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2 20:02: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警察四风四气剖析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班级管理;策略
一、高中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每年高考结束后,很多学生会拿着志愿填报表问班主任该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与此同时,在班级管理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学习缺乏目的性、自主性。
(一)学习风气有待改善
学习风气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少学生觉得自己是“受父母之命”“考一个好大学”,甚至是“糊里糊涂”来到高中的,他们进入学校后,普遍表现出学习目的的不明确。2.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
(二)班风有待扭转
由于学风问题,直接导致班风也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违反校规、校纪的事常有发生。一部分学生是原来初中的问题学生,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这些学生凑在一起后,容易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
2.早恋现象突出。学校有“在校高中生不允许谈恋爱”的校规,但一些“厌学族”往往在不成熟的恋爱中寻找精神家园。
3.班级的凝聚力较差。学生之间缺乏信任,对班集体的建设几乎没有人愿意出谋划策,班级的各项活动也很少有人参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
以上问题,是每一名班主任都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从事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一定能深切感受到近年来班级管理工作的艰难,有人戏称,现在的高中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都在小学、初中被“压榨”干了,以致上了更需要拼力的高中却没了动力,需要老师加倍“电击”,深深表达了教师的无奈。甚至出现了高中学校的教师宁可多上几节课,也不愿做班主任的情况。
本文针对高中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的一些探索,为班级管理增添新的思路和新的元素。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导入生涯规划理念,全面指导学生
班主任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生档案资料,在学生入校前详细阅读学生的档案材料,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一方面在刚组班时,请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从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入手,借助心理测试问卷,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点,探寻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得出分析结果并反馈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根据高中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制订出具体的实施目标。例如,开展题为“正视自我、剖析自我、规划自我――拟定职业选择意向书”活动,班上每个学生都撰写《个人规划书》,从剖析自我的个性和专长入手,到对拟定专业的分析,最后制订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策略。这会成为学生发展生涯的目标书和行动策略指南。
(二)组织主题班会,关注学生日常学习
班主任要利用好每一次班会课,确立一个主题,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提升自我。例如,确立以“学习的目的”为主题的班会,可以让学生思考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从众多的答案中归纳总结为三点:1.为中华崛起而奋斗。2.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3.为自身更好地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
班主任可以召开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采用多种形式或内容。例如,选择一生最重要的人。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受到启发: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能对家人做些什么?从而知道,未来走什么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人都很重要。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指导员的作用,把班级建设重心放在学风建设上,积极开展学习指导、就业指导。
(三)利用训练营活动,让职场体验丰富而深刻
在职业世界探索的过程中,仅有观察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可以在活动课时组织心理训练营,为学生创设体验职场的机会。在模拟情境中,举办“招聘大会”。针对问卷调查统计出热门职业,举行现场“招聘”。电脑游戏设计师、电视台记者、演员、摄影师、旅行社的导游……“明星制造”的演员招聘中,要表演,要考知识的积累,更要考查对任务的体察和换位思考。“慧眼看世界”需要的导游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还要有不怕苦、不嫌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亲和力、幽默的言语和处事的应急能力一样都不能少……招聘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己探索开发自己的过程。现场是模拟的,但感受是真切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鼓励学生走上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医院里,白晓叫了又哭了
“于是,你就想到了自杀?”我问。
“不,白晓不见了,这让我感到恐惧,她万一出了事,我连追求的对象都没有了,这比得不到她还让人痛苦得多,因为她活着,我就还有希望。”范成说。
“那么,你接下来做了些什么呢?”
“做我该做的事。她失踪了,我就得寻找。我找了很多地方,也就是说,她可能去的地方我都找遍了,甚至,我还给程子珊打了电话,可是,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儿。”
“你找过程子珊?”
“是的,找过。她疯了,没有一点同情心,她对我说,不就是跑了吗?她和你结婚10个月,就跑了10个月,这种捉迷藏似的爱情不好玩,死了,让我们都省心吧。”范成说,“那时,程子珊肯定在夜总会,因为手机里除了她疯疯癫癫的声音,还有连绵不断嘈杂刺耳的音乐。”
“你什么时候想到自杀的?”
“是在知道白晓跳河自杀后。”他说,“她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她活着,即使终生不要我,但我还可以对自己说:我追求过,我没有白活过。但是,她死了,我为什么还要苟活?不幸的是,活着不容易,死也不容易,这不,我又被你们给整活了。我不会感谢你们,因为你们延长了我的痛苦。”
“原本就没有想得到你的感谢,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失落感,”我说,“不过,你幸好没有死。”
“什么意思?”
“我是说,你得到的是一个假消息,白晓活着。”
“不可能,不可能。”
“别人死与不死,其实都不关你的事,因为别人根本就不爱你。”马烽接过话,把问题很自然地引向了案件,“你现在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白晓失踪的具体时间?”
“她跳河自杀的那个晚上。”
“那么,又是谁告诉你,白晓死了?”
“我弟弟范成。他前天夜里对我说,白晓跳沱罗桥死了。你们找过他,你们告诉了他这一消息。”
“你一听就信了?”
“我没有理由不信。那天夜里,她对我说过,她已经活够了……”
这时的马烽显得特别的善解人意,抿着嘴唇,点了点头,接着又问:“范成,你离开单位后的这几天是怎么过来的?一定很痛苦吧?”
“这事落到谁的头上都不会轻松。我不敢见朋友,也不敢见同事,一直躲在姑妈家。”
“是吗?真是一个不幸的人,”马烽表示很理解,说,“你姑妈住在哪儿?”
“来顺路口的那栋大楼。”
“几楼?”
“四楼。”
“这可是个好楼层。那儿有个电影院吧?”
“是的,正在我姑妈家的对面。那几天,我真的苦闷极了,天天倚在窗口,天天看那些拥挤的芸芸众生,我发现,最可怜的是人,如蚂蚁般渺小,又如蚂蚁般脆弱……”
“啊,对了。”马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据我局‘五日情报’通报,三、四天前大概是深夜11时左右吧,电影院门前有人打架,还砸了路旁的灯箱广告,你一定看到了吧?那帮人够野蛮的。”
“三、四天前?不不,我在姑妈家呆了好几天,夜里没发现人打架。”
“你敢肯定?”
“我敢肯定。”范成想了想,说,“这几天电影院放一个片子很臭,根本没有几个人看,人很多,都是宵夜的,不是看电影的……啊,对了,有一个卖烟的老头掉了一个钱包,在那儿哭天喊地过一阵儿。”
“是吗?”马烽煞有介事地搔搔头皮,“可能是我记错时间了。”过了一会,马烽又说,“范成,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想听吗?”
“好消息?开玩笑吧。”范成摇摇头,神情有几分凄苦。“对于我来说,好事已是绝种了。”
“太悲观了。”马烽说,“白晓真的没死,被人救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你见过白晓的尸体吗?”
“没,没见过。”
“这就对了,昨天,我们还见过她的人,在医院里,一切都好好的。”
“真的?”
马烽就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这未必又是好事。”范成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神情有些痴迷,“活着,她还活着……她活着,又意味着我将继续延续苦难的生活,而且是遥遥无期的……”
“你就不能改变一下自己?”
“我没有这个能力了,只要白晓还活着,我就不再是自己。”
这句话多少带些绝望和悲壮。我没有想到这个看上去有点清瘦,书呆气十足的男子的胸中会装着这么固执的感情。这次他虽免于一死,但他活着决不会比死感到轻松,而且,他这份可笑、固执的一厢恋情,最终还是会把他毁灭……我真想对他说:“范成,你爱的‘尺寸’是那个死去了的初恋情人,这太可怕了,太危险了!白晓比程子珊更接近这个‘尺寸’,你就丢掉程子珊去爱白晓,如果某一天你又发现有人比白晓更接近这个‘尺寸’,你是不是又要把白晓抛弃?那个‘尺寸’,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假如你不去正视这一点,悲剧和痛苦,必得跟随你一生!”可是,我什么也没说,死,他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劝慰可以打动他呢?
离开医院,马烽感慨不已:“唉,他喜欢她,她却不喜欢他;他追求她,她却在追求另一个他,生活真是阴阳交会的舞台。其实,我年龄也大不了他们多少,但却已经出现了鸿沟,好像我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的那个世界光怪陆离,我是弄不懂了,可是,我承办的案子,又往往与那个世界里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是一个遗憾?”
我对马烽说,我也说不清楚。
马烽突然来了兴致,对我说:“你不是作家吗?你不是说你是研究人的吗?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也有想不通的问题?”我佯装高深地笑笑:“我不想说,是怕你听不懂。”马烽就有了几分愠怒:“你就别装模作样,惺惺作态了,你以为你是谁?思想家?哲学家?圣人?其实都不是,跟我一样,俗人,比方说现在,我们的肚子都饿了,饿了怎么办?得找一家餐馆,弄点粗茶淡饭填进去,你说对不对?”我依旧笑:“不错,但有人吃了饭,长的是肉,有人吃了饭呢,长的是心。”马烽给了我一拳:“你又在骂我?”我说:“没有,我只说了一句实话,是你心里虚着,往自家身上扯呢……如果关于这个案子里的男男女女,要我再说句实话,其实你已经看得很透彻了,你要是还有什么遗憾的话,是你没有力量改变他们。你改变不了,其他的人也改变不了,因此遗憾也就不其为遗憾了。”马烽说:“这就是你。找不到解释的理由,就把一个问题拐弯抹角地胡诌一通,这不是蒙人吗?”我说:“蒙人还要擅蒙,你行吗?”马烽说:“我是不行,你行,所以你就当作家蒙人,我呢,也就只能实实在在地当个警察。不过,我想起了一个人,叫卡耐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人性的优点》,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有的人……老是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却偏不去欣赏今天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范成、白晓、还有程子珊等等这一拨人,犯的都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你说这个卡耐基怎么样,这才是思想家。”我说:“你也读卡耐基?不简单。不过,他的这番话,好像也针对你。”马烽不解:“我怎么啦?”我说:“你没有去幻想天边的玫瑰,但你也没有去拥抱窗口的玫瑰。”“什么意思?”“郑玫就是放在窗口的一束玫瑰,可是你呢,从来就不去浇一点水,时间长了,它最终会枯萎的。”马烽真的有些恼了:“我说你不再提这个人行不行?你要为我当婚姻的维持会长,我不领情!我跟你说过,老婆是人,不是一件衣服,借给别人穿穿后,还可以还回来的。”我说:“你别发脾气,我只是作为朋友,给你一个建议……你在感情这个问题上,未必就比这案子里的这群哥们、姐们明白。至少他们执著,敢爱,也敢恨,而你呢?你敢说你就一点也不爱郑玫了?可是,你却为了人家的一次过失纠缠不休,不敢也不肯去承认你还在爱着她……这是折磨别人,也是折磨自己。”马烽显然不肯听下去,一挥手,剪断了我的话:“你打住吧,如果你是我的朋友,以后就不要再提这档子事!”
正因为是朋友,这档子事不提是不行的,不然,他心中的一个死结永远也无法解开。这是朋友的责任。但眼下是不便再谈了。于是我便说:“好好,不提,不提了,那我们就谈谈案件吧。马烽,你说这个范成会是凶手吗?”马烽说:“他不是凶手。”“你就这么肯定了?”“他没有作案时间。”“那天夜里,他和白晓发生争吵后,又折回来寻找白晓,你就敢肯定他没有找到她?”“是的,他没有找到她。白晓遇害的那天夜里,顺天路电影院门前确实没有人打架,但确实有一个卖香烟的老头掉了钱包,在那儿大哭大闹过一阵。范成看到了这些,说明他那天夜里就呆在他姑妈家里。”“那么,所有的对象都否定了,我们这几天的工作白干了?”“办案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否定中,让真凶走向前台的。这个你不懂,慢慢学……这样吧,时间不早了,先给老杨汇个报,然后再把肚子填饱。”
我们把车子停在一条马路边,走进了一家小餐馆。马烽站在一个窗口边,用手机小声地在向老杨汇报,我坐在桌边,开始点菜。说真的,一安静下来,肚子饿得还真有点让人发慌了。说干警察的容易犯胃病,这样忘命地东奔西撞,不犯才是怪事。
天黑了。在等菜的空闲里,我突然想到了白晓。这几天的调查,因她而起,而调查中她又一直是故事的主角,但她又像是一个躲在幕后的人,隔着一层薄纱,让你看得见她在晃动,在摇曳,却始终又看不清她的真实面孔,直叫想刺探秘密的人着急。当然,她的大致轮廓是浮出水面了,比方说,她是不爱范成的,而她却提出了要和他结婚,毫无疑问,她是想由此来刺激王莽原,因为她爱的是王莽原,而这一切又是由于王莽原的移情别恋所至;再比方说,按理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案件,只要白晓说出那天雨夜里,突然出现在沱罗桥上的那个不速之客是谁,一切谜底便可以揭开了,可是,她为什么不敢说呢?她想保护谁?为什么又要保护这个人?
白晓是个谜,真正的谜。
这时,马烽汇报完了,过来了,我对他说:“马烽,什么时间,我们可以再见见白晓?”
马烽说:“这不是我说了算,一要看她的情绪和病情稳定没有,再还要听老杨的安排。”“老杨如果还不安排呢?”
“没办法,这是纪律……怎么,你很关心她?”
“废话,对故事里的主角,难道你不关心?”
“先不说这个问题,菜来了,吃饭吧。”
说话间,马烽的电话响了。之后,他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人也变得急躁起来。
这个电话来的不是时候,至少,它把这饭局搅黄了。
“怎么回事?”我问。
“妈的,郑玫没有去接小孩。幼儿园老师打来的,儿子一个人在那儿哭呢。”
我们一分钟也不敢耽误,付了钱,推开碗筷,心急火燎地赶往幼儿园。
老师是个30多岁的女性。肯定当妈妈了,她陪着马烽4岁的儿子,坐在空空荡荡的教室里,一边给小孩擦泪滴儿,一边很温情地给孩子讲着故事。声音很好听,甚至有些动人,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细心而又美丽的妈妈。如果手里有照相机,这个镜头肯定永恒。
这时,孩子看见我们,说:“阿姨,爸爸来了。”
阿姨就站了起来,脸上的温馨突然间不见了,她问:“你们谁是孩子的爸爸?”
马烽点头哈腰:“我是。对不起,老师……”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警察。是这样,我……”
“别解释了,你是想说你很忙很忙,对不对?干警察又怎么样?很忙又怎么样?孩子就可以不接了?你要知道,别人父亲都来了,他的父亲却不来,这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负得了这个责任吗?还有,你这一辈子能干出多大事业来?孩子才是你的希望,你懂吗?”
这个幼师的声音像玻璃杯落地一样,脆而好听,但也像玻璃杯破碎一样,毫不留情。马烽只有一个劲地点头,几次张合着嘴,想说点什么,她却不给他一点机会。
“什么都别说了,把孩子带回去吧。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偏有一个很不称职的爸爸……”
马烽又是一阵点头哈腰,且做了一阵保证后,抱着孩子就走。
“郑玫怎么可以这样呢?怎么可以这样呢?孩子她都不接了……”他一路在嘀咕一句话。
“不说这个,孩子肚子饿了,我们也饿了,先找个餐馆吃饭吧。”我说。
后来,我们在一个餐厅坐下了,窝了一肚子气的马烽还在嘀咕这句话:“郑玫怎么可以这样呢?怎么可以这样呢?”
“你在问我?”我说,“这回可是你先提的郑玫,那我说说真话了。郑玫为什么又不能这样呢?谁规定孩子非妈妈接送了?再说,你们离婚了,孩子判给了你,你更有监护责任。”
“可是,她也是监护人呀。”
“你们现在离了婚,如果她又重新组织了一个新家,而且隔得远远的,孩子你还能指望她来接送么?你工作忙,固然有一个客观理由,主观上呢,你还是有依赖……”
“问题是她还没重新嫁人呀。”
“那你是希望她重新嫁人呢,还是希望与你重归于好呢?”
“又扯远了,她现在不是没有嫁人吗?”
“你过去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要不要我再讲给你听听?”
“我讲过吗?”
“讲过。你说你有一个当警察的同事,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众人在追赶一个10来岁的小偷,他一个健步冲上去,把那个小家伙逮住了,扭过头一看,他欲哭无泪,这个小家伙竟是他的儿子。他是警察,天天在抓坏人,最后却抓住了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一个灰色的幽默,这是一个悲剧。原因是什么呢?你当时告诉我,他太忙,顾不了小孩和老婆,老婆跑了,小孩也就变坏了……”
“你是在警告我还是在逼我?”
“都不是,我是作为一个朋友在提醒你,在悲剧还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时,得找到一个办法制止。”
“你还是在说,我该把郑玫重新娶回来。”
“有什么不可以吗?”
“就是为了孩子?”
“你别装硬汉了,我再说一遍,你心里一直装着郑玫,我提孩子的事,只是想让你找一个走下来的台阶,真到了郑玫去嫁人的一天,你会后悔的,而且谁也不会同情你,因为是你把她逼到了这一步。”
“可是,可是……”
“可是什么?那是过去,是历史,再说,我们办白晓这个案子,其中的这些男男女女,不管他们做了多少愚蠢的事情,但他们对爱情的坚守精神,就没有给你一点启发?”我突然觉得我是不是一本正经了,于是又说,“让我猜猜你现在在想什么,好吗?”
马烽看看我,不吭声。
“你在想,我终于给你找到了一个复婚的理由,还在想,复婚后该如何来谢我。是不是?”
“你把你当做了算命先生。”
“但这一次,我算得肯定准。”
这时,坐在马烽膝盖上的儿子,突然叫了一声:“妈妈,妈妈来了。”
我们循着孩子的目光望去,真的,郑玫就站在我们的桌子旁边。一袭黑衣,托着一头黑黑的长发,被长发簇拥着的脸,就显得苍白了许多,与苍白作呼应状的是她的眼睛,在眼睛里纠缠的是深不可测的哀怨……这时的郑玫显得更美,但也更冷,让人捉摸不透……
“是你?你怎么来了?”马烽问。
“我就一直跟在你们的后面,包括在幼儿园里。”郑玫说。
“那你为什么不接孩子?”
“我想改变一下你的习惯,因为,因为……”
“因为什么?”
“因为说不定某一天,我就走了,但我放心不下孩子。”
“你是说……”
“我是说我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无恨无爱的……我要结婚。”
“和谁结婚?”
“这不是你该关心的事。”
马烽傻了,站在那儿,木桩一般。
我觉得我该走开了,不然就成了多余的人。于是便和郑玫打一个招呼,走了。郑玫也许是一个对爱情很有计谋的女人,她的这一安排,极有可能会挽救一个破败的爱情残局;当然,也不外乎,她心真的冷了,对马烽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如果是这样,伤感的肯定是马烽了……作为马烽的朋友,我希望这只是郑玫的一个计谋,可是,这一切谁说得清楚呢?我只有为马烽祝福了,而且饿着肚子祝福……
我是第二天早晨,直接来到刑警队的。从医院里昨天就跑出来了的老杨,坐在那儿,正一如既往地在吞云吐雾。他神态很安静,专注地在欣赏一个又一个烟圈儿,在他的眼前升腾起来,然后又变成一缕缕不规则的乳白的云柱再慢慢散开……不用问,他肯定对某一个问题有了新的发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一个习惯。谁找准这个时候办事,或提什么要求,一般都会有一个好的答复和结果。而我大清早赶来,正是有求于他,我想,我今天的运气肯定不坏。
“来了?”老杨似乎还沉醉在那一个个烟圈里面,头也没抬。
“来了,来看你了。”我说。
“看我什么?”
“看你伤好点没有。”
“废话。我那叫伤?一点皮肉之苦罢了。”他突然从椅子上站起,问道,“你想不想知道一个结果?”
“什么结果?”
“白晓事件的结果。”
“当然想知道,不然这几天不是白忙乎了。”
“凶手已经出来了。”
“谁?”
“还不能告诉你。”他卖起了关子,“我核对几个材料后,再给你亮底儿。”
“你这个人不地道。”我故意说,“要么你就干脆别提这档子事嘛。”
“那怪不得我,要怪只怪你脑瓜子笨,调查这些天,居然还没有想到凶手是谁。”
正闲话着,马烽来了。这家伙看上去,脸色特别红润,精神也挺振奋,与往日就是不一样,举手投足都是风声水起的。想必,昨夜过得舒坦、滋润。
“你们早呀。”他乐呵呵地说。
“你是晚了点,但,一定是情有可原。”我阴阳半参地作答。
“你们好像话中有话,能不能告诉我这个老家伙呀?”老杨就是冰雪聪明。
“什么都没有,别听他胡扯蛋。”马烽转移了话题,“看你春风满面的,是不是有什么好事儿?”
“好事没有,累事倒有一桩,”老杨说,“你一分钟也不得休息,跟我一块出门去。”
“什么事,用得着这么着急?”
“核实一份材料,最后揭开案底,你说这事急不急?”
“那这个秀才去不去?”
“怎么不去,他喜欢热闹。”
“老杨,这回我真还不想去,”我说,“你能不能同意我去医院看看白晓。”
我说罢,就冲着马烽挤眉弄眼,意思是要他敲个边鼓。
马烽今天特善解人意,特够义气够朋友,忙说:“老杨,我看行,这小子这几天和我在一起,被盯得紧,在女人的面前没好好发挥过,就给一个单独的机会,让他去表演吧。”
“我揣摸着,你们是串通一气了,”老杨想想,大度地一挥手,“那就去吧,不过,你可给我记住了,白晓的病情还不稳定,说话嘴紧点,别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你放心,这几天跟着马烽,多少学了几招,”我顺手扔给了马烽一顶高帽,大恩当言谢嘛,但趁老杨收拾公文包的当儿,我凑到马烽耳根前,低声问:“怎么样,想必昨晚上了郑玫的床?”
“你再胡说八道,我收拾你!”马烽推搡了我一把,开始沏茶,很得意的样儿,“我说胡达,你不跟我们一块去看看凶手是谁,不觉得遗憾?”
谁是凶手,迟早我会知道,这有什么值得遗憾的?问题在于我对案情本身无多大兴趣,而案件中几个人物的身上尚未解开的秘密,才是我最后的兴奋点。这可能就是我和老杨,马烽他们在面对同一个案件时心理上的分歧。
我们是在不久后,一起离开刑警队的。他们去核实材料,寻找凶手;我去了医院。我想还原我的真实身份;和白晓作一次真诚的对话。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她愿不愿意合作,还取决于她的情绪和兴趣。
我走进病房时,她正靠在床背上,很安静地在想着什么。左手托着下巴,右手放在被单上。头微微歪着,一绺长长的,染得有些泛黄的头发垂落下来,纠缠在沉静、忧伤的脸上,让人感觉出了几份破碎感。但这一切,又与这儿的氛围构成了惊人的和谐。白色的墙壁,白色的被单,白色的脸和手……看不到美的流动,却能感觉得到美的存在。不过,这种美,有些冷,有些灰。
说真的,当时我真想退出去。我是不忍心破坏由冷与艳构成的这一幅画。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我对眼前的白晓,已经有了很多,甚至很深的理解,这般安静、平实不应该属于有过了许多人生故事的她,因此,面对她这一难得的“现象”回归,我没有理由去破坏。但是,我想退也退不了啦,她看见了我。虽然,她目光里一片冷漠,却也没有表示出不欢迎,我只有硬着头皮进去了。“如果打扰了你,我可以改个时间。”我内心里还是有几份歉意。
“来了就坐吧。”她说,“迟早你们要找我的,被你救起的人,就得要付出一些代价。”
“代价?你言过其实了,这是关心。”
“关心我,也是关心你们自己,因为你们当警察的总是对一个生命的毁灭,会产生无边的遐想,甚至是无数的猜疑。因此,你们总想弄清楚一切。一切都弄清楚了,不管有趣还是无聊,你们放心了,也因此关怀自己了。”
“你这个观点很个性化。如果我告诉你,我其实不是警察呢?你还会跟我合作吗?”
她这才抬起头来,轻描淡写地看了我一眼。
“那你是谁?你还能干什么?”
我掏出证件,递过去。
“你又变成了作家?”她的态度柔和了一些,“你对我有兴趣?”
“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责任。”
“为了理解,我采访了程子珊、王莽原、还有范成。”
“你真把自己看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至少我在努力。”
“那么,你认为你可以理解我?”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她警觉起来。
“一个残缺的故事,如果你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它便完整了,或者换一句话说,有些问题我已经揣摸出来了,但我想从你这儿得到一种验证。”
白晓突然缄默不语,眼睛也变得空洞和寂寥。片刻后,她又冷不丁拉起被单,严实地蔽住了脸。可是,她躁动的情绪没有被蔽住,被单在颤抖,说明她的心在抽搐,眼泪在流淌。我是不是进入主题太快了些?或者太直截了当了一些?我是不是该马上离开这里,不要让她再进入回忆的痛苦里?就在我犹豫、自责,不知该何从何往时,她突然掀开了被单:“那你说吧,把你想要知道的问题都说出来……我、我已经无所谓了。”
也就一会功夫,她的眼圈被泪水冲洗红了,脸被被单憋红了,而我的心也软了:“要不我们改个时间?”
“改时间?没有哪个时间比这个时间更恰当了。你怕我承受不了?笑话,我承受得了。”
为什么这个时间是恰当的?我当时没有多想,只是后来我为这个应该深究而没有深究的问题,付出了很多的懊悔,甚至是自责。
“白小姐,那我说了。”
“说吧。”
“据我分析,你从来就没有爱过范成,可是你为什么突然提出来要和他结婚?为什么又在新婚之夜突然出走?仅是这些举动,就已经很深地伤害了范成,然而,你又为什么在他单位张贴出了他的私人信件? ”
“还有吗?”
“据我调查得知,你的初恋情人是王莽原,你一直爱的也是王莽原,那么初恋和失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王莽原为什么就像一座巨大的山脉,让你推不动,离不得?”
“还有吗?”
“据救你上岸的那位老师说,你在沱罗桥上确确实实遭遇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他或者可能是他为你坠入沱罗河助了一臂之力,而你为什么又要把这个人隐瞒起来? ”
“还有吗?”
“还有……”
“闭住你的口,闭住……”她突然双手捂住耳朵尖叫一声,“你就不能让人安静一些吗?”
这一声尖叫,猝不及防,吓了我一跳,也把房门外的医生、护士和看护她的警察招了过来。
“我说你是怎么搞的,我们交待过,她还是一个病人,你不能让她激动。”医生责怪我说,“你走吧,我们得对我们的病人负责。”
医生的话让我尴尬和狼狈,走不是留也不是。
“不,他不走,你们走,他才是医生。”白晓却说了一句意料之外的话。
进来的医生和护士只好悻悻走了。
“对不起,白晓。”
“是我太冲动了。”白晓说,“我也想请你回答我一个问题:是谁给了你刺探我内心秘密的权利?”
“我的自信。我自信我能理解你。”
“那我再问你,你既然知道了有关我的一切,你认为我是一个坏女人吗?”
我想了想,回答得很小心,但不知得不得体:“那我就直说了,你是一个曾经走过极端的女人,本性不坏但自私过。自私给别人带来了不幸,也给自己带来不幸,不过,你还是一个执著的女人,至少你知道在追求什么,在坚守什么,对比有些一生中目标不知是何物的人,你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她眼睛有了泪水,而且业已弥漫成一片:“谢谢你,谢谢你,你的真诚,你的剖析,给了我一些安慰,而且是在我迷惘、困惑的时候,虽然我未必全部接受你的评价,但还是让我感动……不过,作家先生,我今天没办法回答你提出的所有问题,说出心里的秘密是需要勇气的,你能让我再想想吗?就一天时间,一天后,我什么都告诉你。”
我答:“为什么不行呢?”
她的情绪稳定了很多,还渴望有一个人陪着她聊天:“那我们就谈一点别的?”
我答:“说什么都行,说吧。”
我当时想法简单,让她轻松起来,明快起来,把生活中的阴影抛在脑后。而且,她应该拥有这一切,因为她年轻、美丽,美好的一切都应该属于她。可是,她告诉我:范成来过,在我来之前,范成来过。
我惊讶了:“他不也在医院吗?昨天下午我还见过他。”
她说:“事实上,他来了,刚离去不久。”
“他说了些什么?”
“任何打击都改变不了他。”
“你是说,他依然爱着你?”
“是的,一个十足的傻瓜,炮灰。”
“你……你以后会学着去爱他,接受他吗?”
“不会,永远不会。”
“那么,你知道前天清晨他做了些什么?”
“他告诉我了,目的是企图打动我……他和我一样可怜和愚蠢。”
我沉默。是因为我知道该说什么了。
“程子珊也来过。”
“是吗?”
“这要感谢你和那些警察,让他们都知道了我还活着,我也有一次和他们见面的机会。”
“那么说,你还是珍惜过去的一些友谊的。”
“人就是这么奇怪,没办法。”
“子珊是来看你吗?”
“不是看我,她来干什么?不过,她不承认这一点,她只是说,她只想知道一个死去了的人,又活过来时,与过去有什么区别。她的结论是,没什么区别,只是憔悴了点。她说憔悴好,憔悴了更妩媚。”
“可能她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安慰你。”
“不是,是揶揄和挖苦。她坐了半小时,就这样胡言乱语了半小时,我感觉得出,有时她也在嘲弄和谩骂自己。我没有与她争论,其实,是我对不起她,我的极端态度改变了自己,也砸碎了她……”
“你知道她的近况吗?”
“知道一点点,这一切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后悔了?”
“后悔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我只想为他们付出点什么。”
“怎么付出?”
“还不知道。”
“你现在有什么愿望?”
“我希望王莽原能来看看我。”
王莽原会来吗?忘掉一个人容易忘掉一份爱情真难。我无法满足她的这一份要求,倒不是这个王莽原来无影去无踪,觅人不见,而是这个家伙固执,什么都有自己的主见,他还不懂得按别人的设计去做一件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当然,他现在已经和老杨的女儿枝丫悄悄地纠缠在了一起,他来了还能给白晓一点什么呢?与其他带来的是失望,还不如让一切都变得寂静起来。寂静会让人淡忘许多,聪明许多。于是,胡言乱语地安慰了一阵白晓后,我走出了病房。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监督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度不够,造成国有资产的侵蚀流失现象严重,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财务账目混乱等问题日趋凸显,具体表现为:
(一)监督审核程序不完善,监督力度薄弱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行政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来自于国家,依靠国家财政部门或社会捐助的款项完善自我建设和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这种公有财产的重视度不够,管理不善,办公用品丢失浪费现象严重,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来规范约束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监督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抱着“反正是公有财产,谁拿了就拿了,何必得罪人”的心态,对此类问题视而不见,这种纵容造成了账实不符、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助长了投机取巧者的侥幸心理,形成了“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的不良风气。
(二)监督部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滑坡
在事业单位里不乏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空降”财务监督人员,他们无法胜任财务监督的专业性工作,即使出现问题也很容易被他人蒙混过关。此外,也有部分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监守自盗,与财务管理人员串通一气,通过采购、投资环节和各种虚造、偷换报销票据私自窃取事业单位的资产,损公肥私,直接造成大量的现金流失。
(三)事业单位内、外部财务监督部门执法不严
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往往出于维护单位名誉利益的考虑,对账外资产、资产评估不实、变相隐瞒截留收入、大型采购与基建项目暗箱操作、私设“小金库”等现象隐瞒不报,甚至帮助本单位制造假账蒙混过上级或外部财务监督部门的审批检查。而外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对于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不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不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惩罚措施,这对那些窃取国有资产的违法分子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法起到监督部门应有的财务警察的作用。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对策
面对以上多种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甚为必要,要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严守每一道账目关,从单位领导至财务人员都要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切实发挥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对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完善财务监督审核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要形成一个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明确监督工作由谁来负责,由谁来实施,责任到人,从监督部门的领导到每一种具体详细的工作都建立起严格的程序机制。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促使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内容,规范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坚决杜绝重复报账,确保支出合理真实,凭证有效,收入足额及时入账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或转移资金。同时,还要强化国有资产内部监督机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国有资产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内部监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清查盘点结合使用,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同时加强社会、媒体大众等外部监督力量,双管齐下,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变质。
在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下,还要加大监督力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国有资产的账目管理的重视,杜绝“事不关己”危险心态,从账目收支、工程建设、材料采购、公费报销等多个重点环节入手,提高定期监督审查频率,务必保证每次检查的质量,以期彻底肃清事业单位的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管理层源头入手,提高事业单位单位负责人依法理财观念,树立诚信理念。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实施对各部门不定期抽查评比,奖优罚过,把责任明确到直接责任人和领导,提高其责任意识。提高财会人员的进入门槛,对“入行”的财会人员都要有严格的学历、资历从业资格等方面的要求,并定期进行专业的绩效考核,进行职位调整或辞退。
各级财政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同时深入贯彻财经法规和思想道德教育,使财会人员在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以及财经法规的同时,增强依法理财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为个人利益所驱动。同时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形成“奖优罚劣”的工作氛围,促使事业单位领导更加重视和加强财务监督工作,带头遵守财经法规。
另外,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在职员工的全民财务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家自觉接受财务监督,支持财务监督人员的工作,共同维护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坚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杜绝弄虚作假、乱收滥支、损失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三)健全财务法规制度,加大内、外部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
健全的财务法规制度是有效进行财务监督工作的基础。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要针对目前财经法规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修改,健全财务监督法规,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促使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把事业单位纳入其监督的视野,并有计划地安排实施,促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搞好财务监督。
为了达到促进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依法理财,实现财务收支行为的规范化的目的,要加大执法力度,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效果。一方面要严格惩处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严格执法,决不纵容姑息。另一方面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在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跟踪督查下认真进行纠正和整改,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采取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并且要狠抓落实,坚决杜绝屡禁不止、屡查屡犯的情况,最终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监管等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要从多方面着手,包括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法律素养的培训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盘、审核的进一步加强和审计、财政等监督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的加大,通过国家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这四个方面构成协调有效地监督体系,利用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促进改进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孔巧.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
一、基本情况
镇是X县的农业重镇,辖区面积为135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1293人,每年有暂住人口400余人,日均流动人口达2000余人;有行政村场24个,企事业单位23个,学校1所,辖区共有特种行业和公共娱乐场所30家;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北疆铁路横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素有X县东大门之称。近年来,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8元,较上年增加1100元。相继引进了德隆畜牧、德玛棉业等大型民营企业。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喜人局面。
“双创”活动启动和实施以来,公安局党把加强派出所规范化管理,提高派出所治安防控能力,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和任务,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目标,推行了捆绑制责任,明确了分管领导和所领导的具体责任,将“双创”活动直接纳入到派出所考核达标中。与此同时,为深化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公安局党委选派了精兵强将来X派出所充实基层力量,并长期保持了民警工作岗位的稳定性,还为派出所新建了办公楼,配备和更新了微机和背投电视。
前,X派出所共有民警6人,治安员12人,其中党员8人,大学文化的3人,大专文化的9人,中专文化的6人。派出所建筑面积1101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室19间、宿舍7间,食堂、健身房、读书室、洗衣房、卫生间等五小设备齐全。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打牢公安工作基础,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双创”活动的启动和实施,是在公安机关巩固“公正执法树形象”执法执纪集中教育成果,深入贯彻“五条禁令”、落实“二十公”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X派出所领导班子在切实领会上级精神和认真分析队伍建设和公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召开了动员会,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座谈分析本单位、个人存在不足,制定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三年规划及民警个人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双创”活动的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成立了“双创”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班子成员分工。把创建的效果纳入到平时、半年和年终考核当中,使全所民警能够切实解决在自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斗志,始终做到执法为民、公正执法。
为抓好学习教育工作,X派出所想方设法克服工学矛盾,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认真按照实施方案所规定的主要学习篇目进行学习,坚持了高质量的原则,本着“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态度,突出自我教育,认真开展了学习和座谈讨论,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空对空不触及思想、不触及实际的现象。所里的月例会上每位民警都要联系实际,把本所发生的问题放在学习讨论中,做到了学习一次提高一次,讨论一次领会加深一次。同时,经过县局和各相关业务部门对派出所的政治业务工作的检查、指导,使X派出所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础工作扎实巩固,为今后一级派出所工作的持续发展开拓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创人民满意派出所;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做人民满意民警。
(一)、人民公安为人民,队伍建设是关键,以巩固“公正执法树形象”成果和创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为基础,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
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极为便利的交通带来了相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是摆在X派出所这个仅有6名正式民警,12名治安员每个人身上的重大职责。针对辖区动态化特征日益突出的治安形势,X派出所的民警们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只有将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了,才能确保一方平安,同时也明确了工作的重点——以开展“双创”活动为契机,创人民满意派出所、做人民满意警察。
在队伍建设中求真务实,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是近年来X县公安局一以贯之的做法,作为全局的一个缩影,X派出所民警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在抓落实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队伍建设显示出了巨大的生机。派出所在全局率先创新实施了素质教育、队伍管理、班子建设的“三二二形象工程”。一是坚持素质教育,实行“三结合”,即学政治与办业务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班子建设达到了“二有力”,即发挥班子团结有力和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力。三是坚持管理队伍实行“二严格”,即要求严格和监督严格,使警风监督员和行风评议员作用得以发挥。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干部的学习,始终是摆在我所面前的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区、州、县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双创”活动的开展,以巩固“公正执法树形象”执法执纪集中教育活动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政法干警的服务意识,转变执法观念、提高工作水平,我所党支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认真组织民警学习,同时通过开展专题辅导、座谈讨论、办黑板报、写心得体会、演讲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克服了以往干警在学习教育中的走过程、一阵风等不良学风,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创建优良投资发展与创安活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
队伍建设的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率先垂范、以身作责,使派出所的内务管理、环境卫生、服务意识,民警的精神面貌、说话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根本转变,特别是在落实周部长“四句话”精神上,民警在思想深处有了深刻的认识,“您好、谢谢、请稍候”等文明、礼貌用语做到了常挂嘴边。及时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主动向群众汇报工作,分析治安状况,针对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解说,增强民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对案件的实质得以准确的定性,所内领导及时对民警的工作进行督导,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做到不遮掩,不庇护,真正形成了用语文明、办事文明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工作作风。
群众来派出所报案、办事,首先看到的是规范的公示栏,向大家公布办事程序、标准和结果,听到的是亲切的问候和礼貌的用语;在这里,群众心中所想的,民警都替大家想到了,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群众体会最深的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工作效率,在办理户籍业务时,对手续不全的,内勤民警除了告知程序外,还会记下办事群众的地址,由辖区民警尽快上门办理;在这里,群众办完事都会收到一份“满意程序回执单”,让来派出所的群众评判每位民警的工作。提起X派出所的服务态度,一个来报案的长途司机说:“跑了许多地方,从来没见过办事如此周到的派出所,到了这,就象回到家一样!”创建活动与派出所等级评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让群众满意落实到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上,使群众的满意率一天天提高,2005年上半年的辖区测评达到了95以上,顺利地通过了一级派出所评定,跻身于全州三个“全国一级派出所”行列。
(二)把开展学习任长霞先进事迹活动统一到“双创”工作中来,学先进,树形象,服务群众,争创一流。
在全局掀起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热潮中,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震撼鼓舞着X派出所每一位民警、治安员,他们纷纷表示要学习任长霞同志牢记宗旨、执法为民的高尚情操,学习任长霞同志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英雄精神,学习任长霞同志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职业道德,立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随着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的是广大民警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民警公正执法、为民执法的意识显著增强,全体民警学英雄、找差距,在工作作风、纪律作风上有了明显的转变,警民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的要求得到充分落实。
人口管理是派出所一项重要的基层基础工作。X派出所的民警们沉下身子下管区,逐户逐人核对、熟悉常住人口,民警们为了尽快顺利渡过这一“关口”,主动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农,晚上逐户到农户家登记核对,开展人口信息采集工作,为群众上门办理户证业务并提供法律咨询。这期间,大家几乎都没了“家”的概念,起早摸黑泡管区。通过努力,年终考核时,管区民警对常住人口的熟悉率均达到80以上,重点人口的熟悉率达到100。暂住人口登记,发函率均达到100。
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刻牵动着X派出所全体民警的心,大家群策群力,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努力投入防范工作,逐步建立起了以派出所为龙头,以基层治保组织为骨干,以创安活动为载体,以“十户联防”为细胞的全体共同参与的治安防控体系。并积极协调,广泛发动群众,实现了每村都有民兵治安分队投入巡逻。为了使防范工作不出现盲区,重温“十户联防”这一防范工作的有效方法,广泛宣传积极推行“十户联防”和“户轮式”巡逻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防范难题。
在农忙季节或案件高发期,X派出所的民警们主动带领联防队员投入到巡逻工作中去。虽然白天要开展日常工作,夜间要进行巡逻,每位民警都累得疲惫不堪,但从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所重点将“双创”活动放在以技防为主的治安防范工作中,特别是在财、物比较集中,农民养殖户规模较大的养殖小区,逐步推广防盗门窗、防盗锁、报警器、监控器等技防设施。派出所在全县率先在X镇郑家庄村进行了试点,把郑家庄村养殖10头羊、2头牛以上的养殖户家里安装了红外线报警器,为确保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争取年内使其全面发挥作用。另外为了保证各村的电力设施免遭不法分子的破坏,我所积极同各村领导联系,将各村的变压器也装上了防盗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民警们辛勤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全所民警的辛勤工作,保障了一方平安,有力维护了X镇的社会治安秩序,为全镇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派出所会议室的荣誉墙上,挂满了一副副锦旗,锦旗都是派出所民警们解民忧、帮民困后群众自发送来的。全所民警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爱心献给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在辖区居民中,经常传颂着民警无私无畏救助群众的故事。西戈壁村管区民警在走访中,了解到西戈壁村两名哈萨克族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辍学在家,民警心里十分着急,立即向所领导汇报了情况,全所民警共同决定,每年为这两个孩子捐助学费300元。每年派出所像这样的救助行为至少也有十几次,2005年上半年民警们共为群众做好事21件,并自发捐款救助五保户、特困户3户。
(三)、把开展“大练兵”活动统一到“双创”工作中来,抓出特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为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彻底解决“打不过、跑不过、说不过”的现象,X派出所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契机,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战训合一练兵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兵竞赛活动,努力使民警练就一身为民服务的本领。
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单位,是公安工作的根基,也是这次大练兵活动的重中之重。“思想不通,做亦无功。”X派出所党支部深谙其中的道理,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抓大练兵。为了转变民警的思想观念,解决因为工作任务重就不要练兵的错误认识,真正吃透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民警开展大练兵活动这一重大部署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民警的思想上升到“练兵是新形势下实现队伍跨越式长足发展的需要”的高度,妥善解决好练与干的关系,寓练于干之中,派出所党支部在全体民警中进行了广泛动员、深入教育,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经过动员、教育,同志们普遍认为,公安部“五条禁令”的出台,像一阵劲风,荡涤了公安队伍中多年的顽症;而大练兵活动的开展,却像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练兵并不是单单解决“说不过、打不赢、追不上”的问题,而是对全体民警鲜血和生命的保护。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大练兵活动开展起来就顺畅多了。
形式多样、寓教于练、寓乐于练,是X派出所开展大练兵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政治练兵方面,派出所以开展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活动为载体,强化政治练兵,着力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他们把学英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深化“执法为民,服务发展”这个主题上,响亮地提出了“学长霞、铸警魂、促练兵、强实战”的口号,并以“双创”为主题与邻近派出所办了知识竞赛。这次竞赛活动,既锻炼了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民警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也把学习任长霞精神的活动推向了。在业务练兵方面,派出所根据民警的工作职责不同,将练兵分成三块,各有侧重。社区民警的练兵重点主要是人口管理,要求民警做到地熟、人熟、情况熟;巡逻民警重在盘查技战术和体能素质的提高;在练兵形式上,做到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既有集中培训的形式,又有分散的岗位练兵和自学自练,使民警从“苦于练兵”转向了“乐于练兵”。同时,派出所以练兵促业务,在干中练,在练中干,大练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月19日,乐土驿镇发生凶杀案,X派出所与刑警大队共同协作,仅用5天时间就将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2005年上半年,X派出所辖区共接处警X起,受理各类治安案件1X起。其中打架斗殴案件比前三年下降X,入室盗窃比前三年下降X,抢劫案比前三年下降X,牲畜被盗案件较往年下降X。
四、从人民群众最希望公安机关做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
群众满意是创建活动的最终目标。只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改进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这是X所长期坚持的良好作风。除了听取警风警纪监督员的意见以外,所领导经常到管区走访群众,了解民警工作情况,向群众征求对派出所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分析,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在全州公安机关开展的“公正执法树形象”集中教育活动中,我所认真抓好每个步骤和环节的落实工作,每位民警从思想上认真反思剖析,深挖存在问题及根源,进一步端正了执法为民思想,并对群众意见集中的问题公开承诺,认真整改。为了掌握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的成效,X派出所在2005年上半年开展了两次认真细致的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共发问卷1110余份,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均达到92。
X派出所在抓好上级安排的各项政治学习任务的同时,每周都组织民警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并鼓励民警认真自学业务知识,使大家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工作量化考评标准,用制度约束民警的行为,用考核来衡量民警的业绩,促使民警从一言一行上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励民警不断奋进。在内部管理上,我所严格按周部长的要求,深入开展内务整顿,按《内务条令》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达到了“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提起队伍管理,民警邓波说:“虽然所里制度严厉,但都是为工作好,为我们每个民警好,严格的管理,使我改掉了以前懒散的坏毛病,增强了工作的能力。”
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认真按照创建实施方案抓落实的同时,派出所坚持高质量的原则,本着“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态度,突出自我教育,认真开展了学习和座谈讨论,不断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空对空不触及思想、不触及实际的现象。在征求意见阶段,公安局指导组和派出所共向上级部门、服务单位发出征求意见函200份,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500份。经过梳理,共征求到涉及服务和执法等方面的各类意见和建议共计7条。按照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总数按可比计算,较“公正执法树形象”执法执纪集中教育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下降了37%。
在对照整改阶段,派出所针对反馈的意见,着眼于思想上整改、行风上提高、行动上落实,依据创建标准进行对照检查,召开思想交流会,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理清整改思路和措施,每位民警分别完成了不少于3000字和1500字的对照检查与整改材料。并在对照检查与整改材料的基础上,召开了承诺大会,公开向社会承诺。
内容提要:行政地役权起源于传统民法地役权,但又在性质、目的、取得方式、救济途径等方面区别于民法地役权。行政地役权可以通过管制方式设立,但最好通过行政合同模式或捐赠奖励模式设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公物,它都存在行政地役权与私法财产权并存的二元产权结构,一般应由公法物主和私法物主分别行使,且服务于特定公共利益的行政地役权优先于服务于供役人私人利益的私法财产权,并排挤私法财产权。
当笔者在探讨公物管理中的法律问题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行政主体或社会公众对公物(直接服务于特定公共利益的财产)享有何种权利。这是大陆法系国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研究,竟然发现它与理论上鲜有研究的行政地役权或公共地役权是如此相似,那么行政地役权理论对于我们剖析公物上的财产权结构将有什么帮助呢?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一、行政地役权概念的构建
在优士丁尼法中,役权这个词从总体上是指对他人物的最古老的古典权利,包括人役权(servitutespersonarum)和地役权(servitutesrerum)。地役权是一类以不动产为对象的、有限度的享益物权,他们一般表现为一块土地(需役地)的所有主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邻居土地(供役地)满足自己的利益的权利。[1]“地役权是为一块被称为需役地的土地而设立的,它几乎被视为该需役地的附属品和它的一种品格。这种权利当然归需役地和所有主所有,权利随需役地所有主的更迭而更迭。”[2]地役权最初产生于罗马农业经济生活的需要,集中体现为通行权和用水权等乡村地役权。后来,为了维护需役地所有主或建筑物所有主的一般生活需求,保障或改善其生活环境,出现了排水役权、加高或限制加高役权、禁止妨碍采光或观望役权、搭梁役权等城市地役权。
在传统民法中,当两个不动产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不动产相邻,一方为自己土地利用的便利,必须使用对方土地时,有相邻权制度和地役权制度可供利用。“然在相邻关系,为法律上当然发生之利用调节,可认为所有权本身之范围,而在地役权,则系超过此法律所规定最小限度之调节,依当事人之意思,为较大之调节,而有由外部从属于所有权之特权性质。”[3]这就是说,相邻权制度乃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其运用范围有限,所能包容的仅限于传统地役权,基本上可以用法定地役权称之,有学者主张用“邻地权”概念来取代[4]。但是当需要超出相邻权的范围利用他人土地(相互之间的土地并不相邻)时,则应通过合意方式设立地役权以解决利用他人土地的特别需要,这种地役权可称为协定地役权。“地役权的客体范围广泛,权利内容也不确定,为当事人灵活协议、更好地进行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空间。”[5],弥补了物权法定原则的不足,适应了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许多国家都陆续将地役权予以法定化,如《美国财产法重述(1944)》第450条就规定:
“地役权是对于他人占有的土地的一种权益,它(a)使得该权益的所有人有权对该权益所在的土地进行有限的使用;(b)使他有权获得保护,免受第三人对此使用的干涉;(c)不受土地占有人意志的限制;(d)是这种权益的所有人占有土地的一般附随特征;(e)可以通过转让行为设立。”[6]
行政地役权概念取自传统地役权概念,又称为公共地役权[7],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或公众利益的需要,使不动产所有者或使用权人(下称“供役人”)容忍某种不利益或负担,从而使国家或公众(下称“受役人”)取得一种要求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权人承担某种负担的权利。[8]美国的保护地役权(conservationeasement)或保存地役权(Preservationeasement)制度就是成功设立行政地役权的典型。以保护地役权为例,所谓“保护地役权”,是指“为了实现诸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美丽风光或农地保护等特定的保护目标,而在土地所有者和地役权持有者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土地所有者因地役权而负担义务,而地役权持有者则有权限制土地的开发用途。”[9]作为协议的这种保护地役权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设立行政地役权的重要方式。在美国保护地役权制度中,地役权持有者一般为各州政府,受益人为全州公民,例如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法律就明确规定:
“……
(2)立法机关认识到多年以来公众对于与公共高速公路和州休闲区域相邻的土地的经常和不间断的使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种使用已经通过贡献、时效取得、授权或其他方式取得了公众对土地的地役权,将这些公共地役权作为俄勒冈州休闲资源的永久部分予以保护,符合公众利益。
(3)因此,立法机关在此宣布,本条第(2)款规定的对于这些土地的公众权利和地役权完全属于俄勒冈州,并应该相ORS390.720中规定的土地那样持有和管理……”[10]
法国的行政地役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地役权仅仅指为了公产的利益而对毗连的不动产规定一些特别义务的权利;广义的行政地役权则是为了包括公产利益在内的公共利益目的而对不动产所有者规定义务,因而包括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行政地役权以及为公产利益而存在的行政地役权等。[11]行政地役权制度作为保护私有不动产免于商业开发的工具,被广泛运用于保护农地、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与环境等领域。
行政地役权起源于传统地役权,是对传统地役权的扩张,且两者都是为满足长期的需要而设立并对他人财产权施加限制的权利。然而,两者毕竟是相互独立的、由不同的法律部门规范并保护的权利,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两者的性质不同。传统地役权属于民事权利,而行政地役权则属于公权力或公权利。关于行政地役权的性质,目前主要有公权力说和公权利说两种理论。持公权力说的学者认为,行政地役权是个抽象的权力,是由政府作为公众代表,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以公权力的形式限制供役人容忍某种不利益或负担。[12]例如,1978年美国佩恩中心运输公司诉纽约市案中,纽约市政府将原告所拥有的火车站大楼列为“纪念建筑物”而不能改建,限制了该私有建筑物所有人对财产权的处分而不需要支付补偿,[13]充分体现了行政地役权“公权力”的性质。持公权利说(publicright)的学者认为,行政地役权是全体公民为确保拥有良好的生态或生存环境等而利用他人财产的共享权利,美国农业保护地役权购买计划[14]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只有权利才能有偿转让。
2.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所规范的财产范围不同。传统地役权制度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规范的财产仅限于土地等不动产。而行政地役权制度则源于人们对于防范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需要,所规范的财产范围要广于普通法上的地役权,[15]且超出了传统地役权对相邻性的要求。一方面,行政地役权的对象不限于不动产,还包括某些动产,例如私人所有的宋代花瓶一旦被国家确定为文化遗产,就可以成为行政地役权的对象。另一方面,行政地役权还超出了相邻性的要求,因为许多行政地役权的设立并不当然以存在需役地为要件,例如将城市的某幢建筑列为城市的地标而禁止改建,或者根据城市规划将电力供应线路架设于私人不动产之上,都意味着在该不动产上设立了一个行政地役权,但这里并不存在需役地,因而不需要以所谓相邻性要求作为成立要件。
3.受役人的范围不同。传统地役权的受役人往往是特定的人,且名义上的(或法律上的)受役人与实质上的受役人为同一主体。而行政地役权的受役人则区分为名义上的受役人与实质上的受役人。名义上的受役人为行政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接受全体人民委托,为维护财产的公益用途而行使行政地役权。实质意义上的受役人则为全体人民,既包括当今世代的人和组织,也包括未来世代的人,纯享受利益而不负管理之责,但在行政主体滥用权力、或未尽善良管理人义务、或损害受托人利益、或不能公平地对待受益人时,参照保护地役权的第三方执行制度,[16]则任何公民可主张权利,要求行政主体履行受托人义务。
4.两者的目的与可转让性不同。与传统地役权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土地利用的方便、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允许转让不同,行政地役权具有公益目的性和不可随意转让性。也就是说,行政地役权存在和行使的目的只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公益用途,如野生动植物保护、清洁水和空气的保护、风景美保护、公共娱乐用途的维护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等。由于行政地役权的设立系为满足公共利益以及供公众使用的需要,因而与根据私权而设定的地役权不同,行政机关对之不得随意放弃或转让,它也不能成为法院强制执行的标的。
5.两者的取得方式不同。民法地役权的取得方式除了法定地役权由法律规定外,还包括依合同有偿取得、依时效或习惯无偿取得等。例如,《法国民法典》第639条规定:“地役权的产生,或由于现场的自然情况,或由于法律规定的义务,或由于所有人之间的契约。”而行政地役权取得的方式则以无偿取得为主、以有偿取得为例外,且一般不能依时效和习惯取得。例如,台湾学者就认为不得以民法上的地役权时效取得为理由解释对私人土地的公共通行权。由于公共通行权不是私法关系,而是公法关系,因而在使用法律时不应以民法的规则为准据法。[17]不过,美国俄勒冈州的法院和立法机关却认为公众可以通过时效取得对私人土地的地役权,在俄勒冈州v.海的案件中,法院还通过习惯理论支持了公众将俄勒冈州海岸的干沙区用作休闲目的的权利[18],我国台湾地区也曾出现过因习惯使用而取得私人道路上的公共地役权的判例。[19]
6.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行政地役权具有警察权力(如许可、处罚等)保护[20],行政地役权在受到政府违法发放许可证或不作为等侵犯后,还可以通过第三方(与行政地役权协议当事人以外的团体或个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获得救济。而传统民法上的地役权不能获得警察权力保护,且只能通过协商、调解或民事诉讼途径获得救济。
二、行政地役权的设立模式
行政地役权的设立指的是通过买卖、赠与、添附、取得时效、征收(或征用)、管制等方式,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直接或间接供公众使用的使命并因而限制他人财产权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管制模式
管制模式主要是指政府为了公益目的依职权对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登记、公告并对私人土地施加强制性的禁止或限制。在20世纪中期,大部分国家在行政地役权设置上使用了管制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管制模式在保护生态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尽管目前一些国家在立法上仍然采用管制模式,但很少有国家在单独使用管制这一方式来保护地役权。我国目前设立行政地役权所采用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管制,例如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6条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自然保护区内集体土地的用途。
管制模式的优点是,因为有公权力作为后盾,政府在操作上易于行事,因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这种模式是以对社会个体利益的剥夺为前提的,往往与财产权人的意愿相违背,因而注定缺乏广泛存在和长期推行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感,易引发不服从甚至冲突,尤其是容易引发强加行政地役权的管制是否构成征收而必须补偿的争议[21]。
(二)行政合同模式
行政合同模式指的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公共利益,乃由政府在其辖区内具有保护意义的私有或集体不动产上设立保护地役权,并加以购买,不动产权人在出售保护地役权后,无权对其不动产进行与保护目的相违背的开发活动。购买的对价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地易地,即政府与不动产权人协商,用邻近之公有土地与私有土地进行交换。二是现金购买,即政府按照设立行政地役权后不动产贬值的多少给予现金补偿,以购买不动产权人对其不动产的开发用途。
在生态问题产生之初,人们为保护文化遗产、农地以及公园、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与环境免遭破坏,更为推崇公法手段的运用,但公法手段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控制手段,往往机械地、直接地扼杀了相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来了高昂的运行成本。因此,在美国等国,以协商代替命令、以奖励代替强制而设立行政地役权的合同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制模式。这一模式由于体现了公平自愿的协议精神,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不动产权人的抵触行为,因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捐赠奖励模式
捐赠奖励模式,又称联邦慈善捐赠税收减让(FederalCharitableContributionDeduction),是指政府以法律的方式规定,如果私人申请向政府捐赠行政地役权,政府在批准后将对地役权价值进行评估,并将评估价作为税减的基础值,对捐赠土地的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给予税收优惠,将捐赠土地者的应缴财产税(主要是所得税和遗产税)按比例逐年抵扣,从而以税收补偿的方式鼓励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人踊跃捐赠其财产上的保护或保存地役权。例如,1976年的美国联邦税法允许符合标准的地役权捐献者获得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的抵减,此后许多州还相继立法确认了捐赠地役权者应享受的税收优惠。[22]
由上可见,不管在私人财产上通过何种模式设立行政地役权,私人财产上都出现了由受役人行使的行政地役权和供役人保留的“剩余财产权利”两种不同性质的财产权利,这就为我们认识公物所有权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公物上行政地役权与私法财产权并存的二元产权结构
按照法国的公产(或公物)理论,行政主体拥有一种对公产的信用上的所有权,但关于这种所有权的性质是民法所有权还是行政法上的公所有权却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民法所有权说。该说认为,这种公产所有权仍然是民法(或私法)所有权,由于供公共使用的缘故而承担了一种公共役权,并受到行政法的很多限制,因而具有不同于民法所有权的特点。[23]
二是公所有权说。该说认为把公产的公共使用的使命看成一种存在于所有权以外的役权是不正确的,因为从行政主体的公务用公产来看,行政主体不能既是所有者,又是役权人,在行政主体执行各种公务时,公产的所有权和公共使用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24]另外,公产的公共使用的设定和废除,在法律没有规定时,是根据所有权而采取的,不受私法的支配,因此公产所有权是一种公法上的所有权。
三是混合所有权说。该说认为公产所有权实际上具有民法所有权和行政所有权的混合性质。该说认为,“将事物的用途设定为公用对所有权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些被设定用途的财产只不过是处于使用部门的监管中。对公产用途的设定并没有改变公产不可转让的性质。总之,只存在一个行政所有权主体,却有两大块财产,即被设定为公用的财产和未被设定的财产。”[25]
事实上,要真正解决有关公物所有权性质的争论,必须深入到这种所有权的结构之中,弄清行政主体与作为公物的财产的原始所有者各自享有的权利范围和相互关系。笔者认为,行政地役权理论完全可以成为开启公物所有权结构的钥匙,因为行政主体和社会公众对公物的权利与行政地役权在特点上根本没有区别,例如行政主体将私有财产(如私有古宅)命名[26]为公物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私有财产上设立行政地役权的行为。该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古宅所有者的财产所有权受到限制,他只在不损害公物保护或保存目的的范围内保留私法财产权,即只能行使“剩余财产权利”。这就是说,行政主体对命名为文化遗产的古宅的权利,只在供公众使用的范围内才存在,例如行政主体可以要求古宅的原始所有者不得改变房屋的结构、颜色和形状,不得改建,且有义务对其加以维修,而“公产成立以前的权利只在不妨碍公共使用目的的范围内继续存在,对于不能存在的部分,可由行政主体给予补偿”,[27]对于可以继续存在的部分,例如居住的权利,则依然由古宅的所有者行使。这就表明,私有公物包含了行政地役权和私法财产权并存的二元产权结构,前者由政府代表社会公众行使,后者则由私人行使。
同理,即使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公物,也存在类似的结构:一是对公物的行政地役权,即为维护公物的公共用途而对使用者的使用活动进行管理的权力,可授权一个专门的公物管理机构行使;二是在不损害公物本来目的的前提下依然保留给原始所有者的“剩余财产权利”[28],原始所有者可以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公物进行商业开发或为私人设立私法上的物权。这样的二元产权结构,事实上已得到了英美国家的公共信托理论(publictrustdoctrine)[29]的确证。根据这一理论,公共信托资源中的权利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公众有权使用和享有土地和水域——信托物——进行诸如商业、航行、捕捞、游泳等活动,这叫所谓的公共权利。另一方面,既然美国1/3以上的公共信托财产是由私人控制而非公众控制,那么私人财产权利也可以存在于这样的土地和水域,这叫所谓的私权利。[30]这就是说,在公园、河流、湖泊、湿地等公共信托资源上可以存在公共权利(即行政地役权)和私权利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
由于行政地役权的设立本来就是用来排挤私法所有权的,因此行政主体对公物的行政地役权理当优先于私法所有权,并排挤私法所有权。英国学者L·M·海勒在1787年专门撰文指出,保护和维持公众的捕捞及航行地役权是国王的特定义务,国王对作为私有权的海岸予以转让时,应当服从公共权利(juspublicum),且只能在国王的潮间域范围内实行转让。[31]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公共权利理论,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属于国王所有的公物必须服从于公共权利,因而不能象一般人那样在转让公物时妨害共通的利用。二是国王虽然可以自由转让作为公物的财产,然而由于该财产烙上了供公众使用的使命,因此,受让人的私权利(jusprivatum)应当服从于公共权利(即行政地役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审理的一个案件中,为了保护项目早期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个“意外草床”("emergentweedbed"),州行政机关作出了拒绝授予当事人为完成湖边码头最后工程而申请填土许可的决定,这一决定后来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法院认为,公共信托理论要求州拥有受支配财产的所有权,只留给土地所有者使用和进入草床的河岸权利,且这一权利还必须让位于公众的优先权利(superiorrights)。[32]
四、结语
根据行政地役权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我们应当以非强制性的行政合同或捐赠奖励模式取代原来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管制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获得相对人的服从和配合,降低行政地役权的保护成本,减少抵触行动,避免政府的管制措施是否构成征收而需要补偿的争议。
二是为了维护特定的公共利益,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公物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我们应当关注的是财产本身的用途是否服务于社会公众。公有财产可以私用,私有财产可以公用,已经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即使是基于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利用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的财产,我们也没有必要一概通过征收方式将财产的所有权强制转移给国家而增加国家的补偿支出和管理上的负担,有时我们有必要通过设立行政地役权的方式,仅将私人或集体财产权利的一部分转移给国家所有,财产权人依然保留其剩余的财产权利。
三是基于公物上存在行政地役权和私法所有权(即“剩余财产权”)并存的二元产权结构,从分权制约的角度来看,行政主体对于国有公物不能同时行使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一般应由供役人和受役人分别行使,且供役人对剩余财产权的行使应当受到行政地役权的限制。另外,在公用目的被废除之前,作为集体公物或私有公物的财产无论辗转到谁之手,都要受到行政地役权的限制。
四是应根据国有财产所服务的目的不同,将国有财产区分为国有私物、国有公物和国有混合物。国有私物,如石油、天然气等,主要以追求国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主要受私法调整;国有公物,如河流、湖泊、公园、公路等,直接服务于社会公众,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主要受公法调整,政府只能接受全体人民的委托为维护其公共用途而进行管理,不得随意改变其用途。对于其他用途难以明确的国有财产,则视为国有混合物,可以同时追求国库利益和公共利益目的,且可以通过设立行政地役权的方式,解决两类利益之间的冲突。
注释:
[1]黄风:《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2]黄风:《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3]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4]王利民:《我国用益物权体系基本概念研究———兼评〈物权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之不足》,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2期,第75-76页。
[5]李益民、刘涛、梁娟娟:《论地役权对物权法定原则之补充》,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第84页。
[6]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欧内斯特.E.史密斯:《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刚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7]参见JohnL.Hollingshead,ConservationEasements:AFlexibleToolforLandPreservation,3ENVTL.LAW319(1997),pp.330-311.
[8]参见JeffreyM.Tapick,ThreatstotheContinuedExistenceofConservationEasements,27Colum.J.Envtl.L.257(2002),pp.285–86.
[9]NancyA.McLaughlin:IncreasingtheTaxIncentivesforConservationEasementDonations--AResponsibleApproach,31EcologyL.Q.1(2004),p.4.
[10]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欧内斯特.E.史密斯:《财产法:案例与材料》,第492页。
[11]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331页。
[12]AndrewDanaandMichaelRamsey,ConservationEasementsandtheCommonLaw,8Stan.Envtl.L.J.2(1989),p.22.
[13]PennCent.Transp.Co.v.NewYorkCity,438U.S.104(1978),pp.136-138.
[14]美国农业保护地权购买计划的特点是,采用定量的分级系统对申请参加农地保护地役权购买计划的农地进行选择,购买资金主要来源于州政府,其次是财产税收和联邦基金,该计划运行时间较长,是目前保护私人农地免遭城市化蚕食的最受欢迎的方法,有时成为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政策的补充。参见张迪、颜国强:《美国农业保护地役权购买计划概述及对我国的借鉴》,《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8期,第9页。
[15]AndrewDanaandMichaelRamsey,ConservationEasementsandtheCommonLaw,8Stan.Envtl.L.J.2(1989),p.22.
[16]根据美国的法律,不仅供役人、受役人有权向法院要求执行、修改、终止保护地权役协议,而且有第三方执行权利的人(如政府检察总长或者公民)以及法律授权的其他人也有这一权利。见JessicaE.Jay,Third-PartyEnforcementofConservationEasements,29Vt.L.Rev.757(2005),p.760.
[17]蔡志方:《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学》(二),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314页。
[18]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罗杰.W.芬德利、欧内斯特.E.史密斯:《财产法:案例与材料》,第494-495页。
[19]翁岳生:《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3页。
[2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21]一般而言,确定政府强加行政地役权的管制是否构成征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政府行为对财产权人的经济影响大小、政府行为的性质、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系、社会的一般观念等因素。
[22]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地役权制度》,载《中外建筑》2006年第2期,第53页。
[23]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2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316页。
[26]公物命名指的是行政主体作出的开始公物公用的意思表示行为,又称公物公共使用目的的设定。
[27]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28]如果这里的原始所有者属于国家,则“剩余财产权利”可以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
[29]ZacharyC.Kleinsasser,PublicandPrivatePropertyRights:RegulatoryandPhisicalTakingsandthePublicTrustDoctrine,32B.C.Envtl.Aff.L.Rev.421(2005),pp.421-427.
[30]公共信托理论是指政府接受全体人民的委托,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为维护公共信托土地和资源(如河流、公园、湖泊、湿地等)的公共用途而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而公众则有权基于不同的公共用途和目的(诸如商业、航行、捕鱼、洗澡等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这一理论不仅是限制政府处置公共自然资源的有力武器,也是政府为维护公共资源的公共用途,对私有不动产用途施加限制的有力工具。DavidL.CalliesandJ.DavidBreemer,SelectedLegalandPolicyTrendsinTakingsLaw:BackgroundPrinciples,CustomandPublicTrust“Exceptions”and(MIS)UseofInvestment-BackedExceptions,36Val.U.L.Rev.339(2002),p.355.
第一课上学和放学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
2、使学生平安上学和放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上二年级了,有的同学能够独自一个人或者和小伙伴上学、回家了,但是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会有很多的危险,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好孩子。
二、教授新课
1、要遵守交通规则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交通规则?
(2)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总结一些交通规则。
(3)齐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安全儿歌。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抢红灯。
2、坐车时不要抢座位
(1)你们每天是怎么上学来的?有几个同学使自己坐公共汽车上学来的,你们能说说坐车时要注意什么吗?
(2)师生共同总结坐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
(3)分组表演“坐车上学的路上”
3、不要在街上打闹或者游玩
(1)我们中午或者晚上排队回家,在路上除了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2)有的同学比较贪玩,看见街上很热闹,就想去玩一会儿,你们说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3)为了减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放学后一定要早早回家,不要在街上游玩。
4、要远离高空危险物行走
(1)我们在上、下学的路上,经常看到一些广告牌、电线等,这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为了防止砸伤,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高空危险物,尤其是在刮风下雨的天气,最好能绕行。
三、师生共同总结
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一定要远离危险,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第二课认识交通标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一些交通标志。
2、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作用,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平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一天,他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爸爸教了一首儿歌给平平。
2、一起背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警示要看清;过马路,左右看,交通规则记心中。”
二、教授新课
1、交通信号灯
(1)同学们,过马路的时候你们注意过交通信号灯吗?
(2)谁说说交通信号灯是什么样子的?
(3)你们知道这三种不同颜色的信号灯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4)老师给大家讲解三种颜色信号灯表示的不同意思: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通行,黄灯表示警告。
(5)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怎么根据各种颜色的信号灯安全的过马路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互相补充,然后各组选出代表汇报。
2、认识交通安全标志
(1)出示几种交通安全标志让学生辨认。(2)人行横道是专门为行人设置的安全通道,行人走路要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一定要注意前后左右的车辆,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3)机动车车道是道路中间的车道,供汽车等机动车行驶。(出示图,边讲边让学生辨认)
(4)非机动车车道是两边的车道,供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行驶。(出示图,边讲边让学生辨认)
三、扩展练习
1、除了刚才我们说过的这几种交通安全标志,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安全标志?
2、画一画你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让大家猜。
第三课认识简单的危险标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危险标志。
2、了解这些危险标志所表示的意义,避免危险的发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在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牌子,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像这样(出示图片),们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
2、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它那样的标志,它们都属于危险标志一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二、教授新课
1、禁止标志
这类标志用红色来表示,形状呈圆形,里面有图案或者表示“禁止”“强制”意思的文字。用圆形来表示,是因为圆给人的感觉比较直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1)圆形里面有一根燃着的火柴,再打一斜杠,你们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2)圆形里面有一支点燃的烟,再打一斜杠,你们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3)圆形里面有一个人,外面画了一个斜杠,你们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4)圆形里面有一个手掌,外面画了一个斜杠,你们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5)你还看到过类似的标志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认识警告标志(1)这类标志用黄色三角形来表示,意思是有危险,要注意安全。
(2)出示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交通警告标志:三角形里面有一个感叹号,表示要注意安全。
(3)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警告标志:当心火灾、当心爆炸、当心有毒、当心触电等。
3、生活中的危险标志
你们见过生活中有哪些危险标志吗?
第四课社区和室内活动安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社区和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
2、在社区和室内做正当的游戏,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男孩,名叫欢欢。他聪明活泼,总是活蹦乱跳的,即使回到家里还是跳个不停,他从凳子上跳到沙发上,又从沙发上跳到床上,爸爸妈妈怎么哄他都不听。结果当他正准备从床上跳下来时,不小心碰到柜子脚上,头上撞了一个大包,疼的他哇哇大哭。
2、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
二、教授新课
1、在社区做安全的游戏
(1)小朋友们休息的时候,在社区玩耍,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余的同学可以根据发言同学所说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生总结社区做游戏的安全(不要打弹弓、投掷小刀;不要爬屋顶、爬树、跨横沟、从高处往下跳;捉迷藏不要躲在汽车底下,不要故意躲在隐蔽的地方去吓唬别人等)
2、在家里玩也要注意安全
(1)家是小朋友们的乐园,那家里有没有安全隐患呢?
(2)为什么不能和小朋友们在房间里追跑打闹?
(3)如果在床上蹦蹦跳跳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危险了?为什么呢?
(4)有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做手工,总是把剪刀等尖锐物品放在床上,你们说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三、扩展训练
1、有个叫康康的小朋友在家爱看电视,他最爱看动画片和少儿节目,如《大风车》、幼儿知识竞赛或者智力竞赛等等。他参加竞赛还得过奖呢!爸爸妈妈经常表扬他,说他越来越聪明。你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2、我们在家里,还可以做哪些有益又安全的游戏?
第五课用电安全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明明,有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忽然想吃苹果,就起身急匆匆的洗了一个苹果,也忘了擦手。等他回来一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已经结束了,他便走到电视机前去换频道。你们猜,这时候发生什么事了?
2、明明刚一碰上去,手便被打了一下,原来是触电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用湿手去碰电器了。你们在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二、教授新课
1、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近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2、预防触电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
(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3、触电后怎么办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2)迅速拨打电话,你们知道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号码吗?(3)如果无法及时找到或者断开电源,应该怎么办?
三、总结
1、我们经常看到电池,你们说摸电池会触电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用电安全知识?
第六课、上学路上保安全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2、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尝试记录信息,并在体验活动中把信息转化为行动和经验;能够针对上学路上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培养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识记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交通规则;学会基本的防范技能
二、教学准备:
1、课件(《上学歌》、三种到校方式、《我能说“不”》)
2、简笔画(红绿灯、小桥、十字路口、公园、小百货店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唱《上学歌》。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2、这首歌你喜欢吗?对,它写的都是我们小朋友上学的事。那么,你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呢?
3、经过概括,得出三种结论:(课件出示三幅到校方式特写图)
小朋友上学有的是步行,有的是坐自行车或电动车,还有的是坐公交车或爸爸妈妈自己开车送的。
(评析:用学生熟悉的《上学歌》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你每天是怎么上学的?”是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学习情景。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仅是语言学习氛围的渲染,还是激发学生乐学,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二)画一画
1、小朋友,你们家住在哪儿?离学校远吗?(指生回答)
2、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黑板上贴上简笔画(红绿灯、小百货店、小桥、十字路口等)
4、谁能上来摆一摆?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5、师:我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能把这些画下来吗?(你们可以照图画,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画,如果太难画,或者不会画,就用文字来表达吧!)看谁观察得仔细、画得清楚。
(评析:通过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引导学生回忆上学的路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分析上学路上的安全因素,为如何安全上学做好铺垫。)
(三)评一评
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画的路线图。
2、组内交流,推选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评析:引导学生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和标志,人人动手画,评价时不是评价学生画画的水平和技巧,而应重在发现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
(四)议一议
1、过渡:一(1)班的小朋友就是棒,一会儿就把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画好了。那么你在上学路上见过下面这些情况吗?
2、课件演示:《我能说“不”》
3、如果你就在边上,你会怎么做呢?你是怎么想的?(指生回答)
4、你做过这样的事吗?(勾起学生的回忆,对照课件,剖析自己。)
5、教师总结(在上学路上玩耍后的不良后果):
(1)在上学路上玩卡片、玩蚂蚁,会迟到,影响我们一天上课的情绪。
(2)吃零食摊上的食物,会影响健康。
(3)玩摸奖游戏,买小玩具,浪费钱又影响学习。
板书:上学路上不玩耍。(齐读)
(评析: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明辨是非,使学生明白上学路上不贪玩,要按时到校。)
第七课安全上学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明白上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
2、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行为目标:
培养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边走,穿行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在铁路道口注意来往车辆,不抢行。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动脑、动手及生活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
2、能认识有关的交通标志、交通设施。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街上认一认交通标志和设施。
教师:1、画有交通设施的十字路口挂图及十字路口图若干。2、交通标志图。3、交通标志和设施的小图片若干,分类装入小塑料盒内。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1、听故事录音。(故事梗概:中山一个小朋友被一个自称是妈妈朋友的阿姨带走被卖到四川受尽折磨的故事)。
2、请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 看课件,听故事(故事梗概:一个男孩过马路闯红灯,险些造成交通事故。)
4、请学生们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5、 教师小结:如果有陌生人来学校接自己,一般情况下不认识的人,我们不要随便跟人走,我们要加强自己的防范意识,要学会采取措施做好自我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交通安全,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轻者受伤,重者死亡。给自己带来伤害,给家人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麻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上学路上》。
5、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课堂小调查,研讨上学路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小调查:上学途中,多少同学自己独自上学;多少同学和小伙伴结伴上学;多少同学由家人送上学。
2、小演习:教师播放铃声,让学生根据入学来的经验,做出相应的行动。然后查一查,东西带齐了没有,归程队排得好不好。
3、四人小组讨论:(1)放学时,应该注意什么?(2)回家路上,应怎样注意安全。
(三)、合作学习,认识交通标志设施。
1、认识交通设施:(出示课件)
繁华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特别多,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交通的畅通,马路上修建了许多交通设施。同学们,你们能从屏幕上找出交通设施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同桌互相说说。
(2)指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2、认识交通标志:
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大街上除了有交通设施外,还有许多交通标志。老师带来各种交通标志,你们想认识它们,和它们做朋友吗?
(1)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抽一张交通标志。
(2)小组内交流讨论,抽到的交通标志上画了什么?是什么标志?在哪见过?有什么作用?
(3)汇报学习情况。(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如果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对了,就鼓掌鼓励,如果认为他说错了,就举手纠正。)
3、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其他交通标志。
(四)模拟活动,巩固新知。
1、布置一条十字路口的大街,张贴和设立各种交通标志、交通设施等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一组当行人,一组当交通标志,一组当司机。教师和学生轮流当警察。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收获(学生自由组合交流)。交通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同学们为了防止受伤害,珍惜宝贵的生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成为注意交通安全的小模范。
第七课你的文具和玩具安全吗?
教学目的
1、了解文具的作用及其文具给自己带来的一些隐患。
2、学会选择安全的文具,做一个文明安全的少年。
3、养成良好的文具安全选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找文具
1、找找自己的文具,他们都有什么特点?
采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玩具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2、学生汇报:
(1)你有哪些文具?这些文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将手中的文具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
二、学生活动——文具分类
1、将自己组的文具进行分类
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分类中感受文具存在的问题,收集信息。
2、汇报:你们组将文具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3、提问:从你的文具中,你知道了什么?
4、质疑:关于文具,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生活动——文具的危害
1、讲述:关于文具,大家想了解的问题很多,下面
2、学生活动——找找自己文具的毛病
3、课件出示——小博士的话
采用课件,让小博士的话提醒学生文具的主要危害,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身体。
4、小结:小博士告诉我们文具存在三种危害:气味污染,重金属污染和荧光剂。
5、讨论:既然文具有这些方面的危害,那我们该怎么选择文具呢?
6、学生汇报、交流
7、提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八课警惕病从口入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警惕病从口入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还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避免疾病进入我们的身体。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懂得怎样警惕病从口入,并能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与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
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不买包装不完整、标示不明的食品,不吃隔餐食品、牛奶。
4、购买眼睛、鳞片明亮有光泽、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的鱼;呈粉红色具弹性的肉;绝不买头、脚部以及尾扇部变黑、头部快脱落的虾。
5、防交叉污染:买回家中的食物,应分类分区贮放;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保持餐具与食器清洁。
6、禽畜类食物先除去内脏、清洗,并依每餐份量个别包装存放冰箱;蔬菜去污、除烂叶,不以一般报纸(可用白报纸)包裹置冰箱内,防油墨食入体内有碍健康。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够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天气炎热,微生物繁殖迅速,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一旦不注意易发生食品中毒,故烹调及保存食物时应特别注意卫生,尤其是厨房环境设施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原材料调理都要注意。
2、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四)小结:
第九课 预防常见传染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知道常见的传染病人哪些,传染途径有哪些。
2、培养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3、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
三:传染病的预防:
1、预防流感: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2、其他预防:
(1)早发现、早诊断、站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2)将病人的衣物、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要及时处理,彻底消毒和深埋。
(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尽量不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等等。
(5)强化教室卫生。及时清扫,使教室、走廊整洁优雅,经常开窗,保持教学和生活场所空气流通清新。
第十课 防火自护、自救安全教育
教学内容:
学习一些家居防火自护。自救知识
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防火安全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②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使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找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雷电时,应关闭正在使用的个种电器、特别是电视机。
(6)发现有人触电时要设法及时关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7)发现有老化爆皮的电线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并要求他们换掉。
2、煤气的泄漏以及用吹风时造成的火灾。
3、小心使用打火机不让小孩玩弄打火机。
二、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实录、从中学习自救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几种逃生的方法。
三、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拨打、无论欠费与否。
2、火灾地址要报详细:
XX市XX村XX路XX号、如:(什么东西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号码是XX)
3、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四、小结:(卡纸出示)(全班齐读)
遇到火灾:临危不乱、暗记出口。扑灭小火、不乱玩火。不贪财物、蒙鼻匍匐。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㈤让经历过火灾的同学具体谈谈火灾时人的心理及行为、老师帮他们指出当时的误区。
[关键词]程序隐形程序司法改革
英国有句古老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mustnotonlybedone,butmustbeseentobedone)。这句法谚大体意思是说正义应当通过公开的程序加以实现。相反,“没有公开则无谓正义”[1],因为“一切肮脏的事情都是在‘暗箱作业’中完成的,追求正义的法律程序必然是公开的、透明的”[2]。然而审视我国司法实践,可以发现所谓隐形程序大量存在,这些隐形程序虽对弥补诉讼立法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负面效应却大得多。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隐形程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就隐形程序问题作详细剖析,以期对我国的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一、隐形程序:程序正义的背离
(一)、隐形程序的含义
所谓隐形程序是指在司法机关内部通行或者认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办案规则与程序。之所以称之为“隐形”,是因为这些办案规则与程序未经有权机关正式予以颁布,外界既无法查阅也无从知晓;之所以称其为“程序”,是因为其在诉讼中几乎与国家颁布的诉讼规程有着同等的效力和功能,甚至有时成为办案人员办案的首选规则。这些“隐形程序”在静态上主要是以内部红头文件、请示、批示、指示、通知、讲话、经验总结、工作报告、惯例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动态上,主要表现为“暗箱操作”。
(二)、隐形程序的基本特征
隐形程序除了具有不言自明的秘密性、非法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单方性
公正的程序应当保障那些对裁判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能够参加到诉讼中去,使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支持该观点的证据,以及反驳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证据,从而对裁判结果的产生发挥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程序多方参与性原则,一般认为,它是正当程序(DueProcess)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也是满足程序正义的最重要条件。[3]根据这一原则,裁判者的裁判活动必须在控辩双方同时参与下,通过听取各方的陈述、举证、辩论等方式来展开,而禁止裁判者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进行单方面的接触。然而在隐形程序中,“单方面接触问题”比较严重,如在庭审前,承办案件的法官为防“不测”同检察官查阅案卷讨论案情;承办法官对于庭上难以查清的案件事实予以“调查核实”时,几乎是清一色的单方行为;“三同现象”[4]等等。
2、多样性
由于隐形程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监督与制约的“地下活动”,因此,何人在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何种方式开启该程序都存在极大变数,因而具有多样性。(1)隐形程序的参与者既可以是双方当事人、司法机关,也可以是与案件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和机关;(2)隐形程序可以发生在立案、侦查、审查、审判、执行的任何一个阶段,甚至在立案之前也可能存在;(3)隐形程序既可以在司法场域之内出现,也可以在司法场域之外产生;(4)隐形程序的出现极可能基于司法机关的原因,如办案人员为转移错案风险大肆进行案件请示汇报等,也可能基于诉讼当事人甚至案外人的缘故,如一方当事人为了获得对己有利判决而恣意进行“AMP交易”[5];(5)隐形程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通气会、搞协调、打招呼、批条子、走关系、定调子等。
3、随意性
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诉讼当事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而程序是主体参与决策活动的过程、顺序、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总和。[6]这表明规范性是诉讼活动的基本特征,它要求诉讼的进行应严格依照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不能由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具有规范性的程序与恣意相对立,它能保证司法机关有条不紊地、合乎理性地定纷止争。而在隐形程序中,由于具有多样性、非法性的特点,使得办案人员、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不受程序法的调整和约束,常常游离于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之外,没有统一的行为模式,至于是否启动、如何启动该程序完全取决于实施者,因而隐形程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4、非理性
诉讼程序应当具有理性,因为合乎理性的程序往往会产生合理、正确的判决结果。即使这种程序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也“能使程序参与者有机会获知程序的进程、判决结果的内容以及判决得以形成的理由和根据,从而更能从心理上接受判决结果;同时,理性的程序能够对判决结果作出充分的合理性证明,使程序参与者确信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对待”[7]。为保证程序符合理性原则,程序应当按照公开性、多方参与性、说理性、亲历性等特征进行设计。而在隐形程序中,“暗箱操作”现象不仅直接违反程序的公开性,使诉讼的一方或双方丧失了解、影响程序的进程的机会,从而导致公开争辩、公开求证难以形成,而且使裁判结论根本无法从程序过程中产生,而是来源于程序之外的没有亲历整个诉讼过程的某种权威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讲,隐形程序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
由此看来,隐形程序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对正当法律程序的直接背叛,因为只有具备公开性、多方参与性、自治性、理性的程序才是正当性法律程序。故说隐形程序是对程序正义的恣意践踏实在不为过。
(三)隐形程序的负面效应
隐形程序与正当程序结伴而行、相伴而生,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它作为一种异化的诉讼程序所展现出来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我们认为,隐形程序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隐形程序是滋生司法腐败的温床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8]而不受监督与制约的权力更是如此。由于隐形程序是一种“地下活动”,因此使司法活动未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以及诉讼参加人的监督与制约,这给好利恶害的机会主义者可趁之机,不惜动用各种资源如金钱、权力、人情、美色等对司法人员进行狂轰滥炸,有血有肉甚至半推半就的司法人员哪能抵挡得了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司法腐败现象怎能消除!
2、隐形程序是诱发司法不公的源泉
近年来,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社会丑恶现象。而罪魁祸首就是隐形程序,它犹如一座加工厂,源源不断地制造不公正的司法。首先,在司法腐败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还能保证司法公正。俗话说“拿别人的手软,吃别人的嘴短”,司法人员怎能“忘恩负义”而不“礼尚往来”?其次,隐形程序剥夺了或弱化了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影响裁判结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公正感,这种感觉源于他们的权益受到忽视,他们的人格遭到贬损。[9]
3、隐形程序是贬损司法权威的表征
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当具有权威性,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权威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公开、公正的司法。然而,隐形程序一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充分了解司法权力及整个诉讼程序的运作方式,无法亲眼目睹实现正义的全过程,从而不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同感,使公众对司法产生怀疑,丧失信心,另一方面隐形程序所产生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很容易使公众误认为权力、金钱、关系比司法更重要、更有效,从而导致司法完全成为“地下交易”的“遮羞布”。
4、隐形程序是降低司法效率的诱因
在现代诉讼中,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一个都不能少。为使司法具有高效率,必然要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资源的消耗。但是隐形程序的出现却大大增加资源消耗,从而降低司法的效率。首先,司法不公产生波斯纳所说的“错误消耗”,因为司法不公可能使锲而不舍为权利而斗争的人卷土重来,这势必增加一次或多次司法予以救济,而每增加一次司法就意味着司法资源的增长;其次,当地下“AMP竞赛”出于势均力敌时,诉讼的一方为了抢得“先机”可能会加大投入力度;最后,司法活动中不必要的请示、汇报、协调、审批等制度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司法资源的消耗。
二、隐形程序:司法的一大病灶
近年来,针对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问题,我国进行了司法改革,然而普遍认为收效不大,甚至有人申称作为司法改革突破口的庭审方式改革已基本上宣告失败。司法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笔者以为,司法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恐怕在于其未击中“靶心”,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隐形程序的泛滥无疑是其中“靶心”之一,举其荦荦大端者有:
(1)、“三长会议”[10]、“协调定案”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在各级党委内部,专门设立一个政法委员会,统一领导公、检、法、司各部门的工作。然而,在一些地方,往往以“事关大局”为由,由政法委牵头,动辄召开所谓“三长会议”,实行“联合办公”,对所谓“本地区有影响、有振动”的大案要案进行“协调定案”。
(2)、联合侦查。一是滥用“两指”、“两规”。我国《行政监察法》第20条规定,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即“两指”。在党纪检查文件中,“两指”变成为规定时间内、规定地点,即“两规”。于是,在实践中,为“避免师出无名”[11],精明的侦查人员(反贪的侦查人员居多)常常利用上述模糊性规定,联合行政监察机关或者党纪检察部门,对所谓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长期实行“两规”、“两指”,以这种长期“变相拘禁”方式去赢取时间,以便获取“口供”。一旦获取所谓“口供”即犯罪证据,马上就对其予以立案,直到这时,“两规”才宣告结束,侦查活动才开始由“地下”转为“公开”。[12]二是检察机关部门为了所谓“证据把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同侦查人员一道“并肩作战”。
(3)、庭前或庭外活动中心化、实质化。一是上下级法院的监督关系异化为领导关系,上级为了给下级把关搞所谓“批示”、“指示”;下级为了避免错案搞所谓“疑案报请”。二是在法院内部行政化管理模式情况下形成所谓案件审批制度,以及审判人员在法庭审理之前或之后就如何判决问题向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汇报,由后者进行审批之后才能定案。这种“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合议庭形式化、庭审形式化、庭前活动中心化、实质化。
(4)、监督异化、领导异化、外界干预。在我国目前政治体制下,人大掌握法院人事权,政府掌握法院财权,而各级党委掌握法院领导权。在这种背景下,常常产生监督异化、领导异化。监督异化是指人大对法院的抽象监督异化为具体的监督、个案监督,领导异化是指党委对法院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异化为事务性领导。因此,法院审判往往受到这些部门的不正当干预,实践中所谓“批示”定案、“条子”定案、“指示”定案、“招呼”定案、“电话”定案等现象比较普遍。
(5)、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中书面审理现象普遍。根据我国诉讼法有关规定[13],可以确定我国二审审理是以直接审理方式为原则,以庭外调查讯问方式、书面审理为例外。由于公开审理原则是我国审判的基本原则,它应贯彻于整个审判程序,因此二审的审理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但遗憾的是,我国有相当多的法院以所谓的“诉讼效益”为借口,将二审的审理方式演变为“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以公开审理为例外”。再审的审理情况也与此相似。其次,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只规定了书面审核的方式,因此,审判公开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根本无法贯彻落实。
(6)检察官、法官相互串通。一是检察官“咨询”。或许是由于审判阶段是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缘故,在许多检察官的心目中,“以法律为准绳”已经被“以法院为准绳”所替代。于是有的检察官对于一些吃不准的案件,常常携卷前往法院向承办法官“请教”,或者进行“电话讨论”,在“谈妥”之后,检察官才以承办法官的“意思”向法院提起公诉。二是法官“提前介入”,打探案情。即“刑事案件尚在审查甚至侦查阶段,承办案件的法官就向警官、检察官了解案情,询问证据情况,甚至直接前往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与警官、检察官查阅案卷材料,或者讨论某一问题”[14]。
三、改革路径:从隐形走向公开
(一)、隐形程序的生长原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隐形程序作为一种异化的诉讼现象也不例外。唯有找到隐形程序的生长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求得司法改革的出路。我们认为,隐形程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大行其道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法律漏洞的客观存在为隐形程序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不得不允许法官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甚至法官造法以填补法律漏洞。不可否认,法官造法、自由裁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立法的不足,但前提条件必须是法官要保持公平、公正与理性。如果法官屈服于权贵或私利,那么造法、自由裁量必将成为某些人攫取私利的工具,此时隐形程序的产生不可避免。其次,相对稳定的法律(尤其是成文法)同瞬息万变的社会相比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正因如此,案件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无疑会给诉讼当事人串通甚至收买法官以便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判决提供契机与动力,其结果必然是法官以隐形程序来完成他们之间的“幕后交易”。最后,由于我国程序立法上的不完善,尤其是违反诉讼法的程序性法律后果的缺失,使得办案人员、诉讼参加人敢于规避程序法的规定而大量采用隐形程序。
2、司法共同体[15]远未真正建立起来,程序难以自治[16],司法外因素常常成为主角,使裁判结果往往形成于程序之外。这主要是下面两个原因造成的。(1)我国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官僚化、边缘化运作趋向使司法活动丧失独立个性,使司法成为一种被任意蹂躏、恣意干预的场所。(2)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诉讼程序还是诉讼结果都存在很大的变数,“朝令夕改”,具有不确定性,甚至沦为某些人玩弄的游戏,使得“司法最终处理原则”无从体现,正义无处得到伸张,司法权威的丧失使许多“为权利而斗争”的人不得不乞求于某些司法外因素成为必要的动机选择。
3、世俗社会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为了保证司法公正,法官应当与世俗社会尤其是与所在社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人情网的干扰。如著名的学者兼法官波斯纳认为,“诉讼所涉及到的人们与法官通常有不同的社会距离,与法官关系越近就会得到越多同情的回应,而与实际的过错无关。”[17]所以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就应该适当割断法官与世俗社会之间过多的联系,以营造相对独立的“隔音空间”,而“隔音空间”的营造将会大大压缩隐形程序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首先,中国无诉、和谐性法律文化向来主张“法与情谐”、“情法同在”,在司法上强调“执法原情”、“准情定谳”[18],这为隐形程序在我国人情味甚浓的关系社会中的施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舞台。其次,中国的法院和法官背负的社会承载过于沉重:一方面,他们要定纷止争,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带头送法下乡、扶贫支教、摧粮讨债、抗洪抢险,以便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这种满足与被满足之间使法律或司法权威灭失,隐形程序使得法律或程序虚无主义生成。
4、自古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经济不发达的中国使社会中间层消失,使得政府不得不直接面对民众,“官本位”、“百姓崇尚权威、服从心理”由此而生,于是大众民主观念、参与意识淡薄,很容易使他们认为“诉讼”是国家官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国家如何进行诉讼只能服从而无需异议,而权力极易被滥用,因此,非司法化、非程序化的处理方式成为官方“愚弄百姓”的良好的剂。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诸多因素尚存在极大变数,使得“在许多场合,社会变动的实践迫使严格的诉讼程序要求撤退,转而采用较有弹性的方式来处理纠纷。”[19]上述非司法化、弹性的处理方式无疑会对隐形程序的滋生和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中国法官的素质状况是隐形程序的诱发因素。如果说立法上有缺陷还能靠高素质的法官予以弥补的话,那么,司法一旦由素质低劣的法官或者比法官还外行的监督者所操纵则会步入“膏肓”。因为低素质的法官不仅无法满足司法必须公开、公平、公正、理性的需要,而且会反过来侵蚀司法活动的公正性。而中国恰恰是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据统计,截止1997年底,在全国法院系统25万多名法官中,本科层次占5.6%,研究生仅占0.25%。[20]低素质的法官对引发隐形程序的作用十分明显。首先,法官的业务不精会迫使他们转移错案风险,不厌其烦地将案件向上汇报、请示。其次,法官的职业道德较差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抗腐蚀能力。最后,低素质的法官往往在观念上更容易固守程序工具论、重实体轻程序,在执法上总是企图摆脱正当程序的束缚而求救于隐形程序。
(二)、隐形程序的改革路径
从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隐形程序已成为我国司法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为确保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找到渠道通畅的路径。笔者认为,当前的司法改革,除了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改善大环境以外,还应当明确从隐形程序走向公开的改革思路,具体说来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司法管理体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财政制度,理顺司法权与党的领导、行政权、司法权之内在关系,确保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权威,重塑程序自治性,以便“通过排除各种偏见、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和不着边际的连环关系的重荷,来营造一个平等对话、自主判断的场所”[21]。
2、尽快修改和完善我国诉讼法与订立证据法。主要包括:(1)、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行证据开示制度;(2)、赋予律师讯问在场权,扩大律师阅卷范围、为律师会见当事人疏通渠道;(3)、严格限制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中书面审理方式的适用,扩大审判公开范围;(4)、建立保障警察、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5)明确规定“三长会议”、协调定案制度、联合侦查、疑案报请、审批制度等隐形程序非法,并规定违反诉讼法的程序性法律后果,确立司法审查制度或者第四种司法裁判形态[22]。
3、贯彻落实《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加大司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把好司法队伍“入口关”,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4、继续大力推进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提高司法工作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媒体法庭出示系统,加快司法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大民众旁听力度,方便民众查阅诉讼文书,实行“阳光”作业。
[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8页。
[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3]可参阅[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5页;[美]戈尔丁:《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243页;[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7-98页。
[4]目前,由于法院办案经费紧张加之又要法官包揽调查取证任务,法官只能从当事人身上想办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谁出钱为谁办案”的现象以及法官与当事人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行)的主要原因也就在此。参考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5]A代表Affection,人情;M代表Money,金钱;P代表Power,权力。
[6]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54页。
[7]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8][法]孟德思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9]根据美国学者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正当性法律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应从不同的角度维护当事人作为人的尊严,使他们真正成为积极参与裁决制作过程,主动影响裁决结果的程序主体,而不是消极等待官方处理、被动承受追究的程序客体,从而具有自主地决定个人命运的选择机会。否则,就是对他们的尊严的贬损,使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参阅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144-152页。
[10]三长即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
[11]实践中,侦查人员根据一些线索,往往对于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掌握一定的证据,但又不符合立案标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侦查人员显然不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和进行讯问。于是,侦查人员联合行政监察机关或者纪检部门,并以后者名义开始进行“变相”侦查,因为后者对涉嫌人员实施“两规”往往是不需要理由的。
[12]说其“地下”是因为在实施“两规”期间,侦查人员由于缺乏立案依据,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能以检察部门或纪检部门的名义进行“调查取证”,而立案之后,侦查人员却能名正言顺地展开侦查活动。
[13]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7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也有类似规定。
[14]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15]司法共同体是指司法过程中的对话共同体,就是论争双方与裁判者将所有事实问题均转化为可供对话的法律问题,在法律对话中界定争点,寻求共识,达到解决纠纷与冲突之目的。参见史蒂文•丁•伯顿:《法律推理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以下。
[16]程序自治是指裁判结果必须从程序特别是审判程序过程中形成和产生。
[17][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18]参见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2页。
[19]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20]参见李浩:《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转引自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