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9 07:17: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第1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第2篇

本学期任教初一五个班。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 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按照校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第3篇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4篇

物理教师九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xx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xx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工夫;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物理教师九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继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做好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四、教学中的方法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

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的教学紧张而繁杂,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物理教师九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本人将立足于行动研究,务实求真,开拓进取地将物理教研、教改、培训等工作做好,作出成效来。

一、工作目标

1、提升课堂研究的氛围。通过各种课型的研究来指导和提高本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研究,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向本组学习如何评课,如何,如何鉴别一堂有效的课,并包括如何评价检测课堂教学效率(包括如何命题)。

2、进行相关培训工作,更快地提升个人的教科研能力。定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培训,突出案例培训及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

3、本学期面临期中考试,如何进行有效练习与讲评是目前本人重点探究的一个问题,期望能探索出适合本组教学的一些模式。

4、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结合课题初步建设物理教学资源库,重点是备课和练习资源的建设。

二、工作重点

(一)进行相关培训工作,更快地提升本人的教科研能力。

1、定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培训,本学期重点学习《物理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如何做课题》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

2、加强案例培训,例如如何撰写教学、教学案例、教学等,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

3、积极参加组内教师间理论学习,参与和其他方面组织的论文撰写工作。

(二)提升课堂研究的氛围。

通过各种课型的研究来指导和提高本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研究,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与本组教师学习探讨如何评课,如何,如何鉴别一堂有效的课,并包括如何评价检测课堂教学效率(包括如何命题)。

(三)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主动参加备课组活动,结合课题初步建设物理教学资源库,一方面收集物理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资料(包括典型的案例集,配套练习集),另一方面整理出物理学科的教学资料(包括有主题性的课堂录像,开发的校本化的课程,富有学校自己特点的课堂设计方案,特别是备课组所积累的系统的拓展性的练习资料)。

三、具体措施

1、每学期初制定好个人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措施有效。

2、认真贯彻好教学常规,对自己备课、听课作如下要求:备课具体要求:

(1)钻研,备详案,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有化解方法。重点突出教师如何指导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详细的介绍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

(2)加强与本组教师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听课:主动多听本组教师的课。

3、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要从单元结构分析,到每课时的分析,并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4、改进本人作业的批改方式,要求批改要保证质量,对后进生可提倡面批,对作业进行评定,针对性的给予批评和表扬,以此促进学生。

5、定期参加本组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根据每个班的学生特点,成绩的差异,找出每阶段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出好补偿练习,争取每章知识减少差生面。尽量统一练习。在每课时分析时,针对本人所教学生配备怎样的课堂练习,配备怎样的课后练习,要进行认真组合、筛选与变化。

6、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每学期上好一节示范课或教学研究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5篇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实践 冲突 化解

教育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人”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人是什么”注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此,先确立人的概念再谈教育是基本的逻辑顺序。若是按照被广泛认可的教育概念,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分别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本文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小学教育的主体是成年人(教师)和孩子(学生)。6-12岁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正在生长的阶段,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和好奇逐步成长和成熟。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就人的身心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是道德引导、人格陶冶、个性发展的启蒙期,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奠基期,同时,小学阶段也不可忽略身体养育、美感润化和劳动锻炼的教育任务。小学教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既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也需要向着“全科教师”的方向努力,高等院校教育系开设专门的小学教育专业和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师笔试不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考试)。笔者发现,小学教师的概念、功能及意义已发生一些变化。对于初入小学的年轻教师而言,优势与劣势共存,当今社会初入职场的年轻小学教师学习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拥有全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的经验,对教育现实认识不足,对是否终身从教和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都是不可知与不确定的。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遵循或是认可的一套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很难判断。新手与老手的最大区别在于经验,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新教师有着较为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积累经验。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小学师范教育的专业培养,他们对教育、对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对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等教育家都有所耳闻,对活教育、乐教育、三生教育、新教育等等教育探索有所激励。笔者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当英语教师,身边朋友大多在农村小学任职,因此,所接触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交流访谈、教学反思和整理分析教学日记,笔者发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大生态和大趋势之下,教育改革同社会变革交织裹挟,就小学新教师群体而言,自身所学的教育理论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身秉持的教育观念与实际教育行为,自身的教育理想、教育期待与教育现实在进入小学教育场域后遭遇了一系列的尴尬,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理想与现实如何搭建桥梁、找到中和的契合点是小学新教师面临的两难问题。笔者回忆并梳理了自身接受教育的历、执教小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加之与年轻小学教师的交流访谈,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自身秉承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育教学场景发生的碰撞、产生的困惑,并追根溯源,以期找到化解路径。

一、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冲突

教育学学科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然而三者的内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模糊不清的,由此造成一些误解。在哲学中把实践理解成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体到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活动,笔者倾向于学者叶澜教授对教育实践的界定,她把教育实践概括为“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1]。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两者之间时而混用,时而存在包含关系,然而更多的研究学者是遵循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原则。此外,在较权威的辞典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58年版)、《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及《中国百科大辞典》(2001年版)中均没有列“教育理念”的辞条[2]。本研究中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外延,内含于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主体自由选择自身所比较青睐的教育理论,然后根据此类理论在教育实践之中加以灵活运用,并对教育活动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符合逻辑性的解释,且在之后的教育活动中加以改进提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在教学目的上,教师已事先确定好学生学习目的的“应然状态”,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表现在课堂上就是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根本不感兴趣,一是由于脱离实际生活经验,二是因为自身基础薄弱,学习上的连续失败已然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目的又着实是天方夜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稍弱的两类学生的现实状况,尝试在课堂提问、课堂管理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重重障碍。一是教学任务与有限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下”的冲突,三是力求公平却又潜藏隐形不公。在师生关系上,学习较好的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互动和课后互动表现得更为主动积极,师生交流有限影响了部分学生与教师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冲突背后的缘由分析

初次进入教学第一线,秉承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遭遇诸多困惑和落差,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导致,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观念也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不可忽视的缘由。

首先,教师与学生毕竟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时代的飞速变化、年龄段的差异决定了师生代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其次,成人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当被现实蹂躏过后,会将自己在现实面前吃过亏的经验告诉孩子,企图将孩子会遭遇到的困境挡在门外。最后,成人在教育孩子时已预先假定孩子是一无所知的,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孩子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性地把学生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自然就产生某种心理上的隔阂。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3]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约束,受到社会的束缚,每一个孩子都要靠着这个社会结构而成长,成为可以在社会上生活的一分子。

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公平既非起点的公平,也非终点的公平,而是竞争规则的公平。起点的不公平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然而追求结果的平等必然伴随着强制剥夺现象,又产生新的不平等。要缓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应该解决的是要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畅通的,公平的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教育要使人的潜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权利。”的确,对于贫寒子弟来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渠道,对于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而言,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国家而言,高考的存在为很多人能够通往精英阶层提供了通道。其次,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发挥着作用,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求取生存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解决冲突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采用统一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严重违背人的个体差异性,在学校教育中,用考试成绩区分优、良、中、差,筛选淘汰不合格的人是当下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倍受批评,人们疾呼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奔走呐喊,但是在这么庞大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不管是受到内在规律还是外部环境的制约,想要“快速、精准、公平”地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都是不现实的,至少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这么一种体系还尚处在研究或是理想状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关键教育期的小学阶段年轻教师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首先,尝试解读小学教育的本质。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探究小学教育的本质就得从教师与学生这个“人”出发。人总是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教师要时常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师还要时常问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这是从教学出发去思考。教育是“教”和“育”的联姻,笔者认为,“教”应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做事),“育”应是学做人。小学生具备较强的模仿性、创造性和可塑性,因此,认清“小学生即孩子”的本质是最重要的前提。小学教师可以尝试解答如下问题:什么对小学生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学习,小学生要学什么?如果是习惯,小学生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如果是品德,小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如果是……当然,这些问题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小学教师只有对小学教育本质的探究,方可有正确的指引方向。

其次,找到“考试”与“需求”的契合点。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利弊共存,废除“高考”的论断也过于极端。如何在“高考”的背景下,学生、家长能够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是一较为显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是能够改变一些教育现状的,因为小学阶段所谓的成绩优秀跟“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是大多数父母盲目跟风导致的“误解”。影响人发展的四个要素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每一个孩子都有天赋,只是需要一个“力的作用”将其激发出来。教师的眼光不应只专注于教学科目,专注于提升孩子成绩,专注于某一门知识的掌握,应该得明白:“你所认为的不一定是孩子认为的,你要求孩子做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你表面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考试只是判断孩子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在班级授课制下积极探索适合每个孩子得以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做有教育情怀的小学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多因素构成,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有待提高。在生活经验中,笔者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同是教师,社会中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小学教师不及初高中教师,初高中教师不及大学教师,似乎教师教的级别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挂钩,大多数人认为小学教师没有含金量。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年轻教师得有教育的情怀及矢志不移的决心,别人的话语不应成为阻碍其选择职业的拦路虎。从事教育事业首先需要的是“爱”,“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的慈爱、对他者的仁爱和对弱者的怜爱;其次是怀揣一颗教育梦,想方设法去圆梦和造梦;最后是打开沟通的渠道,交流永远是最美的增进感情的表达。笔者认为,当每位年轻教师有了教育情怀之时就是真正做出改变之时。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制约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身规律性的存在。当下的教育备受关注,批评之声不断,高考大旗统摄全局,学生整日忙碌于考试、做题、补课,俨然成为考试机器。在这种教育现状之下,除了宏观层面上的变革,中小学教育教学“在场的人”在局部范围内做出改变是可行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小学教师群体。首要是教师个体是如何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是如何看待教师、看待小学生、看待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最后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的制约下,既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又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皆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有待于每个教师去做深入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路上,为孩子创造环境,努力去实现“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参考文献

[1]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 龙宝新.“互涉”与“互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时代解读[J].教育研究,2012(9).

[3] 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第7篇

关键词:动画设计专业教学;差异性;启发式教学;动画产业;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89-01

英国动画产业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很少看到美日动画产业模式中受商业市场约束的痕迹,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表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其强调个性的创作理念也吸引了大批动画师和学生们忘我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英国很多动画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并不扎实,但是他们的制作理念和创作形式大胆奔放,动作设计富有想象力和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仍然可以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充满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英国在动画产业的艺术成就上和美日动画强国相比毫不逊色,由于没有过多追求商业性反而使其作品真实保留了创作者的风格特点,保持了动画师原汁原味的创作痕迹,从艺术的视角来看,英国的动画产业真正的达到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境界。

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保护国产动漫产业,鼓励和扶植动漫企业挖掘地方文化故事,黄金时段禁止播放国外优秀动画片,这些举措都有效的维护了我国动漫产业的自身利益并推动着成千上万的动漫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但是由于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上的力度不大,导致创作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各地中小型动漫企业依然艰难维生,在创作上难以有所突破。目前热播的国产动画片,从制作效果上来说并不理想,大量使用图文动画来增加作品的产量,其制作流程偷工减料,做工难免粗糙。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近期的动画影片从制作质量上比早期的国产动画片如《大闹天空》有大幅度的退步,以Flash制作成电影并且可以在全国发行公映是对中国动画现状的一个不小的讽刺。动画市场依赖于尚未形成世界观和判断力的孩童,并依靠其带动全家步入电影院并购买相关产品,孩童的喜好决定动画影片的发展方向,如此不难理解为何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如此举步维艰了。

一、英国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鼓励创新

英国的动画教学对动画专业和非专业,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英国鼓励创新、反对统编的大教育体制下,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英国是一个具有尊重传统习俗的国家,也是一个自由与法制并存的社会。英国人的行为举止有着明显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特性,尤其重视对他人的宽容性,非常注重礼节,注重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在文化艺术上,体现着的文化艺术氛围,同既为文化艺术品质的鉴定标准,异既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手段。因此如果你在艺术创作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尽管表现出来;如果你有和他人不同的文笔作风,尽管写出来;如果你唱的歌曲没有专业的嗓音但是你认为这是你的艺术风格,尽管唱出来;如果你用了自己不成体统的方式画漫画,制作动画作品,只要表现的好,不但很少有人会笑话或批判你,相反追随者众。在这里充满了创作而非模仿他人的文化氛围。当然艺术家的构思与其个性真实的表达必须注入到其作品中并完美畅快的表达出来才有可能获得好评,观众不会简单的盲从。英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鼓励非专业的热爱动画艺术的人士广泛参与,有些学生完全是因为兴趣爱好才选该专业,并非为了将来的职业,普遍把创作当成快乐的自我表现的方式。无论绘画程度深浅的学生最终都将按自己的方式完成一部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这无疑这是“启发式”教学模式最成功的一面!

二、我国动漫产业的改革性建议与设想

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通过认真思考国内动画教育的教学现状、学习国外动画教育的先进理念、寻找与国外动画教育存在的差距;通过和老师们谈心、和学生们座谈;通过走访其他动画专业学院、研究各类教材、和相同领域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探讨等形式,我发现了国内目前的动画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新的动画教育人才规格需求存在很大的脱节现象。

第8篇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新出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确立教研兴校的策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把握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

第一,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如多媒体、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2时光如流水,暑假很快就过完了,又迎来新的学期,而且又迎来一批新生,在此,针对我所代的生物课作一个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的七年级学生仅有70名,而且差生太多,生物又是新开课程,小学没基础,再加上教学改革,学生不适应,所以,学起来很吃力,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所以要想提高成绩很不容易。因此,必须很辛苦地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教材与上一届学生的教材基本一致,教材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包括3个单元共7章的内容,第一单元是“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到生物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关心生物,关注生物学;明确了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而且生物体都有很多生命现象;通过学习学生还了解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材中还设计了5个探究和10实验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措施

1、开学初的几节生物课,我先对学生进行生物课改培训,讲明我校的课改新教法,让学生了解我校,重新认识我校,从而,安心地在我校学习。

2、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生物,对生物感兴趣,从而很好地学习生物。

3、针对学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尽努力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4、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计划和方法,认真备学案,精心讲解,渗透课改新理念。

5、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都差,而教材内容多,特别是实验和探究这样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多,势必就耽误很多时间,因此,必须强调纪律,抓紧抓好课堂时间。

6、针对实验活动,能做的一定做,不能做的也一定认真讲,争取达到实验效果。

7、提倡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学习。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

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老师的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的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4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

(2)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记在学案上,也可以记在书上,经常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主动巩固的习惯。针对历史学科没有作业的特点,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整理好资料的习惯。许多学生上完课后资料保存不好,丢三落四,应对他们经常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5)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培养学生表述、评价历史的能力。

(6)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专业发展计划:

(1)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学校工作计划、工作目标,使自己的工作有据可依,有标可循。参加本学科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参与研讨和网上研讨,多听、多评课,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业务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工厂;专业建设;焊接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05-03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