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3:33: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走来[1],教学由“传话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解读文本和教学设计、决策、反思等过程中却显得沉闷,最缺少的是自我对话的精神。通过自我对话,才可能有效地激活教学因子和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凝练出精神之感召力,酝酿、孕育出文化传递、理性思考的氛围。
一、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对话
教学什么始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要真正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对教师而言,集中于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开发文本和创造性地提炼、加工出人的教育之所需的高质量的课堂“食粮”。
1.理解文本展开自我对话
第一,教师与文本的自我对话。首先,胸中要有话可对,有话题而对。文本的原意是什么?其含义、意义和要求又是什么?作者、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我”以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做出的解释是什么?其次,“我”的解释与文本的“本原”交流、互动。
第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以已有的学生经历为前提,对文本进行经验性、想象性、可能性的理解是什么?我是学习的先行者、合作者、引导者,再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对文本做出模拟性和预设性的解释。
第三,教师、“学生”、文本在前两个解释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以求得合情合理的诠释。能否实现这一高层次的自我对话,是对教师的挑战。一方面这样的互动、交流全是教师一人所为。教师既要心里有话可对,又要亦师亦生、亦人亦物、亦问亦答,实现自我交流、内隐性的互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灵感、敏感的直觉、知识的积淀、丰富的经验等支撑是不会达成的。另一方面这不是教师、学生、文本的现实性的对话,与课堂中现实性的对话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更需要教师自我对话活动的专业性和理性,经过反复不断地整合、质疑、批判、协调,逐步地走向成熟。
2.把握文本展开自我对话
文本本身是有生命的事物。它以文本形式承载着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承载着文本内含的文化知识及其背后的思想意义。教师、学生的解读存在着多向理解的关系,只有进行多向、多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读懂原意、并给以创造性的解释、理解,才能使多向理解走向和谐,达成基本的统一。
例如,对于文本中的例题和习题,数量是不是偏多,难度是不是得当,精确度够不够;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思维性适合不适合;是不是无意义或重复繁杂的问题;教师的判断是什么,“学生”是怎样的感受,有怎样的需求等。只有通过自我对话,在深度的分析和思考中不断地加工、改造、编制,才能从千百道题中提炼出有效且具有极高示范意义与学习价值的题目来。教师如果没有经历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和折腾,就很难使学生从没完没了的机械应试操练中真正解放出来。
事实上,自我对话视野的广度决定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也决定了对话教学境界的高度。反之,不经历广泛而深入的自我对话,只是手捧教材,对于文字、图表和符号等背后的思想领会不到位,那么,最后就只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或“生搬硬套”。缺少了深度的自我对话,对文本即使有些创造性的理解,有点别有洞天的看法和想象力,恐怕也会马上熄灭,一辈子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
二、教学设计过程中自我对话
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对话。教师要眼里有人、心里有人;要以对话的态度和精神,把教学过程作为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潜能与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整个过程中立足人的现实性,着眼人的可能性、发展性,反复地进行自我对话,使有效教学方案在对话中生成。
1.自我对话,适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任何僵死的、呆板的、条条框框的标准都是有悖于育人的。围绕着教师的教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教,学生的学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博弈的视域,竞争的境遇,教师是什么心态,“学生”是什么心态;现实的环境,是育人还是“育分”;教育哲学的视野,到底教学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是开发大脑重要,还是传授应试技巧重要等这些具体的话题展开“我”和“非我”的心灵对话,从而寻得一个灵动而适切的教学目标。
2.自我对话,预设与生成互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教学新知、练习活动和结尾诸环节的各个教学要素,如何协调、怎样平衡,在于人的能动和机智。教学设计虽是预设,但应指向生成,为生成创造条件,让预设与生成互动、兼容兼顾。我是“学生”,天性就是学习,学有本能,有大量的内容和问题我自己就可学会弄懂,老师千万不要“越位”或“越俎代庖”,更不要打破“序”和拔苗助长;我是教师,教必须依靠学、引导学,在关键处给以点拨,不能“缺位”。
3.自我对话,使知识活起来
学科教材的知识,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形态的知识,是“死”知识。教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是把“死”知识变成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知识的唯一途径。激活之,靠什么“力量”呢?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不同的认识经验、智慧、生活体验、实践活动的交流、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生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动态化的结构。这个结构讲究层次、讲究节奏,并在灵动的建构中糅合、交汇、穿插,在看、议、做、讨论、质疑、批判的自我互动中达成。譬如,激活旧知是课堂导入阶段的要义。靠什么来激活呢?需要“我”与“你”的对话。是不是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反问。自我对话中,当问题情境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里,就能使印记、文字、符号、图表等还原出生命的跃动和生活事理的逻辑,才能使旧知识“活”起来。
4.自我对话,使思维动起来
教学设计以追求激活思维为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胸膛为对话堂,一个人扮演各种角色,分析教学的各种要素,既当师又当生,既为讲者又是听众,自导自学,自讲自听,自问自答,相互启发、补充、质疑、辩论,去探寻可能性和打开思路,形成激活思维的通径。强调对话,核心是学生的思维养成。何时设置悬疑,怎样设置,“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教师希望学生想什么,做什么。根据学习的经验预设“直觉感受——理论探究——归纳概括——发散思维”的思维活动路线图。教师要善问、会问,“学生”可由什么样的提问去追问、再问和反问;我不直接告诉“你”结论,而是怎样“逼”着“你”自己去寻问、探问,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自我对话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孕育出思维活动的氛围。
5.自我对话,激活主体活动
生命课堂旨在提升生命质量,对话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缺少自我对话的意识、精神,就会把教学看作是自己的事,自觉不自觉地“以我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可控工具,教学就成了僵死的流程。特别是条条框框和“效率”,会淹没生命的意义。缺少了自我对话,就会使教学走进“承包式”的“教学流水线”,极有可能使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但素质未能跟得上。
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缺少“人”的自我对话。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以及自身发展的方向。“你”给“我”自由了吗,给了多大的自由空间,留下多少思考的余地和时间,给了多少言说的机会;“我”和“你”怎样互动,“你”的意思“我”还是不明白,怎样才能明白。教的诉求与学的诉求都需要反复地对话、沟通。我们常常说“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动性。一个教学设计,到底让学生做什么,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教师应该做什么,这些不同的责任和任务,是教师在自我对话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教学决策和教学反思中自我对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活动动力系统。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主导者,教师就需要对影响学习的可能性因素不断地决策。教学决策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决定,它极具预测性、协调性、生成性和灵动性,是需要反复不断自我对话的。
1.正确的教学决策,需要深度的自我对话
教师在决策前多些内心的自我对话,少些独断,使一人决策变成“多人”决策。那么,如何进行自我对话呢?
第一,自我对话,心中有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需要、生存需要和生命价值、意义的追求是什么;教学活动是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人脑的发育规律(人的差异);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本能。作为“学生”,大都不赞成教师靠罚写和没完没了的应试操练来提高成绩。
第二,自我对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决策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经验与直觉的沟通;思维养成与考试训练、教学文化与现实需求、智慧与实践都需要协调。因材妙教,“你”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我”如何引领“你”克服困难;“我”不反对训练,但特别反对没完没了的训练,“你”可知道“强按牛头不喝水”,等等,只有反复的自我对话,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2.教学反思是有效备课的孵化器,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本质上,教学反思即教师就教学问题进行内隐性的互动与自我对话。教学反思,反过来思考、分析、交流,自我对话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内心世界里涌动着倾述、倾听、质疑、批判和碰撞。通过反思性的自我对话,思想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对话中产生,行动方案在对话中生成。
教学反思需要真诚的自我对话。“我”的责任尽到了吗,“学生”的需求满足了吗,生态教学、教学平衡与合理搭配的理念扎根了没有?教师应从教与学、严与爱、是与非、预设与生成、对话与讲授、本真与失真、批评与表扬、阅读与思考、规范与自由、分数与素质等各教学要素的辩证关系上展开自我反思性的对话。这些话题在内心世界里进行着深度的自我讨论,时而问、时而答、时而回想、时而展望,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意义与水平。
综上,教师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深度决定教育教学的高度。自我对话,自修反思式学习和研究;自我对话,怀揣着教育的理想,且思且想,且问且答,不断地建设自我和自我发展;自我对话,教学因你而有效、有力,也因你而精彩、美丽;自我对话,教师的一种责任,承载着一种使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实践活动。自我对话走向深刻,才可能使教学走向本色、自然、朴素、自由、激扬和创新。
注:本文系2009年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晋教高函【2009】44号,编号:260)。
参考文献:
双庙职业中学
丁云琳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它使我懂得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要是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
其次,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真有效地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新学年开学初,在一所小学的美术课上见识的一个例子,颇有点儿典型意义,兹概述如下——
教师问:人的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手臂是什么形状?腿是什么形状?
学生哑然,表现出不知如何作答的茫然。有的学生胡乱猜测。
——别说是刚刚入学不久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即便是成年人,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表现出难以回答的尴尬也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我是很明白这位教师的意图的,她是想让学生说出人的头/身体/手臂/腿可以概括的基本形状。问题出在:她把课堂教学组织的先后顺序弄反了。本来属于作画的“概括”,你问成了“是”,事实上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状,你让学生如何作答?
随后的教学进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拼成正面直立人形。
我的建议是: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大小不一的圆形、长方形纸片拼成人形,随后问:“你是用什么形状来表示身体/手臂/腿/头的?”如此教学组织顺序,相信学生一定能回答出教师预期的内容,还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体会作画“概括”的目标。你以为如何?
下面的两个例子,也关乎课堂教学表达的顺序,有点儿雷同,发生在小学拓展型课程《书法》科目的两位教师的“试教”过程中——
例1:课题《美之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美”字的结构,介绍《说文解字》“羊大为美”。
例2:课题《精美的小篆》,教师出示“百福图”,请学生选择几个学习书写。
——坦率地说,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表达顺序,与上面的例子相比较,没有造成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只是一种“老师说、学生听”的平铺直叙的教学组织,给人平淡、乏味的感受。
我的建议是:可以稍稍改变教学表达的顺序,采用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情感,更多地体验新鲜材料所蕴含的价值。
建议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美”字的结构时,可以发问:“美”字的下半部分是什么字?上半部分呢?(预期学生难以回答)如果上半部分的中间一竖向下延长,你认识吗?你能猜猜“美”字最初的意思吗?随后,教师可以出示《说文解字》资料。
建议2:教师直接问学生:老师带来了几个古字,你能猜猜,是今天的什么字吗?PPT软件逐一出示若干个不同的小篆体的“福”字,挑战学生是否能够辨认出来。
——这两位教师接受了我的建议,随后的“正式”教学过程中,果然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对于“羊大为美”的解释,学生表现出了“果然猜对了”的喜悦;通过辨认若干个不同的小篆体“福”字,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有了更多的认识。总体而言,教师稍稍改变课堂教学的表达顺序,引领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实现了让学生积极体验教师预期的“文化”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55-02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堂设计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结合湘教版教材《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参考直接确定教学目标,也可以根据学情自己设定。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在精神和知识方面达到的目标。目标的表述应该明确、具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是教师,但完成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目标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水平。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总的大的框架,它是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设计评价的依据。例如,《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①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基本特点,了解蒙古族的民俗风情。②能有表情地、自豪地演唱这首歌曲。③能感受到蒙古族少年骑马跑动的韵律,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的陈述
教学步骤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这个过程一般是由导入教学、讲解新内容、练习巩固新知识、纠错拓展、总结规律、升华认识等环节构成,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一般来说,音乐综合课的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导入、展开、深入、拓展四个步骤。
如《我是草原小骑手》的导入,首先播放课前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其次,观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件,同时教师在讲台上做蒙古舞基本的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蒙古风情。最后,教师问:我们在多媒体上看到的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内蒙古大草原;看到了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教师:说得好,我们看到的地方很美丽,而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是草原小骑手》。
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图主要有两点:①采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律动音乐,教师模仿蒙古舞动作,把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慢慢引向对美丽的大草原的想象上,使学生感受到蒙古音乐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体验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风格旋律特征,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好铺垫。②通过观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件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初步了解蒙古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地引入歌曲的学习。
教学展开和深入就是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首先是听一听(听歌曲)。播放范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节奏晃动身体。学生聆听,感受歌曲。通过多次的听及教师的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进一步地理解乐曲,激发了学习欲望。其次是念一念。学生跟随教师的节拍有节奏地念一念歌词。通过念一念,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学唱环节做铺垫。最后是唱一唱。仔细聆听歌曲的范唱,心里跟唱;教师范唱,学生学唱。在整个教学中,七度、八度音程是教学难点,要由教师的手势来引导,通过多次模仿唱歌来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自己练习唱歌曲。
具体到拓展步骤就是创编、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或小乐器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另外,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欣赏其他草原的歌曲。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一般都认为是教师“教”的方法,实际上应该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音乐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都是综合使用的,很少单一使用。对音乐课而言,我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有四种。一是体验感受性教学方法。此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欣赏法、演示法等。我们经常使用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等都是演示法。例如,《我是草原小骑手》就可以通过课件多次展示歌词图片,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歌曲,观赏教师的舞蹈表演,再次感受歌曲,熟悉歌词。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实践性教学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教学活动。具体方法一般包括练习法、律动法、游戏法等。我们比较常用的是练习法。例如,学唱《我是草原小骑手》歌曲,教师分句教唱歌曲,学生模仿,教师指导纠正演唱错误的地方,再由学生进行集体学唱;最后教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总结,要求学生课后练唱注意改进。这个教学方法的意图是使练习做得更好,完善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三是语言性教学方法。此方法以教师的口头语言讲授为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为辅来完成。主要为讲授法,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谈话法、讨论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做教材分析,向学生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歌词内容选用的是民族羽调式,节奏明快,目的是表现蒙古族儿童勇敢、乐观的豪爽性格。通过这样的讲授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四是探究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例如,从导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认识《我是草原小骑手》的特点就可以让学生探究。在新课标下,探究性教学方法比较多见,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
四、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为了发现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确定整改方向。在《我是草原小骑手》教学中,笔者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学生能积极参与,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音乐特点,学会歌曲。反思的语言不在多少,目的是让教师明白自己在这一课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下一节课中改进。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老师,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教学目标 提示 细化 丰富
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泛式化倾向,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放松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掌握。分析原因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教案的流程设计,而轻视了教学目标的把握,课堂效率大打折扣。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尝试“教学目标的细化与丰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使素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环节设计、数学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设计等方面紧紧地围绕着细化和丰富后的目标进行。用这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去指导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而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积极思考,认真学习,从而真正提高课堂实效,让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思维更加活跃。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二下)“简单推理”为例,围绕“提示”这个点,浅谈进行基础目标和弹性目标的具体设定之后的实践与感悟。
一、目标细化与丰富的前奏
在目标细化和丰富之前,必然要认真钻研教材,从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细化基础目标;同时也要分析学生,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而丰富弹性目标。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使得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简单推理》教材中两个列子,分别是两个提示的“猜”和三个提示的“猜”。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一般教参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2.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实课标里提到的内容,教参目标里都有了,这样就够了吗?进而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思考一:学生的起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会推理吗?喜欢推理吗?能说推理过程吗?其实要真正分析、“吃透”学生,才能拟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目标,进而将目标细化至每一个例题和练习,每一步都要走得有目标,方向明确。前测的过程中发现教学的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推理经验,对于简单的推理他们能说出结论,但如何让将自己的推理过程有条理地清晰阐述出来有些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基础目标为:1.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提示的简单推理(即明白什么是推理,推理需要提示),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2.学会怎样进行简单推理,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能找准关键的提示,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逻辑推理提示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简单、有条理地思考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思考二: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除了知识点,学生还收获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学生的能力提升是相对有限的,比较单薄。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进一步思考如何丰富弹性目标。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识和经验。如: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数的特征、如何判断进位退位等,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判断的过程都是推理的内容而已。有时候经典地一问就能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让一个例子一道题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因此设定了弹性目标细化为: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结合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找准关键提示,同时能够判断出无效的提示;
(2)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体会结论的不唯一;
(3)应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隐藏的提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提示”进行目标的细化与丰富
(一)细化引入环节目标,让学生迫切需要“提示”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往往是老师给孩子的,而不是学生迫切地需要得到的,这两种情况虽然孩子最后孩子得到了知识,效果却截然不同。
看教参目标的设定: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细化后的目标: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明白要进行推理需要提示,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的简单推理,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这里选取的细化的小目标: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明白要进行推理需要提示具体地分析。结合这条小目标我来谈谈如何设计流程来达成这个细化的小目标。
引入环节原设计(环节目标: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1)出示图片:黄球和绿球,现在我摸一个,你们猜我摸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有学生猜黄球,有学生猜绿球)
(2)为了让每个小朋友都猜对我摸出的是什么球,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
(3)出示提示:老师摸出的不是黄球。(课件出示)
(4)像这样的根据提示,我们来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过程叫作推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推理。(出示课题:简单推理)
板书:不是黄球绿球
学生从乱猜到老师给提示猜准的过程,过程中推理所需的提示是老师直接给的,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的要求的,推理的经验会比较弱。
目标细化后的引入环节设计(细化目标:体会简单推理过程,获得推理经验,明白进行推理需要提示):
出示图片:黄球和绿球
(1)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球,你们猜猜看这里有几个球?(生乱猜:1、2、3、4)
(2)如果赵老师想让每个小朋友都猜准确,怎么办呢?(生:需要提示)比3个少,比1个多。(生齐声说:两个)
(3)原来盒子里装的是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球,而且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绿色的,现在我摸一个,你们来猜猜我摸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生1:黄球,生2:绿球)
(4)一定是黄球吗?(生:不一定)
(5)要让每个同学都猜对我摸出的是什么球,怎样办呢?(需要提示)
出示提示:老师摸出的不是黄球。(课件出示)
板书:不是黄球绿球
(6)像这样的根据提示,我们来得到正确的结论的过程叫作推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推理。(出示课题:简单推理)
对提示环节的提问方式进行处理之后,激发了学生的推理意识,猜球的情境设计,实践教学中提示是学生一开始就意识到要的,从猜有多少个球,再猜拿的是什么颜色的,范围一点一点缩小,让学生从瞎猜――给出提示的猜,学生自然地体会到需要提示,从而让学生明白如果有提示能够一次性猜准。而且这样的环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需要提示,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会主动地去找提示,哪怕提示是隐藏着的,真正的获得了推理的经验。
细化后的目标非常具体,易于操作,也容易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既符合学情,又体现了目标设置的科学性。目标细化后,目标更明确了,教与学的重点也突出了。
(二)丰富练习环节目标,让小“提示”起大作用
教参目标设定:培养合作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丰富弹性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结合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找准关键提示,同时能够判断出无效的提示;
(2)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体会结论的不唯一;
(3)应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隐藏的提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从提示在各个练习环节中的呈现方式来看如何进行目标的丰富:
(1)挑战1教学设计:密码门(弹性目标:能找准关键提示,同时能够判断出无效的提示)
师:小朋友要猜对正确的图形门才能打开。三种图形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提示有:
1号门:我不是长方形
2号门:我的四条边都相等
3号门:我是平面图形
读一读一号门的提示,你知道了什么?(生:1号门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正方形)2号门呢?(生:直接就能确定是正方形)3号门又知道了什么?(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都有可能)
你们是先从那个提示先入手的,为什么?(生:第2个提示,因为它能够马上确定下来是正方形)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用到3号门的条件呢,为什么不用呢?(生:没有,因为提示没有用)
密码门的环节给了学生三个提示,每个提示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此环节学生非常的有兴趣,目标丰富后让这道习题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够判断出“平面图形”是无效的提示,同时初步体会在看提示时,一般可以从关键的提示入手会比较简单,又巩固了从一个提示推出相应的结果。这个练习能让学生应用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知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解决推理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用简单推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了数学的方法,在以后的分析问题中,学生也会尝试着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提示去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判断哪些是同一类物体等等。
(2)挑战2教学设计:猜牌(弹性目标: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完整的提示语,体会结论的不唯一)
三位小朋友抢三张牌分别是9、50、54。提示:
A小同:不是50;
田中:我是最大的一位数。
你能根据提示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牌吗?
(生用找关键的提示、画线等方法来进行推理)
B小同:不是50
田中:
你能给一个提示让同桌猜出这三位小朋友分别抢到的是哪张牌吗?
请学生来当小老师,给提示,看全班同学能不能猜出这三位小朋友拿的是什么牌?
分析B题,学生给出的提示有四种情况:
第一类:直接知道田中拿的牌,我是54,进而能判断出另外两个。
第二类:推理得出田中拿的牌,我不是9也不是50,进而判断另外两个。
第三类:能直接知道田中的牌,但不能确定小同的牌,我是50,那么小同可能是9也可能是54,就要假设,假设小同是9那么优一是54,假设小同是54那么优一就是9。学生能够分情况进行推理分析。
第四类:不能完全确定田中拿的牌,我不是9,那么田中可能是50也可能是54,就要假设如果田中是50,那么小同还是不能确定,这种情况讨论起来会比较麻烦,可以改改提示,进而能够很快地推出三人拿的牌。
本题的目标设计是应用已有的数的特征的知识经验解决推理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如何给出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推出正确的结果。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类型的提示,推理的过程也有所不同,可引出不确定的情况,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换个提示方法回避了第三类和第四类学生给的提示,在反思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提示给课堂带来了精彩,让学生体会两种情况如何用假设法进行推理,进一步考验了学生有序推理的能力,是一个能力的升华。
(3)挑战3教学设计:数字谜(弹性目标:应用已知的数学经验,发现隐藏着的提示,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道题目真奇怪,什么也没告诉我们,你们能够找到其中隐藏的提示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做一做,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第1题:5+2不是8,所以 +=18,所以可以填9、7或者7、9进位了;第2题:6-0不是5,所以是要退位的,比4小,可以填0、1、2、3。)
数字谜的目标丰富主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找隐藏的提示,比如说:这是一道进位加法题,图形不一样代表的数也不一样,同时也能体会结果可以是多个的。让学生发现推理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找隐藏着的提示,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应用自己已经知道的进位和退位的知识来发现,一开始,有的学生没有将所有的情况都写出来,在其他学生的有序思考的带领下,学生们都能有序地将答案都写出来。以后的学习学生也会带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分析题目,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以“音乐教师教学设计模块化研究”课题实验为载体,以中研班、基地校、市区教研、教学实践周、全员行动等一系列教科研项目为主要途径,围绕“演唱教学”,开展了持续、大量的研究。七年的从容坚守,七年的风雨兼程,围绕基于课标的备课上课,我们形成了“音乐教师教学设计模块化研究”系列课题资料,推出了“‘424’音乐教师教学设计新模式”,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精品课例:《故乡的小路》在北京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交流研讨;《嘹亮歌声》参加全国唱歌教学比赛获一等奖;《甜甜的秘密》、《友谊的回声》、《我是中国人》在山西省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交流。
这些优质课呈现出太原市针对演唱教学共性的思考、判断,呈现出课堂教学共通的特征、脉络,为此,我们提出“演唱教学四步四环节三栏”模式。
四步:指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多听音响。
音乐教学设计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按照与音响相结合的原则,伊始于对音乐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只有当教师在音乐中获得了感性的经验,我们昔日提出的关注作品的一系列点(作品的风格、特色的乐思、教学的价值、相关的背景等)才可能是具象而深刻的。
第二步——思考关于教学的两个问题。
我认为是“讲什么”和“怎么讲”。而“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
第三步——落实课标精神,分解课标要求,写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材是准绳,课标是依据。课标就是公民在某一学科所应达到的学科素养。我们所要做的是强化基于课标的意识,同时,提高分解课标的能力。如《嘹亮歌声》中轮唱的学习,课标要求:学习和了解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步——构建教学流程。
四环节:指教学流程的四个环节。即:
感受歌曲。一上课,直奔音乐的主题。
当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的是扑面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而非为导而导的尴尬,大大节约了时间。
学会歌曲。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录音范唱、教师教唱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学会歌曲。
实验中,常常遇到质疑。有人会问:学生跟着录音唱几遍就能学会歌曲吗?事实证明,学生大多在跟录音范唱三五遍之后,能随范唱录音轻声演唱歌曲。当然还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学会歌曲不是演唱课堂首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挖掘音乐要素的基础上唱好歌曲,在细腻的表现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演唱教学的原则是不要等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艺术处理。
“当堂训练”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信表达的勇气,从而不断追求高品位的欣赏与表达,这是音乐学科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栏:指教学流程的三个栏目。
通常,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包括两栏:教学环节、组织过程。教学环节究竟怎样转化为组织过程呢?其教学的核心是什么?组织过程又怎样有效地为实施教学环节服务呢?其达成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在教学环节和组织过程两者之间加入了“依托形式”。如:在“感受歌曲”环节,以《甜甜的秘密》一课为例,依托了打击乐伴奏的形式;在“学会歌曲”环节,以《故乡的小路》一课为例,依托的是听唱、教唱、模唱等形式;在“唱好歌曲”环节,以《我是中国人》一课为例,依托追求装饰音演唱效果;在“表现歌曲”环节,以《友谊的回声》一课为例,依托和声烘托的形式等。这些依托的形式丰富了音乐学习的途径,同时,其本质恰恰正是音乐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1.关于演唱教学内容的四点建议: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文学化”、“德育化”现象,音乐教师首要的职责是给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机会、足够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
讲哪些音乐内容呢?正确的照本宣科很重要。“照本宣科”不是好的教学行为,但如果能够做到“正确的照本宣科”,也基本达到了课标、教材的要求。教材中有着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法。教学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全部的内容,且形成体系、具有坡度。一些长期淡出我们视野的教学内容应引起关注:打击乐的学习、律动的学习、字母谱、图形谱的学习、歌表演和表演唱的区别等。
知识技能的学习要与演唱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正确理解知识技能目标,把握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强调知识向技能转化。
演唱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演唱教学的目标是唱好歌。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因此,有感情地演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有感情不是来自文学的解释和脸谱化的表情,而是来自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来自领会演唱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关于演唱教学方法的四点建议:
迅速学会歌曲。反思:一首歌是否需要那么复杂的教学过程?回顾目前我们的教学,学会一首歌几乎占据了整个课时,一首歌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的教学过程吗?总揽我们的学歌经验,歌曲是不是唯有视谱才能习得?在反复实践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视谱,只有整体的聆听,只有聆听之后有针对的指导,学生在绝对新课的情况下,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基本学会了歌曲,包括在过去也许会有许多老师认为一课时学不会的比较难的歌曲《我是中国人》等。由此可见,教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歌曲做艺术化的诠释。反思:什么是真正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和设计:导入、感受、学唱、拓展很详细,唯独怎样唱好只有一句话:“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怎么有感情?学生不得而知;歌曲美在哪里?情从何来?学生雾里看花。殊不知,怎样有感情地歌唱正是审美的重点。审美需要深度实践,审美需要亲力亲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学习音乐,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为此,作为促进者的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艺术化的诠释。
示范、模仿、实践是有效的学习音乐的方法。反思:究竟什么是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源于音乐学科重体验的特性,自主、合作、探究、创作不一定是音乐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而音乐学习中贯穿几千年的聆听的方法、整体的方法、示范的方法、模仿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历久弥新。
教师基本功是帮助学生不断体会音乐的手段。反思:什么是音乐教师教学的技能?音乐教师唱、跳、奏等基本功在课堂上不是昙花一现的展示,它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不断体会音乐的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3.关于合唱教学的建议:
在和声中学习合唱。合唱教学中,我们仍然应充分发挥听觉体验是学习前提的作用,借助音响或老师的示范,给学生提供清晰的纵向的和声效果,引导学生在和声中学习合唱,提高学唱效率。
目前,太原市“演唱教学四步四环节三栏”模式正在全市推广应用,从示范校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变了,音乐教师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运用不同的形式、技能,帮助学生不断体会音乐的美;
音乐教师的手段转变了,她们把“咬文嚼字”、“穿靴戴帽”请出了课堂,取而代之大显身手的是音乐教师的范唱、演奏、指挥等基本功。
如果用三个“度”来形容现在的课堂:那就是有速度——课堂高效;有深度——充分揭示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有温度——学生音乐学习的状态积极而持久。
关键词:中职 有效备课 思维导图
“有效教学”的理念正在课堂日益被强化,教学有没有效益不在从教师一方做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有没有真正弄懂,收益有多少。因此,课程改革对“有效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的备课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那么,如何促使一般性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下面,我就从自身的一些从教经验,谈谈几点做法。
一、对“有效备课”的理解
有效的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里(时间、精力、努力、物质),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有效备课要拥有“一课三观”: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心智特征。效益观。学习要讲究效率,追求效益;创新观。要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据有效备课的理念,我们在备课时,既要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双边动态活动的有效开展,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的思维逻辑性,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也要重视在备课时,不要太依赖教参,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进行有效问题的预设。
二、有效备课的几点做法
有效备课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备课行动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我是从以下4个方面做的:
1. 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教学思路
思维导图大多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图主要是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帮助教师提升思考技巧,增进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如一堂《文档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的游戏化课堂教学的思维导图(如图1),可以让你轻轻松松理清思路,把握好教学环节:
《文档及字符的基本操作》的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可以让我们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教学,让混乱的信息在思维导图这种形式下有意识的构建。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更严谨,富有逻辑性。
2.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备课的重心上,将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解读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情况下,处处要体现尊重学生,从学生角度想问题,从学习目的想问题,学是为了用。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处处体现中职教育的重视技能提升的特点。如在《多媒体的编辑》的备课中,在处理图像、音视频的软件选择上,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软件,提倡“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软件。在教学设计上,以“运动会剪辑的制作”,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在任务设置上,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基础任务,又有以“想一想”、“试一试”形式的提高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有所发挥。在给学生操作任务的帮助上,综合考虑学情,简单的图像处理、视频合成给以图片提示;音视频处理上学生有难度的,给以视频帮助,落实难点。在教学内容拓展上,达成教学目标后,可以以“婚礼片头欣赏”这样一个搞笑视频,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拓展。
3.注重课堂师生互动性的预设
有效备课需要精心预设,只有课前独特的成功预设,才可能有课堂精彩的动态生成。预设问题前,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式的、小组活动交流等,在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预设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几个任务,这样的任务安排,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在任务落实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又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度作为考虑的重点问题。如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的教学备课中,在如何配置一台电脑的问题上,可以采用学生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市场调查和在课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部件的性能指标,掌握配置要领。在完成电脑配置单后,邀请小组代表,以小窗口演示,介绍配置心得和要领,让组员和其他同学做补充。教师以全屏总结性的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电脑配置的几个点。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让学生知道“如何配置电脑”,却不能让学生明白“学了知识有什么用”,对“如何才能配置一台真正适合自己的电脑”,还存有不少疑问。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预设问题中,设计一个实战操作。我是这样预设的:个人家用电脑(office学习)、电脑影视制作(3DMAX、会声会影等)、企业(公司)办公电脑(办公自动化应用),需配置外设(打印机、扫描仪等)的几款电脑配置,让学生再次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交流合作学习,配置电脑,小组代表交流配置原则和心得。从而得以展示、互评,师生有效互动,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战经验。
4.虚心请教,博采众家之长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
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
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
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第五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相交与平行》。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延长导致分类标准乱。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正确理解相交现象,尤其是看似不相交,实际相交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教学难点:
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明确“互相”的含义和“位置”的意思。
师:在课堂上,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和**在一个座位上,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同桌关系),我们叫他们互为同桌,也就是互相叫做同桌。单独一个人能叫互相吗?“互相”一般指两个人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叫互相。同桌关系与什么有关?(与两个人所坐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师生沟通了解的同时,了解“互相”“位置”的意思,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做个铺垫。〕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谁能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以测量)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一起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回顾直线的特点,为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做准备。〕
三 、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1、学生想象2、小组交流)
2、师:每个组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们刚才交流的结果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猜想的广阔空间,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
(二)观察分类,初步感知相交、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展示各种情况。师:画完了吗?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
2、:分类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
(1)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给每组的两条直线编号
(2)师: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不同,给分分类? A:小组讨论:能分成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
B: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