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分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4 10:10: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药学分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药学分析论文

第1篇

分别收集了四川、陕西、重庆等产地的决明CassiaobtusifoliaL.原植物和种子,以及广西、成都中医药大学苗圃的小决明CassiatoraL.原植物和种子。药用植物和药材均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卢先明教授鉴定。

2方法与结果

2.1原植物鉴定

2.1.1决明

CassiaobtusifoliaL.一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1~2m。偶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2~4对,在下面两小叶之间的叶轴上有针刺状暗红色腺体;小叶倒卵形,长1.5~6.5cm,宽0.8~3cm,先端圆形有小突尖。花成对腋生;小花梗长1~2.3cm;萼片5,分离;花瓣5,黄色,倒卵形,长约12mm,具短爪;发育雄蕊7。荚果条形,长15~24cm。种子多数,菱状方形,淡褐色或绿棕色,有光泽,两侧面各有一条线形的浅色斜凹纹。花期7~9月,果期9~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生于村边、路旁、山坡等地。

2.1.2小决明

CassiatoraL.与决明形态相似,不同点为:植株较小,臭味较浓。下面两对小叶间各有一个腺体;小花梗,果实均较短;种子较小,两侧各有一条宽广的浅黄绿色带。分布于中国台湾、广西、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野生或半野生。生于村边、路旁、荒地等土壤肥沃处。

2.2药材性状鉴别

2.2.1决明

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长3~7mm,宽2~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一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一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灰白色半透明,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中间有多处弯曲。气微,味微苦。

2.2.2小决明

呈短圆柱形,较小,长3~5mm,宽2~3mm,表皮棱线两侧各有一片宽广的浅黄绿色带。子叶呈“S”形折曲并重叠,中间无弯曲。

2.3显微鉴别

2.3.1组织鉴别

决明:最外为厚的角质层,表皮为一列栅状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在细胞1/2和下1/3处各有一条光辉带;其下为一列支持细胞,略扁状厚,相邻两细胞间有大的细胞间隙;内方为6~8列营养层薄壁细胞,越向内越狭长,内含酸钙簇晶,直径7~14μm;最内一列种皮细胞排列整齐,长方形;胚乳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含糊粉粒。子叶为单面叶,上下表皮均为一列排列较整齐的细胞,且上表皮细胞较下表皮细胞大;栅栏组织为两层圆柱状细胞,靠近上表皮的一层细胞较下层细胞长;海绵组织细胞椭圆形,靠近栅栏组织部分细胞呈类圆形,排列较为整齐,可见细胞骤小聚集成簇现象。见图1~2。

小决明: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为15~23μm,部分支持细胞呈葫芦形,营养层细胞5~6列。见图2~4。

2.3.2粉末鉴别决明:粉末黄棕色。①角质层碎片透明,表面可见波状弯曲的网状花纹。②栅状细胞侧壁不均匀加厚,表面观细胞多角型,壁厚。③支持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表面观多角形,并可见上下两层同心圆。④草酸钙簇晶散在,或存在于子叶、种皮薄壁细胞中,直径7~14μm。⑤胚乳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含糊粉粒。见图5。

小决明:粉末绿棕色。①角质层碎片较少,表面观可见多角形网状花纹。②部分支持细胞表面观不见两层同心圆,内为一不规则类圆形胞腔。③草酸钙簇晶较多且大,直径15~23μm。见图6。

3讨论

决明和小决明药材在性状和显微结构上大体相似,但仍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表1决明和小决明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对比(略)

在收集的商品药材中,决明和小决明的种子常常混杂在一起,其中小决明的种子仅占很小的比例,二者性状相似,因而易混淆,鉴别二者最重要的依据是种子棱线两侧为条形凹纹还是宽带。

本文首次发现了决明子子叶细胞中的海面组织有细胞骤小聚集成簇的现象,且在决明的种子中排列较为规则、多见,而在小决明中则较少见,是否可以将此作为二者区分的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决明和小决明在显微结构上大体相似,都有角质层、栅状细胞层、支持细胞层、营养层、胚乳及子叶。子叶为单面叶,叶中有两层栅栏细胞等,但在其形状大小、数量上仍存在着差异,可以利用这些显微特征来鉴别,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草酸钙簇晶和支持细胞。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8.

第2篇

优化授课内容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设计必须是“药学特色”的分析化学,即:既要符合分析化学自身的基本内涵,又要突出药学专业的特点。因此,在教材内容和授课选材上,必须合理地、有选择的删减与药学专业联系比较少的纯化学理论以及在药学领域应用较少的内容,选取在药学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的方法和技术,将药学学科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巧妙渗透到分析化学教学中,并不断更新、充实分析化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提高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杜刚锋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47306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详细讲解决定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部分,略讲在药学分析中应用比较少的重量分析法及沉淀分析法,适当增大在新药研发、药品鉴定、临床检验等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仪器分析方面的内容比重,如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实验课内容的选取也要结合药学专业特点,除了选择能代表分析化学学科特点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外,还应选择《药典》中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经典案例,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如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氧化还原滴定)、饮用水pH值得测定(电位法)、磺胺嘧啶的含量测定(永停滴定法)、维生素B12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这些实验内容的设定,既能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药物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加深对与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手段的理解、掌握。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及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分析化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网络、动画、多媒体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查找学习资料,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抽象的问题转换为生动形象的图形、文字、动画、视频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理解起来更形象、更直观,既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地、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既可弥补传统的教材、挂图及实物模型携带不方便的不足,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液相色谱法时,通过播放Flas演示,学生既可明了色谱仪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又可以清楚观察到液相色谱分析过程的产生,再结合教师的适当的讲解,必然加深学生对该法分离机制的理解。

3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大多数高校普及使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但传统的板书仍然有着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完全替代的优势。例如在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跟着教师的书写记笔记,板书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讲授与讨论,在线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

第3篇

在过去,医院药师往往被看作是“幕后英雄”,因为药师很少与病人直接接触。他们默默地工作,为医院准备各类药品或者为医生调配某些临时使用的药剂,一句话,药师的任务就是调剂和供药。

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药学的兴起,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医院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3个时期。①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②以药学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时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监护时期。临床药学的3个主要内容是: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作为药师,其中心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药师参与临床,将使药师直接与病人建立联系,直接参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这是药师职能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意味着药师要承担起对病人治疗全过程用药的监护责任。药师的药学监护与医生的治疗监护、护士的护理监护共同组成了全方位的“病人监护”过程(即药物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药学美学)。事实上多数问题不在于药物本身,而是开处方、配药或给药过程中的不当引起的。因此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于药害之忧(药学伦理学的要求,着重强调药师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负责,而不是纯粹的商品关系。药学伦理教育内容,义务教育、责任心教育、保密教育、法制教育)。另外,随着人们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PC应运而生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了[1]。

1PC的定义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也有称为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1987年由美国的Hepler和Strand提出PC,很快得到世界许多国家学者一致认可,在1988年新德里世界药学大会加以明确并特别作了推荐。

1987年,Hepler在“药学正经历着第三次浪潮”报告中提出,在未来20a中,药师应该在整个卫生保健体系中表明自己在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别应该表明由于药师的参与可以减少整个服务费用,如缩短住院期和减少其他昂贵的服务等。1990年Hpler等提出了PC定义:“PC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这些结果包括①治愈疾病;②消除或减轻症状;③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④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PC是卫生保健的必要部分,应当与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但是,提供PC的目的是药师的工作要直接面向病人,药师直接对病人负责,以保证PC的质量。PC药师与病人的基本关系是:病人把自己托付给药师,药师接受委托并承担责任。PC的基本目标、过程和相互关系存在于所有的医疗机构中”。

对PC的统一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3]。这一定义把医院药学的全部活动建立在以病人监护为中心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身心健康为目标,药师要承担起监督、执行、保护病人用药安全、有效的社会责任(社会药学的要求,社会药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药学问题,研究社会因素与药学系统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交叉学科。社会药学的内容1药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2药学系统内部的社会关系3药学工作者在药学系统中的作用4社会用药的特点、规律及其所带来社会问题)。

2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2.1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2.2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

2.3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保健。

2.4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2.5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

根据药学监护的上述内容,医院药师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他们不仅仅是调制药品,而是要与医生、护士一起直接面向病人,参与治疗,指导用药,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3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

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药学监护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监护。概括起来,药师在药学监护实践中的主要职责是:

3.1与医生一起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明确治疗目标,为这一目标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PC不仅涉及药物治疗(实际提供药品),而且涉及每个病人的药物治疗决策。不光决定是否用药,而且判断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药物治疗监测和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情报和咨询服务。药师必须综合、分析信息,根据与其他服务人员交谈所获得的信息、病人情况、疾病类型和医生提出的治疗观点拿出用药方案。

3.2综合管理所有的PC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药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供应及药物使用评价。对医生、护士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3.3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根据病人的疾病种类、性质、发病时间、以往用药史、有无药物过敏等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药师提供PC的具体任务是发现、防止和解决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证、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4]。

3.4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采用通用量表和特殊量表,健康问卷和健康效用测量方法,健康效用指数等,对病人生活质量作出客观和主观的评价[5]。

4医院药师在PC中的地位

4.1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

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4.2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

PC要求打破药学内部的分工,如“普通药师”、“临床药师”、“供应药师”、“药房药师”和“制剂药师”。要求所有药师承担为病人保健的职责,认为药学部全体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6]。(与国际接轨监管药师将从卫生系统分离,专门从事药品的检验和有关药品法规的检查与执法)

5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药学监护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从实践情况看,效果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

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增加了药师的收入。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有些医院虽然也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但仍停留在实验室或信息资料收集阶段,至于药学监护工作则处于宣传时期。但是,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普遍,某些基层医院不合格处方高达60%以上,问题十分严重。药学监护是21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药学监护的社会需求将日益增加,可以预见,药学监护必将在我国逐步开展并形成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6我国实施PC的障碍[4~6]

6.1观念上的障碍

6.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这一重大转变药师难以适应,特别是目前药物治疗决策是由医生制定的,药师不必承担责任。实施PC,药师授权参与用药决策,负责监控给药过程,观测病人用药反应并实行必要调整,追踪药物使用的最后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药师传统工作是面对药物,一下改为面对有感情的病人,本身也得到施展专业才能,树立崭新职业形象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6.1.2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

6.1.3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现在评价药物治疗结果的指标只是一些观测到的数据,例如,对癌症病人使用抗癌药物时,以病人生命延长多少年为评价治疗好坏的指标。但是,在抗癌药物发生药理作用的背后,病人因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遭受多少痛苦(生存质量恶化)并未考虑在内。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

6.1.4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实施PC,药师应关心照顾各种医疗机构中病人的药物治疗,不光是对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而是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甚至对已出院的病人也应负有关心的责任。

6.1.5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

6.2药学资源方面障碍

6.2.1时间不足目前我国药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常规的药物供应上,即使是与临床接触最多的药房药师,也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参加会议、查阅病历、提供药物咨询、开展药物监测、建议调整和监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工作上,另外,药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在给药后24h内看完所有病人的病历及时发现用药方面的问题。

6.2.2人员编制限制我国医院的药剂人员编制大多低于国家规定的8%,这样原本人手就少,更无力进行费时费力的PC工作了。另外在有限的人员中,缺少提供PC必备的临床知识、交际能力、工作热情、自信心和业务素质。目前主要是药剂科主任和骨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养人才,积极组织力量,克服困难,稳步开展PC工作。

6.2.3工作场所有限PC工作,登记病人病历,向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收集用药信息等活动都需要在治疗病人现场,这就必须在各病区都要设有PC药师的工作场所。

6.2.4技术条件有限虽然许多自动化的医疗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启用,但严格地讲,还没有完全适合开展PC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供使用,此外,目前,医院的经济状况普遍无条件引进昂贵的新技术设备。

6.2.5劳动报酬得不到补偿和回报药师向病人提供PC付出了比常规工作更多精力和时间,但这种付出往往得不到经济上的补偿和回报,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药师工作积极性和医院的投资无法收回,难保此项工作的长久坚持下去。

6.3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

现有的医疗体系高度分工,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医疗分属不同部门,药剂科也将药师分为制剂、调剂、临床,各司其责,互不相干,而PC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必须改变这种分工。

6.4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

6.4.1医疗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既往病史、病程记录、治疗单等),但药师往往不易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开展PC工作要解决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简述电脑无纸化管理及局域网加以实现)。

6.4.2药师缺乏编写医疗文件的经验药师应当为每位病人建立正规的药历,详细记录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时间等)和用药前后化验的结果(疗效与反应等),但药师一般缺乏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

6.5法规方面障碍

医院药师的传统任务主要是,采购供应药品和收方发药,药师只能在法规许可条件下,开展职权范围内的业务活动(如药品管理法、医院药剂科管理条例)。推行PC业务必须制定《药师法》和在有关法规中增加相应条文(简单介绍国外有关法规如医院药师拿出用药方案错误使病人残废要负法律责任,把药师的职责、任务,地位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PC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宣传阶段,没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能为医生、病人接受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药物应当产生的结果,以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即考察开展PC的真正价值,药师应当参与制订临床药物治疗标准,明确规定合理用药适应证、剂量和应该达到的治疗效果。

6.6行政领导方面障碍

开展业务活动必然会增加基础设施,人员、场所、仪器设备、活动经费的投入,PC的开展增大医院财力投入,且无法收回。当然随着法规、制度等的出台,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开展PC绝不是药师或药剂科人员单枪匹马能完成的,必须是:药师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整体配合,首要的关键是药师下临床要取得医护人员的理解和认同。医生的传统观念认为,他们才是治疗结果的主要责任者,药师经常提出给药医嘱或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可能会引起医生的反感和抵触,这样医生可能是反对药师直接干预病人治疗的最大阻力。另外,护士也会对药师出现在治疗现场不适应。一个单位临床药学开展成功的,这方面障碍会大为减少。但如果一个医院的领导能充分肯定药师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责任,重视PC活动,对医院其它医务人员改变观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一点必须指出,药师开展PC并不是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不了解这一点就免不了会与医护人员发生职权范围的争执。

7PC势在必行[1,4]

PC在我国虽还处于宣传介绍阶段,实施的难度很大,虽然目前尚无实施的条件,但PC已得到药学界和医院药学人员的普遍关注。理由(1)开展PC的客观条件逐渐形成,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对健康保健特别是对用药的要求上升到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的高度,因此开展PC的客观条件逐渐形成;(2)医院传统供药模式改变;我国制药工业的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医院制剂将会逐渐减少、萎缩;加之医院药剂科现代化管理,根本改变医院传统供药模式;(3)电脑的使用,药剂人员剩余。因此,如果我们不思改革进取,固步自封,“下岗”的命运将会落到传统的药师头上,人们需要PC,PC也是医院药学人员的下一步出路。我们应当从更新自己的观念做起,正确宣传PC,理解PC,自觉主动加强自身学习,适应PC,为在我国施行PC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努力营造让PC逐渐深入人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8未来医院药学的展望

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PC。许多药学领域的领导者已经接受了PC的概念,并且正在计划和实施使药房从单纯的调配功能向临床专业的转化[7]。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单剂量作业、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因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9]。

参考文献

高世嘉.药学发展的新阶段——药师监护.中国药学杂志,1995,30(2):97

唐镜波.药学监护的发展与策略.中国药房,1995,6(1):7

张新萍,郭海平,杨智敏.药学监护与临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10):469

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9):393

胡晋红,蔡溱.美国的药学服务.中国药房,1998,9(6):283~285

唐镜波.药品管供用的监督指导一体化.中国药房,1998,9(5):198~201

杨樟卫,张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和药物经济学.药学实践杂志,1998,16(1):5~9

第4篇

【关键词】消水散;药效学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treatmentmechanismofXiaoshuipowderontuberculouspleurisy.MethodsToobservetheeffectsofXiaoshuipowderonpromotingextinctionoftuberculouspleuralfluidofMusmusculusalbuswiththeadministrationrouteoflavage,counteractingChronichyperplasticinflammation,andintheirweightofthymusglandandspleenofmouse,aswellasthelevelofserumalhemolysin.ResultsXiaoshuipowdercouldpromoteextinctionoftuberculouspleuralfluidandcounteractChronichyperplasticinflammationandreinforceimmunefunction.ConclusionXiaoshuipowdercanspeeduptheextinctionoffluidandresistinflammatoryandreinforceimmunefunction.

Keywords:Xiaoshuipowder;Pharmacodynamics

消水散是在老中医经验方(生黄芪、丹参、枸杞子、百部等)的基础上加减并经现代工艺研制而成的散剂,具有利水消肿、养阴健脾的功效,用于结核性胸水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阐明该药的治疗机理,笔者按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南[1]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现报道如下。

1器材

1.1药物消水散(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每毫升相当于含有生药1.5g)、呋噻米注射液(泗水希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7021),玉屏风颗粒(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50902),琼脂(青岛海洋化工厂,批号031104),XS-225A电子天平(瑞士Precisa公司生产),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用我院传代的标准人型结核菌株H37Rv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培养3周,刮取菌落,用电子秤称重量。研磨匀浆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每毫升含菌量0.03mg的悬液备用。

1.2仪器UA-2100型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DZKW-C型恒温水浴(黄晔市卸甲电器厂),DL-5-B型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3动物昆明系小鼠(由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鲁动质字D20040923)。实验动物购入后在实验室条件下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在大鼠右侧腹股沟内侧备皮、消毒,卡介苗(BCG)悬液0.1ml(0.06mg)皮内注射。BCG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S20013038。

2方法

2.1动物模型的制备

健康小鼠100只,体重20~23g,雄雌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均分为5组,其中3组灌胃不同剂量的消水散,0.2ml/10g,1次/d,连续7d。对照组、呋噻米组同时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实验第8天实验前1h,给呋噻米组动物灌服呋噻米。小鼠于接种BCG后5周作胸腔穿刺术。先胸部备皮,用地西泮注射液0.3ml/只肌肉注射,5min后以5号针头从右侧肋弓角顶点紧贴剑突侧缘作胸腔穿刺,约进针0.5cm后注入结核分枝杆菌悬液1ml,第2天以顺利抽出胸腔积液为模型建立成功。实验时将各组动物用苦味酸标记、称重。胸腔内注入后第2,5,10,15,20天处死小鼠。每只大鼠肌肉注射地西泮溶液0.4ml后,剪开腹部皮肤,腹主动脉放血至死。然后用剪刀从剑突处沿胸骨剪开皮肤和胸骨,暴露双侧胸腔。观察胸腔积液在胸内的分布收集、记录胸腔积液量。注射后每隔2h用电子天平称量动物体重1次并记录,连续4次。

2.2消水散抗慢性增生性炎症实验[2,3]取健康小鼠100只,体重20~23g,雄雌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灌喂生理盐水、不同剂量的消水散以及玉屏风颗粒,0.2m1/10g,1次/d,连续13d。实验第1天动物均右侧腋窝皮下注射2%琼脂0.5ml/只。实验第14天,将动物脱颈椎处死,仔细剖取皮下琼脂块,用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称量其湿重。

2.3消水散对幼鼠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2,3]健康小鼠100只,体重13~15g,雄雌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不同剂量的消水散以及玉屏风颗粒,0.2ml/10g,1次/d,连续7d。实验第8天,将动物脱颈椎处死,仔细剖取动物胸腺、脾脏,置入Bounis中固定24h,仔细剔除附着的结缔组织,分析天平称重,计算胸腺、脾脏重量系数(mg/10g组织)。

2.4消水散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2,3]健康小鼠100只,体重13~15g,雄雌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不同剂量的消水散以及玉屏风颗粒,0.2ml/10g,1次/d,连续7

实验第1天动物均腹腔注射5%鸡红细胞液0.2ml/只刺激动物免疫。实验第8天,摘取动物眼球取血(不加抗凝剂),离心3000r/min,10min;所得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100倍;取稀释血清lml,加入5%鸡红细胞液0.5ml,10%补体0.5ml,混匀;在37℃水浴温育30min,0℃冰水终止反应。将上述液体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于分光光度计540nm处测定吸光度(OD值),以OD值大小反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高低。

2.5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ASS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结果

3.1消水散促进结核性胸水消退情况结果见表1。胸腔镜和胸膜活检的病理发现50%~80%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其胸膜有典型的结核结节,提示结核分枝杆菌直接侵袭胸膜引起胸膜炎症并产生胸腔积液[4],这成为胸腔内注入结核分枝杆菌以建立结核性胸膜炎的动物模型的依据。本研究采用减毒活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注入大鼠的胸腔内,试图建立结核性胸膜炎并发胸腔积液的实验性动物模型,再给小鼠分别灌胃消水散、盐水及呋噻米后,以观察其对胸水消退的程度。实验结果显示,消水散3种剂量均可加速结核性胸水的消退(P<0.05);其中以小剂量的消水散效应稍微优于其它两种剂量。表1消水散促进结核性胸水消退实验结果(略)

3.2消水散抗慢性增生性炎症情况结果见表2。3种剂量的消水散均具有一定的抗慢性炎症作用;小剂量的消水散抗炎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该实验与上述实验均未呈现消水散的量-效关系,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不清,可能与中药方药具有最适治疗剂量有关。表2消水散抗慢性增生性炎症实验结果(略)

3.3消水散对幼鼠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结果见表3。在有关免疫功能实验中,可以观察到连续给动物灌服消水散,可以增加幼小动物胸腺、脾脏的重量系数;在增加胸腺重量系数方面,大、中剂量的消水散与对照组比较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增加脾脏重量系数方面,3种剂量的消水散有一定作用趋势;这表明消水散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表3消水散对幼鼠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略)

3.4消水散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见表4。血清溶血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消水散可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中剂量消水散作用更加显著,意味其具有体液免疫增强功能。表4消水散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影响实验结果(略)

4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回升趋势,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结核性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病,是结核分支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高敏状态的机体胸膜所引起的胸膜炎症,可同时伴有或无明显的肺部结核病灶[5]。迟发性超敏反应在结核性胸膜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机体免疫力低,变态反应不很强时,可发生干性胸膜炎;若机体免疫力高,变态反应很强时,则可发生渗出性胸膜炎,产生胸腔积液,即结核性胸水,量多少不等,为浆液性、浆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少数为血性。大多数结核性胸水在积极的抗结核治疗及胸腔穿刺抽液下,疗程内可完全吸收治愈,但仍有许多病人会出现胸水吸收慢、吸收不彻底,乃至病情迁延不愈,最后导致胸膜肥厚、胸廓塌陷,给病人带来痛苦。

结核性胸膜炎在中医则属“饮证”范畴,名曰“悬饮”,多由中焦阳虚,不能温阳化水,以致水饮内停,水气凌心射肺而致[6]。消水散系由生黄芪、丹参、云苓、泽泻、车前子、猪苓等中药组成的方药,具有利水渗湿、补益气血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结核性胸水具有显著疗效。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根据该方药的功效主治,从动物实验角度观察该方药的有关药效学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消水散具有良好的加速结核性胸水消退、一定的抗慢性炎症作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M].1994:60.

[2]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9.

[3]王树荣.中药药理实验[M].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57.

[4]李嫣红,谢灿茂.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373,376.

第5篇

世贸组织注意到一些国家规定的投资措施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以及跨国投资的开展,因而通过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以规范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分为两类,即对国际直接投资间接适用的原则和对国际直接投资直接适用的原则。

对国际直接投资间接适用的世贸组织协议包括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国际直接投资直接适用的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TRIM[,s]首先要求将世贸组织的两项基本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适用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其次,规定了其禁止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包括:(1)当地成分要求:外资企业必须购用东道国当地一定的产品作为投入;(2)进出口平衡要求:将外资企业的进口限定在该企业出口量或出口值的一定比例内;(3)进口用汇要求:外资企业进行生产所需的进口被限制在属于该企业流入外汇的一定数量内;(4)国内销售要求:限制外资企业的出口,即其产品必须要有一部分在东道国销售。

由上可知,当地成分要求是世贸组织禁止的第一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那么,当地成分要求究竟会对国内产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哪些影响呢?本文拟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二、基本模型

本节讨论在没有当地成分要求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利润函数和东道国的效用函数。

假定存在2个国家,H代表发展中国家,F代表发达国家,同时生产2种产品;X产品代表中间产品,Z产品代表最终产品,生产X产品只需不熟练劳动,而生产Z产品需要中间产品X和熟练劳动;单位不熟练劳动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为w[,h]、在发达国家为w[,f],单位熟练劳动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为t[,h]、在发达国家为t[,f]。

H国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市场结构不完善,X产品和Z产品的生产都由垄断厂商生产,换言之,是上游垄断和下游垄断的市场结构。生产单位的Z产品需要单位的X产品和单位的熟练劳动L。

F国生产力水平较高,X产品的生产是完全竞争生产,即其价格为发达国家生产X产品的边际成本——单位不熟练劳动的价格;而Z产品的生产是垄断市场结构,但生产单位的Z产品只需n(0<n<1)单位的X产品和m(0<m<1)单位的熟练劳动。

在没有直接投资之前,H国内生产最终产品Z满足国内需求,国内需求曲线为:

P(q)=a-bq(1)

生产Z产品的生产厂商必须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Z在H国的生产必须满足:

Max[P(q)q-kq-t[,h]q](2)

其中,k为单位X产品的价格,q为厂商生产Z产品的数量。

根据一阶条件公式,得到:

a-k-t[,h]

q=───────(3)

2b

由于q=x,因此,根据式(3),将k作为x的函数解出,得到:

k=a-2bx-t[,h](4)

同中间产品X需求函数相关联的边际收益是:

MR=a-t[,h]-4bx(5)

令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我们有:

a-t[,h]-4bx=w[,h](6)

因此得到:

a-t[,h]-w[,h]

x=────────(7)

4b

由于q=x,因此,最终产品的总产出为:

a-t[,h]-w[,h]

q=───────(8)

4b

相应地,确定Z产品的价格为:

3a-t[,h]-w[,h]

P[,Z]=───────────(9)

4

中间产品X的相应价格为:

a-t[,h]+w[,h]

P[,X]=──────────(10)

2

发达国家F国内的生产状况,如同发展中国家H国一样可以确定,假定发达国家F国内对最终产品Z的需求为:

P(q)=A-Bq(11)

其中F国的中间产品价格为:

P[,x]=w[,f](12)

因此,F国内Z产品的需求量为:

A-nw[,f]-mt[,f]

q=─────────────(13)

2B

相应地,其价格为:

A-nw[,f]-mt[,f]

P[,z]=───────────(14)

2

假如F国的跨国公司决定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向H国进行直接投资,现设定如下前提:(1)跨国公司和H国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的垄断均衡是库尔诺均衡;(2)H国在国内的Z产品的产出的q[,1],跨国公司在H国的产出为q[,2];(3)生产要素(劳动力)不可自由流动,换言之,跨国公司在H国的生产必须使用H国的熟练劳动力;(4)中间产品X可以从国外进口,或者当地生产,

a-t[,h]+w[,h]

当w[,f]=─────────,

2

且没有当地成分要求的条件下,F国全部的中间产品将从国外进口;(5)不考虑跨国公司在H国投资的固定成本。根据上述条件,H国和跨国公司如要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

Max[P(q[,1]+q[,2])q[,1]-kq[,1]-t[,h]q[,1]](15)

Max[P(q[,1]+q[,2])q[,2]-nw[,f]q[,2]-mt[,h]q[,2]](16)

相应地得到:

a-2k-(2-m)t[,h]+nw[,f]

q[,1]=─────────────(17)

3b

a+(1-2m)t[,h]-2nw[,f]+k

q[,2]=───────────────(18)

3b

此时,q[,1]=x,因此得到:

a-3bx-(2-m)t[,h]+nw[,f]

k=────────────────(19)

2

可以发现,中间产品X的边际收益为:

a-(2-m)t[,h]+wn[,f]-6bx

MR=────────────────(20)

2

由于边际收益必须等于边际成本,因此,最终确定的X产品的产量为:

a-(2-m)t[,h]+nw[,f]-2w[,h]

x=──────────────────(21)

6b

假定跨国公司的效用函数为从H国获得的净利润,即利润减去H国征收的税收(设H国的所得税税率为T),在没有当地成分要求的情况下,其效用函数的值为:

(1-T)[a+k+(1-2m)t[,h]-2nw[,f]][2]

U[,M]=────────────────────(22)

9b

假定H国政府的效用函数由最终产品的利润、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跨国公司征收的税收和消费者剩余等四项要素之和构成,我们得到在没有当地成分要求的情况下,政府的效用函数值为:

UG=H[,Z]+V[,X]+TII[,f]+CS(23)

其中,H[,Z]代表H国生产Z产品的利润,V[,x]代表X产品的价值,TII[,f]代表从跨国公司征收的税收,CS代表消费者剩余。具体地用代数式表示:

[a-2k-(2-m)t[,h]+nw[,f]][2]

H[,Z]=─────────────────(24)

9b

[a-(2-m)t[,h]+nw[,f]-2w[,h]][2]

V[,X]=────────────────────(25)

24b

T[a+k+(1-2m)t[,h]-2nw[,f]][2]

TII[,t]=───────────────────(26)

9b

[2a-k-nw[,f]-(1+m)t[,h]][2]

CS=──────────────────(27)

18b

三、当地成分要求下的模型

假定H国政府规定当地成分要求,即限制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规定中间产品必须有λ的份额从当地购买。于是,跨国公司的成本函数变为:

附图

四、基本模型与当地成分要求模型的比较

(一)U[,M]和U[,MLCR]的比较

比较U[,M]和U[,MLCR]可以发现,1-T,a,b,t[,h]等都相同,不同点在于,在U[,MLCR]中,相对U[,M]有2nλ(w[,f]-k),而根据我们的事先假定,w[,f]<k,因此,我们得到:

附图

基于上述(45)式相同的原因,(47)式的值必然大于0。因此,随着当地成分要求的提高,H国政府从中间产品中获得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四)TII[,fLCR]和TII[,f]的比较

附图

(52)式数值正负的关键取决于T、a的值。由此可以判断,发展中国家的当地成分要求,使得政府在牺牲消费者剩余的同时,从国内中间产品和国内最终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增加,但总的福利水平却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

附图

显然,(56)式的值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在当地成分要求的条件下,随着H国内对国外企业税收的提高、中间产品的价格提高和国内非熟练劳动力的价格提高,其国内的总效用值下降。

五、结论和启示

(一)对东道国的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东道国通过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定,企图达到促进当地技术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积累当地资本等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消费者福利水平下降的危险。具体而言:

1.促进东道国技术的提高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生产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如果东道国采取当地成分要求的限制,跨国公司将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其资源配置,结果东道国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管理能力将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直接投资,关键在于通过直接投资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而利润回报是建立在它们雄厚的技术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增加,这将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特别是中间产业的技术水平。

2.扩大劳动力就业。东道国通过当地成分要求,使相关产品的生产扩大,从而有利于增加东道国的就业;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自身能吸引当地的劳动力就业,而且能通过相关产品(上游产业)的生产扩张增加东道国的就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在促进东道国就业增加的同时,还能提高东道国就业人口的素质;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先进销售技能,能快速提高东道国相应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销售水平。

3.国内消费者福利水平下降。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最佳度量方式,因为它测度的是如要消费者放弃他对某种商品的全部消费而必须补偿给他的那个货币量。上文的公式推导、比较已经显示,东道国的当地成分要求将导致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通过线性需求方程式对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进行度量的,如果通过非线性积分方式加以衡量,结果也将是一样的。

(二)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1.阻碍跨国公司实现市场内部化目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之一,是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实现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不仅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节省成本,有利于其产品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东道国规定当地成分要求,迫使跨国公司在生产的过程中减少使用其内部生产的产品,必然影响跨国公司实现市场内部化的目标,最终减少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生产产品的利润回报。

2.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经验的积累。分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国际分工的实现建立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优势各异的基础之上,而专业化生产是分工的必然结果。由于东道国实行当地成分要求,意味着中间产品的生产在东道国内部进行,这样,跨国公司就有可能专职生产最终产品,专业化生产最终产品的经验将进一步积累,从而有利于跨国公司进一步提高生产利润。

(三)对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总体影响

从总体上看,当地成分要求有利于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却使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下降。其下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少了跨国投资。如果跨国公司完全遵循东道国的当地成分要求,跨国公司投资的额度将大幅度减少。这一方面导源于当地成分要求减少了中间产品的投资,另一方面导源于当地成分要求使跨国公司难以实现市场内部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因而对东道国投资的意愿难以实现。

2.影响了资源配置。根据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合理配置。而国际贸易的产生导源于各国发挥了其相应的比较优势或资源优势。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导源于跨国公司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等三个条件的满足状况。而当地成分要求使市场产生扭曲,不能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合理的配置,将最终影响世界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降低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从而降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因此,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禁止东道国采取当地成分要求的措施,必将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ao,C.C.andE.S.H.Yu(1993),ContentProtection,UrbanUnemploymentandWelfare,CanadianJournalof

Economics26,481-492.

[2]CliveJie,A-JoenArthur,AndersenRenéBelderbos(1998),LocalContentRequirement,VerticalCooperation,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

NIBOR/RM/98/01.

第6篇

摘 要:本文运用抽样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在理论上,分别采用引言-方法-结论-讨论的模式及Swale的语步-步骤模式分析了英文摘要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非本民族语言人把引言语步当作英文摘要的必要部分,而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把引言和结论语步当作必要部分。

关键词:体裁结构;语轮; 语步

1. 引言

人们通常将“体裁”这一概念与文学和修辞学联系起来。但随着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扩大,“体裁”这一术语已进入语篇分析领域。“体裁”被认为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出现在特定的职业或学术社团范围的交际事件(Bhatia,1993:13-16)。因此,在建构语篇时,应充分了解其体裁特点并遵循这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以便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作为学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应短小精悍,能够客观准确地描述科学研究,使科研人员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并向同行展示研究成果。但针对摘要语篇的分析却比较有限。鉴于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抽样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方面的不同,旨在使读者了解较为规范的英文摘要的特征并在今后的学术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

2.研究方法

2.1 语料收集

考虑到学术论文语篇结构的一致程度受到学科领域的限制(Gnutzmann & Oldenburg,1991),本文并没有选择多种学科的英文摘要,而是从语言学领域选择了相关材料。因为先前的学者对语言学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非常有限,使之成为被忽略的领域。此外,作者对语言学领域的内容较为熟悉,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其语篇结构,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为进行此项研究,本文随机抽取了八十篇英文摘要,其中有 40篇由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撰写的发表在一些知名国际期刊的英文摘要,另外40篇是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来源于中文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育》、《山东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研究》等等。

2.2 研究步骤

本文旨在探索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因此,论文分析也紧紧围绕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这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运用广泛接受的引言-方法-结论-讨论的模式来确定所研究语料所使用的语轮种类及数量。其次,用Swale的语轮-语步模式来具体分析其微观结构。仔细核实所讨论的英文摘要采用语轮和语步的数目,以及各自所起的作用。最后,对于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体裁结构

3.1.1 宏观结构

根据研究结果,语料中英文摘要的宏观结构与广泛接受的引言-方法-结论-讨论模式有显著的偏差。研究表明,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只用一或两个语步,这两种情况各占一半;而英语本民族语言人会用两到四个语步,分别占到50%,40% 和 10%。为了对比不同作者在英文摘要中语步使用的差异,将语料中语步的使用进一步细化,字母I代表引言语步;M代表方法语步; R 代表结论语步;D代表讨论语步。那么IMR就代表了引言-方法-结论这一模式,以此类推。对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来说,引言和结论语步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步顺序上,通常也遵照引言-方法-结论-讨论这一顺序,只有10%的情况将方法和结论语步顺序颠倒。然而,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倾向于使用更加简便单一的语步,且只有引言语步是不可或缺的。

造成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差异。就篇幅长短来看,英语本民族语言人的摘要大概在100到200词之间;而中国学者的摘要只用50到150词。在有限的篇幅内,不同作者会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摘要中的内容,导致四个语步并没有完全出现。二是母语的影响。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倾向于直接把源语言(在本文中为汉语)翻译成目标语(在本文中为英语)。因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直译必然导致体裁结构上的偏差。

3.1.2 微观结构

语步决定了语篇的宏观结构,而语步是由不同步骤构成的。不同语步的使用实现了不同的交际目的,也决定了语篇的微观结构。引言语步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具体的步骤主要包括概括主题、陈述目的、阐明中心议题、回顾相关概念、揭示研究本质以及解释研究重要性。英语非本民族语言人会用1或2个步骤,而英语本民族语言人会用最多3个步骤。概括主题和陈述目的是最常用的步骤内容,体现了摘要需要重点突出,能使读者快速了解作者文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以判断是否阅读。与引言语步相比,方法语步的步骤构成非常简单,包括介绍分析方法、解释研究本质、描述研究设计以及描述语料。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仅用了介绍分析方法这一个步骤,且出现频率较低,只有10%。相形之下,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更加重视方法语步,有70%的文章包含这个部分。并且在方法语步的实现上使用了更多的步骤,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本质及研究设计等等。结论语步则是拥有最为简单的结构,仅由说明主要研究成果这一个步骤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将这一语步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出现频率为100%,而非本民族语言人却不太重视这一语步,使之出现频率较低,仅为40%。讨论语步在本研究英文摘要里出现频率很低,只有10%的英语本民族语言人运用了该语步,且只用了分析研究结果这一步骤进行实现。而英语非本民族语言人没有使用这一语步。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揭示了语轮使用的频率及其实现语步的特点。本研究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接受研究成果,同时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Askehave,I. and Swales,J.M. Genre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A Problem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1 (22):195-212.

[2] Barton,E.,Dickson,B.,& Kinloch,V. Discourse Research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Genre Analysis [J]. Word,1999,50 (3):375-386.

第7篇

1.1基于CCI实验设计优化液相色谱条件裸蒴曼生草本,作为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消肿利尿、至带消食、解毒排脓之作用。可用于肝虚久咳、劳伤咳嗽、小便淋痛、水肿、带下病,是我国传统中药且为我国特有植物,外用于跌打损伤。何达海等人证实其主要成分为木脂素类化合物,但目前有效化合物尚未被证实。故对优化其分析色谱条件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敏等人以实验设计的方法,优化了裸蒴甲醇提取物的液相色谱条件。完成了该析因实验以及CCI实验设计,优化了其最终色谱条件为5.0%~9.8%,5.8min。9.8%~99.6%,20min,柱温为80℃,进样为3μL。即在该条件下得到174色谱峰,即平均分离度为1.35[3]。该研究用于裸蒴和白苞裸蒴中有效活性成分分离检测效果良好。

1.2芒苞草化学成分的UPLC———MS分析芒苞草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高宝莼研究员首次建立的第一个新科,是中国的特有科植物,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II级),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孤立的类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该成果代表了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为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肖世基等人对芒苞草进行UPLC———MS分析,通过相应色谱峰的质谱解析并参考文献报道,从该植物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推测出5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绿原酸、奎宁酸、异鼠李素-3-O-(3"-6"-二-O-E-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3"-6"-二-O-E-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松柏苷。由UPLC的PDA色谱图可知前4个化合物均为该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它们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4]。

1.3硝苯地平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硝苯地平(NIF)是第一代钙拮抗剂,广泛用于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7]。石墨烯(GR)是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新型纳米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电催化和电子转移性能,能够极大降低被测物的过电势。广西民族大学的廖苏琦等人研制了用Nafion与乙醇分散石墨烯的化学修饰电极以测定NIF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0.1mol•L-1的NH4Cl-NH3缓冲溶液中(pH值为9.0),硝苯地平在裸电极于-1.037V处有一个不明显的还原峰,与NIF在修饰电极上于-0.937V处有一个明显的还原峰,峰电位正移100mV,灵敏度增大约15倍。说明石墨烯修饰电极对硝苯地平有很好的催化和增敏作用。且NIF在电极上的电极过程是完全不可逆的。定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4.0×10-6~1.0×10-4mol•L-1,相关系数为0.991,检测限为4.0×10-6mol•L-1,说明此修饰电极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出优良的重现性[8]。实验证明,此修饰电极具有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实际样品测定。

1.4盐酸氯丙嗪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盐酸氯丙嗪(CPZ)是一种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增强睡眠、麻醉、镇静等多种药用功能。石墨烯(GR)是具有平面二维结构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催化和电子转移性能;能够极大降低被测物的过电势。为此,广西民族大学的彭欢等人研究了盐酸氯丙嗪(CPZ)在用Nafion分散石墨烯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实验表明该电极反应为一具有吸附作用的不可逆过程。用该方法对片剂中CPZ含量测定,回收率在95%~110%之间,结果令人满意[9]。实验也证明,此修饰电极具有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医药片剂的检测及实际生产控制。

1.5一个氨基剑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多糖由于拥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降糖降脂等众多生物活性,因而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广西大学的张雪红等人以抽取纤维后的废弃剑麻渣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和脱蛋白法,得到剑麻粗多糖CSP(手性固定相)。粗多糖CSP经DEAE-Celluose纤维素柱色谱脱色分离、SephacryS-300HR凝胶柱多次催化纯化后得到一个精制的剑麻多糖SP3,其纯度为99.4%,平均分子量约为16700Da。由单糖组成分析可知,SP3由Rha、GalA、Gal、Mam、Glc和Xy1以1.7∶1.0∶1.1∶0.1∶0.2∶0.1的摩尔比组成。通过多糖部分水解、氧化、降解和甲基化对剑麻多糖SP3分析,还进行了结构鉴定[10],其中发现部分半乳糖残基的0-2位上的羟基被甲氨基取代,该研究期望能在生物学、医药学、生命科学、分析分离科学中得到应用。

2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1液液选择分配萃取法从栀子中分离制备栀子苷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螗,是茜草科植物栀子果实。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作用,在中医临床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栀子苷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有效成分,分子式为C17H24O10,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为提高栀子苷的食品保健作用和药效,广西大学的周敏等人通过选择性分配萃取原则建立了一种简便而有效提取制备栀子苷的新方法。即将栀子粗提物用聚合物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乙二醇(PEG)和聚丙烯酰胺(PAM)水溶液和有机溶剂进行分配萃取分离富集栀子苷,并对栀子苷在两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栀子粗提取物分别溶在0.5%CMC水溶液、5.0%的PEG-6000水溶液和2.0%PAM水溶液中,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普通的正相萃取,有机相栀子苷含量为65.4%、59.8%和62.3%,而将栀子粗提物溶于正丁醇中,用上述聚合物水溶液反相萃取,有机相中栀子苷含量分别为85.0%、82.3%、87.1%。此结果表明聚合物对栀子苷的分配具有选择性[2]。

2.2苯酚-硫酸法测定低碳食疗植物藤茶多糖含量研究藤茶有作为保健食品和药用的双重功能,其味甘淡,性凉,且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淡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缓解酒精等功效。长期饮用对廯癞、黄疸型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痈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有治疗作用。不仅如此其还有护肤养颜作用。藤茶富含蛇葡萄素、二氢杨梅素、膳食纤维、多糖及钙、镁、铁等微量元素。而有些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压、降血糖、镇痛、抗辐射作用。为此,遵义师范学院的张世仙等人采用苯酚-硫酸法,建立了简单可靠测定藤茶中多糖含量的有效方法,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560nm、在10~40μg•mL-1范围内吸光度与被测物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葡萄糖汁、藤茶中多糖含量为5.6%。故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藤茶中多糖含量简便、快速、准确,为藤茶的大力开发和综合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第8篇

[关键词]德育;学生;教育者

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1]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514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2.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张伟建,檀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仪器分析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多媒体仿真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医药、化工、生物工程、食品保健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之应运而产生了各种分析仪器,仪器分析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卫生检验、医学检验、新药开发、食品保健、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仪器分析》已成为高等院校许多专业教学中一门必修基础课。本人几年来皆从事医学检验、药学专业的仪器分析教学,现将一些心得体会归纳整理出来,以期同行商榷与指导。

一、根据不同专业,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本科学生基础好,时间充裕,要求理论基础扎实。而专科生入学时的基础要差一点,在理解接受能力方面和安排的课程学习时间方面都不如本科,侧重点也不同。在大专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就行原则,避免过多的纯理论灌输,教学重点应围绕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基本原理结论的应用来进行,让学生对结论的适用对象、应用条件、应用范围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就可以了。

另外,仪器分析中有许多种分析方法,每种分析方法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不同,在对这些方法的教学时,不同的专业侧重点应不同。

二、精心组织好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一个优化了的教学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合理表达,另一方面是精美的教学内容组织,两者相得益彰。对于前者,人们很重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归纳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课前回顾与课终小结、对照比较、启发式提问、讲授与讨论结合等。而对于后者,研究见报道的却很少。在这里,笔者主要是从另一个角度——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上进行探讨。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尝试发现,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组织内容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但在仪器分析教学中通用并且教学效果较好的,还是按人们的普遍思维规律(即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来组织教学内容效果最好。按这种思路组织的教学内容符合人们的普遍思维模式,易于为大多数人接受,因而教学效果好,很值得提倡。

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

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课前对课件的精心准备是很重要的。在制作课件时,为确保课件的质量,我们一定要坚持如下原则:每张幻灯片中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文字叙述尽量少而精,凡是能用图表代替的宜尽量用图表表示,幻灯片使用的颜色不宜太多。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教学内容安排,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内容的主题性是否明确,每个问题要从哪些方面讲才讲得清楚,内容之间逻辑关系是否强,上课时如何表达,等等。主题性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学得明白,易抓住重点,学生学习的信心自然增强,学习激情也就自然高涨。内容之间逻辑性强,便于老师课堂表达的流畅性和确保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能避免学生因思维的跳跃而引起的迷惑,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时出于教学的需要,还可借助flash技术制作一些小动画,或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资源,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此外,要上好一节多媒体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锤炼,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声音要抑扬顿挫,不要始终高音,学生会听得很累,也不要一味的低音,后面的学生可能听不清楚;不能照着幻灯片念而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现一张新幻灯片时,应稍作停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浏览,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步起来,等等。这些是一些细节,但细节中饱含着教学规律,只有遵循教学规律,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好多媒体的作用。

四、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教学手段

因为仪器设备昂贵及每次实验耗材开销大,目前许多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仪器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匮乏,这必然给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增大了难度。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两难的状况呢?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把仿真教学手段引入仪器分析教学中是当前最经济和最有实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值得借鉴和推广。

当然,利用计算机进行仪器操作模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计算机水平高的可进行这方面软件开发,很有市场前景。对大多数计算机水平低的,可借助别人的科研成果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国外有许多公司或机构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值得借鉴和利用。如ChemSW软件公司推出了ChemicalTrainingSeries教学辅助课件:给出了化学电池结构,模拟了电化学操作过程,以及电子流向,使得高深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了。

笔者在教学中曾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分析化学系开发的SimulationofUV-Vis.Photometer课件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教学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

五、重视实验操作,同时也要重视操作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长期的实践证明,仪器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往往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六十是因为操作者不正确的实验准备、不规范的基本操作引起的,而并非一定是仪器操作不当引起。因此,仪器分析既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然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特别是基础操作的规范性训练。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重视操作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干得明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操作训练才能使学生感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例如,在学习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时,除了帮助学生对朗伯比尔定律有透彻的理解外,还要讲清楚每步操作的目的和意义。如对测样品前的“开盖调零,闭盖调百”操作,就要讲明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对仪器进行校正。可就势提问“为什么这么操作起到校正仪器的目的呢?”让同学们讨论,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再作解释。另外,老师还要讲清楚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关系,测样品浓度时为什么要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作为入射光波长等。经过这样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才会融会贯通,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才能准确、牢靠。

总之,仪器分析内容丰富,涉及的仪器分析方法较多,而安排的教学课时量偏少,如何在这样偏少的教学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我们的努力探索与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2000]2号附件.来源:教育部文件颁布日期:2000-1-1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