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00:48: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熏陶,感染,渗透,人生理念,人生观。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近几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在渗透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重在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感受哈尔威船长衷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时,把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上。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把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定位在感受船长的人格美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授课时分三步: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挈合点。然后,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适时渗透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很容易的,但对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可能不太理解。再有课文的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教师应适时引导。“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贵的品质。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既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讲授《想当一棵树》这首现代诗时,我有意在开场中设下悬念:有人想当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诗歌,找到诗歌的四个关键语句:“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沉默。”“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姿态。”“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幽默。”一是加深对诗歌的内容的整体感知,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所阐述的树的特征的感知,三是找到了这四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说说大树的“沉默”、“姿态”、“雅量”、“幽默”分别暗喻的是什么,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顽强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长城在我心中》一课,文笔精彩,词汇优美,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体验式;教学活动;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会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初中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内容中学生较为喜欢的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具有文化涵养的文学作品,加强学习体验,有利于课堂效益提升。
一、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实施的困难
(一)文学作品角色体验不足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量,教师会将文学作品视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利用文学作品去教语言,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在文学作品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仍然利用总结中心思想、分段与找关键句、总结各段内容的方式分析基础知识。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没有关注学生的角色体验。
(二)文学作品情境体验不足
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较为形象的情境与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很少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实施教学,也没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文学作品传递出来的哲理、体会文学作品人物的情感变化。不重视学生的情境体验,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需求。
(三)文学作品体验深度有限
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活动主体的必要方法。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初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事件与自己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实施的方法
(一)重视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角色体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还要关注学生的体验。特别是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赋予学生,给学生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轮流进行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加强,不仅能够在无形中获取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互动,丰富个人经历。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将学生分成皇帝组、骗子组、大臣与群众组、小孩子组。让不同的小组针对小组确定的角色进行分析,与文学作品进行互动,就文学作品内容讨论。之后,从每个小组中挑选一位,组成课本剧小组,设计台词,实施表演。
(二)重视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情境体验
创设必要的情境,对于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落实十分重要。加强学生的情境体验,需要教师重视情境创设,保证情境创设的质量。情境体验活动的开展不能只限制于一个两个文学作品,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创设不同的情境,利用情境,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音乐、图像等元素创设情境,会提高情境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来。
比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战乱的视频,在战乱中给学生讲课。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最后一课》的内容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学作品中师生的心情,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加深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体验深度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人经历,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产生共鸣。要加强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的程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具有愉快的语文学习经历。
比如在讲解《安塞腰鼓》时,教师要促进学生与作品内容进行互动。《安塞腰鼓》的内容是陕北的民俗,这样的内容往往可以唤起学生对个人旅游经历或者家乡的回忆。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感受,促进学生文学作品学习体验感的加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活动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同创新,让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与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庄文英.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4:25
[2]赵静.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J].好家长,2014,52:37
一、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的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为了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那些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则及时表扬,为他们大胆思考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我还常常突破“师传生授”的观念,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促使他们多思。学贵有疑,有疑而问便是学生多思的表现。在多思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因此,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假如……?”等句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思维的流畅程度。我经常选择课文中那些容易使人产生某种模糊、不确定或不完善之感,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学生有可能从多种角度去探索,得出各种不同结论或见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制造认识矛盾,为学生的思维设下一个个扩散点。无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疑点,还是教师设下的扩散点,我都认真引导学生调用储存的表象多方探求,运用各种方法来解疑,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创造的高度。
二、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课文时,我常常不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而是根据教材实际需要,变序导读、多向分析。如训练学生改变课文标题、词句、结构、人称、体裁等进行教学。分析课文时,改变文章顺序:对于重点部分明显的文章,采用“中间切入法”,直奔中心,突出重点,然后前后串联,瞻前顾后理解课文,有的文章结尾是总结句、中心句的,我则抓住结尾,进行逆推追溯,有的文章几个自然段结构、写法相似,则在教好其中一段的基础上,纵横交叉,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学其它段落。经常运用变序导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文章中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独特性
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学生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这是创造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使学生思维具有这一特性,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做出某种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我唱“反调”,这是创造力的萌芽,我决不肆意扼杀,而是及时表扬他善动脑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要不满足于一般,而是大胆地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能够从中敏感地提出独具见地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文,不迷信和盲从老师、同学的意见和结论,敢于对课文、老师的意见提出批判质疑。
四、利用创造性的作业和检测,巩固学生的创造能力
布置创造性作业时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框架,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作业。例如,设计巩固生字的作业,能力弱的学生就抄写几遍或看拼音写字词;能力强的学生就设计形近字、同音字等多种形式的组词。让学生设计作业,老师要加强指导,除授以设计作业的基本知识外,更要对学生设计的创造性作业加以评析,积极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在自己设计作业,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充分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在传媒十分发达的当下社会,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一支,因其声像并茂、色彩斑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满足,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别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影视文化,也成为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能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电影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从教师方面:⑴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电影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资源要起到的教学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电影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⑵教师要有广博的电影知识,对于电影的历史发展、电影的基本知识和现今电影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全面需求。要解决课堂中“教师热、学生冷”的局面,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以用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电影教学资源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最后,要明确电影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把电影教学资源仅仅作为另一种文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文本阅读的补充。
2、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文本阅读与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电影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从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3、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紧密围绕提升语文能力而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文资源。密切联系课文文本阅读,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对比阅读,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1、梗概法。在放映影视片之前,任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先把影视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让大家观看。此法适于现看难度较大的影视片与专题片,另外也适用于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观看同一部片子。这有助于学生排除影片中的故事情节障碍,利于他们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系统地接受语言信息。
2、导引法。在看录像时,任课教师同学生边看、边就影视里的情景向学生作介绍。这种方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技能训练。
3、归纳法。有一些影视片很具有特色:要么形式很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要么构思独特,思路新、观点新,反映时代信息的积极因素和进步作用比较突出……类似这样的影视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当学生看完该片之后,就立即组织他们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共同寻找影片中的敏感点、火花点、争论点,并且进行集体讨论,以便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诱导。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一类影视片题材要集中、敏感点要突出;既可以是猎奇传闻,又可以是激动不已的生动故事;既可以是与青年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与大家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还可以是反映人生价值等题材的人生哲理知识。
4、自悟法。如果有些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突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而且理解难度并不太大,那么就由学生自己观看,让他们“自我理解、自我消化”。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关键词:关联学习法;游戏学习法;故事学习法;儿歌;表演;书写练习
拼音学习是语文语言学习的基础部分,同大部分语言学习一样,我们将拼音教学分为拼音的学法、读法、写法三个教学内容,分别对其进行趣味性教学模式探索和建设。
一、拼音的趣味学习方法
1.关联学习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心理、身体发育尚不完全,而其进行拼音学习的阶段又是小学起步阶段,也就是其刚接触正规教育的最早阶段,其学习兴趣还没有形成,并且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同学龄前阶段没有差别。由于学生的这些特性,进行拼音教学时教师需要采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课堂上。
因此可以采用观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拼音教学,比如将拼音进行形象化,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拼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形象的记忆方法将拼音的样子、发音记在脑海里,并且在看到生活中的事物时能够自觉联想到学过的拼音。例如m这个拼音,形象可以将其跟拱桥的形状联系起来,读音可以与ma这个发音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游戏学习法
进行拼音学习的学生在年龄上还是孩子,好玩的天性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课堂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气氛,很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可以利用学生的好玩天性,通过游戏学习法的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拼音学习上来。
比如m这个拼音,可以发动学生来进行形态模拟,其他学生来发音的方式;或是学生根据拼音的形状进行形态模拟,请其他同学来猜其表演的是那个拼音;亦或者其他学生发音,一个学生来进行形态模拟的表演的方式来进行拼音的游戏学习法。并且教师需要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褒奖,这个阶段的学生一朵小红花就可以使其完全喜欢上某个学科、某个老师。
通过游戏学习法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拼音形象化,并且能够使班级内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拼音学习中来,锁定期课堂专注力的同时还讲授了拼音教学的内容,是适合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教学、学习方法。
3.故事学习法
单纯的拼音教学并不能完全地达到教学目标,而游戏学习法和关联学习法也各有利弊,并非所有情况下可以适用,因此需要其他的学习方法作为补充,因此教师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进行拼音教学。例如可以将几个拼音编成一个故事,比如一个b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了头,然后他低下头变成了o,Y果由于没看路摔了一跤变成了p,由于摔得很疼p在地上打滚变成了q……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远超于学习的兴趣,故事学习法也迎合了学生的这个特点,并且通过故事将多个拼音间的形象特征联系起来,方便学生记忆。
二、拼音的趣味读法教学
学习拼音阶段的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强迫其理解各个拼音的发音规则和发音方法有些时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拼音的发音教学上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首先,可以将拼音的发音规则编写成一首儿歌,比如英语有26字母歌,这些儿歌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拼音的发音,并且儿歌朗朗上口,学生熟练后可以在平时没事或是上学的路上就哼上一两遍,也是其对拼音发音规则、发音方法的复习过程。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拼音发音比赛,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其进行拼音发音“又准又快”的比赛。发音比赛在帮助学生复习拼音发音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拼音发音掌握程度的过程,方便教师及时通过教学引导,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拼音发音,鼓励学生积极练习拼音发音。
三、拼音的趣味写法教学
拼音的读音、形态学习最终都需要落实在拼音的书写上,而拼音的书写就要求准确无误,这也是拼音趣味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每天的拼写练习、拼音书写听写在短时间内有效,但是长期执行下去,学生难免产生厌倦心理,但是拼写练习、书写练习又不可避免,因此拼音书写的教学的趣味化就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
首先,可以通过广播体操的形式使学生的拼写练习、书写练习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要活跃在校园中,用音乐的旋律引导学生用身体进行拼音拼写、书写等。既是拼音趣味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帮助其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教师带头进行课间活动,组织学生用身体模拟拼音形态,按拼音发音表排队表演或是组队游戏等。
最后,无论是游戏的方式、课间广播体操的方式,最终的落脚点都应当是纸上,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引导。最适合这个阶段的引导方式是“面包式”引导方式,即通过鼓励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想要在纸上书写拼音的急迫感。例如教师可以对拼音广播体操做的好的学生说,XX做的很美很准确哟,相信他/她在纸上写的也会很美很准确哟,其他小朋友要向XX学习哟。这类话看似幼稚,但是对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却十分有效。
四、运用课本中的插图帮助学生认知
无论处于什么类型的成长时期,人总是会对颜色鲜艳的图画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在新版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读音都配上了相对精美的插图,这就大大增强了它的直观性,学生们也可以根据插图分析出读音的意思。这个插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还可以成为帮助学习的一个有效工具,教师要利用起来这个功能,在课堂中实际的应用起来,比如利用幻灯片进行拼音教学等等,这都可以帮助小学圣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这样学习起来就容易很多。
参考文献:
[1]符小莉.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践行探讨[J].语文学刊,2013(8).
[2]张志娟.趣味教学法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2).
[关键词]苏轼作品 乐观旷达 壮志难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当下,不少中学生遭遇挫折后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诗歌具有强大的熏陶感染功能,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从中思考、领悟。语文教材中,作家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积极态度,为学生模仿榜样提供了可能性。榜样应充满生命感,不能只讲其优点,而对其缺点只字不提。
苏轼,是中学生的榜样。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上奏苏轼任职湖州后所进的谢上表,其用语暗讽朝政。接着御史李定等王安石一派的官员,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罪证,指控他有谋反之心。后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也称“乌台”,因御史台内柏树上多乌鸦筑巢栖息。这起文字狱被称为“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笔者查阅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发现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共有七篇。这些作品分别为元丰四年(1081)作散文《方山子传》,元丰五年(1082)作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赋《赤壁赋》、散文《游沙湖》,元丰六年(1083)作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而《游沙湖》中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所作的词即《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乐观旷达的精神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履险如夷,尽显其乐观旷达。
《游沙湖》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病愈后,与主治医生庞安常同游蕲水清泉寺。苏轼看见寺边兰溪的水往西流,作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告诉我们,纵使时光流逝,我们仍应老当益壮,奋发有为;“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不要因人老就唱起“黄鸡催晓”等消极悲观的歌曲。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轼去沙湖看田。他在归途中遇雨,便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而苏轼却持竹杖,穿芒鞋,一边吟诗长啸,一边逍遥前行。他不怕,只需一件“蓑衣”就可以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程中的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对天气变化毫不介意,实际上是他不为人生忧患而动摇的修养。
元丰五年(1082),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所游为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之地。由于当地传说赤鼻矶就是周郎赤壁,苏轼也不妨把它当成真的赤壁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壮美的大江,引发了苏轼对主帅周瑜的赞赏。周瑜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中从容指挥,最终打败曹操。而此时的苏轼,功业未成,早生华发,便感喟“人生如梦”。这种感触并非颓废和悲观,他最后还是做出了举杯邀月,酒酹于江的壮举。这一举动,与词中所写的壮丽江山、千古英雄融合在一起,营造了深沉、雄浑的意境。
元丰五年(1082)农历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并进行了一段精彩的主客间的对话。月下的主客问答,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两个层面。作为“主人”的苏轼,表现了他的乐观旷达;而作为“客”的苏轼,表现了他的消极悲观。先分析作为“主人”的苏轼。面对“客”所发出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主人”苏轼解释到,就像水会流逝,月有盈虚,生命就个体而言,是如此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既然这样,我们不如享受大自然,随遇而安,拂江上清风,赏山间明月。
元丰六年(1083),苏轼作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与好友在承天寺悠闲地观赏柔和的月景,庭中的月色如水般澄澈明净,“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微风吹拂,竹子和松柏在月光的照耀下舞弄着自己的影子。
二、壮志难酬的慨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苏轼被贬谪后,偶尔慨叹壮志难酬,也是可以理解的。
试分析《赤壁赋》中作为“客”的苏轼,他从眼前的赤壁壮景,想起了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了,他便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23-01
一、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往往蕴含在经典文学作品之中,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学生可以透过作品内容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感受书中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等社会面貌。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文化经典,而这些经典作品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因此经典作品的阅读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2.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展现,而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不仅是直观的现象展现,也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展现,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3.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是提倡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作品不仅是现实世界的展现,也是作家内心的写照,经典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鲁迅的《药》中作者便在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给读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4.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学作品借助语言来传达情感,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情感性、形象性、音韵性、含蓄型的语言表达中学习如何贴切的表情达意。同时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具化来传达感情,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发散形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使学生的的思维能力不受观念束缚,呈多向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
1.情境创设。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来营造相关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消除和作品的距离感,从而走进作品去体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情节的语言描述、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学精髓。例如:阅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只动唇、不加动作和不出声地传达话语,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语言的交流何其困难,从而深刻理解口不能说、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的海伦凯勒的思想情感。
2.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弦外之意需要读者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来深入理解,因此文学作品阅读中老师要抓住留白处引导学生合理联想,让学生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画面,从而进入作品境界、获得审美体验,并通过内心情感进行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在《木兰诗》的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木兰从军的无奈、拜见天子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让学生的脑中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情感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经历去感受作品思想、理解人物内心,通过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当学生用这种共鸣的体验阅读作品时,就能形成交互式的上升理解,从而更好地认知作品主旨、感受作品情感。例如:《羚羊木雕》阅读中,家长和主人公的矛盾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很相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并且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给予正确指引,让学生在认识作品的额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4.读写相结合。阅读文学作品是发现美的过程,写作文学作品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还要帮助学生创造具有学生自我个性的美。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深化作品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春》的阅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眼中的春天,通过自身眼中的春天和朱自清眼中的春天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优美语言的而同时提升写作技巧,享受创作喜悦。
5.对比阅读。把内容和形式存在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作品的各自特点,对比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品,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学生的联系思维。但是对比阅读中老师不能单纯地比较作品的相同和不同,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欣赏、应用。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蝉》和《贝壳》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挖掘生命意义和价值主题的学习中掌握散文的方法和知识,掌握借物抒情的散文结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三、结语
语文教育是双重的,既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激发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琳.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彦.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怎样通过作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从作文的这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1 在作文的目的要求中应该渗透相关德育意识,明确相应的德育目标
学生作文不外乎两个目的:其一是培养他们认识生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认识自己、辨别真善美及假恶丑,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充分完善他们的写作技巧,并以此为中介,培养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其自身智力潜能的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对而言,作文的思想内容更为重要,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内容的表达,总是承载着这样那样的思想意义,总是渗透着说话人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生活理念及对对象的特有看法。正是如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自由的驰聘空间。这样,才可能达到作文的真正的目的。总之,脱离了德育因子的学生作文(除应用文外)是没有资格称为作文的,而只能称为“文字游戏”,或叫“练字”。
2 重视作文布置过程,为他们做好作文品德的定位和情感理念的定向
布置作文的过程是德育过程,因此作文的布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能激活他们的思维的情感,使他们说想说的话,写心动之事,抒郁结之情。所以,在布置作文时,诸如写的事,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观点、情感理念等;把相应的德育目标渗透进去。必要时可念下水作文(不宜多念,因学生总爱模仿,所以容易妨碍其创新潜力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换言之,就是我们布置作文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的亲自经历和体验,力求深入其思想实际,找准他们思想实际与我们德育目标的联结点,使其言之有物,进而言之成理,顺理成章,把自己对自己的特有看法毫无遗漏地、充分地表现出来。只有布置这种形式的作文,才可能给学生以生活的启示,教师才可能从作文中真正了解到学生真正的思想动态,切不可出个题目了事,而是要充分发挥布置的“序幕”功能。
3 充分用好学生的作文过程,让他们在作文中有效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德育过程,因此,从见到题目开始,他们就会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材料储备,把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筛选出来,然后进行合乎逻辑、合理的调整、编排、组合及加工,使之能最大限度地为主题服务,这个过程就是构思。胸有成竹之后,再落笔,进行修改和定稿,这就是学生作文的主要过程。它是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进行自我反省,分辨真善美,审视假恶丑,逐步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笔下人物优良品行的赞美,对事件所展示的思想意义的提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的评价等,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生活观点和生活困惑,这是形成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作文的主体过程中,其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集中体现在一个“比”上。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因素,好的和好的“攀比”,好的和差的对比。人是在对比中成长的,在比中哭,在比中笑。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常常在作文中去和别人比,在“比”的过程中,他们常把自己的思想意识拔高一个档次,再用那个“理想的我”来和那个实实在在的你或他比,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看似滑稽可笑,其实,就在这个“比”中,学生进行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比较,那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作了一番对比,找出一个差距来,从而去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因此,这个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意识的主动自觉的提高过程,学生是以作文的形式把理想的我朝“完人”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的过程,从而找出完善自己的捷径并付诸行动,这正是用作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妙处所在:比得心甘情愿,悄无声息;改得信心十足,卓有成效。同时,正因为他们是学生,所以在作文中也常把其生活困惑显诸笔端,或是将书本知识与脱了节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或是对人们言行的思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为人师者应当十分留意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及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问题,因此,这也属于德育范畴。
4 重视作文的批改过程,用评语来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作文批改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德育过程,因为它是教师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并进行因材施教的具体过程,是两种思想、工作意识的无声交流,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不该瞟了一眼就了事,而是应当恨不能认认真真地写好评语,用心灵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从中真正受到健康情趣的陶冶和正确观念的影响。因为作文的布置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所以他们在作文中就必然会如实地反映出这样那样(社会家庭、个人)的问题来,由于学生各有其个性及经历,作文就会各有千秋,所以我们应当针对各个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的“交谈”,用评语肯定他们思想意识中那些积极因素,同时帮助他们把思想包袱卸下来,使其及时反省,从而奋力前行,以真正达到传道解惑的目的。
5 充分利用作文讲评过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作文讲评也是德育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学生和教师思想感情及认识水平的公开交流、比较的过程,是大众场合一种艺术的扬弃过程。每一次作文,总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作文之后不讲评,学生就失掉了一次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的机会,所以作文讲评也至关重要。作文之后,教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就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其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点拨牵引。抽读评点优秀作文,这对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讲评的这个环节也可以使学生来一个思想上和写作技巧上的小结,为下一步作文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同时也为进一步履行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古诗词不仅朗朗上口,还蕴含哲理。人生处于哲学的抽象中时,无不是容纳他的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交汇和定格。多情善感的诗人用诗的语言来感叹属于他的或成或败、或喜或忧、或舒泰或穷蹙、或恢宏或卑微的人生时,都摆脱不开这维系它、制约它、影响它的时空的制约,并以交互影响,交相感应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不同的是或用瞬息即兴的交感形式,“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拦”,或用抚今追昔,回首来程的追踪往昔的交感形式。而相同的是,他们都把这制约着人生的一定的时间流程和一定的空间领域,作为触绪有端的思想感情的载体,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地来观照身世,体味人生,因而最容易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从而赢得读者的共鸣和同情,往往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这些载有真情实感,真实经历和真知灼见的佳作,我们鉴赏时就需要还原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二、从诗词里面体会超凡脱俗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梅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梅从南朝开始,或在万丈冰雪铺天盖地的时候昂首怒放,清香袅袅,冰清玉洁,或在诗人墨客的笔下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梅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们心中的美神。比如我们纵观李煜在其一生前后期的词作中对春花感情的发展变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李煜所赏春花,颇值得玩味。请先看反映他前期生活之两首词的片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春花皆在“上苑”,京城之内,是君主李煜的居住之地。二是看花场景非同一般,是“花月正春风”,“忙杀看花人”。“正”,把浓丽无比的春景和春风得意的君王形象地勾画出来。“忙杀”,见出看花人之极高的兴致,也显示出春色之令人眼花缭乱的盛景。处于这种春色之中的李后主自有不同于常人的异样感受:“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在作者的心目中,“禁苑”的春色比人间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长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读者可以从李后主对自然之美的艺术拥抱中看到:春花是诗人李煜的欣赏对象,同时也是君主李煜无止享受欲望的象征。
在亡国惨祸成为现实时,作者痛苦地认识到,天堂般的帝王生活已一去不复返,这时他心中的春花便如泡沫一样破灭,如幻梦一般倏然而逝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寒雨暴风的欺凌,使得林花全部凋零,这不正是在政治上彻底失败的李后主心情的生动写照么?失去了帝位的李煜,已丧失了一切。因此他笔下的落花,不是一朵两朵之渐变式的消亡,而是大地一片惨绿愁红的骤然巨变!多少词人墨客写落花,真是千姿百态,各臻其妙。而李后主之“太匆匆”的“林花谢了春红”之所以不可替代,就在于它诗化了一个以帝王之眼看落花的词人之绝望心情。在另一首《浪淘沙》中,作者将其痛失天堂生活的心境更加袒露无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残红片片,无一遗留,被疾流的江水席卷而去。“天上”与“人间”的巨大落差,道出了作者一落千丈的悲鸣,揭示着春花般的天堂生活已永远成为过去。
三、享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宏大气魄
古诗词里面蕴含的气势与气魄,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大的憧憬。曹操诗歌的鉴赏也要结合他的创作背景,否则很难准确理解曹操的情感心志。比如对《观沧海》的欣赏就需要联系曹操的特殊经历和创作背景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意。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为了消灭与乌桓相勾结的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和解除北方边患,率军北征乌桓。到达无终时,大雨滂沱,沿海道路不通,乌桓又扼守险要,不能进军。他采纳田畴建议,佯作撤退。在白狼山打败乌桓。袁尚被太守公孙康斩首,辽西尽平。这年九月,曹操班师回朝。这首诗就是在途中写的。
《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之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大海有时波澜不惊,显得十分平静。在一碧万顷中,耸立着翠绿的峰峦。虽序属三秋,但草木未凋,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统帅和诗人的曹操,在乘危蹈险之后,伫立山巅,极目远眺,也算是偷得半日清闲了。但大海和心潮的宁静是短暂的,一阵秋风吹来,霎时浊浪排空,惊涛拍岸,诗人胸中也随之掀起了万丈波涛。他让想象插上翅膀,在广阔的宇宙中翱翔。“日月之行”四句,想象是那样奇特,又是那样逼真。大海浩瀚无边,日月从海上升起,又坠入海中,不是像在大海里运行吗?月明之夜,参斗横斜,极目远望,水天相接,灿烂的银河,不是像出自大海的胸膛吗?这时候,诗人与大海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希望自己真的像大海那样,囊括宇内,包罗万象,让天下豪俊如百川归海,投入自己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