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3 01:3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第1篇

1、国际经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或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是大学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综合能力;职业道德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方面,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使得国内外岗位模式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变化,这势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服务于持续增多的外贸行业中,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行业的需求。因此,抓紧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满足了就业需求。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尖锐,社会及政府高度重视,因此,从就业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求具备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只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更加需要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优势,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之,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2.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包括除专业能力以外的电子商务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规模的逐步扩大,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运用巨大的社会信息量,有效地处理国际贸易事物。另外,由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其工作人员要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因此,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基本技能。总之,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综合能力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

3.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具有一定的情商

情商是最近几年推出的新理念,与智商相对应,它涵盖了人的情感、意志、交际以及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品质。研究表明,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将情商列入了其所需具备的能力之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情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胜任高难度的复杂国际经济事件的处理工作。因此要成为高素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情商。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设置明确的目标,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指引方向

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才会有动力,因此开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任务是确定正确的目标。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制定:一方面,在知识结构上,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努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包括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政治理论等,还应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强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为适应对外贸易领域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熟悉互联网经济,提高外语水平,培养创新和竞争意识,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个人情商。再一方面,培养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总之,只有明确了以上目标,才能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指引方向,进而得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前面我们探讨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否认理论知识的不可或缺性,理论是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实践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为此,从高校教学入手,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成为首要任务。首先,科学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深化。学校应开设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结算、保关、外贸英语和商务谈判等必修学科,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外贸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选修课方面,作为对其他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应开设世界历史、商业地理、现代科技导论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多角度思维,全方位客观认识事物规律。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的相关核心课程,使课程设置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其次,优化课程设置,与国际经济贸易接轨。合理分配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校可以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

3.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理念的步伐,教育工作者应突破传统的固化思维,不断探索和创新灵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为了提升英语交际能力,应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在课堂上采用汉语与外文交错讲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采用具体案例和情景设置等方式,加大课堂互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应强化训练学生的外语商务谈判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商务外语,还要精通谈判知识和技巧,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到外贸谈判中去,提高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的实操教学,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内容和实操步骤同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在实操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可以开展模拟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国际贸易业务谈判和进出口业务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

4.加强实践,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不能是纸上谈兵,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日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因此,强化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创设实训基地。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基地,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设置出一套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流程,对学生进行仿真训练,使其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培养实操技能及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实体企业间的合作,创造实践机会,不仅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且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近几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备受重视,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巨大影响,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从根源抓起,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入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从接触这个专业开始,就树立起职业道德意识,随着教师长期的教导和渗透,学生头脑中的职业道德意识会逐渐深入并根深蒂固,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或聘请相关法律人员,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成功人士,开展培训和讲座,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深化职业道德理念,为全面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做下铺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了解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型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意识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并不断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事业的生力军。为此,本文建议从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入手,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并加强实践,逐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我国的经贸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周恩德,杜小艳,耿杰.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5,10:137-140. 

[2]胡鵬.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能力分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15,01:177-178. 

第3篇

技术职业教育是台湾近50年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已经是台湾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技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整合中升级、在升级中整合。台湾已经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积极规划和推动亚太营运中心或全球运筹中心,同时将两岸经贸关系纳入整体经贸关系中的一环,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以利于体现经济比较利益。在投资方面,基于经济互补互利的考虑,岛内企业纷纷赴大陆、东南亚等地投资,以建立横向或垂直分工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致使岛内企业逐渐成为跨国性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出口贸易为主,形成了社会对于中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面对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和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化商业管理技能、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与能力、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能力的前瞻性贸易先锋与财经精英。同时加强信息应用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辅导学生各项专业证书的取得,提供技职教育多元化的升学渠道。从培养目标、发展特色到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真正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辅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系统培养合格的贸易人才。

三、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

1.结合通识与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选择性必修科目、共同选修科目和专业必修科目四大类别。

2.融合实务与实用。部分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开设,实用性强;同时英语课程相对较多,并且突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3.配合实作与练习。突出实际操作类的课程的比重,如电子商务课连续开设几个学期,同时还有大量的实验和社会实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同时,技职教师还要与业界合作,学术支援企业,企业配合学术,使理论与实务相互结合,互补有无;聘请学识渊博的专业教师和业界人事参与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促进与学生道路导向

1.就业促进。台湾技职学校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独到之处,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业辅导与亲和的校友服务。台湾的技职院校为了增加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积极辅导学生加强各方面的专业技能,落实推广技职证照制度。

2.道路导向。(1)升学方面:根据个人兴趣与志向,加强基础学科及专业能力,培植升学实力。(2)就业方面:培养专业技能,具备担任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实务能力,成为外贸的优秀基础人才。落实证照制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六、我国台湾地区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形式多样化,对成绩的评定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相比较而言,大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的要求,具有较扎实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从事工业企业涉外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统一。

2.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课程设置原则,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成绩评定方式上,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针对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强院系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和热情。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既要懂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还应该精通外语,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提供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同时各高校还应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

参考文献:

[1]谭以德: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两岸的合作[J].台港澳经济,2005,(1):70~72

[2]李志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2,(6):118~120

第4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四,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统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落实困难。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贸易公司签订协议,供学生全真的实践平台,另一手是搞好专业仿真实践平台建设,近年建成了专业仿真实验室、贸易谈判室、外贸仿真操作室,配备多套实习软件。切实解决了实践的难题,收效显著。

第五,以社团为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围绕专业支持学生自发组织社团,作为学习交流,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邀请名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本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误区

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仿真实训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91-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的迅猛增长,中国对于外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大量增长。为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与毕业生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中国有600多所院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每年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超过3万名。与此同时,外经贸企业等部门普遍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所谓的实践能力差,主要是指学生在观念上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环节,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在工作上,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所需求的外经贸专业人才与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形成有效对接,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达到外经贸企业的预期。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列入“红牌”专业,排名第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以系统掌握国际经贸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函电等理论与实务课程整合到一起综合应用的过程。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主要由外贸模拟实验室的模拟实训和课堂案例教学组成。外贸模拟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是外贸实训模拟软件,基本上是以一笔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如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具体操作进出口贸易的过程。在实践教学安排上,部分高校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的方式。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

2.校内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验室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校内实验室集中进行的模拟实训课时一般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在交易模拟过程中充分体验不同角色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通过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外贸易业务流程的技能和技巧;第二,在校内实验室利用外贸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存在“重流程、轻两端”的缺陷。外贸仿真实训软件大多是先设定一个具体的交易背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要来制作单证、学习外贸流程。在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国际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市场开拓和国际化运作的“两端”;第三,实验室外贸仿真实训软件往往将具体的贸易商品抽象化,学生只能简单了解自己所贸易商品的少数信息,这脱离了现实中贸易商非常关注的商品性能、质量以及工艺流程等参数;第四,对外贸易对于外贸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每年毕业的400多万大学生中符合要求的只有16万左右,大部分是外语能力不符合企业要求。外贸仿真软件中提供了通过电子邮件沟通的方式,这还不能满足实际外贸业务中进出口商业务人员需要面对面交流、沟通、谈判等对外语运用的要求,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外语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校内实践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些优势特别表现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案例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逐渐增加。案例教学法缩短了从学生到外经贸从业者角色转换的过程,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并意味其职业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本科学习阶段促进完成从学生到实际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无疑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案例分析教学取材于现实问题,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提倡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结合案例中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在力图对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教师可以运用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将与具体案例所涉及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第6篇

 

一、解决校外实习不足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校外实习正面临一些困难,究其原因:(1)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使得校外实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的行政渠道消失。(3)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对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这类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缺乏积极性(4)信息化时代,很多企业更加注重保护其商业秘密,很多单位担心实习生会泄露其客户资料等商业秘密而拒绝接受学生实习。(5)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型外贸公司,为了加强竞争力,员工是少而精。即使愿意接纳学生实训也成不了规模效应。据调查发现,一个工厂可同时接纳上百甚至更多工科学生实习,而一个外贸公司最多能接纳不超过十名学生的实习。所以,校内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校外实习供给不足的瓶颈。

 

二、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外贸实践接轨,要坚持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一)实训情境的仿真性

 

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将设置出口公司、进口公司、工厂、银行、保险公司、货运公司、海关、商检局、贸促会、国税局和外汇管理局等实训室。各实训室从设计装修到实训室文化都完全仿照真实的职业情境与职业文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使学生在仿真互动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

 

(二)实训角色的顶岗性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后,根据所进入的部门不同,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学生如果是进入出口公司,学生则是外贸业务员,在实训时要以外贸业务员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引导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展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

 

(三)实训过程的互动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与其他实训平台相比,互动性强,实训过程强调团队协作。实训平台的构建将枯燥深奥的国际贸易商务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生活习惯溶为一体,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而是一个互动系统。该系统包含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个关联方。

 

(四)实训评价的职业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对于学生实训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训评价以相关的职业为参照,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学生如果进入出口公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扮演外贸业务员的角色,由于实训内容的真实性,对该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是否熟悉工作内容和具备职业道德,以及实训完成后是否能给公司带来盈利。

 

(五)实训标准的规范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在专门编著的“国际货物贸易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操作程序文件”的指导下进行,按照文件对国际贸易的每一个操作程序都作出了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各种主要的单证缮制引用行业规则的标准和填写规范。同时,需要开发与实训平台配套的《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操作手册》,从而保障了实训的顺利实施。

 

(六)实训管理的监控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应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把每一笔外贸业务订单看成是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进行目标和里程碑管理。通过项目管理,达到对项目过程的监控。采用的模式是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这五个过程。其中,控制过程有输入和输出信息,对执行中的偏差进行纠偏,并对各种付款方式的选用都设置操作过程的预警信号。

 

三、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特”的发展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借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发展契机,探索建立了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构成

 

1.软件建设。相关软件的开发是仿真实训教学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学院要提供一定得资金、购买一套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软件。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掌握实训平台软件的操作。

 

2.硬件建设。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室将由5个实训室组成一个实训体系,每间实训室都配备工位35位至39位。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软环境建设。软环境的建设是在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情境,进行实训室文化和环境的设计。在商品布展、交易磋商、单证制作、运输保险、报关报检、银行结合、退税等业务环节各节点设置对应的场景,并制定与企业制度相对接的实训制度。将企业环境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通过模拟训练,形成职业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功能

 

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模拟广交会、贸易谈判、商务礼仪、单证制作、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货物报关报检、外汇核销等各环节的单项模拟实训,也可以满足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

 

(三)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运行效果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使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得以顺利开展,实训教学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内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逐渐养成,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一些用人单位表示这些学生上手快,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7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25-02

1 引 言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各高校都正在积极地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尝试,构建了许多有意义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的研究成果有:①建立模拟实验教学体系,如通过课堂模拟、网上模拟和现场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王萍,2004)。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建立良好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洪林,2006)。③实行项目式教学法,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课程教学外包”的形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侯俊军,2008)。④加强案例教学,如管理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研究企业仿真环境,发现问题,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循环式过程,鼓励学生突破传统,使他们能够参与研究,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刘长义,等,2008)[ZW(]当前,有的课程,如SQL Server 和VFP课程实行“大案例”教学,我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课程的紧密性、连续性和实践性,也可以尝试“大案例”教学。[ZW)]。⑤实践教学与考证相结合(李洁,2009)。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及院校联建实训基地(郭金刚,等,2010)。⑦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高雁鸣,2008)。还有的学者从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双语教学等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将国际贸易基本程序与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统一起来,显得很“单薄”,不具有“体系性”;同时也没有从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探讨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也没有将本地区的企业区位优势与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相结合。笔者将从这些方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在,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2.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知识结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应当遵循教育普遍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总体而言,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性实践、形成性实践、巩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贸易程序,这是实践教学的主线。但是,有两个条件制约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即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见下页图)。当前,各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外型专业,在该专业中会很广泛地应用相关英文专业术语、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等,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60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都是英文形式。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规范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按照国际统一的规则进行,提高专业素质和形象。但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普遍现状是专业课和外语课教学脱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常常是单一型的,即专业的英语能力不强。学生毕业后无法使用英语与外商进行谈判,即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事“国际贸易”,只能从事“国内贸易”。国际贸易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出现了电子提单、电子报关单等电子单据,而且进出口商在进行贸易磋商时,由于两国距离远,大多数采用邮件的形式完成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过程。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重视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专业课的讲授与计算机的教学没有同步进行,学生很少通过计算机将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践。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3.1 以“3+1”培养方案为基础,实现外语、计算机与贸易实践的“无缝对接”

“3+1”培养方案是关于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做出的重大改革措施,它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3”指利用3年的时间,教授所有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3”,主要进行基础性实践的理论课课内实践、形成性实践的操作模拟和暑期社会实践、巩固性实践的专业实习和综合性实践,这些实践教学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完成。“1”指利用第4年的时间,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训模块、报关报检模块(在外贸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基础上,详讲报关员和报检员考试课程,争取让学生考取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相关证书)和实验模块(由基础实验、单证实验和综合实验组成)让学生体验外语和计算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魅力,并且达到熟练应用。“3”和“1”的各学年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衔接,自成体系,满足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要求。

3.2 以“项目式”教学和“计算机大案例”教学为载体,弥补外语和计算机教学“空洞”

以辽阳市的辽化、忠旺、奥克等外向型企业为依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来完成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对“实战”的要求。在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聘请辽阳市的外向型企业以及海关、商检、货运、银行等专家指导“实战”,即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外包”给各相关企业和机构。这样,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专家会以鲜活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同时也方便教师和学生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以弥补“重理论,轻实践”的贸易专业的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建立起学生与企业直接联系的机制。让外语教学更生动、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采用“大案例”教学法,通过计算机,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案例来展开教学,笔者称之为“计算机大案例”教学。“计算机大案例”教学非常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因为每一笔贸易都涉及较多的环节和部门,让学生体会计算机的实用性。通过“计算机大案例”教学,学生很容易了解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整个贸易过程,达到间接“实战”的效果。这样,外语、计算机和贸易实践操作能够首尾相接,形成“合力”。

3.3 以实验教学和“双语”教学为桥梁,跨越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鸿沟

国际贸易的实验教学以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场景的软环境设计(如构建文化氛围)、场景的硬环境建设(如空间建设)和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的选择(如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案例分析系统、海关操作系统、国际货物与运输操作系统等)。教师可以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买卖合同的履行。当然可以结合“项目式”教学和“大案例”教学的内容,设置国际市场调研、建立业务联系、出口报价还价计算、交易磋商、出口合同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实验。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双语教学模式包括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我们欲以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和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为起点,逐步过渡到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外贸环境。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

4 结 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要求理论内容的扎实,又要求实践技能的熟练,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更加严格。我们通过基础性实践、形成性实践、巩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一年级,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而且,通过“3+1”培养模式,对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也发现了外语和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将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该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2-93.

[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586-1588.

[3]侯俊军.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104-106.

[4]刘长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动态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4-76.

[5]李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60-61.

第8篇

(一)学生专业技能锻炼的平台

实验教学居于中心地位,因为这是国家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是顺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实践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通过实验教学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应用者,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业务平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国内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开大学等都较重视实践教学规划和实验室建设。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南京世格软件合作开发了“世格外贸教学软件”,被国内很多院校引进作为实验课的教学平台;南开大学把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实验课程、理论经济学基础与应用经济学基础实验课程和各专业实验课程;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94年建成上海第一个文科实验室———进出口培训中心———现已发展成为面向学生、上海、全国乃至全球的实验项目,带来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国内教研培训活动。这些高校都较重视实训课建设,以及和校外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西门子、方正集团及银行建立了实习基地,推荐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习。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建设一方面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另一方面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多途径、多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在实验室完成,主要实验课程有会计学原理手工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统计学原理模拟实验、ERP综合课程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验、金融投资模拟实验、外汇交易模拟实习、国际贸易综合实习、市场调研实习,校外实践课程为毕业实习。

(二)完善我院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1.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校内实验课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校外实训实习的业务指导能力。我院实验课和实训课老师多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熟悉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应加强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课前进行相关培训,熟悉实验实训的具体操作流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派专业教师到当地的外贸企业考察学习或是兼职锻炼,积累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2.重视实践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实验室比较完备,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在熟悉实验流程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知识水平不一样,在授课方法和侧重点上应因材施教。另外,在实验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并根据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

目前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中普遍将国际商法列为基础课程之一。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涵盖商事组织、合同、、争议解决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包括国际经济贸易公约与贸易惯例,西方的两个法律体系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中有关商事法律制度。国际商法课程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各种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多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事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工作,经历了从传统的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的改革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国际商法课程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若干尝试。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为目标,需要学生能够学习与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并具备较高的专业外语技能。当前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熟悉解决争议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国际商法所涉及的国际经贸法律规则很多都来源于s美欧等国的法律制度与司法经验,引入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国际商事规则的本源,也有利于将其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直接运用到未来的涉外经贸活动中。对于从事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学习的学生而言,国际商法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于法学等专业学生,国贸专业学生以双语方式学习国际商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国贸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招生的条件要求,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对专业英语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与潜力,能够比较顺利地接受双语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国贸专业本科学生所修的专业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还是外贸实务课程,与国际商法的学习内容存在许多衔接与交叉,因此,国贸专业学生更容易从国际经贸活动背景中理解所适用的相关的法律规则,有助于更为深刻与全面地把握国际商法教学内容。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贸专业学生法学知识基础薄弱。国际商法学科划分上属于法学学科,同国贸专业本身存在着法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之间的差异。国际商法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法学基础,至少需要了解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等课程的必要知识。国贸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法学基础知识,在国际商法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专业法律知识掌握速度较慢的问题,学生理解一些专业法律问题尚存在困难,再接受双语授课教学往往会对知识难以准确吸收消化。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开始学习阶段容易陷入困境,无论教学过程还是学习效果都不尽人意,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这种情况显然是与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二是法律英语高度专业性的问题。法律英语由于具有自身的用词特点,对学习者的英文水平要求很高。法律英语所使用的语言包含了其他语种词汇,如法语、拉丁语等,学生从未接触过。同时,国际商法中还包含了特殊含义的英语词汇,学生往往根据已有的词汇基础而错误理解。如“consideration”(对价和约因),“principal”,(关系中的笔者)。由于国贸专业学生缺乏法律英语基础,在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中面对艰深的专业英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对这些专业术语认知与理解记忆上的困难,必然影响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是缺乏适合的双语课程教材。根据笔者几年不断试用目前国内选用的教材体会,现行国际商法教材版本较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作者出版的针对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另一类是直接选用美国大学所使用的国际商法教材。前一类教材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内容不仅介绍西方法律制度,还能注重与中国法律制度规则对比,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但是由于编者并非英语母语,因在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难以让学生学到最为地道的专业英语。因为此类教材内容比较容易把握,比较适合教师最初开设国际商法双语选用教材。后一类教材作为美国专业人士编写的大学教材,由于法律英语纯正,体例安排生动,案例编选丰富,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师生的青睐。但是这一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美国学生,确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的介绍,因此教材中许多内容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类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把握都需要较多的时间。总之,目前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各有利弊,无法做到两全齐美。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1.转变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观念

国际商法作为法学课程,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对象,它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从法律视角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对完善国贸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不能将其做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复习课,一定要重视该课程的专业性,着力培养授课对象的法律思维。在教学中应当适时地为学生补充必要的各种法学知识,例如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行为等,让学生努力学会理解与使用法言法语,并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英语。通过使用大量案例,从技术上淡化法学知识的神秘感和枯燥感,使国际商法中的法学问题自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中去。

2.教材与配套资料的结合使用

现行国际商法教材本身难以符合中国学生既学习涉外法律知识又学习地道专业英语的需要。此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可以优先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基础教程,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涵盖中国涉外法律制度的配套资料。包括中英文版本的合同法、公司法等,还可以为学生额外提供原版国际商事案例。笔者还教给学生使用如westlaw等国外法律电子资源库的使用方法,方便学生拓展学习。

3.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双语学习能力

目前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实践往往局限于选用原版教材以及课堂的双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全面吸收掌握教学要求的知识内容。笔者认为达到比较有效的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应当要求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认真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与专业英语。学习方式上,笔者一直要求学生能够从国际商法英文判例库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英文案例进行英译汉,通过翻译促进学生较为深刻地了解英美法司法制度、法律逻辑特点、专业术语以及相关规则具体适用等知识,并要求学生将所做的案例做成双语PPT进行案例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讨论。实践证明,这能够让学生同步学习专业法律知识与专业英文,取得了良好效果。

4.双语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法学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有显著区别。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非扮演着传授知识角色。鉴于双语教学的语言实践性,这种教学法与双语教学是绝佳的组合。目前,英文原版的国际商法教材一般都包含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例课前预习,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思维方法。另外,还可以在课后为学生提供较为复杂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并设立模拟法庭展开英文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结语

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晶莹.论不同受众下的国际商法教学――以法学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J].美中法律评论,2007,(2).

[2] 鲍禄.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对外贸易大学学报,2003,(4).

[3] 沈木珠.国际贸易法双语教学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4] 杨伏英.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4).

[5] 史学赢,乔达.国际商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