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16:1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医院 科研经费 核算 管理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改进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相关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科研经费的列支范围,以及单位在科研活动中所承担的管理责任,这也对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提出了全新要求。但目前很多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此方面工作仍缺少足够的关注,经费使用随意,经费资源管理混乱,项目支出核算困难。针对此现状,不断完善并创新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已成为医院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够细化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核算设置了科教项目收入和科教项目支出,科教项目结转(余),待冲基金,科教项目收入、支出和结转(余)均未设置明细账。虽然说“待冲基金”这一设置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经费的支出,但对实际发生中的其他科研业务费包括文献检索费、查新费、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研究成果评审专家费、费、协作费等均没有明细科目,导致课题决算时收入支出归集不清晰,对其支出的合理性无法做出明确的评价,也无法发现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无违规现象,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二)科研经费账目支出不全面
只是核算了购领固定资产、卫生材料、药品及会议费、差旅费、版面费等部分支出,没有将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人员工资和奖金及临时工工资等计入科研成本,导致科研项目成本偏低。
(三)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比较大
目前医院相关会计制度中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没有详尽的规定,从而造成即便是同一地区的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也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例如一些医院除将能源耗材、培训、水电、设备、印刷以及协作等所需支出列入到科研经费列支之外,还将餐费、甚至礼品等费用也一并列支其中。此外医院不同的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根据自我需要单独购置仪器设备、试剂、卫生材料等,没有考虑医院是否已拥有相同仪器设备和材料,造成经费的浪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存在超标、超范围使用现象。发放科研劳务费、专家评审费手续不严,签领单上无本人签字,由科教部门经办人员代领。科研奖励费的支出占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比例过高,奖励经费按照下拨经费和自筹配套资金的一定比例发放,但很多用于奖励国家级论文的版面费,真正用于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奖励却并不多。
(四)经费拨付不及时、配套不到位
在经费实际下达的过程中,拨付普遍存在延迟的现象,往往由医院先行垫付资金,导致项目由于缺少资金而进程缓慢。另外,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自筹配套资金不属于“科研项目收支”范畴,而是直接记入“医疗业务成本”,但配套资金应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和临床科室混合领用物资,仓库领用单上未注明是哪个科研项目,而是直接标注科教部门领用,财务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该笔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五)各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不够
科研工作主要由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全权管理,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研开展、评审以及科研经费的相关日常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医院的财务部门应当和科研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强化沟通、监督,确保科研经费列支、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错误,加以更正。
(六)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
目前很多医院并没有高效的经费管理办法,其管理工作的不足包括管理权限模糊、经费使用随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奖惩机制、监管力度不足、预算有待进一步细化等。因此要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能,在政府出台新制度的同时,医院需要积极探求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科教项目支出”科目
结合医院实际,在该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及低易品”、“药品”、“日常经费”四个明细科目。另外,还可按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名称设置辅助账,分别列支项目的收与支,实行双辅助明细核算。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的情况,单位配套资金使用的核算,建议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下设置“科研配套”的明细,按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名称设置辅助。这样对每个课题费用支出花在什么地方,目前进度如何便可一目了然,财务人员对于每笔科研经费的支出就会有一定的了解。科研项目支出的细化核算,能更好地了解项目的收支情况,有利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对其使用的合理性也可做出相应的判断。
(二)对科研经费采用全成本核算
将科研费用分为直接科研成本和期间成本,在核算过程中,直接成本凭报销单据直接列支在科教项目支出的各个明细科目下。但期间成本却需要财务人员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加以归集分配,根据科研项目或课题的性质设置分配的比率和方法,对科研所用的房屋、仪器设备、水、电、等进行分摊。此外科研经费还应当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一个新的项目立项后,科教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共同商议编制经费预算,对各项支出做出大致的配比,财务部门根据收支情况对其预算进行审核,共同完成预算。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要切实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把经费管好用好。严格审批制度,经费支出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科教部门、分管院领导签字,由财务进行审核后方能列支。内审部门要经常对差旅费、招待费、人员劳务费、专家指导费等进行不定期地审计,进一步查缺补漏,规范管理。财务部门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根据实际发生数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科研经费收支平衡,不出现赤字。
(四)构建报销管理制度
首先需明确经费的列支范围、审批权限,并制定规范的报销流程。涉及到医院科研工作的设备、试剂、科研材料等采购支出,需要严格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开展。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财务与科教部门、项目实施部门共同商议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其次要定期实施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六)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在科研活动中如果需要购入某种设备、仪器、材料等某类资产时,首先上报,并需要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分析购入此类资产的必要性,确定需要采购后,登入到医院固资明细表中。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各类资产的跟踪管理,防止资产闲置或重复购置。医院应当将科研购置的设备、材料同正常经费所购置的设备采取同样的制度进行管理,开展采购、调拨、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并鼓励科研工作者可利用科研经费结余来采购。此外,除设备、材料等有形资产外,很多无形资产也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为提高经费管理效能,需要将无形资产也纳入到经费核算及管理的体系中。包括对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转让。
(七)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应当在科研活动中,强化信息沟通,当科研立项后,财务部门就与科研部门一同协作,监督科研预算是否合理,并提出完善建议。当科研项目需要支出费用时,需要由科研管理及财务部门的审核批准以后,才能列支。
(八)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提高管理水平,医院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全面的经费管理平台。或将科研经费纳入到现有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中,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首先通过信息平台生成经费预算,在正式立项前,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将科研的基本信息以及科研预算的相关信息输入到信息平台上,生成经费预算计划表。之后将预算上交,通过对预算以及项目的分析审核,确定是否正式立项。确定立项后,将预算发给医院的财务部,由财务部根据预算计划建立专项经费账户,以及相关科目。如果所要开展的科研项目包含多项子项目,那么预算也要相应的建立各子项目预算,以及汇总预算,在实施各子项目经费管理的同时,做好同步汇总经费管理。此外很多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多,包括多个子项目,导致存在混乱,甚至出现不明确自己所属子项目经费预算的情况。对此,信息平台可建立经费查询功能,相关人员能够通过这一模块明确预算编制以及当前的执行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超支,实现经费的实时监控。同时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经费的绩效考核。针对不同子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预算编制,制定预算考核目标,并细化到项目的各科研者身上,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核算及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之后分别从会计科目设置、经费账目支出、经费拨付、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分析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细化科教项目支出科目、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报销、绩效考评机制,从强化沟通协作以及构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与管理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小君.从财务角度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4,(10):55-57.
[2]陈翠华.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的核算与管理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3,(6):189.
[3]杨燕军.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和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1,(5):45-46.
[4]郑大喜.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科研经费的核算与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2,(5):65-67.
关键词:整形外科 科研管理 持续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整形外科医院逐渐形成设有普通整形外科、现代整形美容外科以及十余个特色中心的专科医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10年来,医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计委等重点课题100多项。医院注重医疗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在以出生缺陷疾病研究、创伤畸形修复研究为重点的、结合三维数字化技术及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参与、跨学科交汇的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体系做出了较大贡献,对提高整形外科医院科研水平,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完善医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整形外科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与其他外科学科相比,由于专科的特性,整形外科科学研究显得明显不足。现在以2010-2014年期间的课题中标情况、情况、科技成果获奖以及专利授权情况(所有数据都有中标通知、中奖通知和页为依据)为模本,来了解医院整体科研实力。如何更好地保持整形外科专科特色,把握医院科研发展的未来趋势,值得科研管理部门深思和探讨。
一、医院科研产出情况分析
2010-2014年科研基金中标情况分析。从表1可以得出:整形外科医院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分别承担课题10项、11项、19项、26项、22项;对应的资助金额也从2010年的498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1122万元,相对增长率达到125%。即从整体上讲,整形外科医院各年的中标课题数和资助金额呈平稳增长态势。
2014年的资助金额数相对上年增长速度最快,然而,课题中标数却比2013年有所减少。课题中标数由2010年的10项,逐年增长,最高是2013年,达到了26项。
但从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来讲,2010年到2014年期间,平均资助金额在19-51万之间。由于2014年整形外科医院中标卫计委公益行业专项课题1项,且资助金额达到672万元,致使全年资助金额和平均每个项目的资助金额在历年中最高。
2010-2014中标课题来源及其经费情况。整形外科医院中标课题的主要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医科院、省部委(教育部、人事部)的课题。具体见表2所示。从2010-2014期间中标课题来源的整体情况来看,整形外科医院在此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医科院项目的中标课题数总体差不多;各类来源的项目资助金额总体上北京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主力,且呈较稳态势;项目资助金额最少的是省部委的课题。医科院课题的中标数和资助金额数在近三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其他来源的课题中标数与资助金额表现不稳定。
2010-2014年课题投中标分析-以国家自然基金为例。因为北京市科委、卫生局、各省部委、医科院的课题都是限额申报,只有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自然基金是自由申请,故而,以国家自然基金为例较能全面反映整形外科医院申请项目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整形外科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投中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投标数上升趋势明显。另外,除2011年的中标数从2010年的5项降到了3项以外,在2012-2014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中标数呈现相对平稳趋势。中标率分别为0.28、O.14、O.21、0.22、0.13。作为国家级科研经费重要渠道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因其支持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成为医院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鼓励的项目之一[1]。
2010-2014年情况。在医学领域,科技论文的发表是衡量医院科研水平的重要
标志[2],因此,分析情况也能体现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状况,具体情况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以核心期刊和被SCI收录的论文为主, 总数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为272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也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为77篇,以2014年为最高,达到90篇。
2010-2014年科技成果与专利情况。科研成果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从事与各科学技术
领域,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有计划的活动时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技术水平或实际应用价值的成功结果[3],专利和成果都是检验科技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4],2010-2014年整形外科医院的科技成果与专利的情况详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期间,只有1项科技成果奖,专利50项,数量不多,这两个方面是医院科研工作中非常薄弱的地方,需要重点加以关注,亟待加强推动。
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2010-2014年科研产出分析,可以看出整形外科医院科研产出基本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科技成果申请工作呈现“休眠”期。如何在紧紧围绕整形外科这个专科特色,继续保持科研产出数量稳中有升,实现科技成果“零突破”呢?医学科技进步是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提高医疗质量,是形成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主要途径[5]。而在管理上究竟还需要做哪些举措来带动和改进?
(一)专科特色下的科研状况及管理
重医疗,轻科研。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为临床医生,均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造成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时间上的矛盾[6],再加上医院重视医疗质量效率指标和业务收入,科研意识薄弱[7],缺乏科研的自觉性,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再者,整形外科不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疾病领域之内,经过多年研究积累,若想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只能在出生缺陷疾病、创伤畸形修复等方面结合现在新兴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有时,临床医生在创新点上难以把握,隧难有科研产出产生。虽然每年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申报,但中标率却始终难尽人意[8],致使科研工作陷入恶性循环,科研产出数量有限,日久对科研工作就失去了信心。
科研管理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科研管理承担着对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的责任,科研管理能力体现在制定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落实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科研交流等过程[9]。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现况,在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之外,还定期聘请资深专家以讲座、研讨、一对一指导等形式进行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学等方面的辅导,帮助科研人员提高撰写申请书的质量,促进相关科研人员的合作与沟通,从而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注重对科研骨干实行分层次使用,各司其职,各尽其长[10]。如鼓励科研骨干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各类科学基金项目,引导他们在SCI收录期刊和“中华”系列杂志发表文章。对35周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则积极引导他们申报各类青年基金,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水平,促进科研人才逐渐成长。我们将继续落实医院现有政策和制度,大力推行科研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管理质量,引入PDCA循环,对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科研项目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高质量地顺利完成 [11.12],力争使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二)加大科研条件和奖励投入,搭建科研基础平台
为进一步调动医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对于中标的院外基金项目予以5%的奖励,而对国家自然基金的奖励提高到10%,并给予50%的基金配套;对发表的论文论著、授权专利,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再者,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人员、设备、经费和环境等多因素支持的复杂性智力劳动,没有经费支持的科学研究可谓步履维艰、寸步难行[13]。医院依托院外基金项目配套经费,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中心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动物室改建,搭建科研基础平台,使研究中心基本能满足医院的研究需要。持续增加院所基金项目投入,尤其着重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为医院做好科研人才储备。巩固和发展院所专科特色优势,为支持更多成熟的科研设想和项目,拿出更高水平的项目向院外基金任务竞标,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人才的快速成长
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的主导思想,通过“优青计划”将一批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立志献身医院建设的优秀青年人才送到国外学习,医院每年资助12万/人,归国后,再通过“ 优青接力计划”以10万/项,资助科研项目,使他们加速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医院每年给予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学术交流经费(副教授0.8万元/年,教授1万元/年),鼓励他们以整形外科龙头地位的超前思维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同时鼓励中青年专家走上国际讲台,向国内外同行展示医院技术创新理念和方法,顺便扩大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并且,还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医院院讲学,举办学术讲座或座谈,使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四)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控,实现科技成果“零突破”
根据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课题中标后,随即进入立项管理,课题负责人全权负责项目研究所有事宜,按任务书计划开始研究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将与之相关的课题负责人职责、事务性工作程序、原始记录本下发给他们,并对他们进行在研项目事务性工作培训。同时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督查力度,通过督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助项目组顺利实施项目,并及时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做好科研成果的储备[14]。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要提醒课题负责人对技术类、能够形成产业化的成果,要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对于基础研究类、不能成产业化的成果,可发表文章[15]。对完成较好的科研项目,则重点加以关注,引导他们按照科技成果申报要求做好科研产出的积累和推广应用,为科技成果申报打下基础。争取实现科技成果的“零突破”。
总之,针对整形外科医院的专科特色,科研管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上传下达”简单被动的局面,在管理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为科研人员提供尽可能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为推动整形外科医院的科研工作顺利向前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秀芬,吕长胜,王春梅,王存敏.院所基金对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科研发展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49-250.
[2] 刘光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现状分析.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3] 梁敏乐观主义者.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1.
[4] 黄毓文,柳青,吴少林,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4):225-227.
[5] 惠文,张晓琨,张旭,等.“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管理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3):293-295.
[6] 李琦,沈佚葳,刘福全.三级医院在研院级课题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N].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
[7] 刘淑芸.基层医院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3):170-171.
[8]. 张旭,李钰铭, 徐静,等.实施精细化科研管理 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2):239-240.
[9] 林海,周逸兴,周建云,等.创新科研人员的管理提升研究型医院水平[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4,7(2):95-97.
[10] 陆雁,邓艳,黄利华.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科研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5):481-483.
[11] 李琳,肖诚.细化科研项目管理助推医院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4):438-440.
[12] 叶斌,王晓稼,吴国萍.PDCA循环在医院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4):60-63.
[13] 郑庄,安字,冯丹妹,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1):11-13.
(一)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多为校、院、所,设校级科技管理处以及二级学院、所科研秘书。存在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管理层面大、头绪繁多等问题。同时,二级院、所科研秘书缺少管理权限,框在被动接受任务,存在没有自,主动性差等问题,仍是“办事员”“传达室”,因此就谈不上服务意识创新,也就不能发挥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共享平台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虽然现阶段有些数据库,但在使用的初级阶段也存在信息不全、数据库之间信息不共享、反复填写信息等情况。信息化程度不高不仅会加大管理人员对相关科研信息搜集统计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直接影响科研人员项目申报过程中对市场导向的判断,对相关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衡量以及科研课题的竞争性和中标率。
(三)科研管理环节松懈,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响起,各高校的科研力量迅速膨大,出重拳在项目申请环节上,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科研人员又局限在专业领域、兴趣范围等,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导向,导致成果转化率低、产出投入比低,有些出现科研项目重复甚至是侵权。但由于无论科研管理部门还是科研人员,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管理人员本身的流动性导致全责不明或无暇监管,导致高校科研项目头重脚轻,拖期项目普遍存在却没有一定措施。不能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初衷,影响学校科研声誉及项目的资助力度。
(四)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不齐,缺乏培养重视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本科学历也有硕士学历,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而且身兼数职。在校院两级多重管理的模式中,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地位稍显尴尬。“重使用,轻培养”,工作量和责任下放,开会交流、学习培训机会由校级管理人员参与。原本就没有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导致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工作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很多高校的院级科研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或为合同秘书,不稳定性很大,会因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而流动性大。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学化管理体制,强化服务意识
要创新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有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果。明确分工,确定好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院所主管领导、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科研项目负责人各自职责,责权明晰,工作方能有序开展。管理人员服务过程中,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结合国家政策、市场导向,在项目申报前做足功课,传达到位,《指南》解读准确,申报书规范填写的审核,提醒大家申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邀请本单位参加全国评审的专家介绍各类项目审定标准和要求等手段,这些有助于科研人员准确选题,提高项目资助率。
(二)建设基础数据库,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
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实时有效的科研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丰富起来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向科研人员提供,并做到及时更新及信息的延续有效。现阶段各类别项目申报基本实现网络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及验收。但仍需要在各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方面加大突破,这样,不仅能避免相类似项目重复申报,还能节约科技资源及资金。
(三)健全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和编入档案的全过程监管。此外,还应加强经费核算,建立科研责任制,建立项目评价综合性指标体系,抓住项目进展中主要环节,确保项目保质按期顺利完成。科研管理的目的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通过对众多关系的协调、服务、整合与制度化,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活动开展的气候和舞台,促成科研精品的产出。为此目的,科研管理人员更要全方位多角度学习,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中后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设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对在职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强素质能力的培训,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沟通能力、管理手段等;多角度学习能力,包括国家政策的学习、学科发展现状、趋势、不同学科之间关系的学习等。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工作特点与规律,提出更好的对策。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目的,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科技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三、结语
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作者简介:谭德荣(1963-),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高松(196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6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9-01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1,2]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3]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4]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5]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四、结束语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形式和论文选题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把好选题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并根据以往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经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思考,给出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可采用的几种模式。这些论文模式符合各专业领域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德龙.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
[2]林超,赵海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选题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1.1实验技术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专业教师力量不断充实,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仪器数量快速增加,但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实验工程技术力量不足,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学校的全面建设。队伍规模偏小是实验技术力量发挥不足的重要原因。以2013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为准,国内重点高校(九校联盟)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均不足10%。笔者曾对国内外5所知名大学做过调研,这5所大学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在15%~22%之间,平均18%,具体见表1。可见,一流大学普遍重视技术人员的规模配置,以确保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国内高校在编制核算、岗位设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弱化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规模,从根本上削弱了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的发展和实验技能的提升。我校也面临同样问题,编制数不足,同时在岗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中,又有部分人从事管理、科研或其他岗位的工作,并没有真正从事实验和工程类的工作,导致真正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数量实际上更少。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是一个原因,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发挥不足更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优秀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缺少行业领军人物或顶尖人才,使得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技术结构不合理,队伍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调研发现,院(系)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并且有增长趋势,但长期得不到解决。
1.2评价体系不完善,发展目标不明确
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验测试分析和其他技术服务性工作、操作维护仪器设施、落实实验室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正常运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以论文、教学、科研奖励、课题经费等量化数据对教师进行考评,但是这些标准却不适合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反映实验室实际工作状况。许多高校以论文、科研等数据考核实验室人员,偏离了实验室工作实际,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很难获得合理评价,在职称晋升和职级晋升中受到许多限制。在培训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发展目标不清晰。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出国研修的机会比教师少很多,职业幸福感不强。物质条件、工作成就及个人发展等方面与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1.3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管理体制不顺,基本上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涉及到人事、教务、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造成队伍规划不尽合理或者协调和实施困难,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及建设目标。我校现有实验室包括科研基地如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室如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一般科研实验室,以及校级或院级公共服务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实验室构成我校实验室的主体,这些实验室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科研基地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申报、投入、成果和考核管理;教学实验室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改造投入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职责界限不清,缺乏统一协调性,导致许多实验室过程管理缺失,如运行、安全、设备账物、设备效益考核等,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实验室队伍缺乏整体规划、岗位职责不清、管理责任模糊、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2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发展方案探讨
2.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架构
在综合改革视域下,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架构,为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改革和建设打下基础。学校现有实验室分为教学型、公共服务型、科研型3种类型。实体实验室实行注册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可申请成为正式建制的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需具备基本要素,包括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实验场地、规章制度和资质。鼓励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校、院(系)级教学、科研或公共服务类实验中心。实验室有专职实验室主任,如实验室主任由知名教授担任,可设专职实验室执行主任,有实验室安全员、设备管理员,在人员配置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和过程管理。一般来说二级学科及以上可设置实验室。注册的实验室在人员编制、建设投入、维修改造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中得到学校、学院的有效支持。在实验室的归口管理中,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负责各类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实验工程队伍管理、设备及共享管理、实验室信息报送、安全环保监管和日常运行监管等。在实验室管理架构上,实行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学校层面设立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主要院(系)分管领导、实验室专家等组成。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承担校级实验室管理职能。院(系)层面设实验室分管院长和实验室秘书,有管理及发展需要的学院可设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层面有实验室专职人员,实验室主任或执行主任专职专岗,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实验室安全、设备管理、实验技能培育等,由实验室专职人员落实各项实验室任务。
2.2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完善人才准入程序
2.2.1定岗定编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设置应遵循“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统筹规划”的原则,在难以突破现有编制总体规模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设岗促进实验岗位调整。编制制定和岗位设置综合考虑院(系)规模、实验室类型、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体量、仪器设备总量、服务能力和实验室管理等因素。编制数量按院(系)核算,学校提供编制计算方式供参考。院(系)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编制分配,并适当向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公共平台倾斜。岗位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用工的需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发展实际情况,实验室设置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2种岗位类型。固定岗位包括事业编制和派遣用工,享受学校规定的薪酬待遇;流动岗位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聘用的形式聘用,并在学校备案,薪资由用人单位承担。
2.2.2人才准入实验室岗位编制总量和岗位要求明确之后,各院(系)根据需求,进入实验室新进人员引进流程。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引进具有技术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是在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作出特殊贡献、实验技能强、实验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进人标准方面,不同岗位类型对学历、资质和技能的要求有差异,对于特别优秀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在学历学位上可适当放宽。应当改变“唯学历”进人的现状,在设置一定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验技能、操作水准和动手能力等实践能力因素。对于研究型大学,实验室新进人员一般要求硕士和相关专业背景,特别优秀的人员在学历上可适当放宽至本科,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也可以特别考虑。招聘程序中,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选拔原则。一般来说,由学校或院(系)组织笔试和面试,学校相关部门参与招聘过程,实现学校层面的宏观监管。
2.3建立健全以激励为核心的成长发展体系
2.3.1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近年来,我校实施的实验技术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职务聘任办法中,对实验室人员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实际操作中,在“院办校”的管理模式下,各院(系)拥有充分自,竞相提高评审门槛,以至于部分院(系)将实验和工程系列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调整为与专业教师相当。2012年我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员职务聘任办法,其评审条件未能充分反映实验室工作实际,过分强调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晋升意愿。因此,修订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是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健全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晋升体系,我校拟设立实验系列研究员和工程系列研究员职务,评审条件尽可能反映实验工程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实验室工作内容和业绩,强调支撑作用。工作经历上,强调实际从事实验或工程技术工作一定年限以上,正高级职务(研究员)要求5年以上,副高级职务(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要求3年以上。学历上,不再追求高学历,以正高级职务(研究员)为例,一般要求硕士,作出特殊贡献的老教师学历放宽至本科。高水平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鼓励参评人员撰写发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或实验室管理论文。工作成果上,强调在实验教学、仪器操作、技术支撑等工作中取得的研究项目、获奖和成果,不再强调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评审办法修订之初,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意见征集,调研范围包括实验室基层人员、实验室主任、院(系)分管实验室或人事工作的领导等,基层调研为评审办法的修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建议。
2.3.2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7年起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认定工作,岗位等级从十二级至一级逐级上升。随着级别的升高,岗位工资也相应提高。岗位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正高级职务分别对应四级至一级,副高级职务对应七级至五级,中级职务对应十级至八级,初级职务对应十二、十一级。此前,我校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最高到副高级职务,岗位等级认定也相应的最高到五级。因此,要打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的通道,增加研究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岗位的等级晋升条件细则,并进一步细化现有实验或工程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条件。条件细则应能够反映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工作成果、业绩和贡献,体现“业绩能力”和“年功积累”。为了更有效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我校拟设立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荣誉计划,不同级别赋予特定荣誉称号,如“首席高工”、“主任高工”、“主管工程师”等。荣誉称号的设立从精神层面上让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受重视,提升自信心和满足感。除了荣誉称号,学校还需增设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岗位津贴。随着岗位级别的逐级上升,岗位津贴标准亦相应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级别的设立应遵循总量控制和岗位一致原则,以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为主体,优化人员结构比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和学科梯队优化组合,既要保障为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老教师,又要充分调动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需为新的发展留有空间。
2.3.3实验室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人才选拔、培养、考评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实验与工程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创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设计开发新的实验,改进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校已经实施的激励措施包括实验室先进评比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实验室骨干培训,均为每年度实施一次。为了建设稳定的技术队伍,还需增加激励力度和范围。(1)启动实验与工程技术成果奖评选,对于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仪器研制应用、功能开发和技术升级,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进行奖励;(2)设立实验室创新研究项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鼓励实验室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等内容的创新探索;(3)扩大实验室培训范围,增加出国培训交流。创造条件选派人员到国内或国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技术能力。
2.3.4成长发展体系建设
综合前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级别晋升和激励机制三大实施方案,建设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发展体系,见图2。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选拔,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能够向上晋升到研究员岗位;在技术等级晋升中,最高可获得“首席高工”荣誉;在较为全面的激励措施中,实验室人员可充分施展才华,潜心实践操作和技术研究工作。
2.3.5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技术水平提升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能力、表现、业绩,以及教师、学生和用户评价等,不要求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同时参考岗位责任和坐班考勤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发展晋升、薪酬分配、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3结束语
1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
1.1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层次的参差不齐。馆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种多元化的动态形式,知识层次是一种不断深入和扩展的吸收态势。近几年医院图书馆人员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知识背景和知识层次有显著提高,有医学背景的懂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或具有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人员不断充实到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但在今天医学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专业能力仍有短腿现象存在,如生物医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层次渐渐地不能充分地满足医院员工需求,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不足日益凸显出来--医学科学发展快速,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纷繁复杂。医学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2管理观念有待提高 许多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上仍然偏重于现代技术资源和设备、馆内设置等物质资源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损耗偏于轻视,不重视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与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失衡。
1.3实体馆藏与数字化馆藏的失衡 传统馆藏主要以纸质信息资源为主,以手工服务方式提供信息资源,读者可获取信息资源有限。现代医院图书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方式提供管理和服务,极大扩展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领域、范围和空间。但仍有不少医院图书馆由于人员、设备和管理的投入方式不同,最终使得读者获益大小不均,不同程度低阻碍了医护人员在医学科技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医院发展后继能量不足受到制约。
1.4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质量有待提高 医院图书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协调协作机制;同时虽然有些医院图书馆与医学院校之间共享资源,但核心资源由于知识产权、经费问题等共享程度不深或根本没有共享,甚至医学院校各分院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良,信息闭塞的现象。
1.5职业道德的忽视、敬业精神的缺失 医院图书馆在管理中逐步认识到并重视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建设,同时却忽略或缺失了馆员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的指导和建设,缺乏"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信念,使得一些馆员敬业精神淡漠,在服务工作中随心所欲,没有工作目标和工作热情,工作上以自我方便为主,"方便读者"成为纸上谈兵。
2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
2.1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规划
2.1.1"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既包含"以读者为本"又含有"以馆员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2]。重视馆员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馆员处在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增强馆员主人翁意识,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引导馆员产生积极的自主管理意识,产生积极工作效果,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与馆员个人发展相一致的理想工作目标。进而实现图书馆留住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的最终目标--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馆员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
2.1.2建设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网络环境下,具有情报分析能力、生物医学背景、计算机管理知识和图书馆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馆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的知识型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为医院管理者制定政策和方针提供科W依据,为临床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策略,是医院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今天不断前进的信息来源和支撑。我院图书馆近十年在医院的支持下,不断引进具备以上几项相关专业背景人员,逐步拓展专业项目,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便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这样的人才受到临床欢迎。
2.1.3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人是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资源,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和使用是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进而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和计划得到全面、顺利的执行和落实[3]。
2.1.4继续教育,公平竞争 医院图书馆应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根据馆员的兴趣、能力、知识层次和结构,创造机会,不断地持续地加强继续教育,获知本行业最新理论和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造就适合、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医院图书馆制度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精细式的规范化管理。营造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竞争、合理流动"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能力为本"原则,实行规范的岗位聘任制,让每位馆员都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实现岗位目标,强化团队凝聚力,实现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4]。
2.2高效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信息服务能力
2.2.1建立临床专家、学科与专科信息知识库 临床隐性知识大量存在于医务人员中,隐性知识是医疗机构最具价值的知识形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临床工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建立信息知识库,将每个临床人员的专业、学历、毕业院校、工作简历、著作、论文、获奖情况、课题研究、技术专长、工作成绩等基本信息和工作体会与经验,各学科与专科的检查、治疗和会诊等规范和制度、学科或专科状态、科室学术活动、新技术新项目等收纳整理,建立内部知识管理交流平台,方便员工便捷查询共享,提升医院员工内在软实力,提高医院凝聚力[5]。
2.2.2建立特色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点和高峰,重点学科及带头人一般站在其专业领域制高点,其信息需求的要求和获取能量非常大,建设一种满足学科和专家信息要求的专家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内涵质量丰富的馆藏体系,其创建采用图书馆与学科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合作创建的模式,完全以学科和专家需求为核心,以用户提供的目录为线索制定、实施创建方案。我院图书馆利用已建立的400余名专家在内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电话、邮件、QQ、BBS等方式,跟踪、定题、定向为学科和专家定制、定期、准确的推送信息资源,提供主动服务,从而使专家和学科顺利而高质量的完成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6]。
2.2.3建立临床学科馆员 临床学科馆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各环节,了解和掌握临床医务人员临床经验、诊疗能力和技巧等,将临床隐性知识引导和总结,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将个人经验、技术技巧和最佳证据整合,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以点带面,提升医院整体医疗科研教学质量;同时与临床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医务人员特别是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信息需求,主动展开全方位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科研支持功能[7]。
2.2.4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据调查电子资源服务是医院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8],其中个性化服务是吸引用户关键,按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特点及特殊要求,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针对性的一种服务。我院图书馆提供的"我的图书馆"(my library)的个性化页面功能,根据读者学科及科研项目,建立专题网址进行导航,系统地选择、整理提供个性化地定制数字资源,用户登录随时可看到针对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8]。
2.2.5建立医院图书馆主页,整合信息资源,便捷读者使用 我院图书馆建立医院图书馆网页,通过分类、组织、顺序化管理、展示,有效整合医院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互联网相关学科资源,如将我院Clinical Key Elsevier、Ovid、Springer、Blackwell、Nature、ScienceDirect等数字资源与PubMed整合链接,构建快捷检索平台,便于学科关注相关研究和进展;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基础信息--开放时间、馆藏特色、规章制度、数字资源、读者指南、最新消息、新书通报、荐购新书等,用户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查找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读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即可通过网络信箱咨询,并在一定工作时间内获取结果和答复[9]。
2.2.6加强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对外加强区域内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据医学专业特点,我院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图书馆、北大医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建立馆际资源互借、文献传递等合作关系,取其他馆藏之特色为我用,舍己馆藏之精华为他享,互相协作,共享资源,拓宽学科服务范围,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对内建立院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学科服务信息平台[10],我院图书馆通过FMJS和FEBM搭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将馆内20余种数据资源与馆际互借资源整合,构建更宽阔的信息共享空间,医院员工通过院内网随时检索已建立的信息知识库,了解、讨论、交流,信息互补。图书馆将问题、请求,以及收集、整理的相关显性知识,组织专家交流、答疑,转化为医院集体的隐性知识,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带来的共享空间,增强医院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提升能力,综合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不断上台阶。
3结论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医院图书馆要不断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根据医院发展和员工信息需求,加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使信息向多元化转变,利用馆内人力资源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层次的深度扩张,提升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维,王盛,王洁利,等.浅谈医院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利用 [J].医学管理论坛,2013(3):60-61.
[2]王卫文.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加强对医院图书馆的管理[J].医学信息,2011,24(9):28.
[3]刘满芬.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与管理制度[J].医学信息学,2008,20(10):1790-1792.
[4]林少晖.试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管理创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5):59-61.
[5]李树松,于微微,胡西厚.医院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医院图书馆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2):37-39.
[6]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7]王菊明.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0):40-42,48.
[8]程杰.医院图书馆读者需求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