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22:29: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有着很大不同。会计核算系统按照实际操作中对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要求安排设计,操作固定、内容全面。只需要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要求操作即可。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为复杂。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处理程序,相反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分析方法,对比多项数据信息才能得到所需的结果。系统庞大、操作复杂,一但结果失误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因而该系统的建立对数据处理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所提供的数据量、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正好贴合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它将企业决策中需要的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一味的重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忽视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使得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在企业发挥出来。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企业中使用管理会计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为企业价值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数据信息当前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打击。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灵活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为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搜集经营过程中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利用专业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含的信息,向决策者提供使用。2.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存货系统、成本计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价值链分析系统连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其核心流程涉及成本收入要素处理、成本中心分析与处理、作业类型计划与处理、内部订单处理、销售与利润计划、成本核算与结算、成本与作业分配、一般管理费用核算、获利性分析、全面预算与绩效考核等方面。主要的业务对象包括成本要素、作业类型、收入要素、内部定单、控制文档、成本对象、成本核算估计、获利性分析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表以及绩效考核等。通过对各环节的严格把控,降低库存、减少成本,提高利润。3.促进企业完成战略实施目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绩效评价的部分针对企业员工的完成水平进行评价,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是最近几年流行在国内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它分四个方面进行:企业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对企业进行评价。在系统中将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按照这四个部分细化成不同的财务或者非财务指标,对照不同的部门逐级细化,进行考核。该绩效评价系统将企业战略与员工考核挂钩,既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完成又可以激励员工成长。
三、在企业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会计信息系统资产减值会计
2006年2月15日,我国正式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
一、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1.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情况是,资产减值早已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将会使企业丧失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而立即改善财务状况的机会,使得企业在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新准则规定除特殊规定以外的资产减值不得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虽然有助于阻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行为,但也有可能会损害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随着2007年新准则将首先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那些已经利用大幅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特别是一些已经被特殊处理的企业,钢铁、房地产和煤炭等行业的上市公司,2006年是它们利用“秘密储备”争取扭亏为盈的最后机会。因此,新准则将使企业有强烈的动机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将减值准备冲回,从而对于2006年的净利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事实也证明在2006年12月31日,很多上市公司都采取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手段。
3.对首次执行期的利润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对合并形成的商誉减值处理造成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商誉每年至少减值测试一次。因此对那些因企业重组而有大量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的企业,首次实行新准则时将对损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今后继续使用中产生的影响会比较少。如果企业资产优良,商誉的减值损失小于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当期的利润将增加;对于企业存在不良资产的,商誉的减值损失大于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将会减少当期的利润。
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1.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尽管有关法规中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对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应予说明,但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对大额计提或大额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均未作详细披露。因此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披露不足的公司,责令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当年计提或冲回减值准备之前的利润数,及计提或冲回减值准备之后的利润数。同时应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情况详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方法和程序,增强会计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可验证性。此外,还应要求企业披露近几个年度计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地分析出资产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及作用。从而判断该企业是否有在各年度之间调控业绩之嫌。对于违规的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让造假者承担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造假行为。
2.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由于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所以进一步完善资产信息和价格体系十分必要。国家应逐步建立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通过互联网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真正使评估值接近公允价值,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缩小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同时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法规,使信息市场规范化,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一些亏损公司便充分甚至过度利用这一政策,在亏损一年后的第二年,往往会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避免ST处理;另一些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在最后一年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希望借助这种做法,博取公司最终盈利的可能和恢复上市的机会。这一政策的最大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完善。此外,应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还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操纵盈余。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资产减值准则不仅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无论是现金流量的预算,还是资产组的划分和商誉的减值测试,都需要会计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特点。它在保留原有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改变和规范了某些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这些变革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
参考文献: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充分发挥会计“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功能。我国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的新要求,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最显著的特征是立足国情、国际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原则导向理念、公允价值计量理念,这些理念不仅直接影响着会计的具体应用,而且也要求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做出重大调整。本文拟对会计准则导向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进行探讨,希望使会计信息系统与新会计准则很好地融合。
一、新会计准则核心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新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变化。对此,财会软件的生产厂家以及财会软件的用户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预制新准则下的全新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制定存货成本的全新计价策略、固定资产折旧及减值准备计提的全新控制策略、满足新准则要求的合并报表生成策略,全面支持职工福利费的灵活计提等。但以上措施只是针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对软件功能所做的修补,并没有充分体现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理念。下面就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对新会计准则的不适应性进行分析。
(一)原则导向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是“规则导向说”;另一种是“原则导向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范式已由旧准则的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虽然现行主流会计信息系统都已完成了适应新会计准则的一些功能调整,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原则导向核心理念。由于旧准则采用规则导向理念,为每一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提供唯一的、特定的规则,即使这种规则已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业务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也须遵循这种一成不变的规则。现阶段推行的新准则采用原则导向理念,不再为每一具体的交易事项和财务报告制定详细不变的规则,只就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具体的操作处理方法需要依据准则对该经济业务活动制定的原则和该经济业务活动特点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导致企业对各个交易和事项的记录与处理有更广泛的选择权,每个企业对相同会计事项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职业判断而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还不能与此相适应。
(二)公允价值计量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不仅具备更为完整的体系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在会计计量上再次引入和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项具体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尽管我国本着审慎的态度,强调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遵循“适度运用”的原则,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运用比例之高,使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我国新会计准则最突出的特点,它丰富了会计计量模式。
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以往会计准则相适应的产物。新准则体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会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带来冲击和挑战。公允价值可行的计量及运用方式成为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难题。
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系统与外界保持动态的数据连接,是对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外部信息的数据接口,信息数据共享方面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目前这项工作是通过人工取得信息,再录入到电脑中进行下一步的信息处理。由于缺乏外部信息的数据接口,数据的采集质量取决于人。另外在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中,由基本数据向高度综合数据的归集过程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扭曲。这种扭曲或产生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无意错误,或可能是被有意篡改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信息提供者采用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选择。这就是说,由于归集过程完全控制在信息提供者手中,因此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生成类似于一个“黑箱”,他们只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无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这就难免为企业管理者舞弊留下很大的空间。这种将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简单地引入系统的做法,形成了现有会计系统应对新准则实施的软肋。
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估值技术。对企业而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特别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交易报价时,企业必须懂得应用估价技术,这并不容易。这就要求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支持公允价值一级、二级估计数据的取得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
总之,无论是估价方法的技术实现,还是市场价格数据的导入等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等问题的应对,都需要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优化。
(三)国际趋同理念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使各国间的会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妨碍了国际投资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妨碍了国际贸易各方对成本的衡量,不利于贸易纠纷的解决,已明显成为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我国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仅整体架构保持了一致,实现了内涵和实质上的统一,而且大多数项目都做到了相互对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
XBRL可从财务信息分类规范的角度促进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XBRL是一种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在互联网上披露企业财务报告的国际标准和技术。XBRL的标准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和分类标准(Taxonomy)。前者是XBRL的核心,它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后者是技术规范在各国财务报告的具体应用,必须基于特定版本的技术规范制定,这样保证了各国财务报告的技术手段的一致性。对于分类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对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按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分级和分解,直到信息分解成为可以独立传达一种含义的信息单位,并对其赋予一个唯一“标签”,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描述。也就是说,分类标准更加规范了财务报告披露的可操作性。目前XBRL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些分类标准,如美国颁布的“GAAP工商业分类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颁布的“基本财务报表分类标准”等。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各国会计标准化过程,会计准则的差异会造成财务信息分类的差异,将影响XBRL财务报告的应用效果。因此,XBRL的发展应用必定会推动各国财务信息分类的统一性,从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应体现新准则导向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新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方面的导向作用。
(一)建立开放型应用平台
现阶段推行的新准则采用原则导向理念,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与此相适应,提供一种开放型财务软件应用平台,为各经济业务活动提供在新准则下的各种可行的操作处理方法,会计人员在新准则的指导下,根据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判断经济业务活动的实质,选择和配置处理模块和处理方法。
新准则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增加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能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有些资产如衍生金融资产,只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无法反映该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但是,大量的资产因各种原因,还须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提供一种开放型应用平台,财会人员可进行计量模式的选择。
(二)完善数据接口,实现与外部数据的对接
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估值技术。对企业而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特别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交易报价时,企业必须懂得应用估价技术,这并不容易。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则按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相应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如金融资产中股票收盘价格的取得,以及相关资产的减值测试数据。最佳的模型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联机实时提供最新的市场报价。将有关的证券交易软件与会计软件进行衔接,就可以比较便利地实现这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支持。这对于软件的接口、报价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切实的要求。股票市场价格数据的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其他资产交易市场的报价数据接入的标准化问题难度较大,有的市场甚至没有标准的报价系统,这就需要完成许多配套工作。
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的价值,应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确定。如果是企业自行估价的,在其会计信息系统中设定备选的估价技术模块,并将估价参数的输入权提供给客户,不过估价参数的输入也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如果是外部专家进行估价并提供估价数据,则应将其关键的数据和模型纳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可以由授权专家按模块自行输入到估价系统,经内部系统确认并纳入计量系统。
将证券市场的活跃价格数据通过接口直接导入核算系统,可以保障数据的客观性,降低人为操作的主观性和非主观偏差。其次,在公允价值二级估价中,由系统从外部市场将多个市场报价一并引入到系统中,使得资产价格信息比较全面地呈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而核算结果的选择就在其中。再次,将企业使用的外部专家及其估价过程引入核算系统,并保留其将来作为审计程序中的可验证的估价过程、估价参数以及采用的假设条件。这些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安排,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和计量的依据尽可能地透明化,从而使得新的核算系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被人为操纵的机会。
(三)加强XBRL的研究和应用
XBRL于1998年在美国诞生,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领域涵盖了资本市场、金融监管、税务稽查、工商管理、保险和审计等诸多方面。国际上许多大型软件公司与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联合正在加紧研发基于XBRL的软件系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加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为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XBRL的发展应用必定会推动各国财务信息分类的统一性,从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因此必须借助于我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建立我国的XBRL组织,制定相关准则和规范,指导和监控我国XBRL研发的整体框架,加强理论和实务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应用XBRL。XBRL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编制和报告财务信息的方式,它为企业在互联网上编制、存储、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提供了一种标准和规范的技术体系,解决了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数据采集一体化以及跨平台使用的根本问题,方便全球各地的信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快速检索、按需自动采集和分析企业财务信息。
主要参与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欧阳电平,向玲玲论信息化背景下新会计准则与XBRL的作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
[3]阿尼塔•S•霍兰德,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杨周南,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5]邵君利,涂建明会计信息化技术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支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
一、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及缺陷
传统的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分类系统,即将会计反映的对象具体化要素,最终体现在用于分类的会计科目上,人们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用财务报表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主要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处理水平较低时期产生的,借助分割汇总细节的方式,来弥补和适应人脑记忆力和细节处理能力有限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计算机化的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也只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会计循环实现自动化,这种体系结构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显:
(一)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没有实现企业内的数据集成
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从不同的管理视角各建立一套专用信息系统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各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分类方法,各自从同一业务事件中选择、记录、加工与传递该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导致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不一致、信息隔阂和大量数据重复存储,产生冗余。
(二)该体系结构仅采集了企业会计事件的会计数据子集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采集企业组织的所有业务事件的全部数据,只是将影响企业组织资产、负债及权益的业务事件,即会计事件予以关注,并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财务影响采集并记录到会计系统,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件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该系统的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统辅助管理决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组织业务活动的能力。
(三)数据并没有在业务活动发生时被实时记录和处理
采集会计信息是在业务事件发生后,即使是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也是按天、周甚至月来进行收集和处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财务报表还必须经过审核、记账、对账、账项调整等一系列会计循环,通常要到月底结账后,才能出具会计报表。显然,会计信息的不及时,必然降低其相关性。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滞性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用作实时决策的价值。
(四)该体系结构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采集和存储数据
在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包含了业务活动中会计事项的较详细数据。这些业务活动的一部分数据以记账凭证的形式被记入会计信息系统中,然后汇总记入日记账、各总分类账及总账,最后生成报表。这种处理方法重复存储数据——同样的数据被重复存储多次,区别仅在于汇总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分类账后,就很难以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事件的本来面目。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输出会计报表,将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汇总数据,只能满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体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这些需求所需的相应信息汇总标准。
(五)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
视图是指企业处理的业务对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执行具体功能的活动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预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确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而未能存储满足形成业务活动不同视图的所有数据,限制了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再满足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生产出信息用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越来越有限。仅仅将会计流程予以电算化,实现会计流程的自动化,并不能改变手工环境下的本质。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传统会计犹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过去500年的风浪和急剧变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态环境已使它千疮百孔。为什么我们非要花力气补丁加补丁地维护这个老古董而不选用最新技术材料来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事件。
1、业务过程(BusinessProcess)
业务过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业务过程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管理目标和特定的环境设计的,将组织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联系起来的基础。一个极为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业务过程发生危机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组织体系和混乱的业务过程少得多。
组织通过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商品和服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的。不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如何,每个组织都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业务过程。
(1)获取/支付过程。获取/支付过程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为获取资源支付款项的活动。主要包括:获取、接收企业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付实收商品和服务的款项,以及适当维护获取的商品和服务,并在需要时提供商品和服务。
(2)转换业务过程。转换业务过程是将获取的资源转换为提供给顾客的商品或劳动服务活动。通过转换过程,将最初获取的商品和服务转换为满足不同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3)销售/收款过程。该事件包括一系列与交付商品和服务给顾客并收取款项的过程。
2、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过程是指信息的挖掘、传递、反馈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把企业的信息过程分为三类:实时记录业务活动数据;存储和维护企业相关数据并实时更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业决策者利用这些实时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相关的决策。当组织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变化时,信息过程也随之变化。当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管理过程融为一体时,组织完成其目标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强。
3、事件(Events)
业务过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独立的业务事件。过程中的事件分为三类: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和决策/管理事件。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业务活动。
信息事件与信息过程相关。也可以分为三类:记录业务事件的有关数据、存储和维护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信息事件与业务事件的关系是:业务事件触发信息事件。例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是一个业务事件,而“记录本次采购数据”和“传递发票”等则是信息事件。
决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户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会触发业务事件或信息事件。如:更新设备决策时触发购买设备业务事件。当决策者评估业务过程时,触发报告有关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业务活动(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彻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业务事件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实时地采集并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而不作任何加工处理。信息使用者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请求事件触发,并驱动系统相应的报告工具,按选定的信息处理规则处理源数据库中的业务事件数据,再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需要的视图输出。这种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了被称“三库理论”的开发技术和事件驱动的实现方法。“三库”就是指源数据库、(用户)目的库和报告工具库,三库彼此独立。
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企业业务活动中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用户)目的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确定用户需要的信息报告模板。报告工具库相对稳定,可细分为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等。模型库主要包括各种核算及管理决策模型;方法库包含各种或选的计量、估价及表达方法;知识库存放各种法令规则、技术方法的解释及示例,并且还可能包含一些与决策有关的判断、选择、分析和推理等知识。报告工具库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各种信息处理规则,几乎能支持所有视图的信息需求。“三库”之间的逻辑结构如图2。
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实时地采集并记录业务事件数据,实现企业组织对日常业务活动的响应和处理。这个系统是企业组织业务事件的一个即时处理中心,系统运行在一个操作型数据库系统(业务数据库RDBMS)环境下,主要是面向顾客应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务处理和操作型数据的查询处理。该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频率高、速度快,及时给予用户响应;系统已被训练成根据企业组织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来处理并报告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是一个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这种操作系统是典型的结构化系统,它虽然能自动地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日常业务事件,但是仅能提供少数方法来输入或访问所管理的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决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组织为保持和提高竞争性和可盈利性,正力图将操作系统中大量业务数据扩展到联机分析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其处理模式即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企业组织借助联机分析OLAP可从中得到各种面向主题的统计信息和经过计算的结论,即商业智能应用到系统来支持分析决策,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有更好的访问信息,无疑有助于企业组织取得竞争优势。而数据仓库技术是实现这种联机分析处理的关键,取得竞争优势的要求驱动着一些企业组织掀起了建立基于企业数据仓库系统的研究热潮。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资产的安全完整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的总称。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特殊形式,也是内部控制深层次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的数值核算,进一步发展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阶段,会计电算化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变化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中,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易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授权控制是最主要的组织原则,内部控制的形式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制度控制变为制度控制与程序软件控制。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内部控制具有不定期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这就意味着在新的会计工作环境下,加强财务软件的系统权限控制、口令管理程序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网络系统权限控制等工作成为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二)由于经济业务记录方法的改变,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对象就是处理会计业务的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的重点就在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上,通过财务人员任用和分工以及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良好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目的。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来的核算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工作的完成涉及到人与电算化软件两个因素,而且电算化软件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使得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的控制,如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等,由此可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已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的控制和对机的控制为主。
(三)数据记录方式和保存介质的变化使得会计档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带动了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方式下,数据记录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工记录,出现记录错误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同一数据可能被重复多次记录,同时保记录数据的介质的“纸”也需要很大的空间,还需要进行防火、防水、防潮、防盗等工作。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种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节约了数据的保存空间,也使数据的存取更加方便,同时通过数据拷贝、转入等方法避免了手工记录中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
(四)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范围发生变化,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首先,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而在电算化系统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不仅使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而且还增加了许多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系统权限控制、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作等;其次,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活动有所增加并且由于储存在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的甚至不留痕迹,这给察觉和防范舞弊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系统的设计和使用不当
首先,目前在我国许多电算化会计系统是用户单位的财务人员和协作单位的计算机人员合作开发的,这就存在着开发和使用脱节的问题,使得设计出来的系统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其次,随着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和系统功能的强大,对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岗的财务人员虽然经过一系列计算机和电算化的培训,但与实际操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ERP的推广与应用。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连续性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由于会计处理环节相对分散,各个环节由不同人员登录,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在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发现更正。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环境下,由于数据处理的程序化和集中化,只要一次输入原始数据,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多项处理。因此,一旦原始数据出现错误,将引发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等出现一系列错误,从一个环节蔓延到其他环节,使得错误的严重性加大。
(三)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内部稽核和审计的难度加大
如果要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考虑以下事项:
1、是否使公司机密内部资料暴露和泄密,伤害公司的竞争能力,使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对会计系统进行审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需要对所要审核会计信息系统比较了解和具备处理复杂电脑数据的能力,为此进行的培训大幅增加了审核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风险
安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系统密码被非法窃取和盗用,会计人员甚至有的外部人员未经授权浏览、修改甚至破坏会计资料,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
2、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他非人为原因将导致会计数据的丢失,导致数据处理的不准确。
3、存储数据的磁盘、磁带等,经过修改、擦除和拷贝均不留痕迹,同时这些磁性物质容易损坏,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
4、各种各样的病毒也对安全系统造成威胁,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5、网络财务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日趋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网络是个开放的环境,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就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
2、网络环境下,作为动态资产的无形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部的力量就可以发生,这使得无形资产的转移很难控制。
3、网上商务的发展将加强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是技术和法规的不完善又给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了困难。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
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深化现代企业改革过程中,遵守会计准则,从本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一)深入研究制定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现在财务软件正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会计电算化针对的不仅是会计核算,正逐步成为管理信息化、企业资源计划的一部分。内部控制针对的也不仅是会计循环,还包括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与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面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人才培训及人才培养。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加强人才培训和人才培养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加强对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教育;2、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等各种方式,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电算化会计人才队伍;3、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作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完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因此,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操作的安全控制,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安全性。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避免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系统运行的不安全因素,应指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各种录入的数据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员有疑问时要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电脑;不得向他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发生输入内容错误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只有完备详细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加强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将安全性风险降到最低。会计核算的电算化没有改变审计存在的基础,也没有改变会计的实质内容。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得逞的原因主要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缺乏应有的安全防范措施,控制措施执行的力度不够。因此,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出的信息是否可靠,而且还要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以及会计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通过电算化的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指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建议修改或选折会计软件。
(六)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而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控制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数据不丢失、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重要的数据要定期备份存档,磁介质备份至少要准备两份,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以便于发生故障时及时恢复。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损坏、不被病毒感染等。非系统人员不得接触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的安全控制还必须指定具体的防毒措施,对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对系统定期查毒、杀毒。
(七)网络的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安全问题愈加显得重要。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以保证会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被偷看、篡改和复制,基本解决财务信息在互联网传输的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会计手段发生变化的同时,内部控制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应遵守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晶.会计电算化与内部控制[J].商业研究,2005(7).
2、李万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师,2006(9).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践方式
一、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采用传统手工和电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会计工作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1.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交易授权自动化作业。在企业管理中,交易授权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中重大交易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传统企业内部控制中,交易授权都是通过人为操作完成的。而网络环境下,将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将原有的手工操作内容内化于计算机软件中,利用对软件和数据的设定和使用权限来完成交易授权活动的自动完成,不允许任何外力进行介入。相关的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操作权限和软件的要求进行操作,计算机系统根据指令自动执行。2.将监控与操作分离,实现系统内部有效牵制。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不再需要过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计算机统一自动执行。传统的企业信息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利用多人重复劳动来实现的,缺乏一定的时效性。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内部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分设操作和监控两个部分来实现。计算机自动对每笔业务进行实时备份,会计人员将操作和结果进行同时记录,监控部门可以进行实时审查,实现不同岗位的有效牵制。3.可以实现在线测试,及时修补软件漏洞。计算机软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误,危害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传统的电算化工作中,用户和软件厂商不能进行及时交流,也不能达到及时纠错的效果。而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软件漏洞并进行实时修补,不能使错误不断积累,防止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害。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各要素面临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信息系统面临着新的风险。1.网络技术使得内部控制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使得原有臃肿的、复杂的组织管理结构变得更加通畅,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有利于各个领导者和执行者互相信息传递和沟通。同时,企业组织的改变也会引起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分工体系,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责,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2.对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要求提高。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开放化,导致系统面临更多控制端口,增加了系统内部控制的难度。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增加了系统的控制风险,内部数据高度集中,存储的数据容易被修改,不容易被修复甚至丢失。同时,计算机程序本身存在着漏洞风险。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都集中于计算机程序中,一旦计算机程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的系统出现差错。另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数据面临更多的用户或者群体,其中的会计信息容易遭受黑客或者漏洞的侵袭,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被篡改。3.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手段有所增加,控制对象也由原来对人的控制转变成对人和机器的控制。其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犯罪的可能性。如相关数据容易被未经授权的人员入侵,篡改数据或者泄露商业机密等,加大了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难度。
二、改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会计组织结构,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状况,对企业自身的会计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来适应网络环境发展的的具体要求。企业可以经会计信息系统组织结构进行明细化。如会计核算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组、管理组;也可以将其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部门、记账部门、电算维护部门、审查部门等。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经济组织结构,并进行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另外,管理部门需要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负责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和再利用,并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审核,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企业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加强企业自身会计信息系统队伍建设,引进高端的技术人才,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化管理,这些人才可以利用市场中最为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进行管理,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预防风险和组织简化的能力。同时,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配续、审核和考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意识,企业管理者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向,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使员工能够真切的意识到自身工作责任,提高风险意识,防止出现违法乱纪,舞弊行为的出现。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定期岗位轮换,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因授权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风险。
(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
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面临更多的风险,风险控制是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此,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有效保证。所以,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对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同时,建立新型的风险控制体系,制定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控制程序,利用计算机的多模型模拟进行敏感度的分析,及时调整企业经营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防止外部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加强企业员工内部风险控制。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对员工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功必赏、有错必纠,防止违规行为和现象的发生。
(三)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解决产生的风险而不能达到企业经营目标采取的相应措施,如各种职能部门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合营业绩效等。在企业实施控制活动时,必须将企业各个阶层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集成管理。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起到预防,检查和纠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时,可以充分考虑到技术能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内部控制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控制点,使用科学的控制手段,对业务操作和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自动控制,及时纠正错误,防止行为发生。同时,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用合理的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加以控制。如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等。防火墙技术是在内联网和互联网之间建立的一组组件,将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相互结合起来,使用一台或者多台设备进行任务的执行,将内网和外网自动分开,防止非法用户和黑客的入侵。它使用身份识别系统进行技术防护,将非法用户排出在网络之外。而防病毒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外来病毒的植入和侵害。为了防止病毒的入侵,用户需要使用正版软件,并通过防病毒技术对已有病毒进行检测,并及时杀死,将病毒控制在电脑系统之外,从而达到数据保护的功能。
三、结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领导者必须对新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认识,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方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风险评估工作,对企业内部相关部门进行实时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员工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风险意识,及时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李红梅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许商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含量;契约背景;交易背景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界的主流观点。那么,会计这个信息系统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信息被使用,或其对使用者发生作用时,它就具有信息含量(JohnA.Christensen等,《会计理论》2006)。信息系统要成为一个运作良好的系统,它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备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有信息含量。从信息含量的角度来看,会计目标可以被描述为构建一个有信息含量的会计系统,会计数字的本身精确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判断事件的结构。比如,我们假定企业经营有好、中、差三种状态,由于会计计量遵循的会计准则等的不同,其可能对应的会计收益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所描述的会计收益在数值上明显是不同的,但是它们识别企业状态的效果却是完全一致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收益清楚地判断出企业经营所处的状态是好、中还是差。从信息含量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等价的。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会计系统的信息含量呢?笔者认为影响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会计信息所处背景和披露时点。
一、会计信息所处的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有两个功能:评价和交易估价。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去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还可以借助于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进行某项交易。这里所指的交易估价并非是对交易标的物价值的精确计量(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精确计量),而是用于帮助使用者去判断交易是否可行。在评价和交易估价过程中,同一会计信息可能具备不同的信息含量,可用于评价的信息未必会有助于对交易可行性的判断。相应的,会计信息所处的背景可大概划分为两个领域:契约背景和交易背景。
(一)契约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在契约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通过报告会计信息以解脱受托经营管理的责任,并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求相应的经济利益。企业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行动有两个:管理行动的选择和财务报告的披露。管理者可以决定自己采取高水平的管理行动或是低水平的,可以将高水平的管理行动界定为H,低水平的管理行动界定为L;管理者也可以决定是披露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以T表示)还是披露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以F表示)。为了讨论的方便,在这里假定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即假定只有管理者提供高水平管理行动时,才能取得较高会计收益。管理者在作出行动选择时,有四个方案,即:(L,T)(表示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活动,并如实报告,以下依次类推)、(L,F)、(H,T)、(H,F)。在各个行动选择下,会计报告传递的收益信号如表3所示。
在表3所述情形下,会计收益传递的信号无助于判断管理者是否采取了高水平的管理活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证管理人员如实报告会计信息,则表1可以精炼为表4:
在表4中,会计收益非常清楚地传递了管理者是否从事高水平管理行动的信息,即,如会计收益为600,则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行动,若会计收益为1800,则管理者采取了高水平管理行动。
从表3和表4的分析过程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契约背景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判断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也是将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目标时,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交易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对交易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含量进行分析,实际上是判断会计信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知道,个人的交易行为实际是一种过程,当潜在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公司的股票时,他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评价交易的价值并进而完成或拒绝交易。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借款给企业时,他同样要判断借款这一交易的价值是否会给其带来相应收益。会计信息要想在估价背景下具备良好信息含量,它必须能提供市场中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在对决策进行价值判断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报告如果有利于交易中的一方判断出该项交易对其有利还是有弊,这样的会计信息就具有信息含量。
假定一个风险中立的潜在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对一个公司投资时,在没有任何信息来源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判断该企业经营状况为好(G)的概率为0.5,经营状况为坏(B)的概率为0.5,这时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看法被称为先验概率。如表5所示。
但是,投资者在接收到企业的会计信息y时,(yg代表好消息,yl代表坏消息)他对于企业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改变,这时的概率称为后验概率,可以表示为P(G|y),P(B|y)。我们可以假定企业经营状况好(G),信号为yg的概率为0.375,依次类推,如表6所示。
假定投资者接收到企业的会计信息为好消息yg,他根据收到的信息去判断企业经营是好还是坏,修正自己最初对企业的看法。根据贝叶斯法则,他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后验概率为:
由此可以认为,由于会计信息的传递,改变了投资者最初对企业的认识。在会计信息为好消息的情况下,投资者较没有任何消息来源前更有把握判断企业是一个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并可能进行投资;反之,当投资者收到的消息为坏消息时,他更有把握判断企业是一个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他可能选择不投资。在表6所述情形下,会计信息明显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它影响了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信念(换言之,就是说会计信息是和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使后验概率区别于先验概率。这也就是将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目标时,相关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原因。同时,当将概率的知识引入会计信息含量分析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会计信息的传递只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不能保证交易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三)契约背景和交易背景下会计信息的属性
会计信息实际上具有两个属性:特定企业性和社会性。会计信息带有鲜明的特定企业性,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是通过一个复杂的系统来传递的,所以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一般不可能雷同。会计信息的社会性是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将某一企业的会计信息纳入由若干企业组成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契约背景下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特定企业性,交易背景下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社会性。笔者分析如下:
假定企业在时点T披露会计信息y,信息使用者通过观察T点披露的信息,去判断管理者在T-T所采取的管理行动是H还是L,这就是管理契约背景下信息的运用;信息使用者同样根据在T点观察到的信息,来决定在时间(T+T)是否进行交易行为,这就是交易背景下信息的运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契约背景下信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而交易背景下信息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未来是否进行交易做出判断。因为在契约背景下是对既定事项的判断,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研究,会计信息的特定企业性更重要,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交易背景下则不然,因为交易尚未发生,参与人有很多选择,会计信息需要纳入市场中去研究,会计信息的社会性更重要。此时,只要是与决策者相关的信息我们认为都是有信息含量的,也就是说在交易背景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加重要。
那么,当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相关性出现矛盾时,是强调更相关还是更可靠的信息呢?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是因为导致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谋取个人或局部利益对会计报表的人为操纵;二是信息取得的困难性。由于会计报告一般需要进行审计,可以说只要审计质量合格,理论上,一般的人为操纵都很难通过审计的鉴证;至于由于信息取得的困难性导致的可靠性差,笔者认为在资本市场中,作为会计报告的使用人一般可以识别由于信息取得困难而导致的计量误差。众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金融工具按照现行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公允价值来源或管理操纵导致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误差,投资者可能因为看穿了这些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因而不在意调整了多少,而在意是否采用了公允价值(邓传洲,《会计研究》,2005)。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点
同一信息,由于披露时点的不同,其所携带的信息含量也会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信息的提前套现,导致了信息含量的缺失
作为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会计信息天然具有一种延时性。如果市场在会计报告公布前套现了会计报告所携带的信息含量,那么会计报告的公布并不能带给使用者任何新的东西,这样的会计报告是毫无信息含量可言的。比如,假定A企业是一家花生油的生产企业,2006年3月花生价格上涨,作为市场理性经济人就会预期到该企业单桶花生油的销售成本上升,那么,2006年6月该企业中期报告披露花生油单位销售成本上涨就不再具有任何信息含量,因为已经被市场提前套现了。
(二)未被提前套现的信息,公布时点不同,也具有不同信息含量
即使会计信息未被其他渠道的信息提前套现,但是时点不同,其信息含量也会有所不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会计报告分期报出。一方面,如果当期报告的信息不属于当期时间范围,就有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将当期实现收入推延到下期或提前确认,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另外一方面,不同时点的信息也确实携带不同的信息含量。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与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例,它们确认收入和成本的时点是不同的,如表7所示,在t=2时期,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收益已经携带了商品售出这一信息,但同一时期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收益却没有携带这一信息含量。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收入的确认应遵循可实现原则,而不是已实现原则,也是为了增加其信息含量。在新准则中,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为了提高其会计信息含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传递其价值增减变化这一信息。
小结
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它的存在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证明了其传递的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当然,会计系统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且,市场是动态的,信息是动态的,影响会计系统信息含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文中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兴强,章永奎.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为保证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自身运作效率,防止舞弊行为而实施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1.会计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一是因会计人员操作不当,会导致控制问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输入错误的信息,将会导致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的一系列错误。因此,因数据输入不当造成的问题成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挑战。二是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由于计算机的高性能,会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责任高度集中。如果系统中资料遭到人为破坏或是系统故障造成的程序控制失效,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风险成为内部控制的另一个主要挑战。三是由于数据集中进行处理,可能会出现职责合并现象。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后,可能出于管理成本考虑,使某些本属不相容职务的工作由一个人完成,这增加了对会计信息非法修改的可能性,无疑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会计信息存储介质改变带来的挑战。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全都记录在纸介质上,并装订成册,装订人在封口处签名,修改起来比较困难。但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条件下,所有会计电算化的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的,通过对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资料的打印,从而形成企业所需要的会计数据。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容易遭到人为的修改,且不会留有较明显的痕迹,从而导致会计数据严重失真。
3.电子计算机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计算机网络发展在带给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诸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开放的网络环境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性,这将会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绝大部分仅仅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日常的会计工作,如记账、转账等等,而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和分析还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普及,以应对以上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强化会计电算化的运行控制,切实防范各类风险
运行控制通常又称作应用控制,是指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运用过程中,为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对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在电算化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或者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改正的内部控制制度。它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含义不言而喻,就是指在会计数据的输入过程中,为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而实施的内部控制。输入控制的方法有:
(1)人员控制。这要求企业应当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录入工作,严格要求会计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采用口令或者密码登陆系统加以强化,并对每一个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人员建立详细的上机日志,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
(2)数据有效性检验。它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应建立会计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的输入过程中发生错误。
2.处理控制。处理控制就是指在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其进行内部控制。处理方法有:
(1)处理流程控制。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固定的一套流程,会计工作也不例外,所有的会计业务就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需要经过一道道供需处理才能最终成为有用的东西。通过上述的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流程的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数据修改控制。数据修改控制的含义是指当会计数据出错需要进行修改时,应对修改的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防止在修改操作过程中人为的随意修改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果发现会计信息有误,不得已需要进行修改时,应由专人进行负责,不允许私自进行修改。而且,在修改时,要严格控制,做到不能在原来的会计凭证上修改,应当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现,做到修改有痕迹。通过这两项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少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舞弊现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会计信息的输出过程以及后期对会计信息的储存与保管进行控制,防止会计信息因意外或者人为破坏造成丢失或者损坏。输出控制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在输出会计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会计数据立即进行检查,查看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数据是否准确,如有不正确的信息,及时通过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二次处理;当核对的会计数据完全正确时,应对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妥善保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派遣专人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如果采用传统的纸质介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应当将这些纸质的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专门的保险箱或者档案箱归纳,并做好防火、防潮、防盗等准备。如果采用磁性介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应当对磁性介质进行特殊防护。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做好网络环境的防毒措施,定期对公司的电脑进行杀毒,对病毒数据库进行升级。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大量经典著作中看到有关信用文化的轨迹。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谈得上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信用体系。
我国一部很古老的著作《易经》中已经阐述了有关信用的思想,把它作为修身、齐家、治平之理,作为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
《管子》一书认为人性“好利”,统治者应当根据人们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来制定法律,实施赏罚。初步得出了通过法律来统一人们的言行,迫使人们遵守信用的结论。
《老子》一书认为生产的发展、进步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社会纷争四起,许多人产生了无止境的贪欲,人们不讲信用。要杜绝这些,主张让民众明白“祸莫大于知不足”的道理,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
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在其《论语》中对信用作出了深刻的伦理道德分析。他认为人应当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为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要求,要讲信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笃信好学”、“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另一位大思想家墨子认为:人们之间如果不互相尊重对方的所有权,就会互为盗贼,互相攻乱。为了防止这种弊病的发生,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彼此互相尊重,讲信用,彼此才能都得到好处。
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了“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一著名思想。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诚”。“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的法则;“思诚”则是人们应该做的事,是人道。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信用观,“诚”就是“信”。做人的极至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大思想家苟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人性既然是恶的,如果对其要求不加以限制,就会引起社会的混乱,人与人之间就无信用可言,必须采取刑罚的手段并配合礼义教化这种措施来维持社会秩序。
《四书》之一《大学》提出了人们修身最根本的方法,那就是“慎独”。君子应当时刻进行内心反省,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
西汉大思想家董仲舒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成为官方的正统哲学,在伦理道德和信用方面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这种主张,强调重义轻利。
汉代思想家杨雄认为“人性”善恶混,人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关键在于向哪个方向发展自己,后天行为在人性中具有决定作用。人们是否讲信用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去实现的。
人与人之间是否讲信用,这涉及到人性的改造问题。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的变化有决定性作用,人习恶为恶,习善为善,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性。
宋代程朱理学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人们之间讲信用是天理,人应当重义轻利,不应当重利,反对人欲。这种思想与现代信用关系的建立是矛盾的。现代信用关系强调的是义利并重,在良好的信用气氛中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宋代思想家陈亮的“王霸并用,义利双行”的观点对于构建现代信用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信用应当为现实服务,没有超越于功利的信用。
讲信用的社会往往是法制、道德比较健全、社会比较稳定的社会。清代大思想家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
认为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人心风俗。他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不同的观点,“亡国”即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民族和文化的沦丧。同时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重要思想,这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发扬光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当承认讲信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二、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完善我国会计信用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其后果将是很可怕的。比如一个公司只从经营技术的角度出发,为了增加利润,只追求所谓合理性和效率的话,这样的公司会变成什么样呢?不用说那就会在公司内酿成一种只要能赚钱就行的坏风气,其结果是在公司内就会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包括企业造假等。如果企业造假这种不正当行为哪怕只有一点儿,但听之任之,公司的道德风气将会马上败坏下去。而在这样充满着堕落气氛的组织里,正直的会计人员也会失去认真工作的意义。最终,公司的会计诚信无从谈起,企业的真正业绩也会随着恶化下去。
企业造假、会计诚信丧失,这些表象后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正是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有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应当说我们并不缺乏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比技术更重要。规则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来选择的,它是不断博弈和交易的结果。规则中存在一个规则正义的问题。规则正义又分为规则形式正义和规则实质正义。前者一般是指规则的程序正义,即其执行程序是合理的;后者是指其包含的内容是正义的。在我们现实的会计活动中经常会存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要善于把握规则正义的变化,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所用。比如我们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经常修订就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出现矛盾,为了尽量减少企业造假空间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但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许多人,包括许多干部、领导、企业家们对规则的态度是很随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了红灯绕道走,各种不按规则办事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各种财经制度、会计法规的漠视使我们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谁按规则办事谁吃亏,谁违法乱纪谁获利,结果是假帐泛滥成灾,会计出现了诚信危机。甚至还有不少人去想办法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则,社会遵守规则的戒本太高。
会计诚信就是会计讲规则,遵守规则,尊重规则,合理运用规则。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改变规则,修正规则。对于规则,我们还需要努力学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会计诚信的收益明显大于企业造假的收益,或者说企业造假的成本远高于会计诚信的成本,会计诚实守信才能成为一种自觉习惯。
现在会计界正在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大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信用问题已经是我们经济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阻碍了我们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人怀疑重义轻利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讲信用的人有时反而吃亏,不讲信用的人反而讨便宜,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中华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在20世纪的不断式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全面发展,2l世纪我们必须在反省自身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和我国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生活中的信用问题,在学术上、在日常生活中、在法制与道德教育等方面,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将来的中国不仅是强大的经济中国,也是繁荣昌盛的文化中国,更是讲信用,守信用的道德中国。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信用体系,必须坚持两个标准:一是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信用的要求要比计划经济体制下更高,也应当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会计信用。“欲海横流方显信用光辉”,会计信用之所以为信用,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会计个体内在的自觉自律,讲究的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了真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我国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应当以敬信、守信、乐信为基础,以公正、合理、律己、守纪、为他人着想为基本规范,在义利统一、公私兼顾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会计信用责任感与自觉意识,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信用资源与伦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