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21:4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
奥陶纪
、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
侏罗纪
和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较
快
在
固
体、液体和
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较
慢
只能在
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和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和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
、
镁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和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关键词]地理;课堂;高效小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25-03
[作者简介]梁承启(1979―),女,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高州市高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完善、高效的地理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还可以突出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龙点睛,为下节课埋下铺垫。那么怎样才能使地理课堂小结完善、高效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归纳法
学习新课程后,教师主导或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出课堂知识系统。这时要注意小结不能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注意小结要起到提纲挈领、加深了解、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可以这样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特点――“三全两性”。“三全”为全球性、全能性和全天候,“两性”为连续性和实时性。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时,教师可根据以下知识结构小结: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原因:当地环境、资源存在问题而将当地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市场而将产业转移;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联系法
知识点之间常常有一种或多种内在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从属关系等。当遇到这种教材教学任务时,教师可用联系法进行小结。用联系法小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端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1) :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促使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内在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并为下节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2):
近地面大气
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太阳直射点[]季节性转移
影响气候
让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个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宇宙中地球”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3):
这样,使学生对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整体认识。
三、画图法
画图法是运用图标、符号等总结课堂知识,把课堂知识变零散为整体、化繁为简,使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一目了然。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后,教师可根据图4小结:
图4
这幅图把课本几页书浓缩成一幅图,把知识化繁杂为精练,化分散为集中,化抽象为形象。
四、列表法
(一)列表汇总
当知识点较多、较分散,无法用画图法小结时,适用列表汇总的方法,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
如《高中地理 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节可采用以下表格小结(见表1):
(二)列表对比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有细微差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混淆,这时适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小结。
如笔者用以下表格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效果甚佳。(见表2)
五、练习法
用练习检测法进行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教师可用以下练习进行小结:
通过练习题1,学生新学的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通过练习题2,学生新学的知识在应用中系统化,建立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练习检测法进行小结,不仅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小结并无固定方法,教师要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必能让小结成为地理课堂的点睛之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相关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作为必修类课程,在活动设置方面主要分为:思考、探究、实践三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三册教材,活动共计有193次。如何根据活动内容做好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讨论类的活动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深度。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设置若干的团队活动内容。通过划分活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评价与反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而学生也能在团队讨论时更好地互相激励,更好地合作,也就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意识有深度的提问与层层导入式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进而达到思想的交融与火花的碰撞。
例如,在高中地理I(必修)中,有一项目活动是要求讨论太阳辐射对于影响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进行讨论时,教师首先要学生对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初学阶段的知识框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把其设定为一个辩论赛的制度,学习小组间观点的对垒与思想的交锋非常到位。为了控制好整个讨论的方向,笔者还设定了辩论的时间,精确到秒的发言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提炼,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总结,用最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对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以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活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拓展教师自身的思维层面,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进行肯定与正确引导。但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考虑到成绩的因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对于地理知识活动的处理都处于:要求学生读死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问为什么,只要记住就好等情况。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更多的教师对于高中地理活动教材是采取报答案的方法进行教学,甚至还有直接跳过,不予教学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教师把活动看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没有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考虑。教师更多地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记忆,而并不在意学生是否有思考与深入。这也反映为高中地理大量的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记典型等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的狭隘。目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需要反思:
(一)活动与学习的区别
这方面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活动内容直接视为理论性知识内容。如在进行高中地理I(必修)活动的第三项时,其提问如下:
计算某日所在学校、北京和南北回归线之间某著名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其看成是一个地理应用题。直接进行解题分析与思路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就直接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活动的基本意义。在笔者看来,对于此类活动,应首先让学生去想想,如何用这几个条件去得出那个城市的太阳高度角呢,也就是进入“侦探的找线索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要求学生先把这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专用名词进行复习,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复习。即,正午太阳高度=90度-欲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得到这一公式后,让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并讲出各自所持有的思路。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黑板上的计算,作为一种开放性小组测试。黑板上的代表与台下的小组成员可以保持沟通,并计时比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甚至有学习能力强的小组已经对一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行规律总结。接下来,我对各小组代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决出了最快、最优秀、最全面的小组。
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我在最后提出一项问题,就是安装在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怎么去调整角度才算是最佳效果。这一题中已经蕴涵了对于太阳高度角的利用与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角间的夹角,也就可以达到迅速理解知识、把知识生活化、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
作为活动内容,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甚至已经对于教学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遇上这种活动内容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甚至直接把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与理论当成新知识讲解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好教师角色与活动内容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例如,在高中地理Ⅱ(必修)中的活动题: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中,教师应摆脱自身的包办意识,只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与大纲性的要求。分组时应考虑各组实力的平衡,不限定角度也不限定内容,给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要求调查报告中规定要有图表、要有数据、要有实例但不能规定怎么样去研究、去什么地方研究、去哪些网点研究等等。这样的平衡才能做到兼顾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适当的跟踪与指导是必要的,确保调查的公正无误也是必要的,但重在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三、结语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需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方法主要有: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显性的,德育知识是隐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信息,领会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学时间,将从地理教材中获取的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入。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中的蕴含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引导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获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分析。教师将最新的地理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中存在的利与弊指出,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内容,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学科,地理信息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识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根据高中生阶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知识中的德育信息会显现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识中隐藏的德育信息总结、分类,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合作、交流,领悟这些隐藏的德育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结合。
2、小结
关键词:地理;必修三;高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地理必修三的课堂效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清课标与教材的思路
1.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教材每章开头
例: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首“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案例为案例,探讨以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2.教材还思路体现在每一节的前面
如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自然段:
“土地……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土地退化”——分布
“它是……的产物”——因素
“荒漠化……环境问题之一”——危害与治理
二、着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地理必修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如:荒漠化概念的获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过程图片,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得出。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①地理数据、概念、特征、分布、原理、规律。②自主学习获得的相关地理知识。③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④地理基本技能:如坐标、数据转换、图表填绘、图文转换、地理观测和实验等。
(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①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地理概念、特征、分布、发展变化、原理规律等的描述。②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表达的问题。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①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②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③用科学语言、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④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是土地荒漠化吗?为什么?
三、问题探究做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问题探究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①从学生角度而言,预习提问——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听课获启发——小组讨论——获得认识,提高能力;②从教师角度而言,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学思考——思考结果反馈——讲课引导思考——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用旧知寻答——完善认识。即提出质疑探讨释疑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如: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这个大问题上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探究:①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是什么?②有哪些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③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哪种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④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⑤我国西北地区潜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是什么?⑥我国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什么?⑦防治荒漠化的原则是什么?⑧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⑨这些具体措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能力要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落实一个个的问题探究。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四、案例迁移教学
其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案例中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迁移到其他案例或身边的地理环境中是必修三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迁移教学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课堂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节课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就是案例迁移。
通过必修三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同时通过必修三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迁移教学时应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范围,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反映高中地理难学,难懂,对于地理学习缺乏信心。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学习高中地理也一样。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得法,地理不会难学的。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一些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多为“是什么,在哪里”,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而高中地理是“为什么”,“怎么做”。学习以“理”为主,侧重分析地理事物的原因,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学法建议
(一)用好教科书
高中地理教科书是学习的根本。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把握是最基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科书。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更加合理,更加系统。以湘教版为例,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图表、阅读材料,穿插了活动板块。如何用好教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在讲述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时,利用活动环节,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对人炸这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走进“大棚农业”,了解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状况,探讨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的措施。在讲述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通过阅读教材及“丽江古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二)学会使用地图
学会读图、识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各种插图以及配套的地图册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左图右书”,“图不离手”这是学好地理的常态。读书与读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真正做到“胸中有图”。通过对读图、识图,最终实现图文转换,获得地理事实,并分析地理事实的本质。在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时,指导学生阅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首先明确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什么变化,什么是不连续面,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正是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内部圈层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最后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高二下学期复习阶段在讲解《经纬网判读》知识时,首先分类讲解三种类型的经纬网图(方格状经纬网图、俯视图经纬网图、侧视图经纬网图)的规律,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绘制不同类型的经纬网图,掌握经纬网判读的规律和方法。不同类型的地图有不同的判读方法,读图名,识图例,分析、归纳总结,是读图的几个重要环节。配套地图册的后半部分填图练习是读图识图的很好的补充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订正。
(三)配套导学案的使用
课后知识的巩固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中地理配套的练习册的是最基础的辅助资料。练习册板块设计合理,内容难易结合,在每个章节还增加的知识结构图,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在使用练习册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删减:基础知识板块在学生预习时完成,迁移应用和达标检测两个板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最后的探究拓展和研究性学习两个板块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完成。这样的分层操作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说既降低难度,又能得到提高。
(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901
根据新n标的理念和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实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将探究活动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都获得提升。
一、探究活动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与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抑制,创新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利用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充分独立自主的问题研究中激发学习兴趣、活跃个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从而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教学与学习质量的双重提高。
二、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1.个人探究活动
在很多难度较低的知识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人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从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必修1中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探究的方式分析自转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一般可以分析出昼夜交替、时差问题等。教师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讲解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意义,可以让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2.小组探究活动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开放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特长和性格爱好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到六人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经验的分享、知识的交流、交际能力的培养与集体荣誉感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课本知识及自己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探讨各功能区的划分,并分析这种分布的规律和成因各是什么。而对于城市各种功能区的划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解决方法。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灵活应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内外综合探究活动
由于地理的学科特性,学生单纯依靠课堂学习难以实现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在贴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在课堂上通过整理和归纳进行知识的内化与综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地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讲解必修3中“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水土流失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或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情况,之后进行整理归纳。在上课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综合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实用价值,对于学生调查分析、整理归纳、知识体系构建等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探究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构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5-02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通过尊重地域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形式进行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精髓,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良好的应用在地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另外,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更好的发展。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1.1 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在人文地理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区域性,不管是人口的分布,还是工农业的布局等。因此,地理课程的教学也具有相应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注重人文地理知识的教授,让学生逐渐树立区域多元化的意识,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1]。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而且这些地域上的差异都会逐渐转变成文化上的差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构建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1.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要想构建人文精神,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还能促进地理环境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环境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仅背离了人文精神的构建,还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充分反应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被"人定胜天"的思想所替代,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保护地理环境的、怎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在我国有哪些新型的能源,有什么优点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能够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1.3 结合理论和实践。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而言,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学生多多少少会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的交通进行积极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着重对我国重点城市的交通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布局以及布局影响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
2.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地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将各个地域的环境情况和资源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并且根据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价值观。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联想,从而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环境是需要人类去维持和保护的,而且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在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环保意识,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能力[3]。
2.2 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中的精髓。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中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知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最终的落脚处。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能够将教材中每个知识点全部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和谐发展的内涵,就一定会掌握地理知识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是一门具有发展性的学科,而人文精神的构建能够将这种发展性转换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大部分的地理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总结地理原理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时,应该从尊重地域文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结合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入手,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还不够到位,还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如霞. 地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6:123-124.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教版;教学难点;解决策略
地理是一门涵盖了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因而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重塑地理学习热情,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学科,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中,第一章的地球运动中地方时与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的计算、第二章的气压带和风带、第三章的海水运动的洋流以及第四章地形构造等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扰。
一、高中地理教学难点
1.理科知识重,学生理解能力弱
(1)地球的运动方面。如图,图一以图表的形式详细的展现了地球的运动与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季节以及纬度变化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关系到自然的很多变化,也因此成为了高中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但是由于此部分会涉及到大量的地方时、区时、黄赤交角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等方面的计算,加之学生对立体的理解能力较弱,地球的运动部分的计算成为了教学中的难点。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海水运动。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除地球的运动方面学生还会遇到很多难点,如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海水的运动等。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回归线的南北移动引起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形成了六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受地区的影响,每个风带与气压带的具体形成原因很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气压带与风带相同,由于地形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海水的运动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性质的洋流,不同的洋流会形成不同的渔场,学生容易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
2.内容多而杂,记忆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
人教版必修二开始探究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以及交通运输布局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由于内容多且杂,学生学习时面临很大困难。如我国的铁路交通线路有京沪、京广、京九、陇海――兰新――北疆线等形成的“八横八纵”的铁路网,每条铁路所经不同的地形区、自然带、城市等,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记忆有困难。
旅游地理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到地区景观的介绍,还要讲解其形成的原因,往往使学生困倦。
二、教学难点存在的原因
1.立体思维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
在教地球的运动部分时,各种计算都需要学生仔细的观察并分析给出的图和数据,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将平面地球想成一个立体的圆的球体,顺着地球的运动轨迹研究解题思路。学生的立体思维不敏感在处理这方面习题的过程中容易遭遇困难。
2.教学方法与课本知识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难点中笔者已经强调过,高中地理大部分都是需要学生理解背诵的知识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课程,尤其是对文科学生而言,掌握好地理知识有利于其提高文综整体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拓宽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将枯燥乏味的文字知识变成趣味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现多媒体立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幻灯片增强知识的立体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声、图等多种组合的多媒体引领学生的思维思考模式。尤其是在地球的运动部分,教师可以将运动的地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可以看见立体的地球,从而促其对知识或试题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潜在的记忆力,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2.模块式教学法
模块式教学法是教师可以充分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有共同点的知识放到一起,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如同样是玉米带,可以将中国松辽平原上的玉米带与美国五大湖区的玉米带进行综合分析,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模块式教学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对比记忆比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好很多,学生可以在对比中逐渐掌握分析与记忆技巧。而德国鲁尔区与中国鞍山钢铁企业都是老工业区,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模块教学法。
2.趣味性课堂教学法
在讲容易被学生混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我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时,就可以随堂举办小型知识竞赛,就铁路的各个交通枢纽、所经过的自然气候区、地理区位、主要城市等进行出题,这种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抢答的过程中增强记忆力。另外,还可以将琐碎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笔者在学习地理时为方便记忆,编写了顺口溜,如“火木之间行星带”即小行星带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地理考试上这种顺口溜救了好几位同学。
3.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中讲述的很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有关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如在讲气压带时就可以充分的将我国东北地区冬天的西北风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联系在一起,而讲到风带时可以联系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台风登陆。
5.定期归纳知识点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杂而多,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应定期进行知识点梳理,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通常而言,教师会固定在考试前夕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但是由于临考前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不能将重点一一复习。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定期进行知识点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复杂难懂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教学难点,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水平与质量。本文通过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教学难点的策略,希望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师日常教学带来帮助,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进.多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探微[J].新课程,2006,6(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