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习期辞职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1 15:22: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习期辞职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习期辞职信

第1篇

很遗憾不能在公司继续发展。

在与公司正式签订合同之前,我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今我之请辞,既不为薪水待遇,亦不为制度约束,更不为人情世故,实为自身原因,个人问题为要。

如水的时光匆匆流走,一去不回。来公司的日子三月有余。这段时间,我经历了几次系统的学习,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学习。几个月下来,无论是从工作上还是为人上我都受益匪浅。但于我来说,选择一份工作并不是单方面因为要锻炼自己,而是觉得公司是一个平台,可以发挥我的特长,可以释放我的能量,可以实现我自身的价值,从而让我可以为公司谋取效益,增加利润。而时隔三月,我并未为公司谋取效益,增加利润,并未找到自身价值的所在,也并未感觉自己有多大的空间可以开发。

三个月中,我并没有为公司创造多大的价值。在经过认真剖析以后,我发现,三个月的时间,已经把我和工作的不适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性格、特长、爱好、专业并不能迎合公司这份工作的性质和需求,我也并不能胜任公司安排我的今后工作和去向。

我衷心感谢公司三个多月以来对我们的培养,感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帮助和照顾。即使是乍现的昙花也曾肆意的绽放过,即使是瞬息的流星也曾尽情的燃烧过。没有遗憾,没有怨言,便是一场圆满的出演。虽然我并未成功,但是我努力过。我在公司所接受的培养,这在我的一生之中都没齿难忘。会计是个华丽而精美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都该是最为精湛的表演,最为旷世的奇观。我深感自身能力不足,缺陷之深,不能在此跳出唯美的舞蹈。我会牢记领导叮嘱,枕着领导对我今后的期望,带着我对美好生活的深厚爱戴之情和无限感激离开公司这个舞台,永远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回味在公司这三个月教给我的一切。

真心希望领导可以批准我请辞的要求!

此致

敬礼!

第2篇

辞职申请书也称为辞职报告,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是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实用文体。一份恰当的离职申请书往往会使您的离职更加顺畅。

实习生辞职申请书1尊敬的图书馆各位老师:

大家好!请允许我以这样的形式向你们表达最深的敬意和谢意,并申请辞职。辞职完全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我觉得该为我3个月的图书馆实习生活划上完整的句号了。

截止到昨天的最后一班,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并在心中默默地向图书馆惜别。当然,这种离别只是一种工作关系的改变而已,我的心依然深深地维系着图书馆。今后,图书馆出现更多的将是我学习和求索的身影,我以同样的执着与热情期待我们的图书馆越建越好,能为学生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图书馆为我提供了这份工作,并感激阅览部老师3个月来对我的关怀与照顾。可以说,图书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恰到好处的帮助,使我渐渐地在惠大适应过来,并不断地学习成长。图书馆简直就是我的衣食父母,这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学习上和精神上的。最后,无论多么不舍得,孩子长大了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他必须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而我,也终究要学会面对离别。各位老师,可能有点辜负你们的期待了,你们都希望我能做完这个学期,但我却在此时退出,为此我深感歉意。实因一张张新的面孔的出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离开,图书馆实习工作已经顺利地实现了级际替换,我也应该把机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在这一个多月的工作中,我确实学习到了不少东西。然而工作上的毫无成就感总让自己彷徨。我开始了思索,认真的思考。思考的结果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或许自己并不适合电视采编这项工作。而且到这里来工作的目的也只是让自己这一段时间有些事可以做,可以赚一些钱,也没有想过要在这里发展。因为当初连应聘我都不知道,还是一个朋友给我投的资料,也就稀里糊涂的来到了这里。一些日子下来,我发现现在处境和自己的目的并不相同(一个月工资还不够您扣的,当然也不够一个网站的制作费用)。而且当初您好说的网线端口的事情一直没有音信了,开课的事也没有听说。我一直以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还不如不做,现在看来,这份工作可以归为这一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白白浪费掉了。我想,应该换一份工作去尝试了。

时光荏苒,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在希达公司的工作使我真正从校园踏上了社会。在希达工作经历带给了我很多愉快的记忆,也带给我人生经验的增长,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离开对于我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损失!

如果因为我的离开而给各位老师带来什么不便的话,也只好敬请各位老师的原谅,我只能抱歉地说一声“老师辛苦了!”,我会在心中一直感谢你

们的,感谢你们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送给了我那么多。我暂时无以为报,只能祝福各位:“好人一生平安!”。谢谢!

此致

敬礼!

__x

20__年__月__日

实习生辞职申请书2尊敬的陈经理:

您好! 我是贵公司的实习生__x,在贵公司业务如此繁忙的时候,我给您写这份申请,提出辞职,实属不该,但我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我继续在贵公司工作,于贵公司,与我自己都不利希望您在百忙之中能够审阅我的申请,并批准

经过这两天的工作,我发现我不大适合这份实习工作起初我是向贵公司申请助理或者文员工作,后经您抬爱,做了这份为移动公司做促销的工作开始,我只是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全面接触社会,增长一些工作经验,同时也挣一些基本的生活费用可是经过这两天,我发现我不能再继续做这份工作了原因如下: 一、正如您所知,我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公司的英文编辑,虽然没有工资,但我却能结合我的专业学到很多相关的工作经验如果我继续再在贵公司待下去,我觉得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做好这两份实习工作这样到头来,反而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二、正如您对我的评价,我口才很差也许您还没注意到,我每当紧张时,会略有些口吃我知道通过做促销工作可以锻炼我的口才,但是我觉得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适合做这份工作,我天性好静,喜欢读书,写作可是这两天的工作使我的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规律,所以我决定申请放弃这份实习

三、我本想到贵公司经过实习,能够获得一些办公室内的工作经验而经过这两天,我发现现实的情况与我所希望的有所偏差我是一名学生,而我不能在实习工作中展现我的特长,所以我觉得这份实习并不适合我 基于以上三点,我决定在此向您提出辞职申请因为我觉得我越早申请辞职,对贵公司带来的麻烦就越少不过,我可以推荐我的堂弟做这份工作虽然他只是中专学历,但是他能吃苦、有胆识,并且新出学校,有一股闯劲

最后,我很感谢您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在这两天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结交了这几位能够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好兄弟、好姐妹我很钦佩他们,我也很惭愧,因为我无法与他们一样胜任这份工作

我衷心的感谢您对我的关照!愿您和您的家人天天有个好心情,工作顺利!祝各位领导和同事身体健康,心想事成!祝贵公司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__x

____年__月__日

实习生辞职申请书3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首先致以我深深地歉意,怀着及其复杂而愧疚的心情我写下这一封辞职申请书,很 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公司提出辞职, 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原因, 不能在公司继续工作不 能与公司共同发展进步!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在公司已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也到了我毕业的时间,几个之前共 同考研一战失利的同学相继共同思索将来, 最终决定一起复习再考一年。 而如果边工作边复 习看书的话, 怕会即影响工作的效率又影响复习的效率,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辞去 工作全心复习考研。 在公司实习上班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全职工作, 很感谢公司能提供给我这样一个实习的机 会。

在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里, 不仅学习到很多的专业技能知识, 还学到了更多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世态度等,为自己以后更好的从学校踏入社会打上了很好的基础。从刚开始在 data 组做数据收集工作学到了团队相互合作共同、合理分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了好的工作 态度;后来转到 KPO 组学习 SAS、UNIX 等专业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能知识,接触数据分 析项目,在同事的帮忙和教导下,让自己了解并学会使用了除 SPSS 软件之外更多的数据分 析软件,把自己领入数据分析的门槛,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铺垫。为此,再次感谢公 司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给我,也感谢公司所有同事给予我的教导和照顾! 我知道我的突然辞职会给公司造成不便, 对此我深表抱歉。 我已准备好在六月三十号辞 职从公司离职,我将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工作交接,以减少因我的离职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非常珍贵。 将来无论什么时候, 我都会为自己曾经在公司实 习而感到荣幸。 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再次对我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 同时我也希望公司能够谅解, 对我的申请 予以考虑并批准。

此致

敬礼!

__x

____年__月__日

实习生辞职申请书4尊敬的上级部门:

您好!

我是这次假期来公司的实习生,时间飞逝,距离我入职到现在也已经有2个月了。从刚开始入职前的培训到现在能够单独完成作业,期间我都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工作上的经验还是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

公司就好比一座灯塔,给了我们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但是朝向光走去的时候,身后总会有影子,我稍一回头,便见了自己的影子。

但是这影子非常的迫切跟随,需要妥善处理,作为一名学生,以学习为主,而学习是需要资金的投入,这个月的二十号便是助学贷款的截止时间,深知实习期快到,但是时间上的冲突是之前没预算到的。实习生辞职申请书。所以在此之前辞职回去办理有关手续,顺利申请助学贷款。希望上级部门批准。

或许还不够时间让我融入公司企业潮流,认识公司企业文化,理解公司企业规范,树立公司企业理念,但是公司特有的文化必然让我学无止境。

相信公司是一本陈年的书籍,蕴涵着独特的思维与,相信公司这面风帆可以载着它的员工通向更好的彼岸。感谢上级对我们实习生的培养与关心。即使是乍现的昙花也曾肆意的绽放过,即使是瞬息的流星也曾尽情的燃烧过,我接受了公司的培养,这在我人生画谱上描上了难忘的一笔!

最后希望上级部门批准我的请辞!

此致

敬礼!

辞职人:__x

20__年__月__日

实习生辞职申请书5尊敬的吴主任:

您好!

很遗憾在这个时候向中心正式提出辞职,或许我还不是正式职工,不需要写这一封辞职信,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公司了。来到广告中心也快两个月了,开始感觉中心的气氛就和易个大家庭一样,同事相的融洽和睦,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这些是我在课堂无法学到的,虽然也有不快的时候,但我已慢慢学会化解一切。在这两个月的工作中,我确实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然而工作上的毫无成就感总让自己傍徨。我开始了思索,认真的思考。思考的结果连自己都感到惊讶dd或许自己并不适合电视采编这项工作。而且到这里来工作的目的也只是让自己这一段时间有些事可以做,可以赚一些钱,也没有想过要在这里发展。因为当初连应聘我都不知道,还是一个朋友给我投的资料,也就稀里糊涂的来到了这里。一些日子下来,我发现现在处境和自己的目的并不相同(一个月工资还不够您扣的,当然也不够一个网站的制作费用)。而且当初您好说的网线端口的事情一直没有音信了,开课的事也没有听说。我一直以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还不如不做,现在看来,这份工作可以归为这一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白白浪费掉了。我想,应该换一份工作去尝试了。

我也很清楚这时候向中心提出辞职于中心于自己都是以个考验,中心正值用人之际,不断有新项目启动,所有的前续工作在中心上下极力重视下一步的推进。正也是考虑到中心今后在各个项目安排的合理性,本着对中心负责的态度,为了不让中心因我而造成失误,我郑重向中心提出辞职。在剩下的这几天里,我会把工作做好,认真完成它。离开中心,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确实很舍不得,特别是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但是我去意已决,我恳请中心领导允许并原谅我的决定。祝愿中心事业迈向更高一层楼!

此致

敬礼

第3篇

创新发展经验之一:融合型的“和谐促进会”

慈溪市现有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之比几近1∶1,目前所有的村(社区)都成立了“和谐促进会”。“和促会”的建立,旨在探索新老市民社会融合机制,会员主要由村干部、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社区保安、村民代表、出租私房房东、私营企业主等组成,协会受镇(街道)党(工)委指导,由村党支部(总支)、村民委员会、经济合作社管理和协调。“和促会”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会员通过促进会获得更多表达、参与、培训、决策的机会,这是一个信息传播、双向沟通、自我规范、社区认同的过程。

“和促会”是外来人口自主管理、新老市民共同管理,实现多元融合、一体发展与协同治理的发展模式。它通过民意恳谈会、议事会等形式组织新老居民共谋社区事务,听取意见与建议,加强居民与外来人员的交流,增进新老居民间的融合。它的优势功能在于为会员提供表达诉求和彼此沟通的渠道和服务平台,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创新民意表达机制,有效解决因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而产生的多种矛盾和问题,成为慈溪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创新发展经验之二:互助型的“老年人协会”

“老年人协会”是各地较早成立的普遍性的社区社会服务组织,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普遍发挥着重要作用。慈溪市的“老年人协会”紧紧围绕社区互助优势,以自我服务激发参与热情,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能力。“老年人协会”成员由居委会主任、离(退)休干部代表、老协会代表、志愿者代表组成,目前“老年人协会”内部普遍组建了若干个为老服务组,为老年人推出了多种服务。如医疗保障组,提供医疗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文化教育组,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服务;生活照料组,提供及时的生活照料服务;权益维护组,提供法律宣传和权益维护服务;养老保障组,提供养老保障等方面服务。

“老年人协会”坚持“以老养老”理念,实行自主养老与外部关注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以老养老”的理念更加突出自我服务,能够激发参与热情,提高老年人参与度,从而把社区中大量老年人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提供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自身需求,这比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创新发展经验之三:监管型的“环保志愿者协会”

近年来,慈溪市陆续成立了一批“社区环保志愿者协会”,它是以社区环保志愿者为主要成员,以“绿色社区”、“和谐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工作为载体,引导和发动居民参与“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协会通过开展植绿补绿、小区环境大扫除、拣拾白色垃圾等环保公益活动,通过定期开展污染源排摸和监督,引导社区内居民及单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营造绿色家园,在社区(小区)形成了更直接、更到位、更有效的环保自治监管队伍。

“社区环保志愿者协会”是承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推动社区事务治理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方向演进的协同治理发展模式。“环保志愿者协会”发端于社区居民,在发现需求信号、提供非规模化管理和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协同社区居委会完成部分社会管理(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等)职能,不仅增强了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在承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中发挥了重要的协同功能,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又促进了社区自治发展。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启示

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和积极培育。慈溪社区社会组织的典型案例和创新模式表明,具有公益性、自治性、微型性等特征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基层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我市当前推动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但总体来看,目前慈溪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面临着发育良莠不齐、功能结构简单、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资源整合有限等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支持作用,共同推动发展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同时,要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创新典型,促进先进经验与区域特色相结合,不断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强化社区社会组织自治和自主自律的能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是成为能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拥有自主自律能力的自治主体。因此,当前社区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首先,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组织结构,这是社会组织得以有效运转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规范;其次,要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组织功能结构,提高服务力,这是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职能作用的核心支撑;第三,要加大组织运营和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居民参与度,形成社区居民共同支持的发展氛围。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政府在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中要加强引导作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让渡空间。政府要加强分类指导,比如对服务类的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提供服务项目;对维权类的要采取政策引导、法律服务和业务指导等方式;对社会事务类的要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政府购买岗位、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等方式。政府也要不断完善与社会组织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框架。同时,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里,政府更要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系统探索;扩展使用;创新性使用;促成机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07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40-08

Deep Usag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nctruc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Yang Hai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The loss of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s due to underutilization within enterprises has attracted great concerns and interests of researchers to study the deep usage of information system(IS).This paper firstly elucidated the origin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IS deep usage and applied a classfication framewok to summarize the connotation of IS deep usage in extant literature.Secondly,the paper analyzed the infuencing factors of three types of IS deep usage,that was,system exploration,extended use and innovative use.It showed that these factors included four major components:job/task,system,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user.Finally,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to construc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deep usage;system exploration;extended use;innovative use;incentive mechanism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IT)在企业或组织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IT,按照资金投入、技术程度等因素,有复杂和简单IT之分。学术界将实施过程需要较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技术上相对复杂、需要跨部门协调、并涉及业务流程改进的信息系统(IS)界定为复杂信息系统,其他简单易用的应用软件或软件工具界定为简单信息技术[1-2]。现代条件下,绝大多数的企业信息系统(如,ERP、CRM、SCM、HRM等)都属于复杂信息系统,其在功能、技术以及流程配置灵活性等方面日趋完善。倘若企业成员对这些复杂信息系统仅仅作为日常惯例或基础性的简单使用,则会限制系统潜能,无法实现企业预期的信息化管理效益。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数量不断攀升,但是其带来的效益却与预期相差甚远。有研究表明,国内80%~90%的企业信息系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完全失败[3]。国外研究显示,超过60%的企业信息系统因未充分使用而没有实现预期投资回报[4]。Benlian(2015)研究也指出,多数企业或组织仅利用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或应用水平低下[5]。从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来看,员工在使用企业信息系统过程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IS价值的发挥,而深层次使用是充分发挥IS内在潜能、提升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信息化深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行为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利用一个分类框架对现有研究中所提到的IS深层次使用行为进行区分,并在分析企业成员IS深层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外部刺激培养员工的内部兴趣和对行为的控制力,最终通过内部力量激发员工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促成机制。

1IS深层次使用行为概述

1.1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产生

1.1.1三阶段演进视角

根据Jasperson等(2005)[6]提出的信息技术采纳和使用的三阶段模型,IT/IS从最初被企业或组织接受到员工的深层次使用主要历经3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组织决定采用某一项信息技术。该决定可能是企业在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力下自愿作出的,也可能是在政府机构、竞争者或合作者等的强制要求下作出的。第二阶段,个体成员在组织购入和安装好某一项信息技术后作出采纳决定,即个体成员承诺使用该项信息技术完成既定工作任务。该决定可能是在自愿情况下作出的,也可能是在强制使用情况下作出的。个体成员在强制使用情况下作出采纳决定是因为企业将IT/IS嵌入到员工的工作系统中,要求员工必须使用该IT/IS完成工作任务。第三阶段,个体成员积极地探索、使用甚至深层次使用该项信息技术的某种或多种功能,该阶段个体成员的行为活动统称为“采纳后行为”。其中,深层次使用行为调个体成员在自愿情况下利用和挖掘现有IT/IS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阶段的采纳后行为是基于个体层面的采纳而言,区别于第一阶段的组织层面采纳。

1.1.2六阶段演进视角

信息技术实施六阶段模型最早是由Kwon & Zmud于1987年提出的,该模型将IT在企业中的应用分为起始(Initiation)、采纳(Adoption)、适应(Adaptation)、接受(Acceptance)、使用路径(Routinization)和使用融合(Infusion)6个阶段[7]。在此基础上,Cooper & Zmud于1990年对模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8]。各阶段的详细流程说明和成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前3个阶段(起始、采纳和适应阶段)反映的是组织对IT/IS的采纳过程,接受阶段反映的是个体用户对IT/IS的采纳,学者们倾向于采用基于意向的模型来解释组织和个体的采纳决策[9-12]。从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员工对IT/IS的初次使用应该发生在接受阶段之后、使用路径阶段之前,然而,也有学者将初始采纳/接受行为等同于初次使用行为[13],一些学者认为IT/IS采纳后的初次使用行为是对初始采纳/接受行为的重复和扩展[14]。使用路径阶段的IT/IS使用行橹饕表现为持续性使用行为和习惯性使用行为,该阶段表示组织成员对IT/IS的使用已成为日常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尽管对于面向消费者个体服务的IT/IS,个体用户的持续使用或重复购买行为是期望的结果,但是对于面向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IT/IS,使用路径阶段并不是最终结果,企业要想利用IT/IS提升竞争力,使用融合阶段是必然结果。使用融合阶段表示员工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更深入、更完整的使用以支持更广泛的工作任务需求[15],是最能体现系统使用价值、提升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关键环节。该阶段员工对IT/IS的使用是一种深层次使用,充分体现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涉及两个层面的采纳:一是组织层面的采纳;二是个体层面的采纳。组织层面的采纳并不能保证个体成员接受、使用甚至深层次使用某一项IT/IS,这为解释大量企业信息系统“买而不用”的现象提供了依据,因此,要将研究重点从“建系统”转向“用系统”。其次,员工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随着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拥有了以不同方式使用企业信息系统的潜力,员工对IT/IS的初始采纳/接受行为、初次使用行为以及持续性使用行为等是实现企业IT/IS价值的基础,而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的明显提升更多依赖于员工对IT/IS的深层次使用,即要鼓励员工对企业信息系统“用尽其能”。

1.2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内涵

由于研究环境和研究问题不同,学者们对IS深层次使用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Saga等(1994)把使用融合阶段的IS使用称为“超常规使用”,并将其依次区分为3个层次:扩展使用(Extended Use)、整合使用(Integrative Use)和新生使用(Emergent Use)[16]。其中,扩展使用是指使用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不局限于IS的常规功能,试图更广泛地使用IS的多种功能;整合使用是指使用者利用IS来建立和完善不同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新生使用是指通过使用IS来完成在采用IS之前被认为是不切实际或难以识别的工作任务,强调使用方式的新颖性[17]。Singletary等(2002)提出“意料之外的使用”(Unanticipated Use),指使用IS新功能去完成新的任务[18]。Ahuja等(2005)提出“IT创新性尝试使用”,指个体尝试以新的方式使用IT[19]。Burton-Jones等(2006)提出“深度结构使用”,指使用者对IS的使用达到了充分利用IS深层结构特征的程度[20]。Wang等(2006)提出“深层次使用”,指使用者寻找多种方法充分使用信息系统[21]。Sundaram等(2007)指出个体对企业信息系统有3种使用方式,即初始使用、惯性使用和全面使用。其中,初始使用指用户使用IS的频率;惯性使用发生在使用路径阶段,指用户整合IS到常规工作模式的程度;全面使用发生在使用融合阶段,指用户充分发挥IS潜能来提高个人生产力的程度[22]。秦敏等(2011)提出“IT创新使用”,指员工挖掘、拓展现有IT更多功能用法,或以新颖的方式来使用IT,以支持完成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活动行为[2]。Thatcher等(2011)提出“有意探索”,指用户有意或有目的地探索使用IS完成工作任务的新方法[23]。Bagayogo等(2014)提出“增强使用”,认为增强使用包括使用之前未使用的功能、利用IT完成新的任务、利用IT的扩展功能等[24]。Liang等(2015)提出“系统探索”,指用户寻求和试验新功能以及以创新方式使用IS的程度。鉴于这个定义,系统探索行为具有学习性和适应性[25]。尽管上述概念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现有IT/IS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支持组织各项业务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益。因此,国内外学者常用“深层次使用”来代表使用融合阶段个体的IT/IS使用行为[15,26-27]。

1.3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分类框架

企业信息系统(如:ERP、CRM、SCM等)是一种多功能、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员工在利用IS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时往往需要一组功能的辅助,而不是单独使用某一个功能。使用路径阶段的行为特点是对已知事物的重复,因此,该阶段用户的功能集是相对固定的;使用融合阶段的行为特点是员工从事主动的认知思维活动,通过学习去探索和试验以往不知道的系统功能[17],因此,该阶段用户的功能集是动态的,即用户运用不同方式对使用路径阶段的功能集进行修改,产生新的功能集,每一种新功能集对应使用融合阶段的一种具体使用行为。

根据IT社会结构相关理论[28-29],信息技术内含的社会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结构功能(Content)和功能集的精神(Spirit)。结构功能是指由信息技术提供的特定类型的规则、资源或性能。精神是指技术功能集中蕴含的价值和目标,代表了技术开发者关于用户如何使用该技术的意图。信息技术的社会结构在实践中有可能重现,也有可能被修改或提升。由于使用路径阶段的行为特点是对已知事物的重复,因此该阶段实现了信息技术社会结构的重现,而信息技术社会结构的修改或提升往往发生在使用融合阶段。该阶段用户对功能集的修改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功能集的内容(Content)的修改和对功能集的精神(Spirit)的修改[30]。前者包括功能增加和功能替代两种修改方式,不存在功能减少的修改方式;后者包括功能合并(Feature Combing)和功能重设(Feature Repurposing)两种修改方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分类框架,见表2。

从表2可知,企业复杂信息系统环境下用户深层次使用行为可分为3类,分别是:功能扩展使用、功能替代使用、功能合并使用以及功能创新使用。通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发现围绕企业IS深层次使用这一研究主题,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扩展使用和创新性使用。此外,根据使用者在融合阶段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有学者提到了系统探索行为[23,25],认为系统探索是一种发生在使用融合阶段重要的个体行为模式,它先于扩展使用和创新性使用行为产生。系统探索不需要直接完成工作任务,它是对IS新功能、功能新用途的探索和试验,为扩展使用与创新性使用提供了有效性保障。

2企业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系统探索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系统探索是指个体主动探索、试验IS的新功能,以及探索创新性地使用IS功能的方法。根据有效使用理论,系统探索能够推动有效系统使用,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会使系统与任务之间有更好的匹配[31]。Thatcher等(2011)考察了信任对知识管理系统用户探索意向的影响,发现对IT的信任以及对IT支持的信任(Trust in IT Support)通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对用户探索意向产生显著影响[23]。Maruping等(2012)跨层面考察了团队氛围对员工探索性使用协同技术的影响,发现团队学习氛围正向影响员工对协同技术的探索意向,而团队授权氛围对员工探索意向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为团队授权氛围给予员工极高的工作自主性,高水平的工作自主性使员工有权决定是否尝试探索IS功能,但由于探索IS功能是一种角色外行为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用户往往选择完成本职工作。该研究还发现,男性对协同技术的探索意向比女性更强[32]。Ke等(2012)考察了内在动机和组织杠杆对用户探索性使用企业系统(Enterprise Systems,ES)功能的影响,发现内在享乐动机对用户探索和探索过程的满意度都产生积极影响,而内在规范动机对探索无明显作用,原因是:内在规范动机使个体更关注行为的恰当性和关联性,系统探索行为属于角色以外的创新行为,受到规范动机的影响后发生的概率较低。而从组织杠杆的角度来看,工作自主性能激发用户内在享乐动机,组织社会化程度对内在规范动机也产生正向直接影响[33]。上述结果表明,企业或组织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干预强化用户探索ES功能的内在动机,进而激发用户的系统探索行为。Liang等(2015)结合任务变量、系统变量和组织环境变量考察了员工对ERP系统的探索行为以及该行为如何影响员工的系统扩展使用。实证研究发现:工作自主性和任务多样性对员工ERP系统的探索行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系统复杂性和组织创新环境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ERP系统探索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组织创新环境正向调节ERP系统探索行为与系统扩展使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25]。

2.2扩展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扩展使用是指用户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不局限于IS的常规功能,更广泛地使用IS的多种功能。Hsieh等(2007)整合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对成功运用ERP系统两年以上的大型制造企业中员工的扩展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扩展使用行为都产生正向影响,且感知易用性的作用更强;而满意度对扩展使用行为的作用被感知易用性弱化[1]。Hsieh等(2011)考察了员工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扩展使用,发现员工对技术质量、服务质量的感知正向影响员工扩展使用行为[34]。Kim等(2014)认为心理授权代表了用户的动机和挖掘信息系统最优潜能的权力,发现工作环境影响心理授权的形成,进而影响信息系统的扩展使用[35]。Hsu等(2015)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视角,考察了员工对ERP系统的U展使用,发现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对员工扩展使用行为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尽管对扩展使用无直接影响,但它正向调节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与员工扩展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36]。

2.3创新性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创新性使用是指用户以新颖的方式使用IS功能,发现该功能的新用途。Ahuja等(2005)研究发现,任务超载和自主性是IT创新性尝试使用的前置动因[19]。秦敏等(2011)基于需要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考察了员工对复杂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发现专家网络连结、信任、生存需要和成长需要对员工创新使用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2]。Wang等(2013)研究发现,不论是在ERP技术环境还是商务智能技术环境,IT自我效能都正向调节感知有用性与创新性使用之间的关系。同时,个人IT创新能力正向调节商务智能技术环境下感知有用性与创新性使用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ERP技术环境下满意度与创新性使用之间的关系[37]。Li等(2013)以动机理论为视角考察了员工对商务智能系统的创新性使用,发现内在动机(获取知识、寻求刺激)比外在动机(感知有用性)更能激发员工对商务智能系统的创新性使用[38]。宋宝香等(2014)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对IS创新使用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员工IS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创新使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9]。Wang等(2014)考察了个体吸收能力和组织杠杆对IS创新性使用的影响,发现个体识别新IS知识的能力、吸收与转换有价值IS知识的能力、运用已吸收IS知识的能力均正向显著影响IS创新性使用;而从组织杠杆角度看,工作自主性对上述3种吸收能力都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奖励的公平性对吸收和转换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都产生正向显著影响[40]。

此外,Clark等(2007)认为ERP系统采纳后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ERP系统自身特点以及相关工作培训对ERP系统的拓展使用、探索使用都产生积极影响[41]。Sun(2012)研究发现,新环境(如:新的工作任务、新的技术环境以及他人的使用等)会迫使用户积极思考自身的IS使用行为并做出相应地调整[30]。Bagayogo等(2014)结合用户变量、系统变量和任务变量考察了IT采纳后的增强使用,对个人知识、任务特征和IT类型如何推动增加使用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4]。秦敏(2014)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员工IS深层次使用行为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员工IT支持密度、IT支持中心度和行为意图直接影响员工深层次使用行为。同时,企业内部工作需求以及IT需求的频繁变动也会对员工IS深层次使用产生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组织层面上的工作任务以及目标定位对个体层面IS使用活动的导向作用[26]。Benlian(2015)考察了个体对IT功能的使用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发现任务驱动下用户对IT功能的使用会呈现出增长率递减的非线性增长趋势。在IS使用初期,为了更熟悉该系统的功能潜力,用户会努力在功能层面上扩展IT使用;而在IS使用后期,用户会逐渐感知任务需求与系统功能之间较高的匹配度,倾向于使用一组固定的功能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收益,该阶段用户对IS功能的扩展使用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5]。Kim等(2016)研究发现,用户的情感性承诺正向影响企业IS融合,且技术任务匹配度、技术自我效能和任务自主性都对用户情感性承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42]。

综上所述,企业IS深层次使用主要受到工作/任务特征、系统自身属性、组织环境以及个体因素这4个维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

3企业IS深层次使用行为促成机制构建

纵观国内外关于IT/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解释上,并没有重视对行为的干预管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分析和解释行为及其作用机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个体行为。深层次使用是个体对新想法的尝试与检验,是一种角色以外的创新行为,需要个体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但却很难判断行为效果,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只有内部动因足够强烈,员工才会对企业IS进行深层次使用。然而,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兴趣毕竟有限,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外部刺激给予强化,逐步培养员工对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兴趣和对行为的控制力,最终通过内部力量促成深层次使用行为。结合上文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应从以下6个方面建立员工IS深层次使用行为促成机制。

3.1提高员工工作自主性,拓宽任务多样性

工作自主性是指员工自我感觉到能够独立控制自己的工作,包括决定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工作时间和地点以及付出多少努力等。工作自主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深层次使用。同时,工作自主性让员工有权决定当前IS应该完成的任务范围,当他们发现IS存在技术-任务不匹配时,就会对IS进行功能集内容或功能集精神的修改和调整,以充分发挥IS潜能。因此,管理者需要赋予员工相应的决定工作方法和进度的权利,让其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IS深层次使用活动。此外,管理者需要赋予员工相应的决定如何使用和监管企业IS的权利,适当减少对员工系统使用过程的控制。简言之,管理者需要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性和技术使用自主性。任务多样性是指员工工作任务类型的总和,它为员工深层次使用行为创造了条件。任务类型的多样化促使员工使用IS不同的功能和模块,员工对IS功能使用得越多,就越了解和熟悉IS运作,进而激发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动机。当任务多样性水平较低时,一组小的系统功能集就能满足员工的工作任务需求,然而,这种对IS功能的简单、重复使用往往会使员工产生无聊、倦怠等情绪,不能激发其深层次使用IS的踊。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向员工当前工作中添加适当的任务活动或要求员工和工作团队之间进行合作以拓宽员工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3.2设计个性化的培训项目,提高员工IT/IS知识技能复杂性是企业IS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企业IS拥有丰富的功能集以及功能的可配置性、可扩展性等。以往研究实证检验了系统复杂性与用户采纳和使用之间的负向关系,普遍认为系统复杂性给用户带来了知识和能力障碍。然而,企业IS的复杂性是员工深层次使用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用户有能力征服系统复杂性,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会减退。已有研究[23,34]表明,感知易用性对IS深层次使用产生正向影响。因此,管理者需要对现有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知识储备和技能,打破员工深层次使用企业IS时所面临的知识和技能壁垒。具体而言,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任务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培训项目。例如,针对工作自主水平高的员工,由于他们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因此培训项目的设计要坚持“拉”(Pull)原则,让其有选择地学习新技能;针对任务多样性水平高的员工,培训项目的设计要坚持“推”(Push)原则,以此来减轻员工的认知负担。

3.3培育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

组织创新氛围是指个体对组织环境的创新支持程度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员工相信他所在的部门或工作团队鼓励其进行深层次使用行为以及对该行为所带来风险的容忍程度。IS深层次使用行为是对新想法的不断尝试和检验,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而组织创新氛围使这种风险变得正常化和合理化,给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管理者可以通过给予口头表扬和相关的资源供应鼓励员工的IS深层次使用行为。同时,管理者要容忍员工的失败,鼓励其成功的做法。一方面,带头培育一种心理安全的氛围,确保员工在尝试失败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失;另一方面,对那些通过深层次使用企业IS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管理者需要鼓励和促进工作小组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召开正式和非正式的会议来讨论新的想法、总结失败的原因,开放的信息流和良性谈论有利于激发员工IS深层次使用行为。

3.4从员工的需求和个人特质出发,设计多元化激励方案组织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组织对这种角色外行为的不认可是阻碍员工深层次探索并使用企业IS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对IS的深层次使用是一种角色以外的自愿行为,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倘若没有激励因素的刺激,员工往往不愿从事深层次使用活动。为了充分发挥IS潜能,激励机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文化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方案。物质激励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物质诉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物质生活质量,主要通过工资水平、薪酬福利等激发员工深层次使用行为的积极性。精神激励是一种高层次的激励手段,其目的是满足员工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将员工通过深层次使用IS实现工作绩效的明显提升与晋级、评先等联系起来,并强调多元化的声誉激励模式,加大声誉、名誉的无形价值。文化激励是指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效劳的献身精神[43]。

3.5加强信任导向的IT管理

有研究表明,个体对IT的信任以及对IT支持的信任有利于形成积极信念,进而对个体的系统探索意向产生促进作用[23]。秦敏等(2011)研究发现,员工对IT同事及上级主管的信任能促进员工对IT的创新使用[2]。因此,管理者要重视培养员工的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一方面,员工对IT的信任反映的是系统质量,表现在功能性、可预测性和有用性等方面,管理者可以通过IS更新升级、邀请员工参与技术改进等方式提升员工对IT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员工对IT支持的信任反映的是服务质量,IT支持部门不仅要为员工提供入门培训,还要在IT扩散后提供相应地跟踪服务以提升员工对IT同事的信任。

3.6重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系统使用常表现为个体行为,但由于企业IS本身使用的复杂性、集成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员工在使用企业IS过程中需要与内部其他成员进行积极沟通与交流。围绕IS使用活动,员工之间会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IT 社会网络关系,员工们在该网络中进行IT工作交流与协作。在IT社会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员工往往拥有IS更多知识、信息和相关资源,比其他员工更理解和知道如何有效应用IS,可以给予网络中缺少IT支持的员工更多实质性帮助与指导。因此,管理者需要重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重视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使IT网络中相关信息、知识和资源得以顺利流通,在企业成员间形成对深层次使用活动的积极共识情感。

4结语

大量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大幅度投资并没有带来企业绩效的明显提高,究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未尽其用,深层次使用行为研究由此拉开了序幕。深层次使用行为发生在IT应用阶段模型中的使用融合阶段,其本质是个体对IT社会结构(结构功能和功能集精神)进行修改。围绕企业IS深层次使用这一研究主题,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系统探索行为、扩展使用和创新性使用行为。通过分析企业成员IS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员工IS深层次使用受到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共同作用,且内在动因是行为的直接驱动力。考虑到个体内在兴趣的有限性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笔者提出了利用外部刺激培养员工的内部兴趣和对行为的控制力,最终通过内部力量促成员工IS深层次使用行为。目前从微观的功能层面研究个体对复杂信息系统的深层次使用行为尚处于胚胎阶段,研究者对此类行为前置动因的抽取深度和广度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抽取面向不同信息技术环境的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前置动因,并且进一步明确深层次使用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考察不同使用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深层次使用行为促成机制。

参考文献

[1]Hsieh P A,Wang W.Explaining employees extended use of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3):216-227.

[2]秦敏,黄丽华.员工IT创新使用形成机理:需要理论和社会资本视角[J].软科学,2011,25(7):50-55.

[3]王念新,葛世伦,苗虹.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互补性及其绩效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3):166-175.

[4]Veiga J F,Keupp M M,Floyd S W,et al.Th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enterprise system users pre-adoption expec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post-adoption proficient usage[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4,23(6):691-707.

[5]Benlian A.IT feature use over time and its impact on individual task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5,16(3):144-173.

[6]Jasperson J S,Carter P E,Zmud R W.A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st-adop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abled work systems[J].MIS Quarterly,2005,29(3):525-557.

[7]Kwon T H,Zmud R W.Unifying the fragmented model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In:Boland R J and Hirscheim R A(Eds).Critical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New York:John Wiley,1987:227-251.

[8]Cooper R B,Zmud R W.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research: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pproach[J].Management Science,1990,36(2):123-139.

[9]Mayeh M,Ramayah T,Mishra A.The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ERP adoption[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6,119:58-69.

[10]Liu H,Ke W,Wei K K,et al.Influence of power and trust on the intention to adopt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5,53(1):70-87.

[11]Autry C W,Grawe S J,Daugherty P J,et al.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 and breadth on supply cha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adop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6):522-536.

[12]Liu H,Ke W,Wei K K,et al.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the firms intention to adopt internet-enabl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5):372-384.

[13]Kwak Y H,Park J,Chung B Y,et al.Understanding end-users acceptance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system in project-based sec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2,59(2):266-277.

[14]陈渝,毛姗姗,潘晓月,等.信息系统采纳后习惯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11(3):408-415.

[15]王玮,廖勇.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评介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2):26-32.

[16]Saga V L,Zmud R W.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IT acceptance,routinization,and infusion[M].Pittsburgh,PA: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1994:67-86.

[17]罗裕梅,凌鸿.企业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174-178.

[18]Singletary L,Akbulut A Y,Houston A L.Innovative software use after mandatory adoption[C]∥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AMCIS),Dallas Texas,2002.

[19]Ahuja M K,Thatcher J B.Moving beyond intentions and toward the theory of trying:Effects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gender on post-adop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J].MIS Quarterly,2005,29(3):427-459.

[20]Burton-Jones A,Straub D W.Reconceptualizing system usage:An approach and empirical test[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7(3):228-246.

[21]Wang W,Butler J E.System deep usage in post-acceptance stag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new research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2006,1(4):439-462.

[22]Sundaram S,Schwarz A,Jones E,et al.Technology use on the front line:Ho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hances individu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1):101-112.

[23]Thatcher J B,Mcknight D H,Baker E W,et al.The role of trust in postadoption IT exploration: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1,58(1):56-70.

[24]Bagayogo F F,Lapointe L,Bassellier G.Enhanced use of IT:A new perspective on post-adopt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4,15(7):361-387.

[25]Liang H,Peng Z,Xue Y,et al.Employees exploration of complex systems:An integrative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5,32(1):322-357.

[26]秦敏.T工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演变:社会网络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5):68-76.

[27]Oliveira T,Martins M F.Literature review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s at firm level[J].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2011,14(1):110-121.

[28]DeSanctis G,Poole M S.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in advanced technology use: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2):121-147.

[29]Orlikowski W J.Using technology and constituting structures:A practice lens for studying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4):404-428.

[30]Sun,H.S..Understanding user revisions when using information system features:Adaptive system use and triggers[J].MIS Quarterly,2012,36(2):453-478.

[31]Burton-Jones A,Grange C.From use to effective use:A represen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3,24(3):632-658.

[32]Maruping L M,Magni M.Whats the weather like?The effect of team learning climate,empowerment climate,and gender on individuals technology exploration and us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9(1):79-113.

[33]Ke W L,Tan C H,Sia C L,et al.Induc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explore the enterprise system:The supremacy of organizational leve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9(3):257-289.

[34]Hsieh P A,Rai A,Xu S X.Extracting business value from IT:A sensemaking perspective of post-adoptive use[J].Management Science,2011,57(11):2018-2039.

[35]Kim H W,Gupta S.A user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systems infu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4,61(4):656-668.

[36]Hsu P F,Yen H J R,Chung J C.Assessing ERP post-implementation succes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Revisiting the role of service quality[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8):925-942.

[37]Wang W,Li X,Hsieh P A.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personal IT innovativeness and IT self-efficacy on innovative use of complex IT[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32(11):1105-1124.

[38]Li X,Hsieh P A,Rai A.Motivational differences across post-acceptance information system usage behaviors:An investigation in the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s context[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2013,24(3):659-682.

[39]宋香,王怡.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人格特质和个体感知的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5):59-67.

[40]Wang W,Liu L,Feng Y,et al.Innovation with IS usage:Individual absorptive capacity as a mediator[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4,114(8):1110-1130.

[41]Clark T D,Armstrong C P.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Theory development,research focus,and direction[J].MIS Quarterly,2007,31(3):579-615.

第5篇

关键词:知识 核心能力 层次结构 培育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又称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初是由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并支撑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独占性和不可仿效性,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企业核心能力崭新的时代特色,知识经济理论为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技能”,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此处的技术不能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它也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能和知识群,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特定组合。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积累性学识和能力,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孕育、培育和凝练才能得以形成。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知识特性,因此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系统,企业间业绩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

知识核心能力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拥有不同的属性和维度,其中最基本的关键维度是“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因素”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内部累积和学习过程,一般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或买卖交易迅速获得。它具有稳健性和“粘滞性”,一旦形成并达到较高水平,通常能够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当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时,也不容易快速地变化。它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非常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在企业运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软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的反应不仅包括被动的反应,而且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核心能力的软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目的是与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相适应,这就决定了它本身也具有不固定性和伸缩性。它的形成方式、所需时间和形成后的形态与水平在不同的企业间有较大差异。与“硬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有形的产品或直观可测的“硬”的成果相比,“软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无形的或难以直观测量的“软”的成果。

有效的核心能力是跨越各部分的、能够灵活适应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集群,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存在于市场、技术、管理三个层次中,因此无论是“硬性”还是“软性”特征,都会在这三个基本层面上体现出来。

核心市场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属于企业最易被感知的外部特征。一个生产成本未必最低但市场营销能力很强的企业,它们拥有名牌、发达和完善的渠道网络、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等,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一点销售费用,就能把产品销售出去。而缺乏营销能力的企业,则需要很高的销售费用才能销售产品,完成产品从企业向顾客转移需要的全部费用,就可能是营销能力强的企业的数倍。在该层面上,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主导产品的技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产品适应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上。

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和水平,是市场层面的基础。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能力之所以难以模仿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各种技术、技能、创新观念的和谐融合。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水平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与调整的速度和柔性特征上。

核心管理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管理元的开发、处理、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整个企业良好运作最根本的保证。管理元包括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其中,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等可称为硬管理元,互相之间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组织构架;企业文化可称为软管理元,融合于企业之中,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文化氛围。因此,核心管理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素质和整个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预见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上。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归纳、积累、存贮、使用、综合和集成 ,使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挖掘企业内部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庞大的外部知识环境中挑选出企业发展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鼓励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把员工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加快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等。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寻人数据库”等专家网络系统,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比如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票期权制和精神激励等,并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欲和尊重感,以推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营造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可以形成一种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知识价值观。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和由多种条件促成的,存在戴布拉的“莲花式创新”模型和Nonaka & Takeuchi (1991)提出的“螺旋形创新”模型两种创新模式。“莲花式创新”模型的本质是整体性的协作创新,不是竞争性的,并且必须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而“螺旋形创新”模型――SECI(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着重于个人未编码知识与组织编码知识之间的互动,即交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运作型知识―系统型知识―交感型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人们用得最多的创新模型。随着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扩散及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将转化为核心技术以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渐凝练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将由知识创新成果构建的核心技术扩散和渗透到不同产品中,使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成功的关键”,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以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信息与资源开放性,充满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并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是学习,具有以下职能。

激活企业员工的“自我超越”:企业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携带者,对其进行激活,使其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成为具有“自我超越”精神的个体。

改善团队的心智模式:摈弃资源部门拥有、不容共享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资源企业拥有、部门共享的新思维模式。

建立共同愿望: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为使命,并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

团队学习:构建富有合作精神的自组织项目团队,加强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

系统思索: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将企业的业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还应当与客户、供应商、销售商、大学、研究机构甚至竞争者等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Knowledge Links),通过合作、流动与转化等,尽可能多地从外部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使之与企业内部知识相融合。

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虽然核心能力并非存在于任何单个人中,但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因为企业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优秀的企业员工拥有企业经营必须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着企业的客户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实践者。同时企业内部员工能够较好地知道企业拥有哪些核心能力,价值多大和运用的可能性多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积累,使具有特定知识的员工长期留在本企业。企业要特别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高水平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防止高水平人才离开本企业。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水平人才是企业探索产生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若高水平人才离开了本企业到竞争对手中去,企业高水平人才由于掌握本企业核心能力中的较多部分,则对方企业效仿的时间会大大降低,难度大大下降,从而给本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动态发展的核心能力具有“硬性”和“软性”两种基本特征,并且在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构成了核心能力的微观结构框架。企业要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必须充分把握核心能力的动态知识特性,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积累等方式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特有知识和知识体系构成的核心能力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将是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型二次供水设备;水质保障与改善;不锈钢防腐工艺

中图分类号:TU731.5 文献标识码:A

1、二次供水的现状

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并且已经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城市供水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二次供水环节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隐患。在一些市政输配水管网硬件条件和供水管理均较好的城市,本可以提供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但因二次供水设施密闭性差,防护措施不到位,水在储水构筑物中长时间滞留而造成实际用水

水质根本就达不到有关标准的要求。一部分城市是由于受到输配水管网的硬件设施的影响,在其出厂水输配的过程之中,就会导致了非常多的二次污染问题,

有的是由于管路破裂所导致的污水、漏水的回灌等等谁知事故,有的则是来自管内壁腐蚀所引起的锰、铁、色度、浊度以及管网的沉淀物的泛起等等指标超标的问题。

现今,传统的二次供水模式,我们就电能消耗的方面来说,基本上都是比较粗放的供水方式。增压水泵的选择方面,存在着流量以及扬程会超出实际需要的情况,水泵的运行不可以依据用户用水的变化来进行行之有效地调整与控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现有水泵所配备的变频控制和异步电动机相互结合,并且在轻负载运行的状态之下,其所产生的功率因数的机会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然而这些环节还会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浪费。在当今的二次供水设备之中,由于没有系统检测功能以及集成的水质,这样一来,即使是产生了二次的污染,当然其设备的管理者也不知情,居民还会继续的进行使用受污染的水。

而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针对我国的二次供水系统之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大部分的二次供水所面临着升级改造的急切需求,进而研发出来最具有水质保障和改善功能以及显著的节能效果成套的二次供水设备,并且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为了早日实现了“龙头水”的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来充分的提供装备与技术的支持。

2、取得的成效

研制可大幅度的降低能耗,进而提高效率,其节能的效果可以充分的保障其供水安全的二次供水设备,我们与传统的变频与无负压的二次供水设备来进行比较,其节能的整体效率会提高到30%以上。针对以上我们提出节能效率的相关要求来进行分析,其解决策略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增压水泵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应用

IEC60034-30将电机效率水平分为IE1、IE2、IE3、IE4四级,IE1指的就是标准效率,而且是相当于我们目前所应用的普通异步电动机的效率水平;IE2是指高效率,比普遍的异步电动机平均提高了2.75%,其损耗平均也降低了20%左右;IE3 指的是超高的效率,也就是效率提高1.5%-2%,其损耗的再平均会降低15%左右;IE4则指的是超高的效率,损耗预计再下降到20%左右。我国目前所研究生产的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的特性可以达到IE2级的效率值,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我们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以及高性能的硅钢片,在缩短铁心或者是降低机座号的情况之下,可以充分的达到IE3级的效率值。在不降低机座号或者是适当的增加铁心的情况下,其中的部分规格能够达到IE4级超高效的效率值。

二次供水具有用水变化非常不均衡的特性。二次供水的设施几乎每天工作的时间都是在80%以上,而且其没有在额定负载的工况之下来运行,传统的水泵用异步电机,其效率在轻负载变频的运行之下就会严重的偏离高效率的区域,当然其功率的因数也会大幅度的下降。而稀土永磁电机不仅是具有自身效率高,更重要的就是其在轻负载的变频运行之下,功率与效率依旧是处于高效率的区间,所以我们将稀土永磁的同步电动机充分的应用到二次供水系统之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其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此项技术的应用将可实现设备整体运行过程节能25%以上。(图1、2)

虽然,目前我国的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且还在电控机床等等的行业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水泵的配用上还没有进行使用。其中水泵的开发大多都是基于两级电机的应用来进行的,而两级同步电机的应用案例也相对比较少。我们是将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应用到二次供水系统之中,我们还得需要进行多目标的整体优化设计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造,进而改进磁路的结构,极槽的配合以及槽型尺寸等等,最终就会合理的分配电动机的各项损耗,来最终实现一个最高的综合效率。我们所研究其中还涉及到了变频器的问题,由于永磁同步电机需要一对一的变频,来进行系统以及综合性的设计,来充分的实现电动机,使其具有一个良好的调速性能,同时还得要兼顾永磁同步电机在低速运行以及额定的时候要在负载的高效区间,与此同时在如何降低变频器的使用成本实现其同产化的方面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

2.2、建立二次供水力平衡数据库

对全国各地不同阶段、不同季节、不同用户以及不同城市的数据来进行一个有效地收集,并进行一个曲线绘制,数据的分析与存储。我们针对每一种用户研发一套到几套的供水逻辑来进行编程,在编程之后的每种运行系统均会编入到“二次供水力平衡数据库”之中,然后再依据其用户自身的特点来微调程序,可以达到针对每个项目的系统水力平衡的最佳状态。

3、研制具有水质保障与改善功能,模块化的二次供水集成设备

3.1、在市政输配水管网硬件条件和供水管网均较好的城市是以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应用来充分的实现水质的保障。要对不同管径、不同压力之下,其设备所使用的密度以及取水的位置来进行研究,同时还得对其中所引起管网的不同时段,所发生的流速以及压力的变化来进行统计与分析,科学、合理的充分应用到无负压供水设备之中。同时对于传统无负压设备的功能进行改进,使其充分的适用与不同的工况,并逐步的扩大其适用的范围。

3.2、通过引入超滤膜为核心的水处理工艺,来有效地改善水质,充分的利用超滤膜来进行水处理是较为纯熟的技术,但是在与无负压设备来相互结合使用的过程之中,也带来了集成技术的问题。

4、研制与二次供水集成设备相配套的水质与系统检测监控和预警等控制系统

我们所要求完成的检测系统,需要带有压力监测、流量监测以及处理前后水质中颗粒物的监测,设备运行数据的监测以及水质的监测,以及对超滤膜的漏点排查检测与透水性的功能。该集成系统就得需要对监测到的数据具有分析处理的功能,可以生成各种曲线,定时的远程来传输数据。这有利于使用方的方便管理,

另外还得用数据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参考数据,对研究我国不同类型用户的用水习惯、用水定额、用水变化规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将通过原始的创新、集成的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并且再创新,最终开发出拥有变频控制的稀土永磁电机,带有改善功能和水质保障以及在线水质控测等多项监测功能的应用范围更广的无负压供水设备。

参考文献

第7篇

   实习生辞职信范文通用2022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

  截止到今天,已然过去了X月。在这段时间,和很多优秀的人成为同事,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我相信在将来也一定会深深的影响我,我诚挚的感谢大家,感谢这个幼儿园中的每一位,因为你们让我成长!非常感谢这两年来您们对我的关心及照顾, 让我学到很多也体会很多.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 很多工作上的疏忽和缺陷您们都能宽容我并时时教导我前进, 更是让我由忠的感激.

  考虑到自己底子薄, 能力差, 趁着自己尚有求学的光景, 特申请辞职去学习. 对于由此为幼儿园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但同时也希望幼儿园能体恤我的个人实际,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为盼。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日期:

  实习生辞职信范文通用2022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报告。

  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的。自我进入公司之后,由于您对我的关心、指导和信任,使我获得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经过这段时间在公司的工作,我在公司业务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此我深表感激。

  在贵公司实习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我九月3号开学,所以打算继续回去继续我的学业,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决定辞去这份实习工作!

  为了不因为我的离去的原因而影响到贵公司的发展进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辞去目前在公司和项目组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

  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抱歉。我已准备好在八月三十一号辞职从公司离职,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工作交接,以减少因我的离职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非常感谢您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教导和照顾。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非常珍贵。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曾经是贵公司的实习生而感到荣幸。

  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对我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同时我也希望公司能够谅解,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日期:

  实习生辞职信范文通用2022

  尊敬的经理:

  您好!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提出辞职!

  来到公司也快一个月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在这里我感谢公司给了我这个机会,为尽量减少公司损失,我在这里提前向公司提前提交辞职申请。

  在公司的这段时间,有过欢笑,有过收穫,也有遇一些过困难。公司平等的职员关系和开明的工作作风,一度让我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在这里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或许只有重新跑到社会上去遭遇挫折,在不断打拼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人生的下一步选择,从小到大一直到一直过得很顺,这会让我感到骄傲,如今却让自己深陷痛苦,不能自拔,人真的要学会慢慢长大。

  我也很清楚这时候向公司辞职於公司於自己都是个考验,公司正值用人之际,而我却提出来这样的审请,真的非常抱歉,但现实是残酷的,我没有选择的餘地。我末曾正式毕业,学校还有一些事项必须回校处理。主要原因是:

  1、由于学校是双证毕业制度,必须通过一种it认证才能正常毕业,要回去参加软考;

  2、上学期科目还有一些未曾通过,需回校重修补考,否则影响正常毕业;

  3、我报考的自考本科x月份还有一些考试科目;

  4、最后加上毕业答辩及毕业设计等诸多问题。

  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回校处理这些事情,希望公司能够谅解。能为公司效力的日子不多了,我一定会把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安安心心的离开公司,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譐譐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

  在这里我谢谢公司给我的这次机会,谢谢经理和夏姐在各方面的指导,谢谢公司同事的关照与帮助,祝你们事业有成、心想事成。最后祝公司蓬勃发展,兴旺发达!

第8篇

   最新公司实习生辞职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

   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这一封辞职信的。自我进入公司之后,由于您对我的关心、指导和信任,使我获得了很多机遇和挑战。经过这段时间在公司的工作,我在公司业务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此我深表感激。

   在贵公司实习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我九月3号开学,所以打算继续回去继续我的学业,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决定辞去这份实习工作!

   为了不因为我的离去的原因而影响到贵公司的发展进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辞去目前在公司和项目组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抱歉。

   我已准备好在八月三十一号辞职从公司离职,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工作交接,以减少因我的离职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非常感谢您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教导和照顾。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非常珍贵。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曾经是贵公司的实习生而感到荣幸。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再次对我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同时我也希望公司能够谅解,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

   此致

   敬礼!

   最新公司实习生辞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经过深思熟虑地思考,我已决定辞去在__公司的现有工作以迎接新的挑战。我于__年__月__日至今在__公司工作已有x年多,在此期间我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感受到了公司对我个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同时对我的离去将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

   公司的企业文化感化了我,我对公司是深有感情的,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作为我迈入社会的第一次社会体验将是我永生难忘的,我确信我在__公司里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感谢公司给了我这次工作的机会。我希望能在x月x日之前办理好离职的手续,在这之前我仍将按往常一样尽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最新公司实习生辞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给了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感谢公司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关照,特别感谢给予我发挥个人优势的平台。在公司工作的两个月当中,经理也给了我很多的培育,让我学到了许多,也进步了许多,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无情。但由于在公司里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生活上,为此,我很遗憾地在这里向公司提交辞职申请。

   在过去几天里,我认真回顾了这两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在工作中,我一心为推动公司的发展而工作,一直以公司利益为中心,在这两个月的工作中,我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做人方面都有提高,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栽培。

   在这里,我通过仔细分析后,想给予公司一点建议,不过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小职员的一点个人看法,首先,我认为公司的网站运营缺少专业策划人材,对公司网站没有一个大的整体规划,没有制定好网站运营方针,应该骋请一些有多年网站运营经验的专业人士,对网站的运作、发展前景、可行性分析等做出研究报告。

   我负责网站编辑工作的这两个月以来,我觉得公司的制度上有问题,首先,质与量的冲突问题,就以我们网络事业部来说,规定的每人每天要完成的量是7个以上,但是对于一些资料不足的网站,我们确实是无从下手,如果硬是要去凑其他网站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这么做一则是导致了公司网站的真实性,二则是侵犯了版权问题,我们所使用的信息图片案例等都均未经过版权所有者的同意,这对公司网站运营方面造成了负面的隐患,会给网站浏览者一种很虚假的感觉,也有可能会因此而被其他网站追究版权问题,这是相当值得公司领导深思的。

   其次,就是公司的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的问题。

   我认为一家公司是否有发展空间,首先要分析的就是领导的决策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所制定的方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行性。

   而其次,就是分析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基层员工对于所有的公司来说都是很渺小却很关键的,如果基层员工没有多大的工作热情,那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的进度和认真程度,这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发展进程和形象。在我们公司,我觉得基层员工没有多少工作热情,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政策问题,公司的制度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最终的完善,对一些工作内容的要求没有一个确定的规格,导致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新旧规格的冲突,而这一点,是需要基层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如此反复,会让基层员工感到身心疲惫。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建议,除了希望公司能够在今后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之外,绝无其他意思。

第9篇

关键词: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道德经》;道德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05-03

近年来,“正能量”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从“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等。当这些“最美”的平凡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的时候,人们也都自发地用“正能量”一词来形容看到这些事迹之后的第一感受。“最美”的“正能量”,不仅引导人们“审美”观念的回归,而且还表达出人们期盼中国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强烈愿望。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始终萦绕在中华大地上,陪伴着中华民族,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而正是由于“正能量”一词其内容、形式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本来的价值诉求和形式,才使得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让大众感觉更加可信、可亲、可爱,能够让“正力量”在各种情感交织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进而促使大众去学习、仿效这些“最美”平凡人的伟大行为。因此,研究“正能量”本身及其传播特点对于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正能量”概念及其传播的特点

“正能量”,在物理学中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在社会学或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自信、积极、正面、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全球超级畅销书《秘密》的作者朗达・拜恩认为,宇宙中有股“正能量”,能够实现人们想要的一切。《正能量》的作者英国世界著名心理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将“正能量”看作是能够给予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激发自身的潜力,从而表现出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的新的自我。而实际上,“正能量”一词同样能够在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中找到归宿。通过认真研读中国最具权威的思想道德修养书《道德经》,关于对“道”“道德”本身的内涵,以及传播方式的解释,同样可以很好地对“正能量”的思想以及传播方式进行解释。

(一)“正能量”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的总根源,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它就在人们的身上,只要把它表现出来,才叫做德。因此“德”,就是把心中已有的道表现出来,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上面所提到的人物都被称为“最美”,这种美不是别的美,是他们所展现的品德之美,道德之美,因此“正能量”才借助这种“最美”释放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这些人物都不是“高、大、全”或“十全十美”的人物,他们都不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他们都来自寻常百姓,都是大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最普通、最常见的人,而正是这些最普通、最常见的人,他们或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释放了“正能量”,被大众接收后,产生了共鸣,让大众感到更加平实、亲切,可效仿。由此可见,“正能量”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释放“正能量”的“最美的人”。

(二)“正能量”蕴含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力量

《道德经》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70.吾言甚易知章》)意思是说:我(老子)所说的都是非常容易听得懂,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只是真正理解的人不多,真正能按照去做的人不多而已。这就如同各种“最美”的“正能量”,他们在一瞬间的抉择、很自然的行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都出于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都是最简单的行为。当大众通过媒体报道看到这些“最美”的善行时,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些情感自己也曾有过,这些行为自己也并不难做到,进而使大众感到自己并非只是一个“看客”,还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进而实现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这也正是“正能量”的“力量”所在。由此可见,虽然只是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和行动,但是却能释放出无比强大的“正能量”,也正因为是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才让所有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正能量”的存在,能够在“正能量”的鼓励下践行“最美”的善行。

(三)“正能量”通过行动诠释自己的“内涵”

《道德经》指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41.上士闻道》)意思是说不同的人闻道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行动,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也有的人只是“大笑之”。进一步解释,就是“道”不是用来讲的,而是用来力行的,如果讲,似乎总讲不清楚,总有偏差,需要的应该是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去了解“道”。这就如前所述的每一个释放着“正能量”的“最美者”,他们的事迹各有不同,都代表不同种类的“正能量”,如果根据每一个事迹去解释“正能量”似乎都有偏差,但他们都可以用“正能量”来概括。可见行动是“正能量”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只要有“最美”的善行,就能释放“正能量”。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正能量”的传播途径:首先,“正能量”通过某种“善行”释放出来,然后被大众接收并“感应到”,进而产生“教化”,实现由认识到态度,再由态度到仿效行动的升华。

(四)“正能量”通过“回旋前进”的方式汇聚力量,向前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看,“正能量”是“软弱的”。随着“正能量”的发展,它会由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上升为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进而也就不便于让所有人都能理解,都能“感应”到这个体系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正能量”,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对大众的教化,不足以产生更多的行动去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负能量”。换句话说,各种“负能量”往往都是以最粗俗、最低劣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出现,而且往往越粗俗、越低劣,其“负能量”就越大,因此可以说“负能量”产生之时与已经形成系统、丰富的道德理论体系不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因此“正能量”似乎很难发挥作用,不足以鼓励大众去抵挡“负能量”的各种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能量”是“软弱的”;但“正能量”又是无比“坚强的”,即当“正能量”回归到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原点”的时候,它就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所感知,并形成放大效应,进而产生千千万万的仿效,汇聚千千万万的行动去击溃各种“负能量”。由此可见,“正能量”在战胜“负能量”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正能量”与“负能量”不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的时候,它需要先“回旋”到与“负能量”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也在《道德经》中有所体现。《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当道德返回到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示的时候,才能使道德动起来,更好地发挥教化的作用。这就好比一个“轮子”,我们把“轮子的最前点”看作是系统、丰富的道德理论体系,“轮子的最后点”看作是最朴素、最通俗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见图1)。当“道德”轮或“正能量”轮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负能量”的时候,轮子的最前点会首先碰到“负能量”,而要想克服“负能量”,需要轮子“回旋”到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才能让大众更好地“感应到”,汇聚起更多的“正能量”行为力量,再向前旋转去克服“负能量”。

二、“正能量”广泛传播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部署、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然而,当前一些国民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认识模糊、道德观念模糊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事件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而消失,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因为大众很少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面语言中感受到“正能量”,进而去产生行为克服“负能量”。因此,通过对“正能量”本身及其传播特点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启示。

(一)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正能量”无论是说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还是说蕴含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力量,与丰富、系统的理论体系相比,其所蕴含的道理和内容都是比较少的,但是其包含的人文关怀、道德力量确是巨大的。这也符合《道德经》中“弱者道之用”的提法,即道德发挥作用,首先通过“弱小”的事情,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发挥作用。如果给道德分个层次的话,初等道德是人性中善的本性,中等道德是在本能之上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情怀,高等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等等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去奉献等。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不仅要增加这部分内容,而且在内容的组织顺序上应安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前面进行讲授。

(二)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以实例为主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正能量”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是那些“最美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释放出来的。虽然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不可能首先让每个人亲身做一下那些行为,然后再去体会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但当我们可以借助媒介将这些具体行动通过映像、录音等形式纪录下来之时,我们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善行”所蕴含的“正能量”。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选取各种“最美善行”的实例作为讲授的内容,以便让大众理解、效仿,并为深入理解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由浅入深和由深入浅相结合

道德的内容是丰富的,不可能只停留在学习各种朴素的人性中善的本能反映,必然会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形成体系。因此,只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未免过于抽象,形成不了对大众的“感应”,释放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所有蕴含的强大“正能量”;如果只注重对人性中善的本能道德水平进行教育,那只能停留在“轮子的最后点”,“轮子”不可能向前发展。因此,对于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按照由浅入深和由深入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