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爱听的故事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8 17:53: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爱听的故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爱听的故事

第1篇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特,认真研调并紧紧抓住小学生努力开采课文生动、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创造快乐的教学情境,坚持在教学中进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进行愉快学习。

在小学语文愉快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较深刻地体会到:

一、教师应用微笑授课来亲和师生情感

小学生在教学中一般都会因惧怕教师而造成心情紧张,心情紧张就会影响学习,情绪和记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面带笑容,讲课语言亲切,态度温和,态势生动,语调优美动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情境,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可爱,轻松愉快,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就会在学习中敢说敢问,敢笑敢乐,思考活跃,接受乐意,记忆深刻牢固。

二、教师要善于把课文内容与娱乐融为一体

小学生爱娱乐是其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扣紧所教课文内容,采用实物展示,表演歌曲,讲述故事,表情朗诵,表演角色,课堂游戏等方法,把课文内容和娱乐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中欢乐地学习。

三、教师善于把课文内容故事化

小学生最爱听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童话传说故事。小学语文课文中以上各类故事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听取精彩的故事中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接受知识,快快乐乐地记忆知识,掌握知识。

四、教师善于把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为一体

小学生最喜欢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识字时,教师可精心编构猜字谜、顺口遛、制卡片、归部首、换部首、辨词意、词生句和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有趣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快乐学习,快乐记忆,快乐中掌握和积累。

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有趣愉快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唤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意志,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愉快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愉快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努力做到课始激趣,课中生趣,课尾存趣。

授课开始,教师就必须努力为授课创设出趣味盎然、激人情感的情境,将学生带进趣味激发的情境之中,激发出学生的浓烈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学习之快乐。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灵活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入,或用形象生动的幻灯片,或用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

仅有好的授课开头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扣紧课文内容,精心合理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成功和收获,享受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自信心,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幸福,都能以自强自信的态度,欢乐愉悦的心理来刻苦学习。课中,教师必须紧绕一个“趣”字,可灵活合理地穿插游戏、比赛、情境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保持一种愉快状态。

有了课始激趣和课中生趣,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尾的趣味延伸,也就是余味无穷。教师还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学生内外结合,体会到运用的快乐趣味。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教学;口语交际;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说话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为此,小语教学大纲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除合理使用教材,还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交际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来看,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及形式上。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不够的要数“说”的能力,学生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对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应该重视的。针对当前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就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

一、激发学生兴趣,点燃说的欲望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共同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增大口语交际面。

2、在听的基础上产生说的欲望。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学到说的方法。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可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可借助惟妙惟肖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爱听,再在学生爱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说的欲望。针对一些学生胆小、不敢说的情况,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胆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造条件,根据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到讲台前回答问题。如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用简短的一句话介绍自己、说出自己的爱好,引申到用一、二句话介绍自己家里的情况、一天的见闻、高兴或伤心的事等,或者把诗类、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到讲台前宣读、宣讲,培养学生敢于在正式场合说话的勇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创设情境,达到训练说话的目的。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可以达到训练说话的目的。如在教学《小鸭子得救了》时,可要求学生看图编故事,将课本上的单幅图制成复合幻灯片,分步出现,创设故事情境。课始,用录音机播放小鸭子喊救命的呼叫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小鸭子怎么了?这时幻灯出现河边大树下小鸭子掉进坑里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再引导观察周围环境,想象事情发生的原因。接着加上覆盖幻灯片,出现提着小桶的小熊、扛着竹竿的小猴以及长鼻子大象,让学生观察小鸭子的喊声引来了谁,想象他们会怎样救小鸭子,并分组表演他们救小鸭子的情景。这样创设情境,步步引人入胜,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二、创设交际条件,激发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交流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1、注重课前准备。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安排游戏、课本剧、参观等,或者制作一些教学工具,如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动画等。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往往还是需要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因此,在课前,教师要事先安排一些活动作业,让学生熟悉口语交际的内容。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时,教师课前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春天的特点,然后带学生在学校内找春天。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眼中的春天画下来,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有了想表达的内容,想交流的愿望,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精心设计活动。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如组织“钉扣子”等比赛,然后按先后顺序让学生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又如在组织手工剪、贴、画活动时,由教师提供几个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通过手工剪、贴、画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完成的过程及其内容。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中的感受,为学生发表意见创造机会,尤其注意让平时少说话的学生发言,在发现到学生的长处时要当场表扬,让很少说话的学生敢说话,说了话又得到大家的表扬与肯定,让学生对自己说话的能力产生信心。

3、课内多项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互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垃圾》时,教师由课件出示垃圾图片,引发垃圾从哪里来的话题,由垃圾的对话引发汇报垃圾处理方法,由评选环保小卫士引发说说自己处理垃圾的想法等。师生共创生气勃勃、富有创意的课堂氛围,这样,能使学生从竞争、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把口语交际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魅力,以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多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的,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等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给插图编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教学,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i、u、ü时,根据课文插图编故事:小蚂蚁出去找食物,想吃河对面的苹果,乌龟伯伯帮助了它。出示课文挂图,适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导出语境歌:“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小鱼见了笑呵呵。”引出要学习的拼音i、u、ü,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并且记忆深刻。

二、 创设情境“议”故事,学得更灵活

如果能用一个个新鲜有趣、而又扣人心弦的故事来设置学习的情境,那肯定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让学生的记忆不再枯燥乏味。因此,我就尝试着让拼音教学故事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学习j、q、x与ü相拼省略两点的规则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j、q、x三个好朋友去参加小白兔举办的聚会,晚餐很丰富,但j、q、x却皱着眉头不想吃,因为它们喜欢吃鱼,特别喜欢吃鱼眼睛,它们听说吃鱼眼睛会眼睛亮!学生马上就记住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i、q、x和ü拼时,省略两点这个规律。由此可见,在教学时,遇到一些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或规律时,我们不妨把它故事化处理,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联系生活“演”故事,记忆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倡导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而一个个小故事正是利用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进行新知识学习,从故事中获得教育。如学习“辛”字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老师每天上班都站着,立了十天,多辛苦呀!比较“辛”和“幸”时,把这两个字放到故事中去:从前有两兄弟,哥哥每天都偷懒,不干活,老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只能做乞丐;弟弟从小就很勤劳,辛苦工作,长大了以后非常幸福。引出儿歌“现在辛苦一点,将来幸福十分。”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两个字的区别。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说一说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通过读、演、说,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将课文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小故事,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 练习中的“小”故事,新鲜又有趣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把练习内容寓于故事之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完汉语拼音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对拼音有整体记忆,必须要加强练习。如何让学生对练习保持热情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拼音王国要举行运动会,每个拼音字母都想去参赛。跑步比赛是对韵母开放的,一共有24位运动员,让同学们帮所有的韵母报名;跳高、跳远比赛是对声母开放的,它们都没有什么自信,大声喊出23个声母的名字,为声母加油。整体认读音节参加的是游泳比赛,让学生猜猜哪个整体认读音节赢的可能性大。故事带着特有的趣味性融入课堂,与练习内容巧妙结合,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让他们在故事情境中主动练习。

五、 故事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故事不能太“多”,但故事一定要精彩。太多的故事教学,可能分散教学精力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哪节课没有故事了,那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故事要用在“刀刃”上,该用的时候才用。

2. 故事不能太“长”。“故事”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鸠占鹊巢,用大量的篇幅内容造成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学生听完了故事还不知道要学的是什么,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故事只能辅助教学,作为配角出现。

3. 故事不能太“旧”。学生都喜欢听精彩的故事,而有些故事学生听来听去,已经没有了新意,如何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有些故事虽然很经典,但已耳熟能详,老师再讲还有什么新意呢?不妨自己编一些故事,或者引进一些更有趣、更新鲜的故事,让学生爱不释手。事实上,越是精彩有趣的故事,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越好。

第4篇

1.通过编儿歌,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学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儿童编成儿歌来激发兴趣。如:认识1—9的数字。“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6”像哨子吹口哨,“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藤上挂,“9”像勺子能盛饭。通过描述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小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些数。

2.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加入一些小故事,学生爱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一年级教学中,给同学们讲《西游记》中的故事,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把大西瓜切成了四块,猪八戒吃了一块,还剩几块?列式为4-1=3,猪八戒还想吃,又吃了留给孙悟空的一块,列式:4-2=2,猪八戒还想吃,走来走去,把留给沙僧的那块又吃掉了,列式:4-3=1最后还剩下了一块,猪八戒说:“我替师傅吃了吧!”列式:4-4=0这样,小学生在故事中学会了列式。

3.使用学具,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探索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的视野较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动手动脑的兴趣。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中。有6根小棒分成2份,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让学生准备好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那么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该怎样分呢?强调“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只能摆出3和3,让学生通过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认识了“平均分”和“任意分”的区别。

第5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推荐读物;介绍方法;培养兴趣;开展评比

一、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常常不知如何取舍,这样就要求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

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如学了《智取生辰纲》之后学生对梁山好汉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可适时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了《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神通广大,有勇有谋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可向学生推荐《西游记》等。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推荐

小学六年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课外读本的兴趣要求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推荐不同的读物。向低年级学生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画画猜谜唱儿歌》等,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可给他们选些革命故事、科幻故事等,如《雷锋的故事》《地心游记》。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知识进一步扩充,可给学生选历史故事、小说、自然科学读物等,如《岳飞传》《西游记》《神秘的宇宙》。

3.结合时代特点适当推荐畅销课外读物

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哈利・波特》《魔法学校》。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那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

三、介绍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1.浏览性阅读

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

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细品型阅读

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四、开展读书评比,展示阅读成果

第6篇

一、趣味化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孩子特有的天性,即爱玩,在小学课堂上学生很难做到一节课都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针对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中创设趣味情境,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童心童趣,方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虽然有所限制,不过教师依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比如小学生喜欢的故事或游戏类情境,所谓游戏情境,就是指形象的游戏结合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游戏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学计算式时,可设计拼图计算游戏,事先将学生需要计算的结果设计为完整拼图,再将其分为若干小份,要求学生在计算结果的同时拼凑图形,当计算结果完全正确便能拼出完整的拼图。通过拼图游戏,学生的计算热情被激发了,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数学学习,从而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而所谓故事情境,指的是故事化数学知识点,由于小学生大部分都爱听故事,若是以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数学知识,自然会让小学生更轻松地学到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若是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并将其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才能切实地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之所以会学习数学,便在于数学能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而学生能将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其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刻全面。因此,笔者认为可在新课完成后,编制实际应用性题让学生加以练习,能促进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圆的面积教学后,可要求学生算家中钟面或其他圆形物体的面积;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后,可要求学生分组对农田面积进行测量;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计算出所在组内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此外,长方形体积教学后,可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求出其体积;以及学习过简单统计后,可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统计表可以怎么使用,解决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制作相应的统计表,比如本校各班人数或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激起学生更强的数学学习热情。

其实,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虽有不足,但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只有教师勇于创新,以更新颖饱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自然便能有所提升。

第7篇

【关键词】自我评价;引导;榜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75-02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总体把握,那么学生的自我评价则是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完善的措施。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全面高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激趣,授之以法。现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具体做法。

1 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小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或测试中经常出现一些差错,这些错误除了少数学生是因为认知的欠缺而造成的,大多数则是一些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感知的粗糙,考虑问题不周到,缺乏良好的作业习惯等。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习惯。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

1.1 借用榜样的力量: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学生们讲一些科学家、数学家在学习和科研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从伟人的故事中了解自我评价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把学生中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作为榜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1.2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评价机会: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评价机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多为学生提供一次评价的机会。很多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能倾听同学的陈述,更不能深入地加以分析,这时,教师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用正确的方法来鉴别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评价习惯。

1.3 让学生适当参与批改作业:在处理学生作业时,有时可以选几道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批改。批改时说说列式的理由,如果发现错误,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评价的习惯。也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互相批改,在批改时不仅训练了评价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同时也能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风。

1.4 在课后作业中布置自查要求:现在,很多学生的课后作业都是由家长代为检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迅速、认真完成外,还提出自查要求。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认真地自查一遍,并在作业本上注明“已自查”,发现错误要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逐步养成自查的习惯。

1.5 引导学生对测试卷进行分析评价:测试是对某一阶段学习目标的书面检测,引导学生对测试卷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并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学生通过查找错误原因,弄清是计算粗心,还是没看清题目,还是分析问题 不全面,甚至是对某一部分知识没掌握,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弥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2 激趣,促进学生乐于自我评价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自我调控意识还不成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使学生乐于评价。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2.1 组织学生讨论。 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他们往往会在同伴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地加以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在分组讨论或当堂辩论中充分显示自己的评价才华,势必能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

2.2 采用“故错”教学。 小学生对老师都很崇拜,都认为他们老师的话是绝对正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现一些错误,有些学生会盲目轻信,有些学生会产生疑问,个别学生会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教师在采用这一教学手段时,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建立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已有知识来鉴别对错,通过学生的“胜利”来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和欲望。

2.3 采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评价能力的强弱,如同其他能力一样,始终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这些差异,将评价难易正确划分,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显示出他们的评价能力,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较高的评价兴趣。

3 授之以法,促使学生善于自我评价

在激发学生评价兴趣,养成学生评价习惯的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评价方法: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学生的评价能力。

3.1 教会学生一些估算方法。 在评价计算时,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估算能力,就能对一些较为明显的计算错误作出正确的评价。

3.2 同步训练学生的正、逆向思维。 学生练习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错误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的。如果只是按着原来的思路来评价自己的思维,很难找出其中的错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评价一下,就比较容易得到客观正确的评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注意将问题、条件互换训练,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采用这一方法来评价自己的思维。

3.3 经常进行辨析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灵活地理解概念,教师要安排一些判断题、选择题,使学生经常受到“咬文嚼字”、“吹毛求疵”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这些训练,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的针对性练习。

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小学生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由于各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列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读书漫不经心,心猿意马,不求甚解;在阅读课文时,不能很好地使用工具书;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想的习惯,读书效率低;没有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读书习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习惯?怎样进行培养呢?

1、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而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2、营造读书氛围,创造良好环境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读书的大环境。我觉召开读书交流会效果很好,可以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每周能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一定会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和别人一决高下,从而达到促进读书的目的。我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读课文让学生“赛读”的话效果非常好,开始我们班有几个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的,最后我让分组比赛读,这些学生为了不拖后腿,在小组里刻苦练读,读的不好的,其他同学还加以指导。这样,在练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可见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3、循循善诱,有目的读书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的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并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书中要学到什么。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

4、培养毅力,形成习惯

毅力是读书习惯“金字塔”形三个层面中的“塔尖”,是最难做到的一层,即要锻炼学生坚持读书的毅力。习惯在于坚持。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读书,教师要做到:①营造读书氛围。大到学校,小到班级,处处要有读书的气氛,处处要洋溢着书香。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②解决书源。除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外,班级也要建立起图书角,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爱书、藏书的习惯,让学生多逛书店,把零花钱、压岁钱用在买书上,以充斥自己的小书柜。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乃至几辈受益。③制订读书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制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案,规定要读的书籍,以及每天固定读书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读书监督卡,由父母、老师、同学对其读书情况进行督查或自查。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校或班级可以定期组织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等读书竞赛,对在读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取得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辐射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从而让所有同学坚定读书信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乐读书,感受读书乐,才会真正的养成读书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我们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能够而且有时需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变通训练;游戏渗透;故事激发

健康第一,兴趣至上,健康是本钱,兴趣是快乐,一个人只有身心两健,他的前途才更光明,他的未来才更幸福。心理的健康有时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本文重点想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变通训练,激发本能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接受能力等,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学生的爱好兴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生活科技化的不断提高,人们正逐渐失去一些本能。如:人的攀爬能力等,记得小时候,我们是常爬树的,那时,爬树不仅是为了玩耍,更是为了得些果实或鸟蛋之类的。我们可以通过引用跑酷运动中有关技能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紧急脱逃的能力,让这项运动为我们的安全服务,为我们的生存服务。比如,这项运动中,有很多落地缓冲的技术动作、翻墙鱼跃的技术动作等,这些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协调能力、灵敏素质等。

二、游戏渗透,天性开张

体育的本质是游戏。游戏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游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游戏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协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游戏种类很多,活动量也有大有小。低年级的小朋友活动量要小些,中高年级的可稍大些,现今的孩子,从安全的角度讲,是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可以尝试着呼唤野性的归来。据说,前不久中国和日本组成的少年夏令营同时登山,日本的已到了山顶,中国的孩子还在半山腰,气喘吁吁的,懒得再向上爬,教师出于“安全”考量,也不去催我们的孩子去振作。只有中国的教育“立”起来,我们的孩子才能“行”起来,请放开情怀,不要以“安全”二字为借口,束住孩子的手脚,也束住教育的本真。

游戏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含有适宜负荷与强度的体育游戏比单纯的体育运动训练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跳绳,丢手绢,丢沙包、跑“独木桥”“闯三关”“长江”“黄河”等训练速度的游戏能够帮助儿童在成长时期提高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水平,如:反应、灵敏、协调性等等。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利用跳高垫和橡皮筋,让学生鱼跃某一高度,或者在垫子上做各种滚翻动作,模拟相似情景,积累动作经验,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示范和讲解、后学生练习,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很乏味没有兴趣。体育游戏结合了趣味性、情节性,并且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等一系列优点,既受到学生的喜爱,又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心理和生理。

三、故事激发,媒体圆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爱听故事,上一些体育技能训练课之前讲个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如:教学“快速跑、攀爬”之前,笔者先讲一个猎人如何快跑,然后跳过5米宽的深沟,接着爬上大树,躲过一劫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我体验、学习摆臂练习,原地高抬腿,启动跑,攀爬肋木架,巧妙地运用导入,这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圆融,可以让学生的动作更规范,减少了教师讲解的模糊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三维动画软件模拟实景技术将体育运动中学生很难看清楚的动作完全分解出来,甚至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技术细节,使学生更快、更全面地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如:小足球操的排练,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足球中的各种花样进行演示,让学生对其有了解,有选择地练习。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一旦对体育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乐于运动,动起来了,我们便向健康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韩来刚.小学体育要注重趣味性[J].学苑教育,2013(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