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物流集聚区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1 21:34: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物流集聚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物流集聚区

第1篇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长株潭

一、引言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物流活动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专业分工越细,也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专业比正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使生产者、经营者能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使消费者的需求能更便捷、更好地得到满足;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讯技术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能更专致于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管理进步更快;使物流资源向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方向配置,形成集约化的物流经营,产生规模效益。

2.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形不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3.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创造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4.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5.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域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不少港口城市通过实施“以港立市”发展战略,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港口城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例如,美国物流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据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我国约为16.7%,这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如果能够在物流合理化方面加以改进,将该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将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应作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三、“长株潭”物流战略的选择与布局

长株潭城市群虽然目前的经济实力总体上落后其他两群(武汉和中原经济圈),但是发展契机非常好,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密集的科教资源,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带动湖南经济在中部崛起,其中,物流体系的建立是发展商圈经济生产力的基础。

1.长株潭城市群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长株潭城市群要结合区域规划和自身优势特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定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发展,符合未来发展的产业政策,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互补性。突出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引导城市群内的企业围绕骨干企业进行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物流将是其重要的配套系统。

2.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综合物流体系发展目标

以“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国家交通发展长期战略目标为指引,配合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整体思路、交通部“三主一支持”长远规划设想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民航局航空运输发展战略以及湖南省交通建设战略目标,适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确定规划期内区域综合交通的发展目标是:

建成以长沙公路主枢纽、长沙主枢纽港、黄花空港和株洲铁路枢纽为中心,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布局合理、快速便捷、连接区域内外的满足国家、湖南省以及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和客货增长需求的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

3.市际物流体系发展目标配合对外物流体系发展目标

构筑长株潭三市交通骨架;形成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南北向交通走廊;强化区域东西向交通联系,带动湘江西侧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巩固和强化湘江东岸已有的交通优势;促进长株潭交通网络同城化;建设联系三个中心城市主城区和重要功能区的快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内部城镇之间的联系。对外则建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四通八达的满足国家、湖南省和区域客货运输增长需要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4.打造“物流湘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

湘潭地处长株潭“金三角”地区,也是长沙以南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城市物流的重要节点,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拥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产业市场优势,把湘潭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只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就能迅速发展壮大,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供新的动力。湘潭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原材料和产品两头在外,而且相当部分商品对周边甚至更远的地区具有集散的辐射功能;并且立足湘潭水运优势,重点扶持湘潭港第三方物流项目。

在物流园区方面,湖南省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点在长沙、株洲、湘潭和怀化等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泛、商品集散能力强的中心城市筹建物流园区。其中,长沙市已规划在星沙、望城坡、暮云、捞霞建设4大现代物流园区,目前部分物流园区已经启动。湘潭的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园建设来势喜人,株洲、郴州、常德、怀化、衡阳等地也已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随着湖南工业化的提速,未来几年内,湖南将重点建设以长株潭、怀化、衡阳和岳阳为中心的四大区域物流中心,力争打造一支货畅其流、竞争力强的“物流湘军”。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均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所以,它具备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成功建设也是长株潭区域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方仲民 刘德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物流;集群;物流园区;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18-02

随着柔性化生产模式的兴起,产业结构从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的灵活的专业化生产转移,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不再仅仅依赖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而是要借助外部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体现,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1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的内涵

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是指物流企业将以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形式出现在城市物流系统中,以物流产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邮政业务等)为主导;以其服务的制造业、流通业等联系密切的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物流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科研开发组织、管理部门等为必要支撑机构,它们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庞大物流产业群的现象(见下图)。目前,我国以开发区、保税区、港口、机场以及传统物资储运单位为轴心,已经形成一些颇具规模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集群,如盐田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都已经显露集群效应。

2物流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推动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地快速增长,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物流需求社会化逐渐显现。但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造成物流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上升,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有增无减,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因此,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营造良性竞争环境的迫切需求促使物流企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通过产业聚群,企业共同分享因区位集中而创造的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资源共享效益,获得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市场竞争优势。

2.1成本优势

物流企业通过共享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克服了单个企业在公共资源使用方面的不经济现象,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交易费用。集聚让供应链上不同专业的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通过合资、合作、整合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互补性,形成物流供应链的服务市场和集聚效应,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2.2资源优势

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活力的集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集群内的企业迅速成长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②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在较低的信息获取及交易成本下,获取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③资源的共享也为集群内物流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本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并在集群化的发展中产生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从而为实现资源的专业化利用创造了条件。

2.3创新优势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业务上的紧密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迫使集群内的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是学习,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大量的非正式交流,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环境。

2.4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间的接近和了解使它们的互相影响加强。一方面,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通过“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集群内,社会网络、技术网络、交易网络的建立,使经济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和制度。

3外部机制促进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

3.1物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服务性产业,物流园区的形成和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有足够的物流市场需求为基础,物流产业集群才有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物流需求的快速聚集和物流资源的合理整合,吸引了各类专业物流企业。进驻企业通过物流园区这个平台,既竞争又联合,促使物流园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整体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3.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整合趋势

现代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驱动产业,它的发展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产生巨大的生产要素流动扩散效应和显著的回流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产业的集群,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区域内物流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集聚,使系统化、层次化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一方面有利于物流要素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利于区域物流低成本、高服务、绿色化运作。

3.3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加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其产业升级也刻不容缓。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集群化趋势日趋明显。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加剧,必然会带来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自发地或政府推动形成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将不断涌现,为物流企业在空间形态集聚发展提供了保证。

总之,以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集聚发展,宏观上有利于城市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加速物流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和融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效益增长,实现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全面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微观上推进了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的集聚,提高了物流服务的速度和效率,提升了物流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水平,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支燕.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39-42.

[2]张玲,骆温平.产业集群优势与物流园区建设[J].集装箱化,2004(12):48-50.

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现代物流;发展模式;河北省

一、前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对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言而喻。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特点决定了产业集聚区蕴含着巨大的物流系统。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一方面,现代物流业是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在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即从属功能和引导功能(即基础作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物流尤其是专业化定制化的现代物流的需求增多,对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高,进而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大,因此依托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对发展现代物流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类型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种主要物流发展模式,包括与中小企业群型产业集聚区相适应的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与中卫型产业集聚区相适应的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发展模式;与卫星平台型产业集聚区相适应的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二、河北省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探讨

(一)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

联盟采购配送型模式是指通过物流基地进行联盟采购以整合区内企业的上游物流和以交易市场进行共同配送以整合区内企业分销物流的模式。该种模式主要适合于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聚区。

一是物流组织整合方式为依托物流基地和配送物流市场组织整合采购和分销物流。针对该类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为主,物流活动分散的特点,主要整合的重点是采购物流和分销物流。可以依托物流基地和配送物流市场组织整合采购和分销物流。二是物流企业经营方式以物流服务延伸经营为主。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聚区的物流活动主要以仓储与配送为主,故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延伸经营方式具有较为普遍的现实借鉴意义。三是物流合作治理方式以市场治理为主。以标准化的物流服务为基础的物流合作,根据威廉姆森的治理结构理论,市场治理是最合适的治理方式。为此,该类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市场规范至关重要。四是物流空间布局。将主要物流活动,如存储、配送中心转移到交通条件良好的城区外环附近,即解决物品存储费用高的情况,又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同时也提升了区域交易市场的产业结构。生产企业、交易市场、配送和仓储中心以该种物流空间布局在产业集聚区完成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组织。

(二)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发展模式

基于中卫型产业集聚区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是产业区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它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业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准时化特征。在产业链中,流量、品种、流程、流向都是相对确定的,物流活动主要强调流速,即根据订单信息流,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以核心企业主导组织整合供应链物流,主要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双边合作治理方式,实现采购(供应)、配送、储运物流活动的准时化。

一是物流组织整合方式为核心企业主导型组织整合供应链物流。采用由产业链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厂商型核心企业构筑流通供应链,利用其在产业链中领导地位和行业背景,由其作为产业链中物流业务的主导组织者和管理者进行整个产业链物流组织整合,是实现中卫型产业集聚区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最佳方式。二是物流企业经营方式以行业物流、定制物流、物流咨询和物流管理输出服务为主。在中卫型产业集聚区中,大型物流企业常被要求参与制造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创新与供应链管理,以行业物流、定制物流、物流咨询和物流管理输出服务为主。三是物流合作治理方式为双边治理为主。中卫型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减少第二、三类物流成本。对于这种类型的物流合作,由于物流合作的范围和合作程度远比市场交易下深广,要双方达成非常完备的合作契约非常困难,需要消耗的成本将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市场治理并不是理想的选择,进而转为双边治理方式。在双边治理方式下,双方之间的物流合作更加深入、复杂和长期化,因此合作契约也被关系契约所代替。四是物流空间布局要建立具有覆盖整个区域的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体系,以准时化的物流服务实现顾客的物流服务需求。

(三)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在区内物流活动还不是很显著的时候,卫星平台型产业集聚区当前宜采用外向型物流为主的物流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物流基础设施(尤其是具有保税功能的设施)的建设与能力,将成为该物流模式物流运作的核心;存储设施的分类、专业化及空间的安排,要以进出该物流节点中转物流品的种类及主要运输和转运方式为依据;大规模、高效率的装卸、搬运设备要以转运物品的属性为基础,强调专业化与通用化相结合;大规模运输工具、多种运输方式的转接,要以完善的道路交通条件为前提和转运工具为基础。

一是物流组织整合方式为依托功能型物流基础设施组织整合外向型物流。通过功能型物流设施组织整合区内外向型物流是该类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也是提升该类产业区竞争力的支点。二是物流企业经营方式以国际货代与保税物流服务为主。针对该产业区的经济外向型特点,物流企业应从分利用国际物流需求旺盛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货代和保税物流业务,并稳步开拓国际物流市场。三是物流合作治理方式为三边治理向双边治理过渡。介于市场治理和双边治理两者之间的三边治理方式成为该产业集聚区前期最理想的选择。随着合作双方在三边治理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巩固了双方信任和了解,物流合作关系的加强与深入和关系专用性投资程度的提高,这时双方就转为更有利于合作治理的双边治理方式。四是物流空间布局应以产业集聚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条件为依托,大力申请功能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保税物流中心、公共型保税仓库等)。以功能型物流基础设施为载体,通过物流企业的组织整合满足区内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的“外向型”物流需求。

参考文献:

[1]隋博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基于PEST分析模型[J].钦州学院学报,2012(8).

[2]刘翠君,李继国.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物流技术,2012(12).

[3]宫秀芬.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11(10).

[4]王娅,陈睿,郝之颖.港口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镇海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9).

[5]翁丹宁.基于产业集群式的广西物流产业战略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8).

第4篇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新兴服务业态为主体,相关产业相配套,特色鲜明、空间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功能集成以及管理、信息等共享平台的区域。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现代服务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基础支撑,为完善城市功能提供有效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进而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路径。如今,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快转型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0%。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甚至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而言,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5.7%,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增强,今后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功效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态、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也决定了其经营覆盖的区域范围的有限性,因而,“大水漫灌式”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符合服务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依托资源、区位、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集中优势力量,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创业环境、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要素集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可以通过完善布局、高效开发、联动发展,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外部经济优势,在较短时间、较小空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从而促进服务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辐射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富集多重因素,建设集聚区,由于资源、信息、管理、环境等共享平台,在产业链上存在依存关系,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培育区域业品牌企业,有利于集聚区企业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以及占有率不断提升。同时,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也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稳步提高,降低了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良性运转。众所周知,无论是生产业,还是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吸引劳动力、促进就业的“蓄水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超过一二产的总和。同时,文化、娱乐、旅游、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也能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充实完善专业队伍,集聚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市委、市政府规划了“三区五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细分产业导向,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错位竞争,既促进了各集聚区特色化发展,又有利于各类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同类产业集聚趋势已经形成。**港区依托沿江港口码头、开发天星洲发展现代物流。城北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原有基础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和商贸集聚区。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依托古银杏森林资源积极打造旅游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充分发挥沿江的区位优势和精细化工产业特色,发展专业化工物流。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依托船舶和机械产业加快发展金属材料物流。农产品仓储物流园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效农业种植业发展农副产品物流特别是农副产品链物流。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充分发展发挥货运站优势积极发展铁路物流。万通物流园积极发展城市生产生活资料综合配送物流。

2、强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进驻步伐加快。近年来,各集聚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集聚区发展的“龙头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完善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纷纷入驻。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自成立以来,竣工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两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0万美元。2011年计划开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51亿元,其中由浙江港湾集团投资的沥青仓储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阿尔贝尔化工仓储项目计划总投资2750万美元,轻纺城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文化主题街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建、签约、洽谈的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80%落户于规划集聚区内,集聚区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流动的“洼地”。

3、强化培育扶持,规模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从条件相对成熟的集聚区入手,建立健全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从事集聚区的相关工作。市服务业发展局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帮助各集聚区申报省级、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准为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获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截止2010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达201家,累计注册资本达7.2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两税收入达5000万元,从业人员5671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成立两年来,专业化工物流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进驻园区物流、仓储企业

20多家。已建有通用、化工、建材、液化气、油品等11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6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3个。拥有各类产品仓储总容量近500万方。2010年,该集聚区物流营业收入为20亿元,两税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1360人。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集聚区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服务业发展的迅猛势头相比,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整体规模偏小。一是集聚区经济体量小。2010年,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靖江)、海陵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91亿元、86亿元、34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455%、430%、170%;实现税收1.2亿元、1.03亿元、2.3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118%、102%、227%。二是集聚区入驻企业少。至2010年底,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入驻企业20多家,而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已达250多家。特别是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近年来共引进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2个,形成了粮油、木材、金属材料、石化产品四大物流产业形态,形势咄咄逼人。

2、服务层次偏低。一是总体层次偏低。建成和规划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场和传统的物流领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领域的集聚区偏少。二是产业内部层次偏低。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上,同质竞争现象仍然存在,网上信息、网上交易等高级形态的交易方式还没有实现。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薄弱,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运输和仓储,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3、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组织机构仍不够健全。部分集聚区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人从事规划、招商、协调和管理。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一家集聚区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三是缺乏规划引导。部分集聚区未能编制专门的集聚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难以有效地引导项目、企业的入驻和集聚区的发展。

四、加快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特色和交通优势,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增加、税收增收和容纳就业的集中区。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商务商贸、科技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年,力争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园、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建成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化工物流园、城北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建成百亿元集聚区,信息化、电子商务在集聚区得到全面应用。

(二)对策建议

1、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组织程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用抓工业园区力度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理顺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选调精兵强将负责集聚区的招商、开发和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省和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顺应规模发展要求,建立市一级独立的组织机构,以便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有效的规划、招商、开发、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建议将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服务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双文明”百分赛考核,科学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建立目标管理和工作推进考核机制,推动集聚区加快发展。三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集聚区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集聚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建立集聚区统计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集聚区经济运行统计体系,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做好综合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坚持规划先行,指引发展方向。一是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特色,突出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原“四区五园”调整为“三区五园”,并完善空间布局规划,超前谋划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空间。二是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做好与工业开发区规划、城镇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规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编制主题大厦布局规划。一个主题大厦就是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遵循服务业集聚发展和节约用地发展的原则,依托**城区、黄桥镇区和“一区四园”加快编制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信息(含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研发、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主题大厦建设布局规划。

3、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招商引资。一是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库。根据集聚区产业定位,按照规划和空间布局,编制和完善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库,明确重点项目的建设内容、布点、投资规模和效益,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二是开展集聚区专题招商活动。多层次、多渠道举办招商活动,重点组织专题性招商活动,突出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主题大厦等服务业专题,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以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三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及高级专业人才,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切实改善用人留人环境,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升我市服务业集聚区的水平。四是把好项目质量关。对重点服务业项目,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论证和策划设计,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防止项目低水平、低档次以及重复建设,克服项目因功能定位不明确、规划不到位和策划设计水平不高造成的先天不足。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业、研发与工业设计业、旅游业、物流服务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业等等,它们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服务的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顾客参与性。

(二)物流企业。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企业的定义是: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对物流企业的概念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即物流企业为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与服务业最大的区别是,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定量性的指标进行改进。

(三)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物流企业的产出是服务,其具有服务的五大特点。主要表现在:1、不可感知性。物流企业服务的组成要素有很多都是无形的因素,为了降低物流服务的不可感知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客户一般比较关注能体现物流服务质量的一些具体因素,比如人员、设备、价格等。2、不可分离性。物流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具有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特征。3、模糊性。这是指物流服务标准界定的模糊性表现为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的构成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

物流区别于一般服务的差异性,因为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一般为企业而不是个人,企业衡量服务水平高低有其自己的标准,包括利润和绩效,因此一般服务业的服务水平由顾客个人的满意度来决定,而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可以由企业的指标来测量。同时,物流服务水平是可衡量的。因为物流服务由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具体的物流活动构成,可以用这些指标加以衡量。

现代服务业管理一般都运用到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联系。本文正是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看河北物流企业的发展形势,为河北的物流企业发展提出建议。河北的物流企业有很多家,但能称得上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少之又少。这些物流企业大部分为传统服务业,即从事单一的仓储、运输服务,与顾客的多样化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不能提供二次包装、个性化服务,与现代服务业相差甚远。

二、河北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河北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五种运输方式都有,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基础较好,是一个运输大省。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高速增长。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河北物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部分业务领域和局部地区出现负增长。但从全年情况看,河北物流业仍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经统计测算,2008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3.2%,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8,600多亿元,同比增长19.6%。物流成本不断下降,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100多亿元,占GDP比重为19.6%,同比降低2.16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货物周转量5,209亿吨公里,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4亿吨,达到4.4亿吨,其中唐山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河北省第二个亿吨大港。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5.4亿元,同比增长11.7%,是河北历史上投资最多的一年。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31.2亿元,同比增长16.2%,高出全国近14个百分点;港口建设完成投资59.9亿元,其中唐山港33.2亿元、黄骅港22.1亿元、秦皇岛港4.6亿元;地方铁路建设完成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79.2%,是历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采购及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重要的是,从物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物流业发展经历过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阶段。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约占社会物流的50%,物流业才能真正形成,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程度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的比重,日本为80%,美国为57%,我国仅为18%。

河北省内现在还没有几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河北物流企业仍以混业经营为主,物流企业和运输、仓储企业的物流供应能力、供应方式仍处在初级阶段。

三、提升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方式

(一)河北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1、政策上的支持。河北在落实《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将重点推进三类物流集聚区建设:一是交通枢纽型物流集聚区。包括海港物流集聚区、内陆港物流集聚区、空港物流集聚区;二是产业基地型物流集聚区。包括钢铁产业物流集聚区、装备制造产业物流集聚区、医药产业物流集聚区;三是商贸集散型物流集聚区,包括城市仓储配送物流集聚区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物流集聚区。

2、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抱京津,京津已成为河北最大的物流消费市场,河北也是京津最大的物流通道。北京每年形成的直接需求在2,500亿元以上,具有强大的吸纳和辐射功能。占据京津市场上一半左右销售量的蔬菜来自河北,来自河北的生猪、活牛、活羊、禽蛋、鲜奶分别占京津市场总销售量的50%、40%、25%、50%和16.7%。河北还提供了京津产业发展所需的50%以上二次能源、80%以上基础原材料。

此外,东临渤海,使河北物流具有渔盐之利和交通海外之便;西依太行,与全国煤炭重工业基地山西省为邻;南部平原与河南、山东两省毗邻;北部坝上高踞,与内蒙古接壤;东北一隅,与全国重工业基地辽宁省为邻,都为河北物流业西进东出提供着便利。“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大流通、大经贸产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河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这样判断。

3、河北运输基础设施良好,为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17,24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42.8公里/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枢纽,辐射10个省辖市,连接秦皇岛、天津、唐山、曹妃甸、黄骅五个港和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的“五纵七横”的公路主骨架系统,物流服务能力较强。

与此同时,河北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辐射分布,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国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满足物流需求。

至今,境内15条主要干线铁路和17条国家干线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65,3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81公里。海运条件便利,秦皇岛港、京唐港和黄骅港正在进一步完善功能,曹妃甸矿石专用码头正在加紧建设,拥有现代化的煤炭、石油、散粮、集装箱、水泥等生产性泊位69个,还有一批深水泊位在建,港口吞吐能力21,209万吨。管道运输平稳发展,石油、天然气管道延展长度超过2,000公里。

(二)提升河北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措施。依据河北省在2006年的“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将着力构建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和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综合利用物流枢纽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优势,以及物流交换量大和物流企业集中的优势,建设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的物流园区,进行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专业物流管理。

1、加强政企、企研的结合,促进物流业的转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政策和管理环境。政府作为营造发展环境的主体,应当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当在强调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搞好服务,从规划建设、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公司管理与财税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与京津两市的物流行业组织、物流龙头企业、高效、物流科研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推动合作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借助科研单位的优秀成果,建设物流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吸纳高效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物流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单位员工的培训,灌输专业的物流知识,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2、加快物流的信息化进程,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根本标志。信息化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加大在企业的资金投入,广泛推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条形码、无线阅读识别等在企业的应用。

3、提高现有物流企业工作效率,提高物流供应能力。河北现有的物流企业大多从事的是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依托京津的交通优势,要充分做好这两种服务,即把优势的业务做大、做强,逐步转向多元化,适应顾客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企业应加快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实现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论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无形性、不可分离性等重要特征。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河北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空间发展环境,应依托京津的交通地域优势,积极吸引各种资源进入。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发展。随着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推出,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各企业应当在良好的政策中脱颖而出,为自身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许峰.河北物流:难点如何变拐点[J].中外物流,2008.2.

[2]高雪申,孙素霞.河北现代物流发展的途径[J].公路运输文摘,2004.1.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物流 优势 产业聚集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辽宁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辽宁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比较优势、交通网络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加快辽宁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与环渤海地区的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省在环渤海地区物流发展中有很大的优势。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

根据世界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趋势来看,物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从环渤海区的GDP总值来看,全区2006年共完成GDP为59970.91亿元,辽宁为9251.15元,辽宁占全区的15.43%,属于中上游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最高的山东占到全区的36.81%,最低的天津仅占7.29%。

从辽宁省自身的三次产业类型比例关系上看,在整个环渤海区,辽宁省的三次产业比例较为均衡,第二产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为物流业创造更有优势的环境。从三次产业对比来看,辽宁省在环渤海区域中,各项比重居于中等地位,具备农业物流,工业物流的综合发展潜力。

2.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

辽宁沿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整体开发的地域,充分利用海岸线周边废弃的盐田、盐碱地和荒滩,作为开发开放空间,将会极大地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在环渤海地区,辽宁的沿岸陆域、海域多种矿产资源居于该地区前列,海上能源开采利用前景广阔。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石油资源量约为6亿吨~7.5亿吨,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从资源、能源方面来看辽宁省在环渤海地区的优势是明显的,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资基础。

3.对外开放度的优势

环渤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开发区、开放城市、保税区、沿海开放带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2006年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9126060万美元,其中辽宁占12.37%,辽宁与山西、天津等居于同一水平。从辽宁省货物进出口在环渤海地区的比重可以看出,其发展现代物流有很好的对外开放程度,这有利于辽宁进出口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辽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布局完善的交通网络优势

1.公路设施情况

到2006年末,全省公路里程已达到9719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达75255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2614公里;县道11594公里;乡道28759公里;专用公路963公里。辽宁省等级公路建设比较完备,这有利于物流业在公路的运输。

2.水路运输业情况

至2006年末,全省民用运输船舶数达到798艘,其中,机动船771艘,驳船27艘。船舶净载重量达到402.7万吨,水路货物运输量7518万吨。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5666万吨。近年来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滚装运输十分活跃,辽宁沿海有16个滚装码头,仅分布在大连老港区至香炉礁及旅顺一带的8个港点,每年就完成70余万辆次,为年完成能力100至110万辆次的70%左右,发展势头良好。

3.地方铁路运输情况

辽宁在“九五”、“十五”以来,先后修建了城庄、海灿、丹大、高天四条地方铁路,总长168.9公里,总投资30370万元。这四条铁路的建成运营,为省内东部山区脱贫致富、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疏港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地方铁路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06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9309公里。

从辽宁省公路、水路、铁路三个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辽宁省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布局完善的交通网络优势,如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促进辽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产业聚集优势

目前,相关物流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建立起了100多家规模不等的配送中心,这些企业在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上开展了物流配送业务,配送商品总额达160亿元,形成了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市场覆盖面较广的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聚集。大连粮食物流更是以其年期货交易额2万多亿元、仓储能力7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200万吨、现货交易40万吨而居亚洲之首。大连双兴果菜物流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水果分拨中心。沈阳储运集团公司是目前东北地区最大的商业储运企业,是国家确定的发展物流配送的重点企业,己成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方便面等10余家知名企业产品的配送商。

现代物流企业是辽宁发展的战略重点。辽宁经济的发展要求物流企业提升自身水平与层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辽宁省的物流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很好的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起到了带动作用。

四、结论

现在正是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辽宁是东北地区发展的重点,因此发展辽宁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通过从辽宁省在环渤海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及自身的交通网络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辽宁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政府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企业不断自主创新,那么辽宁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

[1]张奉礼:现代物流基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第7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第8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59.27;F2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前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物流产业作为新兴重要的行业以现代化的面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快捷方便,同时也为城市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为经济的综合模式。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系统的整体,现代物流业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又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物流业服务范围全球化,迅速快捷的在国际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关于物流这一概念是连同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各种服务行业一同出现的,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业如此重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总有物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标准定义: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一个国家是各个地区相联系沟通的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整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相互联系的需求业愈加强烈,各个地区源禀赋条件不同决定了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从而实现良性的地区间经济的互动,才能实现整合各个地区资源的最终价值最大化,而物流业就是整合的桥梁与锁链,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的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区域经济自然有其发展的特点和方式,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不易被其他地区所仿制学习的特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有自身经济发展天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竞争力。创建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如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创建形式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二是如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大力倡导各地区依靠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建自身竞争力;三是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创办的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经济主体建立经济特区,带动经济发展;四是重点发展某一产业,实行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其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所以能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利用地区物流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现代物流业因其带动效应和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极强操作性,地区经济发展,应充分认识主体的竞争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其中经济主体的先天优势分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资源联系紧密的是前者,即比较优势,包括资源利用等,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比较,具体指地区间的差异,如资源成本和地区产品特色等内容,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成本利用边际效益,经济发展主体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等手段,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更好的发挥地区优势。因此区域竞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利益的不断获取,资源的枯竭。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代表了国家创新能力与产业升级的动力。生产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的应用已经遍及到了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合作竞争中不断增加彼此的联系,但同时联系的加强也带来了竞争与摩擦,在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的法宝自然是科技能力,这也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关注点从最终产品转移到产品研发设计环节,这也是地区间竞争加剧的又一新的现象,竞争主体关注点的转移也使得科技研发与设计的投入更多,主要体现在人力,开发人员,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方面。因此,竞争优势相比于比较优势更注重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导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高级化产业组织形式,作为与某一产业链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特定地域内集中形成的集聚体,产业集群内企业与机构依靠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因素聚集在一起。物流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导通过扩散效应、回流效应以及技术外溢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区域行业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业带动并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支撑着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享受空间集聚带来的效益增加或成本降低,规模经济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倾斜。

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产业集群

经济全球化以及日益开放的区域经济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不断地在区域内外部重新组合和分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畅通而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所带来的商机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经济辐射能力使得经济体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区域外部都在不断联系与对外交流中发展,此时相对开放的网络体系对于物流产业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契机,大量的物流服务在需求中得以产生,同时又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起来。合理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之间不断竞争以及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集群体系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颇具竞争性、开放性,物流外包业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出现了等级划分,促进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3.

[2]贾海城.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

第9篇

一、苏沪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上海、苏州两市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确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进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到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了6000亿元,达到6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金融业增长33.4%,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速均达2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苏州市在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在大踏步前进,10年间,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翻了3番多,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33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6,增长速度居第9,同时也是江苏省第一个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的城市。

二是服务业态新。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生产业的同时,沪苏两市也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上海市注重将零售商业经营业态向创新型、混合型和专业型的业态发展,通过买断经营或开发商业品牌形成经营特色。苏州市在金融服务方面设计并推行了全新的订单融资方式及票据管家、融资租赁、现金管理和企业理财等。

三是集聚能力强。目前上海市仅创意产业园区就有75家,引进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苏州市仅在现代物流、产品市场、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等4个领域就规划建设了1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四是投资结构优。2007年,苏州市服务业投资超千亿元,达1144亿元,同比增长21.5%,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9.2个百分点。除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同比增长29%和110%外,以物流、仓储、会展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更快,仓储业、商务服务业投资以3.5倍、2.1倍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0%以上,其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

二、苏沪两市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通过学习和考察,我们感到,苏沪两市特别注重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平台,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注重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

上海市为解决服务业密集市中心、定位雷同、功能不适应等问题,从2004年起,借鉴国际大都市成功经验,突破土地、资源等瓶颈制约,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发展途径及运作模式,努力探索一条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和集优发展的新路子。几年来,先后编制了《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制定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有效促进了各类资源的集聚。一是围绕城市功能转变,结合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开发,重点打造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与形象的黄浦江、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城市商务走廊。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强势产业,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依托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在郊区规划建设一批以生产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苏州市编制了《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五年倍增计划》,提出了载体倍增(5年内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增加两倍)、项目倍增(品牌项目翻番增长,项目总数超过3000个)、贡献倍增(服务业增加值5年翻两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意见》,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投保、土地供应、就业与再就业等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2007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服务业“五个一批”建设的发展战略,即: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完善提升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塑造一批服务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至2007年底,苏州市已有30家重点集聚区,入驻企业近36000家,就业人数超过23.5万人,营业收入达1054亿元,完成投资203亿元,上缴利税85亿元。

2.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是建设产业园区(基地)。通过改造废旧厂房,鼓励开发商建设办公楼出租、企业自行建设等途径解决动漫创意产业企业生产、办公场所问题。如上海市杨浦区的滨江创意产业园就是利用原有的旧厂房,改造建设而成的;同济大学附近的63号工场则是由开发商牵头,按BOT方式建设写字楼出租给动漫创意企业建设而成的,“8号桥”创意园区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厂房,运用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为历史的留存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园区汇集了与创意相关的各行各业,促进了设计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时尚聚集地。

二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苏州市在建设苏州国际科技园过程中,配套建设了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测试中心,协调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起到科技孵化器作用。上海市杨浦区则专门设立了上海市知识产业园,在帮助企业落户的同时,还有效地为企业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产品营销等问题。

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上海市成立了创意产业协会,苏州市成立了动漫行业协会、创意产业协会,向会员企业提供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市场发展趋势、产业经济预测等信息情报,建立创意产业的交流平台。

通过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和行业组织建设,促进了创意产业业界的合作,形成研发商、运营商、销售商及周边服务商紧密联系,创意、制作、开发衍生产品以及商业销售产品一条龙的循环系统。

3.注重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着力推进总承包、总集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研发与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售后服务等重点领域。2007年,全市184家重点生产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完成利润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目前,上海市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制造业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形成总集成总承包商向服务集团转变;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非核心企业业务的外包,培育生产业市场。此外,各类开发区逐步成为制造业、生产业共同集聚的发展区域,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园区转化。

苏州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工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了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国际科技园(含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生物纳米基地等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科技提升的特色功能区,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而言,缺乏的就是人才。因此,两市想方设法多途径地吸引和培养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切实搞好当地服务业人才培养。苏州市为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专门在国际科技园区内设立软件学院,为园区内企业培养订单式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海市在《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对文化、金融、物流、港航、信息服务、会展等领域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等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引进高层次、国际化和紧缺急需服务人才的,优先办理《上海市居住证》。

三、加快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

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提升中心城区产业能级、集聚辐射功能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以及降低交易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发达省市结合实际都制定了或正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初着眼于振兴发展全局,做出了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了《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2008年又下发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全省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从目前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来看,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比重达50%以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采取“1+n”和“一主多辅”的发展模式,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1+n”是指一个园区集聚多家企业。“一主多辅”是指以一个产业或一个领域为主,其它多个产业或领域向其集聚。

2.功能定位,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平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未来几年,我省应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产业为重点,抓住企业和人才两个关键,积极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进行建设。根据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应重点发展以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是中央商务集中区。以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区域。重点布局在市区人口规模较大、人均收入较高的城市主城区。二是软件服务外包集中区。以软件开发、生产、服务和出口为核心,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重点布局在软件产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和规模的地区。如长春、吉林和延边。三是创意产业集聚区。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主要利用城市内的保护性开发建筑或存量土地和资产,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另外,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主要载体,建设动漫产业集聚区。四是现代物流集聚区。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体,以物流园建设为主要形态,重点布局在空港、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周围,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五是休闲旅游集聚区。以城市观光和农村休闲旅游为主要形式,形成两大集聚带。城市观光旅游主要是结合9个中心城市的旅游资源形成观光旅游带;农村休闲旅游主要是对已建成的“农家乐”在服务、卫生、餐饮住宿条件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鼓励二人转演出、农产品展销等向其集聚。此外,在延边朝鲜族、伊通满族、前郭蒙古族等集聚地建设具有民族风情和特色的“农家乐”,形成集旅游、民族文化、小商品市场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六是科技创业集聚区。以科技服务为重点,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七是产品交易集聚区。以产品批发为主体,以集中管理、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依托有形产品,在产品集中生产地或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集中布局以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产品交易、批发零售、研发设计、旅游会展、价格、储运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八是工业集中区服务平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在园区内建设若干个服务平台,为众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培训等服务。

在全省建设好以上8个方面的服务业集聚区,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牵头,分管省领导挂帅的8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组,编制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集聚区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争取利用3到5年的时间,建成100个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加强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