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1 01:0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

第1篇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愈来愈得到世人的关注,其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备受世界瞩目。汽车这一过去的奢侈品现在伴随着我们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已经演变成普通的消费品。不断扩大的汽车后市场,除了满足日益需求的技术服务外,还包括汽车营销,汽车维修养护、汽车保险索赔和越来越多的二手车交易等等更多的适用范围。与此相呼应,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显著增加。怎样改革和正确定位高职学校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实用性和专业的职业教育性,以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汽车后市场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现状

目前,汽车拥有总量在我国的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私家车占有量是大数。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有4万多,大型二手车市场达八百多个。现状足以表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虽然我们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但市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事实。虽然前景是这样美好,但也有不少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高职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应该与汽车相关的知识、专业的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以补缺这方面人才缺口。因此,目前不符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市场需求的高职学校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的问题主要是:(1)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目前汽车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的分学期设计,把专业课和文化课分开教授,使得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发挥文化课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而理沦课时和专业课时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2)课程体系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是: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汽车技术服务课程的教学被重视,可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却淡化了;讲授的知识太旧,课程知识完全与现实脱节,学习起来没有适用的任何意义,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训练。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从本地区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入手,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主要面向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在经营、服务一线能从事汽车销售、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汽车营销策划、汽车展板与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汽车售后服务,车辆鉴定、评估、保险、事故查勘理赔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1)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供挑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相应的专业岗位主要在汽车销售、汽车信贷交易、汽车配件销售、二手车评估交易、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接待等方面集中。因而需要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训练目标定在汽车销售顾问和汽车售后服务顾问这两个群岗位系列中,打造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学生适应岗位的核心能力的培养,适应有专业岗位需求的企业的需要。(2)完善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课程的合理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应当做到汽车技术和汽车营销方面的平衡教学,两者不能偏颇。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重视汽车技术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而忽略汽车营销课程,应保持两门课程之间的平衡,使学生的学习最全面的知识。其次,学校应该根据汽车技术的改进和最新技术来更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学到联系现实的知识。再次,实现理论和实践相兼顾。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实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3)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基本的汽车销售和技术服务能力是本专业的重要任务,同时,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学校应当使毕业生受到良好的从业道德规范的训练,向社会输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情操和创新合作素养的高技能的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承担着繁重的任务。所以在专业培训方面,应根据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对专业岗位进行定位分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来一个创新,建立起一个典型的工作流程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品质,不辜负社会对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的殷切期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人才培养 1233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新生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也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借鉴示范高职院校发展经验,提高学院和专业竞争力,进行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绍兴地区汽车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开始对汽车类专业群进行了规划,并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先后3次对80余家汽车相关企业进行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以及素质要求的调研与分析。

(一)区域汽车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品牌4S店、综合汽车修理厂、汽车用品店、汽车美容店如“雨后春笋”,浙江金昌集团在浙江省内有10多家不同品牌的4S店,浙江广成集团在绍兴就有7家品牌4S店和汽车用品店,各地区多形式的“汽车城”也“应运而生”。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这些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缺少的人才主要包括整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市场策划、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装配调试等岗位,且这些紧缺岗位的人才82%来自于本地区。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

1、专业人才需求量

通过调研了解:71%的企业急需增加汽车营销专业人员,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销售顾问、维修顾问、市场策划等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绍兴地区汽车企业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348人,随着企业的发展绍兴地区在未来3到5年需要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全省也有类似情况,全省汽车营销专业人员的需求在3400人左右。

2、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

调研发现:经过系统学习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进入后市场服务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职业素养偏低以及专业毕业生少,76.2%企业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从业员工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一些高端品牌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

3、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绍兴地区较为正式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仅有2家。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招生规模在每年80人左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本专业招生规模40人左右;全省有14所高职院校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远达不到人才需求量要求。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走访等调研了解,现阶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质疑,占调研企业的50%之多。同时,对毕业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岗位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程度、进取心、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活动能力、政治思想素质等人文素质要求也排在了前列。此外,企业还对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恰当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自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目前,我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通过近几年不断建设,现已形成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组群。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诚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综合、全面的工作能力。

(一)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高职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指望在高职教育阶段能够让学生学到终身够用的知识,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具体岗位的专才,保证学生发展有潜力、后劲足。

通过调研了解到,现阶段绍兴地区汽车类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销售顾问、售后顾问、市场专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大。因此,我院对销售顾问、售后接待、市场专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掌握汽车驾驶技术;掌握现代汽车正确使用和养护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具有分析汽车市场机会、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具有汽车销售和谈判的能力;具有客户关系维系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见表1—3所示。

(二)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

我院已与绍兴宝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绍兴地区已有4家宝马4S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原则基础上,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培养教育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对接。我院作为“宝顺”的人才培养基地,正在筹建“宝顺”实训车间(室)。目前已与浙江广成集团(在浙江省有包括讴歌、现代、马自达、尼桑、别克等9个品牌19家4S店)、绍兴宏盛凯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为紧帖市场办专业,建立由行业主管领导、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我院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情况,对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案、质量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加以指导。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具体见下图2。

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五步教学法;7S管理模式

教育部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工学结合是建立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文化,实现培养和使用对接。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构建了“五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汽车后市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五”之涵义

“五”即按照“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创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结果”五个步骤来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学校与企业、行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与社会结合”,达到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如图1)。

1.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培养社会人、职业人、岗位人(如图2)。

2.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三级平台课程体系,即通识能力平台、专业能力平台、专业技能平台。在每一个平台内部,由若干课程或技能模块科学组合而成。三级平台结构如图3。

3.创建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课程体系,拟采用“222”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第二学期完成通识能力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第三学期完成专业能力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五、第六学期完成专业技能平台教学,进行专业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如图4)。

4.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对接,如图5所示。

5.评价人才培养结果

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校内督导评教、校外专家评教、社会评教(如图6)。

二、“七”之涵义

“七”即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7S”模式进行管理。作为职业学校,如何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学校究竟要向社会输送什么的人才?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一些品牌汽车4S店都采用7S管理模式,为了让毕业生能更快适应企业的环境,所以必需把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学校。

2010年我们开始接触“7S”管理模式,我们看重的是它不仅仅能改善教学环境,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学校教学的重点,但不是全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有自控能力,才是一个高素质学生需要具备的,这也是学校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7S起源于日本,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管理办法。所谓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这些词第一个字母都为S,所以日本人称之为7S。

第4篇

关键词:服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91-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1]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构建,但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目前普遍形成的共识。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素质和办学形式等微观层面,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作为建筑类的主打专业,各校该专业办学规模大多超出承载范围,专业“负重前行”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无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单一的教学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与适应性,暴露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缺憾;三是不少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色彩浓厚,教学与职业环境脱节,实践教学总体薄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四是人文教育融合不够,学生的劳动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弱。

近年来,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坚持服务宗旨,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在构建和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构建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设计符合一定办学理念价值实现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和技能型特征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实施工学结合。服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存的土壤,只有通过各种服务才能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是高职院校被社会、市场、学生及家长、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认可的基本,在服务体系方面,紧贴地方发展和需要的实际,打造宽基础、精品牌的服务体系”。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主动适应区域建筑行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服务为主线,校内外企业并用,院、系与教师个体服务并存,将产学研等专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实施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所谓“双融合”就是以“校办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与教学融合;鼓励以专业教师引领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融合;“三衔接”就是通过生产与服务项目,将企业生产的岗位标准以及各类服务的作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衔接;将企业生产环境以及服务作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产品以及服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以企业生产现场和专业服务场地形成流动教室。见图1。

三、实践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搭建立体式服务平台。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型人才培养,需要提供教学与服务一体的平台。它涉及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而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两者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对性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2]一是不拘一格,引入市场机制,形成适应铁路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此,明确建立院、系、专业教研室、教师个体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学院层面依托专业群兴办产业,由学院提供场地,引进企业资金,增强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生产,依托专业群开办4家“校中企”;系部层面则鼓励依托专业及其实训基地成立小型公司;专业教研室建立以教师工作室为主的从事承包型施工实习、项目型毕业设计、任务型顶岗实习、外包式图文处理中心;教师个体有兼职技术服务与公派技术服务等。[3]二是对接产业、企业,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我们变单一的由企业提供教学平台为建立主动服务平台,使校企成为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主要措施包括:(1)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处,教学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技术服务激励和保障运行机制。(2)搭建多个合作平台:与本市十几家规模建筑企业组建建筑职教集团,采取理事会运行方式;组建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以董事会体制运行;与铁路工程建设企业合作成立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3)创新并实施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互兼互聘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业绩校企间互认与对接。学院给每个相关企业安排一个专业教师对接联络,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为实施工学交替带来方便。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得到实惠。体制、机制建设保证了校企合作平台运行制度化、常态化。

2.改革课程体系。为适应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课程体系要具有模块化和职业化特征。为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广泛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和资料员。对职业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该专业职业岗位(群)34项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性质相近、前后关联等原则合并、归类出14项行动领域,为满足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建立了以建筑施工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3.制订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对上述课程体系按职业教育的总体年限进行计划安排。我们改革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阶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递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基础及单项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四个能力培养阶段。实施“411”教学组织模式,即在1~4学期,除学习《建筑识图基础与CAD》、《建筑测量与放线》等基础性课程外,通过校中企和校内实训基地服务平台进行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理实一体化”项目训练,培养单项能力,初始体验入职岗位,融入职业环境,感知企业文化;第5学期,依托“校中企”或校企合作承接的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平台,针对完整施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综合应用,分模块开展造价管理、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资料管理、施工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由学生向“企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

4.建立刚柔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1)全面建立培养专业人才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满足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地位,对现有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整理、修订与完善,形成较为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利用《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扩大系部管理权限,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活而不松”。(2)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突出本专业教学的服务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制最长可延至5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申请工学交替,学生在合作企业学习的专业课程,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评定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除安排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的必修课外,增大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发展需要自选学分课程;实施以证代考制度,对于取得行业岗位资格证或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学生,按规定计入相应的学分。(3)实施弹性教学组织模式。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的交融和结合。鉴于目前实践教学组织的难度,明确优先考虑工学结合中的“工”字部分,允许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学期中的分段模块式教学制。可根据企业生产和服务项目情况,适时动态变更教学进程,灵活安排教学,创造条件使衔接程度高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尽可能在“做中学”或“学中做”。学生在这种开放性、职业化的环境中学习,获取职业经验,经历职业磨炼。(4)改革学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①健全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方式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匹配,形成灵活、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考核尽可能依托生产任务、技术服务项目,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实操(顶岗能力)、项目制作、论文与答辩、网络测试等;评价方式可以将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②探索特殊技能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爱好,鼓励个性发展,对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如参加竞赛获奖、发表专业论文、取得发明专利、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其相关课程可申请免试,单独考核认定。

5.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技术服务既是校企紧密相连的桥梁,也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和动力是实施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了技术服务相关加分指标,每年有计划轮流选派2名专业教师分别到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校办产业引入股份制运作方式,专业教师参股并参与经营管理,承接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项目。在依托建筑专业群成立的校办产业中,有12位专业教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较强职业技术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实践成效

从2007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该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下列明显成效。

1.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融入企业文化,身处岗位实境,接受综合训练。自主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责任心、劳动观等社会能力普遍提高。

2.通过服务平台,建立了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机制。形成行、企、校“三位一体”,企业能工巧匠、学校师生参与其中的良性互动局面,近三年来,累计吸引了企业四百万元的投资,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扩大服务规模。

3.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目标明确、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称赞毕业生“基础牢、上手快、适应强、留得住”。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92%以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4.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象牙塔”,进入“服务站”。与工程实际的全面接轨,全面提高了业务能力,现在学院本专业教师中,有2/3以上人员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占85%。有65%以上获建筑行业注册执业资格。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

参考文献:

[1]望冠,彭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1,(5).

[2]赵志文,陈安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第5篇

[关键词]学分制 人才培养模式 营销

[中图分类号] G64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11-02

一、以满足岗位能力需求为前提,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培养目标,强调能力培养

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与社会所需接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目标。根据社会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面向服务社会、面向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强调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生成。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使用技术、汽车电气、汽车检测与诊断、企业管理及现代市场营销和汽车保养装潢等专业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汽车运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现代汽车及配件的营销、维修接待、售后服务、4S店经营与管理和汽车保养装潢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分为汽车4S店经营与管理和汽车装潢与保养两个培养方向。要使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就必须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二)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

为了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做出相应调整,提出了“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同步前进,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争取做到“学做相长”。

1.“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弹性学制

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三年),要求学生2.5年至5年的年限内修满专业能力基本学分(130学分)和专业能力特长学分(16学分)者方可毕业。

(2)工学交替

本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有在校内的理论学习,又辅以校外的实践练习,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融合起来,同时为就业做好过渡,这种一站式的人才培养方法不仅目的明确,而且是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大大缩短了人才的学识向能力转变的周期,让学生更快地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性的人才。

(3)教学做一体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汽车类专业,要求实践性更强,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本专业在“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融为一体。在汽车实训基地即可用传统黑板式教学,也可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还可以在汽车实训中心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2.扩展学生素质水平,施行选课制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素质水平,增加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能够真正地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加强专业课程整合,加大横向联系

专业课程的整合也是一种创新,它可以形成新的专业知识结构。正是在不断地整合中,让知识与实践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更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将分散于不同课程中的发动机、底盘、电器各部分组合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汽车底盘构造实训、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实训、汽车钣金与喷漆技术实训和岗前综合实训等课程,这样增加了各种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

4.开展岗前综合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安排学生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开展一个月的岗前综合技能实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汽车装潢美容、汽车检测、汽车装配等项目的实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奠定基础。目前,开发了汽车技术专业的岗前综合技能实训项目18项。并现已编写《汽车类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教材和《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机械部分)》教材。

(三)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训教学

老师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专业知识,而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不仅作为引路人,更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施助者,于学生思虑阻塞处施助,饰演好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角色。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以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学习为例,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论讲解注重使用化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同时,与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相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来。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要注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定期安排汽车专业教师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工厂企业中,通过专业实践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如汽车发动机构造实训、汽车装潢与美容技术实训和汽车钣金与喷漆技术实训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动手实训。

(五)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型考评体系

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缩小笔试成绩在考试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加入新的考评内容。一是建立校企共同评价体系;二是实现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能力评价;三是增加社会实践学分,并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四是将专业技能认证考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五是将学分制融入考试管理。

二、与企业共同开发、合作共建汽车技术实训中心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新形势下的高级技术人才,走产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之路势在必行,因为它实现了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一条更加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合作企业,将对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校中厂)的建设成功与否有着关键影响,也对能否实现专业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实用性、开放性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建设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将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建成省内先进的实训中心,并成为本地区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2011年8月,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我校与天水羲通集团合作共同建成――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占地10000m2,建有汽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区,汽车修理厂(天水醒龙汽车修理厂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厂)和汽车驾驶技术训练场(羲通驾驶员培训学校分校)各一处。汽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区设有发动机拆装一体化实训室、传动系拆装一体化实训室、制动转向行驶系拆装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电气系统一体化实训室和汽车营销实训室。

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承担汽车构造拆装训练、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钣金与喷漆、汽车装潢与美容、汽车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驾驶技术培训等方面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

三、以汽车技术实训中心为依托,开发实训教材

现有的汽车技术类专业实训教材大多追求通用性,很少考虑到企业生产和实训设备的状况,教材内容与企业和设备情况脱节,导致实训目标不能实现。开发实训教材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和实训设备紧密联系,以实训设备状况为基础,将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引入到教材,设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内容。

目前,专业课题组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汽车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教材,已在2011级汽车技术类专业岗前综合实训中使用。今后,将继续与相关企业合作,陆续开发《汽车底盘构造实训》、《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实训》、《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实训》、《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实训》、《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实训》、《汽车装潢与美容技术实训》和《汽车钣金与喷漆技术实训》等实训教材。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树彬,朱文良,方宇,师蔚. “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5-6.

[2]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南京艺术学报,2010,(2):22-24.

[3] 腾凯.卓越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途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2,(12):34-36.

第6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安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和合理性之所在,一旦这种价值与合理性遭到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1]。因此,世界各国家对保护本国民族文化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环境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相关国家国家政府,哪怕是强势文化一方,也都态度鲜明而坚决。2003年2月和2007年3月,欧盟先后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网络信息安全文化的决议》《关于建立欧洲信息社会安全战略的决议》。2011年5月和7月,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两个互联网政策文件[2]。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同样也已经引起了我国政界的高度关注。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 信息化背景下培养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

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of master tal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pecial nee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2.1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对民族文化安全的工程性

支撑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文化侵蚀与威胁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转化成为对他国的现实威胁。《世界文化发展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危机曾明确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国际资本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一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那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而是整个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的变异,从而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3,4]。

2.2 培养国家特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

IT人才,在“数字化文化中国的边陲”担负起“戍

边”使命

我国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捍卫及其安全问题应对等方面亟须一批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国家特需人才。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结构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安全问题规模、问题表现形式的现实需求;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类、复合式人才,源于当今各国的文化安全问题须臾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性支撑以及此类国家特需人才必须既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技术,参与设计、研发、实施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相关计算机项目,又能够在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等方面达到国家特需人才的职业行为要求。只有让这些业务和文化素养都过硬的国家特需IT人才担负起“戍边”历史使命,“数字化中国的边陲”才会安宁。

3 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master tal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pecial

needs)

3.1 教育理念凝练与培养目标优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8月下达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是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难以满足培养需求,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相应学位的人才培养项目。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了通知,大连民族学院(现已更名为大连民族大学)被正式列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获批专业学位类别为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为获批领域之一。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以“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突出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严格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标准”为基本教育理念,首先,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从相关领域与学科的角度进行内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特殊需求优化专业方向,其次,凝练并优化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以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硕士培养有何不同?与普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有何不同?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领域与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而领域通常是置于行业、职业的视野中予以考察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硕士的培养,前者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国家标准》和《IT职业分类方案》,更是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等行业为依托,与“IT主体职业”等职业进行对接。而服务我国在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则更加特别,从依托的行业看,不仅仅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根据国家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均为industry),还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类别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服务”等行业密切相关,从对接的职业看,不仅与“IT主体职业”进行对接,而且还与“IT应用职业”“IT相关职业”“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等职业进行对接。在民族文化安全特殊需求的总领下,相关产业已经得到国家的极大关注,如,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就明确提出发展民族软件、民族文化等七个方面的特色产业,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等五个方面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根据以上学科基础、行业依托、职业对接以及国家扶持相关产业的客观情况,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工程实践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7]为指导,凝练了专业方向,优化了培养目标。本领域凝练出的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本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面向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培养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有具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通晓民族文化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饱满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3.2 使用“纵向耦合,横向拓展”方法确定国家特需人

才培养规格

3.2.1 专业方向与学科方向的纵向耦合

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与图形图像与模式识别――这一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主要包括图形图像算法应用、视频监控与行为模式识别,通过物体的视频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状况对物体的视频行为进行状态预测。本方向以民族文化领域的先进多媒体I/O设备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动作的数字化运动捕捉和公共安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为需求驱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获取复制与传播、民族文化导向的民生科技和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服务。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主要包括结合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智能计算等相应理论和技术对多民族生物计量特征、民族语言和文字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安全保护。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的测量与流量预测,网络业务建模及其统计特性分析,通过网络业务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状况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密传输、信息安全与认证技术,以民族地区的网络与信息化建设需求为驱动,建立各种安全可信的应用系统,为民族地区的信息安全服务。

3.2.2 各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根据前面所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了剖析和提取,并且既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层次,也没有停留在普遍的领域层次,而是在采取了“纵向耦合――专业方向和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横向拓展――领域传统需求与国家特殊需求相衔接”的方法,分析得出了“专业方向+研究方向+领域+特需”的大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三个方向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其中,在知识要求方面,我们规划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等四部分内容,其中,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对应,工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则与专业方向以及国家特殊需求相对应。表1给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求。

化实践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位论文

评价方法

3.3.1 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设置往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和逻辑性,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构建课程体系,因此,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而对于专业学位而言,其职业背景、职业能力导向非常明显,因此,其课程设置不应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应该更重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8],一般适宜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模式[9]。针对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及国家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我们作为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开展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多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加开了民族文化类课程,并进行IT职业行为优化渗透教育,IT职业行为优化案例均来自企业和行业专家;领域核心课程模块和领域方向课模块旨在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但是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同,我们分别基于“问题驱动”和“做中学”来授课,这些“问题”需要用“做”来回答,“问题”内容会在开课前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进行设置;企业课程是我们专门开设的实践型课程,聘请企业的兼职导师讲授,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方向所确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等能力需求,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定制。学生在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后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时间为一个学期,原则上需要集中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主要从事学位论文(设计)前期研究和特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把以上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我们确定了“课程模块――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知识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能力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素质需求支撑矩阵”等两级四类矩阵系统。表4给出了处于顶级的课程体系矩阵。

表4 课程体系矩阵

Tab.4 The matrix of courses system

课程模块 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

公共必修课 在教指委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民族文化类课程,并渗透IT职业行为优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领域核心课 “问题驱动”,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

领域方向课 “做中学”,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做好与职业对接的学科知识储备

企业课程 “项目制”,在企业进行。通过实施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的企业或行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特需职业能力

企业实践 使学生融入真正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重点项目,成为合格的国家特需IT人才

3.3.2 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MDCD特色教学模式

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问题驱动”“做中学”“项目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CDIO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了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这四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绝大多数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10]。事实上,我们认为CDIO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项目开发流程契合度非常高,比如,一个实际的、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通常需要以下流程:需求调研与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交付与维护。显然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和design对应,编码与测试和implement对应,交付与维护与operate相对应。但是,项目流程中的需求调研与分析能否与conceive对接,怎样对接才能在“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就体现出鲜明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特色,而不是通常的“纸上谈兵”?“需求调研与分析”可不可以和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MDCD方法,MDCD代表:Module知识模块、Demo平台演示、Communication交流问题、Development开发实践,具体如下:(1)Module层次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等。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设置原则是“要精、要管用”;设置方式是模块化。(2)Demo层次平台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各类主流技术平台。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举例式:基于实例讲解主流技术平台。(3)Communication层次民族文化知识基础:主要涉及我国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一体”特征,还有当今世界各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侵蚀乃至威胁。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以交流文化安全问题的实例为主。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涉及文化安全领域问题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起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提高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4)Development层次实践训练: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进行实践训练。基于MDCD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中应用,以上(1)―(4)既是一个小循环,又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立体化地解决了领域软件需求分析问题,成为了CDIO中的C,与conceive对接。综上,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已经通过MDCD方法为完成从学科到职业的嬗变打下了基础,并与企业课程、企业实践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DIO链条,形成一个大循环。

3.3.3 基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特点设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中的一种,产品研发型论文是指针对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或关键部件研发。工程设计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也可以是某一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的设计或关键问题的改进设计。应用研究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是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我们规定: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位论文要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项目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本人有以下成果之一作为依托的,将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中予以倾斜:获得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实习实践基地和项目发包方共同开具了学生所参与开发的产品已投入使用的证明。为了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的一体化衔接,我们于研究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即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工作,为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项目基础。

3.4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双导师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原则,搭建集成学校、沿海开放地区和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培养平台,实现国家需求、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2012年我校获批国家民委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培养基地。

本领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由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联合组成,每个导师组设组长一名、由若干名主管导师组成,每名研究生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均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

3.5 搭建可以满足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与

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

本领域所凝练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等三个专业方向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性。要想在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企业课程等课程教学中贯彻三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特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领域为满足以上教学需要,为每个专业方向搭建了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CAVE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用于开展虚拟现实教学工作与机器视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苹果设备和Kinect体感应器,苹果设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工作以及民族文物特征高维后期处理、文物建模的工程实践工作;Kinect体感应器用于多民族面貌生物特征分析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网络卫士入侵防御系统及网络卫士安全网关系统,用于开展入侵防御策略部署等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工作。

3.6 确立全面、全过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面,我们确定的第一要义就是:工程实践。并在全面的贯穿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各类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工作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我们就严把入口关,由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组成复试小组负责复试工作,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综合能力、政治思想、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领域核心课课内实验环节的考核成绩、以及紧随领域核心课程之后开设“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领域核心课程的总成绩,并规定:实验及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不及格的学生,其对应的领域核心课,不能给出及格及以上成绩,做到“实践环节一票否决制”,真正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企业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为企业实践做铺垫,主要聘请企业中资深技术人员授课,授课教师需采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软件开发训练。企业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对学生的代码验收、项目验收作为主要考查方式,企业课程的成绩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观测指标,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环节。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设定为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实践环节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相关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工程部门所要求的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突出对学生是否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考查,要求学位论文要源于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应用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学位论文送审之前,要组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家对学生所完成成果进行工程性验收,学生要接受专家评委的检查、验收与质询,专家评委做出工程性评价。工程性验收要严格把关,突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本质区别。工程性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学位论文送审。

4 结论(Conclusion)

国家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引导相关高校合理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试点工作中,以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MDCD特色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特色硬件平台搭建、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位论文评价等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工作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较为宝贵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何跃,高红.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news/136340.

htm.2010,12(26)

[2]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trategy for

operating in cyberspace [Z].2011,7.

[3]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李媛.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外国文化侵蚀及防范研究[D].成

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

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2011-8.

[6] GB/T 4754-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

准[S].

[7]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工

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Z].2012,11.

[8] 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9]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

教育管理,2012,(9):115-118.

[10] 于福莹,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8-31.

作者简介:

云 健(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社会计算,民族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教育.

刘向东(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计

算机网络技术与民族信息处理.

刘 爽(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多媒体技术与

民族信息处理.

第7篇

[关键词]口腔修复工艺技术 “任务驱动式”教学 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37-02

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是技能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本校在该专业课程中进行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改革,为了让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法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培养能够顺利上岗操作的技工,教学方法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所以,针对目前“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存在的考核问题进行改革与探索,以考促学,促进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我们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迫切而实际的任务。

一、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现行教学过程中考核方法的现状与分析

(一)学业评价的构成

中职学校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以来,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学生的学业评价还是主要采用平时测评和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例如,按照教学计划,根据全部教学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后,针对每个任务进行一次理论或实训操作考核;学期结束后按本课程全部教学内容来编制一定比例试题,根据学生试卷答题情况分别给出期考成绩;再参考平时完成的任务的测评分数;最后根据平时考核、期末考试成绩还有完成任务的测评,按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作为该课程最终成绩。

(二)理论的考核

无论是平时完成教学任务后的测验还是在期末的考试,考核因时间的关系,内容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从全部教学内容中摘取一部分,考核结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由于期末考试占据整个学业评价的大部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压力并不大,平时测验时由于占期评分值不多,学生也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遇到期末考核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这样会诱导学生的侥幸心理甚至是作弊的心理,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实训操作的考核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布置的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对整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是比较合适的。只是对于不合格的最终成品没有进行及时督促纠正,这是有遗漏的。而且,所有任务是否很好地完成占学业评价分值比例并不多,这确实是有欠缺的。对于整个学期的评价影响较大的,还是期末的考核,这就导致平时实训操作很多时候学生不认真,不仔细,觉得只要完成任务或及格就行。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重视实训操作,认为只要考好理论考试就能及格。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采用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过程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的课程设计

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模式是建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结合“四阶段学习法”的基础上,在义齿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义齿制作流程或义齿的生产为一个学习任务,逐级进行阶段性考核,将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融为一体的考核方式。每门专业课程按流程或产品种类分为若干任务,每一学习任务包含学习、训练和考核三部分,各同类任务链接形成完整的学习领域。所谓“过关”指每一次任务完成后就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需进行再学习再训练、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以考促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问题的长时间积累,影响学生后续学习。所谓“分层”指考虑到学生的资质都不太一样,针对不同的资质的学生,考核分甲、乙两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选择甲层次,难度稍大,若多次进行甲层次考核均能通过,即可给予选修高精尖的义齿制作技术的学习机会,也就是教师安排更多、难度更大的任务给这层次的学生,让这层次的学生能学得够,学得深,学得精,这就是所谓的“进阶”。选择乙层次,适合认真学习的大多数学生通过,让这层次的学生能弄得懂,学得会。这样,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平时完成任务时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平时不努力,考前忙突击”的现象。

(二)教学过程“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的教学设计

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每个任务的内容是否能恰当选取,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后,采用“四阶段学习法”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及示教。第二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制订义齿生产制作方案。第三阶段,学生独立操作,完成阶段任务。第四阶段,检验学习成果,理论及操作考核(分层次进行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其中考核的基本模式为:其一,按教学计划完成义齿制作任务后进行预定的考核,参加乙层次考核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不合格,继续补考,直到合格为止。其二,参加甲层次考核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多次甲层次合格,可以额外给予学习高精尖的技术的机会(接受额外任务)。如果不合格,需再次选择补考层次,直至补考合格为止,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的实践

1.考核基本形式

《固定义齿制作》考核主要由理论笔试和操作技能两部分组成,针对技能操作很强的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调整为操作考试为主。经过调整,学生平时压力增大了,期末压力减小了,操作的熟练程度(完成义齿的精度和速度)增加了。

2.考核内容

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按难度分甲、乙两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乙层次面向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紧扣大纲,考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体现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学科专业性、技术性的特点,强调其实际运用性、可操作性。例如对于制作熔模的学习,只需要考核使用滴蜡法完成熔模制作即可。而甲层次,在此基础上略有延伸拓展,适当增加一点难度或复杂程度。例如对于制作熔模的学习,学生不仅考核使用滴蜡法完成熔模制作,还要考核逐步压贴法、回切法制作熔模。当学生用这些方法都做得很好的时候,考核也过关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学习熔模制作机会,例如用CAD/CAM的方法制作熔模。

另外,每次考核内容的多少,主要看每个任务的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点多的可以适当增加考核次数,适度增加考试的频率,可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要,[2]也可避免学生每次学得太多消化不了。知识点少的可以两个以上的任务合并考核,避免考核过于频繁以致教师的工作量过大。

3.分数计算方法

最终如何进行实用的计分直接影响考核效果及效率,对考核能否真正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计分办法应具备良好的操控性,计分过程应尽量简单化,分值评定标准明确,特别是操作考核部分,不能让教师在打分的时候产生主观误差,这样既减少了考评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考评效率,又增强了计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三、实施效果

本校的中职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二年级在采取教学过程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执行,给学生一个新的挑战,使学生提高对实训操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们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训操作技术,达到了考核的目的,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好转。课堂中学生认真学习,课后积极讨论,教师教学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实训操作及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本专业技术岗位角色。当然,新的考核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考核对教师要求更高,工作量成倍增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后续辅导培训,如何结合开放实训室等工作,如何进行理论、实训操作的辅导工作,考核知识点的选择及量的多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因此,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是此考核方法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四、总结

教学过程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职教教学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考核中存在的弊端,在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同时也给学生增加了竞争压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稳步提高,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这个教育方针。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过关”式考核方法具有很强的驱动力,通过这样考核方式的改革,既可避免学生在修完专业课程之后成为只懂理论不会操作的“伪技工”,同时也避免其成为只会做工不懂理论的“匠人”。

[ 参 考 文 献 ]

第8篇

专业技术人才是指通过学习接受某方面技术知识,具备该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2014年9月,该集团围绕改革需要,以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引进和培养高级别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完善并制订了《集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集团进一步培养好、发展好、储备好,建设一支理论专业化、结构合理化、数量充足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目前该集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总量和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集团的改革发展进程。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目前,该集团从业人员35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高级30人、中级142人、初级116人,共288人。可以看出,该集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平衡。作为投融资类集团,全集团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均只有4名,其中高级会计师中两人为山西省会计领军人才班成员,产业急需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严重缺乏。而且,专业技术人才多集中在公路产业,多元产业没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1.从战略高度引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以路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发展方向,充分尊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吸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企业董事会决策会议,有效发挥其在企业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重大项目等过程中的参谋、专家咨询作用,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强企的核心作用。

2.落实人才规划,不断拓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按照《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的目标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拓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同时,有效落实规划纲要。一是要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1-2名高端创新性人才。二是为专业技术人才搭建平台。吸收借鉴山西科技创新城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实验区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与省属兄弟企业交流学习,以集团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吸收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探索建立一个投融资管理平台,不断提升集团的发展能力。三是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制度。要充分借鉴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特别是省属兄弟企业成熟的培养选拔人才方面的做法,围绕集团发展要求和现状,首先从现有会计、金融、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探索建立首席投融资专家、会计领军人才和首席工程师选拔培养制度。

3.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素质。严格执行《集团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中规定内容,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一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集中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等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度最少参加一次专业化培训。二是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一线挂职锻炼,加强与省属兄弟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项目和基地等平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人才和产业发展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三是加强学风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追求科学与真理,自觉抵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有效遏制学术造假现象,进一步净化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

4.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通过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逐步将专业技术职务工资纳入薪酬体系中,充分调动干部职工走专业技术成才之路的积极性。二是探索建立以专业技术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库,研究制定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和人才评选表彰制度,逐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积极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工作。三是每年将人才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对做出突出或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进行重奖,确保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中有动力、在生活上有尊严。

5.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集团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统筹和协调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各所属企业要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将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并尽快制定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实施意见。集团公司将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并将其作为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6.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网络平台、杂志等多种媒介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专业技术人才在国家和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和集团公司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报道优秀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创新成果,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努力营造尊重技术人才,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

第9篇

一、教育引导,树立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新理念

“国以才兴,企以才兴”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帮助企业主充分认识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不断增强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硬家当”的意识,真正树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和真正后劲的理念,使会员企业主自觉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科学引进、使用和培养人才,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制度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与“软件”一是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的人才理念。破除企业重物轻人的现象,真正树立人才是竞争之本、发展之源的思想。二是要牢固树立人才重在经营的理念。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去鉴赏和识别人才,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去培养和开发人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措施去管理和使用人才。

二、政策引导,构建非公企业人才开发好环境

农场要把非公企业的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构建非公企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非公企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了非公经济人才数据库。通过调查摸底,掌握了全区上规模非公企业近几年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和管理与发展情况。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信息库。通过对企业内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各种人才信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库。该信息库除要求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之外,还必须明确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特点和特长,为企业人才的调配提供便利。三是制定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科技项目和专业岗位公开招标和招聘,把高素质的人才引进来。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四是要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完成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出新工艺和新产品等,根据贡献的大小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政府应实行重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探索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体制,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五是要搭建人才“柔性’流动的桥梁。根据非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原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和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到非公企业兼职兼薪,为企业搭建人才“柔性”流动的桥梁。六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培训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联合办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习培训的良好条件;

三、宣传引导,营造非公企业人才成长好氛围

加大对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政策及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级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政策及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科研成果的广泛宣传,全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进行精神激励。尝试在农场范围内设立“技术能手”、“突出贡献优秀技师”等奖项,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社会有地位。还要给予物质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物质奖励,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在非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职称评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可以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要落实必要的保障措施。完善人事办法,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务,帮助解决非公企业就业人员的户口、保险、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等一系列切身利益问题。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各项规定,解决非公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市场引导,畅通吸引非公企业人才的绿色通道

在具体工作中,农场注重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服务周到、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引导非公企业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不断引导人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人才流动牵好线,架好桥,并依托劳动服务部门为企业招聘人才。并且,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场企合作、企企联合、内外联合的平台,积极鼓励、引导和推荐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到农场非公企业建功立业。

五、搭建平台,发挥好非公企业人才的作用

以创新的政策制度,农场企业共力,构筑起让人才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尊重人才,从领导做起”!应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优秀人才制度,要求每位领导联系几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1-2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并要求领导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必须要专程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了解他们工作与生活情况。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时,必须要切实帮助解决。在农场的引导下,企业也开始了“留才运动”。比如开设了福利性食堂,随时解决员工的就餐问题;出台了人才探亲管理办法,省外人才每人每年可享受15天探亲假,省内人才也享受10天;制订了人才退休生活保障制度,引进人才,最终的目的是:加快人才资源转变,发挥人才作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而人才是否有用武之地,关键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它需要制度、物质和服务作保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