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对我国消费者而言,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轿车的,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这就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购车欲望自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还受到特定消费观念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这种观念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超前消费”或是一种“时尚”。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

2.优化对策

要想提高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欲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上升到一定档次时,他才会有购买汽车的欲望。然而在收入水平不可能短期飞速发展时,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汽车。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业务出租汽车或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从而刺激消费者想拥有、购买汽车的欲望。克莱斯勒总裁艾柯卡在20世纪60年代刚接管该公司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公司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

(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购买能力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但收入水平并不是决定消费者有无能力购买汽车的唯一因素。在上述我国汽车消费者收入水平有限而消费汽车的档次并没有随之降低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出这点。

那么,就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会是怎样的呢?通过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其中最受广大私车消费者关注的十万元到十五万元人民币的轿车接近总量的40%,出租车需求量在18-20万辆。此外,价位在九万元以下的占到22%;十五万元到二十万元的占到19%,二十万元到三十万元的占到12%-15%,三十万元以上的占到8%。这些数据就可大致反映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2、优化对策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有限,一味地降价来迎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虽不是长久之计,但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只要厂商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价格低廉、性能好、售后服务优良的适销对路的汽车产品,以此来刺激汽车消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也就从侧面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且,中国在加入WTO后,外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提供汽车贷款服务,这也会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尽管那是一种贷款消费。

(三)汽车消费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三大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是个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个机遇,因为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会吸引一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说它是个挑战,因为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汽车。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因时因地地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无疑对扩大国内汽车的消费有极大的帮助。但仅凭这点远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汽车消费政策和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政策属地性、汽车生产与销售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产业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这都导致消费者想买车都难的局面。加上在汽车税费方面,各级政府我行我素,在汽车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各种收费项目繁多、数额巨大。

在售后服务系统的观念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差距很大,由汽车引发的信贷、保险、租赁等较国内要完善许多。特别是国内的汽车保险,缺乏一种服务的理念,使得消费者害怕买车。因为一旦消费者买车后,享受不到社会化的规范的售后服务,那么养车的成本就更高。这样只怕是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有哪个消费者还敢去买呀!

2.优化对策

要优化汽车消费环境,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目前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三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条解决方案:

(1)推出性能好、款式丰富的国产中档车。

(2)完善汽车消费的法律法规,搞好汽车信贷、汽车减税工作。

(3)完善和调整国内汽车保险业,让消费者在买到汽车的同时也买到了服务。

汽车消费环境的优化,单靠企业的力量还不够,还得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三、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就现阶段,面对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情况,各汽车生产厂商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条合理的、科学的而且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道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思路:

(一)产品方面。车只是代步工具,没有必要讲究排场。因此,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应重视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空间,把发展经济型轿车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阶段,企业重点应放在生产性能好、耗油量低、环保型的中高档轿车。这些产品的适应人群年龄层次在30~50岁之间。

(二)价格方面。汽车价格的制定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并要考虑一些

地域因素对制定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国内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下,高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8万元,而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3万元。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而言,10万元是一个“坎”,他们的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8万元左右。

(三)销售方面。各汽车生产企业完善机制,同一商只能一种品牌的汽车。各汽车专卖店或会展中心应设在离城市中心最近的位置,以便消费者咨询或参观。同时,企业应培育好与商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营销表现方面。现在媒体不该再炒汽车价格降了多少,更不应该煽情“高消费”;媒体的宣传应强调车的性能、环保,并且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要让消费者明白买车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应注重公关、促销等市场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推广活动。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买什么,不买什么。需求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去认同或购买某种汽车,我们只能去生产消费者喜欢或需要的汽车。在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后,企业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汽车,为谁生产这些汽车和怎样来生产这些汽车。全文在分析完我国目前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概括为:以生产国产中高档轿车为主,以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对象,同时兼顾公务车市场,在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时,走国产轿车的精品名牌之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蜕缁峋玫姆⒄梗颐窍嘈胖泄钠倒ひ到峥焖佟⑽炔降姆⒄埂?

【参考文献】

①罗明《现代企业营销理论与实践》气象出版社1998年版

②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