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03:48: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政治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着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着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着作。但政治学经典着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着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着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着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政治观与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还可以让多
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12月13日上午3—4节课,我们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在教4进行了12月份的政治学习,学习主题是关于“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在前几天,我们学校的各个学院也就党代会进行了多次的座谈会。07级分两组、08级一组先分别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又集中起来交流意见。
在小组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有的传达了学校党代会的精神,有的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不过我更多的感觉是这像是以前的我为经院建言献策。
在湖北经济学院党代会上,周元武书记的报告客观对过去五年的工作作了总结,对未来五年也做了科学规划,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作为本科院校下的高职高专,针对党代会要求,管院学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既要跟紧本科,又要有自己的特色。管院学生也是经院一份子,也要主动去思考做到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方法,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出谋划策,尽到自己的义务。报告中要求勤俭办学,学生们也应从日常点滴做起,支持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而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党代会也对党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党员也要在学生当中营造良好的党风,带动学风。党代会报告中对管院的要求有38个字:管理技术学院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办出特色,做精做强。
有的同学也结合实际谈到了我们学校的食堂问题,还有党费的缴纳要及时,同时党费的使用要实行公开制,不仅要在党内公开,还要对外公开。同时也提到了学校的资源要共享,比如实验室的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这个地方只对本科生开放,而我们专科生进去了根本做不了题目。还有的同学也提到了要加强监查力度。我们作为毕业生,要对自己有危机意识,多与身边的同学沟通,党员的考核不实。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有差距,学校目前的社会实践考核较为僵化。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定位,通过科研实践和专业实习创造优势。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平台,建立和企业的联系,提升在外影响,“不是一个人优秀,而是一批人优秀”。
我们小组讨论后,最后三组又进行了交流,综合三组的讨论意见,我觉得我们这次的小组讨论还是挺成功的,我们更深入的学习了党代会精神,并且要更好的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商业社会,当江湖义气遭遇游戏规则,一般要败得一塌糊涂,但是,江湖义气也为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赢得了筹码。
吴长江已经回到雷士照明,虽然名分上还不是董事长,而是9月4日公告的临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一职。外界据此纷纷猜测,吴长江已经“夺回”大权,但何时将正式任职,这个未知数仍在吸引着公众眼球。
吴长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何时回去担任董事长一职他“现在我不着急,着急的是阎焱。”说完这句话,吴长江一副稳坐钓鱼台模样,后来又说,“通过这件事,我能有一个判断,其实,我跟阎焱都是性情中人,都蛮重情重义的。”
一位熟悉吴长江的人士也告诉本刊记者,经历过雷士照明今年上半年的风波之后,“吴长江成熟了很多,可以向国际大企业的领导者行列靠拢了”。
吴长江对此事也确实在总结经验教训,并认为他与赛富投资基金始创管理合伙人,雷士照明现任非执行董事、董事长阎焱的关系更加和气。
神秘中间人
吴长江和阎焱重归于好,有赖于一位神秘中间人。这位中间人到底是谁,吴长江三缄其口,只是解释称,中间人是他和阎焱都熟悉并在他们心目中都有分量的人。除了这点,吴长江认为还有两个前提,“一方面是大家都精疲力尽,另一方面是都在怀念对方的好。”所以,大家都想坐下来谈和。吴长江承认:“经过这几个月的折腾,都受伤了,都输了。”
四个月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从5月25日之前的一团和气到瞬间凝结冰点,吴长江和阎焱的关系在此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吴长江现在回过头去看也承认“刚开始是因为大家观点、观念上有一些分歧,做的一些决策都很草率,甚至带了一些个人感情,这些其实对企业来说都是不明智的。”
8月上半月的一天,吴长江说的这位神秘中间人分别给吴长江和阎焱打了电话,神秘中间人的话是:“你们这样对谁有好处?你们谁是赢家啊?谁都不是赢家。”接着问,“你是否和对方和谈?”吴长江和阎焱都表示愿意。
8月21日,吴长江来到阎焱北京的办公室。此时,吴长江已经不是5月25日时那个心情复杂的吴长江,而是从心底里在试图列举出阎焱都有哪些“好”。用前述熟悉吴长江的那位人士的话来说,吴长江已经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不再是想放弃,不再是讲个人感情,而是冷静下来谈事。
此次谈话,神秘中间人并未在场,只是吴长江和阎焱俩人。这次对话不再像之前的对话充满火药味。
“我们要斗,要争,目的是什么?要么是我赢,要么是你赢,现在我们都是输家,还争什么争?”
吴长江现在回想起来,见面时阎焱有些沉默,便又说:“我们还闹什么闹呢?没必要,我们没必要去证明谁多能干,谁是高手。几个月下来,没有证明出来。”
吴长江接着向本刊记者回忆:“就像打仗一样,总得有一个结果吧,对不对?谁都不投降,谁都不认输。”
阎焱的有些坚持在最后得到了吴长江的认可。
“我们是一对很好的搭档”,这是吴长江和阎焱最后的总结词。冷静下来坐在谈判桌上,吴长江和阎焱握手言和,双方达成共识:让吴长江重回雷士照明管理经营。
此消息不胫而走,多家媒体在8月25日和27日分别爆料了吴长江和阎焱此次达成共识的信息。
然而,波折再次出现。8月27日22时06分,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雷士照明《澄清新闻报道》公告。公告指出,当天有关媒体报道吴长江与阎焱在商讨前者重回公司一事,纯粹是两人之间的事,董事会对于吴长江将来在公司担任任何角色一事尚未达成协议。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雷士照明成立临时运营管理委员会,任命吴长江为委员会负责人。前提条件是吴长江遵守上市规则以及相关所有法律法规和董事会做出的所有决议和决定。
雷士照明一位中层表示,从阎焱的角度说,如果吴长江做出让步,“说白了是吴长江不能把雷士当作自己的私人企业”,阎焱乐见吴长江回归。而考虑到雷士照明自事件发生后的经营业绩压力,也让阎焱想尽快平息这场“内战”。
吴长江后来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讲,阎焱在投资行业里边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掌握着这么多的资金,应该说是个很好的股东,很好的投资者。
临时委员会
雷士照明持续数月的恩怨情仇告一段落。9月4日晚间,雷士照明《自愿性公告》称,雷士照明董事会联合决定成立一个临时运营委员会以管理本公司的日常运营。运营委员会由吴长江担任负责人。
该运营委员会虽然是临时的,但权力却相当于雷士照明公司管理层。公告称,运营委员会成立后将接替现行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运营委员会将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这一切其实已有安排。就在前一天,吴长江9点多在个人微博发了条信息,称“晚上跟公司兄弟们吃饭,所有的人都向我保证最后四个月一定完成公司任务,本不喝酒的我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吴长江告诉本刊记者,自8月21日后,他主要在公司做“安抚员工、经销商、供应商的工作。另外,组织生产,布置工作。”
9月5日上午,吴长江即在重庆召开了“雷士照明2012年秋季营销会议”,这是其担任雷士照明临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
在来自全国的运营商面前,吴长江指出,雷士照明已恢复正常运转,市场销售已没有了后顾之忧;当务之急是,加速开展市场运作,加强客户资源开发,加大团队打造力度,保持扩张的态势。除了着手于年底的业绩冲刺,还要着眼于明年和未来,提前做好规划。吴长江强调,只要雷士照明上下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此前雷士照明面临分裂危险。7月12日,经销商、供货商和员工三方“逼宫”雷士照明董事会:从第二天起员工将举行全国范围的罢工,经销商停止下订单,供应商也停止向雷士照明供货。以上三方表示,如果吴长江不回归雷士照明,员工、经销商和供应商将自立品牌,并请吴长江出山。供应商将全力支持,免费供货半年支持新品牌。
吴长江也动摇过。前述熟悉吴长江的人士告知本刊记者,吴长江在此前有过一段时间想放弃,想“另立山头”,甚至大声哭过。
双方达成共识之后,吴长江也重拾了自己在雷士照明的方向。吴长江现在把自己跟雷士照明的关系比作是柳传志与联想的关系,“现在大家想到雷士就会想到我吴长江。我是创始人,我是这个公司的。用别人的话说,是魂也好,精神也好,这是事实。”
从雷士照明的股价来看,吴长江并没有夸大其词。从5月25日吴长江宣布辞任董事长一职当天的每股2.23港元,此后一直下降到8月15日的最低点0.71港元。而自8月21日至今天雷士照明的股价呈现了上涨态势。9月上旬、中旬经过一段的平缓期后,上涨态势就更为明显。由于事件影响,截至目前,雷士照明的股价仍然离事件发生之前的每股3港元相差近1港元。
雷士照明的管理随着吴长江和阎焱的关系好转在逐渐走向稳定。吴长江和阎焱也决定坦然面对媒体记者的尖锐提问。9月29日,北京中关村某酒店三楼小会议室,吴长江、阎焱以及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朱海—“雷士照明事件”发生后三个人第一次坐在一起接受媒体访问。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同时也是课本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学案,保证学案的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学案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政治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背景下,教师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采取集体备课的优势和集体智慧,各负其责编写学案导学,保证学案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学习目标明确。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主攻方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其次,重点和难点突出。
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知识疑难点,使学生领会重点,化解难点。还有,知识体系合理。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编排出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最后,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灵活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人教版经济生活中《神奇的货币》的学案导学设计应符合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突出对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货币的产生、本质及基本职能、掌握纸币的含义、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等概念,同时要设计灵活地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小组讨论、ppt制作等形式。只有设计合理的学案导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合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组织学案实施
学案导学的实施是高中政治学科学案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学案导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其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展示教学学案。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本节课需要掌握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查阅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组织班级讨论。教师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要参与到讨论的规程中。班级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评互议,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别人的思维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也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讨论,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教师要正确解答学生的疑惑。班级讨论后,教师要重新掌握班级主动权、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仍存在的疑惑进行点拨与启发,使学生的疑惑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使学生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
通过敬爱偶是的启发与点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积极有效的方面发展。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多变的价格》的学案实施过程,教师要将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等知识点向学生展示,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有效进行组织讨论,例如: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合理、效果更好。
三、重视学案知识的课后巩固
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后对学案知识的巩固与提高。采取有效措施使学案学习完整而圆满。高中政治学案要重视知识体系建设,为学生呈现完整而富有逻辑的学案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知、理解、记忆,能够对知识准确判断、灵活运用。教师在学案教学中要引进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等材料,运用选择、辨析、分析说明等题型,使学生调动思维解决问题。
命名的政治:从文学本质论到文学体制论
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文艺理论的核心主张。伊格尔顿和卡勒都指出,文学并没有先验的、客观存在的、非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本质,而只是后天建构的、受制于特定视角的、历史化、地方化和语境化的、流动的概念。丹托和迪基也认为,不存在形而上的艺术概念,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仅仅取决于某种授予它们身份的社会体制,这种体制就是由艺术家、批评家、馆长、赞助人、商、经销商和收藏家组成的“艺术界”。[11](P17)文艺理论的研究范式也随之发生转换,即从文学艺术的内在美学特质研究转向了外在的社会惯例、社会机制和社会权力关系的研究。正如伊格尔顿所说,真正值得研究的不是文学或文学理论的内部特性,而是建构它们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即话语—权力领域,“它的视野其实就是整体社会之中的那个话语实践领域,它的特殊兴趣则在于将这些实践作为种种形式的权力和行事加以把握。”[12](P207)显然,弗娄和本尼特确立的从文学本质论到文学体制论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是离不开这个大背景的。本尼特的反本质主义主要包括反对“美学形而上学”和“文本形而上学”两个内容。众所周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在本尼特看来,两者却是矛盾的,“既重视艺术的超验性,又努力根据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来解释它,这是传统的主要矛盾”。[6](P25)特别是西方,如阿道诺、马尔库塞的美学自律理论,与的社会的、历史的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存在着根本的冲突,“把审美当做一种精神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不变模式来建构,这很难与作为一种旨在对所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彻底的‘历史化’的历史科学的概念相协调”,这样只能导致一种“失败的唯物主义”。[6](P14)他进而指出,分析远不是要证实在后康德哲学中被归属于美学的普遍性,应该集中精力探讨在产生一系列不同的文学和审美效果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的各种社会和历史条件。同样的道理,像俄国形式主义那样求索文学文本内部所独具的“文学性”也是一种妄想。他指出,文学性并不存在于文本中,而存在于文本内部及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中,最终依赖于文本在主流意识形态母体中所占据的地位。因此,我们要以历史而具体的方式看待“文学”,拒斥将文学作为超越历史的抽象概念来理解的“文本形而上学”。[7](P50)总之,本尼特认为,文学更适合看成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体制建构下的文本的使用及其效果。我们应当使用一套新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一种非美学的方式来重新思考批评的政治学,以一种更加具体和特殊的方式来探讨文学的政治学。[5](P10)弗娄也指出,“本质主义‘文学’的概念应该被它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的概念,即文学的话语构型概念所取代”[4](P83),应该建构一门“一般诗学”,研究文学话语与法律、科学、历史、哲学、道德、宗教乃至日常语言等非美学话语之间的深层关联。
文本的政治:从文本分析
到话语分析霍尔指出,“社会和文化科学中的‘话语转向’,是近年发生在我们社会的知识中的最重要的方向转换之一”[13](P6)。在20世纪前半叶,索绪尔强调语言内部的系统和规则,将外部语言学所关注的文化、政治、社会制度、环境等因素排除不顾,给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带来的是注重内部研究的“文本分析”法;20世纪60年代之后,福柯等人用“话语”概念恢复了语言的历史性、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性乃至物质性,给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主义、后带来了侧重于外部研究的“话语分析”法。弗娄和本尼特都反对文本形而上学和文本分析法,只不过弗娄更加自觉地引入了“话语转向”的理论成果。弗娄明确承认,他的话语理论主要受启发于巴赫金、韩礼德、米歇尔•佩奇尤克斯和福柯等人。[4](P67)这些话语理论家的一个共同旨趣就是,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转变为语用学语言模式,重建语言与历史语境、意识形态、社会实践、言说主体之间的联系。巴赫金说:“话语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的现象”[14]((P354)。韩礼德指出,“话语类型”乃是掌控着特定社会语境中的特定意义的生产、传播和接收的规则系统。[4](viii)佩奇尤克斯采用“话语”一词来强调语言使用的意识形态性质。[15](P3)在福柯那里,“话语”是赋予现实世界以秩序和规则的意义系统。“对福柯来说,一个‘话语’就是我们可称之为‘一个为知识确定可能性的系统’或‘一个用来理解世界的框架’或‘一个知识领域’的东西”,一套话语作为一系列的“规则”而存在,这些规则决定了陈述的类型,决定了真理的标准,决定了谈论的范围和话题。[16](P32)因此,话语不但与外部权力相关,其本身也具有一种意义建构的权力。总之,话语的社会功能、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都应该成为“话语分析”的重点。弗娄直接将文学称为“文学话语”,就是要解除形式主义文论赋予文学的绝缘性,恢复文学文本的社会建构功能及其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一种复杂的、历史性的、高度体制化的话语,一方面是特定社会历史语境认可的结果,另一方面,还与道德、法律、宗教、科学等其他话语相互影响,互为话语,因此,文学话语并没有固定的界限和本质。[4](P84)在弗娄看来,文学具有社会构型作用,统治阶级往往利用文学艺术去维持其社会和政治霸权,并使之合法化。像其他话语类别一样,文学话语在阶级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同样,弗娄也是从话语的角度去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问题的。他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与阶级斗争相关的符号系统或话语的一种状况”[4](P61),就是不同话语之间产生的权力关系。所以,文学文本不是固定的给定物,而在话语冲突的过程中不断被定义,在此期间,文本的意识形态性或得到巩固,或受到挑战,文本的历史性也正由此而生成。通过重塑文学话语、意识形态、权力等概念,弗娄希望将文学文本置于更加广阔的话语范围之中。他按照文本的特殊历史地位和随着历史变化的意识形态价值来定义文本,发展出一种新的分析模式,这种话语分析的模式不是将文本囿于“文学特殊性”的范围之内,而是能够辨析文学文本各种变化形式之中的权力运动。[4](P102)#p#分页标题#e#
阅读的政治:“阅读型构”理论
艾布拉姆斯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作为文学研究强调文化与政治这一普遍倾向的一部分,读者反映批评学家越来越多地尝试将对文本的特定阅读‘置于’其历史背景之中,试图说明读者的意识形态及固有的种族、阶级或性别偏见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构成文学解释及文学评价的反应”[17](P521)。后结构主义以来的阅读理论认为,“读者被历史地或社会地建构,不存在抽象或永恒的本质,这必然促使人们从事阅读的政治学和历史学研究”[18](P248)。弗娄和本尼特都是阅读政治学的倡导者,主张解构“文本”和“读者”的本质设定,将其置入与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的永久互动之中。弗娄明确地指出,我们可以达到“元阐释”的水平,“我们不再关注特定阅读的正确或错误,而应该注意阐释的形式的、社会的条件及其前期状况,即关注阅读的政治学和阅读的历史学(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层面的阐释的异质性)”[4](P186)。根据他的分析,阅读理论的这种转向是积极有效的,这是因为:第一,它激发了差异阅读,认识到不同阅读的政治的和历史的相对有效性;第二,它打开了一条通道,可以将我们自身的政治的、方法论的、历史的情状印刻在阅读对象之上,进而成为其组成部分。本尼特也认为,批评的目的不是制造一个审美对象,不是揭示已经先验地构成的文学,而是介入阅读和创作的社会过程。站在文本面前,阐述它的真理,这已经远远不够了。批评家必须开始从策略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批评实践形式才能将阅读过程政治化。这可能意味着对不同的读者群应该有不同的批评形式和创作形式。[19](P222)为此,本尼特创建了阅读型构理论,所谓“阅读型构”,是指一整套为文本生产出读者、也为读者生产出文本的话语和制度条件。[6](P22)在笔者看来,阅读型构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打破了本质主义的“文本”和“读者”概念,将阅读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决定着阅读过程的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斗争。他说:“阅读过程不是读者与文本作为抽象而相遇的过程,而是文本网络构成的读者与文本网络构成的文本相遇的过程。这种交往从来不是两个未受浸染的实体之间的一种纯交往,而总是一种被文化碎片搅混的过程,这种文化碎片将文本与读者纠缠在构成二者相遇领域的相关文本区域。”[6](P109)可见,正是阅读型构具体地、历史地构建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相互作用应该被看成文化激活的文本与文化激活的读者之间的存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被物质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制度的联系构建而成,文本与读者都不可逃脱地铭记于此种联系之中。弗娄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文学话语生产的知识形式是文本与读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功能,但是,文本和读者都不是独立体。他们的地位和功能由他们在文学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我们在文本中关注的东西是由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场域中的位置所引导和限制的”[20](P30)。总之,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但建构了不同的读者,通过他们建构出不同的文本,还建构了文本———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些具有构型作用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才应该成为阅读研究的落脚点。
问题与反思
中小学教师政治学习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明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强师德、立师表、树师风、升师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教育。
二、具体学习内容
1、校长作新学期工作
计划报告,提出本学期各项工作思路与要求,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教师师德教育;
2、组织召开班主任、年级组长、科组长和行政成员工作会议,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学习任务;
3、传达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4、分组学习《新义务教育法》交流讨论学习心得;
5、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四五"普法干部教师手册》的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6、分组学习“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7、大会集中,各年级推荐一名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举行《如何关心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比赛。
注:政治学习时间每隔二周一次,如有变化,另行告知。各年级组组长务必根据学习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与交流,并做好有关学习记录
中小学教师政治学习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打造“幸福教育、平安教育”,以新课程的改革探索;各种法律法规及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开拓上下功夫,在力求务实上下功夫,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上来,为我校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学习内容和要求:
1、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特别是结合学校实际,树立质量兴校、人才强国意识,立足本片,面向全镇,辐射全区,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初中毕业生。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引导教师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 、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教师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4、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通过学习,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明确任务、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5、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三、学习方法:
1、认真组织好教师隔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做到内容时间有保证。学习时及时做好笔记。
2、形式上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3、联系实际,适时组织讨论,写好心得体会。
四、考核:
关键词 “气” 维稳的政治学 维稳新思维
分析当前社会稳定问题的新思路
当前的社会稳定问题表现多样,集体上访和是其中一大焦点。学界通常认为,集体上访的起源在于民众群体的物质利益的被侵害。但事实上,民众对于物质利益的被侵害尽管非常敏感,但这种敏感一般不会直接反映为集体上访的出现。在相当多的情形中,民众持续地卷入集体上访常常与被强加的高压、被压抑的情绪、被伤害的情感、被侮辱的人格有关。但值得注意的,集体上访又并不是完全由情绪来主导的。上访者一般在目标上是相对有限的,在手段上是比较理性的。只有在中,我们才看到情绪完全失控的情况。
社会冲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性冲突,即那些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或正在失去的目标的冲突;另一种是非现实性冲突,即释放紧张情绪的冲突。①我国当前的集体上访兼有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的特点,人格的冲突、情绪的对抗是集体上访得以发生和持续的关键动力,但其上访目标却往往限定在物质利益上。
我们可以借用中国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概念——“气”——来把握我国当前集体上访和的发生过程。②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到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气”的凝聚。我们在这个阶段可以看到民众集体上访起源的累积性特点。由于在市场转型中某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民众的权利有时会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这些侵害虽然不会都直接引起民众的政治行动,但却不断加大当地的政治气压。
第二阶段:“气”的初始释放。我们在这个阶段可以看到民众集体上访爆发的机缘性特点。不断积累的高气压以集体上访的形式爆发,是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的,包括激起民众不顾一切代价去冒险的情形,以及开展集体上访所需的最基础的资源、传统和人力条件。
第三阶段:“气”的再次加压。这个阶段是集体上访整个持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当气在前一阶段初始释放出来时,还基本上是在围绕利益展开,事情远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只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某些基层政府对集体上访的积极分子所采取的严厉的、有时甚至是非法的打击,严重侵害了这些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由此,民众和基层政府在物质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平添了人格的冲突和情绪的对抗,并由这种人格的冲突和情绪的对抗统领了物质利益的冲突,从而使集体上访获得了持续的、坚决的动力。这就是一味采取高压手法带来的反面效果。
第四阶段:“气”的导引。尽管集体上访此时因涉及到了人格的冲突和情绪的对抗而具有了顽强性的特点,但这种行动却并不具有激进性的特点,相反地,这种处于高压状态的“气”在被释放时得到了精心的导引,集体上访无论是在具体目标上、还是在手段上都受到了相当的限定。但这种导引并非都能持续下去。因此,民众的这种行动有时还很可能进入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气”的失控。在集体上访的积极分子被彻底打压下去、而上访者的物质利益问题又未得到真正解决的情况下,群龙无首的民众在行动上可能变得更加激进,有节制的“气”可能演化为失控的气场,这就是迭出的缘故。
我们从“气”演化的这五个阶段可以看到,基层政府的反应在维稳上的确居于关键环节。但是,这绝不是说,基层政府的反应越强硬、越敏感,维稳就越能实现。恰恰相反,目前维稳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正来自基层政府的过敏反应。
当群众的“气”因为某些因素进行初始释放时,基层政府的本能反应常常是把集体上访的组织者视为“刁民”或“别有用心者”,常常对他们采取种种严厉的整治措施。然而这种“枪打出头鸟”的做法往往只会激化已有的矛盾。如果是原来的矛盾还只是利益矛盾,而利益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总是可以谈判、妥协的话,那么,当“气”被再次加压时,上访者的行动重心已经转向了反抗基层政府对他们的整治,这时他们的行动常常被逼入了绝地,坚定了与基层政府抗争到底的决心,哪怕是鱼死网破,也要将整治他们的官员拉下马。因此,基层政府对上访组织者滥施高压,横加打击,本来是为了遏制集体上访的势头,没想到正是这种打击成为集体上访新的动员因素,使这种行动不断再生产出来。
如果基层政府始终坚持对上访组织者实行持续的高压,集体上访的行动的确可能一时被强压下去,但事情可能会出现更坏的结果。因为,在集体上访进行过程中,尽管上访者与基层政府的对抗是持续的,但上访组织者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一般并不主张激烈的、非法的行动。也就是说,上访组织者的存在恰恰使上访行动得到了某些限制,他们往往寻求的是“踩线不越线”的行动效果。但是,当上访组织者被彻底打压下去后,有组织、有节制的集体上访很可能向无组织、无节制的转化。
可以说,集体上访与之间存在着某种消长关系。如果集体上访的渠道是较为畅通的,基层政府的反应是比较积极而宽和的,那么,即使实质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群众的“气”有一个正当的宣泄口,爆发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而1990年代以来,的猛增,特别是无利益相关者的的大量出现,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对集体上访处置失当,导致“气”的持续高压和失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社会知识化 制度安排
一、信息技术必然催生社会知识化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进而使劳动力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出现新的态势。
1.产业结构变迁。首先,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应用造就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并使之成为主导产业。早在1967年仅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就已经占到46%的份额。其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应用给传统产业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改造。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进入传统产业部门后,使制造技术相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制造业。
2.劳动力结构变迁。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产业结构发生变迁,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必将促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变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产业结构的提升性变迁,使生产中的智力因素空前强化,劳动性质因而改变。劳动已经不仅是体力劳动,更主要是脑力劳动。在这种情势下,基于产业结构之上的企业必然要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这样,传统产业劳动者就会被新产业结构大量淘汰出局,而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于是,劳动力结构将发生变迁。
3.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上述劳动力结构变迁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发生变迁:管理和技术等知识型岗位成为主要的劳动岗位。在现代社会里,职业是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故职业结构变迁必然影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当一个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属于知识阶层,而知识阶层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社会是知识化社会了。
二、知识化社会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紧密相关。社会分层是对社会流动某一个阶段作出的静止性刻画。社会流动在某一阶段的凝结性状态就表现为社会分层。
1.知识化社会的社会分层。排定社会成员的阶层归属或社会地位通常要考虑财富、收入、教育、权力、名誉、声望、职业、消费等多种因素。由于综合这么多因素在技术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研究者往往找出一个与上述各因素相关性较强且易于作量化操作分析的因素。在社会学界的社会阶层分析中,这个通常被选用的因素就是职业。在现代社会里,职业往往涵括了排定社会成员的阶层归属所应考虑的多种因素。实际上,社会阶层差度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职业差度引起的。加之,在知识化社会里,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迁周期相对缩短,因而社会成员一生中可能要多次更换工作。这样,因为社会成员的职业更换的频率比较高,所以用职业来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已经比较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知识化社会比较合适的社会分层依据可以是社会成员掌握知识的情况(掌握知识的数量、类别和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的认定)。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社会成员知识测验的结果(文凭等各种证书)来进行社会分层操作。
2.知识化社会的社会流动。社会成员要改变自己所处的阶层位序,实现自己向往的社会流动,必须获取资源,因为社会成员的阶层位序归属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获取的资源的数量越多,其所处的阶层位序就可能越高,反之可能越低。而获取资源必须获得权力,因为权力本质上是控制和支配资源流动的手段。一提到权力,人们往往容易把权力等同于政治权力,但广义地说,权力范畴涵盖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控制和支配权。那么,知识化社会里,社会成员怎样才能获得权力获取资源,从而实现比较自由的社会流动呢?美国经济学家加布尔雷斯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现代社会(他所指的现代社会是以美国为样本的知识化社会)中权力从资本向专门知识转移。他认为权力必然归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占有者。他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专门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他得出结论,既然现在专门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权力也就转移到专门知识那里。
三、知识化社会需要强化制度安排
通过研究知识化社会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知识化社会里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标准,而获取知识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关键。这就要求政治系统须根据知识在知识化社会的特征和功能来考虑制度安排。西方知识化社会的经验证明,与以往的社会相比,知识化社会特别需要强化以下几项制度安排。
1.强化社会保障网络。知识化社会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更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必将反映到产业结构调整上。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必然相应地不断调整。知识化社会的劳动者尤其是直接从事技术工作的劳动者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不会像在传统工业社会那样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因为有的专业可能由于科技的发展被淘汰,他们可能终生都处于一种即时就业的状态。因此,为了维护有效的社会流动,沿着历史的轨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络就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政治学科 学习兴趣 教学成绩
政治教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塑造政治学科的形象,让社会、家庭重视政治学科,使学生明白政治学科的重要性,知道"应该"学习政治学科;其次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爱好政治学科。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中政治教师应如何搞好教学。
1.塑造政治学科形象
实际上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看,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引导家长、学生妥善解决政治学科认识上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政治学科。
1.1充分认识政治学科在中学阶段的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政治学科只要肯下功夫巩固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多注意老师点拨的答题技巧,提高政治成绩是不太难的。我想,只要家长、学生弄清楚政治学科在中高考中的重要性和政治学科考试"容易"得分就不至于漠视政治学科了。
1.2准确认识政治学科在高中毕业后的地位,提高家长、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目前,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通过招考录用,有的地方报名条件逐渐放宽,原来一般是大中专毕业生才可以报考,现在高中毕业就可以报考,这无疑为高中毕业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门路。参加过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的人都知道,事业单位招考试题"政治性"比较明显,文科生报考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1.3正确把握政治学科在大学毕业后的地位,提高家长、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从长远看,许多家长、学生不重视政治学科,实际上是对政治学科缺乏长远认识。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多一些知识、多一项技能,而政治是必考科目之一。
2.激发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动动力,特别是政治学科,说教的成分较浓,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生硬,那么学生厌学甚至喊你下课是最正常的事情了。所以,作为政治教师阐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教师最关键的是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的好,会给学生先声夺人的好感,被你的导语吸引,就会很自然地跟着你的教学设计学下去,做到老师讲了该讲的,学生学习掌握了该学的。课堂教学的导语有悬念诱思式、情境切入式、提问吸引式、温故启新式。
"悬念诱思式"指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时,可以简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情境切入式"指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个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等具体情境入手,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然后切入教学主题。
"提问吸引式"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种导语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提问,调整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课堂教学中。
"温故启新式"指教师通过对以前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入语。
2.2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主要部分。如果说设计好课堂教学导入语是把学生"领进门",那么,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跟着做"。如果教学过程设计不好,学生听了一会儿就会产生老师讲课的精彩部分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要想让他跟着你去做就难了。成功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抓好以下环节。
(1)把握确定重难点。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掌握所教的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重难点知识是考试经常检测的内容,因此,重难点知识是教学过程应该重点把握解决的知识。重难点知识是随着学生和考试检测的趋势变化的,在确定重难点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把字体大小、字体笔画粗细作为依据,不能认为教材上的小字都不是重难点,同样应该作为重点知识讲授。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重难点是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较高要求。重难点知识是重要的常考的知识,教学最终要面对考试,目前高考试题一般都是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在突破解决重难点上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我认为结合生活恰当地举例点拨是一种好方法,通过事例生动形象的阐明教材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调动起来。
(3)有条理板书,增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板书,把教材上分散凌乱的知识点按逻辑顺序整理出来,让学生记下来。通过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常见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在做题时不至于抓不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