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培训学业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8 19:48: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培训学业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培训学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合实训;新实践能力;教学

如今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发展可以说空前繁荣,现代的设计师们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繁忙,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与社会许多方面发生关系,如科技、美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等;这就需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我们突破原有的纯艺术教育层面,更新知识结构并产生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以往甚或当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学院派的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进入社会实际工作的需求,总结起来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有的设计公司或者企业还没有把设计作为设计研究的核心;二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市场环境和材料、工艺技术、成本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究其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系统化的设计以及成熟的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由此学生在学习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问题百出。就目前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单项课程的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效是没有问题的,但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就会出现能力培养水平不高、知识传授内容重复、知识结构断层等现象,课程缺乏承上启下的连续性,也不能与其他单项课程构成完整的体系。其实通过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经强调了设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综合实训课程纳入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整体教学环境中,并成为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完善和良性循环的重要动力是必然之趋”,因此,要深刻理解综合实训的内涵,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实现培养对象的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一、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内涵

综合实训是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既要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学生面向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务实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设计原理的运用和设计表达能力等等,借此将他们原本狭窄的视觉、比较闭塞的思路迅速打开,并通过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序,使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方案,最终为他们走向社会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实训与其它的单项设计实训课程的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学生素质的综合条件,对以往单项课程知识的整合能力。至今为止综合实训课程都是以虚拟的项目和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作为两大主要内容,在虚拟项目课程中,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来完成课程目标,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思考;虚拟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自己对设计内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与此同时,以社会实际应用项目作为综合实训的内容时,更需要悉心挑选那些可以纳入课程之中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是实现综合实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两者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

二、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在我国,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已经办的如火如荼,比如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工作室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社会实际项目并与市场接轨,这样学生不论在设计思维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锻炼。同时学生也为自己能够进入工作室学习而增添对专业研究的信心。除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实训基地也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如与所在城市较为知名的设计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向设计公司推荐优秀的学生进行实习,参与公司实际的项目工程,并在工作中将自己创意与施工工艺、材料等设计因素相结合,从而避免学生作品纸上谈兵。学院也可以请业界优秀的设计师以讲座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江南大学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教与学的设计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在综合实训环节中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互动、互助甚至是合作的关系,要求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管理者,还要能起到协调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学生的质疑和见解要平等的接受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教师更应提高自身修养,以发展变化的学生观应对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对于未来及现实空间的探索欲。环艺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通过综合实训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的要求,必然引起其它教学环节的相应调整,促使综合实训前期的单项(实训)课程及整体组群课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变更以满足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伟 吴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 吕金龙 康 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第2篇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滨州医学院的具体实际讨论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2.1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必修课多以考试方式考核,选修课均采用考查形式考核。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课程由学院组织。课程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阶段性测评、计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测试组成,多以闭卷考核形式完成。

2.2综合考试为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组织了分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临床理论综合考试、毕业考试。综合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基础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具体负责。

2.3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见习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课程中实践能力考核(病例分析,等)、临床见习日志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通过学科出科考试(理论+技能)、病例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学业评价体系符合并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3]。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体现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注重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学业评定标准。

3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点

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需要时间、培训(需要培训相关人员,安排和实施评价改革)和物质资源(必须有改革的制度与条件)三方面的条件。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3.1更新考核观念

3.1.1专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专题报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及如何做好形成性评价”、“滨州医学院网络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系统情况简介”、“试题与试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等专题讲座。

3.1.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方便校内和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将考试理论相关的讲座和文献制成网络视频、PPT等放在教务处网站供大家学习。

3.1.3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已开展过“试题库建设及在线考试经验交流会”、“如何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命题质量研讨会”、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学习、反思改进、共同提高。

3.1.4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组织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师分批去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

3.2建设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地方医学院校测试、评价及反馈中,由于在校生人数多,科学命题、准确阅卷工作是制约学生自测、课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核心问题。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滨州医学院建设的“滨州医学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照“客观化结构”组成一套或几套试题,其命题范围、难度、题型基本一致。学生在课后登陆系统自测,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自测结束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及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题目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教师帮助,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4-5]。

3.3鼓励尝试并推广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学校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研究并用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阶段试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考试课件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考核方式;临床考核中实行OSCE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simulator)、综合评分(globalrating)、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等方式。

3.4完善考试分析和反馈

3.4.1教学层面考试结果和分析必须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实时反馈,采用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测验、小组讨论、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旨在通过测验反思教学,修正教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形成将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总结并写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用于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将年级成绩分析、各班级成绩分析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及辅导员,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风。

3.4.2管理层面组织专家检查试卷,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依据。《标准》指明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构建学业评定体系则是落实《标准》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2008)9号)[Z].2008-11

[2]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23-24

[3]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4]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等.医学院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12):4-5

第3篇

一、课程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

课程评价,或称教育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教育目标。这一定义来源于教育评价奠基人泰勒(RalphW.Tyler)所提出的目标评价理论。目前,中医院校实施的课程评价主要基于这一模式,即通过对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从对结果评价,进一步转向评价整个课程方案。这一模式在院校教育评价过程中主要围绕学业评价与课程评价展开。就学业评价而言,如果仅局限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情意态度等是不科学的,会导致评价标准恒定化,即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分数排位和对比。从狭义的课程评价角度而言,现实生活中的评价主要定义为方案的目标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通过在学业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课程评价实施的范围,将课程方案的评价涵盖学生学业评价,体现现代西方教育学大课程理念。保证考察课程方案目标与课程各要素实际表现的行动一致性,以利做出评判。

二、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的实施理念

1.课程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就整个课程评价而言,方案评价的手段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类。“形成性评价是指课程在设计、试用、实施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以便做出判断和决策,采取修订、完善、放弃等行动。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课程试行、实施告一段落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对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等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有关人员做出绩效的评定和考核。”对两类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的组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结果等,依据理念基础和行动路线这一过程,围绕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要素。以课程总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为载体,通过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环节进行判断。同时,融入学生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并反馈于学生,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总评;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结论性的判断和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部分。形成课程内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功能。

2.课程评价中涵盖的评价手段类型①客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的优点在于知识覆盖广、容易评分。缺点在于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②主观性评价:主观性评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论文题等。主观题可以是封闭性的,即有固定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无固定答案。固定答案的主观题,其实与客观题没有很大区别。开放性主观题,尤其是长论述题、论文题,如语文的作文、历史的史论等,有助于考核学生的高层次能力,但是评分难度较大。③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性评价。按照美国评价专家斯帝金斯(R.J.Stiggins)的观点,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颖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系统的评价。评价者以真实的生活或者模拟的练习为起点,引发学生的独特反应,在观察这些反应之后,给予相应评价。”④档案袋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近似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它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学业评价领域最为热门的课题。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它其实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类型,不能被看作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称呼方法”。

三、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

1.命题改革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发了计算机考试,用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初步应用。同时采用论文、开卷考试等形式,引入主观性评价,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增加中医内科实习中的临床操作、诊疗技能考核和学习心得撰写等考评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学期的评卷中以认知纬度作为重点考量依据,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的有机结合;适时开展示范试卷的研讨、命题与奖励活动,通过示范试卷活动,督促教师更新观念,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提高命题水平。

2.推广使用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了改变以往老师“满堂灌”的局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了PBL教学。课程考核摒弃了传统的单主体试卷考试形式,采用评估量表,并以此开展学生学业评价。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量性和质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替代以往的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3.丰富评价手段为配合课程目标评价,丰富评价手段,围绕中医内科学教学目标建立了以下评价环节:①课堂教育阶段,采用随堂测验、PBL、档案袋、作业作品考核等手段,丰富和完善形成性评价。②见实习阶段,采用实习(跟师)手册、床边考核、见实习报告等手段,着重加强对学生临证思维及技能的考查。

4.建立多站式考试平台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开展建立了多媒体病案的考试网络。各临床医学院学生毕业考试中全面推行OSCE考站,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作培训中医特色标准化病人(SP)12名,在两个临床学院分别建立了9个考站:西医诊断2站、影像诊断站、针灸操作站、中西医外科操作2站、SP站、中医辨证论治病例书写及理论考核站、计算机模拟网络考试站。在整个多站式考试系统中,除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更强调临床诊疗技能的融会贯通,尤其是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奖学金 医学院校 评定体系 

研究生奖学金是国家为了资助优秀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费和生活费而设立的,并通过学业成绩等相关评价指标评选、发放,是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资助形式、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种类主要有国家奖学金(20000元)、地方奖学金(如省政府学业奖学金)、培养单位(学校)自设的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等,奖金额度500-20000元不等。随着收费制度的实施,研究生奖学金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研究生奖学金因其奖励额度大,成为当下优秀研究生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经济资助及学习动力。如果评选、分配不公,则易造成学生之间矛盾、引起恶性竞争、不利学生健康发展、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拟以赣南医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特点,构建、完善以奖学金评价指标、奖学金评定主体、奖学金激励机制为一级指标体系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 

一、研究生奖学金实施、改革的背景研究 

根据《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这一政策实施后,一些优秀贫困学生能否承受高额费用、财政支出能否对优秀研究生给予适当的物质支持将成为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对于招生单位、学校来说,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数量的萎缩、专业的冷门等因素,许多招生单位、学校都面临招生难的困境。特别是作为以医学专业为主的高校,由于教学成本高、医学专业学习时间长、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原因,因此,在招生方面更是困难重重。而学生,由于全面收费的实施,经济压力、上岗执医时间的延长等原因,因此,对考研继续求学之路望而却步。根据调查,75%的学生在上述原因的影响,会选择就业而放弃读研。因此,基于此背景,国家教育部协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积极增加研究生奖学金的种类及金额。从保证每位研究生每月600元的助学金生活费,到设立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从8000元到20000元的奖金额度,无不彰显国家对我们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因此,构建科学、公平、公正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迫在眉睫。 

二、当前我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校从2014年开始进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现已有两届研究生。从目前评定的学业奖学金、国奖及省政府奖学金的情况不难发现,当前的奖学金的评定体系,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奖励情况加分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中,未能较好地凸显学科的倾斜、特色,各项一级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不够细化,一级指标体系的权重值未充分体现。例如,在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的评选中,成绩的考核指标没有在各个学习时段设置权重值,不能较好地突出不同时段培养的特点及侧重点。另外,在指标体系考核中,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侧评相对比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管理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我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的构建及完善研究 

当前,我校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专业的科学型硕士学位,有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医学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注重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医学专业研究生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要经过学业继承期、临床实践期、科学研究或临床总结期三个阶段,且临床实践周期长,特别是规范化培训实施后,临床专硕的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为此,我校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体系拟从奖学金评价指标、奖学金评定主体、奖学金激励机制等指标构建、完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体系。其中,在构建、完善评价体系中,以完善、细化研究生评价指标为构建、完善的重点、核心及关键点。 

1.完善奖学金评定主体 

单一的导师或辅导员奖学金评定主体是无法客观、公正地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等综合业绩进行过程评定的。因此,研究生奖学金的评选采用由下而上的推选方式,由学生、研究生导师、导师代表、各学科点负责人、学生管理教师、二级学院领导、学校分管研究生工作领导等共同参与评定,较好地体现了评选的代表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评选程序规范、公开、公平、公正,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学生申请→导师推荐→二级院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初评→公示→学校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学校校长办公会评议→报送省教育厅。 

这种基于规范前提下的民主互动机制的多元化奖学金评定主体,不仅克服了以往单一评定主体难以完成过程评定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而且更好地体现了研究生奖学金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2.强化奖学金激励机制 

奖学金具有资助、教育、评价、激励的功能。学校对获奖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彰并做好事迹宣传,以强化结果认知为激励机制,对获奖学生起正强化的激励作用,对没有获奖的学生起负强化的激励作用。如通过获奖同学事迹宣讲会,以榜样的力量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及体会、感悟等,以此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优化奖学金评价指标 

针对学科、专业的不同,设置以学习成绩、科研能力、日常表现、加分情况为一级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各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又分别设置以必修课、选修课、临床实习等为考核栏目的二级评价指标(见下图)。 

权重值根据培养方案的不同,在每个学年段侧重考核时略有变化。权重值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做动态调整。具体如下: 

科学型硕士学位研究生: 

研二:综合得分=70%×学习成绩+10%×科研能力+20%×在校综合表现(日常表现)+加分情况。 

研三:综合得分=20%×学习成绩+75%×科研能力+5%×在校综合表现(日常表现)+加分情况。 

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 

研二:综合得分=80%×学习成绩+5%×科研能力+15%×在校综合表现(日常表现)+加分情况。 

研三:综合得分=10%×学习成绩+75%×科研能力+15%×在校综合表现(日常表现)+加分情况。 

而在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中,又根据论文的质量及排名等,设置不同的评价细则及分数等,如下表: 

第5篇

1、按教学进程,如期完成本月各脱产、业余班的教学和考试工作。

2、顺利完成400余名成教专升本学生参加全省学位英语统考的报名工作。

3、按时报送了xx年成教学生有关信息数据;完成了XX年成教发文材料的整理装订。

4、完成芜湖市卫生局委托举办的社区护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班的结束工作,进行了理论测试及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5、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了对老校区成教脱产学生的宿舍调整工作和欠住宿费学生的催缴工作。主动协助后勤处对老校区进行二次学生宿舍的安全卫生检查,收效良好。

不足之处:

部分班级的学生工作座谈会未来得及在本月完成,安排在下个月继续进行。

二、x月份个人工作计划

1、组织完成xx级临床医学、护理及麻醉学业余专科班和XX级临床医学业余专升本班的教学工作。

2、认真核对xx届春季毕业生有关信息,严格审核毕业生学籍、成绩及缴费情况,确定毕业生名单。

3、根据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有关要求,布置并认真做好2011级新生的招生录取工作。

4、做好xx届春季各班级毕业生(含校外教学点)的毕业考试工作。

5、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安排一次班主任集体活动。

6、继续协助后勤处、物业管理中心做好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工作。

第6篇

【关键词】 执业医师;应试培训;效果;建议

执业医师考试提高了毕业生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必须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正式成为临床医生。执业医师考试对临床医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执业医师考试难度日益加大,近三年海南省执业医师通过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针对海南省执业医师考试现状,海南医学院设立执业医师应试培训基地。执业医师培训基地设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急诊医学教研室负责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综合病区的教学工作,病源充足,病种丰富。从2011年开始招生,已招生两期,培训周期一年,共招收学员56名。两期执业医师通过率均高出全国通过率,现就执业医师应试培训基地培训效果分析如下:

一、研究目的

了解执业医师应试培训基地培训效果,探索更有效培训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取

执业医师应试培训班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两期培训班共招收56人,均为当年度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员白天进行临床实践,晚上进行理论学习。本文采用整体抽样对56人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以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导向,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执业医师应试培训情况》、《执业医师应试培训效果评价》问卷调查,包括学员对理论教学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对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程度和培训重要性的评价;由于执业医师全国统一考试学员每一科目得分无法统计,因此以对每期学员进行的5次《执业医师考试模拟测试》,5次实践技能模拟考试进行数据分析。共收集到执业医师应试培训情况调查表56份,执业医师应试培训效果评价调查表56份,执业医师考试模拟测试题280份,实践技能模拟考试记录280份,资料完整有效。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数据结果及分析

1、总体情况

56名培训学员中男28人(占50%),女28人(占50%),平均年龄23.5岁。生源地涉及海南、河南、浙江、湖南、湖北、安徽、黑龙江、山西、江西、青海等10个地区。本科期间学业成绩处于班级优良水平8人(占14.29%),班级中等水平29人(占51.78%),班级中下水平19人(占33.93%)。培训学员执业医师通过情况见表1。

表1.培训学员执业医师通过情况

2、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83.93%的培训学员对执业医师培训基地总体培训效果表示满意;教学方法满意度最高的是实践综合教师为91.07%;100%的学员对实践技能训练及理论考试强化训练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见表2)。

表2.培训学员对教学效果评价(n人(%))

3、学员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习得程度

两期学员执业医师理论考试平均分别为368.5分(P>0.05)和379.25分(P>0.05)。培训基地根据5次执业医师考试模拟测试题中考试科目分布,将每位学员每一科目平均每次正确题数达90%以上评价为十分熟知,70%-90%为熟知,60%-70%为一般,60%以下为不熟知。执业医师模拟考试基础部分和专业综合熟知程度较高的分别是微生物学(48.21%)和血液系统(42.86%)(见表3)。

表3.学员对执业医师笔试考试知识熟悉程度(n人(%)〕

两期学员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6.15%和96.67%,通过率均高出同期全国水平。培训基地通过5次模拟实践技能考试每位学员的考试记录将学员对实践技能考试知识熟悉程度划分为“熟练掌握”“掌握”“不掌握”(见表4)。学员对实践技能知识掌握度较高。

表4.学员对实践技能考试知识熟悉程度〔n人(%))

4、学员对培训的评价

学员对培训体系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和说不清的分别占53.57%、25%、14.29%和7.14 %, 对培训班提供服务和带教老师班级管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分别占80.36%、16.07%、3.57%。学员对培训收获评价除创新思维外其他均超过80%,其中100%学员认为临床操作技能技巧得到提升(见表5)。

表5.学员对培训收获评价〔n人(%)〕

四、讨论

1、执业医师培训学员获得情况

本研究数据显示,执业医师应试培训基地学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优于全国水平,学员通过率较高。培训基地第一期学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水平2.5%,第二期高出约13%。而培训学员在校期间学业水平处于中下水平。培训对学员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具有一定作用。第二期学员通过率显著上升,其原因主要是通过总结第一期学员培训经验,对培训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优化,对实践实习与理论学习时间、复习进度、分配比例改进,从而更有效提高了学员学习效率。

学员对培训体系满意度达75%,表示不满意的学员认为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较少;对班级管理满意度达96.43%。学员对临床操作技能技巧、临床基本理论、临床诊疗思维、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的获得认可度较高,94.64%的学员表示通过培训更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奠定了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石。其主要原因是采取专家教授定时带教查房、集体案例讨论、一对一点评学习等方式培训学员,使学员深刻理解执业医师考题和相应临床问题。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培训学员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各项目80%以上均为“十分满意”和“满意”。在教学方法中,学员评价较高的是实践综合教师、实践技能训练教师,主要原因是实践课程教师相对稳定,课程学时数多,学员接触医学实践训练较多。对实践技能训练及理论考试强化训练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主要原因是培训后期基地安排师资进行考前实践技能和理论考试强化复习,针对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进行各个知识点回顾,并提供学习场地给予学员大量自习时间进行理论复习。约20%学员对基础理论教师、专业综合教师教学方法表示“一般”和“不满意”,近20%学员对基础理论、专业综合教学效果表示“一般”和“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基础理论、专业综合培训教师不稳定,课时与培训计划有一定出入。以上结果说明,培训存在一定缺陷,特别是理论复习师资短缺,学员业务工作量大,一定程度上影响考试通过。

3、对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的掌握评价

培训学员对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传染病、性病、症状体征等科目比较熟悉。对消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儿科等科目内容熟悉度较低。约有30%-40%学员对考试科目均处于不熟悉程度,与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学员不熟悉的科目如消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儿科等正是考试分值较高科目,题量大,分值高、考点多,因此应加强对理论考试重点难点强化复习。

学员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较高,对实践技能考试各科目熟悉程度较高。职业素质、病史采集、辅助检查熟悉程度超过80%。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高与实践综合教师、实践技能训练教师教学方法学员满意度高、教学效果好有关,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五、执业医师应试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1、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发现,执业医师考试培训整体设计合理,但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表现在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部分学员对理论学习师资及教学设计不满意,也说明培训基地在理论教学中存在一定短板。可以进一步改善培训整体设计,针对考试大纲加强理论教学计划,合理调整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培训结构,从而提高学员考试通过率。

2、加强培育执业医师考试师资

当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基层农村都存在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医生在经过规范培训后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证在当下显示出极为重要。海南医学院执业医师考试培训基地的成立是对当下医疗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通过正规培训将培养更多职业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的医生,应加强执业医师考试培训。培训基地也需针对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培养专业师资,可组织教师针对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进行集体备课、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专人专题研究等,建立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起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甘佳荫,讲师,现供职于海南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朱 洪,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党总支书记.

史济纯,海南医学院教授.

第7篇

摘 要: 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结合医学生特点,在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总结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探讨利用SPOC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涉及广且深,在课程内容编排上,15个课时难以详尽完成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致使课程的实用性相对偏低。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偏多,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紧,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再编入医学生课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

第8篇

1.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41;2.上海市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失能老人护理员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计若干个照顾失能老人的模拟情景,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对老年照护学习班27名学员进行培训,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分别于培训前后进行测评,采用技能评定表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并用于学习过程的自评和互评。结果 培训后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且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考试成绩呈中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体验式教学法适合于失能老人护理员的培训,可提高学员的自我效果感和照护技能学习效果。

[

关键词 ] 体验式教学;失能老人;护理员;自我效能;技能

[中图分类号] R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30-02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lderly nursing staff training to lose

ZHU Yaping1 WANG Junqiao2 XU Tingting1

1.Shanghai Jingan District Nanjing West Road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00041 ,China;2.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on nursing attendant’s training in disabled elderly.Methods Designed several simulating situations which cared disabled elderly,27 students in elderly care class were trained by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The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respectively,were examined with skills assessment scale afer the training.Then this scale was also used to self-assessment and peer-assessment?in the learning process.Results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after tr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aining(P<0.05).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test scores(P<0.05).Conclus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is suitable for nursing attendant’s training in disabled elderly.It can improve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and skill learning effects.

[Key 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Nursing attendant for disabled; Elderly; Self-efficacy; Skills

体验式学习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美国David教授以此创设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式[1],之后Peter对该模式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2],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3]。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和生成意义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形式[4]。当今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致失能老人数量越来越庞大,急需大批具有基本照护知识和技能的照护者,而目前的照护者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护理人员少,照护者文化背景、年龄层次不一,学习能力各异等情况,因此如何做好照护专业培训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教育界,自我效能常被视做学习过程与学习成绩的中间变量,通过学习且获得高自我效能者,其学习成绩与习得的相关技能水平高[5]。本文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对失能老人照护者进行培训,分析该教学方法对提升照护者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并分析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以明确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探索失能老人照护者的有效培训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5~7月老年照护学习班的学员,共计27名,其中护士13名,护工6名;居家护理员8名,平均年龄(44.85±11.00)岁,最小25岁,最大5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名,高中或中专16名,初中以下3名;已婚23名,未婚4名,本期学员均为女性。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培训课时共40学时,由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二部分组成,分10次完成。培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疾病特征与护理,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与康复等相关课程。教学方法:所有课程都设计模拟情景。①模拟听力、视觉、行动障碍的失能老人生活状态,体验失能的感觉;②模拟失能老人被照顾的状态,体验被照护的感觉;③模拟照护失能老人方法,体验照护的感觉。为便于教员观察指导,学员分二批进行练习,每个学员轮流扮演老人、照顾者和评价者。每次课结束后,学员撰写体验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和为对方评价,分析与总结。

1.2.2评价工具 ①学员一般资料问卷:自行设计学员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培训经历、工作岗位、婚姻状况等。②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翻译修订,共计10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强[6]。③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由梁宇颂等在参考Pinrtihc和Decort发展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包含学能效感和学行效感两个维度,共22个条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越高代表效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和0.752[7]。④技能评价表: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包含4个操作项目。研究者将每个操作均分解12个主要步骤,并转化为评价表的条目。条目的评分采用10级阶梯的连续性评价,从1~10分代表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评价表的总分范围为0~480分。该评价表既用于学员自评,也用于学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1.2.3资料收集 学员报到的第一天,填写一般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每次操作后,要求操作学员为自己评分以及模拟老人的学员给操作学员评分;每次课程结束后,要求学员撰写体验报告;在培训结束后,聘请专业老师对全部学员进行技能考核并评分,并请学员再次填写一般自我效能问卷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1.3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培训前后学员的自我效能感比较

见表1。

2.2学员的成绩分析

学员的考核成绩最高98分,最低81.5分,平均92.73分,标准差4.27分。学员4个项目自评均分的平均分397.30,标准差17.65。学员4个项目互评均分的平均分398.48,标准差2.39。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学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与其考试成绩之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

2.3学员自我效能感与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学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考试成绩和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与相互评价不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成绩也呈正相关,与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相关,见表2。

3讨论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情景设计、体验感悟、团队互动等有针对性的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学生知、情、行等方面的素质与潜能[8],是一种优化的学习过程,较传统式教学凸显优势[9]。有学者认为,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情景相互作用并产生悟性的活动过程[10],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失能照顾者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得知,培训后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为(37.19±5.24),学业自我效能感为(78.93±9.27),经对比,学院培训后的一般自我效能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且学员的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考试成绩呈中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非常适合应用于失能老人护理员的相关培训中,且效果显著。

体验式教学法在模拟情景中进行,使学员能更好的应用积极的方式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自我效能感,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体验式教学对于情景的设计,体验过程的控制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授课老师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要有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法适合于失能老人护理员的培训,可提高学员的自我效果感和照护技能学习效果。

[

参考文献]

[1] 王佳琳.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92-94.

[2] 钟志辉.体验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医师,2012,28(14):381.

[3] 梁园园,张永春,江志霞,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880-882.

[4] 孙丹,张强,张辉,等.中医护理技术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41-42.

[5] 赵远莲,江志霞,吴永清,等.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00-1102.

[6] 王娜.体验式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

[7] 李洁,宋尚桂.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4):418-421.

[8] 张渭绒.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新西新.2009(8):195.

[9] 马锐,南静,刘文红,等.体验式学习应用于老年护理课的教学研究[J].中国病案,2012,13(4):74-76.

第9篇

关键词: 学业指导 实践 思考

学业指导是指高等院校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服务范围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所有方面,旨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根据学生本人的个性化特点,辅助、指导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最K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1]。随着当今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开展了探索与研究,并逐步将学业指导纳入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业指导基地,中国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学业指导中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指导[2]。南京中医药大学也于2012年9月全面实施班主任和学业指导老师双轨并行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第一临床医学院对学业指导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日趋成熟,笔者在学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有了些许体会与思考。

一、学业指导的开展目的

“大学之本在于学”,学业水平是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业进行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学生学业成功的有效举措,是推动学习改革的基本途径。对大学生开展学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成长与成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各方面要求。

学业指导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狭义的专业课指导学习,更是对学习方法、学业发展等一系列与学习、学业相关的指导,同时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指导过程中,学业指导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少走弯路。如果说大学的求学过程如同航海,那么学业指导则是对舵手的最好帮助,助其不断修正航线,亦如夜航灯塔为其指引,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施学业指导不是为学生设计好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计划,而是让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把接受教育的过程内化为自我认知和实现的过程。

二、学业指导的实施方略

1.三级管理,结构完善。

我校学业指导工作实行校级学业指导中心―院级学业指导小组―班级学业指导老师三级运行模式。校级学业指导中心为全校学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学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与咨询,同时整合分析院系提供的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为高校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安排、教育教学等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院级学业指导小组负责本院学业指导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组织管理,定期完成学业指导老师的遴选聘任、培养管理、考核评优等工作,同时汇总学生各方面问题至校级学业指导中心,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学业指导老师为学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是与学生直接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角色,我院各班级皆配有一名学业指导老师,截至目前全院学业指导老师已达45人。学业指导老师由具有一年以上资历的在职主讲教师担任,由于我院专业基本为中医类专业的各个方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临床工作,选择专职教师担任学业指导老师尤为必要,将为学生对临床专业的认识、专业知识的扩展、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提供最有价值的引导与帮助。

2.自始至终,全面贯穿。

学业指导老师自新生入校开始,直至学生毕业离校为止,全面负责该班级同学数年的学业指导工作,实现学业指导工作在大学期间的全面贯穿。其间学业指导老师不做调整,自始至终与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成长、共进步。在经年累月的接触中,相信学业指导老师与学生已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日趋深入,对各个学生的学业情况有了全面、持续的掌握,这为学生解决学业困惑、改进学习方法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奠定了基础。

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及常规管理工作,学业指导老师在开展学业指导的同时要与该班级班主任及时沟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双方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贯彻始终,在整个大学期间全面助力学生成长。

3.特色指导,动态调整。

学业指导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学业指导老师会根据学生所处学习状态制定特色指导方案,并随其变化做动态调整。大一新生还未接触专业课学习,并处于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过渡时期,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专业课学习及未来发展方向都处于迷茫状态,学业指导工作正是由此阶段逐步展开的。学业指导老师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做好引导工作,随着专业课的逐步学习,做好专业解读与专业方向的介绍,指导学生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发展动态分析、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参加大学生科创项目申报等,为学生接下来的工作、考研等打下基础。

同时学业指导老师应全面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有区别地进行学业指导,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帮扶,调整学业指导内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4.多方沟通,有效反馈。

除班主任以外,学业指导老师更要与班级主干课程任课老师加强联系,多多沟通。学院学业指导老师于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召集本班上一学期主干课程负责老师与班级全体学生,以主题班会、师生座谈、问卷调查、合理化建议征集等形式开展“教学反思周”活动,对上学期班级成绩、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同时任课老师对本课程继续学习及后续课程学习给出建议,学生则对教师教书育人情况予以反馈。学业指导老师作为教学反思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学反思活动亦是学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此项活动,任课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和解决各类教学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同时学业指导老师充分利用学院专家、教授资源,邀请老专家、老教授为学生开展教学讲座、沙龙,为学生提供专业介绍和学业指导服务。除此以外,低年级学业指导老师通过联系高年级学业指导老师,邀请优秀学长与班级同学面对面,发挥优秀学长在学业指导方面的作用,方便学生获得学长成功的学业经验。

5.考评管理,逐步完善。

健全的考评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学校学业指导中心出台了《学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业指导教师考核及评优办法》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学业指导制度,根据学校学业指导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学院根据院内实际情况制定了《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实施方案》,以此规范我院学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大学生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体系逐步形成。自上学期起,学生于学期末通过网上“评教评学”系统,按照“我的问卷-学业指导-评价-《学业指导问卷》”路径对本班学业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该问卷为《学业指导教师学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可有效反馈班级学业指导工作情况,为学业指导老师的考核评优提供客观依据。

三、存在的问题

1.对学业指导认识不足。

我院学业指导工作已开展了四个年头,但部分学业指导老师对其认识仍不够到位,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普遍、短时的问题解决,缺乏个性化、发展性的学业指导,对学生的指导范围局限于学习困难生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班级学业指导工作开展较为局限,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没有真正从内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学生接受学业指导的意识有待加强,学业指导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向老师寻求帮助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业指导势必收效甚微。

2.对学业指导投入不足。

学院学业指导老师大部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部分高年资学业指导老师同时是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精力有限,难以对学业指导工作投入足够时间,对学生的帮助、指导往往未尽周全,学业指导效果欠佳。

四、总结

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动机、获得学业成功,而且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目标,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业指导工作应获得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学业指导老作为学业指导工作实施的主体,应接受针对性培训,同时院系间、高校间学业指导老师可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提高自身学业指导能力。学生作为学业指导的受体,应整理好自己的学业困惑与问题,积极主动与学业指导老师沟通联系。待条件成熟,可对本院学生开设针对性强的学业指导课程,使学业指导工作普遍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