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9 11:0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体育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第1篇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2.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内涵体系

第2篇

关健词:高师奋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197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第4篇

从表2可看出,大理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中,只有8名健美操的专项教师,在公共健美操课中大多数是非健美操专项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这可能影响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健美操专项教师比例很低,9.0%是国家级健美操指导员,所学健美操专项的教师人数是14.5%,非健美操专项教师的人数是85.4%。这反映出大理学院健美操专项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健美操课在大理学院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开设。

2、大理学院健美操课的组织形式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组织教法是重要的一部分。吴燕丹在《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研究》中谈到:通过全国43所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因素,以课程相关指标很高,教学组织灵活性低占93%,教学组织上提出不少问题。从表3可看出,大理学院健美操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男女分班授课制为主。结合沈兴珠“健美操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的观点健美操课程应多样化。

3、大理学院健美操场地设施的情况

场地和设施条件是实施教学内容的物质基础,大理学院目前只有两个室内体育馆(两校区),大部分公共体育课都在体育馆外完成。在公共健美操的教学器材方面,有录音机、CD机、VCD机、把杆、地毯、镜子等,还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要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使之与整个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4、大理学院学生对健美操运动喜爱程度

从表3中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健美操课表示非常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9.7%,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6.4%,一般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2.9%,不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有66.1%的学生喜欢和非常喜欢。这反映了大学生有意愿和渴望参与健美操课,同时也体现了大理学院开设健美操课的潜力很大,有充足的生源。隋晓斌在《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中的独特作用》说:健美操运动动作舒展大方、轻快活波、姿态优美、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练习的情绪。

5、结论与建议

第5篇

1.1、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在体育健康教学观念上,学校存在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认为像高职类的学校,体育健康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量就行了。这样的认识,一是导致了学校对体育健康课的基础设施,场地器材建设等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每学期购置的器材就只是最常见的球类、跳绳等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器材。要想开设民族项目还必须得自制器材。使得教师开课的内容、项目非常有限。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三是个别教师没有很好执行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目前在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达标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学生身心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学生为考试和标准测试处于被动和应付的状态。

1.2、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惟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目标,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我校步入高职办学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体育教学盲目向其它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们民族高职师范体育健康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

1.3、教学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单一

教材内容陈旧,加之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方法手段落后。现阶段我校公共体育健康课项目内容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与中小学基本雷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被多数学生喜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的结构基本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程序一般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比赛、评价,教学方法手段也落后单一。项目繁多,蜻蜓点水,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够。一节体育课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器械,做什么动作,一切由老师决定,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关心。究其原因,主要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高职体育健康课教学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没有把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

1.4、体育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经费投入少,场地设施差,运动器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严重影响和阻碍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开展。要上好一节体育健康课,不仅要有好的老师,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我校场地器材设备设施较差,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更无法使教学活动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局面是: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不灵活,教学计划不全面,教材内容少价值,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1.5、缺少交流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民族高职师范体育教育的发展我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受人文环境的影响,缺少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学管理体现一定的统一性、固定性,指令性。具体表现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若无特殊情况一直教到毕业的授课方式,这种固而不动的教学模式,虽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但却难以发挥教师的技术特长,也很难使学生很长时间接受一种教学模式,进而压抑了学生对教材教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教学资源的限制,每学年的教材内容规定过死,缺少置换内容,进度缺乏伸缩性,造成盲目授课,形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我校的大多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大同小异,教学组织过程也能难免同出一辙,缺乏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我校由于经费短缺,每年外出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师得不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也很难将外面的新信息、新技能、新观念、新教材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带入自己的授课中,教学领域没有开放性,势必造成我们教学水平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推进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1、转变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制约民族高职师范体育课程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是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和高职教育、体育发展实际与需要。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转变观念,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民族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要树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兴趣。

2.2、充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以民族体育内容为活力,推进民族体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体现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教学地域特色,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进行教学,极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可行性。在多年的民族体育教学中,我们利用蒙古族语言口令指挥队列,利用蒙古族的安代舞做准备活动,更易唤起学生的兴奋性和活动的积极性;放松活动抛开传统的练习,把学生组织成圆形,手拉手用轻盈蒙古族舞蹈放松,气氛和效果就好的多;把摔跤、布鲁、奔布格、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学生喜学乐练,也为民族地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如果让学生认真收集当地民族地区的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字叙述的完整性设计活动锻炼项目,这样既促使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总之,在民族高职师范大力推广民族体育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弘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2.3、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2.4、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

第6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大数据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查阅文献了解大数据的有关知识,为文章写作提供思路。1.2.2问卷调查法以长治学院2013—2015级非体育系学生80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1.2.3访谈法通过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把握学校公共体育总体教学情况。1.2.4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有从技术层面上解释的,也有从数据层面上解释的,但是现阶段比较认可的解释为: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从概念不难看出其是一种理念的折射,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2.2大数据的特性

大数据的特点有4个层面:(1)数据体量巨大,而且获取书数据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2)数据类型繁多。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其注重的不是准确性而是混杂性。(3)大数据探讨的核心是预测,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4)处理速度快,数据化。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2.3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

2.3.1教学资源为大数据操作的可行性提供物质保障教学资源是每个学校必备的资源之一,其包含硬件设施也包含软件设施,长治学院作为一个有58年建校历史的高校来说,其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均有一定水平,而数据的应用无疑离不开硬件、软件。与此同时长治学院设有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从教务系统中通过系统登陆可以清晰获得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从而可以直观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从学生系统则可以清晰获得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生学习的课程层面的数据以及学生资历层面的数据,进而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挖掘出相关的数据信息,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物质保障。长治学院各个部门的设置共有四个,即党群系统、行政系统、教学系统、附属单位,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了网络共享,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最终的目的,那就是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也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理念为大数据的使用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平台,也使大数据的应用成为可能。2.3.2学生信息的收集,为大数据操作提供数据保障长治学院在校学生共13000人,而且每个年级都有体育课的学习。每个在校学生,大一是必须接收一年必修课的学习,而大二、大三各设置一个学期的限制性选修课,这就为学生数据的采集提供了平台。通过上课可以直接采集到学生的信息,而这些数据均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也就说从大量的数据中可以对体育课的开展情况进行把握,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项课设置在大二和大三年级课程是一样的,但是上课的内容有区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如同样是健美操,大二学生学习的是大众健身操一级、二级,而大三的学生则是三级、四级,级别更高,难度更大,其他运动项目的课程设置也是如此。与选修相比,必修的内容则是传统基础运动项目的开展,但是跨度大。但是不论是何种内容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体现,但是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可以找出联系,为大数据应用提供第一手资料。2.3.3数据的真实性、丰富性为大数据操作提供科学保障大数据应用的精髓在于大数据采用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其追求的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即丰富性,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大数据是把海量的数据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找出他们的相关性,这就要求从数据的源头就要确保其真实性、丰富性。真实性是做大数据采集的前提,其包含数据采集过程的可操作性,数据获得的直接性,而这些均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中直接完成,真实性可以确保。丰富性则是进行研究的理论支撑,丰富是指数据采集的广泛性、涵盖内容的广泛性。长治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参与体育运动的背景都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获得数据的丰富性,毕竟只有丰富才能使大数据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可证性、可靠性。因此,数据真实性、丰富性能为大数据的预测提供科学保障。

3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同样具有可行性,数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为其提供科学保障;教学资源信息共享为其提供支撑和前提,学生信息的获得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保障。而且通过此种应用可以为公共体育教学提供科学参考和合理预测。

作者:周银 单位:长治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5(8).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环.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学体育的基础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思想。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体育文化的教育,它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竞技体育技术教学,这一切严重地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与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的一面,如何使学校体育教育顺应社会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化改革,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因素

1.传统旧观念的影响

在“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的观念影响下,中国学校教育中体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受到重视。从“秀才挟弓矢出,父兄以不才视之”、“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话语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何等偏差,而如能静下来,读“圣贤书”,则被认为“当刮目相看”。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观念思想正在慢慢地改变,但仍具有强大的延续性。

2.原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的影响

传统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竞技性项目在各级学校的教材中重复出现。以田径运动中的短跑为例,起跑及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从小学到大学再三学习,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没有起到延续和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引起某种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其发展态势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却出现了在教学内容上盲目效颦、不求实效,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且长久以来竞技体育成分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的“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3.单一、滞后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思想的出现,高校体育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经到来。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单一现象严重,总体滞后于体育思想的发展,弊端日益突显。教学中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活动原本是件快乐有趣的师生活动。然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三基”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了体育课程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小结评价”的机械性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练习。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淡漠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长期运动能力的培养,使不少学生讨厌这种缺少主体乐趣、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活动。其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都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着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人条框之中,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容易让人觉得体育课毫无科学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以葫芦画瓢”教好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人们对体育工作者的评价,进而潜在地影响着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

4.体育课成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体育课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且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只有少量的学校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采用了“俱乐部”形式的授课方法。他们在同一教材,同一老师教导下其学习结果必然有很大差异。在成绩评价方面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理解及运用能力这些因素,以统一的标准实行“一刀切”方式,在一定的范围里存在着科学量化的不足。

5.高校扩招的的负面影响

高校的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明显的负面作用,首当其冲的三大问题是:第一,扩招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活动场地更为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第二,体育经费投人到体育器材上的力度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需求;第三,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与递增的学生之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

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强化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从而使全社会树立健康体育意识,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和方法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生,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环境。

2.教学内容应增加健康教育和健身娱乐体育。要与学生兴趣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更新扩展理论教学内容注重教法的创新

(1)教学内容改革。原有教学内容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并事先为体育教师预定了模式,从而限制了体育的娱乐性,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而现在高校体育之所以不受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缺乏娱乐性,因而它不能构成现代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从个性出发,强调健身性和娱乐性、修身性,淡化竞技性;要根据有限的教学时数,改进教法,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应体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符合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项目设置要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为适应终生体育的要求,理论教学必须更新其内容,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运动生理负荷与健身效益、健身与营养、常见运动损伤与简单处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突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教育及有关体育知识教育;应注意把时尚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

(2)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了适宜的教学项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里还存在着教法手段运用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强调师道尊严的,教师的权威不可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板着面孔的,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或者是十分不快的,何谈快乐?我们要改变“教师讲一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做”这一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体质状况以及场地器材的制约,帮助学生系统地、有层次地制定锻炼计划,实施体育课的教与学。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和合作性的群体,在技术巩固过程中可尝试一下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培养其合作精神.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比赛的魅力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在上竞技项目的体育课时,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应通过有趣味的组织形式使竞技体育更具娱乐性,即软化竞技性,如在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降低难度(如排球降网,篮球降低篮框高度,铅球推实心球,跳高横杆采取皮筋等方法,降低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难度)以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些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在上体育课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体育的兴趣,把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进行练习。

(3)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确立以终生体育为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实质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度的探讨,可以基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如此复杂的体育教学体系,且又要体现体育的多目标、多功能特征,仅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都是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实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就得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依据本校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多维、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

(4)改革体育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考试是最直接、省时和有效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是学生体育方面受教育的水平和程度的反映,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及对考试的重视程度都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其考核评价时应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形式、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应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所谓绝对评价指标就是按照考试内容的要求、标准所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成绩评定的指标。弹性指标则是指以考试内容要求、标准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等,进行成绩增长幅度、健康指标增长幅度的评价。采取“分段式”评价方式,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进步程度予以评分。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充满希望地进行体育学习。

第8篇

1.1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比较落后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已深入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思想中。因此,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的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一般都是将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都在围绕教师在进行教学,没有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上的主人。而在教学形式上,也出现了比较单一的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时一般会使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两种方式,这样单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1.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公共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更新,没有根据我国时代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体育技术方面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这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不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将会严重的阻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1.3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设施缺乏

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学生对体育教育存在着误解的情况,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主要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真正了解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师上体育课时,学生不具备积极性,进而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由于我国高校近些年来不断扩招,学校把经费都投入到学生寝室与教学楼的建设上,进而没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导致出现高校体育设施不足与落后的情况,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教学。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培训,促使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并明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后,可以组织体育教师与其他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使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在交流中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最后,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会议,在会议中要求教师对我国体育教育的新形势进行了解,并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想出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体育学习的良好发展。

2.2对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进行调整,改变教学评价方法

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时,应该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育情况、人文精神进行相互联系,保证体育教学的全面性。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的体系与内容。同时,在进行体育成绩评价时,不应该使用单一的考试测试的方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育评价的每一个过程,保证可以多方面的测试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2.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自身个性,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教师还应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的学习作为一个长久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改善目前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为学生建立健全体育互动需求,并积极聘任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另外,我国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关注,给予体育教学更多的支持,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进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3总结

第9篇

就高校而言,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学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50年明至今,已经成为知识信息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以课堂和书籍为主的传统的知识传播技术已经落伍,社会已经变为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了人的一种终身化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和学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其他传媒技术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学校不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重要的渠道。对学生来说,在学校中需要掌握的主要是知识管理的技能、语言和交流技能、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技能、历史和文化知识、养成尊重知识及其文化差异的态度。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现代化学习,已是机快马加鞭、时不我待重要举措。手机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甚至在中学生中)已基本上普及,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机、机不离身。手机具有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录音录像、上网收索、浏览下载等无所不能,而且手机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新功能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它与互联网的接通,使手机成了人们现代化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日用必需品。如今的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万能”伴侣,成了当代人小巧贴身的“外脑”和“百科大典”。借助手机我们又可实现网上教学、专业学习、阅读浏览、文化娱乐、艺术欣赏、友好交往、信息沟通、商业谈判、业务拓展、休闲购物、旅游订票、疾病问诊、健康养生等等,实现各种各样的心愿和目标。手机已经成了当代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存发展和生活享受的“高科技朋友”,一机在手可知天下、可游天下、可“得”天下,如今的手机几乎成了科幻电视连续剧中所谓的“魔幻手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借助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相长和教书育人的目的,应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一条新思路,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一个好帮手,必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2手机的视听录放和资料储存功能在高校体育课堂上的应用

把体育课堂搬在手机视频上,成为课后复习的有力助手,这应该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之一。手机能够录音录像、声情并茂地把高校体育教学的学习场景和教学画面,使其长久地保存在内存之中,便于课后的温故知新与巩固提高,起到了对课堂体育教学的延续和加强作用。体育课堂上常常有一些比较高难的体育动作不能当堂掌握,还有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大家在当时并未理解,如果我们把它存放在手机视频上,并在课后进行不断的回放和慢放等,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清、听懂和悟透这个动作的特点与规律,从而使学生比较快速地学会并扎实地掌握它。手机实拍图像主要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学实拍,以我校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太极拳为例,学生们常常利用手机实拍任课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套路演示,在课后复习起来就显得非常方便有效;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拍摄,作为彼此切磋与交流借鉴的参考。现在,手机已成了大学生必备的多功能的贴身工具,体育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过程与体育动作,应该成为高校体育课堂的创新之举。例如,大学生对24式太极拳的“左下式独立”和“右下式独立”总是掌握不好,此时,如果在自己的手机视频上反复观看指导教师的示范动作的慢动作回放,并且跟随慢动作进行练习,很快就能掌握要领。然而,如果我们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录像跟踪拍摄,则教学成本会太高,而且,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还要经过技术加工处理,既麻烦又费时,播放时还得专门给学生们安排适当的时间,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用手机拍摄则不然,它既经济又便捷,而且可以因人而异选择拍摄重点和难点,非常随意自由。所以,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使用手机拍摄和录制,就能把课堂的重点或富有价值的录音录像资料保存下来,以便于课后的复习、模仿、巩固和提高。所以,把手机应用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符合体育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3手机的互联网功能给课外自学带来便捷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中国互联网的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由此可见,微博在网络新媒介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CNNIC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微博群体占微博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互联网开通了网上教学和网上授课的平台,为大学生在网上自学提供了机动灵活和方便快捷的契机。手机上网成了当今社会的常态,就连不少小学生、初中生也能运用自如。因此,大学生们手机网上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随时随地和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许多普通高校都有校园网,网上授课也成了当今高校的教学时尚。高校许多体育项目也可以在校园网上授课,因为网上授课的优势就是时间上的自由与便利和学习上的快捷与高效,而且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在网上学习。上网学习应成为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大学生要充分地利用好之一优势,为学习的现代化创新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服务。社会上俗称的当代人的“三大技能”,即所谓的电脑、外语和开汽车。手机的“电脑”功能,使得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既学习了“电脑技能”,又节约了去电脑机房专门上网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还可以利用手机学习外语,学习开汽车的理论知识等。当前,我们主要是要学会如何利用手机来进行高校体育的学习和应用。大学生最为关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最主要的是学会自学,而自学多半是在课后和课余时间,包括课外自习时间、星期天、假节日、寒暑假期等,因此,整天陪伴在手、与人不离左右的手机,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下最理想的学习工具和“体育业余”指导老师。

4未来的手机将为大学生带来“无师自通”的学习时代

过去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闻”,现在是“一机在手,应有尽有”。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一个全球联网、手机“横行”的时代,有效地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就是借“机”生蛋、借“脑”生智。手机连接了互联网就使得手机具有了强大的功能,而且,我们过去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将会发生巨变,过去的学习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生尽管“处处留心皆学问”,结果还是“书到用时方狠少”;今天的学习则成了“知识和信息全球通,知识爆炸、信息泛滥”、“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机在手、瞬间全有”等。相信在未来社会或不远的将来,手机将具有无限的高科技和高效能方面的功能扩展,诸如像纳米技术、芯片技术、液晶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卫星遥感、光电通信、计算机技术、远程教育等等,为数众多的高科技元素将会在手机上被加载应用,未来的世界或许将真正成为了“魔幻手机”的世界,将来的手机的功能和价值我们现在甚至还无法想象,对此,我们只能充满热切的期待和无限的憧憬。相信未来的手机一定能够当好一名“课余体育老师”。手机对于自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未来属于一个自我教育大变革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也将面临着挑战,学习将变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人们不能只拘泥于传统教育的束缚,自学将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有关专家所言:“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而且,“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床头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由此可见,及早地利用并开发手机的自学功能,将是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5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