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13:42: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特殊儿童理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一、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
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根据特殊教育的目标,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从事特殊儿童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上述认识,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是指为了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体职业技能有: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
(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要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才能胜任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为了顺应当前融合教育发展趋势,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重点培养面向特殊教育实践需求,拥有现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应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精通某一特殊专业方向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技能,如手语与盲文沟通、言语与说话训练、辅具的使用与维护、行为改变技术等。
(二)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技能
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疑似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和测验并作出结论的过程,采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对儿童偏离常态的方面、性质、程度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诊断和评估的结果将应用于后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过程。对特殊教育教师来讲,为特殊儿童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诊断和评估结果应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类诊断和评估的途径和方法,如观察、访谈、行为评定、测量工具的使用等,学习如何利用已获得的有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儿童的特殊教育目标,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选择、编制教材的技能
由于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较大,一般来讲,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身心特点,围绕特殊儿童的生活经验、实际生活环境和需要自行选择和设计教材。教材的选择和编制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技能,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教材关系到教育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后续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和编制要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与特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组织、实施教育训练的技能
熟练地组织与实施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由于障碍类别和程度、发展过程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对滞后于普通儿童,类化能力较差,其教育训练需要反复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练就扎实的教育训练技能,运用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根据特殊儿童内在的能力设计教育训练计划,以保证他们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三、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应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心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是指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包括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各科教学法、盲文、手语、行为改变技术、康复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职业技能;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开设的课程,如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等课程[4];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对所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演练,包括实习、实训、见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均指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不仅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而且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教育行动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法,教师设置特殊教育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二是参与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未来教师岗位的角色行为,也能检验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三是读书法,教师提供特教方面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献导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参观法,让学生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等教育一线,通过义工服务方式直接接触特殊儿童,增加认识特殊儿童的体验;五是案例教学法,选取来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六是实习法,让学生通过3~6个月的长时间实习,参与对特殊儿童进行的直接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殊教育学校和组织机构的教育实际情境、教学资源等均可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方便学生进行志工服务,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积累特殊儿童具体的行为表现,能够丰富感性经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摩,了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从中可以汲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5]。深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康复训练机构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6]。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
关键词:智障儿童 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 强化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存在着相关性。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当代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提高智障儿童学习动机的现实必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任何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我国首位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有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育的崇高价值就体现在它为每一个天使提供了一副翱翔天空的翅膀,倡导教育的公平性。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缺陷,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的性格,也影响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教育如何为每一个折翼的天使配备一副适合他们翱翔世界的翅膀,是特殊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特殊教育的大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身身体缺陷可以通过学习来补偿。通过学习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提升个人能力,捍卫人格尊严,实现个人价值。智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体会到个人奋斗的喜悦。通过学习转移了他们对自身缺陷的认知,获得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智障儿童学习动机提升的可行性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智障儿童在父母、教师、社会的关爱下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要实现自我,就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满足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智障儿童虽然在学习的注意力、认知、思维、语言和记忆等方面不如普通儿童,但是他们也有人之为人的自尊,也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提升智障儿童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
1.设立合理目标,创设成功情境
智障儿童的教学要采用一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首先要创设成功情境,改变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教师将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按照难度高低分解成一些子目标。在其实现了较低目标情况下,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正向的反馈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更难目标的实现。经济学中的“登门槛效应”适用于智障儿童教学。
2.及时进行正强化,加强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者活动的能力和信念,在个体心理机能和潜力激发中起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班杜拉同时指出,外部的强化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在对待智障儿童时,要对于他们的一些积极行为及时进行强化。如某些智障儿童具有某方面的天分,就要及时进行鼓励,启发他们的自信心。如我国著名的智障指挥家舟舟,舟舟天生智障,却对音乐有着天赋。其父母在发现他手拿指挥棒手舞足蹈后,不是对其嘲笑和鄙夷,而是对其加以引导,鼓励其表现自己的才能。在父母的欣赏和关爱下,舟舟的音乐指挥才能进步很快。父母的正强化培养了舟舟的自信心,加强了其自我效能感,对其音乐指挥生涯的开启意义深远。
3.代币强化,及时奖惩
如果在对智障儿童正强化的过程中,总是采用一些赞赏的话语和实物奖品,容易导致儿童有“饱感”,不利于强化的持续进行。在此我们倡导教师用代币强化的方法。代币强化一方面具有弹性,另一方面具有可持续性。教师可以用小红旗的个数、正字的个数等将代币个数与奖惩实物相对应,在满足了一定的代币个数后可以购买一定的实物,这样有利于实现持续的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奖惩,否则不利于代币强化的效果实现。
当今时代倡导“以人为本”。智障儿童特殊,如何对其施加良好的教育,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具有极为特殊的和重要的意义。如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上,要求教师做到将要实现的目标分为小的子目标,步步为营,创设成功情境;运用代币强化的方法,鼓励其自信心,改变其习得性无助感,启发其向上的动机和自信心。在教师的帮助下,为智障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淑芬.浅谈新时期智障儿童创新教育.学园,2012(4)
[2]孟万金,张冲.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7(7)
关键词:教育康复学 专业建设 课程框架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 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 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 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 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 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 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 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 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
3.2.1 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 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专业发展前景
特殊教育论文2300字(一):探究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关爱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特殊学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采用关爱教学的方式,坚持做到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营造关爱学生的氛围;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关爱教育
一、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在对特殊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帮助特殊学校的小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指数。在特殊学校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在身体上,智力上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身体上的,智力上的缺陷,导致小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导致学生没有勇气和他人进行交流,不和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容易导致小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老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自信,慢慢的消除小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小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例如,在学习《整洁的校园》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去参观学校,首先让小学生们体会到特殊学校的环境的美好,老师就根据小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进行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等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老师就可以夸奖学生,对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赞扬,让小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使得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的环境之后,再针对《整洁的校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小学生就能够很清楚的理解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之后,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了,进而会打消学生内心的自卑心理,提高习质量,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它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二、营造关愛学生的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氛围相当重要。特殊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让特殊学校的学生能够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净化小学生的内心,让特殊学校的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因为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在身体上,智力上和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要为学生营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上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样能够让特殊学校的学生感受到安全感。老师增加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小学生能够主动的为小学数学老师敞开心扉,向老师吐露心声,这样有利于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爱能够给予一个人力量,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勇气,让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从而更急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学会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让学生一起去完成一幅画一智慧树,这幅画围绕着班集体进行,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每做对一片叶子上的数学题,就在上面签上自己名字,这样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下,把自己的姓名有条理的写上去,然后老师再次带领小学生对这个签名纸进行加工,比如老师组织每一个学生为这个签名添加色彩,最终就能够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全班的劳动成果,然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们及时鼓励;“同学们,大家还厉害呀,大家共同创作了一幅画”,这样老师能够在一定从程度上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然后老师再次对小学生说,这副作品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然后老师就可以对这副“作品”进行分析,比如说,这上面每一个名字就能够代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然后这就说明我们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同学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为小学生营造出爱的氛围,然后老师就可以对小学生说,在这一节数学课上,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学生们就会肯定老师说的话,进而对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进行了团结合作的教育。
三、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通常情况下特殊学校的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差,因为小学生内心存在自卑心理,它们很少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退化。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数学老师应该把数学课堂变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老师给予学生关爱,在生活中接近学生,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
例如,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为小学生讲述到《我的三餐》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把小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当中,这样小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自己的关心。比如,数学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前一大的早餐、午餐、晚餐吃了什么,这样小学生在课上就会对自己吃的饭进行回忆,然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小学数学老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完美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寄托,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实其小学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艺术领域中的教育价值论文
【摘要】近年来,绘本在特殊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图文并茂的表现样式非常符合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在特殊教育各个学科中都有极强的引导价值。本文以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为例分析绘本在特殊教育艺术领域的运用情况,通过绘本内容的衍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引领学生进入艺术表现的感知领域。
【关键词】绘本;特殊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73-02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绘本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近年来,绘本在特殊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语言和明快的画面,给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带来鲜活的生机。笔者尝试在绘本中挖掘学生喜爱的教育素材,通过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教学,提高班级智力障碍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力。
一、在绘本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艺术观察力
形状是构成一幅作品最基本的元素,正因为是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每一个图形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每一个读过《一起玩形状游戏》的孩子,都会迷上这个简单的游戏,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故事中随手画出的形状在小象妹妹和大熊哥哥的创意下变成了各种形象,有胖乎乎的犀牛、美丽灵动的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狗等。
绘本故事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游戏过程形象化,吸引学生拿起笔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形状游戏中。通过绘本的演绎,这个游戏的规则和操作都变得非常简单,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不论学生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里,不管时间是长还是短都能玩。就像格式塔心理学说的那样,对物理的形状进行创造性知觉和表现,实际上是经历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绘本中,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体验,更是学生观察力的一步步提升[1]。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关于形状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多的教具可以使用,但学习形式非常枯燥。而绘本通过故事开展,非常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跟随绘本故事,看看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如何玩形状游戏,由绘本延伸出“什么是形状”,认识有规则的形状,如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椭圆形等,接着把学生的目光引入现实生活,观察“黑板是什么形状”“钟表是什么形状”“衣服鞋子上都有什么形状”等。关于形状的游戏能让学生善于感知和发现形状,在生活中锻炼艺术的观察力。
二、在绘本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绘本故事中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玩形状游戏的道具也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限制,不管是作业本的格子纸,还是撕开的牛皮纸信封,甚至是一个贝壳、一小段树枝。形状游戏不只是画纸上的游戏,也可以衍生至万物。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有更廣阔的施展空间,教师可以设置丰富的实操环境,帮助学生玩出“个性版”的形状游戏。
(一)有限创意版——自制七巧板
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组。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先打方格再画斜线的方法,在白卡纸上画出七巧板,然后进行裁剪,自制七巧板;能力稍弱的B组学生在已经画好线条的白卡纸上按照线条裁剪出七巧板;C组学生直接使用已经制作好的成品七巧板。通过老师给出的模板,用七巧板完成相应图形的拼搭。
(二)平面创意版——拼贴画
随着学生对图形组合游戏的认识不断加深,教师可以将拼贴画引入学生视线,首先引导学生用剪刀把彩色卡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形状(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椭圆形等),然后让学生用一张卡纸做背景,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剪好的形状拼贴出图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作出调整,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创意,而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达到精细运动锻炼的目的[2]。
(三)立体创意版——生活中的形状游戏
在衍生活动中,深受学生喜爱的应该是用实物开展的形状游戏。教师带领学生收集身边用得上的大大小小的物品,圆形的月饼盒、细长的树枝、旧快递盒甚至是衣服,都可以变成学生手中的素材,学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物品在地上拼出一幅场景。这个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最好采用团体游戏的形式。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些作品,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设定场景主题,在指定的区域内每个学生可以为这个主题增添一件物品,教师再在细节上轻微地进行调整,最后经过全体师生的一起努力,共同创作一幅作品。
通过一系列的衍生活动,学生在把图形玩起来的过程中,不断为这些原本单调的形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绘本,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与实际心理状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绘本为依托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与作品共鸣,提高艺术水平。
《一起玩形状游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把抽象的想象力具化成了一幅幅简单的画面,学生非常容易理解。通过电教手段对绘本进行渲染,学生的眼球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绘本帮助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自闭历程》是美国拍摄的一部关于自闭症孩子成长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1951到1988年间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的坦普尔·葛兰汀的学习成长历程。这样的影片除了能给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带来可能性的希望外,带给我们教育者怎样的启示?本文通过访谈形式,特邀特级教师及心理学专家加以阐述,向我们呈现了这部影片引发的一个群体对教育的思考。
一、沉浸影片
项阳:这部影片还是极其震撼人的,无数个画面特写描绘着坦普尔的恐慌的眼神,这是自闭症儿童呈现的一个特征,这让我强烈地意识到作为教育者给予他们的安抚显得多么的重要。影片中还有不少这样打动人的画面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敏感神经。
特级教师李玉芳:是的,焦灼、不安、忧郁的眼神是主人公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但最打动我的是主人公与两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的片断,让我看到了坦普尔另一种眼神。一个是他的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他发现了坦普尔不是比别人差,只是与众不同,他知道坦普尔视觉思维超强,于是让大家去完成一个神奇的屋子实验,透过一个窗口看到大小不同的物象,而事实上是制造错觉,那两个物象中马和门是一样大的。在老师引导下,只有坦普尔成功了,从此身边的嘲笑羞辱少了,也点燃了她思维的火花,我看到的是她放光的眼神,坦普尔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另一个人是她的室友盲人姑娘,大学期间,由于她的怪异生活方式让很多人躲避,只有盲人姑娘不介意,并耐心倾听坦普尔的心声,盲人姑娘是第一个与坦普尔有身体接触的人,轻轻挽起坦普尔的手臂,如同挽起的是光明,我在她滔滔不绝为盲人姑娘描述电影画面中看到了她幸福的眼神,那是被尊重、被需要极其兴奋的满足神情。
特级教师贾秀梅: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坦普尔两次代表性发言。一次是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她勇敢地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面对自闭症的,她引用音乐剧“天上人间”中的歌词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战胜自闭症的决心:“当你穿过暴风雨高高昂起你的头颅,不要惧怕黑夜,风雨过后终有灿烂天空……希望永存你心,你永远不会孤独前行……”另一次是在世界自闭症儿童大会上,她说:“我周围的人都知道我与众不同,却不另眼相看,每个人的努力都让我融入集体,是他们帮助我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特级教师郑冬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写的“门”。坦普尔在中学读书时,一扇自动门害她把食物撒掉,她落荒逃走,身后留下同学们的讥讽声,从此她对自动门有了心理障碍;每次她情绪爆发时,就爬进自制的“牛笼”门,让冰冷的机器抚平心灵的创伤;在毕业典礼之际,她爬上高台,信心满满推开一扇塑料薄膜的门,她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并认定脚下和谐的牛群世界就是自己的未来世界;坦普尔潜心研究“牛道”,撰写硕士论文,为了自己的设计能被人认可,给牛以临死前的尊严,她几次鼓起勇气敲开编辑部和牛场的大门;她在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的激励下设计了神奇的屋子,屋子里面的门就是一扇科学大门;在一个卖场一位陌生的女士为她顶住了自动门,从此消除了她的恐惧,并在这位女士的引荐下,坦普尔富有人性的“牛道”设计得以采用并被向世界推广。一扇又一扇的大门,坦普尔是用勇气和毅力打开的,她最终走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特级教师张虹:你们都提到了事、物、人,透过这一切感受心灵。如果说影片是一个拯救生命、唤醒灵魂的故事,那么一切的救赎应该首先基于这个人——坦普尔的母亲:基于她的悲伤无助却能耐心守候,基于她的苦痛无奈却能倾心激励,基于她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却又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她是为了女儿能自己打开“门”而制造第一把钥匙的人。一个拥抱让人寻味。在科学老师的遗体“告别会”后,坦普尔主动拥向了母亲——把那个只和机器偎依,拒绝包括母亲在内的所有人触摸的身体拥向了母亲。或许这个拥抱让母亲等得太久,又好似来得太快,快到母亲好像还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更来不及咀嚼美妙的滋味,看到的已是坦普尔的背影。那一瞬间我甚至感到母亲的脸上飘过虽有一丝不自然,却又有得到整个世界的震惊满足。
项阳:确实如此,“门”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有的上锁,有的只需轻轻一推。从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告诉坦普尔有“门”,“门”后有奇迹开始,坦普尔就在亲人、友人和陌生人的帮助下,唤醒了她对奇迹的渴望,于是自己鼓起勇气,推开了一扇扇门。
二、链接现实
项阳:这样的影片,我们看着看着,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我们身边的孩子,在我的学校就接受过这样儿童的教育,基本上课堂上你看不到他安静的身影,总是到各个办公室搞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砸坏了学校的电视机。但那个孩子数学思维力极强,在学校“爱心天使班”导师们的慢慢引导中,逐渐长大,竟也能考取当地的中学超常班,目前发展良好。你们的教育旅程可否有过相似的事?
郑冬梅:这类孩子就是需要特殊教育的群体。我就碰到过一个孩子,他经常毫无理由地主动攻击同伴,有时撕抓,有时踢打,大家躲避甚至厌恶他。后来我发现他很善于动手制作,就和他妈妈一起陪他制作不少小作品送给同学,大家夸赞后让他有了自信,这时再引导他为过去的行为道歉,小伙伴又开始接受他并关心他了。有了朋友的他渐渐开心,攻击行为开始少起来,也主动帮助弱小的同伴了。
李玉芳:我遇到过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和主人公有一个地方很像。我参加一个教育改革实验,目标是一年级的孩子在一年时间识字2000个。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不要说认字,连说话都说不清,还非常躁动,带有明显侵略性。我采用上课鼓励、下课单独做游戏的方式指导,学期结束他除了写字还存在困难外,也能认识五百多个字了。
我班有一个女孩,在三年级时因为母亲突发重病,导致她学习一落千丈,性格发生了“突变”。家人、同学的一个下意识的举动甚至一句话都随时随地可能将她引爆,然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纷争,最可怕的是有时盛怒之后她还会用小刀割皮肤自残。我与她接触后,发现与她交流真的挺困难。她睁着一双怯怯的眼睛,基本不正视人,也基本不张口,只以摇头点头的方式回应对方。一次意外发现她的日记里写了对我的喜爱,我抓住这个时机靠近她,虽然我说得比她说得多,但我明显感到她的眼神里已少了一丝怯意,多了一些温情。渐渐她愿意主动与我交流了。
项阳:你们的事例都说明一个问题,这类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果不是十分严重需要医疗外,适当的教育方式可以起到干预的作用。
三、冥想教育
项阳:我的一个朋友曾分享过他的认识,他说人可能都具有自闭倾向,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包裹自己的意识,比如我们都有不愿为人知的隐私。但这个程度过大了,那就呈病态了,严重的就是自闭症。身处现实中的我们都明白,对这类特殊孩子的教育要看他的严重程度,只有轻度倾向的,在校园群体教育中,给予适当的特殊教育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否则会适得其反。但对这类孩子的教育若想成功,就要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的合力效应。形成这个环的应该是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社会群体等,在对待类似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中,若有一方缺失,这个不完整的环形是不可能创造教育奇迹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到底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至少可以让我们这一环节是完善的。
郑冬梅:教育需要更多的温情和祥和,需要更多的自然和放松。影片中,特别强调“门”,坦普尔每一次人生的转折点和飞跃都有一次“门”的特写镜头。从对门的恐惧到勇敢地走向一扇又一扇大门,每打开一扇门就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她的心灵就得到一次润泽,灵魂就得到一次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嘲笑、羞辱的打击,她的内心是自卑而焦躁的,心灵是敏感而战栗的,是妈妈的坚持和鼓励,是科学老师的发现和赏识,是盲姑娘的需要和依赖,是牛群的自然和祥和,让坦普尔理解了“尊重、善意和爱”。看到坦普尔宁可相信冰冷机器的挤压也不愿意接受母亲的拥抱时,我们在心痛。看到坦普尔惬意地躺在牛群中安然地冥想,我也想,自然界也是一个值得利用的空间,我们教育者不仅该做一个呼唤者,偶尔也该做个顶门人,让孩子们在这里有安全感与信任感,来守候他们成长。
李玉芳:每个人都有看世界的角度,我觉得这就是心灵的方向,教师要把握和引导的就是这个方向。坦普尔从自己的特殊经历中,本着尊重生命个体的美好愿望,把自己当做牛,跪行在牛将走向死亡之路上,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细节,用人性方式设计环形牛道,被世界大部分国家所采用。她的成功重要的是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士的诱导和启发。影片中几个有形或无形的人物都没有放弃对坦普尔的帮助,所以她最终能发表无数研究论文,在世界自闭症大会上影响更多的人,并用她的智慧改变这个世界,而且充满希望地活着。
项阳:我很认同,伟大的教育在于对心灵的不弃。科学教师最终逝去,默默无闻,世人不知其名,但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没有放弃对坦普尔心灵的帮助,教育的尊重就是对人心灵的尊重——永不言弃。
张虹: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坦普尔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遇到科学老师更是她的幸中之幸。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不断探寻,掠过肉体,穿越心河,“透视”到了坦普尔的潜能与独特:“记忆力好”,“动手能力强”,“联想丰富”,“善于利用图像思考,具有超强的视觉思维”。正是这些特质,唤醒了坦普尔对生活的信心,激起了她探究世界的兴趣;也正是这些特质,帮助她设计了机器,并最终创造了“让牛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的人性化系统,实现了从“他助”到“自救”的生命启迪生命、灵魂感召灵魂的艰难却幸福的历程。每一个教育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受教育者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和与众不同,进而激起他们发现与认知世界的兴趣。人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奋进的方向与动力。大脑会注入智慧,肉体也会充盈力量,灵魂也就有了依托,从此不再空虚与孤寂。于是,他就会沿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行,哪怕途中遇到坎坷,甚至跌落陷阱,也不容易退缩与放弃。能否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一个真正教育者的重要标志。
贾秀梅:真正的教育在于对每个心智的启迪!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故事是生动的画卷,教育者要走进儿童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这里面科学教师一直陪伴着坦普尔,其实前面提到过,她的妈妈也是一直对她不放弃的人。家庭对儿童的不放弃也是坦普尔能获得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项阳:是的!在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强调儿童的父母在其成长中首先负有责任。可以这样说,这类特殊儿童的父母的坚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同家长一样坚持守望和等待。期待的教育才能有奇迹发生。“期待”其实不是盲目的等待,是在行动进程中的期待,是含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期待,妈妈与其他人的不离不弃并寻找帮助她的办法这才是出现奇迹的关键。这让我想到了与这样儿童的正确期待式对话是何等重要。
特级教师孙建锋:生活的一切无不意味着对话。生命与生命对话是对话的形态之一。人与人对话是生命对话的一种高级形态。“一般”人群与“特殊”人群对话又是一种别样的对话。
“一般”人群与“特殊”人群对话,需要廓清的是这种对话主体具有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特殊”应当是彼此在彼此眼里的一种“特殊”,而不应当机械甚至断然地理解成少数的一方就是绝对意义上的“特殊”。设若一味地把少数定义为“特殊”,列册为“另类”,在对话的版图上,势必就无形地圈定了贬抑、歧视,甚至敌视“另类”的心理疆域。潜意识里无形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带着这种不愿意深度审视“另类”的眼光,怀有这种不能够善意走进“另类”的心态,故此,就会掣肘对话。结果就是不能对话,只能“自闭”。
像《自闭历程》中的坦普尔一样,很多所谓的“自闭症”孩子,是能够对话的,只不过这类孩子选择对话的方式不同——坦普尔以快速成像方式与文本对话,达至过目不忘。她如此对话的大脑机理是什么?正如她62岁接受《时代》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核磁共振成像表明——她的大脑构造与常人不同,她能以一种看的方式进行思考。因为她大脑的视觉皮质是普通人的两倍,仿佛接驳了互联网。当然,并非每个自闭症患者都会像她一样成为直观思想家。有些人可能成为科学家,有些人可能成为音乐家,自然,也有些人很可能就是个患者。
当然,即便他(她)就是个患者,他(她)依然在和每位正常人对话。对话的结果,如果正常人仅仅理解为他(她)就是个自闭症,那么首先在他(她)悄无声息的对话里,正常人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办法与之对话的“自闭症”而已。
与坦普尔对话,开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谓“自闭症”的特殊儿童,也许是比所谓的正常儿童进化更快、走得更远罢了。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既没有一点心理学、医学、脑科学,以及进化科学等知识背景,又没有一点对话睿智与人文情怀,想追上去主动与特殊儿童对话,岂非天方夜谭?应该很好地感谢“坦普尔·葛兰汀”,她现身说法,百般隐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样与特殊的儿童对话比知道自己不知道怎样与特殊儿童对话更可怕!
项阳:确实如此!感谢几位特级教师借影片分别从教育养分、教育坚守、教育方式及教育情智、教育情怀等方面分享彼此眼中的教育真谛。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起点是爱,于是我们会思考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爱,那就是如何创造智慧爱的方式,但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发现这还远远不够。比如,自闭症的孩子喜欢旋转而不是拥抱,我们对他们只是一味投入情感是没用对方法,因此科学的介入方式才是正确爱的方式,错误的教育即使有爱也可能是毁灭。
如孙建峰老师所言,我们得知道如何与这些特殊儿童对话。赵微老师作为心理学专家,我们请她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一线教师一些指导。
赵微:特殊儿童,在西方国家也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一般的普通教育无法满足其特别教育需要,他们需要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的辅导。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小学建立有资源教室,有在资源教室里工作的资源教师,也就是学校心理学教师或者特殊教育教师。他们与普通教育的教师一起合作,为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帮助。
自闭症儿童在很多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都被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享有特殊教育的权力。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没有把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困扰等儿童列入特殊教育对象,因此,大量的这类儿童一直无法享受特殊教育,他们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被忽视、被拒绝……
正如《自闭历程》影片中揭示的“They are different, no less”,他们只是与众不同,而不是比别人差。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及时了解这些学生与众不同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掌握一定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知识,发现其不同,根据其需要给予个别化的教育,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学校生活,成功快乐学习,为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作为教师,对这类儿童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知识。在学校中,会遇到形形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特点、行为方式、情感表达……如果我们掌握了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这些儿童,让他们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中获得最符合他们自己需要的教育。
项阳:感谢赵老师给我们的建议,相信每个有教育信念与教育信仰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行为中改变儿童的成长环境。
回顾课改十年,众说纷纭,中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中国教育改革中种种纷争,我们看到的是高考未发生真正变革下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事实。于是很多学校为了民众盲目崇拜的成绩引发的名气,用种种公开或不公开的方式在寻找生源,有些需要迅速崛起的学校也悄悄进行这样的“行动”。而教育要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应该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为教育寻找合适的儿童”,我想今天这部影片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创造适合儿童的真正教育才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越是特别的儿童,我们越要珍视他们的存在,谁为此而努力了,孩子们在他的帮助下能够“自己开门”走向世界,他的教育就是伟大的教育!
【访谈者简介】
郑冬梅: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特级教师
李玉芳: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特级教师
贾秀梅: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南校区,特级教师
张虹:深圳福田区南园小学,特级教师
孙建锋: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特级教师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实践性课程
一、问题提出
特殊师范教育担负着为特殊教育领域培养、输送合格教师的重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受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培养往往重学术轻实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师范生的实践知识普遍欠缺,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使他们从“准教师”向合格的教师转变有着很大的困难。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具备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现创新,满足特殊儿童巨大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需要。
提出要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课程建设,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经过师范教育的学习,成长为既掌握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型人才。
二、实践性课程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意义
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学生主要是进行备课、听课或充当实习单位教师的教学助手,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基层一线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因忽视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只有重视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促进师范生在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技艺、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认识。
实践性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实现由知识应用型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改传统的以知识储备多少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为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新型教育质量观;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变,提高实践教学的地;;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无视社会用人环境变化的情况,转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用结合、强调社会参与,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未来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仍以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为主。纵观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课程,其在设置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即语、数、外、马思哲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三是专业课,其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而实用性课程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类不同特殊儿童、不同问题时不知所措。
2.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教育实习、见习是师范教育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教育实习、见习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学生参与实习往往只能参与基层学校的一两次备课、听课,或充当教学助手,并不能真正地接近特校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特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更有师范院校并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使教育实习、见习完全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也得不到锻炼。
四、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实践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技巧,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性课程应是基于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师范学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实践的机会。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性课程: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普通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一线的特殊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点平衡到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
2.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要充分地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教育听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为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测试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清楚测试的方法、程序,以掌握听力测试技术。
3.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微格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以极大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4.教育见习、实习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和见习是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基层特殊学校或实训基地建立联系,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尽量接近特校的真实生活,使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见习、专业考察的机会,以此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改变原来固定的在毕业前和学期末的实习模式,应在每学期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进行分散实习和见习。
5.科研训练
实践性课程既要求师范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应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理论。科研研究也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科研上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就为新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创造了机会。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过学生撰写见习实结报告、学科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
[2]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4]钟经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性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