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阅读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5 14:1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阅读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阅读教学论文

第1篇

建构“全息阅读”范式,笔者以“全息元”为阅读起点,让儿童展开文本联想,还原文本现场。通过“深度耕犁”文本,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全息拓宽”。不仅如此,将相关的文本阅读进行整合,对文本阅读进行“全息延伸”。如此,促进文本意义的创生和文本解读资源的开发。

1.潜入文本,找寻文本内在的“全息元”。

文本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本中的“字”、“词”等都构成了文本的有意义的“全息元”。这样的“全息元”或许能够映照文本内容的意义、所表达的情感等,甚至能够解读出整个文本的核心意蕴。在这个意义上,文本的“全息元”不仅指“知识元”,更指“情感元”、“价值元”等。比如,教学《江雪》,笔者首先让儿童从诗的整体意境上把握,体验出孤独的氛围,将诗歌的基调定位“千”、“万”、“孤”、“独”。其次,笔者引领儿童重点品“钓”,在雪天钓什么呢?仅仅是钓鱼吗?让孩子通过“钓”的自我追问、深思,理解诗人是在钓落寞,钓孤独,钓理解,进而聚焦文本的全部意蕴,凸显文本的全部旨趣。

2.开掘文本:对文本意义进行“全息拓宽”。

儿童在文本解读前,总是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心理等,这种对文本的先在阅读倾向,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的审美经验在文本解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中,要引领儿童利用各自不同的“期待”对文本意义进行“全息拓宽”。例如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文本中描述了主要人物“乔依”,乔依在失业后,在妻子即将生产,家庭经济窘迫的时候,依然在老妇人遭遇困难时帮助了她,而且不要老妇人的钱。如果前表化地解读,这就是新时期的外国“活雷锋”,但如果文本解读仅止于此,“爱之链”的文本意蕴就没有得到彰显。教学时,笔者让儿童思考:老妇人为何不当面将钱给女店主?这说明了什么?孩子们经过文本的“全息阅读”,对“爱的意义”进行“全息拓宽”:爱是能够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的,传播爱的人最终也会获得别人的爱,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此,“爱之链”的文本意义得以凸显。

3.延伸文本:对文本进行多向的“全息延伸”。

文本的“全息阅读”需要“全息延伸”,拓展儿童的阅读视域。可以从“节选”延伸至全篇,进而窥见全豹;可以从“单篇”延伸至“多篇”,进而领略作家的创作风格;可以从“单一”延伸至同类,感受同体裁文本的写作章法等。文本的“全息延伸”犹如打开了一扇扇敞亮的窗户,让儿童以多维的视角与文本展开交流。例如,教学《要好好学字》、《的扁担》、《孔繁森》、《大禹治水》时,笔者将这人物一单元进行“前后呼应”式教学,对不同人物进行比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渐渐变得丰满起来;教学《夹竹桃》,笔者向孩子们推荐季羡林大师的《朗润集》、《天竺心影》等,将孩子们的阅读向课外“全息延伸”,开阔儿童的阅读视野,丰厚儿童的文学底蕴。

二、结语

第2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有哪些呢?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该怎么写?在语文教学改革文本的最后参考文献注释注明越来越严格,故此小编本章给大家提供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参考标准。

      文献参考:

[1]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9.

[2]王启航.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

[3]丁丽娟.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批注式阅读教学探微[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6,8.

[4]葛炳芳.HighSchoolReadingInstruction:asimplePerspe-ctive[J].一线教师,2010(2):4-8.

[5]张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2):66-69.

[6]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20-24.

[7]贵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9.

[8]林玉岩.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18).

[9]王晓青.培养文体意识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5-98.

[10]龚朝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敖惠敏.通过预制语块模式教学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喜娟.试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5,(02).

[14]杨亚军,戴立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15]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17]刘守兰,1999,《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8]郝振甫,1987,《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湖南大学出版社.

[19]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吴松江,2000,《英语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

[21]董作亮.浅谈品评式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2]周韫轶.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2).

[23]许玉梅.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3(22).

[24][2]翁珲珲.高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载体实践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5]钟家宝.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6]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7]孟琳.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12,36(15):41-42

[28]徐苏萍.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05):35-38

[29]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中国教育报,2001-8-2.

[30]王意如.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1]李晓秋.谈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知报,2010.

[32]王小玲.中学生课外阅读浅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33]陈建联.关于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8).

[34]关国山.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研究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3).

[3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7]胡建民.试论中国古代阅读教学思想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8]卢素侠.古代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J].时代文学,2008,(15).

[39]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J].福建教育,2000,(2).

[40]白金声.谈“以读为本”的古代阅读教学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41]李瑞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2]陈晓雪.比较阅读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3]辛星.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44]邵正斌.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校园英语(上旬),2015(7)

[45]林妃霞.初中英语阅读训练及技巧点拨.考试周刊,2015(75)

[46]刘伟芳.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策略.未来英才,2016(19)

[47]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48]张雪辉.论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8)

[49]张晓斌,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5)

[50]杨洪波,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

[51]徐文凯,卢娟.对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26)

[5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14(4)

[53]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54]曾锦霞.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67)

[55]庞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

[56]齐雅萍,邓鑫.大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57]严奇景.字词虽小,文章却大——也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6).

[58]林奕峰.书声琅琅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6(14).

[59]付煜.探究性阅读的异化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60]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Z1).

[6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62]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63]钱静.宏观解读和微观解析相结合创设高效课堂—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英语教师,2015,(09):89-94.

[64]刘庆瑜,李湄,黄慧.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90-192.

第3篇

(一)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关系着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乐于使用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使得许多高中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学生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之后,在文章主旨的引导下,让学生对阅读文章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回答课后问题。这样的阅读活动,让阅读学习成为了高中学生的负担。学生享受不到阅读学习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会伴随着许多练习。阅读中,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也不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

(二)阅读教学评价不足

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实施教学评价,关系着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情绪。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乐于自主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教师经常发现学生的不足,对学生进行批评,会让学生丧失语文阅读学习动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改正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没有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使得课堂中的教导过多,学生没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二、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应用分析

将少教多学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会促进高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更有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下面,笔者就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几点分析:

(一)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所谓“少教多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去感受文章的意义与其中的情感。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运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将自己的阅读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代替学生去阅读。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中去,将学生引入正途。教师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不是让参考答案成为阅读的主人。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字词的讲解,为学生排除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之后,教师给学生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去发现问题,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生的信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也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发现更多阅读的乐趣以及适合自己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二)利用丰富手段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有利于高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提高。教师少教,并不是让教师减少教学内容,而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阅读知识。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高效的阅读方法被开发出来。像合作学习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师利用合作学习法组织高中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通过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阅读学习课堂氛围的轻松化与开放化。例如,在讲解《兰亭集序》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小组对文章的基础知识进行开发,通过解决字词难题来了解文章大意,可以利用现代文讲解文章内容。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让学生各自发挥特长,共同进行阅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与习惯,也会与同学进行更多的交流,让学生享受阅读学习的过程。

(三)利用科学评价开展阅读教学

少教多学,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促进高中学生学习独立性与自觉性的提高。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可以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激励,让高中学生找到阅读学习的成就感,更乐于将精力花费在阅读学习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学生正面且积极的评价。例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外扩展的内容,让学生对红楼梦的其他选段进行阅读,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成果信息量大小、分享态度以及汉语读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魅力。

三、结语

第4篇

1.情境创设虚有其表,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诸多新颖教法,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其收效甚微。

2.教学目标设计欠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对文本的钻研,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阅读时间安排不敷,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转变传统观念,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如果明确不明确,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创设阅读情境,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应紧扣教学内容,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除角色扮演之外,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由此,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第5篇

传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机械化,主要体现在:

①阅读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可是随着中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课外知识面显得极其重要。中考阅读理解考试的文章均来自课外,可以说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课形同虚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也缺乏严格要求;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往往也是点到为止,语文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步骤、有选择的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十分的狭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②阅读教学方式的呆板性,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题的设定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一问一答呆板的“牵牛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2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明晰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预设了教学效果的生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段(7-9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12项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其中第四条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第七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火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明晰化、具体化的今天,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更加有利于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更能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2.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人性化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人文性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成果。近20年来的阅读模式总体上发生了三次大的发展变化:“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这些语文阅读方式的变化逐步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演变越来越体现人性化。尤其是在当今现代科技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学技艺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在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调动自我的各种感官,主动积极的加入阅读学习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化

第6篇

1.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确定适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现有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模式,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确定适合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针对每个班不同的英语学习的现状,教师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指导。而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基本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要按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可以将英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划分到A组,将英语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划分到B组,将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划分到C组,对于不同组别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英语阅读要求,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以获取知识的提升。如八年级英语教师在新接班或者是授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将学生进行动态分层。

2.结合教学大纲,确定阅读分层教学的重点难点。

初中英语的教学要实施阅读为中心的教学,不但要重视课文文本的“读前、阅读、读后”三步走模式教学,而且要重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生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学习的主体,不管是在课前自主探究还是在课上交流环节甚至是在课后的课外拓展环节,教师都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在上课之前确定阅读分层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在Unit2MyFavouriteSchoolSubject的教学过程中,在授课之前教师就要确定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分层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问卡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学问卡的完成到课堂上的学习都可以按照教学重点难点的要求去做。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

1.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升程度。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因材施教,实施阅读分层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教学中“读”的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要激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教师要确保英语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学生原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决定着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程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宏观调控、微观分层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在冀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6Acci-dents!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上所设计的阅读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尽量设计适应三个层次的阅读文字理解题或者阅读听力理解题。教师要求A层次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能够找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的主体;而对B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件发生顺序以及事件当中人物的行为,能够理解、推理以及判断故事内核;而C层次学生教师就可以降低阅读要求,让学生达到基本的阅读教学目标即可。在学生回答课堂问题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完成本层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文字理解题以及阅读听力理解题。

2.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英语阅读分层教学。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或者课后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阅读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涵盖的知识量较多,有些文本知识点也较为散碎。当教师选择口头表述的时候,有些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 往往觉得像是听天书一样,但是如果教师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变得更好。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相同的阅读文本亦或是不同的阅读文本中寻找到自己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信息。而在教师进行分层指导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出示找到自己需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会有目标。如在初中英语冀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2PlantaPlant!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阅读,并通过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阅读要求进行阅读理解,力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3.阅读训练分层,可以采用合讲合练后分讲分练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采用合讲合练然后再分讲分练的方法。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对全班同学提出共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当教师合讲合练之后再开展分层次阅读指导,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开始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共同的指导中都获得提升。如在冀教版初中英语第五册LESSON46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的歌曲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开展听说读的训练。在刚开始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阅读训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教师有计划的活动组织以及讲解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然后分层次指导学生完成阅读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三、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1.课堂作业可以进行分层布置。

阅读教学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程度,教师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单纯依赖教师课堂的讲解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针对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分层作业的形式,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如在初中英语冀教版九年级下册Unit3PardonMe!的课堂作业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以及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分层次阅读训练。教师针对课堂作业的要求让C层次学生以抄写、朗读、记忆为主;B层次学生在这个基础山通过造句、填空、复述课文等形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A层次学生通过写作、阅读理解训练来巩固所学语言。这样的分层布置阅读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2.课外作业要分层。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布置学生完成课内阅读,还要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初中英语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恰当的布置,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指导。对于A类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扩大阅读面,深挖英语深层次的内容,还要能够读懂供本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悟和报纸、杂志。对读不懂的词句可以学习查英文字典以及英文工具书等。对于B类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读懂难易适度的同步阅读教辅资料,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简单易懂又有兴趣的教材。而针对课内阅读的训练,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层次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

四、采用合作小组进行阅读训练,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1.采用合作小组进行阅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单纯依赖分层教学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按每组四至六人的形式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并选择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阅读小组长。当教师按照不同的阅读层次安排学生进行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阅读训练的时候,组长要加强组织,力争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组长还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交流工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文章资料的“Keywords”以加深学生重点的阅读印象的时候,教师按照不同的阅读训练层次要求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当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阅读训练的时候组长要组织本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互通有无,教师也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2.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初中英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发现闪光点,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进入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层,还可以按照学生的阅读愿望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学生的层次要实现动态化,当学生阅读能力进步或者退步的时候,让学生自主进入到相应的层次。

五、结语

第7篇

创新期待就是学生突破定向期待下的创新事业,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核心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发言。例如在高中语文苏教版《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让学生纷纷说出作者想要表现深层含义。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对当时苦闷政治环境下文人的无奈的宣泄;有的学生认为作品只是表达了作者喜爱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绪,即使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下依然能有欣赏美景的心情。

二、进行反思性阅读

阅读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次见解,是读者对作品的全新创造。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的阅读过程分为三个递进阶层。

1)初级阅读阶段,即为读者将作品中的文字转换为脑海中的具象,是开始审美体验的出示过程。

2)反思性阐释,即为逻辑问答,通过逻辑顺序开展问答方式。

3)哲学阐释阶段,。读者开始期待与作品有结构性碰撞,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视野开始产生交汇。这一理论肯定了读者的核心地位,但是有容易忽略作品的基本性,走向绝对读者中心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从整体结构上对文章进行把握,不能初尝浅读就得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文本召唤结构

第8篇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三、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9篇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正如“一把斧头只有用它来劈东西时,它才作为斧头而存在,否则只是摆在那里的一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压东西,仿佛是一块石头。”“离开了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桌上的《堂•吉珂德》与摆在桌上的灯没有什么两样,今天的《堂•吉珂德》与一千多年前的《堂•吉珂德》也没什么两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审美主体的参与,真正的文本也就不存在了。而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却让学生远离文本,何以发挥文本的作用,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反之,离开了特定的审美客体(文本),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就特定的文本而言,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让他们从中接受熏陶、感染,发挥想象、创造,而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和“教参”那里,正如看风景,如果只看到导游图或导游,没看到风景,那只能是徒劳往返。同时,作为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文学阅读“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的一种想象话语,实现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不同对象的阅读主体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义时是不同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鲁迅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此而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由此可见,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阅读教学是何等的荒谬,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在这种对文本的冷落和疏离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是何等可悲!从西方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文化学角度看,一种教材就是一种文化。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如电子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但是,纸介文化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作为纸介文化的代表、缩影、精华的课本,更有着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心理、品质的全方位的影响上。可以说,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尽管一个人的成长不光靠课本)。为了强化这种影响,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文化建设。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四书五经”被奉为必读经典就是典型一例。不仅如此,统治者们还非常注重儿童启蒙读本的编写,力求从内容上、形式上优化这种读本,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足见统治阶级和一些文人学士的良苦用心。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三字经》定为儿童启蒙读物,也告诉我们绝不可低估它的价值。中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也正是针对已有教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每过三五年就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一次改编或重构,也正好说明这一点。据说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完《战争与和平》后,不想创作了,而转向小学课本的编写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纸介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重铸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我们——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它,抛弃它呢?

众所周知,任何教育学著作论及的对象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教材和教学。老师没有教材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教材无从就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教材的教和学。它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离开了它,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教学将不成其为教学。据我所知,只有在那场“著名”的文化浩劫中,作为教材的文本才被撕毁、抛弃。然而,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那是一个造就“白卷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毁灭文化的时代,其教训足以令人警醒。但我必须提请大家注意,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一种文本意识的迷失,并非物质形式的毁灭。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呼唤文本意识的回归,并非要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去走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即使想这样做,我也没有这个本事。我的初衷是针对教学实际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忽视文本的现象,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和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例子”作用,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的实际。从内容上讲,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制约着教学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从形式上讲,每种文本都有着内在的特质,其认识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对教和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二是学生实际。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区别于其它生命个体的特点,包括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材施教,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文本教学的超越就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使教和学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要实现这种超越,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一、文本阅读的整体观。这个观点并不很新鲜,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往往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要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必须首先具备这种观念。一方面虽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但其意义并不是词和句子的简单相加,它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文本整体中认识,换一个语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对这种深层意义的把握,更需要从整体话语上去认识。正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是渗透了父爱和父子之情的文学形象,话语浸染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如果我们仅只理解为人的形象背面,那只能叫做雾里看花,或者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乃至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冰冷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

二、文本阅读的感性观。从语言的角度看,文本的每个词语,都有一定的意义,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形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对它们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感知和积累过程,并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和在黑板上的图解来完成的。文本的阅读必须通过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这是感性认识的第一层次,是理解文本话语意义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感知能力,才能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从话语的角度看,文本中呈现的每个形象(包括物象),都溶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象,需要读者全身心的去感受,在二者的互动和碰撞之中,迸发生命的火花,体味生命的律动,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展现作品的意义。这是更高层次的体验和感知。

三、文本阅读的人文观。把文本阅读从工具性、文章学中解放出来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学生人性、人格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课本是纸介文化的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正是屈原那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范仲淹那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气概,诸葛亮那鞠躬尽瘁的赤诚态度……在课本中闪烁着熠熠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脊梁。文学即人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一部《青春之歌》有多少人为之激奋,一部《三国演义》又有多少人为之感慨。读曹操的诗歌使人豪迈慷慨,读冰心的散文使人怜爱多情,读鲁迅的小说使人深沉悲凉……文学的熏陶感染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文本的人文观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中发展成长。我主张文本阅读的人文精神,首先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反对一切可能使他们异化的教学现象,从根本上关怀他们的发展和未来。

四、文本阅读的创造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想象,从而创造出溶注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显现作品话语背后的隐喻和寓意。同时,在作品提供的多层次结构框架中,往往隐匿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结局到底怎样呢?死了没有?怎么死的呢?这些“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去阐释。西方神学解释家H•奥特认为,这种空白的理解和填充,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性的东西。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驱谴学生的生命原动力去发现,去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走进社会,成为“书袋子”、“书呆子”,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剧。

五、文本阅读的主体观。首先,文本阅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学生)的生命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常常谈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大都得益于课外;有的课文,学生在课外读得津津有味,一拿到课堂上就提不起兴趣。其实不独中国,国外阅读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这些现象。他们把前者叫做“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孩子就是突出代表。一位叫卡罗尔的阅读学家把后者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们认为,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而课内阅读不仅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并且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其次,文本解读应该成为是阅读主体的真实体验。西方现代文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解读文本应该是读者中心,而不是作者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教师中心。每一个读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作品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