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8:10: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作个人自评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演示文稿;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48-02
【作者简介】1.葛文芹,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机电系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2.谢卫东,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党政办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根据“翻转课堂”师生角色转变、教学资源革新、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特征,笔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领域六项目6-1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创制为例(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版,马成荣主编),对原教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开发与设计,并在授课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介绍如下:
一、总体思路
针对项目实施所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观看简单样例:班级春游计划PPT制作微视频)和独立模仿操作,学习一般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制作步骤与方法。其次,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完成职业生涯规划PPT(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份不同的规划书,中等难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与要点,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次,通过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拓展实践(要求个人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独立完成富有创意的PPT),实现教与学的“牵手”与“放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过程与要点
1.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好任务书、班级春游计划PPT制作视频、样例及基本素材,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准备色彩原理、幻灯片中色彩选配方法与技巧等资料。学生登录课程网站,明确预习任务与要求,观看春游计划PPT制作视频,完成模仿制作,上传并评价作品。
2.项目导入。组织学生上台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和问题作品,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制作流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要求学生制作PPT参加校级选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项目学习的内容――计划类演示文稿的创制。
3.项目分析。各小组根据项目任务书分析讨论,初订方案。为帮助小组正确拟订方案,教师要适时给出建议:制作思路可参考模拟案例、呈现内容要突出重点等。同时针对模仿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打开课程网站复习关于计划类PPT的制作思路和要点,帮助学生熟悉制作流程。
学生讨论,填写方案。教师请两组代表展示交流方案,小组互评。教师从结构布局是否逻辑清晰、内容规划是否重点突出、重要内容是否遗漏、选定的主色调是否与主题情境吻合、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结构内容的规划及主色调的选择是否合适等方面对方案进行点评,各小组根据意见进一步修改方案。
4.项目实施。“项目实施”环节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安排2课时,并分两个步骤实施。制作初期,对学生易出现的文本格式、幻灯片版式、母版格式、背景样式等设置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借鉴模仿制作经验。制作过程中,在部分学生仍然出现背景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时,及时选取两类代表性作品(作品1:背景颜色太花,喧宾夺主;作品2:背景颜色太深,使标题、文字等内容看不清)演示、点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探讨改进方案,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背景设置的方法与技巧。
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成对配色方案的设置后,请3位学生上台讲演自己是如何设置配色方案的。教师补充介绍幻灯片中色彩选配的注意要点,示范演示如何运用色彩搭配的3点技巧,并通过恰当的设置方式选择最适合主题的配色方案。同时提醒学生借鉴仿制经验,选配色彩时注意参看课程网站中关于色彩意象、配色方案以及幻灯片中色彩运用等相关信息。学生查询信息,结合点评意见,讨论、修改作品。对制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细节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制作基本完成后,推荐两幅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亮点,分析原因以供借鉴。对部分技能较弱、制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引导学生再次攻关,使这部分学生能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共同提高,最终完成作品。对完成得较快较好的同学提出进阶要求:探究如何使幻灯片更有美感(可登录课程网站自主探究幻灯片中设置艺术字、插入图片、图形或图表的方法)。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自主探究,优化、美化作品。
5.评价反馈。组长组织组员对作品进行评价,小组根据“评价表”打分评选,推出组内最优作品进行公开展示、交流,让其他同学吸取其成功经验。其他小组对展示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小组将意见记录在“评价表”上,供修改作品时参考)。教师在组内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基础上,从PPT制作的要点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重点评价作品的背景与配色方案设置是否合理,并与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探究优化措施。学生结合评价意见,小组讨论,对作品制作方案做进一步改进、完善。整个评价过程要注意让学生转换角色,由制作者转变成评论者,对作品实施有效评价。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评、评中教。
6.项目拓展。理论作业:结合职业生涯规划PPT的制作实践,归纳计划类演示文稿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撰写总结报告。实践作业共有两项:第一,小组成员须在课后根据改进的方案修改作品,并将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站;第二,每人完成一份拓展作品,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PT,要求如下:(1)修改、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2)独立创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PT;(3)设计要富有创意和个性特色;(4)不得与课堂作品雷同;(5)作品完成后,在人自评、组内互评的基础上推出小组最优作品,由创作者模拟选拔赛现场利用PPT宣讲自己设计的作品,并录制成视频上传至课程网站。
学生完成作业后邀请家长及学校教师代表等各方人员登录该论坛,对上传作品实施投票评价。教师结合课程网站上各方投票评价意见及综合评分,择优推荐班级优秀作品及其创作者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奖赛”的校级选拔。
三、实验中的反思体会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案例设计;网站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69-03
一、WebQuest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组成
WebQuest教学模式中的“web”指的是“网络”,“Quest”指的是“探究”、“调查”、“寻求”,WebQuest指一种基于网络的“专题探究”活动,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八章提到了网页制作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掌握网站和网页的制作,特别是能动手制作个人网站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而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于这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大多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且学习的愿望特别强烈。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认识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原则;了解网站的和维护流程;使用FrontPage2003新建站点和网页;在网页中编辑文字和图片;熟练利用表格进行内容定位和页面布局;文本图片等各类信息的超级链接设置;利用框架制作导航栏页面。技能目标:采用任务驱动、小组教学的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主,教师提供课堂讲解与学习资源为辅,两者结合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各章节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通过学生自己做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案例的学习者是大二绘画专业二班学生,该班级有美术功底,对网站美观度有独到的见解。在一年级开设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具备图形图像处理能力。
[案例介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了解互联网,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查资料、发邮件、找工作已经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互联网上信息的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站的形式的,比如说想看新闻可以去中华新闻网等,发邮件需要访问163邮箱等,查资料上百度网站等。那平常同学们都是上网去访问别人做好的网站,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在互联网上访问属于自己的网站,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向更多的人去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并网站。
1.任务。本章内容学习时间为三周,学习任务是制作网站。该任务由三个子任务组成,每个子任务均由各学习小组课下完成,在每周的课堂时间上进行任务成果展示和讨论。子任务一:认识网页,任务完成形式:PowerPoint课件;子任务二:设计网页,任务完成形式:小组自行设计的网页单页;子任务三:制作网站,任务完成形式:小组网站。
2.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材:石油大学出版社《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八章。FrontPage 2003视频教程:网页设计欣赏,网页设计作品http:///html/59/网页设计图片作品欣赏http:///show/s118/教师提供的网站评价体系表。
3.教学过程。第一阶段:认识网页。第一步:组成一个合作小组。第二步:上网查找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浏览各类典型网站或网页设计类网站,利用屏幕切图保存有价值的图片。第三步:分门别类地归纳汇总网站的设计排版类型,如按功能分类、按布局分类等,并配以图片解释,形成小组初步成果PPT。第四步:课堂展示。作品赏析:小组成员向其他小组讲解自己的PPT,介绍本组对网页的设计分类,演示成果;过程反思;填写分工表。第五步: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讨论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归纳。第二阶段:设计网页。第一步:小组讨论创建小组网站的主题,确定网站主题和风格。第二步:围绕网站主题和风格,充分利用学生的美术知识背景,要求每位学生用电脑设计一幅网页设计图,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第三步:小组内部评价推荐出最好的设计图,并以该设计图为核心局部修改其他网页设计图,以形成网站的统一风格。第四步:教师指点用图像软件把网页设计图切割为网页的方法,并提示学生在切割时考虑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小组讨论切割方法,将设计图做成合理的网页形式。第五步:课堂展示。作品赏析:小组成员向其他小组讲解自己组的设计,介绍本组对网页的设计思想和演示成果;过程反思:小组陈述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并分享过程中的体验及所学到的知识;填写分工表:小组成员要清楚列出分工细节,对细节进行量化描述,让教师了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情况。第六步:小组间互评,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第三阶段:制作网站。第一步:小组认真学习资料资源,仔细研究教师给出的网站评价体系。第二步:小组搜集网站相关资料,丰富各网页内容,不断地补充修改设计,并记录好制作修改过程,最后确定完成小组网站最终稿提交。第三步:课堂展示。作品赏析:小组推荐某成员向其他小组讲解展示自己组的网站,演示成果;负责演示的角色要由小组内各成员轮流担任;评价反思:采用教师之前提供的网站评价体系表来对各组的网站进行评价,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在互评过程中有学生成员发现问题,该评价体系并不能非常完整详细的把每个网站的优劣体现出来。经各小组讨论,最后得出一份新的网站评价指标明细表,通过该表对各小组网站重新进行了评价。第四步:教师对学生制作网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讲解,帮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第五步:各小组通过评价结果和教师指导对网站进行局部修改。第六步:教师展示网站的流程,在教师帮助下各小组在互联网上自己组的网站,并邀请朋友浏览观看。
4.填写分工表:小组成员要清楚列出分工细节,对细节进行量化描述,让教师了解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情况。
5.评价方法。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1)组内自评。做完任务之后,首先进行小组内部自评,自评时尽量要客观,形成评价报告。(2)组间互评。小组之间通过展示环节观看对方的作品进行互评,互评时要客观,不能互相攻击。(3)教师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撰写提交的各项小组成果、小组分工表和评价报告,采用事先制定的评价体系表来进行评价。
WebQuest教学模式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案例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的三个阶段设定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灵活使用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提交成果。本案例中的评价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包括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发现任务的不足进而及时修改完善作品成果。本案例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网络基础知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网络资源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奚晓霞,罗会棣.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郝丽华.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田洁,王黎.基于WebQuest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0,(5).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出现,企业面对的环境前所未有的多变和复杂。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致力于提高组织整体绩效、提升组织的系统产出、增强组织的反应速度。而这三方面统称为组织能力发展。组织能力发展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在当今现代化的市场机制中,已逐渐演变为人力资本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将是决定组织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对组织能力发展的理论和执行过程进行了阐述。
组织发展(OD),是一个计划好的,不断提升组织效率以达成战略目标的过程。根据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组织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才能存在下去,一个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另一个是适应外部环境。第一项任务要求组织经由某种复杂的社会过程使其成员适应组织的目标,而组织也适应成员的个人目标。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互相适应”、“内适应”或“协调”。第=项任务要求组织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交换,称之为“外适应”或“适应”。外部环境依托于组织的对外部门发生的外部联系,而内部系统的缔造则完全由企业的管理层掌控。不能忽略的是:人力资源将是组织内外部环境沟通的桥梁。缺少了人力资源这一“中枢”的协调与有效运转,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组织能力的发展。
随着组织机构的不断成熟,人力资源在组织内部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转变着。人力资源已不仅仅在招聘甄选、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管理等方面起着职能化的作用,HR管理者正朝着组织的战略伙伴的角色努力发展着,他们已经更多地关注于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要能够将企业的策略、竞争优势,贯穿到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因此,企业的组织能力将是企业的成败关键,只有致力于提高组织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在组织内部的作用。于是组织能力发展(Organization Capability Development)成为了当令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组织发展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组织发展体系相对不够成熟,但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欧美外资企业进驻中国,组织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焦点。
一、灵魂之曲——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能力发展的指导思想
组织能力发展无疑涵盖着十分广泛的内容,提升一个组织的能力其实不仅仅是单个员工的个人能力的提升。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源发展关注于组织内部个体的成长,而组织发展关注于体系、流程、结构的发展。组织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公司总体战略方针,辅以相关各种工作计划的实施,包括组织架构、愿景建立、变革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套用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说法: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DNA。一个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势必具备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三星和3M都以创新能力见长,Dell以个性化服务闻名,Toyota以高品质打造品牌价值。沃尔玛更是以低成本领衔全球。可见在明确企业战略之后,只有开拓出属于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产生出相对应的组织机构的能力,进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了明确的企业战略而没有强的组织机构的能力。战略仅是一纸空文。就企业内部而言,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员工的很多想法和建议。往往会为将来组织能力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发展的三重奏之曲——组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文化观念对员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往往员工都习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去处理每次发生的问题,很容易在总结困难时把外部的情况和困难列在最显著的位置,等待组织的指令和帮助。然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传统的思维模式可能会造成组织反应的滞后,尤其现在的市场是如此细分和专注。因此,首先应该做的是突破企业原有的传统模式。让员工改变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模式是组织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起到改变现状。让员工自己思考更合适的工作模式,走出传统模式造成的束缚。在进入实质性的组织能力评估和提高过程之前,这种改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使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设立一个规范的行为准则,去引导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与企业的发展需要保持一致,从环境上造就一个改变现状的气氛。
第二重: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一般来说,个人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技能,包括产品知识、相关技术等;另一种是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协作、风险承担、主动性、应变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但是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要以核心的竞争力为基准找出各个部门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并作为招聘、绩效评估、未来升迁潜的依据。因此,提高个人能力的关键是首先与核心能力相关联。在这点上,可以协同一些专业机构做研究调查,进而整合和确定岗位的要求,设定相关所需要的岗位能力都要能提升和体现公司的核心能力。最后,就要使用评估工具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作个体和整体差距分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相当的时间跨度。评估过程一般从自评开始,所有的评估结果都需面对面与员工沟通。一线经理与员工都会参与发展计划的制定及未来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的每个能力项目的行为标准也要能够量化,一方面便于做差距分析,一方面能够保持其公平和准确。差距分析对于组织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将涉及到组织未来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计划。
第三重:建立完善的员工管理模式。市场是时刻变化着的,这就要求组织的结构也必须时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其模式,如此才能将员工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组织的架构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员工的平台,领导层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平台越来越高,而不失稳固。搭追一个适合自己组织目标的员工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和组织SWOT的有效洞察。打个比方来说。若是一个以关注渠道为核心的组织,就需要减少汇报的层次,并充分授权给下级经理,使之更走近客户和终端用户。同时也需要改善内部的流程,加快信息的传递并配以明确的业绩考核系统,能够让员工看到明确的目标,让其准备好接受挑战的能力。概括来说,员工的管理其实也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组织需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做出重新设计与改变,相对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有可能随时都在调整,这就对员工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也需要组织管理层在员工工作部署上高瞻远瞩,给予每个员工在自己领域的空间。这样的组织才可能成
为高效、高业绩的组织。
三、生命之曲——组织能力发展的过程分析
组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续行动计划。
1 诞生:组织现状分析与能力发展框架。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以目前组织情况的分析为主。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的分析报告、组织的SWOT分析。从这些分析中,可以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于商品/服务的需求、客户的购买力等等。组织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程度,往往也受到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目前的基础上。首先必须了解到组织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结合所欠缺的地方,做出一个合理的组织能力发展蓝图,来支持企业的未来发展,迎接行业内竞争的挑战。所以,组织能力发展框架是经过了对组织的全面分析后才应运而生的,它需要经过整个组织的反复讨论和专业机构的指导建议。一般来说,它主要包含领导力发展、组织/工作岗位设计、企业文化和员工能力等。当然这只是四个大的方面。具体的工作需要落实到以后的实践行动中。
2 成长:组织愿景与远期计划。在充分掌控了组织目前的状况分析后,需要对组织的愿景与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组织能力发展的作用。更好地将各项工作的效果体现出来。第一步是确定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计划。一个明确的目标能使得组织的发展更有针对性。当然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也是需要保证的。第二步就需要将企业的目前情况与未来期望作对比分析。这个分析所基于的便是市场对于组织能力的要求,竞争化的市场要求组织内部的每个职能部门也需要时刻变化。因此,对于组织远期架构的清楚认识十分有必要。最后一步就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体的、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远期结构蓝图。这将会直接决定组织提高能力所需的工作要求、能力和培训随之要做哪些调整。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内容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为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下一个定义,它是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以专题研究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研究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场深刻的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它除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学科自身的特点。
(一) 课题研究内容的独特性
这是由高中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的。高中美术学科便于学生立足于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学生可考察赏析各主题内容中的美术作品及其主要画家的艺术特色,亦可结合政治、经济、哲学等时代背景去分析考察作品、画家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生活。
(二) 课题研究视角的广泛性
现行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由“美术与眼睛”“辉煌的美术历程”“灿烂的美术世界”三个主题编排而成,内容丰富多彩,覆盖面广,而且有众多艺术悬念与疑问藏于其中,许多问题具有较高的探讨价值,便于我们把学生引向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美术鉴赏学习境地,并以特有的思维视角投入研究。这就使得美术鉴赏研究学习的课题选择范围更加宽广。
(三) 课题研究方法的基础性
研究学习模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载体,因此,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均可采用,如调查法、比较法、探究讨论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使得美术鉴赏课题研究的方法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比较适合于学生掌握和使用。
二、 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既要考虑教法因素,也要考虑学法因素,还要考虑它们的交互作用。为叙述方便,本文主要从教法的角度来探讨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 组织形式
开展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可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研究活动。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选举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校内外教师或专业人员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
(二) 操作流程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是:开设讲座、指导选题,组织课题组、拟订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撰写报告与交流。
1. 开设讲座、指导选题
开设讲座、指导选题的目的是做好学生研究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提供选题范围,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课题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或由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
2. 组织课题组、拟订研究方案
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作调节。研究方案中要有详细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时间)的设计,并由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3. 实施研究
学校要给予课题实施一定的时间保证,并创造必要的研究条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要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调控。
4. 形成研究成果,撰写报告与交流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相关资料、调查考证,加工处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有关美术鉴赏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展示与分享成果,解决有关美术鉴赏问题,使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得到提升。
(三) 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与大学或研究所从事的研究活动的评价也不同。它重过程而不重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子,是激发学生深入开展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的动因,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见其长,现其短,从而为其优化研究过程指明方向。因此,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予以正确的考核评价。一般来说,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要重视以下三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开题阶段的评价与指导,主要评价课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研究过程的评价与指导,主要评价方案实施的过程完整性、操作规范性及研究中的相容性和协作性;三是结题时的评价与指导,主要评价成果价值、论文质量、材料完备(包括开题报告、研究记录、资料收集、成果报告等)。
根据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我们认为对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的考核评价内容,要以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表现为主,同时兼顾成果水平。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力求科学量化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给学生留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自评与小组评议意见,评价要由学生和小组及教师共同作出。
(四) 指导参与
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最终产生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应是这一学习过程的积极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当其指导和同伴的双重角色,并具体落实到该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同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指导课题选择的方向
选题是制定研究方案的关键。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也要参与其中,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把握好课题选择的方向。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好美术鉴赏研究内容的选择,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美术问题,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与探讨价值,并以美术鉴赏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为主要依据;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质疑与探索,并根据兴趣特长设计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又宜于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的新颖课题。
2. 规范课题方案的设计
课题方案设计对优化研究过程与成果预测将起决定作用,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较为规范、完整、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的预测分析、统筹安排能力。
3. 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这是开展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既要参与其中,又要想方设法排除干扰(如普遍存在的“重立项轻研究过程”的问题),积极把课题研究引向纵深发展。同时,还要指导好研究策略,充当咨询员、协调员和监督员,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点与帮助;也可以引入适度的组间竞赛,督促学生研究小组或个体严格落实研究计划。
4. 促进成果质量的提高
教师要重视结题的科学性,提高结题水平,用最佳的形式体现成果。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结题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学会分析与结论,掌握论文写作技巧,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三、 学习实例
以下是“《清明上河图》风俗人物赏析”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安排。
1. 《清明上河图》简介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该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和全景式的构图,用工笔淡彩精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2. 研究问题呈现
欣赏该图时,可思考以下问题:画面中为何要大量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场面?这反映了什么社会动态和思想主题?虹桥下行船的情景和桥上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过桥场景,在整个画面中反映了何种关系?画中表现的中原风情与江南风情有何异同?《清明上河图》的题目中“清明”一词作何解?是“清明节”吗?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生活气息与特点……
3. 研究活动推荐
(1) 典型的中原风情文化研究
你可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欣赏,来研究探讨该画在反映中原风俗人情方面表现的人物生动、布局复杂和情节多样化的描绘。你对此能做出怎样的解释?把中原的风俗文化与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作个比较,分析异同,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2) 《清明上河图》题目略考
[关键词]模糊数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N9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6-02一、引言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评价。作者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领导与同行评价等,同时应把这三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研究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在第I部分探讨了模糊数学方法在专家评教中的应用,本文探讨学生评教、同行和领导评价及综合评价。
二、学生评教
学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与界定也比较客观,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具有最直接、最全面的体验,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最有发言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坚持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原则。
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应比较简单,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表1就是一个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的评价指标体系。
近10多年来,我校在学生评教实践中不断接收到来自教师和学生方面的意见。为此,进行了以下改进:1.对每位教师的每门课程,都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2.在使用评价结果时(如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聘期考核等)将连续3年学生评教分数计算平均值;3.对连续3年学生评教都好或差的教师,由学校督导组听课评议分数或等级,为评价结果使用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从好和差的等级来看,督导组评价和学生评价基本吻合。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生评教有相当高的信度,一般在0.8―0.9之间。目前很多学校都采取了网络评价系统,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虽然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比较简单,个别学生可能带有主观偏见,评分未必公平公正,但因为参与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加上采取了以上措施,所以评价结果在统计学上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表1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
三、同行与领导评价
教师的教学质量除课堂外,与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的勤奋程度、治学的严谨程度、学术科研水平及廉洁从教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关系。而对某教师这些方面都比较了解的是该教师的同行和领导。但是很多高校忽略了同行和领导评价。同行和领导的评价,是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来进行的,也应该引起重视。因此作者认为同行和领导评价是教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另外,作者认为,同行和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质量,而应该从更高层面和多角度展开,其内容可以延伸到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其评价方法除了经常性的听课与观摩评议外,还可以和对教师的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包含5 个方面:德,主要考核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表现;能,主要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勤,主要考核教师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绩,主要考核教师完成年度或聘期聘用合同规定的教学科研教研工作数量、质量、效率等情况;廉,主要考核教师廉洁自律、廉洁从教、严谨执教等方面的情况。其等级、标准和分数见表2,其中1、2、3、4分别代表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考核方法包括:1.个人自评。教师根据考核内容,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从教等方面作个人总结,并自我评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次。2.开展述职和测评。召开述职会议,由教师作述职报告,实事求是地陈述自己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3.由教师所在教研室或系的全体同行和院系领导对教师进行测评,评定等次。4.教师所在单位(二级院(系))领导和下设单位领导(系或教研室主任)对教师进行测评,评定等次。测评得分Xi=(A×1+B×0.8+C×0.6+D×0.4)÷(A+B+C+D)×100,i=1,2。其中,A、B、C、D分别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票数。X1,X2分别为同行和领导测评得分,取同行测评得分X1的权重K1=70%;取本单位领导和下设单位领导民主测评分X2的权重K2=30%,则该教师最终测评得分Y=X1K1+X2K2。
四、综合评价
为比较全面和较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应对专家评教、学生评教、领导和同行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时间长,因此学生评教分数的信度是比较高的,作者认为学生评教的权重最大,可取α1=0.5;同行和领导对教师有长期的接触和了解并有多次的相互听课和观摩,其评价特别是年度考核每年年终都要进行,可取最近连续3年的平均分为该项得分,其信度也较大,可取α2=0.3;作者认为,专家虽然在教学方面属于权威,但是毕竟对教师的了解未必深入,因此可取权重α3=0.2。在文章的专家评教部分,被评价教师的专家最终评分为Y3=80.52,假设该教师在学生评教中连续三年分数的平均值即学生评教得分Y1=90.35,在连续3年同行和领导评价中平均得分Y2=91.82,则该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为Y= Y1α1+ Y2α2+ Y3α3=88.825。如果把评价分数换成等级,按4级计,设好=95,较好=85,一般=75,差=65,该教师分数85.95, 即界于85(较好)和95(优秀)之间且更靠近85,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为较好。
五、结束语
教育评价一般具有实现教育判断的功能、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和行使教育管理的功能等。学生评教和同行领导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结果不能体现出评价的某些功能,专家评教指标体系较细,操作和计算比较麻烦,但是可以明显看出教师在某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不足。例如,文献[1]中的专家评教,被评价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得分分别为d3=79.4,d4 =79.8,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均属于一般的等次。这说明,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不足,而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师评教指标体系中占的比重也很大。这说明,该教师应加大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使其能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教师、学生和专家都满意的教学效果。可见,该体系能较好地实现教学评价中的某些重要功能,如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等。
[参考文献]
[1]汪富泉.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探讨:I:专家评教[J].大学教育,2014,(4).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优化习惯;强化责任;明确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描述:
2007年度与2010年度 ,我分别接受了学校分配给我的初C类及B类毕业班级的管理工作。刚开始接手这类班时,就发现此类班级存在不少的问题:学生思想差,成绩差,纪律差,自由散漫,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开学的第一周内,值日生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和职责(尽管值日表已经在分班后就已经张贴在墙上且开学第一天也在班会课当众宣读过),对于这些初中的学生,我感觉有点哭笑不得。大多数同学卫生意识差,吃过的零食和包装袋,以及透明胶带等到处乱扔。上课时,经常要停下来强调纪律,课堂教学被多次打断,影响了教学效果。下课后,有几个学生总喜欢下去溜达一圈,从厕所逛到小店,往往是在上课铃响后或是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才陆续地走进教室,嘴里虽然喊着报告,但还不等老师同意就直接冲进来。有时我偷偷观察任课老师的表情,在任课教师的脸上从未看到过满意的笑容。同时我也发现了有3—5位同学,学习态度端正,行为表现优良,工作能力较强。虽然在接受此类班级之前我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深深感觉到要带好这类班,压力还是很大的。
案例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接触、了解和分析,发现这个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行为规范的养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卫生习惯、上课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自由散漫,有些不良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他们根本认识、感觉不到。二是班级缺乏凝聚力,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气不足。一些班干部、团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后进生较多,优秀生很少。我认识到要带好这样的班级,必须从常规抓起,矫正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用真诚和爱心来打动他们,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
解决方法:
一、明确奋斗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了目标就有明确的方向,有了目标就有了压力,有了目标就有了干劲,有了目标就有了创新意识。(因为谁都想用最科学、最省力的方法去实行目标)同样,我们要树立好这类班级良好的班风也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怎样制订呢?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不断实践,我认为最好的目标应该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而不能是那种大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标。而且目标要分阶段逐步实施,不要想一锹挖成一口井,这样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那么我和同学们共同制定了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学《规范》、抓习惯、重仪容仪表;第二阶段是树立班级正气,培养班级“模范”;第三阶段是搭建平台,通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转化后进生,以循序渐进的达到“班级学风转好,学习成绩提高”的管理教学目标。
二、强化责任意识
过去我们曾认为:一个班集体,班主任是最高统帅,一切事情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因为初中学生只是一群孩子,他们缺乏分辨和约束能力,不可能做好班级管理方面的事情。这种片面的认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从而使我们班级管理陷入烦琐的事务当中,把真正的班风建设给忽略了。后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真正地树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翁的意识,才能把班风建设搞好。具体是这样做的:一是提倡“班级兴衰,人人有责”。在近几年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把班级的每一项工作,都分别委托给学生负责,如班级纪律、宣传、卫生、体育等,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管理才能。老师对同学充分信任,既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能密切学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们为集体而努力工作,为集体的成就而欢欣,为集体的失败而羞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二是每位学生既是“官”又是“兵”。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尽义务和锻炼的机会,我们吸收全班的同学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让每位同学都轮流担任班长,并写出班风工作汇报小结。三是开展多种活动,激发主人翁意识。我们平时开展了一些主题活动,如“假如我是班主任”演讲比赛、“我为班级献一策”写作竞赛等。采用各种形式,促使每位学生争做班集体的主人,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三、常抓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是班风建设的关键,它在良好班集体的创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它能保证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其次,保证了每个成员与集体的步调一致。还有纪律促使了学生的自制力、独立性、自觉性等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学生只有不断经过纪律的教育和纪律生活的锻炼,才能逐步适应社会,促使学生成熟。在这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第一,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具体从四个方面去做:一是要求学生学习《规范》的内容,并对《规范》内容加以分析,找出执行方面的重点。二是要求学生根据《规范》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以便更好地贯彻。三是对一些违反《规范》的人,要经常帮助他,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意志。四是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把学习《规范》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每过一段时间,请同学们对自己执行情况作个小结。第二,进行班级制度教育。作为一个班集体都要根据学校要求制订一些常规:如作息时间、课堂常规、值日制度、实验室纪律等。对这些常规我们着重抓平时落实,并且坚持不懈,不能使它变成一纸空文。第三,开展评比。具体做法是我们实行了每周一小评,每学期两大评的制度,即利用每周的班会请班长先对本周班级工作作一总评,然后请个别同学进行自评,到了期中和期末我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班级各项工作做民主测评,并要求评选出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某一些方面还须努力的同学。由于这样长期的开展活动,班级民主意识加强了,自我的约束力也加强了,积极向上的风气也慢慢的形成了。另外在纪律教育方面还有一点我们也应该做到: 对一些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应进行正面的教育,坚持多肯定多表扬、少否定少批评的原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讲究批评的技巧和艺术。
四、注重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的核心就是良好学风的形成。在良好的学风影响下,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品质,才能积极主动地,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汲取知识,掌握技能。所以我们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狠抓课堂效率。因为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所以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认真讨论”等。第二,强化遵守纪律的意向和行为。因为纪律与学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严格遵守纪律,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才能使学风顺利形成。第三,引导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竞争,这是学风建设中的关键。新学期一开始,我们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开展“比一比、赛一赛、帮一帮”活动,公布帮扶对象和竞争对手,并要求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对照总结。这样使同学们学有目标,难有帮手,逐渐对学习充满信心。第四,应注意考风的建设。没有好的考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作为班主任对这一点也应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每一次考试前,我们向学生宣讲《考生守则》。对考试中出现的舞弊行为,我们从严处理,从不姑息。这样就阻止了学生侥幸取胜心理的产生,让学生明白:平时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
效果评估:
以上是本人承担我校C类或B类班级工作后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和采取的一些措施,实施后分别取得一些成效:
一是这些学生在纪律观念、责任意识、文明素养、学习态度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为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或者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些思想与文化知识基础。
[论文摘要]分层次教学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班级制教学的整体划一性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既达到了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又契合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角度,从学生教学,课堂教学,教师管理三方面探讨了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专学校并轨招生改革后,学生入读中职学校逐渐由划定分数线变为取消分数线,为了争取生源,各校展开了招生大战。但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近几年中职教育发展实践一再证明,招生难、就业难、教学难,管理难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由于中职招生分数线较低,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招生“零门槛”,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而现行的中职教学忽视了学生水平和个体智力的差异性,仍采取传统的“一刀切”模式,按同一标准实施教学,统一课本,统一难度,这必然造成学习过程中好学生“吃不饱”与差学生“吃不了”并存的两难局面,不利于实现既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单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自然缺乏竞争力,难就业,而“就业难”又会加剧“招生难”,迫使中职招生门槛一降再降,生源质量缺乏保证又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使其发展陷入某种恶性循环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多层次人才是帮助中职学校走出发展困境的关键途径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论及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确契合了这一方针政策。通过分层次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培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以使中职学校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进入“好就业,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这一发展观的灵魂。对个人而言,就是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分层次教学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长、潜力、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做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见该模式凸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模式之下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困境,持续发展)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诸如“学生不愿学,教师很难教,学习风气差”等现象,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这一现状。究其上述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中职学校中教学进度与难度多年不变,教师上课惯于照本宣科,缺乏变通空间,自然缺乏积极性,而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上课也缺乏成就感,这无疑会影响其备课的积极性与上课的状态。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学班级,授课难度和进度不一,这种变革为个人授课提出了适时调整的新要求,对教师不乏挑战性,加之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实施的教师激励机制,无疑有助于激发其积极性与求知欲,主动为个人设定新的发展目标,从而促使教师通过学习或进修提高自己以获得进一步的个人发展。
显而易见,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既有助于改变教学风气,也会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实践反复证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学校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班级学生水平不同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端正学风和校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拔筹选优,突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从而为学校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以质取胜”的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学校在就业单位和兄弟单位中的口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三、分层次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可行性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而致使学生发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论基础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方面,教学唯有从这两个不同的水平的差异出发才能建立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手段,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些差异。二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体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每个人的职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都应承认每个人可以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但是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推进与统一性,未能关注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认知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和拔高的空间,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变为现实可以达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个人发展,而这正是相较于传统模式,“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所在。 转贴于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分层教学的分类标准
(1)学生分层: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极化非常明显,呈马鞍型的非正态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础,能轻松完成中职学习任务,要么水平太低,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状态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专业的不同粗分为二个层次。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要求,将其划分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个层次,学生依次分为A、B二个层次来进行组班。
分层中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师生磋商,动态分层。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要求学生严格按原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并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谋生立业。而B层学生教学目标宜定为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并鼓励其报考高一层次学校进行深造。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教学计划相应的调整为二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含不分专业的平台课,而专业课程分为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A层B层的学生对应的教学计划不同,同一门课程难易、深浅不同,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学生分层其本身就是比较松散的,可调整的,所以在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机械的按什么层次的学生对应什么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身也应该是可调整的。结合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即是在一个教学班内,也可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3)评价分层:倡导“合格教育”,弱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以合格为度。对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多样化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有所侧重。尤其在评价A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评面谈、自评、提交报告书等形式“替代学分”制等。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在同一层次中进行比较评比。但考试的多样性不等于随意化。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对理论的考核要求较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要非常严格。课程成绩的判断要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性,坚持“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行为,但不惩罚失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