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油田化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4 03:54: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油田化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油田化学论文

第1篇

1.1油田化学品名称混乱

目前我国油田化学品的种类较多,一些油田化学品生产厂家在进行各种油田化学品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产品与产品名称混乱的情况,使得产品名称标注不准确。除此之外,一些生产厂商还夸大油田产品的适用范围,扩大产品的使用功能,使得油田产品种类分化不清,产品质量检查无法有序的进行。

1.2技术标准不规范

在对油田化学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技术标准不规范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产品技术标准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其一,生产厂家自行制定标准。很多油田化学品厂家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能力有限,无法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进行产品生产。此种情况下,生产厂家自行制定产品技术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这使得产品质量较低。其二,产品参数不能体现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一些厂家在生产油田化学品的过程中,未根据相关资料和技术来准确的标准产品参数,使得产品参数无法真实的准确的体现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于安全、有效的应用油田化学品有很大影响。

1.3质检人员水平较低

目前并没有完善的培训机构,对质检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工作。另外,由于油田化学品监督检查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质检人员的工作量大,所以质检人员在对油田化学品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很可能遗漏或忽略某个关键步骤,致使产品检查结果失真,无法保证油田化学品质量达标。

2改进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技术的有效措施

2.1加强油田化学品生产商的把关

对所申报的产品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油田化学品进行监督检查之前,应当对申报企业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诚信记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

2.2深化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

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各个部门之间一定要配合进行此项监督工作,确保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的各个环节都在监督人员严格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可以准确的确定油田化学品对健康、安全、环境、节能等等方面是否有影响。总之,为了保证油田化学品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一定要深化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工作,真正检查出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为创造良好的油田化学品市场环境而努力。

2.3科学归规范产品技术标准

为了改善我国油田化学品技术标准混乱的情况,我国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应当始终坚持应用不同级别标准的优先原则:国家标准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优于企业标准。按照此原则对油田化学品进行标准的、规范的、合理的技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如若存在产品技术标准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一律要求整改,直到产品技术标准达标。

2.4加强质检人员培训

质检人员作为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的主体,其自身的能力、素质、意识等直接决定产品质量监督的效果。为了促使质检人员在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过程中规范的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质检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系统的培训可以对质检人员的能力、意识、专业知识、素质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促使质检人员可以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可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产品,为标准的进行油田化学品质量监督创造条件。

3结语

第2篇

油田尤其是渗透率比较低的油田,其油藏特征决定了其在开发时普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油井改造,使用比较密集的井网,这就导致了大量油田压裂废水的产生。油田压裂废水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原油细菌以及难以生化降解的固体悬浮物与高分子聚合物等,具有化学需氧量高、粘度高的特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受到了世界各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本篇论文主要对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作了研究。

关键词:

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加。水力压裂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使用。但是在其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压裂废水。本文主要对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作了分析与研究。

1油田压裂废水

水力压裂技术作为一项对油层渗流特性进行改造的技术,能够促进注水井增注、油气井增产,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油田开采效益。经过近几年的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水力压裂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在油田勘探、开采以及生产等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在渗透率比较低的油田中,应用水力压裂技术能够获得十分明显的效益。但是压裂作业结束之后,压裂液会出现破胶返排到地面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大量油田压裂废水的产生。据相关研究统计,我国某油田压裂废水的年产生量高达50000到80000立方米。压裂液返排而产生的压裂废水中,含有压裂液、原油中的多种污染物质,例如硫代硫酸钠、丙烯酰胺、甲醇、瓜胶等无机添加剂,以及咪唑硫代衍生物等有机添加剂,此外,压裂废水中还会带有从地层深处而带出来的岩屑、粘土颗粒等多种污染物质。如果不及时对压裂废水进行处理,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压裂废水就会产生恶臭的气味,对油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不过必经过处理就直接外排,压裂废水就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特别是会对地表水系、农作物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

2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2.1处理实验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真空过滤装置、恒温箱、微量加药器、分析天平、旋转粘度仪、化学需氧量测定仪、浊度仪、混凝试验仪以及电热恒温水浴锅等。分析试剂主要包括:分析纯、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钡、硝酸银、硫酸亚铁、丙酮以及油醚。污水处理药剂主要包括:氢氧化钠、聚丙烯酰胺、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高锰酸钾、次氯酸钠、过氧化氢以及氧化钙。本文所采用的试验方法是化学氧化实验以及混凝试验。首先进行化学氧化实验,在烧杯中放入50毫升压裂废水样品,并将其调节到设定的pH值,所使用的药剂是浓硫酸,再加入定量的氧化剂,对其进行充分地搅拌,促进氧化反应,搅拌一段时间后将其静置15分钟,之后取上清液进行水质指标分析;其次进行混凝试验,将进行化学氧化实验后的压裂废水作为实验样品,并加入复合调节剂将其调节到设定的pH值,之后依次加入无机混凝剂以及有机絮凝剂,之后将其静置15分钟,取上清液进行水质指标分析。

2.2结果随着返排时间的变化,压裂废水的黏度、石油类污染物质含量与重铬酸盐指数、悬浮物含量及pH值均有所变化,具体见图1、图2、图3。由图1、图2、图3可知,随着返排时间的不断变化及推移,压裂废水的黏度总体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压裂废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质含量、重铬酸盐指数、悬浮物含量总体呈现出了增大的趋势;压裂废水的pH值总体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并逐渐地趋向于中性。经过试验发现将化学氧化实验的pH值设定为3.0,氧化剂次氯酸钠投入量为12.5毫克每升,氧化时间为20分钟;将混凝试验的pH值设定为9.0,氢氧化钠、氧化钙的投入量分别为200毫克每升、50毫克每升,将聚合氯化铝作为无机混凝剂,投入量为800毫克每升,将1200万分子量的CPAM作为有机絮凝剂,投入量为5毫克每升,将无机混凝剂、有机絮凝剂的投加间隔设为30到40秒时,能够获得最好的处理效果。在上述条件下对压裂废水进行处理,结果压裂废水中的总铁离子、硫化物得到了全部去除,石油类污染物质含量、悬浮物含量最高风别为4.5毫克每升、25.5毫克每升,对压裂废水进行处理后,水质完全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油田压裂废水属于多相分散体系,构成十分复杂,因此其处理难度也比较大,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对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作了非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本篇论文经过学习与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作了研究,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晓辉,沈哲,王琦,王文杰,张晓龙,刘鹏.油田压裂废水处理试验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01:156-160+170.

[2]马云,秦芳玲,田春艳,濮阳.油田压裂废水的絮凝-Fenton氧化-SBR联合处理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01:95-99+12.

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合作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7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实践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等学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既能紧跟时展和科技进步,又能够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石油行业院校中的省级重点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对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为油田应用化学专业,是1973年石油部最早设立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的三所本科院校之一。依托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和石化两大学科的资源优势,背靠大庆油田的地缘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两个特色专业方向,结合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构建了创新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首先,将实验教学体系整合为三个层次:基础化学实验(第一层次)、专业实验(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第三层次)。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四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单独设课,增加创新实验学时,改变了过去侧重于验证性实验,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与生产实际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应用化学专业发展前沿、体现应用化学应用性特点的特色实验,内容涉及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学、油田化学等领域。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着重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内容应包括文献调研及实验方案设计、物质合成及提纯、结构表征、性能评价,做到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学科知识的交叉性。

二、依托地缘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模式是校企(研)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东北石油大学原隶属于石油部、中石油股份公司,地处大庆油田,其行业院校属性决定其与石油石化企业结合紧密,校友遍布于石油石化众多企业,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应用化学专业也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本着边改革边实践的原则,根据不同单位的特色和优势,先后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化公司等企业联合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科研中试基地。这种模式大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稳定、互利、互信的产学合作关系。另外,还与大庆富杰化工有限公司、大庆庆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和产业部门的发展。

三、强化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承担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各类基金项目、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近200多项,坚持教学、科研工作齐头并进,形成了以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活动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毕业后融于企业时间,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明显优于未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企业对这类学生的满意度高、就业竞争能力强。现在出现大学三年级同学主动联系教师,积极要求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的良好趋势,如应用化学专业2010级彭玉龙、董亚萍等同学参加了李杰老师的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横向课题压裂液部分,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动手能力,在2013年就业面试中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成功应聘于大庆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和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表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另外,加强毕业设计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导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确保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投入。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年提高,每年都有论文获得学校挑战杯优秀学位论文,且有多篇论文在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目的是通过考核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通过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与评价的体系,其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4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过程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出发,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条件、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监控和评价,建立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化学学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在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翠勤,王俊,李杰等.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66-167.

[2]王俊,李翠勤,李杰等.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12,(3):21-24.

[3]秦惠洁,刘建民.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1-14.

第4篇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刘宇.高级氧化-生物活性炭-膜滤优化组合除有机物中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3]韩宏大.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

[4]赵建伟.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6]程庆锋.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工艺优化及菌群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苗杰.电化学无氯预氧化安全净水新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8]王娜.腐殖质在混凝与预氧化工艺中的特性及对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9]唐阳.功能导向的电化学体系建立与碳基复合电极的设计和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13

[10]王琼杰.基于新型磁性强碱离子交换树脂净化的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

[11]周娟.负载型Pd基催化剂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催化加氢还原[D].南京大学2014

[12]张怡然.预臭氧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控制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14

[13]吴云.澄清池膜过滤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4]李金成.负载锰氧化物滤料对高锰地下水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5]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6]JiajiaFan,RobertDaly,PeterHobson,LionelHo,JustinBrookes.Impactofpotassiumpermanganateoncyanobacterialcellintegrityandtoxinreleaseanddegradation[J].Chemosphere.2013(5)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侯妙乐,吴育华,张玉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震后铁旗杆保护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9(S1)

[2]曹资,薛素铎着.空间结构抗震理论与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5[3]王勖成编着.有限单元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解则晓,徐尚,李绪勇.逆向工程中三维点云数据精确拼接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9(13)

[4]王蔚波.河南古代镇河铁犀牛考略[J].文博.2009(03)

[5]陈俊旗.自立式输电塔线体系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王福谆.“我国古代大型铁铸文物”系列文章之十一--古代大铁炮[J].铸造设备研究.2008(03)

[7]赵威.结构可靠度分析模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8]张双寅.永乐大钟梯形木架稳定性初探[J].力学与实践.2008(06)

[9]王玉芳.沧州铁狮历次维修保护概述[J].文物春秋.2008(03)

[10]A.Smith,H.Botha,F.C.deBeer,E.Ferg.Theexamination,analysisandconservationofabronzeEgyptianHorusstatuette[J].NuclearInst.andMethodsinPhysicsResearch,A.2011(1)

[11]AlbertoTaliercio,LuigiaBinda.TheBasilicaofSanVitaleinRavenna:Investigationonthecurrentstructuralfaultsandtheirmid-termevolution[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7(2)

[12]MicheleBetti,AndreaVignoli.ModellingandanalysisofaRomanesquechurchunderearthquakeloading:Assessmentofseismicresistance[J].EngineeringStructures.2007(2)

[13]MicheleBetti,AndreaVignoli.NumericalassessmentofthestaticandseismicbehaviourofthebasilicaofSantaMariaall'Impruneta(Italy)[J].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010(12)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姜再兴,黄玉东,刘丽.粗糙度对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化学与粘合.2007(05)

[2]张国权,杨凤林.蒽醌/聚吡咯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活性[J].催化学报.2007(06)

[3]范新庄.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与准电容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2(12)

[5]陶龙骧,谢茂松.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工业水处理.2000(09)

[6]吴庆,陈惠芳,潘鼎.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炭素.2000(03)

[7]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2(12)

[8]吴海燕.单线态氧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及其过氧化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D].江南大学2012

[9]陶龙骧,谢茂松.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工业水处理.2000(09)

[10]吴庆,陈惠芳,潘鼎.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炭素.2000(03)

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引起了微生物学界、石油工业界、石油地质界和地球化学界等相关学科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详细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明确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机理,并探讨其发展方向。

微生物原油采收率技术(microbialenhanancedoilrecovery,MEOR)

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益活动,微生物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作用于油藏残余油,并对原油/岩石/水界面性质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增加低渗透带的渗透率,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注入的微生物菌种能否在地层条件下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质及液固界面性质。与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地层和环境等优点。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概况

1926年,美国科学家Mr.Beckman提出了细菌采油的设想。1946年Zobeu研究了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从砂体中释放原油的机理,获得微生物采油第一专利。I.D.shtum(前苏联)及其它国家等学者也分别作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奠定了微生物采油的基础。美国的Coty等人首次进行了微生物采油的矿物试验。马来西亚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Bokor油田做先导性矿物试验,采油量增加了47%。2002年至2003年,我国张卫艳等在文明寨油田进行了微生物矿场应用,累计增产原油1695t,累计少产水1943t,有效期达10个月。

美国和俄罗斯在微生物驱油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有1000多口井正在利用微生物采油技术增加油田产量,微生物采油项目在降低产水量和增加采油量方面取得了成功。1985年至1994年,俄罗斯在鞑靼、西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油田激活本源微生物,共增产原油13.49x10t,产量增加了10~46%。1988年至1996年,俄罗斯在11个油田44

个注水井组应用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共增产21x10t。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对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研究,但发展缓慢。80年代末,大庆油田率先进行了两口井的微生物地下发酵试验(30℃)。大港、胜利、长庆、辽河、新疆等油田与美国Micro~Bac公司合作,分别进行了单井吞吐试验。1994年开始,大港油田与南开大学合作,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采油微生物,该微生物以原油和无机盐为营养,具有降低蜡质和胶质含量功能,并在菌种选育与评价、菌剂产品的生产、矿场应用设计施工与检测等诸方面取得了成绩。1996年以来,吉林油田与13本石油公司合作,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扶余油田东189站的29口井进行的吞吐试验,21口井见效,见效率达70%。2000年底,大庆油田采油厂引进了美国NPC公司的耐高温菌种,在Y一16井组进行了耐高温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收率达43.41%,增加可采储量1.81×10t,施工后当年增油615.5t。胜利油田罗801区块外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2.66%。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机理

(一)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在大庆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都会使用不同性质的化学剂,现以大庆油田为例。当大量化学剂进入油藏后,将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微生物采油过程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化学剂既可引起微生物生存环境(渗透压、氧化还原电位、pH值)的改变,又可直接改变生物的生理(呼吸作用、蛋白质、核酸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以及影响微生物细胞壁的功能,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降低采收率。

(二)微生物驱油机理

因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除了具有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外,微生物生命活动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机理。虽然目前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仍然无法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各个细节进行量化描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油乳化机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及其它有机溶剂,能降低岩石一油一水系统的界面张力,形成油一水乳状液(水包油),并可以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降低原油相对渗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动原油随注入水一起流动[1引。有机酸能溶解岩石基质,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并与钙质岩石产生二氧化碳,提高渗透率。其它溶剂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微生物调剖增油机理。微生物代谢生成的生物聚合物与菌体一起形成微生物堵塞,堵塞高渗透层,调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扫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观和微观的调剖作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封堵,改变水的流向,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在较大多孔隙中,微生物易增殖,生长繁殖的菌体和代谢物与重金属形成沉淀物,具有高效堵塞作用。

3.生物气增油机理。代谢产生的CO、CO2、Nz、H、CH和C3H等气体,可以提高地层压力,并有效地融入原油中,形成气泡膜,降低原油粘度,并使原油膨胀,带动原油流动,还可以溶解岩石,挤出原油,提高渗透率。

4.中间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间代谢产物如酶等,可以将石油中长链饱和烃分解为短链烃,降低原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蜡,减少石蜡沉积,增加原油的流动性。脱硫脱氮细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脱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5.界面效应。微生物粘附到岩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积膜,改善岩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质,使岩石表面附着的油膜更容易脱落,并有利于细菌在孔隙中成活与延伸,扩大驱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三)理论研究

1.国内外的数学模型。20世界80年代末,国外的Islam、Zhang和Chang等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数学模型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Zhang模型优于Islam模型在于可描述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却难于现场模拟。Chang模型是三维三相五组分,能描述微生物在地层中的行为,不能描述在油藏中的增产机理。

2.物理模拟。物理模拟研究基本上是应用化学驱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过程。微生物驱油模型的核心是岩心管部分,其长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应建立大型岩心模型,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便于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驱油效果。通过物理模拟研究微生物驱油法,可获得微生物在岩心中的推进速度及浓度变化,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等信息。

(四)源微生物的采油工艺

国内油田(大庆等)已进人高含水开发期,是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还是采用外源微生物驱油,要根据具体油藏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若具体油藏中内存在有益微生物驱油的微生物群落,宜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工艺,这是目前国内致力于运用最新微生物采油技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油田中,特别是大庆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对大多数的油藏都能充分发挥微生物采油的优势。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现场试验工艺及物理模拟实验的局限性。外源菌种的选育和评价指标、特性,微生物的研究、菌液的生产和矿场试验等方面还需深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记者(以下简称记):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刚采访了张景廉先生,张先生向我们推荐您,说您很早就在做有关无机成气的研究,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们想请您深入谈一下有关“石油无机成因论”的一些观点。

王先彬研究员(以下简称王):关于石油的非生物成因问题,已经争论了一百多年了。到目前为止,可以这么说,人类所发掘的油气多跟有机成因论有关。从人类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发展史来看,人类最原始的能源资源是木柴,这是人类的第一个能源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蒸汽机的出现,需要有更大的能量供给,于是人类就开始使用煤,这是人类的第二个能源时代。随着内燃机的出现,需要液体燃料,人类又开始使用石油,从而进入了第三个能源时代。当然,一直到现在,人类的能源结构始终不是单一的。边远贫穷的农村、山区里边照样烧木柴。

按照现在的说法,以目前的石油勘探技术、理论、观念,在本世纪后期,常规石油就走到顶了,没了。但这个“没了”,也不是个绝对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地方按照原来的勘探技术还没有去找,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又有可能会发掘新的石油资源。但不管怎样,似乎现在大家都认可,常规石油已经快走到尽头了。那么下面怎么办?石油完了以后,怎么办?在这种背景下,既然常规有机成因说快走到头了,那么无机成因说的观点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要我来看,人对能源的问题,不是没有出路的。随着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念的转变,人类必然会找到未来所需要的能源资源。但是这个转变,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贫油的。为什么贫油?因为国外大量的石油出在中、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但中国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地层,时代老、有机质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难以形成巨型油藏。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从玉门开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指出,不仅海相地层可以生油,陆相地层也可以生油。大庆油田的发现,更表明陆相地层不仅能形成油田,还能形成大油田。经几代人不懈努力奋斗,提出和发展的“中国陆相生油理论”,指引了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前进方向。陆相石油理论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谬论,支撑了中国石油工业五十多年的飞跃发展。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问题。如果说,中国海相地层难以形成大油田,哪么能否形成大气田呢?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资源前景,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油气勘探的战略部署和勘探投入。迄今我国油气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埋藏较浅的陆相地层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世界范围内,诸多大油气田均产于中、新生代的海相碳酸盐岩中。但问题在于中、新生代时期,中国大陆经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地质格局,对油气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然气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多种成因类型和来源,使得它与石油既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生、运、聚、保又与石油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天然气的特殊性质的角度,研究海相碳酸盐岩的成气机制(而不是成油机制)和运移、聚集特征,或许会使我们对我国碳酸盐岩有新的认识。中国高演化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应以寻找天然气为主要勘探方向。普光和塔河大气田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由于观念、理念的转变,我们的天然气产量提高了,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家都在用啊!

我们再来谈谈非常规油气资源。应该说“常规”和“非常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按现行理论、勘探开发技术和工艺,可大规模生产的就是常规。非常规油气则是指,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或缺乏成熟的勘探技术和工艺途径,尚不能大规模生产,但又显示了巨大资源前景的油气资源。比如,深层天然气、煤层气、致密岩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以及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等。当前,被世人称之为“页岩气革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页岩气开采的确使美国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变。但是,能否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尚存在很大疑问。中国页岩气赋存的地质条件与美国大相径庭。现行资源潜力调查和评价精准度改善,开发工艺技术水平效率的提高,以及减少大量水资源消耗、相应的环境安全和开采成本等,均是需冷静思考和认真研究、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人们常谈到氢气是清洁、高效、无污染的能源(氢气燃烧释放大量能量,仅产生水)。就此而言,氢气可作为能源。但在自然界能否形成独立的能源资源,却又是另一回事。自然界氢气含量极低,不可能聚集成为资源。如果认为自然界存在巨量的水就是氢气资源,这在概念上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从水制氢必须消耗大量的其它能源,比如,太阳能、核能、电能、天然气等能源。因此,确切地说氢气不是能源资源,而仅仅是能量载体。现今,氢气用做能源必然以消耗其它能源为代价,人类进入氢能源时代尚为时过早。“氢燃料电池”出现固然可减小城市大气污染,但不能减少制氢所消耗的能源和可能污物排放问题。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午餐。

记:那您觉得氢动力汽车有可能成为一代产品吗?

王:氢动力是可以的,问题是怎么制氢。城市里面开出几辆氢动力汽车很时髦,看起来也挺好的。但这种情况下,你就得消耗别的地方的能源资源,消耗别的地方的环境质量,来得到你所谓的城市发展、清洁。

记:我觉得您有很强的怀疑精神,您的学问做得有点老子说的“恍兮惚兮”的感觉,不确定性非常大。

王:人类认知自然过程本来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由不确定趋向于较确定。

记:从科学原理、科学实验上讲,您对石油无机成油论是持赞成态度呢还是否定态度?

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关注、思考“非生物成因烷烃理论”,相继开展了有关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理论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基础资料,至今已40多年了。

记:对非生物成因油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您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呢?

王:根据对“原始非生物成因烷烃理论”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而拓展的相关地球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太阳系形成演化和地球原始(前生命)有机质的特征、丰度和演化;地球深部甲烷等烃类的热力学稳定性;地幔流体(气体)的化学组成和氧化-还原特征;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和不同氧逸度条件下C-H-O流体体系的组成与演化;地幔脱气作用与地壳烷烃的赋存状态、运移和聚集特征等诸多科学问题。

记:您这项研究至少可以证明有一部分天然气是无机成因的?

王:是的。世界众多地区的观察结果(包括我们的结果)表明,非生物成因烷烃气体广泛存在于众多地质环境中,但能否形成有商业价值的天然气藏,是广泛关注和引发争论的焦点。我们同大庆油田的郭占谦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今的合作研究成果,表明非生物成因烷烃能够聚集形成商业天然气藏。可以说,中国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的发现和确证,为研究和寻找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资源,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

记:天然气的无机成因说我看学术界好像基本上达成共识了。

王:非生物成因石油和天然气能否成为油气资源,这是世界学术界和油气勘探部门争论逾百年的科学难题。要达成“共识”,尚为时过早,也许会永远如此。不过虽争论不休,但也不断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对此理论的关注已波及诸多学科领域。

记:您觉得什么原因导致在勘探开发这个实践中,对非生物成因油气学说重视不够?

王:事实上对有机成因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亦重视不够。如,我们前面所谈及的非常规天然气(深层天然气、煤层气、致密岩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

记:您在中科院兰州地质所工作,这个所原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王:早年主要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及其在勘探实践中的应用,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主要研究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其在勘探实践中的应用。

记:那你们跟油田联系应该非常紧密了?

王:是的。通过与油田合作,承担他们的科研和勘探任务,我们与诸多油田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记:我看过您的简历,您当过这个所的所长,在您当所长期间,在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改变科学研究方向、目的和风气能起多大作用?

王:可以说是无能为力。因为涉及传统观念和理论的强有力约束,也涉及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甚至科研人员升职、工资、就业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就非生物成因气研究而言,探索性太强、争论太大,让学生介入的风险自然就很大,因此,我基本不让他们参与其中。仅让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或参与野外考察采样,做些实验分析等。

我的学生进来后,我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帮助他们选择和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通常是给他们半年左右的时间查阅国内外文献,根据选题写出综合评述报告和研究方案。要求他们不要罗列文献,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凝练出学位论文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对自己如何完成学位论文已心中有数,他们所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已远胜于我。在完成学位论文中,他们既有兴趣又有信心,我也乐得轻松、省事。

记:那您的学生当中有人接受您的无机成因气的理论吗?

王:当然有,而且也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太阳星云条件和地球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费-托反应研究、地幔气体地球化学研究和火山地热区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研究等。这些成果为研究非生物气提供了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也为拓展气体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做了有益的贡献。多数是他们不反对,但不一定赞成,毕竟我是老师嘛。因为风险太大,可能干了一辈子白干了,没有人认可你。

第7篇

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754

国内刊号:23-1286/TE

邮发代号:14-10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8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家计划五年内调整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计划十年内调整为专业型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量的 70%,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起步于1997年,经历了试点培养、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三个阶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40个授权领域,200多家培养单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我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为石油行业院校,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化学等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领域,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试点单位,努力打造专业学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成为能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工程实践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与工学硕士在培养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和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基础薄弱,对于如何提高实践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失衡,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收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学生入学第一年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中介与桥梁。因此,课程设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能否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3]。

经过多年发展,学术型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学科的课程设置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思路,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严重缺乏。选修课程偏少。除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外,选修课程所占学分相对较少,有些领域选修课学分仅占学生总学分的1/4。

(二)“双导师”指导效果欠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指导者,在研究生各个环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双导师制”,研究生不仅有校内导师指导还拥有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校外导师指导。双导师的设定就是为了弥补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达到共同指导的目的。

石油学科聘请10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因对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而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较少。即使在企业实践基地,工程应用工作并未让研究生过多参与,甚至个别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放羊”状态,实践能力培养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应届本科生要参与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对学校而言,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增幅较大,而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与学生规模相比明显偏少。管理部门对已建立的实践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是学校和企业相距较远,与企业沟通不够,从而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掌握不及时。二是培养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实践方案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影响培养效果。

(四)毕业论文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和实践性,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课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但在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很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并且与专业实践环节相脱节,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石油学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的问题,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实际,构建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工程背景等方面为组成要素的培养体系,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撑,逐步形成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学位论文为载体的培养体系(见图1)。

(一)发挥石油学科优势,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需求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该意见强化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1.优化课程结构,广泛开设选修课。结合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知识结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科领域和专业的性质,制定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适当调整开设的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强调涵盖内容广,除开设油味浓的专业课外,还开设交叉课程,包含现代管理、技术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知识面得到扩充。

2.改变教学模式,增设实训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石油学科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授课”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采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地质工程领域开设“油气勘探地质综合技术实训”、“油藏地质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实训”和“地球物理测井综合实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开设“油气田开发设计与应用”、“油气井工程设计及应用”、“采油采气工程设计实训”、“油田化学工程与应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初步具备分析工程实践问题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指导

学校在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遴选力度,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主要采取每两年对在岗导师和申请新增导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选。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对不符合当年遴选条件的导师实行停止招生。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在企业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选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结合实际。

2.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导师对行业工程应用方面深入了解,对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过对企业导师培训,明确包括授课、讲座、工程实践、学位论文、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

3.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导师,应逐步提高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校内导师参与石油石化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参与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三)深化与石油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构建综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载体和依托。经过几年的发展,石油学科建成了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相互依托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是依托学校建设的,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或者校办企业,除了开设一般实验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还着力建设高仿真训练系统,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学校逐步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石油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近40个,包括企业实习基地、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

图2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发挥其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校企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培养基地的运行。管理委员会人员来自校企双方,通过定期协调、沟通和反馈,有效保障培养基地的运行。培养基地如果连续三年没接纳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或不具备培养条件或管理混乱,协议将取消。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企业同时将大量的科研开发资金投入到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来自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将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学位论文阶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应和专业实践阶段紧密结合。首先,论文开题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对生产实际、行业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内容,选定论文题目,边实践,边开展论文。其次,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工程背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是导师已立项以及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最后,审查专业实践完成情况。学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评定研究生论文还应参考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通过专业实践环节,明确生产实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论文选题,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最终由企业专家为主导,进行质量把关。通过这些学习环节的衔接,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升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目标。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石油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其他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树立了典范。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第9篇

关键词:黄河口滨河地区,引蓄水系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技术

 

1.黄河口滨河地区引蓄水系统概况

胜利油田位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当地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深层地下水含氟等有害物质超标,不能饮用和灌溉,因此黄河水是油田唯一能饮用的客水资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胜利油田为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并解决黄河断流时间逐步加长造成的用水困难,陆续在黄河三角洲上建设了11座大中型平原水库,为滨河油区的开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与群众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滨河地区引蓄水系统面临的突发性水污染隐患

2.1引蓄水系统沿线污水(废水)排放隐患

孤东水库、孤河水库的引水渠系沿线,在引水渠、沉沙池两侧密布数万亩的农田、苇田、鱼池、藕池,这些田地普遍缺乏废水排放渠道,都把水库引水渠道做为自身的灌排沟渠。每次水库进水,这些田地(鱼池)也补水换水,加上雨涝季节又使用水库引水渠和沉沙池排涝,这些废水对渠道水质均造成污染。

2.2引蓄水系统沿线油污泄露隐患

因滨河地区引蓄水系统处于胜利油田生产区域,一些油气生产设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引蓄水系统附近。如位于黄河岸滩的西河口取水口、丁字路取水口上游均有穿越黄河的油管线。黄河下游为游荡性河道,加上黄河调水调沙等汛情水情大幅变化的影响,一旦出现河道、滩地不可控的冲刷,平时埋于河底的油气管线可能会遭受冲刷而至管线架空塌折,造成油气泄露的突发事件,进而对黄河下游及取水口造成水质与环境污染。同样,水库的引水渠系上也有不少油气管线穿越,如孤东水库引水渠系:丁字路引黄输沙渠穿渠油管3根(渠底穿过)、跨渠注聚玻璃钢管2根;六号路沉沙池40公里险工附近有生产油井4口、南围堤东部有油井2口;孤东干渠三十公里闸以下跨渠油管5根;孤东水库南坝外库区有油管1根、气管线1根。这些油气管线的存在,对水源地环境安全构成危险。孤东水库库区油管2007年、2008年各漏油1次;2008年10月份孤东水库引水期间孤东干渠上油管漏油1次,因发现及时没有酿成大的水质污染事故,引水工作被迫间断10天。

2.3引蓄水系统重金属污染隐患

因黄河口地区工业以石油开采业为主,矿冶、制造、电子、仪表等容易产生重金属污染的工业项目很少,加上黄河水体因多泥沙而具有很强的特殊水体自净能力,泥沙对污染物具备一定的集聚吸附能力,随着在引黄渠系(干渠、沉沙池)沿程大量泥沙的沉淀,水中的各类污染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因此,黄河口滨河地区黄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不严重,丁字路取水口、西河口取水口以及紧邻上游黄河水体重金属检测项目含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水的标准。取水口重金属超Ⅲ类水标准的情况并不多见,且超标幅度也不大、时间段也不长。综合调查近几年孤东水库、孤河水库蓄水水质全分析报表,没有出现重金属超Ⅲ类水标准的情况。

3.引蓄水系统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1]介绍

3.1 引蓄水系统引水期间遭废水污染的应急处理

目前滨河地区孤东水库、孤河水库两个引蓄水系统在引水期间遭到农业或养殖废水污染的应急处理方法是做弃水处理。如孤东水库每年引水为达到渠道水质符合入库标准(国家地表Ⅲ类水),需向下游弃水700万m3左右,合计直接损失约100万元左右。若黄河滩岸的取水口出现废水污染的情况,应急处理方法是停泵停止引水,待黄河水质符合引水标准后再进行引水。

3.2 引蓄水系统遭溢油污染的应急处理

因地处石油开采区,所以滨河地区的引蓄水系统从取水口到引水干渠(沉沙池)遭受溢油污染的概率还是很高的。溢油进入水体后,按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浮油、乳化油和溶解油等。溢油发生后可采取多种应急处理措施:

(1)物理方法处理溢油

可采用围油栏围控、机械(人工)回收、就地燃烧、吸附剂吸收(经吸附法处理后出水油含量可在5 mg/L甚至在1 mg/L以下[2])等方法。论文参考网。此种方法适用于溢油面积不大、没有燃烧安全隐患的情况。2008年10月份孤东水库引水期间,孤东干渠上一根油管突然爆裂漏油,因发现及时没有酿成大的水质污染事故,引水工作被迫间断10天。当时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就是上下游及时停泵、用围油栏围控溢油、人工回收方式处理了大部分浮油,用放水稀释并弃水的方式处理了大部分乳化油和溶解油,及时消除了干渠水污染隐患。

(2)化学方法处理溢油

当溢油面积与油量过大或溢油区风浪过大、有燃烧安全隐患时,一般采取抛洒油处理剂的技术措施。当前各国使用最多、效果较好的是乳化分散型油处理剂,也称之为化学消油剂或溢油分散剂。化学消油剂[3]是表面活性剂、溶剂及少量助剂复配而成的油处理剂。其作用机理是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使油膜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化学消油剂的优点快速形成水包油型微粒子,降低了油分浓度,增大了油粒子的表面积。其缺点是在短暂时间内化学消油剂的局部浓度较高,会给某些生物的发育生长带来影响,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化学消油剂,对高黏稠油(如高黏度重油、高蜡质油等) 以及在低温(10℃以下)下使用,还存在着乳化率低或无效的弱点。论文参考网。消油剂的用量起码为溢油量的20%以上,以30%~40%为好,而有时在处理粘度小或薄油层时耗量更可达到溢油量的100%,造成费用昂贵。

(3)生物方法处理溢油

应用微生物治理石油烃类物质的污染,较物理或化学方法成本低、投资少、效率高,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据测定,能够降解烃类的微生物有70多个属、200余种,其中细菌约有40个属。论文参考网。一般来说,一种细菌仅能降解~种或少数几种石油烃,或石油烃降解的几个步骤。生物降解,最初的研究是从污染环境筛选合适微生物进行培养开始的,投放到污染环境中降解油污;有时候在污染环境中添加营养盐促进降解微生物大量增殖来降解溢油。目前已有规模量产的生物添加剂商品。据报道,英国已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在不用拦油栅和化学药剂的情况下,用添加细菌混合培养物和N.P.营养盐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海上消除油膜的试验,这种细菌能在2小时内将石油分子变成脂酸乳状液,且不影响水的有机体。美国已利用此技术成功地消除了得克萨斯州海岸的一次油污染。

4.结语

一个地区拥有稳定健康的水源和优良的供水水质,是保证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和重要性的因素,因此,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提高引蓄水系统面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目前水污染应急处理与治理技术研究水平基本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或急待研究突破的地方:(1)目前水污染应急处理与治理技术,仍然是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较成熟,但普遍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隐患较重的问题;(2)生物处理技术作为经济、高效、环保的治理水污染的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与应用正逐渐加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石油降解细菌对油污的净化能力,不仅取决于细菌的数量和菌属特性,而且也受到油污程度(海水中合油量)和原油成分以及环境条件如温度、营养盐、溶解氧和水文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应用中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不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