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读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01 21:23: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读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读教学论文

第1篇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第2篇

(一)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在高考招生中,独立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总分相对较低,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特别经济学类的专业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更差,而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大多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正,所以很多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觉难跟上,听不懂。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很难改正,导致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方法也缺乏灵活性,由于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严重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愿深究,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扎实基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畏难态度,使学生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一)扎实基础知识

主要体现在数学和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拿出相当的时间复习高中的数学知识,另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打实基础。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案例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历代经济学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经济理论和历史或现在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是想符合的,通过形象的各种实际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的利用教授法,这样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应该充分理由学生知识面广、才艺突出、对计算机和因特网的熟悉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通货膨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通货膨胀经历,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失业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典型国家的失业率指标,然后用PPT的方式进行演讲;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就可以通过课程提问的方式互动,多做练习,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相应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较差,逃课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不专心听讲。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制约。例如,在上课时,对积极互动发言的同学加平时学分,对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迟到旷课的学生减平时学分,对旷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退课处理等。通过奖惩两方面的作用,从外部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总结

第3篇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方法,主要内容是由字词句段篇所构成。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要将学生听的能力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来进行培养,将学生们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一边听一边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够将阅读中的内容,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给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能够使学生们听老师讲解完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加工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将适合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动手记画,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能够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好地提升上来,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去听老师的讲解,进而培养和锻炼属于孩子自己的阅读技巧。

二、对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进行培养

按照语文教学的特征,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充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进行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上要予以尊重。为了将学生们对阅读文章理解的独特和多元性展现出来,对体验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发挥语用的作用,要引导学生们多读、多思考。不管是对何种阅读方法进行选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其根本所在,比如,只读文章,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能够同文章直接对话,对文章中的语言材料进而做到由外而内的吸收;其次,利用学生自行阅读交流反馈,对学生阅读中的仔细认真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进行培养,将一边思考一边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自我品味文章中的内容,要比教师强制性灌输效果明显。例如,某位教师为了能够将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升上来,引导孩子们对主题阅读中《天才比尔•盖茨》进行阅读时,先介绍了他的主要的重要事迹,之后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去阅读文章,并且告诉孩子们要想成为富翁,能够从其中获取到什么经验。这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就会非常浓厚。同时,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技巧和语言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技巧上可以很好地进行控制,并且按照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调整。同时,教会学生们去精读文章。阅读一些知识丰富、教育意义强的文章,这样对于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快、更明显。

三、将美学思想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美从阅读的意境中挖掘出来,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的开始和关键所在。对文章中的环节和写意怎样引导学生们去形象地体会,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一同前进,对这个思维过程予以完成,进而向着文章的意境中迈进,是通过美育使学习者进行接受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实践中引导学生们对美和丑要正确地进行区分,对什么是美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进而带着美的思想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很多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中,都有效地统一了形式和内容的美,所反映出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形式上都非常的合理,结构上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对儿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思想素质上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们以美的高度出发,去体验、感受和领会文章中的美,使高尚的情操、品德和理想能够有效对学生们的身心进行陶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特别的爱”进行阅读中,教师从美的角度上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孩子从中将“美”挖掘出来,进而对整个文章上进行了解。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丰富了孩子们阅读情感。

四、结语

第4篇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一些难易结合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涉及的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听讲,学习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设多种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就会更加活跃。

2.图表情境,再现课堂主旨。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认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表,通过图表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当中的图片通常都是把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将图片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该文章。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在语言方面应该更加形象贴切,运用朴实的语言再现文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应将文章的图片跟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再结合所讲例子让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去感知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画面语言情境,凸显情感表现。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文章图画相结合,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展现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例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教师应该跟学生讲“: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日出呢?”这样提问学生就会立马想起自己当时所看到的日出景象,然后再结合文章关于写早晨的海边升起日出的画面,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到这个情境当中。而对于那些没看过日出的学生来说更是激起了他们想去看日出的欲望,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会提高,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这种教学法对于以后教师上课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4.表演情境,增添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除了运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班级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比较主动,有的则相对安静,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而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则很好的协调了这种关系。这种形式对于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同时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整篇文章把握也更加的熟练。

5.结语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43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外国文学教学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再次的苏醒,英国文学等外国文学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我们看到新一代的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英国文学教学的成就

首先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增多,这些学科拥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很多的师范学校以及综合型大学也将英语语言文学作为重点学科和必选选修学科;其次国家的自考规模不断壮大,这也为英语文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果刨除引进的英文教材,英文原版的教材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简史》等,作品选读部分主要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英国文学选读》等,而诗歌方面的教材则选用了《英国诗选》、顾子欣的对照版本《英文诗三百首》以及《英诗教程》等优秀教材。在小说方面有上海外国语学院编辑的《英国短篇小说集》、《英国短篇小说选》等,散文方面涉及到吴井荣先生的《当代英文散文选读》、《现代英文散文读写教程》,此外在戏剧方面还有《英国戏剧选读》,何其莘和程雪猛两个版本的都值得学习

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发行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有国内著名的学者进行翻译还有外研社和译林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进行引进古典英国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国对英国文学的研究也十分积极,主要著作有《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世界文学》等,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只刊登语言研究类的《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以及《山东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报刊也逐步出现外文作品和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章。

二、英国文学教学的不足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

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

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

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较差

学生凑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

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

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

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四、对策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

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

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第6篇

【关键词】“学困生”初三化学教学兴趣

一“学困生”之类型

每个学校都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是学校与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令许多教师头痛非常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有些学生也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爱学习,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更差,教师对这类学生也非常头疼,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虽然很刻苦,但收效甚微,导致心情焦虑,思想困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中学教育中,“学困生”已经成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城市、乡镇,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而“学困生”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班级管理,同时也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被动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对老师所提问题不思考更不会积极回答,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自身智力正常,学习困难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二)能力不足型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差。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三之后,考虑到未来中考无望考个好的学校,对学习也尤其放任自流,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是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造成“学困生”。

(三)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困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困生”转化之途径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类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让热门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从而培养更好的学习态度?这将是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帮助,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经验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师要营造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中发生的,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却是学习的绊脚石。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时的心理环境,而不同的教学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环境。课堂上不可对“学困生”漠视,对之不管不问,这对这类学生来说会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激发他们想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堆这类学生关注。

(二)帮助“学困生”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化学学习本是一种有目的心理活动,要克服困难,但许多“学困生”由于前一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导致知识断链,久而久之,对化学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应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消除恐惧感。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使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可让学生给自己开个清单,把每个可能引起焦虑的潜在因素全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逐个进行审查、分析。这不仅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而且可以阻止焦虑的扩散。

(三)创设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化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去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当疆界到硫酸的稀释的时候,就要询问学生,将水滴到硫酸中还是硫酸滴到水中以稀释?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四)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来源于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而实验能激发“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能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把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

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的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实验一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核心,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困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试验中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便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对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诸如对当地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水进行试验分析;运用神奇的化学反应来表演魔术等。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个体不同,兴趣的差异就不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普通学生更弱、更难保持,因此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六)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

“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很少获得展示的机会,而更多地是受到批评,长此以往“学困生”自我观念就会出现偏差。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就感,就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比如,有的“学困生”体育技能较好,教育者就可以让他多参加体育竞赛;有的“学困生”音乐技能较好,就可以让她多参加文艺演出。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自己所特长方面展示自己,获得同学的认同与老师的称赞,会对他们塑造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上别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致。

再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讲清楚。何况化学科学、与实际结合得就很紧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不但理解书本知识,同时掌握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而那些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教学,肯定效果很差,应该剔除。

三、优化“学困生”的初三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案例一

初三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总结、归纳的一章,具有知识点分散、概括性强、化学实验繁多、方程式多的特点,而且这一课程海域溶液的酸碱性、PH、金属活动性顺序紧密联系,这一内容往往也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内容重要而且难度大,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的能力比较慢,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使得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而不至于太过于疲惫呢?

对酸碱盐的反应一般都是复分解反应,这就需要“学困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个透彻的理解,有水、气体、沉淀生成都是复分解反应,让他们在判断反应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好这些内容。同时,针对一些有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加入了过量之后反应有如何的情况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

要鉴别氯化钠、氧化镁、酚酞这三瓶无色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硝酸银溶液B盐酸

C石蕊试液D氢氧化钠溶液

这些备选的答案中,加入的这种试剂一定是要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才能一次就可以鉴别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具体分析,哪个能与这三瓶无色溶液反应而情况不相同。可见答案中只有氢氧化钠符合要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反应,但是没有现象;与氧化镁反应有沉淀产生;又因为氢氧化钠是碱,遇到酚酞会变色。这样来讲解就能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起来,学生沿着这三条线索学习,避免了盲目性,达到了尽快掌握酸、碱、盐知识的目的。

该设计抓住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认知规律。抓住“学困生”认知过程中由己知逐步过渡到未知的学习心理体验。

(二)案例二

化学中实验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化学实验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辅助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对“学困生”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有些手动能力差也不愿意尝试,或是胆子小不愿意做实验,这个时候笔者就尽量鼓励他们,让他们能体悟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并会在这些学生面前亲自做一次实验,以证明如果按照程序做,化学实验并不可怕,相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当这些“学困生”愿意尝试做化学实验时候,他们就成功了一半。

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知道导电的原因是它们在水中可电离出阴阳离子,并能够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另外,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较熟悉。基于上述,教师提出“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存在吗?”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硫酸铜分别与氯化钠、氯化钡混合,让学生得出,同样是四种离子的混合而现象却不同的结论(即有的溶液混合后离子仍存在;而有的溶液混合后却会导致某些离子的大量减少)。在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1)A、B两组实验,哪一组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B组电解质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离子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4)在复分解型离子反应过程中,能使离子浓度大量减少的条件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建立起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此时,来一个及时反馈,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放松自我,同时又有成就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知识自我建构后的满足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探究硫酸铜与氯化钠、硫酸铜与氯化钡混合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实验编号现象结论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A大量存在()离子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B大量存在()离子;()离子大量减少

第7篇

企业文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①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有赖于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得到消费者信赖,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②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能更多的获得政府的支持,优惠政策相应而来,企业可以从中长期获益;

③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增强,能够促进企业生产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随着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和市场能够达到双赢;

④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能够引导顺应时代要求的,这样企业能够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利益最大化;

⑤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能够积极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⑥优秀企业文化能够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融入企业文化当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直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创造出企业文化生态系统,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巨大动力。

二、从微观经济看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将推动企业内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构建产生正外部性,以文化约束,防止内部员工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一个有积极文化做导向的企业,可以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因为文化使内部的员工充满激情,相互协作的精神,相互鼓励的品质,都会使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增加劳动的剩余价值。因此相比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将更具有竞争力,压缩成本后,会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下降,相比同类产品使消费者得到的效用增加,以此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同时企业文化对于内部环境的稳定,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使企业的信用得到提高,企业信用的提高又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充足的资本有利于企业对于产业链的加固,这将导致一系列良性循环,使企业不断发展,通过企业创新的文化精神,研发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或者是优质的服务,以此为消费者创造出需求,而强有力的文化才可发展出强有力的科技与营销,根据供给与需求函数,可以看出创造出了需求,并且需求的增加使价格提高,增加了企业利润,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其确实对企业的内部微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应的实例举不胜举,从大连万达集团的万达学院,到江淮汽车的JAC大学,不论是麦当劳的汉堡大学,还是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积极构建文化生态系统。我们都可以看见企业文化对于微观的企业具有实实在在的有利之处。它将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企业文化以渗透到了员工培训,员工再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企业的一草一木,建筑特点,环境风格都是诠释企业内部文化的阵地。每个企业都有不一样的文化内涵,虽然文化主干大致相同,但是不同行业会有差异性。只有抓住了不同行业之间细微的差异性,才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针对性。利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上得到成功。

三、从宏观经济看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经济目标是降低失业率,价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而这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更好的对企业进行调节。同时,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大环境的文化来影响企业文化,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挖掘与扩展中国梦这样的党政方针降低成本,也为实现国家文化高度创造推动力,所以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需要,也是社会需要,国家需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而国家政策又基于企业所制定。所以文化也就成为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软性连接。比如社会提倡的诚实守信,创造创新文化,国家以政策和法律为导向的,经济法,物权法的实施,来保护由创造创新产生的知识产权,由诚实守信创造的正当利益,以这种方式保护了社会文化,同时这样的文化落实到了企业,又变成了企业文化,如企业所要求员工的诚实守信,创造创新,将会使企业顺应大环境而得到保护与发展。所以,企业需要去建设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使企业得到宏观政策的保护,社会舆论的保护,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也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加固基础。

四、从行为经济看企业文化建设

行为经济学是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是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的观察而产生的激励与效率。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有生性活泼的一面,人性中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所引导的成分。因此,通过企业文化,降低员工的非理性的一面,而提高员工的团队感,集体意识。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的行为被企业文化赋予了为社会创造高品质和服务,为企业职工谋福利为,为社会解决就业,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的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学人,即自私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个体,所以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行为来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这就拓展了“经济人”的假设,将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而企业文化就是为了加强行为经济中的利他主义行为,由人性的自私,变得更有道德。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通俗点说,通过企业文化为目的所塑造的人,应该是笔下所说的“我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通过感性的方式,让企业中的员工有归属感,有责任感,也是企业文化的导向。加入跟多的利他精神。

五、结语与启示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境界 语文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一名语文教师能否教好语文,能否真正把握好语文的真性精神、存在精神,是衡量该教师语文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技能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语文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语文自身的真性精神之外,还应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认知结构入手来指导阅读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方能既把握好阅读本身,又把握好学生对文本的逐步认知能力,从而真正展示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性境界。

为此,我们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即初步阅读教学、深层阅读教学与逆向阅读教学,其中逆向阅读教学我们认为亦可称为批判阅读教学。

一、初步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世界,是一种境界式的世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认知结构尚处于初步发展与初步完善阶段,因此,语文教师进行初步的、浅层次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所谓初步阅读教学,我们认为主要指语文教师从文本的某一点出发,引导学生初步领略文本,初步感知文本,初步品味文本的一种阅读教学境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某一点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从文本的某一点阅读中知道文本内有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甚至什么情。

初步阅读教学,有利于排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从而让学生因某一点清浅而轻松地切入文本、走进文本。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明天不封阳台》为例,在初步阅读教学中,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围绕10岁的儿子这一点来切入文本,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文本里的人、事、情。

在设计问题时,围绕10岁的儿子,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一)“明天要封阳台”,在12层高楼的阳台上,谁最先发现了带伤的鸽子?这只鸽子的神态与特征是什么样子?(前一个小问题回答要点为:10岁的儿子)

(二)谁想挽留住带伤的鸽子?当我和儿子并没有伤害鸽子时,鸽子的神态又是什么样子?(前一个小问题回答要点为:10岁的儿子)

(三)谁终于挽留住了带伤的鸽子?鸽子得到了谁的怎样的护爱?(前一个小问题回答要点为:10岁的儿子)

总体来说,这三个问题清浅而易懂,凡读了文本的学生,都能在文本表面找到回答要点的所在,而稍微认真思考的学生,甚至能在教师列出问题的刹那,即脱口而出说出要点所在。

以10岁的儿子为切入点,既连通了儿子、鸽子、阳台之间的故事,又连通了人与自然的这一关系纽带;既让学生知道文本讲述了什么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触角的下一步发展,这为教师下一步的深层阅读教学打下良好铺垫。

二、深层阅读教学

初步阅读教学,只是对文本表面内容的初步把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仅有这一步阅读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走出日常平面教学的误区,也为了完善初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还应重视第二重境界,即深层阅读教学。

所谓深层阅读教学,是相较初步阅读教学而言的,它与初步阅读教学最大不同点在于,在深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已不再限于文本表面内容来引导学生,而是透过文本的表面语言,追寻语言背后的隐喻意义,从而让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深处的不为人知的奥秘。

在深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的“故乡”这两个话题为切入点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当然,在设计问题时,我们既要关注文本隐含的深层含义,更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一)仔细阅读本文倒数二、四两段,说说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你看到哪些人类的邪恶行为及行为之恶果。

此问题的设计,属于深层阅读教学中的浅层阅读教学,回答要点可从文本表面找到,但必须经过概括、提炼方能完成。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另一面看到人类破坏自然的邪恶行为,这既与初步阅读教学形成对比性关联,又为学生思考下一深层问题形成延续性关联。

(二)请仔细阅读文本第八、九两段,谈谈文本中两个“故乡”的含义,它们分别给你什么启示。

从问题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明显感觉到在深层阅读教学中,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很深,如果没有前面多个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难把握好这一问题。

为把握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过渡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认为过渡语很重要,好的过渡语有时能引领学生刹那间从混沌走向明悟,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中过渡语的运用。

三、逆向阅读教学或批判阅读教学

深层阅读教学有利于让学生从文本深处理解到不轻易为人所知的文本隐喻之意,这对启发初中学生的文本感知力、文本领悟力以及其自身的思维力都大有益处。不过,我们认为一种真正的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只限于深层阅读教学,仍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逆向阅读教学,并非指引导学生必须逆着作者的思想、逆着文本的情感来体悟文本。逆向阅读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以审慎的眼光客观、中正地立于文本之“上”来评价文本、感悟文意、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让自己的话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平等沟通的一种阅读教学境界。也因此,逆向阅读教学我们认为又可称为批判阅读教学。

在逆向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深度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批判观点。而教师不必用自己的文本观压抑学生的文本观,也无需用作者的世界观压抑学生的世界观,只要是学生所说、所思、所能表达的,凡有一定合理性、逻辑性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给予中肯评价。

因此,逆向阅读教学中,学生成了十足的阅读主人,教师可能无法先知学生所思、所想的所有问题。所以,在设计此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进行十足的逆向阅读外,还应从学生的认知入手,尽可能地从学生立场进行逆向阅读。

因篇幅有限,我们此处仅举三个有关逆向阅读的例子,其中第一点属于笔者自己的设计,而其余两点则属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自己的逆向阅读所得。

(一)文本第二段。作者对“往日的荒芜”、“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等往昔一切的怀念,似乎认为人类应放弃高层建筑而回归幽幽土路时代。但,我以为过去那萋萋荒草、幽幽土路式的生活,只能说明人类生活更凄苦,而我们对自然的爱护、环境的保护,不应以降低人类生活质量为代价。真正的人类的发展,应该是既提高生活水平,又保护了自然。

(二)文本倒数第三段。作者讲他的儿子蹒跚学步时候,曾在“夏季的草坪上捉过小虫和蚂蚱”,并且说这块草坪仿佛是一个极乐的伊甸园。我觉得,儿子亲近大自然、融进大自然,这是对的,但我们大人不能把儿子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因为,无论小虫还是蚂蚱,它们也都是生命!

(三)文本倒数第三段。作者讲施工队来了,轰隆隆的机器把草坪变成了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作者说儿子再捉不到小虫了。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毕竟在发展,孩子的成长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都是现代化的技术产品,我们不应排斥这些现代化。保护自然,与现代化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关键看我们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并不是完全隔离,更不是互相排斥的,每一重境界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没有第一重、第二重境界的教学,就不会有第三重境界教学的出现,而第三重境界的教学,又为前两重境界教学开辟出全新的视角与路线。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于: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其次,教师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

2.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这次课程改革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阅读”目标第一条明确规定:“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如果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其效果不言而喻。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真本领。另外,学生在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逐渐认识了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的,带着它进行阅读,这也正是个性化阅读理念实践的体现。

3.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阅读目标的实现,阅读过程的完成,阅读质量的高低,最后的落脚点、根本点只能是学生自己。从这层意义上说学生即根本,学生即目的。因此,理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回归。这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呢?教师应该本着让自己的引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思想,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的思路,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以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为主,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难易,教师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而为一,形成一股推动阅读深入的合力。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也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