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材料成本差异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2 03:25: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材料成本差异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材料成本差异率

第1篇

按照现行有关规范,利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时,企业对存货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应当单独核算,按期结转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企业购入并已验收的原材料,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贷记“物资采购”,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借记“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贷记“材料成本差异”。

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企业,其基本核算程序如下:(1)企业应先制定各种存货的计划成本目录。规定存货的分类、各种存货的名称、规格、编号、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2)平时收到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收到存货的计划成本并填入收料单内,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3)平时领用、发出的存货,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会计期末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调整公式为“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随着材料的入库而形成,包括外购材料、自制材料、委托加工材料入库等;同时也随着材料出库而减少,如领用材料、出售材料、消耗材料等。期初和当期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应在当期已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之间进行分配,属于已消耗材料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转入有关科目。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后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2005年1月份“原材料”科目的期初余额56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期初借方余额4500元,原材料单位计划成本12元;本月10日进货1500公斤,单价10元/公斤,支付货款15000元,运输费500元,材料进项税额2550元,材料于11日验收入库;20日进货2000公斤,单价13元/公斤,支付价款26000元,运输费1000元,材料进项税额4420元,22日材料验收入库;本月15日和25日车间分别领用材料2000公斤。

以上计算和核算结果表明,材料成本差异率是4.99%。问题就在于4.99%在计算及结果的表现上没有规定方向,若上例的材料成本差异不是超支而是节约,计算出来的也是4.99%,仍然是同样的表现形式,但其经济意义却是相反的。正是因为核算规范中未明确规定借方或贷方差异应以正、负数区分列示,从而容易造成计算结果混淆方向。

通过将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与相关会计方法进行比较,可为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方向性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1)与毛利率的计算方法比较。与计划成本法相比较,毛利率法在毛利为正数时计算的毛利率是正数,毛利为负数时计算结果是负数。由此可见,毛利率法下计算出来的毛利率是具有方向性的。毛利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分子中的销售收入小于销售退回与折让和销售成本之和时,计算出来的毛利率就是负数,相反则是正数。所以,毛利率是具有方向规定性的。

(2)与商品进销差价率的计算方法比较。零售价法中的进销差价率也是有方向性的。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商品零售广泛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通过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进行处理,平时商品存货的进、销、存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记入“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期末通过计算进销差价率的办法计算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进销差价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2]某商店1月份期初存货成本100000元,售价总额125000元。本期购货成本450000元,售价总额675000元。本期销售收入640000元。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本期销货成本、进销差价、进销差价率及已销存货与期末库存存货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640000×31.25%=200000(元)

期末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125000+675000)-640000]×31.25%=50000(元)

第2篇

【关键词】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率; 计算

为了统一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办法,积极稳妥推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制定了《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笔者在学习执行过程中,认为《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中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与传统常用的方法存在异同,现根据《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中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并与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一、对材料成本差异分配方法的规定

(一)《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中的叙述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各类材料收发结存的,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材料成本差异。月末根据“材料及材料成本差异汇总分配表”结转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

使用上述公式时应注意:(1)暂估入库的材料不参与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2)材料成本差异率应按照材料的类别分别计算。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年初至本月累计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年初至上月累计发出已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结存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实际成本=结存材料计划成本±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差额为成本差异额,则: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成本差异(超支)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成本差异(节约)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其他业务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

若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叙述

材料成本差异是核算煤炭企业各种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一般在下列四种情况时发生:(1)外购材料自“物资采购”科目转入;(2)自制材料自“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或(劳务成本)等科目转入;(3)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入库的材料和退回的多余材料自“委托加工材料”科目转入;(4)调整材料计划成本所发生的成本差异,自“原材料”科目转入。

企业成本差异须按规定的内容核算,不得乱挤乱摊,不得乱用材料成本差异调节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方法有以下两种:

为使发出材料合理负担材料价差,应逐月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材料成本差异。除委托加工材料外,通常使用:

1.按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

领用材料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领用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2.按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

采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年终要调整为当月的实际差异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12月份应分摊材料成本差异额=年度材料成本差异率×本年发出材料的计划总成本1~11月份已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应根据本月的“材料及材料成本差异分配汇总表”作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营业外支出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用红字)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本月或上月成本差异率。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

二、现行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核算

材料计划成本法,就是材料的收发凭证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总账及明细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通过增设“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来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并在会计期末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根据材料成本差异率将材料成本差异总额在发出材料和期末库存材料之间分摊,以确定期末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而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二)下面仅以外购原材料的收发业务为例,说明计划成本法下用上述两种核算(两种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材料成本差异的异同

如某企业对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2006年度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如下:

资料1.“原材料――甲材料”账户期初余额3 000元,单位计划成本5元/kg,期初库存600kg。“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账户期初借方余额90元。

资料2.本年度甲材料的外购记录为(表1):

资料3.6月10日1 000kg的外购材料收款凭证收到办正式入库,5.01元/kg。8月1日2 000kg的外购材料收款凭证收到正式入库,4.8元/kg。

资料4.1月25日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 2 000kg,6月25日领用2 700kg,8月25日领用1 200kg,10月25日领用300kg,12月25日领用500kg。年末尚有100kg未耗用。

根据以上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1月12日,原材料验收入库: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6 200

贷:银行存款 6 200

借:原材料――甲材料 6 000

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2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6 200

2.1月20日,甲材料暂估入库

借:原材料――甲材料 5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5 000

下月初,用红字冲销原分录。

3.1月25日,生产用甲材料

借:基本生产成本 10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0 000

4.1月31日,计算并分摊原材料――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1)根据《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0000×3.22%=322

(2)根据《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0 000×3.22%=322

借:基本生产成本 322(322)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322(322)

5.6月1日,冲上月暂估入库的甲材料

借:原材料――甲材料 -5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5 000

6.6月10日,甲材料正式入库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5 010

贷:应付账款

5 010

借:原材料――甲材料 5000

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1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5 010

7.6月5日,购甲材料并验收入库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5 100

贷:应付账款 5 100

借:原材料――甲材料 5 000

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1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5 100

8.6月24日,甲材料暂估入库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10 000

下月初,用红字冲销原分录。

9.6月25日,生产用甲材料

借:基本生产成本 13 5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3 500

10.6月30日,计算并分摊原材料―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1)根据《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0 000+13 500)×2.1%-322=171.5

(2)根据《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为90+200-322=-32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3 500×0.56%=75.6

借:基本生产成本 -171.5(75.6)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171.5(75.6)

11.8月1日,冲上月暂估入库的甲材料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10 000

12.8月1日,甲材料正式入库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9 600

贷:应付账款 9 600

借:原材料――甲材料 10 0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9600

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400

13.8月10日,购甲材料材料正式入库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5 200

贷:银行存款 5 200

借:原材料――甲材料 5 000

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2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5 200

14.8月25日,生产用甲材料

借:基本生产成本 6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6 000

15.8月31日,计算并分摊原材料――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1)根据《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0 000+ 13 500+6 000)×0.588%-(322+171.5)=-320.04

(2)根据《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为-32+10+100-75.6=2.4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6 000× (-0.964%)=-57.84

借:基本生产成本 -320.04(-57.84)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320.04(-57.84)

16.10月25日,生产用甲材料

借:基本生产成本 1 5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 500

17.10月31日,计算并分摊原材料――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1)根据《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

=(10 000+13 500+6 000+1 500)×0.588%-(322+

171.5-320.04)=8.82

(2)根据《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为2.4-400+200-(-57.84)=-139.76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 500× (-3.106%)=-46.59

借:基本生产成本 8.82(-46.59)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8.82(-46.59)

18.12月25日,生产用甲材料

借:基本生产成本 2 5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2 500

19.12月31日,计算并分摊原材料――甲材料的成本差异:

(1)根据《山西焦煤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10 000+13 500+6 000+1 500+2 500)

×0.588%-(322+171.5-320.04+8.82)=14.7

(2)根据《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计算材差:

按本月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

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为-139.76-(-46.59)=

-93.17

本月发出甲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2 500×(-3.106%)=-77.65

借:基本生产成本 14.7(-77.65)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材料 14.7(-77.65)

小结

从以上的本期材差分摊计入成本和期末余额来看两种核算办法差别还是有的,相差18.54元(见表2)。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材料估收影响的?因为在本月末暂估入账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本月份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下月,该批材料结算单据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下一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

以下就没有材料估收的情况下,在两种核算办法中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及分摊再做个分析比较。(分录及计算过程从略)

假如1月20日所购材料1 000kg及6月24日所购材料2 000kg的有关凭证当月都已收到并办了正式入库手续。

由以上举例结果对比不难看出,在《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中,虽然材料估收对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及分摊到每期的金额有所不同,但在本年内分摊计入成本的合计数和期末余额是完全一样的;《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材料估收对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及分摊都有影响,分摊计入成本的和期末余额(相差21.63元)也不一致。哪一种核算办法更接近于实际成本呢?经过计算得出,使用《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核算材料计入成本的金额与实际成本是基本一致的(见表3)。

因此笔者认为,《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中运用的加权平均法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既可利用计划成本法的优点进行成本管理,又可随时反映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也不会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额与实际成本差异额有太大的偏差,且此种方法基本上适用于实际中的各种情况,特别适用于成本差异率变化较大,要求可随时反映材料成本差异情况的企业。虽然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每月收发材料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等情况,采用此方法核算业务存在计算工作量较大等问题,但现在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该方法在企业中应用完全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

例:某制造业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1997年6月份该企业原材料科目某类材料的期初余额为100000元,计划单位成本10元/公斤,材料成本差异10000元。7月10日外购该材料5000公斤,单价11元/公斤,款项通过银行支付,7月11日该批材料验收入库。7月20日外购该材料5000公斤,材料验收人库,但结算单据8月5日到达。7月15日、7月25日生产车间分别领用该材料4000公斤(该材料增值税率17%)。

按常规,根据上述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如下:

1、7月10日购入材料,支付货款55000元,增值税款9350元(55000×17%=9350)

借:材料采购

55000

应交税金

9350

贷:银行存款

64350

2、7月11日,该批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50000

材料成本差异

5000

贷:材料采购

55000

3、7月15日,车间领料,暂不处理,待月末填制“发料凭证汇总表”一并反映。

4、7月20日,收到材料5000公斤,由于结算单据未到,暂不处理。

5、7月25日,车间领料;暂不处理,待月末填制“发料凭证汇总表一并反映。

6、7月31日-7月20日入库材料结算单据仍未到,根据计划成本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50000

贷;应付账款

50000

7、7月31日,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发出材料计划总成本80000{10×(4000+4000)}

借:生产成本

80000

贷:原材料

80000

8、月来计算并分摊本月领用材料的成本差异: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10000+5000)/(100000+50000+50000)=7.5%

本月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额=(4000+4000)×10×7.5%=6000

借:生产成本

6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6400

上例业务是完全按照前面材料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法进行会计处理的,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月末暂估入账的5000公斤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7月份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下月,该批材料结算单据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下一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下一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下一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使成本、利润及税金等一系列指标的计算出现偏差,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为了弥补上述做法的一些不足。我们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稍微变动: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暂估入账的材料成本)×100%

按这种做法对上例重新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如下:

第4篇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第5篇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企业对于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未到,或发票账单已到,但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账核算的采购业务,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

关于确定每月已入库未报账的外购材料暂估计划价金额的方法:

1、未报账验收单(已验收入库但未持发票账单到财务部门报账核算的验收单)汇总统计法。

这是最通行的一种做法,不必笔者赘述。企业月末逐个加总未报账验收单之计划价金额,其结果就是当月月末应作暂估入账的金额。

该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月末需要逐个加总未报账验收单之计划价金额,工作量大,过多占用了会计人员本来就紧张的结账时间。另外,人为加总错误将导致当月暂估数错误,继而导致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库房材料结存余额不符,因此发生所谓的盘点盈亏,如果时间正好是在进行年度财产清查的月份,如果草率作为盘点盈亏进行处理,将导致今后盘点时再次发生相反方向的盈亏。

2、公式推导法。恒等公式如下:

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公式左边是本月验收单报账和月末暂估验收单的来源,右边是上月末暂估验收单和本月新验收单的去向。

继续推导如下:

本月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上月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每月都可以继续推导下去,省去了月末逐个加总未报账验收单之计划价金额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采用公式推导法第一个月使用的上月暂估数必须准确无误,否则由于基准数错误,今后推导出的结果将一直错误下去。另外,每月报账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必须核算准确,否则将导致当月和以后每月的暂估数错误,但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这种缺陷也恰恰是它的优点之一:根据本月暂估推导公式可知,由于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错误导致本月暂估数反方向错误,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依然维持不变。

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月初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发票账单报账原材料计划价金额-出库原材料计划价金额-上月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3、前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每月公式推导法得出的月末暂估数可以与月末汇总统计的实际验收单相互验证,发现不一致时要及时查明原因,看是否存在报账计划价有误、验收单加总错误等原因。注意必须以某种方法为主要方法,另一方法则用于验证,一旦确定使用某种方法,就要遵循一贯性原则,不得随意变更。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仓库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仓库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仓库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仓库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

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成本会计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仓库,是仓库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仓库,是仓库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多上市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

其实,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仓库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果结账后发现余额不符合这些勾稽关系,那就赶快行动起来找原因吧。

第6篇

关键词:材料成本差异;企业利润;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不断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企业持续化生产经营中,对每个企业而言,原材料日常消耗均是价格不菲的投入,因此材料成本差异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的成本与利润有千丝万缕联系,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该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成本、费用等科目,贷记该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该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差异,贷方余额则反映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如果上月的成本差异率与本月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上月的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某单位日常生产需用A、B、C、D(钢材)四种原材料,月初库存材料余额298191.93元,结存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余额12504.92元,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甚少。由于D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月底收入材料差异借方额为535285.46元,收入材料计划成本690993.73元,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5.3779%。平时每月材料消耗在40-50万元之间,而本月使用A、B、C、D原材料数量较大,是平时用量二倍多,发出材料计划成本1135777.06元,因此发出材料应负担材料差异628969.48万元。通过以上数字分析,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利润影响非比寻常。

二、探讨材料成本差异影响企业利润的对策

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会对企业成本利润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有效的控制材料成本差异。

1.制定材料合理计价方法。为能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对于使用品种数量不多、能分批保管、价值较高容易识别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按其取得实际成本计价,详细记录了解材料项目情况,这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比较合理,才能确保存货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完全一致,计算精确。虽然实务操作工作量繁重,困难大,但符合会计核算原则,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消除逃避上缴所得税隐患。

2.完善材料采购制度

(1)企业内要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完善其采购规范,不单单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从而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采购行为。对材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权限、相关采购方法都要做出明确规定。

(2)向企业提供物资的供应商需要构建完善、准确的档案资料,供应商的档案除了应该有详细联系方式与生产地址这些基础项之外,还应该具备付款条件、交换条件、信誉评价等要素。对供应商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归档处理。

(3)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普及。它不单单是传统采购手段与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采购的处理模式。通过电子采购能够有效的提高采购效率、优化采购过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大,企业在市场中生存进而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就显得越发的困难。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基本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即“最小―-最大”,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精彩的命题”,它是指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即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产出。而材料成本差异是企业经营运作、生产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有效节支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部分。用最低的成本在生产运作中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要降低材料成本最主要方法就是要改变采购理念,在进行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制度,并且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洪 刚:《会计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127-132.

第7篇

关键词:IPO 会计控制 核算技能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现今社会,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十分关心会计的管理职能如何运行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包括哪些具体的核算技能。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控制研究基本上是吸收国外的会计实务,实际上国外的账务处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业务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方面的研究价值并没有体现,所以我们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会丰富和加大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希望我们所提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能够更加贴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能给IPO企业的顺利上市带来一定的贡献。

二、核算理论向核算技能知识转化

(一)简化增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

企业的折旧向来是审计的重点之一。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根据固定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生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针对“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月还应计提折旧”的规定,据统计调查得知,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发生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但当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因混淆了增加或减少时的处理方法而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会影响到能否准确地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利润的准确核算。这是因为,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本月账面的期初数中并没有反映,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在本月期初账面中仍然存在。因此,可在实务中将折旧的计提转化为以下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当月期初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来计提折旧。按该规定,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按期初数计提了折旧,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期初数上不存在,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分情况讨论的折旧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思路简单清晰,从而有助于避免折旧的计提错误。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据调查,很多单位均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是存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校学生学习核算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原因是大部分人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方法,容易硬记公式和方法,导致核算结果有误。不管是材料入库的差异计算,还是发出材料分担差异的数字或方向计算判断错误,都会直接影响成本费用的核算,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所以,在审计中一般特别重视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财务制度规定,材料入库时,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反之,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做相反的分录。发出材料结转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时,要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之,则要做一个相反的分录。同时,发出材料按月分摊成本差异,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可以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性质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等同于“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当购买材料时,按照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和“应交税费”科目,该分录的核算较为容易理解。但材料入库时,按照计划成本金额记入“原材料”科目后,按照会计核算理论中的规定,应对该笔材料的购买属于节约还是超支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情况将其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是贷方。然而,这样的核算方法无疑加重了会计的工作量,加深了分录理解的难度。

笔者建议在处理入库的核算分录时,先借记按计划成本价格核算的“原材料”科目,中间始终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再贷记按照实际成本计算的“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和“材料采购”两个科目金额是很容易计算的固定数,为使该分录借贷平衡,可以按照分录借贷平衡相等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地通过倒挤计算得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和借贷方向,最后就可以判断在分录中间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记为借方,还是记入贷方。这样,分录填制“水到渠成”。

同样,领出材料贷记“原材料”科目时,既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理解为“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可以将成本差异率的经济含义理解为:每1元材料的计划成本数转成实际成本数时要加减的差异金额数。

如果出库材料较少,“原材料”科目记入贷方,则“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也要同时记入贷方,至于此时该用红字还是用黑字记录差异,便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一般使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单位每天领出原材料都十分频繁,为简化计算,如果每次领出一笔材料就做一笔分录,将使得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配比较繁琐,也就失去了采用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目的,所以单位领出原材料都是在月末汇总后,只做一笔贷记“原材料”的分录。因此,到月末为止的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账面上,本月的账面反映的只有期初数和入库时发生的借方数。此时,会计理论上差异率的计算公式为:(期初结存差异+本期收入材料差异)÷(期初材料计划成本+本期收入材料计划成本),在账面上就可以转化为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的余额相除,即“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账面余额÷原材料科目的账面余额”。当分子分母同是借方时差异率就记为正数;两者为一借一贷不同符号时,差异率就记为负数。根据上述分析,分配结转差异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均记在贷方,则差异率为正,金额记为黑字;差异率为负,金额记为红字。这样核算省去了根据节约和超支两种情况来分析如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核算方法简洁明了,且不容易出错。

(三)坏账准备计提采用倒推法

余额百分比法是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财务制度对此也进行了具体规定,“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来估计坏账损失。坏账百分比由企业根据以往的资料或经验自行确定。在余额百分比法下,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根据本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和相应的坏账率估计出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有的余额,它与调整前坏账准备账户已有的余额的差额,就是当期应提的坏账准备金额。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为: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等于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加或减坏账准备账户借方或贷方余额。”

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业务一年发生一次,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会计工作人员,对该业务的处理很容易出错。笔者认为,坏账准备的计提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计算,既准确又快捷。具体来说,虽然会计准则规定由各个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提取标准,但同时,税法规定要按照年末应收款项余额提取比例在0.5%内的坏账准备金才可以在税前列支,所以在此建议没有特殊需要的企业可以直接参照税法规定的年末应收款项余额0.5%进行计提。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一年只计提一次,坏账准备的年末余额等于年末的应收账款金额乘以一定比例,因此可以先计算显示在年报上的应收账款金额数,也就是年末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之和,再乘以该企业规定要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比例数,得出“坏账准备”科目的年末数,在没有登入发生额的基础上先写出坏账准备账本的期末余额数,再分析为得出这个余额,倒挤出坏账准备应该贷记或借记的发生数。这种方法在计提本年坏账准备时,不用分析或考虑坏账准备目前的余额金额大小,也不用考虑其余额应在借方或是贷方,只是根据账本借贷余额计算的基本原理,便可较为轻松地倒过来推导出本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数。

(四)多栏式账本多栏项目的本月合计栏目设置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多栏式账本涉及很多科目,各种科目的本月合计栏目该如何计量成为很多企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文献和制度对多栏式账页的多栏部分如何处理做出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会使用多栏式账页,除了“生产成本” 科目有在产品的情况下月末会有余额外,其他科目在月末结转后余额均为零。同时,这些科目成本费用的多栏部分也应该结转为零,每一列栏目也登记了红字的结转数,单纯从账本基本性质看,每一列的成本费用发生数和结转数之和均为零,但是假如本月合计行的成本费用数都记为零,那么本季合计和本年合计行的成本费用数也都记为零,这样操作的结果便无法快速得知该科目的某项成本费用项目的本季或本年发生的合计数。

因此,笔者建议不应将该类科目多栏式账页的本月合计数记为零,而是要反映该科目的当月成本费用的发生数。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明细科目采用的多栏式账页的本月合计数就不同于以上科目的做法,“基本生产成本”科目月末如果有未完工的产品,那么“生产成本”科目月末应该有余额,显示的是未完工产品的金额,该数据就是下月初的在产品金额。所以,该账页的本月合计应该反映每一列成本的本月余额数,也即反映本月的月末在产品的金额。由上可知,同种类的账页不同的科目在定义本月合计时是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进行判断。

三、展望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我国拟上市公司上市进程中的重要性,应明确会计控制是上市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为保证会计账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避免审计时出现问题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IPO评审,可以从工作经验中得出一些简洁明了的方法来保证账务的准确,并使会计工作能真正为企业管理所用,使会计管理控制真正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以保证上市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拟上市公司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X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计划成本;暂估入账;成本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78-02

现阶段,许多大型生产企业的存货成本核算依然采用计划成本,大量暂估入账的存在,使得暂估入帐存货如何参与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成为一个难题。

但是,从现行财务制度上难寻妙招。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及随后颁布的应用指南对此均未提及。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老《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指南中提到:“企业应在月度终了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摊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中不包括暂估入账的存货的计划成本”。

于是有人认为该规定可以解决暂估入帐材料如何参与材料成本差异计算的问题。根据上述规定,将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修正为: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暂估存货计划价)×100%。

如制造公司2008年度主要原材料――纯碱相关资料见表1:

9月的差异率=(46,947.57+539,468.68)/(782,459.48+9,751,649.52)=5.567%;

9月领用材料成本差异=6,164,631.20*5.567%=343,185.02元;

9月底结存材料成本差异=43,286.25+539,468.68-343,185.02=239,569.91元;,

9月底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率=239,569.91/46,309.96=517.328%;

10月的差异率=(239,569.91+285,198.49)/(46,309.96+5,257,467.20)=9.894%;

10月领用材料成本差异=6,419,512*9.894%=635,146.52元;

10月底结存材料的差异率=239,569.91+285,198.49-635,146.52=-110,378.12元。

此时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计算结果,9月初账面材料成本差异是借差,9月、10月购入材料成本差异也都是借差,说明实际购价高于计划价,而由于成本计算的结果造成,10月底账面形成贷查(实际价小于计划价),说明9-10月多结成本。

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简单分析,我们会发现都是暂估惹的祸。

材料成本差异率是用来计算出期初材料成本差异在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之间的分配。即根据:月初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月末库存存货的成本差异。

计算出月初和本月收到的存货的平均差异率,在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之间按计划价分配。就是说:月初和本月收到的存货的平均差异率=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差异率=期末存货成本差异率。

在不存在暂估的情况下: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取得发票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价+月末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

而存在暂估的情况下:月初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取得发票存货的计划成本-上月暂估存货的计划价+本月暂估存货的计划价=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价+月末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

如果在计算差异率时分母不将暂估存货计划价计算在内,而暂估材料当月已领用,在计算当月领用材料成本时,暂估材料必然按成本差异率计算带走了对应数量的成本差异,必然造成发出存货多带走差异。此方法造成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与当月结余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不一致,非常不合理。

想解决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与当月结余存货的成本差异率不一致的问题,就必然要求当月暂估存货计划价也参与运算。但一般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中,暂估存货仅按估计单价入帐,不产生差异,如果当月暂估较多,在计算差异率时会稀释差异率,同样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暂估存货的计划价时同时暂估差异。暂估差异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购货价格:一般企业收到存货时即使尚未开票,也会与供货方签订供销合同或约定,通常可以较正确地得到购入存货的单价。实务操作中在存货入库单上可预留一栏,由采购部门配合填上合同价或约定价,每月底将汇总计算全部暂估存货的成本差异,随同暂估存货的计划价同步入帐,参加成本计算。

(2)运输费用、挑选费用、合理损耗:如运费相对于存货价格的比重较大可请供销部门配合提供运费金额,如比重较小,可不暂估此部分费用,待取得发票时入帐,对成本影响不大。

对于一些存货品种多,发生频繁的制造业,如由供销部门逐笔提供暂估入账存货的单价工作量过大,可采用简化方法。在市场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可根据当月实际取得发票的新增存货的成本差异率来计算暂估存货的成本差异,因为当月取得发票单价与当时的市场价较为接近。

由此估算出的成本差异率,较为准确。我们采用此方法对上例再次计算:

9月取的发票的存货成本差异率为=539468.68/9751649.52=5.532%;

9月暂估入库存货应同时暂估成本差异=5,257,467.20*5.532%=279,697.26元;

(假设8月入库暂估存货成本差异率为8月底结存存货差异率=46,947.57/782,459.48=6%)。

9月冲回上月暂估存货的的成本差异=9,580,635.04*6%=574,838.10;

9月材料成本差异率=(46,947.57-574,838.10+279,697.26+539,468.68)/(782,459.48+9,751,649.52-9,580,635.04+5,257,467.20)=291,275.41/6,210,941.16=4.690%;

9月发出存货成本差异=6,164,631.20*4.690%=289,121.20元;

9月底结余存货成本差异=46,947.57+539,468.68-574,838.10+279,697.26-289,121.20=2,154.21元;

10月取的发票的存货成本差异率为=285,198.49/5,257,467.20=5.425%;

10月暂估入库存货应同时暂估成本差异=10,501,440*5.425%=569,703.12元;

10月材料成本差异率=(2,154.21+285,198.49-279,697.26+569,703.12)/(46,309.96+5,257,467.20-5,257,467.20+10,501,440)=577,358.56/10547749.96=5.473%;

10月发出存货成本差异=6419512*5.473%=351,339.89元;

10月底结余存货成本差异=2,154.21+285,198.49-279,697.26+569,703.12-351,339.89=226,018.67元;

第9篇

计划成本核算法是指存货的日常收、发、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以计划成本计价和核算,期末再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及期末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核算方法。

(一)存货入库时的账务处理 已验收入库的存货,根据仓库转来的收料凭证或收料单,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实际成本贷记“材料采购”等科目,同时将计划成本小于实际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将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的差异,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二)仓库发出存货的账务处理 根据仓库转来的发料单或部门领料单,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等科目,根据不同的部门和用途,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三)期未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日常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期未发出的材料成本应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1)月未先算出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然后计算发出存货和库存存货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额。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2)按照发出各种存货的计划成本计算出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调整为实际成本。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作相反的会计分录。材料成本差异应按发出材料的不同去向进行分配,计入相应会计科目。即日常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什么科目,则相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就应计入什么科目。同时把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1]甲公司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2001年6月1日A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余额为13750元,A材料“原材料”科目余额为250000元。6月10日甲公司购入一批A材料入库,实际成本425000元,计划成本475000元;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6月份各部门领用A材料计划成本分别为:基本生产车间400000元,辅助生产车间60000元,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3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1000元,企业销售部门500元,合计464500元。

甲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1)6月10日甲材料入库时

(2)部门日常领用原材料时

(3)月未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6月份材料成本差异率

=(13750-50000)/(250000+425000)×100%= -5%

6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成本差异额

=(400000+60000+3 000+1000+500)×(-5%)=-23225

二、商品售价金额核算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商业零售企业常采用的对库存商品核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月末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和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月销售成本。

(一)商品入库时的账务处理 商品到达验收入库时,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实际成本),贷记“商品采购”等类似科目,按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或按委托加工商品的实际成本,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按借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二)商品出库销售的账务处理 企业平时对外销售商品时,按一般的商品销售原则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则按商品售价结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三)期未调整销售成本的账务处理 月末,先计算月商品进销差价率,再按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月商品进销差价率

[例2]甲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17%,对库存商品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2007年7月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00万元,售价总额为110万元,本月购进该商品的进价成本为75万元,售价总额为90万元,本月销售收入为120万元。

(1)本月购进商品入库时

(3)期未调整本月的销售成本为实际销售成本

7月商品进销差价率

=(100000+150000)/(1100000+900000)×100%=12.5%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1200000×12.5%=150000

三、计划成本核算法与商品售价核算法比较

计划成本核算法是对企业存货日常收、发、存核算按计划成本计价,期未将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未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从而调整本期与发出存货相关的成本费用,和确定期未存货的真实成本。此方法目的在于简化存货的日常核算和考核相关部门的业绩;而商品销价核算法是商业零售企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之下,对库存商品平时收、发、存均按售价计价,期未将发出商品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从而确定真正的销售成本,而对以售价反映的期未库存商品调整为以实际取得成本来反映其价值。两种方法在核算目的上存在一致性,即为了简化存货的日常核算;在核算时点和环节上,都是存货日常的收、发、存及期未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都是通过“××差异(差价)”科目来核算和调整。而在计算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或商品进销差价率),在期间的确定上都是以月为主,尽可以少用或不用季或年。在期未如何对发出存货和期未库存存货的成本进行调整,都是先算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商品进销差价率),然后算发出存货应该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从而将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未库存存货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如果将售价理解为特殊的计划成本,商品进销差价看作一种存货成本差异,那么商品售价核算法可视为一种特殊的计划成本核算法。两种方法的相似性分析和融通理解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张表,如表1和表2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