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丽宜居村创建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5 09:59: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丽宜居村创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美丽宜居村创建

第1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完善提质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实施县乡公路改造、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47.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重点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进行安全隐患治理。(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现有较大规模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管网延伸,新改建一批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加强老化失修村级管网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实施5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县供电支公司)

——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进村入户。(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林业生态工程。完成新造林合格面积3.353万亩,林木绿化率再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加快村庄绿化,在6个村开展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牵头单位:县林业局)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学校校舍,购置基本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把农村学校师生生活环境改善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农村学校“六有”建设(有运动场所、有水冲厕所、有洗浴条件、有公共绿地、有饮水设施、有照明路灯)。新建农村幼儿园4所。(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成3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选出2人作为2016年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对象,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组织12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治以上医生对口支援4所乡(镇)卫生院。改善12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环境,购置设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牵头单位:县卫计局)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32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常运转,340个乡村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卫星户户通740户。(牵头单位:县文化局、县广播电视台)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空巢、高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二)农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采煤沉陷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解决1546户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1、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工程治理,推进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工程治理。(牵头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2、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1450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3、易地扶贫搬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标,采取

行政村就近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依托小城镇、中心村、乡村旅游区插花安置、货币补助安置等多种搬迁安置模式,对完成建档立卡、有移民搬迁意愿的96户300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牵头单位:县扶贫办)(三)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引进专业化企业,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宜居和健康水平。

1、农村垃圾治理。按照“人员队伍、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整饰、长效管理机制”五个全覆盖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资金、人员、设施设备保障,继续推进清扫保洁、“四堆”清理、村容整饰。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按照国家关于农村垃圾治理“五个有”的要求,完成全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建设卫生填埋场1个,创建省级考核达标村108个,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县园林局)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万人以上镇区、千人以上建制村、农民安居工程集中安置地和美丽宜居示范村为重点,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污水处理模式和路径。建设6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3、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完成1000户农村改厕项目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县爱卫办)

4、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支持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县畜牧中心)

(四)宜居示范工程。继续做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活动,打造和命名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引领“十三五”期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向。

1、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新启动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开展1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在部分省、市两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启动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农村公共浴室建设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县农委)

2、重视“人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与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加强乡风文明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农委)

3、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重点完成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4、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支持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完成20家星级农家乐评定。(牵头单位:县旅游局、县扶贫办)

(一)4月底,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要制定2016年行动计划,并报送市农村人居办备案。

(二)5月—11月为实施阶段,全县启动工程调度制度,实行工程进度月报送、月会商。县农村人居办每月督查一次,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各乡(镇)村实施进展情况。

(三)12月份,对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打分排队,综合考核,全县通报。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组及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横联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

(二)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好“一事一议”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选树美丽乡村创建典型,开展好现场学习观摩活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

第2篇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持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8年开工的3.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600亩土地治理项目;开工建设5.2万亩高标准农田,比去年新增1.64万亩;推进2000亩绿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预计明年三月份完工。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全县粮食播面59.09万亩,粮食总产29.02万吨,比2018年增长400吨。其中:水稻面积56.64万亩,总产27.71万吨(早稻面积18.84万亩,总产8.21万吨;中稻面积17.46万亩,总产9.29万吨;晚稻面积20.34万亩,总产10.21万吨)。

3.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良好。①绿色有机产业。“蜂蜜”成功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1个,达到126个;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②富硒产业。出台了《全县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三年规划)》,目前全县共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5.22万亩,“姚勉状元粮富硒大米”在第四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富硒好米”称号。③中药材产业。全县目前有中药材面积约1.7万亩,其中今年新增1.01万亩,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

4.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出台了《县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自主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规范提升特色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125家,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果蔬、油茶、中蜂、清水养鱼、花卉等产业,辐射带动1615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为3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桶金”。

5.农业招商引资取得质的突破。成功引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蔬菜产业基地,总投资2.8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产业基地423亩,工程进展顺利;引进正宜农业发展蔬菜、中药材产业,已落实50亩蔬菜育苗基地和1500亩种植基地;引进客商发展中药材种植、红糖加工项目,已初步落实基地面积2000亩。

(二)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大美生态建设。

6.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行政村规划和自然村村庄调查和村庄分类;以“三清二改一管护”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在春节、清明、国庆、中秋等节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习惯;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新开工建设12个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和2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厕所改造任务的90%以上,改厕数18561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出台《县加快建立“五定包干”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着眼“有人看护、有钱维护、有制度管护”,探索建立全域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落实长效管护资金。

7.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2019年,实际开工建设376个新农村建设点,较上年新增179个。全县新农村已拆“三房”12.31万平方米;改路114.4公里(主干道、内主干道、入户便道);改水9892户;改厕9205户;改沟42.17公里。全县新农村建设点规划第一批设计已完成100%,第二批正在规划中;启动2020年新农村建设点的申报、建设。

8.秀美乡村建设再添荣誉。先后打造了10个秀美乡村示范点,累计创建了省4A级乡村旅游点1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3个。、成功入围第二届“十大秀美乡村之锦绣村”。启动新一轮秀美乡村建设,安排秀美乡村建设点8个,总资金2525万元。

9.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控良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等多项节肥技术和统防统治综合应用,全县农药、化肥施用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标。严禁秸秆焚烧,强化秸秆综合利用。

(三)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10.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颁证面积40.7万亩,加大了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宣传力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9.02万亩,流转率达46%。

11.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已经结束,并通过了市级验收,共有1974个单位开展清产核资,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87亿元。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数据全部录入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出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2.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机动地、荒地、水面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结余土地及其它可利用的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空壳村”全部“破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有175个,占全县比例81.39%。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小而全,缺乏龙头带动。稻、竹、油茶、中药材、富硒、果蔬、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都有一些,“三品一标”产品也累计认证了117个,绿色(有机)原料林基地面积达26万亩,富硒土壤面积有85万亩,一些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在行业内也比较认可,且有一定的美誉度,但缺乏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产业和市场。

(二)工作任务重,统筹协调事项多。统筹协调的“国字号”工作任务有两项,即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省字号”工作任务有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作。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6类123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7类24项,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重点工作任务8类10项。三项共计重点工作任务21类157项,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70多个。

第3篇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牵总主线,努力打造崇德向善、诚信和谐的美丽乡村

坚持把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一是全面实施“铸诚养和”工程。突出诚信、和谐两个主题,广泛开展以个人诚信、商务诚信、校园诚信、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及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社区)、和谐邻里、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六诚六和”为主要内容的“铸诚养和”工程。在全县开展了“诚信同行、和谐共享”主题实践活动,推出诚信典型500个,和谐典型800个。其中诚信个人300人、诚信企业20个、诚信校园8个,和谐家庭100个、和谐村屯(社区)50个、和谐乡镇5个。在全县营造出“诚信和谐”主氛围,唱响“诚字立信、和字为贵”主旋律,形成“铸就诚信之县、培育和谐之城”主声音,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全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紧紧抓住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单位五大创建载体,推动城乡文明同频共振。全县现有全国文明村1,省级文明村镇6个,市级文明村镇8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92%以上。连续三年开展“争做文明宾县人”活动,在不同行业、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评选出各类文明典型600余人,示范引领带动全员文明、全域文明。三是全力提升农村乡风文明。将树优乡风民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核心,虚功实做、软硬并举。以“家和万事兴、忠厚传家久、百善孝为先”为指引,推出“子孝妻贤、长尊有礼、和美幸福”的文明家庭近万户。开展结对帮扶、邻里守望志愿行动,建立农村志愿服务站143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蔚然成风。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巡讲活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形成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和谐奋进的农村社会新风。

二、把文化育人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各具特色、富有底蕴的美丽乡村

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为指导,大力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彰显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一是阵地建设规范化。实施文化阵地建设“1234工程”,打造“一场”即每村一个文化广场,“两堂”即村级文化礼堂和农民培训课堂,“三室”即图书阅览室、艺术创作室、作品展出室,“四墙”即村情村史墙、乡风民俗墙、公益宣传墙和乡村明星墙。助推农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农民画叫响品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摄影、书法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114项,汇集农民文学作品的《宾州文苑》、《宾州诗词》期刊广受好评,农民作家张晓光创作的长篇小说《墟上村绿否》出版发行,并在网络及省市报刊连载,反响热烈。二是一村一韵特色化。坚持“一乡一品、一乡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原则,尊重特色文化差异,依山就势、依河傍景、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不搞“千村一面”。围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田园文化,围绕北方大美生态打造绿色文化,围绕东北传统农业打造农耕文化,围绕龙江良田沃野打造黑土文化,围绕松花江沿线打造水韵文化,培育形成了二龙山诗意田园、马家屯乡愁村韵、福和村稻谷飘乡、三合村风情小镇、友联村度假胜地、满井镇鱼米之乡等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美丽乡村。三是百姓舞台常态化。以“魅力宾县、百姓舞台”为引领,在全县农村实施小广场、小舞台、小剧场、小乐团、小明星建设“五小”工程,常年开展“种文化、送文化”系列活动,农民群众自编自演、寓教于乐的本土节目精彩纷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乡村小明星,宾州镇“常青树”合唱团登上大舞台,参加央视“歌声与微笑”节目,荣获台湾首届中老年合唱节金奖。

三、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努力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坚持把总书记对黑龙江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引领,突出规划设计,不断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一是规划设计先行。本着“点上示范、线上带动、面上出彩”的原则,规划建设哈同公路宾州至永和、英杰风景区、宾民公路三条美丽乡村景观线,集中打造沿线21个村屯。在此基础上,每个乡镇打造一个示范屯。提出美丽乡村环境治理“八有八无”标准,即有村庄建设规划,无乱搭乱建建筑;有垃圾收集设施,无散乱堆积垃圾;有道路硬化管护,无泥坑杂草路面;有绿色整洁河岸,无淤塞臭水河沟;有村庄庭院绿化,无乱堆乱放杂物;有美观整洁墙面,无破旧危险房屋;有标准公厕户厕,无露天茅厕粪坑;有长效管理机制,无失管漏管现象。二是整治管理共行。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集中整治垃圾乱放、柴草乱垛、禽畜乱养、污水乱泼、粪便乱堆等“五乱”现象,打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村民爱护家园、保护环境、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三是生态建设并行。始终秉持“生态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为重点,栽植护宅林、护路林、护屯林,利用民居前庭后院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造“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遥相呼应北方丰富的青山绿水和森林资源,达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效果。践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做到少拆房、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彰显“春有百花争艳、夏有绿水青山、秋有五花山色、冬有冰天雪地”四季分明的北方特有生态景观。

四、把共建共享幸福生活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努力打造生产发展、规范有序的美丽乡村

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让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一是推动农业提效增收。美而不富不为美。大力实施“金叶富民”“绿蔬富民”“牧业富民”“青山富民”及“大豆振兴”工程,引领农民群众向优质高效农作物、现代畜牧业、林下经济上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东烟、西菜、南果、北畜”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推出叫响了宾西牛业、高泰食品、居仁大米、永和蔬菜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成为国家产粮大县、东北四省区唯一的全国烤烟产业重点县、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基地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十强县”行列。二是推动农民自治管理。围绕环境卫生、民事调解、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等内容,制定了符合农村实际、贴近群众思想的村规民约,选拔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群众代表,组成村民h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通过“一约四会”调节、监督、服务村民事务,构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群治群建格局。三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坚持把农村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攻阵地,扎实开展“送法律下乡”“法律大集” “校园法律常识小课堂”等活动,引导农民把遵纪守法外化于形。不断加大农村依法治理力度,打造和谐稳定的“法治乡村”。宾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县、全市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单位。

第4篇

一、目标要求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各项部门资金;积极努力争取全社会各项资金,鼓励本村村贤、在外成功人士等对美丽乡村创建进行赞助;鼓励本村多余劳动力积极踊跃参加投工投劳投资,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围。

第5篇

3月12,省新农村办在磐石市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明确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建设任务目标,学习和推广磐石市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独特景观带和绿色生态长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全省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的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磐石市以“集中攻坚、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原则,“建立体系、实施工程、完善机制”三措并举,全力推进环境美化工作。全市268个行政村、962个自然屯,村村路边都是花,每年栽种花卉达750公里。几年来,全市农村道路沿线共修建植树台586公里,植树120.3万株,42条生态长廊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满栽严。培训班邀请磐石市农业局、黑石镇、明城镇古城村负责人分别从县、镇、村三个层面介绍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经验,花卉种植专家详细讲解了花卉种植技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现场参训的12个县新农村办负责人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培训班取得实效。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在总体安排、统筹推进、建设时序、选点布局、建设方式、文化挖掘、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建设内涵和组织推动等方面实现转变。

2015年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总的要求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重点抓好10项工作:高标准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开展12个县(市、区)美化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和100个典型报道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工作。

第6篇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十三五”时期,我市聚力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充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总值明显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沙市的菜篮子后勤保障基地。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全国先进,成为全国三个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基地县之一,烟叶产量稳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

 

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xxxxx亿元,农民人平均收入xxxx元。

 

【农业更强】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7月23日,来到资福镇合星村,连片的稻谷在骄阳的映衬下,金黄璀璨,十分夺目。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收割机轰鸣作业,所到之处,饱满的稻穗倒伏、装袋,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现在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一天可以收割50来亩,今年早稻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就只剩这10来亩了。”种粮大户刘永军擦着额头上黄豆般大的汗珠,从收割机上走下来,一边喝水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早稻种植300多亩,早稻平均每亩合700斤左右,看到今年增产、粮食丰收,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支持。”刘永军表示,今年气候好的话,晚稻可以达到1000多斤一亩,两季加起来20多万元纯利润不成问题。

 

“今年资福镇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目标,积极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供免费种子,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种粮大户的示范,实现了早稻生产的丰收。”资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金国告诉记者,该镇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为抓手,通过送种集中育秧,免费为种植大户进行室内育秧,提高早稻产量和抗性。尽力遏制抛荒、“双改单”和直播现象。

 

“今年宁乡市粮食播种面积165.96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55.36万亩、一季稻种植面积36.8万亩、晚稻种植面积58.9万亩。比去年提高了8%左右,去年粮食产量为68万吨,今年达到72.5万吨。”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尹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增种粮大户350个,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总面积增加了6万多亩。蔬菜种植面积70.2万亩,年产值14.8亿元;水果14.5万亩,年产值1.8 亿元;茶叶5.7万亩,年产值1.979亿元;烟叶3.67万亩,年产值6.57亿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市民能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围绕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我市积极应对非洲猪瘟,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进行生猪产业链合作,形成产业项目示范带动。休闲农业企业由2015年的278家增至366家,营业总收入由原来的5.5亿元增至8.7亿元。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农机总动力182万千瓦,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了1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增长了8.3个百分点,农机行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4亿元。

 

目前,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65家,实现总产值51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实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8个,并获评首批湖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宁乡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宁乡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农业产业强镇和省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宁乡花猪”获评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乡村更美】聚力乡村振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5月15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记者走进双江口镇槎梓桥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的房舍、一尘不染的庭院,一条条平整宽敞的沥青道路交叉纵横,与四周散布的农家相映成景,犹如置身在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农村“五治”为主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把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全域洁净、秩序整治、设施夯实、乡风文明”四大行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颜值与魅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要手段。为此,我市把加强党建工作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进,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定分止争”、以自治“共治共享”,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着力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改厕12万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2%;建成乡镇、村垃圾回收分拣中心253个,农村垃圾减量达45%,250个涉农村(社区)全部成功创建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沩山乡、灰汤镇、夏铎铺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金洲镇关山社区获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花明楼镇杨林桥村获评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省级卫生乡镇4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精品村2个,长沙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7个、特色村30个,宁乡市本级美丽乡村218个,打造美丽屋场204个。我市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湖南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湖南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有了颜值和气质,我市瞄准发展“绿色经济”,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由“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变。

 

【农民更富】盘活资源资产全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特别感谢李书记,介绍我到中草药种植基地做事,鼓励我种植中草药!”12月4日,青山桥镇心田村已脱贫群众闵小初告诉记者,三年来,他不光还了10万余元债务,手头上还有了余钱,日子越过越好了。“早脱贫了!现在,我不光在这里做事赚钱,家里还有400多棵果树、药材树,收入很稳定!”

 

心田村山势险要,人烟稀少,农村“留不住”和“干不了”矛盾凸显,农田抛荒和山地无人管现象明显。驻村第一书记李志纯带领扶贫工作队积极谋划,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将贫困户无劳动力耕种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引进康庭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使村民成为享有“租金、薪金”的“双金”村民。

 

“十三五”以来,我市上下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做优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经营主体吸引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全面构建“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脱产”驻村帮扶和“千企联千户”立体帮扶体系;31个省定贫困村已于2017年底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3561人全部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连续四年获全省第一,农村危房改造成为全国示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见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同时,我市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鹊山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老粮仓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得到上级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现出“产业服务型”“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276个涉改村(社区)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面实现“去薄脱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放眼楚沩大地,全市人民正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过去五年,我市农业农村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提升,但是“三农”短板依然存在。展望前路,我市信心百倍、不胜不还。市委全会擘画了宁乡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明确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动百亿花猪产业发展,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路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起航。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必将昂首阔步、足音铿锵,奋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新成效,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发展、新辉煌!

 

市民心声

 

“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自己好吃懒做的话,是很难走出贫困的。一方面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还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生活,这才是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切。”靠着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勤劳的双手,横市镇合金村璜塘组肢体残疾村民(已脱贫)发展种植业,年收入超40万元,成为2020年度湖南省残疾人“阳光致富示范户(带头人)”。他表示:“希望所有的困难家庭能用好产业扶贫好政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致富的丰收果实,早日脱贫致富,享受幸福生活!”

 

第7篇

以统筹的思路谋划美丽乡村建设。2010年10月,杭州市召开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决定;2011年2月,又召开了全市统筹城乡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争当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要求,强调要以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奋斗目标。通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六个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0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先全省。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规划保留的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成为“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围绕构建“中心城市一中等城市一小城市一特色镇一中心村一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200个左右中心村、250个左右(每年50个左右)精品村和100个左右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乡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里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四个体系”要求,全面开展“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简称“五美”)建设。其中中心村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建设要求,完成“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色产业园区”的“五有”建设任务。

设计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为完成确定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杭州市研究设计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即在城乡区域规划、小城镇规划建设、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17个方面进行城乡统筹。通过“十七项统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明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的同时,建立了促进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建立了领导推进机制。市里成立了以书记、市长挂帅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涵盖了市级62家部门。并成立了市统筹办和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整治、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7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区、县(市)也建立了以书记任主任的统筹委。

创立了区县协作机制。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地域相连性,城区与县市共组建了五个协作组(萧山、上城与富阳,余杭、下城与临安。江干、开发区与建德,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与淳安,拱墅、滨江与桐庐),并参照援川干部派驻模式,建立联络小组派驻对口县市挂职。为规范协作工作开展,制定了协作联络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截至目前,全市区县协作承诺资金2.965亿元,已到位3.043亿元,共确定协作项目195个,总投资153.27亿元。

健全了督查考核机制。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督查的重点内容,及时跟踪推进成效,定期要求各推进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近几年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考核,调整为统筹城乡考核,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与市直机关和区、县(市)综合考评挂钩,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统筹的政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杭州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分析各类影响因素,研究制定了强有力的配套政策。

完善配套了统筹相关政策。相继制订出台了十余个配套政策。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中心镇培育小城市若干意见、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财税长效机制若干意见、“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设立了统筹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专门设立了杭州市统筹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了以原有专项扶持资金为基础、统筹专项资金为核心以及区县协作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专项资金和帮扶资金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支农体系,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五县(市)的财力支持。2011-2015年,市本级财政在原有扶持资金总量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新增城乡统筹专项资金10亿元,区县(市)结对资金2.5亿元以上,“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社会捐助的农村公益金1亿元左右。在市里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

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细则。根据统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中心村扶持资金管理细则和美丽乡村精品村资金管理细则。细则规定,中心村专项资金的70%按平均基础额度分配。30%用于对重点项目的考核补助:美丽乡村精品村专项资金的70%用于支持五县(市)开展精品村建设,其余30%用于支持整乡(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加其它相关创建项目的扶持力度。

以统筹的节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依托原有工作载体的同时,将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布局中的一些节点,作为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以中心村为主战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是杭州市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我们要求各地按照《杭州市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中心村建设规划,并围绕“五美”和“五有”的建设任务梳理明确当年启动建设项目。中心村共申报项目1196个,总投入为18.75亿元。目前。全市200个中心村规划已完成评审和批复,到2011年11月底已完工项目584个,已到位资金11.9亿元。

以风情小镇和精品村为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已创建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了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小镇”创建。首批13个市级“风情小镇”,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累计完成建设项目203个,完成投,人29亿元,大部分已于去年国庆期间精彩亮相。同时根据空间结构体系,选择确定了63个特色村作为首批精品村,要求按照“五美”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整治建设提升

方案,确定年度建设项目。精品村共申报项目514个,总投入为11.2亿元。目前,已完工303个,完成投入7.63亿元。

以“三江两岸”为重点推进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三江两岸”(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实施意见》的精神,制订了工作方案,确定了28项整治建设重点内容。目前,“三江两岸”交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绿道规划、林业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规划、堤防建设规划等已完成,沿江145个村已全面开展了以环境提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要求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方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杭州市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美村”与“富民”的关系,同步推进“五美”。

抓生态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始终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目前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158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65个、都市农业专业村200个。累计认定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57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点)77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3个。发展来料加工业3501家,从业人员达21.5万人。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15.6%,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村均集体可分配收入240万元,较上年增长近16%。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浙江;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41-03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物之邦”之称。浙江省全省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5 477万人。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 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63 266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作为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遗忘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浙江长期坚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省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壮大;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激发了农村老百姓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得浙江成为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地方。2012年,浙江省城市化率大幅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550元,年均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552元,年均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7∶1;城乡养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和探索,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形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品牌。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2010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至此,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升格为省级战略,并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

二、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整治阶段(2003—2007)。早在2003年,以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着力发展浙江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对1万个村进行环境整治,以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其中要把1 000个左右的村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村和农村新社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2011年前后)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入为期五年的全面整治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9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安吉县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描绘美好蓝图,精心打造乡村美景,加快改建农村住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使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同年12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据此,各县市根据本地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一批高立意、接地气、振精神的地域性品牌孕育而生,如自在舟山、潇洒桐庐;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阳光温岭;龙游天下、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人间仙居等等。

第三阶段:品牌提升阶段(2011年前后至今)。2011年9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桐庐县举行,会议提出要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浙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2012年10月,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丽水进行,会议提出要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文化村保护利用为重点、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住房全面改造为基础,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2013年11月,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温州召开,会议提出要不断拓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各地在具体实践中,以文化村建设、农家乐、特色景点和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提升了美丽乡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2010年,浙江省专门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着力建设 “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个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0个中心镇、4 000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县(市)层面,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学院名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建设实践。如德清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浙江大学以(2009—2018年)为规划期限,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安吉县则立足于建设“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高标准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乡镇和村级层面也纷纷编制了乡镇规划和行政村规划,从而形成了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编制。

二是注重建设的高标准。浙江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较高的建设标准,通过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各地在具体实施中,注重建设标准和品位,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如德清县制定了《中国和美家园建设考核标准与计分办法》,按照“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目标要求设定26项指标,评定总分为100分,按80%计入最终考核验收得分(另外20分为建设投入项目和特色工作项目),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同类标准。桐庐县大力实施“5525”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开展5大乡村风情节、重点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努力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弘扬乡村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当地农民。

三是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浙江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有效筹措建设资金,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 200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2003年的4 000万元增加到6.6亿元。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德清县每年安排“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专项资金近亿元,对于成功创建“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的行政村县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500万元,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长效管理资金,同时部门对口资金、上级项目配套资金、社会资金等都成为了德清县建设“中国和美家园”的资金来源,确保了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四是突出品牌的特色化。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各县市在具体实践中,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品牌。如德清县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原则,努力建设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 “中国和美家园”;淳安县以千岛湖为核心打造“秀水家园、美丽乡村”;桐庐县深入推进“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设;遂昌县积极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仙居县以“人间仙居、美丽乡村”为建设品牌等等。围绕地域品牌,各地还培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和精品村,如德清县培育了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景观带、下渚湖湿地公园景观环线、中东部历史人文景观带等等。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省内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正在遭受破坏、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紧迫现实,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启动了以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为主要对象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共确定了历史遗存十分深厚、村落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其中省重点村260个。浙江省委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对每个重点村安排500~700万元的补助,并给予每村15亩建设用地指标。2013年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到7.8亿元。如永嘉县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2 000万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编制、修缮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挖掘和宣传教育。

六是强化服务的便民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在服务平台方面,各县市都制定了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几乎所有“美丽乡村”都建有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党建服务站、文体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内设站室。在养老服务方面,浙江省通过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各方面公共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提升。

七是坚持管理的长效化。一是实施动态管理及奖励制度,明确具体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和奖励政策,实行县市、乡镇、行政村三级联动机制和月督查、月通报、年终考核制度等。二是实施“清洁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到镇、到村、到组、到人,确保了农村卫生管理全覆盖。三是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建立镇、村、组保洁队伍,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进行全方位长效管理。如德清县专门出台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按照组织管理、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社会评价等六方面41个指标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一等奖的每年奖励15万元,二等奖的每年奖励10万元,三等奖的每年奖励5万元。一些县市还尝试引进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建立“乡镇物业中心”,试行物业管理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从而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水平。

四、结语

如今走进浙江的美丽乡村,环境优美,街道洁净,河流清澈,随处可见定点摆放的垃圾箱和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截至2012年底,浙江全省已经完成了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24个,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更让他们尝到了创业、致富的甜头。如今,农村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以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旅游经济,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为主的运动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据统计,2012年浙江省接待游客首次破亿,达到1.1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3 012个(其中村717个、点2 295个),直接营业收入88.35亿元,同比增长25.3%。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度假村、农家乐是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古村游、休闲游、乡村游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建设美丽乡村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实惠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圆“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浙江,这个古老、秀美、蓬勃发展的省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珍藏、品味、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

[2] 安吉县人民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J].绍兴三农,2010,(6):20-22.

[3] 王丽娟.和美家园德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8-32.

[4] 王桂厅.从“浙江经验”看海南“美丽乡村”建设[J].今日海南,2013,(6):46-47.

第9篇

关键词:森林村庄;建设经验;指标建设;建成后效应;郎溪县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17-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Villages in Langxi County

Pan Jun

(Langxi Forestry Bureau,Langxi 2421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Langxi forest village construction idea and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of forest village construction,analyzes the effect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forest village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livabl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ature and human spirit.We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forest village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nd bridge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create blue sky and green natural livable environment,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and continuously meet th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Key words:Forest village;Construction experience;Index construction;Completion effect;Langxi County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10月安徽省启动了“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工程”,做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决策[1]。“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战略布局是实施“三大工程”(丘陵增绿突破、山地造林攻坚、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开展三项创建活动(森林城镇创建、森林村庄创建、森林长廊创建活动),建设目标是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666.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3%。其中森林村庄创建活动是以行政村为对象,以自然村为基础,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开展“万村栽万树”活动,大力营造“五林四园”(即围村林、护路护堤林、庭院林、水口林、游憩林和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创建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村庄。2012年12月郎溪县委、县政府了《郎溪县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明确提出了开展森林村庄示范创建,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

郎溪县地处皖、苏、浙3省交界,是皖南山区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部分平原丘陵县,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气侯温和。全县有林地面积2.88万hm2,森林覆盖率35.66%。近年来,郎溪县在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发展目标”指导下,秉承“森林水网茶韵城,绿色屏障梦郎川”的森林建设理念,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公益林工程、兴林抑螺等国家项目工程,以及森林长廊、公园绿化、道路绿化、森林城镇等建设项目,涌现了一批“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生态森林村庄。

2 森林村庄建设概况

截至2015年末,郎溪县创建完成了6个省级森林城镇,17个省级森林村庄。2016年计划完成7个森林村庄。一批生态美好、空气清新的森林村庄脱颖而出。村庄道路、河渠、庭院、宅旁绿树成阴,姹紫嫣红,居民休闲公园、水口林、纪念林竟相建成,彰显了生态文明绿色理念,突出了典雅静穆、乡村气息浓厚的传统文化。

3 森林村庄建设经验

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精神为指引,以《安徽省森林村庄建设技术导则》为原则,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森林城市、城镇建设为抓手,严格推进森林村庄建设。邀请了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了总体规划,县林业局设计室根据主体规划负责具体作业实施设计,实现村庄森林化、道路绿荫化,生态休闲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发挥森林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洁净美化,达到清心润肺康体等多项功能,营造四时花香鸟语,村庄花木掩映、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面。

3.1 坚持森林村庄建设基本理念 在森林村庄建设过程中,坚持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建筑风格上,大力推广采用徽派情调,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地方风俗文化精华,依山就势,自然得体,粉墙黛瓦别具韵律,更@村庄的幽雅闲适。充分体现整体协调和统筹发展理念,发掘地方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从实际出发,将村庄建设与丘陵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相结合,充分展示地方乡村风光特色。

3.2 坚持森林村庄各项指标要求 选择绿化基础条件好、经过建设能达到林木绿化率50%以上的村庄进行规划设计。

(1)道路、河渠绿化。对村庄主干道,建成区主要道路两侧进行造林绿化。选择桂花、石楠、紫微等乡土树种为主,乔灌、常绿与落叶等方式进行合理搭配;村庄河渠主要选择杨树、柳树浅根矮灌等树种进行绿化,充分发挥护堤、涵水等作用,达到“轻轻杨柳岸,悠悠桃花水”的意境与效果。

(2)公园绿化。选择在中心村建设小游园、篮球场,根据地理环境特色,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廊道自然穿插、环绕,体育、健身锻炼器材合理镶嵌其中,达到春色宜人,花香扑鼻的宜游、宜乐、宜居的效果。

(3)庭院绿化。进行广泛宣传,提倡村民见缝插绿,栽植桂花、樱花、玉兰、紫微等观花树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基本达到户均乔木树种7~8株,经济林、花灌木3~5株。条件适宜的庭院建设隔离墙、栏杆,一般用毛竹、木桩制成篱笆,就地取材,突显乡村风貌,种植紫藤、爬山虎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攀援植物,营造“绿庭园、花相依,来客煮酒相言欢”的绿色文化氛围。

(4)村片林建设。建立纪念林、青年林发展围村、环村林、游憩林、水口林,改善村庄环境,力求生态自然、整洁美观,节约高效。在村中竹林、四旁等林地内,建立步道,设石制棋盘、桌、凳,建立廊、亭,达到村绿水碧、空气清新的宜居效果。

(5)农田林网建设。在适宜的村域范围建立农田林网,与村片林相映成趣。近年来共建设61.6hm2农田林网,主要种植蜀桧、银杏、红叶石楠等树种,有效地改变了气流交换,影响农田小气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古涿木保护。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通过设置护栏、树牌、砌围栏等方法加以保护。古树迎风伫立,与白墙碧瓦相掩映,在树木花草之间,有小河溪水环绕,潺潺流向远方,构成了别致的乡村风貌,定格下美丽的画面。

(7)小果园建设。根据村庄特色结合庭园绿化,种植葡萄、桃、李、杏、梅等经济果木,营造了春来鸟语花香、秋至硕果累累的绿色庭园诗意。

4 森林村庄建成后的效应

截至2015年底,郎溪县森林增长工程共完成0.49万hm2,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354.6km,森林长廊示范路段22km,完成南漪湖、龙须湖、天子门水库、新老郎川河等水系绿化93.95km。建设有“八一林”、“共青林”、“巾帼林”等纪念林基地173.33hm2,建有毕桥茶博园、安徽扬子生态农林科技示范区、郎溪县山水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14家科普示范基地,新建、完善村庄休闲公园32处,绿化面积166 800m2,极大地提高了境内绿色环境、生态产业的发展。

4.1 社会文化效应 已建成的森林村庄公园、游园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小憩的场所。每到傍晚,三五成群做完农活的人们在石桌、椅上,在树阴下聊着一日的辛劳,畅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们跳着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篮球场上传来的“纭纭薄“哐、哐”运动声音。炊烟在空中缭绕,身边翠绿悠长的溪水缓缓流淌,陡增幽雅,如沉浸在世外桃源之中。

4.2 产业经济效应 充满诗意的画卷掩饰不住森林村庄的魅力,乡村小道,林间樱花、梅花、绿色庭院吸引着四方来客,流连往返。苗木花卉业、农家乐饮食业、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建设有序,基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地域经济,提高了村民休闲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收入水平。

5 森林村庄建设建议

郎溪县森林村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的全部任务,在森林村庄建设的助推下,涌现出了梅渚镇高塘村、姚村乡黄家湾村等一批省、市美好乡村建设点,取得了整合自然资源,改善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的阶段性成果。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森林村庄起到了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纽带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森林村庄建设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和桥梁作用,营造积极健康、蓝天碧水的绿色自然宜居环境,实现了林业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求。结合当前森林村庄等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力度过大和人们对绿色文化的迫切需求,村庄内游人不断增多的情况,对村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近2a村庄在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应注重加强公园绿地、道路等的维护与管理,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巩固创建成果。

(2)由于森林村庄游人不断增多,农家乐等行业的发展易造成一些环境污染,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护绿、爱绿的文化氛围。在交通要道、村庄主要出入口等地多建立宣传标牌。

(3)在道路建设、公园绿地等建设中有些地方绿化树种过于密植、有使用截干苗和嫁接苗等现象,应多选用乡土树种,栽植冠幅自然生长的花草树木,以增强森林村庄的美感。

6 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