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二十四孝全部故事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5 23:2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二十四孝全部故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二十四孝全部故事

第1篇

二十四孝浮雕艺术特色

普陀山法雨禅寺九龙殿,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24块栏板,为青石质地,每块宽127厘米、高65.5厘米、厚19厘米,其中雕刻内容宽101.5厘米、高49.5厘米。《普陀山志》载:“殿前(九龙殿)24块青石栏板,浮雕二十四孝图,为明代石刻精品。”①《普陀洛迦山志》载:“殿外(九龙殿)石栏间‘二十四孝图’浮雕为明代石刻珍品。”② 这是目前发现的普陀山保存完整的明代石刻浮雕。

一、浮雕年代推论与归属

查阅普陀山《重修普陀山志》《南海普陀山志》明清山志及《普陀洛迦新志》《普陀山志》《普陀洛迦山志》,法雨禅寺九龙殿前《二十四孝》浮雕为明代石刻。《普陀洛迦山志》记载法雨禅寺的规制:“明万历八年(1580年),蜀僧大智首创法雨禅寺(初名海潮庵),为茅屋。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扩建庵院,院内有楼。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增建殿宇,规模壮丽,改额海潮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北向广熙峰麓增建殿楼,赐额‘护国永寿镇海禅寺’,进山门第一重天王殿,第二重藏经楼,第三重千佛阁,第四重圆通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闰11月19日,寺尽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住持了空重建斋堂、止阁等,后逐年恢复。”③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殿毁于火,(文元秀,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镇海禅寺住持)退居潮音洞庵。”④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在圆通殿旧址建小殿五间。既然山志中明确《二十四孝》浮雕为明代石刻,由此看出,明万历八年(1580年)至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前,法雨禅寺为茅屋,雕刻《二十四孝》的可能性不大,故儒家《二十四孝》浮雕应刻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之间,其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雕刻的可能性最大。

目前,看到的清康熙年间重修建的法雨禅寺及九龙殿是在明代镇海禅寺的基础上承传的,整体上未做大的改变。比对《明万历镇海禅寺示意图》和《清康熙法雨禅寺示意图》发现,两者规模相当,但两者的殿宇名称不能全部相互对应,明万历的藏经楼、圆通殿分别对应清康熙的圆通宝殿(九龙殿)、方丈殿和藏经阁。从示意图中清康熙圆通宝殿地理位置上来看,应该是在明万历的藏经楼旧址上建造的。也就是说,现在九龙殿前《二十四孝》浮雕有可能原先就存在于藏经楼前,法雨禅寺虽历次火灾,但浮雕烧毁的概率较小。其次,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看,明万历年间的藏经楼在法雨禅寺是中心位置且雄伟高大,《二十四孝》浮雕栏板与其相得益彰,并在文化上遥相呼应。另外,比法雨禅寺早建的普济禅寺,未见有关《二十四孝》浮雕石刻文字记录,故其浮雕栏板从其他寺庙移植过来进行拼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也毫无意义。而清雍正九年(1731年)定海知县黄应熊的《重建普陀前后两寺记》,或许可以说明浮雕归属法雨禅寺并为明代的可能性。《重建普陀前后两寺记》载:法雨禅寺“大圆通殿(九龙殿),七间十五楹,周匝石栏,四十六柱,狮子生活,张牙欲扑”。⑤实地调查发现,黄应熊的“周匝石栏”实指月台前青石栏板《二十四孝》浮雕,也是《普陀山志》《普陀洛迦山志》所指的“明代石刻精品”和“明代石刻珍品”。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石栏之间的柱子上尚存有一些 “狮子生活,张牙欲扑”。在对待《二十四孝》浮雕归属问题上,因缺失直接的文献记录,未能非常有力地证明其归属,只能从仅有的文献中推断为法雨禅寺原创的可能。

二、浮雕艺术特色

《二十四孝》浮雕在内容传达、形象塑造、刀法上特色鲜明,并采用线刻和块面塑造两者相融的手法,娴熟流畅、层次分明、虚实处理得当、立体感和空间感表现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简约与丰富。古文《二十四孝》以极其言简意赅的语言,丰富地传达了每一种孝行。综观《二十四孝》浮雕,雕者大胆遐想、凝练,在浅空间上透视古文塑造了二十四位孝子的孝行,内容丰富、厚实。如列为《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耕田”,雕者寓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传达,把舜的宽厚仁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其孝感动天之德表述得淋漓尽致。浮雕表现了在春天柳树弯弯的原野下,因舜的孝感动天,盘旋在舜上方的祥鸟和依偎在舜身旁的大象,正在播种与辛勤耕耘。整幅作品内容翔实,寓环境展示人物品质。又如“黄香扇枕”,浮雕表现得极为简约概练,其主体仅为一张床和黄香扇枕的动态,床头的帷幔随黄香的动作曼舞。雕者对黄香的孝行则通过简洁的画面让人产生联想,从黄香身上可以感知中华传统美德以孝为起点,百善孝为先,以至达到仁义的境界。

(二)形象可亲与质朴。浮雕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共同特点并贯穿着二十四幅作品,即可亲与质朴,并真切地反映了二十四孝人的品性与特征。代表作品“董永卖身”,浮雕人物高度约为五个头长,形态可亲,人物服饰朴素自然,不奢侈华丽,整幅作品通过对人物情态、朴素服饰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至孝。左边可亲的仙女,脸型圆润、面露微笑,双手作揖饰带随风飘动,身体呈曲线形头向内侧倾斜,似乎两仙女正窃窃私语;中间为董永妻,身体呈S形显古代女子多情状,正依依不舍与董永告别;而老槐树下手执扇子的董永默默无语,以质朴笃实造型站在树下感慨万千。“吴猛饱蚊”中表现了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叮咬父母,从这一孩童的心灵表现出人性的纯真,这就是孝。浮雕中,卧躺在床上执著至孝的吴猛着身体,心无旁念为亲恣蚊饱血,形象可爱、天真自然,洋溢着质朴天真的品质。

(三)刀法粗犷与润泽。整体浮雕刀法娴熟,粗犷润泽、虚实相生,概括中又有精细。其代表性作品有“鹿乳奉亲”,讲的是剡子取鹿乳给父母治病的故事。(转第134页)

(接第130页)这一作品构图布局合理,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画左边穴居中的母鹿雕琢精细,表面光滑润泽,脖子、前腿、腹部的鹿毛雕刻清晰且富有弹性;而穴居则用大块面的粗犷雕凿,来衬托母鹿的细腻与滋润。浮雕中间身披整张斑点鹿皮的剡子五官刻画精确,屈身双手指着母鹿紧张地望向右边的猎人,其服饰、鹿皮雕琢的光润洁净与切面的山坡也形成了对比。右边躲在林中两个脸型圆润的猎人正要举弓射杀剡子,所穿服装平整顺滑、弧度自然,衣纹线条细腻流畅,与旁边随意雕凿的林子形成鲜明对照。此作品,雕刻家刀法娴熟、概练,通过山峦、穴居的块面粗犷雕凿来展现人物与鹿的润泽、精细。

(四)线条精致与流动。流线雕刻是《二十四孝》浮雕的主要艺术语言,常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灵动精致、骨力追风之美。如主要作品“闻雷泣墓”,画幅右边狰狞的雷神张开着双臂,腾云驾雾正有力地击打着雷鼓,其脚下云彩以卷曲如意造型为主,线条流畅、前后层层推进、互相重叠交织在一起,有飘洒萧逸流动的感觉,也颇具装饰意味。在“姜诗妻孝”中,作品最精彩的就是占画面三分之一的湖水波浪线雕刻,每根线条紧紧相扣、环环相生,柔美飘逸如云间卷舒出没,极富动感,其流动的湖水随着线条飘逸更具有现实意义;而波涛中凸起的、精巧细腻的小浪花更增加了画面的活泼与生动;画中的鲤鱼呈曲线做跃起状,与前面的三个小波浪形成呼应,情趣盎然,其鳞雕刻精美灵动、片片相生,似微波荡漾。

(五)光影清新与明朗。浮雕在树影斑驳的影响下,雕刻内容忽隐忽现、幽然清静,其人物孝行寓光影疏密之中。在代表作品“子路负米”中,雕刻家采用人物凸起和背景平面线刻手法,充分利用树影光点,深浅布局巧妙,使人物欲脱离于画面,并成功运用清新、明朗的光影来展现母子之情,彰显孝行。浮雕中间为子路母子,两者采用侧面雕刻厚度约为3.5厘米,通过其母俯身问候与子路的背负动作,使光影能自如穿梭于母子的头、手、服饰之间,效果恰到好处,形成了有意味的、节奏起伏的光影关系。背景中树干雕刻简约、硬朗,错落有致的树叶内凹且光滑自然舒展;在卷曲微拱状的斜线屋檐下,方桌子以浅雕形式造型,两者使画面光影分割,形式多样,与人物共同营造出淡雅含蓄、偶又忽见明朗的感觉。

(六)空间游离与转换。《二十四孝》浮雕通过错觉、位移等因素来实现二维与三维空间的游离与转换。如“曾参负薪”的浮雕屋檐采用圆弧度的拱起,厚度3厘米,屋檐下正中未经雕琢的平面正方形窗口让视觉指向深层空间,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浮雕右边窗户,其中一扇半隐含在里面,另一扇上半部分作镂空钱币状和下半部分为云彩状,在第二层屋檐的映照下造成空间的前后与深度感;曾参身后的树叶参差交错在一起,随风飘展呈现另一层空间。作品在墙面的平展中,通过窗户和居中窗口的视觉转换,可以感觉到空间在二维、三维之间的游离,颇具情趣性。在“涤亲溺器”左起第一墙面,以绽放的梅花为装饰;第二墙面以直线和云彩状为装饰;第三墙面以钱币纹为图案;第四墙面以大方块直线分割方式点缀,随着四个墙面纹样图案的变化、线的转折与递进,来凸显空间的转换,使人物的空间发生了折叠效应。整幅作品通过人物游离空间中,诠释孝行,引起观者遐想。

(注: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0FC06YB)

注释:

①方长生.普陀山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00.

②③④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30,327,469.

第2篇

关键词:宗家庄;年画;民俗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6-01

一、年画发源及传承情况

平度宗家庄木板年画开始于清嘉庆年间,由其先祖宗有名结交杨家埠印制年画的朋友进而将年画工艺引进宗家庄。经过多年的发展宗家庄年画在杨家埠年画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工艺方面也对杨家埠年画进行了一定的反哺。平度宗家庄年画在制作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发出了一个年画的新品种。

在解放前,宗家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有明确字号的作坊三十多家,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进入了“”时期,牵扯到“迷信”的年画作品被禁止印刷。其中有一幅窗顶年画作品《东西南北》,其中的“唐王征东”讲述的是唐王出征朝鲜的故事,由于朝鲜当时是中国的邦交之国这就牵扯到了政治问题,当时外交部专门到宗家庄进行调查,通过这件事也说明了宗家庄年画传播到了朝鲜。

自后,宗家庄的木版年画印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进入合作社时期,宗家庄的所有幸存的印版归为集体所有。直到一九八一年宗成云先生担任当时的村支书后,将合作社时集中起来的印版重新“”,宗家庄的木版年画才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现如今在宗成云先生发起下宗家庄成立了“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专门致力于宗家庄木板年画的开发和保护,在2006年宗家庄木板年画被山东省政府收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平度宗家庄年画的种类及张贴

宗家庄年画种类繁多,主要起到装饰,神供的作用,装饰类分别为:门童、围桌、窗缨(窗旁画)、窗裙(窗顶画)、炕头画;神供类分别是门神、灶王爷,财神、天老爷、牛马王。年画的张贴多有讲究。从大门依次贴向屋内分别是:门神通常贴于两扇房门之上,寓意镇邪驱鬼;内门多贴门童,在对开门的左右两侧对着贴,如平度年画中的"凤含芝香"、"麟吐玉书"等;进入内门北方多是灶台,灶台上方偏右贴灶王爷,灶王爷俗称“一家之主”;灶间正北的墙上多贴财神爷,民谚曰“财神爷正北坐,金子银子一大垛”,预示新的一年能财源广进;进入卧室炕头之上多贴炕头画如“金玉满堂”、“钱龙引鱼”等;卧室窗上多贴窗缨(窗旁画)、窗裙(窗顶画)进行装饰。

随着居住条件的变化,近几年宗家庄年画也随之做出了改革,出现了中堂立轴形式的年画作品。为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年画的制作方式也越来越偏向半印半画,画面一改传统年画的朴拙的韵味逐步向细致转变。

三、艺术特色以及工艺的发展和保持状况

宗家庄的年画在题材上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事物和戏文故事占相当比重,如《刘海戏金蟾》、《吉庆有余》等,三国戏文故事《华容道》、《大战长坂坡》等;在色彩应用上,多用水绿,水粉,用色典雅,这在近几年的杨家埠年画上较为少见了;构图上干净利落、细腻生动,并且画面上多饰有横线和水纹线底纹,线条工细挺拔,这是其他年画产地所不具备的,也是平度宗家庄年画别具一格的特色之处。

在制作流程上,其雕刻底板多采用梨木,底板是几块拼凑一起用铆钉相连,这样可以防止底板扭曲变形。刻板时,底板正反两面,一面刻线版,一面刻色版,通常要六块刻板才能印制一张完整的年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宗家庄进行了印版改革,将传统的小版全部换成大版印刷,但是由于大版面积大,用色多,不易操作最终还是没能取代传统年画工艺。近几年在刻板工艺上又出现了电脑刻版,但是电脑刻的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电脑刻出的线太细容易断,所以也没能得到推广。但是据宗成云先生估计,电脑刻制色版的方式是可行的,这也许会成为年画行业的一个技术性的改革。

在产品的创新上,近几年宗家庄的木板年画也开始开发新的品种以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观念,符合现今的居住条件。近年来宗成云先生出品了创新年画“二十四孝”、“一百单八将”。“二十四孝”采用国画水墨的方式,古拙飘逸,一反传统年画的风格流派,独树一帜。“一百单八将”采用半印半画的方式制作而成,其效果精致细腻、人物形象逼真。

最后,相信随着国家、社会对民间艺术的不断关注,以及宗家庄年画研究者自身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下,宗家庄木版年画必将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平度年画 东昌府年画 宗成云 宗绪珍 赵善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

第3篇

1957年12月,位于邓州市西北约30公里处的学庄村村民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并取出了部分随葬品,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得到报告后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出土陶器、钱币等各类器物数十件。该墓墓室全部是用特制的彩色画像砖筑成。这些画像砖大小基本相同,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共发现有34种不同类型。该墓的时代后来经考证定为南朝时期,这是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南朝彩色画像砖墓。笔者现从该墓出土的画像砖中选取部分精品作一介绍。

图1万岁千秋画像砖边框饰忍冬图案,中部有盛开的莲花。两边各有一只红绿颜色涂绘的振翅翘尾的怪鸟。右边兽首,引领高歌,旁题“万岁”;左边人首,发辫与两只大耳直立,旁题“千秋”。这一形象应为羽人,羽人主要是引导墓主人升天成仙,寓意着吉祥。

图2武士画像砖画面为4个疾步前行的武士。其中两位手执长盾,肩扛环首刀,还有两位腰挎矢菔,肩扛长弓,均不戴冠,以帛结髻,穿祷褶,并于膝下束祷。《宋书・礼志》云:“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代车马驾亲戎中外之服志”。可见南朝军队之戎装,也是当时平民之常服,与当时士大夫之褒衣博带、高冠大履的装束形成鲜明对比。

图3战马画像砖此砖原位于墓室东壁第一柱。画面为两匹前行的战马,前一匹马体黑色,披白色甲,马背上喇叭状物着粉色;后一匹红马备鞍辔障泥,马鬃在头部两耳间结着花饰。其旁各有一马夫持缰随行。画面中人物重心后移,显得高雅从容,似乎多了一些神仙的品格。此砖的上方有墨书铭文3行,虽已模糊不清,但仍能认出“部曲在路日久……家在吴郡”等语。吴郡是指江苏苏州地区,这也为此墓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4供献画像砖画面为四人疾步前行,前两人双手托着博山炉,炉盖已掀开;后两人双手托盘,盘上置伞盖,流苏飘扬。

图5吹笙引凤画像砖此砖从墓门中揭出。画面以嘴含灵芝仙草的凤鸟为中心,右边站着披发持麈尾的浮丘公,左边是捧吹长笙的王子乔,画面讲述的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字子乔)吹笙引凤,后游于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在缑氏山驾鹤升仙的故事。

图6商山四皓画像砖画面为“商山四皓”的故事。深山密林之中,四位老人悠闲自得地坐在地上,或吹笙、或弹琴、或读书、或戏玩,悠然自得。秦末汉初,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不为权势所惑,隐居商山,汉高祖敦聘四皓不至,后传为佳话。画面构图严谨,刻划细腻。惜此砖色彩已脱落殆尽。

图7郭巨埋儿画像砖此砖位于墓室东壁第7柱。画面反映的是“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为了养活母亲,决定埋掉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及掘地三尺,见黄金一釜,上有字曰:“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其结局当然是母得以厚荞,子免于死。图中树木葱郁,郭巨作挖土状,其妻怀抱幼儿立于对面,中间一釜黄金点明了故事的结局。这一荒唐的故事,被列为历代宣扬的所谓“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图8仙人乘龙画像砖边框饰卷草纹,画面主题为仙人乘龙。龙生两翼,虎首蛇尾,四爪刚劲有力,昂首翘尾奔走在云海之上。前有摩尼宝珠引导。翼龙是古人理想的死后升仙工具,将其刻绘在墓葬中,当是墓主灵魂升仙的坐骑。

图9乐舞画像砖边框饰卷草纹,画面为乐舞场面,右边两人梳丫髻,着宽袖襦,下着长裙,作舞蹈表演。左边四人头戴小冠,着交领宽袖长袍,或吹笙、或作、或击腰鼓、或摇鼗鼓,作舞蹈伴奏。上方以莲花、宝相花补白。

图10天马画像砖画面为一匹飞行的天马,马首、龙身、虎爪,身生羽翼,昂首翘尾,奔腾在云海之上。天马也是古人理想的升仙工具。将其刻绘在墓葬中,当是墓主灵魂升仙的坐骑。整个画面极具动感。

图11翼龙画像砖画面表现带角翼龙奋翼扬尾飞腾于云雾之中,姿态健美,线条流畅。周围的流云烘托出翼龙飞奔的速度和气势。空白处点缀忍冬图案。翼龙由于能在天空中飞行,故也是古人理想的升仙工具。

图12玄武画像砖此砖为彩色画像砖,画面为龟蛇相缠的玄武。两旁饰荷叶莲花。玄武是中国古代方位四神之一,主宰北方,形象为龟蛇合体。古代四神图案应用非常广泛,在铜器、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器物上均有出现。该画像砖线条流畅、风格细腻、色彩鲜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精品。

图13贵妇出游画像砖此砖为墓的封门砖,已无色彩。画面中有四人,前两人身材高大,头结高髻,着短衫、长裙,披帛绕肩束腰外飘。其中_人手执团扇,俨然贵妇形象。后二人身材微矮,头梳丫形髻,衣着与前二人同,其中―人怀抱茵席,当为婢女。外出备茵席,说明当时席地而坐的风俗很盛行。

图14莲花图案画像砖画面以莲花为主题,两个图案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两图案中心各为八瓣红色盛开的莲花花瓣,周围有多重忍冬图案衬托。整个画面主题突出,色彩鲜艳,甚为美观。

邓州学庄发现的这批画像砖是我国工艺美术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牛车为中心的一组仪仗,内容包括武士、鼓吹、乐舞。这批画像砖数量较多。第二类是当时社会流行的孝子故事,如“郭巨埋儿”等。第三类是与宗教有关的题材,如青龙、白虎、飞仙、羽人等,其中多是与道教文化有关的内容,也有部分佛教文化内容。可见这批画像砖种类多样,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了解南朝社会的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4篇

“火星撞地球”

林永健、陈数演绎半路夫妻

电视剧《天真遇到现实》由SMG尚世影业、华录百纳、东阳腾客联合出品。该剧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讲述郑现实、杨天真这一对性格迥然的离异男女,一面经历着“火星撞地球”般的人生观碰撞,一面相互扶持与欣赏,突破世俗压力,走向幸福的重婚之路。剧中,实力明星林永健一改往日荧屏里或憨厚老实或奸猾狡诈的形象,大走时尚浪漫风,饰演的郑现实造型时尚,事业稳定。在生活中,他巧舌如簧,左右逢源;而素来以优雅的御姐范儿折服观众的陈数,则为阐释天真单纯女杨天真而频频犯“二”,颇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在感情中,两人一个积极主动、痴心以对,一个以诚相见、重情重义,尽管性格迥然,境遇悬殊,依旧擦出爱情的浪漫火花,正如林永健所言:“郑现实遇见杨天真之后,才发现世上竟然还有这么单纯的人,内心触动很大。在杨天真身上,正好有他缺少的东西,也正是这样才会相互吸引。”对于杨天真放弃“高富帅”前夫,恋上“经济适用男”郑现实,陈数也表示深深的赞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结婚对象是最好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女人要找的是相伴一生的爱人,所以要看重人品,而不是对方的职业。”

“相信爱情”

导演刘新聚焦再婚家庭

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生活情感大戏一直处于荧屏创作的最活跃地带,“红刘良与灰太狼”的夫妻组合,女王与小男人的爱情搭配,凤凰男PK孔雀女,“AA制”的婚姻模式等等题材层出不穷。而在《天真遇到现实》中,导演刘新则携手林永健、陈数聚焦再婚夫妻这一群体,讲述他们遭遇的种种现实尴尬。《天真遇到现实》也是导演刘新继《婚变》、《保姆》、《漂亮女人》等生活情感大戏之后的又一力作,剧中刘新导演延续了自己一贯细腻的拍摄手法和贴近生活的呈现方式,独特的题材和现实化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在导演刘新看来,《天真遇到现实》不仅有各种爆笑娱乐的看点,也能引发观众对于生活和婚姻的启迪,同时更传递着自己“相信爱情”的理念。刘新透露,當初自己在剪辑片子的时候就被感动得泪流满而。执导过生活题材的他表示一直以来就对半路夫妻这一群体颇为关注,“现实中有很多像郑现实、杨天真这样的半路夫妻,虽然结合方式有点特殊,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其实是很多夫妻中都普遍存在的。”借《天真遇到现实》,刘新表达了自己婚姻理念:“首先我是相信爱情的,其次夫妻之间都可以试着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化解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的矛盾。”

“二十四孝老公”

林永健成最抠“王老五”

《王贵与安娜》中的“凤凰男”、《金婚》中的“妻管炎”、《喜耕田的故事》中的朴实农民,这些热播剧中的小人物的形象在林永健的刻画之下别样生动。虽然这些深得人心的荧屏形象大多属于“屌丝范儿”,但却让林永健迅速成为當下最具收视号召力的实力男星。不过,这一次在《天真遇到现实》中,林永健却大玩颠覆,不仅造型时尚,还变身事业有成的“钻石王老五”,成功吸引了不少女性。可是,虽说荧屏形象实现了“华丽的逆袭”,而且还拥有了不错的经济条件,但林永健塑造的“郑现实”只是“徒有其表”,一旦到了花钱的时候,他就回归了“屌丝”原型,购物专挑最便宜的东西买,满口都是节俭持家的大道理,吝啬指数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绝对称得上是最抠门的“钻石王老五”。

林永健在荧屏上宜古宜今,成功饰演过各类大戏,但对于情感戏却“起步较晚”。而这次饰演的郑现实,虽然在剧中长相依旧受尽揶揄,但因为良好的经济状况还是赢得不少女性的追捧,更赢得了“女神”杨天真死心塌地的爱情,可谓情场得意。林永健直言,因为年轻时没有恋爱的经历和感受,对情感戏没有太多研究,拍《天真遇到现实》就有点补课的意味。林永健感叹,在现在这个年纪,重新体验一回大学时的爱恋真的很美好,尤其是和陈数这样的大美女合作,更是赏心悦目。

在《天真遇到现实》中,将绝世好男人进行到底的林水健认为,此次的角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他表示:“相比于其他好男人角色,我觉得郑现实这个人物更加鲜活。”的确,郑现实和林永健以往的荧屏形象有巨大的反差,不仅造型时尚,服装鲜艳,更有钻石男的称号。而在性格上,林永健认为“郑现实这个人物优缺点并存,人如其名,比较现实、精明,所谓的现实其实也就是小聪明。但是,遭遇陈数饰演的杨天真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个性有所矫正,变得有大智慧。”不仅如此,剧中林永健还将郑现实痴情、善良、宽容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不折不扣的“二十四孝老公”。

“传递正能量”

陈数变身单身妈妈

享有“旗袍女皇”美誉的陈数向来以高雅、端庄的御姐形象亮相荧屏。在风靡一时的传奇大戏《铁梨花》中,陈数饰演命运坎坷、性格倔犟刚烈的传奇女性铁梨花,极具爆发力的表演赢得满堂彩,并助其横扫国内诸多大奖。不过,2012年年初的都市情感剧《夫妻那些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陈数,她塑造的高级白领林君优雅知性,完美的时尚都市女性的全新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次在《天真遇到现实》中,陈数塑造的单身妈妈“杨天真”有着超乎寻常的单纯性格,因为不谙世事而显得“很傻很天真”,冲动莽撞、直来直往的言行方式闹出了不少笑话。谈起这个与以往大相近庭的角色,陈数表示:“杨天真突然离了婚,抚养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转变到要重新面对社会。她与时代脱轨的不适应,因此就全部浮现出来。她所谓的天真可能更多显现在她身上没有因为在社会上打拼而养成的世故人情。她身上的这种天真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贬义词,她用她身上这种葆有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的坚持,感染了剧中的郑现实。”

在日渐浮华功利的现实世界中,“杨天真”善良单纯的品质更显珍贵,更因此让早在大学时代就对其心生爱慕的“郑现实”甘愿痴心以对。“杨天真的生活态度是我现在很欣赏也想坚持的人生态度,我希望她身上的价值观能通过我来传递。”在陈数看来,杨天真品质贤良,应该是广大男性娶妻的标准,也是这个时代女性应该留存的美好品德。

第5篇

宁怀远有着对国家和家乡的强烈情怀。2014年之前,宁怀远的主要时间都忙于奔波在全国各地做策划、做演讲。30多年的在外拼搏,他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了诸多认可,每逢看到家乡的信息,他的心里深处总有一种隐隐的冲动,想要做点什么。2014年春节后,他决定留守陕西,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做一点贡献。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边思考、边论证、边实践,“大商道”理念正式形成,这正是宁怀远回归家乡后情怀的释然。这个理念的核心是:大道至简,德足怀远,并确定为修身、治企、兴业、报国、济天下的使命,倡导应运而生,相时而动的境界。“大商道”理念的形成,是宁怀远30年个人工作经验积累的升华,“大商道”理念的提出,是宁怀远摆脱策划之术进入策划之道的涅。

为了推广和论证“大商道”理念,这一年多来,宁怀远谢绝外省的一切邀请,专心钻研,不辞辛苦的在省内做了几百场演讲,接待了数千人,就是为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对家乡有用而好用。他说,做战略、做文化就要耐得住寂寞,要从国家大势去考虑,从家乡的发展去考虑,要在舍与得中为家乡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去计较成本有多大。

谈到为什么要回归故里而放弃外面赚钱的机会时,宁怀远说,这一切源自他的父母。他说,父亲是老中医,每年回老家也就那么几天时间,但父亲每次回家,邻里乡亲都会蜂拥到家里,让父亲看病,父亲每次无所怨言,来的人全部免费诊断,有时候三四天都不能休息片刻,这种精神不仅赢得了乡亲的赞誉,更对自己有着不可遗忘的影响。

他说,父亲是老年得子,但并未对他过分溺爱。由于父亲喜爱传统文化,他从小深受熏陶。很多年后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淀使他在策划行业拥有与他人不同的视角和文化敏感。而母亲从小就给他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和为人处世的传统礼仪,这使他拥有良好的接人待物的修养。

而“大商道”理念的形成,一是这么多年宁怀远的自我积淀,二是父母给予他的影响,三是国家秩序的欣欣向荣,四是浓烈的家乡情怀,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是用三年的时间走访名山,钻研国学,对儒释道三家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回归家乡之后的宁怀远,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从人活着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到百年之后留下啥,从儒学的“做人有品,做事有节”到佛学的“心造万物,万法归心”,再到“万法归心,因果不同”,从而得出,“用一世的时间,做两辈子的事情,活三辈子的精彩”,这就是宁怀远,一个善于思考,能给予人能量和给予生活生命和注入灵魂的人。

第6篇

关键词:宋朝 磁州窑 瓷枕 吉祥纹样 民俗

宋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巅峰时期,有官、哥、汝、钧、定五大官窑并存,生产的产品各有特色,流传千古。而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古代著名的一个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多面向的是贫民百姓,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陶瓷国度里,仅存在于寻常人家的磁州民窑,仿佛是一股清流。从磁州窑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当时人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本色和他们的平凡。而提到磁州窑,就不得不说到磁州窑烧造的瓷枕了,我国古代烧造瓷枕的窑场虽多,但磁州窑烧造的数量和技术都是其他窑场所望尘莫及的。

瓷枕的制作始于隋代,盛行于宋元时期,明清以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瓷枕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用途较为特殊而又非常普遍的一种器物,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我国南北方诸多窑系都有烧制,其中以磁州窑系的瓷枕尤负盛名。磁州窑瓷枕工艺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具有实用的民俗特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寄托,这正是磁州窑源远流长的平民本色基调。

磁州窑瓷枕外观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枕上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连。但民俗并不等于民间艺术,民俗因素在磁州窑民间装饰艺术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使生活充满祥瑞感觉的意识上。在民俗观念的引导下,尤其是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下,人们对装饰内容、造型、图式进行表现时,会以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搭配来体现祥瑞意识。在磁州窑瓷枕林林总总的图案题材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各种珍禽瑞兽,狮子、龙、凤、鹿,各种花卉,牡丹、莲花、岁寒三友(松、竹、梅),各式缠枝花图案等等,作为民间的集体创作不断丰富和发展,都在瓷枕上面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种种装饰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祈望着美好的生活,诸如“纳福吉祥”、“龙凤吉祥”,还有表示爱情的“莲理枝”、“同心结”等,表示富裕的,如“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等,这些具有民间生活习俗的象征性装饰则是民俗思想的直接反映。透过瓷枕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不难看出宋代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意识及市井风情,可以说磁州窑瓷枕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的宋代北方社会史,尤其是北方民间风俗史。

当我们谈到磁州窑瓷枕时,有一种纹饰是让我们无法忽视其存在的,那就是磁州窑婴戏纹瓷枕。能够散发出如此强烈市井气息的婴戏图,只有磁州窑瓷枕中可得一见。婴戏画自身具有的吉祥民俗寓意。据孟元老《东京梦年录》、吴百牧《梦梁录》记载:沐京、临安风俗,每年七夕,家家之购买泥婴“摩日侯罗”,用以乞巧,“磨喝乐”本佛经中“摩喉罗”,是一雕塑的小人偶,取喻吉祥宜男,婴戏图满足了人们求子、多子的精神需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理想的吉祥附加品。仔细观察磁州窑瓷枕中的婴戏纹,我们会发现婴戏图中的儿童,全部为男童的形象,画工的心底所想似乎是不言而寓了,这也能够说明婴戏纹多出现在瓷枕上的原因了,古人们似乎很相信在睡觉时能和这一类内容的物品在一起可以得到生出男童的心理暗示,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作为世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婴戏纹饰以其描写独特的市井文化角度,无时不体现着其时代特征。

磁州窑匠师习惯使用的另一种传统题材,就是根据群众习惯看故事的心理,把历史故事上流传的动人事迹绘画在瓷枕上,去影响人、教育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瓷枕上的民间故事主要分为两个比较大的类别:一种是民间传说或历史典故,如“赵卞入蜀图”,所画内容为赵卞带一童子与一鹤入蜀的过程,出自《宋史?赵卞传》,表现了民间对于清廉正直的赵卞的尊重。又如`,“僧稠降虎”长方枕所的是“策杖漳浇”的北齐高僧稠禅师以禅杖解开相斗的二虎,并向他们讲授佛经的故事。此外还有“云鹤游天”、“八仙庆寿”、“伎乐飞天”、“唐僧取经”、“牛郎织女”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第二种就是偏向于警示歌颂的内容,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图》是封建社会教育子女孝敬长辈的典范事例,并成为封建礼教的范本。磁州窑作为民窑在传播民间文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孝道是农村社会中重要的道德规范,而瓷枕又是家庭中必备的生活用具,所以在瓷枕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些多彩的表现内容,勾勒出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民俗民风之轮廓,它充分体现了磁州窑民间装饰艺术在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传统的伦理与美德教育,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之功效。通过欣赏历史故事和瓷枕的绘画艺术,不但在视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还学到了知识,可谓当时进行普及教育的最佳读物。磁州窑的陶工们把诗文、书法和绘画的艺术与瓷枕的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在磁州窑瓷枕艺术里,还有一部分装饰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引人入胜,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使人回味无穷。钓鱼、激鞠、戏鸟、赶鸭、放风筝、马戏、熊戏、杂剧演出等等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现实生活画面。令人感到熟悉而亲切。反映出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居民地位的改善,社会风俗的移易,这与我国的风俗画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人物画中,描绘社会日常生活的,称作风俗画。风俗画往往超出其单纯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往往囊括着一段丰富的历史,因此历来备受珍视。风俗画的内容,包罗社会中下层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真实的体验,便无从命意,故古人所绘的风俗画,可谓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形象记录。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风俗画的兴盛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风俗画的题材更为多样,除描绘田园风物外,反映市井生活者亦为广泛。出现并兴盛于这一时期的磁州窑瓷枕艺术随即接受了风俗画的影响,大量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瓷枕图案兴起,多反映城市生活,娱乐休闲,乡间劳作,民俗市象等生活百态,这些题材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民风民俗。受风俗画的影响瓷枕纹饰中的世俗题材纹饰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陶工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世态人性的体味和思考。

此外,从民俗信仰上看,部分磁州窑瓷枕的造型及其图案装饰有着“镇物”的功能,镇宅辟邪也是宋代瓷枕的重要主题之一。宋代瓷枕中的避邪符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将瓷枕塑造成猛兽造型,一种是在瓷枕上刻画猛兽图像。宋代瓷枕中的兽形枕,以及以猛兽为主题纹饰的瓷枕,特别是虎枕、狮枕,都具有镇避鬼祟的信仰功能。兽形枕可避邪的说法在唐张|《朝野佥载》也有记载:“逆韦之妹冯太和之妻号七姨,信邪。见豹头枕以避邪,白泽枕以去魅……”这则文献直接说明古人有以兽枕避邪祛魅的思想。宋代瓷枕中的兽形枕以被塑造成虎形、狮形者为多,而枕面装饰中也出现大量狮、虎形象。以虎为例,虎的文化秉性赋予了瓷枕镇避的神能,宋代瓷枕中艺术化的虎形象,无不寄寓着民间大众避除邪害、谋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心愿。镇宅避邪的民俗心理在瓷枕的造型和装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磁州窑瓷枕不但是古代陪伴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被赋予消暑散热、避邪、驱魅、宜男、求吉祥、教化等功效,瓷枕被寄予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和深厚情感的载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通俗文化和艺术欣赏、社会道德教育的普及物。这也正是磁州窑能在宋代官窑林立的时代,独辟蹊径,自成一体的原因,它反映了宋代的民俗文化和人间百态,社会风貌、百姓生活无不一一在瓷枕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万里.陶枕.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

[2]王兴.磁州窑史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 3 ]王建中.磁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汉画;汉代;儒学;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41-03

汉画像石(砖)是汉代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记载汉代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从史书上看到全部的汉文化,汉画却是对史料的一种补充。近些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的汉画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孝子图,且分布极其广泛,从中可以看出孝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养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直被视为万事之本。尤其在汉代,有无孝行,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名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一生的荣辱升黜。

(一)汉画中的孝子图

汉代有关孝义思想的故事图画,即关于孝行的汉画,通过考古发掘,占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布十分广泛,如乐山柿子湾1区1号东汉墓,泰安大汶口东汉画像石墓,开封白沙东汉画像石墓,朝鲜的东汉乐浪郡壁画墓等。最为集中的是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石室画像,上面刻有成排的孝子图画,有曾子、董永、丁兰、老莱子、闵子骞等。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的汉画中都可以找到。

孝子图像在分布上是极其广泛,在数量上也是别的画像难于相比较的,仅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像与其它的像比较。在武氏祠中的历史题材在数量上也是以孝子的故事最多有13类22处,女德故事有八,忠臣故事有五,圣贤与仁爱故事各四,刺客故事与二桃杀三士和完璧归赵加在一起,勇士故事也不过8类10处,只占武氏梁祠上全部历史题材数量的约1/7,尚不到孝子故事的1/2。武梁祠画像中的孝子故事之多,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对孝行已经重视到何种程度。从另一方面说,统治者和儒家所大力提倡的孝悌,也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

(二)以孝治天下

在汉代初期统治者就把孝悌力田作为长期统治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例如《汉书·惠帝本纪》说:“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汉书·文帝本纪》中这样说:“十二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儒家学说更是大行其道,以儒学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武帝本纪》),以后遂成和举贤良方正一样的经常制度。这样,通过举孝廉选出来的人,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就直接被任用,没有官职的给以小官,有官职的加以提升。这些在史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王龚字伯字,山羊高平人也,世为豪族,初举孝廉,稍迁青州刺史,安帝嘉之,征拜尚书,建光元年,擢司隶校尉”(《王龚传》);“桓典以《尚书》教授颖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桓典传》);“庞参初仕郡,未知名,河南尹庞奋见而奇之,举为孝廉,拜左校尉”(《庞参传》);“武斑仕济阴,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武荣久游太学,……学优则仕,为州书佐郡曹史主薄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年三十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郎中,迁执金吾丞”等,通过举孝廉而进入仕途的人数达74000多人,给当时的民众起了一种垂范作用。

二、葬亲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理也。根据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死是必然之趋势,葬亲也是一种孝,是对父母和亲人的一种怀念。先秦儒家也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侍奉死者要用与侍奉生者相同的态度,并且人们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对待父母的丧事要慎之又慎,要用严格的丧葬礼仪来表达对于已逝父母的深切思念。对于葬亲,汉画中也多有反映。

(一)汉画中的丧葬图

在南阳唐河县电厂发现的丧葬出行图,图中一人双手执臿,躬立于道旁,侧放一株柏树,当象征墓地所在,一人骑马,肩扛一旐作前导,后由六辆车组成送葬车队,上乘一御者,一尊者,图左一车只刻出一半,似有车队未尽之意,声势煊赫,络绎于途,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的规模。

在汉代,葬亲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如果以礼葬亲,就会得到选拔或提升。如《后汉书·任城孝王尚传》云:“延熹四年,桓帝立博为任城王,博有孝行,丧母复制如礼,增封三千户”。在当时,如果不为亲人奔丧为大逆不道,不能任官还要下狱,推荐者亦遭株连,俸禄被削减。《汉书·陈汤传》曰:“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二百户,汤下狱论”,从中可以反映出,葬亲已成为汉代的伦理风尚。

(二)孝与厚葬

汉代以孝治天下,在举孝廉的制度下,人们为了博得美名,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些人对父母“生不能至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称以为孝”(《敬不足》)。沽名钓誉,自欺欺人。他们以厚葬为德为孝,薄葬就是无德无孝,是他们认为不光彩的,不体面的。基于此,汉代的豪门氏族,官僚富商地主以及平民百姓皆已从事亲孝为重,不少人惮尽财富,对父母极尽厚葬之事,以求得孝名为进身之阶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投机钻营之徒,用厚葬来欺世盗名,捞取声誉地位,以求得一官半职。崔宴在《政论》中也说:“念亲将终无以奉养,乃曰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汰之毕称,竭尽家业,其心不恨”。

这些我们可以从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得到佐证,在汉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并且墓室非常的宏伟,他们希望亲人死后能和生时享受同样的荣华富贵。画像石、砖是汉代的建墓用才,一座画像石、砖墓从设计、石料的采制、运输,雕刻、建造要求很高,是件费时费工费钱的事情,反映了汉代厚葬之风的昌炽。

三、祭亲

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人也一样,当父母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为了发扬父母伟大的人格,我们就要去祭祀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祭祀父母也为孝的表现,祭祀的方法通常是建造祠堂。汉代,祭祀也是表达对父母的孝敬,汉律规定,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孔子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也”之所以要居丧三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是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于先人的哀思。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的祠堂就有十余处之多,大多分布于今河南、山东等地。

(一)汉画中的祭祀图

在南阳汉画中有一幅墓祀图,其画像分层排列,顶部为一祠堂,中立一柱,下施柱础,上施一斗二升斗拱,大庑顶,堂中放祭品,左置五盘,右置六耳环,其下置奠酒,中间一樽,两侧各一提梁壶,再下放肴馔,左置一迭案,中置二园盒,右置三碗,最下刻一警犬。

(二)汉代丧期与孝子

在汉代,时人非常注重丧期。有的人甚至弃官为亲人守灵,这些史籍中也不乏记载,《后汉书·来历传》云:“顺帝永建元年,拜历为车骑将军,三年,母长公主薨,历称病归第服阙,复为大鸿胪”。居丧之礼,未葬,居服舍,即葬则庐墓。做官的人注重丧期以显示其孝,当时的下层也是非常重视丧期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后汉书·周盘传》也有这样的记载,盘(公元49-121年)后思母,弃官还乡里,及母殁,哀至几于毁灭,服终,遂庐于冢侧,又云盘同郡蔡顺以至孝称,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辙圜冢泣曰,顺在此,太守韩崇闻之,每雷,辄为差车马到墓所,太守鲍众举孝廉,不能远离坟墓,遂不就。上冢之制则是古人重庙祭汉人则重墓祀,行之者,上自天子。汉武帝时期,他的母亲王太后死后,当时正值匈奴患边之际,然而为了表示他的孝道,于是不得不停止对于匈奴的进攻。这时,任由匈奴的践踏。“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武帝纪》)人们并没有埋怨汉武帝,只有对匈奴的满腔仇恨。国人认为,只有天子实行仁政,以行孝作表率,那么天下就会达到一个盛世。

终观两汉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备受关注,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从两汉的汉画中也能看出,孝行在社会上极受尊崇,人们依照儒家的思想,在赡养老人、礼葬死者及对亡灵的祭祀中多有讲究。但是人们在举孝廉的名义下,把厚葬作为孝的标志,为此竭资尽财,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极端,走向了庸俗,甚至成为一些人沽名钓誉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浪潮中,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思想,真正做到孝含义的重要方面——养生。我们尊老爱老,孝敬父母,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老有所养的思想成为永远不变的可贵传统。家庭是我们社会的细胞,只要各个细胞都来尊崇社会的孝道,就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九州出版社.

[2]赵超.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4.

[3]程继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9,(1).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Twitchett.剑桥中国秦汉史[M].李学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第8篇

1.明代精品瓷器再现风光。此次专场中征集到的几件流传有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明代精品在拍前就吸引了广大瓷器收藏者的关注:"明成化青花狮子绣球碗"以231万成交,赢得了整场拍卖的最高价;"明永乐青花莲瓣花卉纹碗"和"明永乐青花牡丹纹菱口盘"也以176万和88万高价位成交;而"明嘉靖赭地黄彩云龙纹碗"以其工艺特殊,色彩古朴,品种罕见而取得了187万元的不俗成绩。

2.清三代瓷器仍是拍卖主流。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瓷器的生产和流传甚广,因此成为瓷器拍卖的主流。"清雍正斗彩海屋添筹图盘"和"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贯耳瓶"因其制作精美,作为本朝代的代表性作品而分别以104.5万和143万的高价成交。特别是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双耳瓶"虽口部有修,却因造型独特,较为少见,颇受藏家青睐,最终以高于估价10多倍的192.5万元成交。

3.青花、彩瓷、单色釉瓷器三足鼎立。青花作为传统名瓷,因其青白典雅,一直是藏家的最爱。彩瓷色彩丰富,独具表现力,拍卖场上一直与青花平分秋色。此次一件"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佛塔"因其品种少见,色彩华丽,绘画精良,最终以187万成交。而单色釉品种不因繁复的技艺,丰富的色泽取胜,而以其高雅凝重的色彩夺得了更多藏家的喜爱。因此,近年来单色釉精品成为了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此次拍卖中"清乾隆茶叶末釉双耳瓶"釉色宁静,造型古朴,以78.1万的高价成交。

4.晚清精品瓷器价格飚升。当更多的藏家专注于清三代瓷器收藏的同时,一批瓷器爱好者更将目光转向了晚清瓷器的收藏。此次拍卖中的一件"清咸丰仿哥釉贯耳方瓶"就是最好的体现,虽为清代传统品种,惟因咸丰一朝短暂,而使此时期的官窑瓷器更显弥足珍贵。最终此瓶以45.1万的惊人价格成交。

供稿/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最贵的《鸡冠花》

今年中国内地的书画市场简直就是林风眠的天下,先是他的《小薇》以506万元成交,创下林氏单幅彩墨中国内地拍卖的最高纪录。紧接着在上海敬华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林风眠的《赠蔡若虹八开册页》又以533.5万元成交。更让市场人士惊叹的是,这种强劲的势头一直延续到了小拍,在中国嘉德第三期四季拍卖会上,一张林风眠的作品《鸡冠花》估价为100万元到120万元,成交价达到324.5万元。另一件林风眠的《山水》也以94.6万元成交,表现了林风眠作品市场价格扎实、稳定提升的深厚基础。

这幅《鸡冠花》高69厘米,宽45厘米,是画家“中西调和”艺术追求的又一具体表现。画面以明快而鲜艳的色调和强烈层次感给观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像一杯醇香的葡萄酒,使人陶醉于美的艺术享受与想象之中。”米谷曾这样评价林风眠的画。该作在197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林风眠全集》中有著录。

老一辈漫画家米谷上世纪60年代曾在《美术》上发表《我爱林风眠的画》,公开热情赞赏林风眠的艺术成就,这一事件被列入林风眠年表中。该画有米谷上款,而时间恰恰是1977年,这一年前后画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这一作品正是米谷的旧藏,可推断为林风眠在离别之夕画给好友的纪念,用心程度可以想像。

色彩浓烈、寓意吉祥的鸡冠花是人们喜爱的题材之一,在收藏市场上,不时有类似题材的书画作品,比如齐白石就有多幅鸡冠花作品上拍,2001年,齐白石《鸡冠花》立轴,以11万元成交,2004年齐白石的《鸡冠花》设色纸本立轴,以22万元成交。有业内人士分析,林风眠的一幅《鸡冠花》就拍出300多万元,当然画家的艺术造诣是关键,不过今年林风眠的画实在是太火了,其作品到了小拍上也是追逐的对象,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摘自 收藏拍卖导报

黄金有价奇石无价

石头也能卖成钱?是的,石头不但能卖成钱,而且还能卖上大价钱呢。在8月29日开幕的2005年兰州奇石展销会上,一块"中国地图石"的奇石售价开到了100万元以上。更有甚者,一块"天下第一牛肉石"的价值竟无法估量。

黄河奇石一枝独秀

这次奇石展销会吸引了来自皖、豫、桂、滇、川等全国各地的奇石商,还有数千名奇石爱好者。参展石头达1万余件(组),有色彩绚丽多姿的黄河石、三峡石、雨花石、戈壁石、天然水晶石。据了解,兰州奇石展销会每日的交易额在20万元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奇石中的黄河石石形独特,石色鲜艳,石质细腻,纹理图案优美,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极高。

近年来,黄河奇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收藏热不断升温,收藏队伍不断壮大,仅我省就有上万人在收藏黄河奇石。在兰州市,仅私人家庭的奇石馆就有200余家,公开展出的黄河奇石展馆3家。随着奇石精品不断涌现,兰州黄河奇石已逐渐走出省门,引起国内外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黄河奇石种类丰富

在隍庙,有一位玩黄河奇石已经玩了30年的莫先生告诉记者,黄河奇石分为人物、动物、器皿、静物、建筑物、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化石、矿物晶体(单晶、双晶、晶族)、宝石、玉石、纪念石、整体造形石、寓理禅石、国画石、浮雕石等。

黄金有价奇石无价

据记者了解,在8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收藏黄河奇石纯粹出于自娱自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黄河奇石也逐渐进入市场,开始你买我卖了。

近年来,兰州黄河奇石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藏石家所关注和喜爱,其升值潜力和空间巨大,身价日升。尤其是质地特优、形状奇特、意韵极佳的黄河石,价钱会高出一般黄河石的好多倍,有的甚至价值连城。业内流行这么一句话:黄金有价石无价。曾有洛阳产的一块带有红色"寿"字的黄河石,被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估价为38万元;在甘肃省第五届黄河奇石精品展中,一方名为"达摩祖师"的奇石,有人出价高达200万元。

投资收藏先要入行

黄河石的价格也不稳定,投资者应注意其地区差价和时间差价,把握进货价格和获利空间。另外,投资者亦需掌握黄河石的鉴赏知识,因为懂得鉴赏才会懂得估价。业内人士认为,投资黄河奇石,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选择藏品的最佳时机。在投资渠道较少时,往往是购入的好时机。第二,藏石在质、形、色、纹、韵几方面越完美,经济价值越高。第三,市场供应量是否会迅速增加?如果是,其盈利的上升空间就很小。

另外,品牌意识、名人效应、系列收藏等因素也很重要。在电视、书报、画册、展评中经常露面并获过大奖或被历史上的名人收藏过的奇石,其增值的空间就大。摘自 兰州日报

陈少梅作品屡创新高

文/大开

陈少梅作品在近几年的国内外市场的各大拍卖中屡创新高。天津文物公司2004春拍,陈少梅早年创作的二十四孝长卷,以52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陈氏单件作品历史新高。北京嘉德2004秋拍,陈氏晚年二十四孝图册页,以450万元落槌。天津文物2005春拍,共推9件陈氏人物、山水精品,尺幅不一,全部成交。

其中1022号拍品《唐人诗意图》约3平尺,以69万元成交;1023号拍品《松瀑临水》约8平尺,以146万元成交;1024号拍品《吹箫引凤图》约8平尺,以80万元成交,再创历史佳绩。

程十发连环画原稿突破千万

文/刘婉

在近日举行的"嘉德四季第三期拍卖会"上,程十发的40开册页《召树屯与R木S娜》经过激烈的竞价,最终以1100万元成交,创下程十发个人作品在拍卖场上的最高纪录。也显示出连环画原稿投资的巨大"钱"景。

《召树屯与R木S娜》是程十发首次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连环画稿,也是第一次在拍场上露面。此册页乃为云南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所作插图,画于1957年,共有40开。当时37岁的程十发,正值创作的巅峰时期,采故事之精要,夜构思而晨挥洒,以数月之功,竭其所能,尽其所长,终成此集出版行世。傣家之服饰器用及其村寨民俗、异域情调,都出之有据,刻画入微。

这件作品以160万元起拍,拍卖师刚一报价,场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参与竞拍的买家很快就增加到十多位,在他们志在必得的轮番竞价中,价格迅速攀升到800万。到此,陆续有几位买家退出了竞争,但是竞价却继续飚升,最后以1100万元的成交价打破程十发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56枚第一套人民币

拍出30万元

收集少量流通货币,等待他日货币退出流通后身价百倍,这个投资升值梦不少市民都做过。从收藏界获悉,在9月24日由广天藏品主办的一个拍卖会上,第一套人民币中的56枚最后以30.1万元的高价拍出。

北京市钱币学会的收藏专家表示,人民币推出已经有五套,但以第一套人民币身价最高。这是因为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时期,流通时间短,特殊性强,特殊版别较多,本身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而且留存至今的已十分稀少,近年来国内外已形成了退出流通的人民币收藏热,但一直以来由于收藏难度高,整套完整的第一套人民币几乎见不着。

第9篇

“再见,再见……”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今天我们组织了一场活动——去看望老人,同学们现在都怀念着敬老院哩,唉,可惜我们还要上学,否则一定与老人们再聊上几句。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敬老院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敬老院心得体会1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新时代少年的职责。古人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尊敬别人的父母。

父母给于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大,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父母辛辛苦苦的挣钱,日夜奔波劳累,不都是为了我们吗?当我们生病时,父母脸上的焦急;当我们开心时,父母陪我们一起欢乐;当我们难过是,父母和我们一起伤心;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父母比我我们还要开心;当我们因没有取得好成绩而感到失落时,父母会安慰我们,鼓励我们下次努力……我们的喜怒哀乐,父母陪我们一起度过。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他们全部的心血。可是,我们又何曾想过要回报父母呢?我们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了一个即将步入初中的少年,我们在渐渐长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匆匆流逝,父母也渐渐衰老,我们何不趁着现在,帮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老师曾为我们布置过一项作业,那项作业就是——为妈妈洗脚,当时,同学们都很茫然,因为我们平时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或者是高高在上的小王子,平时都是妈妈帮我们洗脚,我们又何曾为妈妈洗过脚呢?

回到家以后,我不好意思开口,我决定吃完饭以后再来完成这项作业,吃完晚饭后,我和妈妈一起收拾家务,收拾完以后,妈妈一下子坐在沙发上,满头大汗,累的腰酸背痛。我终于说出了那句令我难以启齿的话:“妈妈,我帮您洗脚吧。”妈妈说:“不用了。”我说:“妈妈,您就让我帮您洗吧。”在我强烈的恳求下妈妈答应了。

我打好了适宜水温的一盆水,放在妈妈的面前,我开始帮妈妈脱袜子,妈妈争着要自己脱,在她的争执下,我争不过她,只好放弃,我看到了妈妈的手,妈妈的手粗糙极了,并且裂了好几道深深的口子,她的手再也没有以前的光滑和湿润了,我不禁鼻子一酸,脚洗好后,我又开始帮妈妈捶背,我无意间注意到了妈妈眼角的皱纹,随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岁月夺走了妈妈年轻时所拥有的一切,它无情地在妈妈的眼角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妈妈为我,日夜奔波,变得苍老。

妈妈,我爱您!从现在开始,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您,感恩您!

敬老院心得体会2虽然外公外婆、爷爷不在我的眼前,我不能够在他们面前做一些孝顺他们的事,但是我依然得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儆效尤!那我也已经打电话给他们了,也祝他们重阳节快乐!

既然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便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冥思苦想。刚好这个时候妈妈要去洗衣服了,还带了我的一双鞋子,我便想:既然妈妈不让我洗衣服,那我就帮妈妈洗那一双鞋吧。说实话,那实际上是帮我自己洗一双鞋!

自己想不如自己做,于是我便用实际行动来表明。我急忙跑下楼,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帮你洗一双鞋,行吗,这样也算我帮外公外婆做一件家务事吧!妈妈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答应了。等妈妈洗完了衣服,我便开始洗自己的鞋子。

以前妈妈教过我,要洗鞋子,得先把鞋里的袜子拿出来洗。我拿出袜子,觉得臭极了,我想:爸爸妈妈是多么的关爱我啊,虽然我的袜子那么臭,但是依然帮我洗,这多么伟大啊。我得感谢他们!我洗好了袜子之后,把鞋垫拿出来洗,鞋垫很容易洗,两面都放点洗衣粉,两个一起刷,一下就搞定了。

接下来就是鞋子本身了。鞋子我穿了很长时间,本来很白的一双鞋,现在变得黑不溜秋。但是爸爸妈妈以前仍然不厌其烦的把我的鞋子洗的干干净净。真的对我很关爱,我真的不应该天天惹他们生气,不然我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对我的用心良苦!

我拿了些洗衣粉,先抹在鞋子外面,在拿刷子用力的刷,好不容易才把这只鞋子的外表洗好。继而,我又弄了些洗衣粉抹在鞋子的里面,然后先把刷子放在鞋里,用力的左刷刷,右刷刷,上刷刷,下刷刷,费经心思才把这一只鞋子洗完呢!我也感到了爸爸妈妈的'洗鞋的不容易!

重阳敬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品德。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敬老院心得体会3敬老孝老,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也是我们的社会所倡导的美好品德。一个人没有孝心,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的亲人和我都是有孝心的人。

人们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姑姑们就跟没嫁似的,至今和奶奶、爷爷的感情深厚。每一次母亲节时大姑都会备上精心挑选的礼物,来到奶奶家。而每次奶奶就像赔了多少钱似的,直啰嗦,硬是不收,不过最终都是以不辜负大姑的一番苦心,无奈之下的收下礼物。大姑还总是依靠自家是做买卖的,给爷爷奶奶买价格低廉、质量又好的电器、交通工具等。小姑婆家是卖牛肉的,每次来爷爷奶奶家都会给爷爷奶奶带来美味可口的牛肉,让爷爷和奶奶享尽口福。而我的爸爸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带许多鲜美的羊肉,给爷爷奶奶做羊肉汤喝。

可惜我们小孩儿没有能力挣钱,但我们会用包含着尊敬和敬爱的种种语言来“讨好”爷爷奶奶,他们都会不禁乐呵呵地笑起来。虽然我不会下厨,但我会帮爷爷奶奶添柴。每次饭后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收拾饭桌、扫扫地,摆放椅子。我还会给奶奶讲我上学时所发生的一切趣事。每次奶奶都乐开了花,更加有活力了。

20--年正月初,爷爷虽说小病一场,可是惊动了我们一大家子人。该出钱的出钱,该出力的出力。小姑不顾工作忙,大姑不顾店里生意,都一心的照顾爷爷。就连我们小孩子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陪伴着爷爷,给爷爷带来欢乐。爷爷在家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渐渐地康复了。我想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吧。

“百善孝为先”,以前我和家人做到了,今后我还会继续和亲人们一起做下去,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敬老院心得体会4早晨起来,一份热腾腾的早餐,那是母亲的爱;下雨时,头顶上方突然撑起的一把大伞,这是父亲的爱;考试考砸了时,鞭策我们努力学习,继续加油,这是父母的爱……也正是有了这些无私的爱,让我们在亲人的爱中成长,成人……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孝为许多种良好的品德中最重要的一种。作为子女,尽孝是我们必做的且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古代有黄香温席,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现在仍有退学为母、背母上学等感人故事。这些都是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事,但都突出了一个主题——孝敬父母。

文立芳说过:“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也不一定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要让父母舒心、省心、放心、开心、称心、顺心。

父母为了我们,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当我们很小时,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教我们自理以及各种做人的道理,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仅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还给予了我们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当他们累了时,我们可以帮他们捶捶背,找他们谈谈心,更不能只让他们记着我们的生日,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做到在社会生活中“尊老、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它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让这种精神永存。

敬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如:在公共汽车中多站一会儿,少坐一会,给老人让个座;在他们过马路时,扶一会他们,使他们得到温暖;在敬老院中多与他们聊聊天,使他们快乐……

孝亲敬老,充实着我们的人生,使世界变得更美,使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吧!

敬老院心得体会5小时候爸爸妈妈常教育我“百善孝为先”,更是每天晚上都给我讲《二十四孝故事》。由于我只是听故事,并没有真正见证过“孝”,导致我对孝的理解只是停留在那王祥卧冰求鲤的寒冷上;停留在郭巨埋儿的无奈无情中。可后来我从妈妈身上懂得了什么是“孝”。

20--年初,我隐隐约约察觉到妈妈有些不对劲,每天总是早出晚归的。过了一段时间谜底就被揭开了——姥姥住院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心里也一直担心着姥姥。

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彻底不回家了,她为了能够好好照顾姥姥,在医院里申请了陪床。妈妈每天都在医院里陪伴着姥姥,给姥姥说话解闷。姥姥病情较重,已经不能正常吃食物了,只能吃一些流食,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姥姥的病情没有好转,吃饭也变成吃一半吐一半了。每次妈妈端着自己做的粥,拿着小勺子一勺一勺的喂姥姥吃,边喂边将吐出来的污垢清理掉。每天下午妈妈都会推着姥姥出去看夕阳。下楼时,妈妈抬着轮椅;上楼时也抬着。每次出去看落日后妈妈的手都会被晒得红彤彤的。

十几天后姥姥出院了,不是姥姥康复了,而是姥姥已经放弃治疗了。妈妈跟着去了姥姥家,和大姨一起在姥姥的床前打地铺。每隔二十分钟就会给姥姥翻一次身,再揉一揉姥姥的手和脚。每天天不不亮就起床给姥姥煮饭。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三小时。这些事情妈妈和大姨做起来毫无怨言,一心只停留在无微不至的照顾姥姥的身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