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英汉学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1 21:4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英汉学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英汉学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 第三人称 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学术论文是作者通报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赵有斌,2001)。以往对学术论文的研究多将其视为一种特殊体裁,对学术论文及其各部分从体裁角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Brett,1994;Holmes,1997;Nwogu,1997;Post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孙飞凤,2006;田海龙,2001):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陈治安(陈治安&彭宣维,1994)。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黄国文(黄国文,1999)。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黄国文,1999),陈治安&彭宣维(陈治安&彭宣维,1994),孙飞凤(孙飞凤,2006)以及杜小红(杜小红,2003)。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念。他们在文中通过隐喻动态考虑人称代词使用与具体语境的关系,认为对人称代词动态的研究已经“覆盖了人们在‘社交指示语’这一术语下讨论的绝大部分语言事实,而且这些事实也的确是反映语言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人称指示信息的。”根据他们所说,这样可以使人称代词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简化清楚,同时也符合语用学一贯将语言现象置于动态语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们认为,无论保留“社交指示语”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都无法改变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根据社交需求灵活地选取人称这一复杂现象,而分歧却存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解释的过程中。陈治安先生引入隐喻来说明“社交指示”不过是人称代词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进化而已。在本文中,我们只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4.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第三人称不仅包括封闭的代词系统,还包括其他各种第三人称短语。通过语料检索第三人称代词,我们发现很少有标记性用法存在,而第三人称短语的使用却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本文选取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第三人称短语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如“本文或本研究”,“笔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称短语。英文论文选取与中文对应的第三人称短语。

在中英学术论文中,我们经常见到用第三人称短语指代第一人称的情况。下面的例子均为这一社交指示用法:

(1)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 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笔者比较扳机点与穴位后认为扳机点与阿是穴十分类似因此可以把扳机点看作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释。

(3)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建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本文旨在探析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矛盾新冲击和新挑战,为从伦理学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5)本研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采用书面话语完型法(DCT)的问卷方式收集语料。

(6)下文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7)3.2节按先行语的句位分布分出LDR与先行语的三种回指关联式。为描述与讨论的便利起见,这里从不同侧面划分三类篇章回指式。

(8)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SMS) to reduce snacking.

(9)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实现了保证论文客观与权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为所有陈述或者观点的发起者使用第三人称短语来指称自己,减少了论文的主观性。同时,类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节”等此类用法也实现了论文的简洁性,使用完整的表达会使行文冗长繁琐。比如例(6)的完整表达为“在下文中我们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类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称内部互用现象:

(1)根据F值和P值分析,调查组倾向对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维护,对比组倾向对自我面子的维护。

(2)传统哲学观认为,对概念进行定义就是把概念分析成为其各个组成部分(constituents),反过来,这些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也就构成了概念本身。

(1)和(2)中的用法均使用一个抽象的第三人称短语来指代对应的群体。如上面的用法一样,这种指代用法实现了论文的客观性和简洁性的功能。

5.结束语

通过对四十篇英汉论文的总体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学术论文英汉第三人称的使用体现在第三人称指代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内部的互指,这两种用法在确保论文客观性与权威性的同时,也可以使论文的行文更加简洁明晰。当然,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习惯,第三人称学术论文这一社交语境具有了这些共同的社交意图与目的。

参考文献

1.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1), 47-59.

2.Brown, G. (1960). 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吴玉文, Trans.). In 祝婉瑾(Ed.), 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Halliday,M.A. K.,&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British: Longman.

4.Holmes, R.(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21-337.

5.Muhlhausler, P.& Harre, R. (1990). Pronouns and People: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Myers, G.(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texts. Applied Linguistics(4), 1-35.

7.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 119-138.

8.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39-160.

9.蔡建敏.(2009).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人称使用问题剖析.疯狂英语.

10.陈治安&彭宣维.(1994).人称指示语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91(3),28-34

11.杜小红.(2003).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选择及其语用探析.山东外语教学(93),25-28.

12.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3.黄国文.(1999).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71(1), 47-49.

14.孙飞凤.(2006).英汉人称代词社交指示功能的语用对比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1).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汉英,翻译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摘要 语篇连贯 主位推进模式 语篇本质

一、引言

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展现了作者把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句子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便于研究者探求连贯语篇各句之间在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彭菲(2006)分析了4篇经济和法律两个学科的核心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主位推进模式。胡芳(2007)以英汉语言学学术期刊中的摘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位推进模式。但研究对象是科技语篇的为数不多。曾有语言学家丹尼斯把这些主位关系称作主位推进模式,并提出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类型。本文采取的也是五种模式:延续型,派生型,述位同一型,主位同一型,交叉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以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建的语料库,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英语摘要在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上的使用特点和潜在的规律,在相关理论上指出在语篇连贯方面科技语篇应注意的问题。

三、语料库的建立和分析结果

本文随机选取Science 从2015年初到2016年末Science中的25篇重要报道为代表,要求每年不少于12篇。总共105个句子,语料字数2800左右。其中,延续型句子为31个,占总数的30%;主位同一型25个,占24%;述位同一型19个占18%. 派生型21个,占20%;交叉型9个占8%。

例如How elephants crush cancer 2015-10-16 来自自建语料库

Why (T1) elephants aren’t riddled with tumors poses a weighty problem for researchers (R1). A new study (T2) shows that the animals harbor dozens of extra copies of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cancer-preventing genes (R2).

T1R1

T2=R1R2

这是一个由二个句子构成的典型的延续型推进模式的结构,有助于推进展开语篇,充分表明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新信息不断的转化为旧信息,层层递进,十分连贯。

该模式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反映了信息传输的延续性,一定程度促成“先概括、后拓开,内容句句清,句句有新意”的文体效果,频率较高。

除此以外,主位同一型多用于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虽能保证信息论证的充分和各句间形式上的连贯,但过度使用会使摘要语篇因同一功能结构的反复运用而显得单调、枯燥。所以在本研究的25篇英文摘要中,该模式占使用频率的24%。而述位同一型表现为各句间主位不同,凸显摘要语篇对信息的归纳性,使其结论具有归一性,二者可以搭配使用。

此外,交叉型模式出现频率低。其原因在于有限的篇幅中,要说明作者如何通过对一个研究主体的研究推导出另一个研究主体的结论,这常常是不可能的。吴林(2014)认为科技论文摘要是独立于论文本身的检索文献,内容上具有自治性。一方面,作为自治的信息性语篇,摘要需以要点的形式提供大量、具体的关于方法、结果、结论等信息。但另一方面,在内容完备性和篇幅限制性的双重要求下,为确保语篇意义的连贯,这种高密度、紧凑的延续主位推进模式不可缺少。

派生型和延续性本质非常类似,也是前面的述位一部分成为了下一个主位,显然这种运用要比延续性要复杂一些,部分的选用在理解上要比直接的重复要难一些,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略低一些。

四、小结

基于韩礼德的主述位理论模式,并借鉴其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纳了五种分类法,对Science期刊上25篇英文摘要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面,多通过延续型、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等位推进模式的综合使用,使科技英语语篇的摘要在新、旧信息交替中得以延伸、发展,在语义上能够形成环环相扣的动态话语链,从而使语篇信息得以组织并连贯地发展下去,为后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anes F.On Linguist ic Analysis of Text Structure,in Folia VI Linguistics 1969,72-78.

[2]胡芳.英汉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主位结构的对比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7):128-130.

[3]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

[4]吴林.科技论文摘要中主位推进模式及语篇连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9-20.

第4篇

1、虽然太阳系内的名字起得比较出格了,但精心挑选的名字引经据典,令人难忘。

2、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颠覆荧屏原有的历史人物。

3、小李时常引经据典来说明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令人不禁佩服他知识的广博。

4、许多经济学家引经据典,其要点就是预期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是美国走出衰退的关键。

5、与引经据典相比,立法者应该在使用他们习以为常的词语上尽可能谨慎(特别是在高质量的编辑出版物上)。

6、王教授的论文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读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7、你可以引经据典去支持正方或者反方的观点,但话说回来,我还总是会站在支持艺术自由的一方。

8、文学趋于引经据典,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在被一遍又一遍地引用着。

9、写文章时适量的引经据典,固然可以增加说服力;但过犹不及,就可能适得其反了。

10、这篇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借古讽今,说得鞭辟入里。

11、从哲学层面上观之,伽利略科学思维引发了当时人们思维方式的某种变革,引经据典的思辨型学术作风转化为面向自然寻求理论与实践、实验密切结合的思维模式,()其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得以从人类其他认识方式中独立出来,使人类认识在十七世纪跃上一个新台阶,其尊重事实、无畏权威的科学精神通过《关于哥白尼和托勒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促进了近代动态统一哲学世界观的确立和传播。

12、为了让大家相信神的大爱,他不得不在文章中引经据典来增加说服力。

13、毫无疑问,你可以引经据典来驳倒我。

14、奥巴马的预算“将会使我们税法的效力大打折扣”,他义正言辞,仿佛引经据典,“它会使我们的公司在全球市场下更难生存,使人们更难储蓄养老,而且它还将刺激我们的外债成倍地增长。”

15、读者能够从书中追溯拉金的发展,从他在《牛津大学工党俱乐部简报》上引经据典,描写“关于树木、天空和季节”的诗歌到他更为成熟,有名气的作品。

16、我在师范院校对学生做讲座时,常常为这些塞满了无用的知识的小伙子和姑娘的不成熟感到震惊,他们知道的很多,他们谈辩证法神采飞扬,他们对经典作品引经据典??但他们中很多人的人生观却像婴儿一样。

17、他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说话老爱引经据典,有时难免令人感到厌烦。

18、文章通过分析指出,中英思维模式存在着直觉与抽象、本体与客体和螺旋与直线型差异,并因此导致英汉学术论文中论证方法在修辞手段、引经据典、引用权威等方面的使用差异。

第5篇

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对外汉语专业开设15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11门,两个专业相同的必修课有7门,都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之外,对外汉语的专业必修课还有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外语等8门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还有文学理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再看专业必修实践课:对外汉语开设7门,实际施行的有4门,汉语言文学开设8门,实际施行的有8门。根据《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对外汉语专业最注重语言、教学法及在此基础上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修养和外语的学习。因此,下面再从语言学及教学法、文学与文化、外语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观察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校对外汉语课程是否符合要求。首先看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教学专题、汉语词汇教学专题、汉语语法教学专题、言语交际学、学术论文写作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汉语修辞、汉语教育改革研究2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与礼仪、古代文学作品欣赏、汉语写作8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当代西方小说研究、欧美文学专题、东方文学专题、海外华文文学专题、民俗学、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与习俗9门。外语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有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6门课,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专业英语3门。再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形式逻辑、语文教育实习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训诂学、教学案例研究、语文现代文研究、朗读学、修辞学13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词汇学、音韵学、社会语言学3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文学、儿童文学、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庄子散文研究、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1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东方文学、宗教文化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7门。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四)努力建设双语教学团队

第6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英语学习策略 调查报告

1.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主要指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热点,O’Malley和Chamot(1985),Chesterfield(1985),Polizter(1985),分别从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学习策略出现的顺序,以及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等视角,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国内相关研究在九十年代兴起,刘润清(1990)和文秋芳(1996)等的研究成果突出,出版的重要文章分别有发表于《外语教学于研究》(1990第二期)的“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及其特点”(1996第四期),著作《英语学习策略论》(1996)等;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学术论文达到一万多条,其中精确匹配的903篇;2000-2010年期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为164篇,2008年最多,有30篇,2009年有22篇,2010年17篇。这些研究一般从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角度展开,研究习得英语各项技能的策略、策略培训和学习成绩等,类别很多,无疑能反映现实语言教与学之间的一些问题。但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

2.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对象——对外汉语专业具有独特性。该专业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整体略低于英语专业学生,但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2011级的对外汉语大一新生大多数学习英语时间有6年,最长的学习时间为12年,进校分为满分120的83分之上,满分150的105到135分之间,基础大大好于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了解两种文化。所学课程综合了英汉两专业的核心科目,英语方面,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及英语翻译写作等,并且期末考试与英语专业统一考卷。大二第一学期要求过大学英语四级。总之,外汉专业学生入校英语水平与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课程方面,既有与英语专业课程重合的地方,又有差别,是夹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之间的地带。据人民网教育频道报道2010年已有近300所高校开办了对外汉语专业,宗旨在于对外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所以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英语学习研究颇具意义。

我从事外汉英语教学四年有余,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研究基础,观察发现了几个特别现象:(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十分重视,2011届外汉学生绝大部分都十分勤奋,他们大部分常常笔记记得几本,书上也写得很翔实,要求背诵的也出色完成,但考试成绩并不优秀,勤奋不等于成绩;(2)口语听力相当好的学生,虽然积极发言参加班级英语戏剧自由谈话,但期末书面考试刚达及格线或者难以及格;书面考试能达到良好程度的,但口语听力极为落后,口语与书面知识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3)随着年级的递升,整体成绩很难并行或超过英语专业学生。2012届学生也存在类似问题。

与教学活动和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有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毋庸置疑,高校教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可喜的改善;教学内容随着教材的更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在多媒体更广泛的应用下得到改进和丰富;教师素质,因人而异,但就专业而言大多数都达到了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的水平。这些外部因素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但决定因素还需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策略,正如王立非(1998)指出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而文秋芳(1996)也强调大学第一年是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关键期。

因此对对外汉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促进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编排、课程的设置和教法研究也有帮助。

3.基本定义与分类

学习策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定义也有所不同。以下是近几年来研究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较权威的定义。

3.1将学习策略看做语言学习者采用的学习路子的总的倾向或总体特征。(Stern,1983)

3.2Weinstein and Mayer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促进其信息处理过程而采取的行为。(1986)

3.3Oxford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1989)(以上定义转引自程晓堂,郑敏,2002:19)

因此,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策略既包括宏观的调控、计划等过程,又包括微观的做法或技巧,既包括学习观念又包括方法。在讨论时不能采用孤立的眼光和方法,这在策略分类上有所体现。Cohen1998年列举了四类学习策略分类标准:按学习策略的用途分为用于语言学习的策略和用于使用语言的策略;按照学习策略的表现形式分外显的学习策略和纯思维活动的学习策略;按照学习策略是使用者分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不太成功的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按心理过程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当然还有其他学者如O’Malley和Chamot的分类相当系统,Oxford六大类的分类方法。而文秋芳认为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观念和方法两个子系统。如下图所示:

英语学习策略系统

观念 方法

管理方法 学习方法

本研究将在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分类框架下,从形式操练策略、母语策略、管理策略、功能交际策略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4.本文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新生学习英语使用策略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变化、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1调查对象与执行

2012级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对外汉语本科大一学生90名。关于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于2012年9月发放90份,历时约20分钟,收回有效问卷83份,2013年第二次调查于四级考试之前展开,同样问卷发放90份,收回有效答卷85份。被调查学生一致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

4.2数据收集与分析

将收回的168份有效答卷,按自变量和因变量输入,运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下:

表1 描述性统计

168份答卷中该问卷选项是5分级,每一类策略包含10个具体策略,如果平均数高于3.0,表明该策略被学生经常使用,低于该平均数,则说明学生少用该策略,分上下两个学期做两次独立统计。上表表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两个学期中使用得最多的是母语策略,其次为形式操练策略,关注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形式的学习,而最少用的是功能交际策略。功能交际策略和管理策略随着英语学习的推进及四级考试的逼近,有强化的趋势。管理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在两个学期里明显呈增加态势,说明强烈的动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2 四类学习策略与四级成绩的相关性统计

上表是形式操练策略、功能策略、管理策略、母语策略与四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情况。P值都小于0.01,即说明系数都有统计意义,具有研究价值。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母语策略之外其他三项策略的使用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与四级成绩的好坏有直接联系。而母语策略与四级考试成绩相关系数为0.508,表明汉语的过多使用并不能带来英语成绩的好转,甚至会严重阻碍英语成绩的提升。

5.结论与教学建议

根据上述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安庆师范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一致,都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在策略使用上欠平衡,策略使用的不平衡导致英语技能发展的不平衡;(2)功能操练策略在第一学期使用最少,甚至有的学生不用,说明学生只注重英语语法、词汇等形式表象,而不能灵活地使用英语,在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生活之后逐渐参与英语交际活动,学生的策略使用随着自身英语学习的进展而变化;对母语策略依赖程度非常高;(3)几乎不用宏观管理策略,英语学习缺乏计划和适时评价,即对自己英语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认知。这一方面要归因于中小学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教学模式,到了大学,学生还对老师和课堂存在较深的依赖,虽然大学课余时间较多,但学生的管理意识依然薄弱,这成为他们自主学习最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学生适应大学英语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段时间,但考四级的压力成为动力,使学生更多地管理和计划自己的英语学习以求应试;(4)学习策略与考试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上述研究对普通高师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形式操练要做足,但功能操练策略不能忽略,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计划英语学习的能力,倡导各项策略的均衡利用,以及对某种技能欠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策略练习;(2)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母语的双刃剑作用,倡导学生多读英文资料,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地使用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ohen,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8.

[2]O’Malley,J.& 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Politzer R.L.& M.McGroar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learning behavi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ains in linguistic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TESOL Quarterly 19(1):103:23,1985.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刘润请.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