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21:58: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感动教师人物事迹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今年66岁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退休干部。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铁案法官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哈密市检察院、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他在检察院批捕的案件,件件是有罪判决(铁案);他在法院审判的一审案件和二审案件,没发生过一次改判、发回重审、提起再审,全部维持原判。
31年里,阿布列林把依法办案、准确定性当作天职。1993年9月,哈密市检察院受理玉某某奸案。法院一审以“被告人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为由,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8年。阿布列林在仔细审查这个案件后,认为量刑畸轻,应该罚当其罪,并以充分的事实和证据提出抗诉。法院二审认为,哈密市检察院抗诉有理,撤销一审判决,改判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31年里,阿布列林从不办亲情案。1990年,阿布列林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团伙案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表姐想两家是亲戚,关系好,哭天喊地找上门来,要阿布列林救救她的儿子。阿布列林热情接待,耐心讲解法律,就是不接如何救她儿子的话茬,表姐见打亲情牌无用,哭闹无效,气哼哼地走了。表姐的儿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从此,表姐多年没登阿布列林的家门。
31年里,阿布列林从不办金钱案。2010年,阿布列林处理一起重大案。一天,主犯的母亲来求情,被阿布列林当场拒绝。临走时,她悄悄将1000元钱塞进报纸里。阿布列林发现后立即上缴法院纪委,最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2005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审理了一起杀人案件。
2005年2月的一个晚上,哈密市(现伊州区)青年路的一家煤场,被告司马义·库尔班进来小便,正在值班的河南籍外来务工人员陈某见状制止,两人发生口角。被告司马义·库尔班拿出刀子,向陈某连捅9刀,陈某当场死亡。
哈密市(现伊州区)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向哈密市法院提起公诉。
当知道负责审判这个案件的审判员是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时,被告的亲朋好友们既高兴又害怕。高兴地是,他们和阿布列林的关系都很熟。害怕的是,阿布列林铁面无私的名声人尽皆知。
被告人的亲朋好友,发动各种关系,打起感情牌,找到阿布列林,希望阿布列林在审判中能够网开一面,保住被告一命。可是,不管谁来,阿布列林只有一句话:保住他的命,没有任何可能。
“第一,他是累犯。第二,被害人被连捅9刀,当场死亡,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按照法律规定,被告理应被判处死刑。我帮不了你们的忙。”阿布列林斩钉截铁的说。
这些前来游说的人反复哀求后,看到阿布列林如此坚决,又转而去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找人求情。自治区高级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被告人被执行死刑。法律的尊严得到维护,公平正义的根基更加牢固。
可是,没多久,阿布列林的生活中,却多了一些忿恨的眼光。面对这些眼光,他很坦然。
“我根本不会怕他们,我是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阿布列林从来都是这样简短的回答,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字字千斤。
阿布列林为何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在31年的时间里,把接手的近千件案件件件办成铁案?因为,阿布列林心中有个偶像-—焦裕禄。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做焦裕禄的好学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心中有信仰 行动有力量
1966年2月,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在学校的阅报栏里看到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口气读完后,他被深深地震撼,回到家,他向父亲说起了焦裕禄的事迹,父亲告诉阿布列林,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当官。听了父亲的话,又连续几天反复学习、认真研读,阿布列林被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折服。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阿布列林说,“当时全国流行《焦裕禄,的好学生》这首歌。在那个年代, 的好学生 是个了不起的称号,也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我虽然做不了的好学生,但可以努力做焦裕禄的好学生。”
做焦裕禄的好学生,就要到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亲身感受伟大的焦裕禄精神。经过两年悉心准备,阿布列林和其他五位同学终于乘火车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圣地——兰考。
在兰考,他们遇上马车坐马车,遇上拖拉机坐拖拉机,亲眼目睹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战风沙、防风口、驱内涝给兰考带来的变化。他们还找到焦裕禄的家,和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及儿女照了一张合影。
从兰考回来,阿布列林把这张合影恭恭敬敬地挂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因为,在他的心中,这张合影就象征着焦裕禄精神,这张合影可以时时提醒他、激励他,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
从兰考回来后,他当过知青、当过工人,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到检察院工作后,他白天努力熟悉办案程序,晚上如饥似渴地研读、背诵法律条文,仅仅两个月,他就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完成了从工人到独立办案的检察官的角色转换。
岗位当阵地 斧头何所俱
把依法办案当作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公正执法,刚直不阿,为百姓伸张正义,自然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他们以各种方式感谢阿布列林,都被阿布列林婉言谢绝。而在一些不法之徒眼里,阿布列林的公正执法,让他们受到法律的惩处,他们当然怀恨在心,并以各种形式报复阿布列林。
1988年9月的一个晚上,阿布列林骑车带着已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到岳母家吃晚饭,在上坡的时候,从路东边扔来几块石头,其中一块击中了自行车。阿布列林急忙停车,扶妻子下车,然后拔枪追赶歹徒,只见两个黑影消失在树林里。
1990年肉孜节前夕,阿布列林两口晚上回家开门时,感到地上烫脚,一看,是柴草刚刚烧过的灰烬。打开门,发现窗户玻璃全被砸碎,过节准备的几十个碗、盘子被摔得稀巴烂。
在暗处扔黑砖,趁无人砸玻璃,起码说明歹徒有心虚的一面。而1996年5月底发生在阿布列林家的一幕,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面对面较量。
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的6点左右,刚刚搬到位于老宅新建的房子,阿布列林在院子里忙着平整地面,妻子在悉心准备晚饭,上学前班的女儿在做作业。忽然“阿布列林你给我出来,你说我犯流氓罪,情节恶劣,社会影响严重,从重处罚。给我判了8年,我终于回来了,我今天就是来找你算账的!”一声声吼叫从外面传来。阿布列林放下铁锨朝外看,只见8年前他审判的一个罪犯,手持明亮锋利的斧头,嚎叫着让阿布列林出来。见此阵势,阿布列林也很紧张,心想,今天非出大事不可。紧张并不惧怕,更没慌乱。他先把女儿锁进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找出单位配给他的手枪,到大门口迎击歹徒。而同时,妻子也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从院子的西墙翻出去,沿着农田一路小跑,向距离将近两公里的市检察院奔去(当时家里没有配电话,也没有手机)。
大门口,疯狂的歹徒用斧头在地上、墙上乱砍,阿布列林手持手枪警告歹徒,“你敢进来,我就开枪”。歹徒在监狱可能学过一点法律,不敢跨进大门,只是一个劲地激阿布列林出去。因为他懂得一旦跨进大门,阿布列林向他开枪就属于正当防卫。就这样,双方怒目圆睁,紧张对峙了大约十来分钟,急促的警笛声由远而近,检察院的警车未到,歹徒已落荒而逃。
就是这样的阿布列林,用一生实现曾经的许下的诺言,维护法律尊严,践行焦裕禄精神。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味 《职业》 教学反思
职校语文,作为大语文的范畴,理应具备“语文味”的本真。但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职校语文还应具备“职业味”。“职业味”的内容之一就是职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学生的思维现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教书与就业观、职业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职业》一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教材中的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作者是印度诗人和作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文中,诗人借助一个儿童在一天三个时间段的所见、所想和所愿,阐释了自己对于职业的思考:小贩、园丁和更夫,这些看似平庸的职业,在儿童的眼中,却意味着简单、纯真、快乐和自由的生活。这些职业同样也能成就一种诗意的生活。
在文章前面的小序中,泰戈尔运用了反问和设问句式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职业”的思考:这孩子的理想一点也不远大,他只想做小贩、园丁和更夫,似乎很没有志气,很平庸,长大了这样活着似乎很没有价值。真是这样吗?职业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虽然这“泰氏思考”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但泰戈尔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尤其在普及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它可以帮助我们中职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为人们带来美好感受的区别;树立远大理想和职业贵贱,二者并不冲突。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领悟泰戈尔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呢?我想,如果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文章的字、词、句知识,和文章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实在有些浪费资源。如果将此文的学习与当今社会“嫌贫乐富”的现状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融合在一起,对中职学生准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是否会有一定的帮助呢?于是,我重新钻研课文,并收集了一些素材,精心设计了该文的教学。
我首先收集2008年-201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材料,让学生在早自修上朗读了解,以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正式上课时,我又精选了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片断作为导入,先让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每一个学生,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情绪激昂,朗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请学生对课文中提及的每一种职业补充一至两个事例材料。在巡视指导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阶段,各组都能借助合作学习的集体智慧,不仅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还补充了大量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文章更充实、更富有现代感,我觉得这节课可以结束了。
这时突然有一位同学指出:老师和同学们讲的那些先进人物,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况且有些职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或着愿意去做的。就像《职业》这篇课文中的小孩子,他就没有那么崇高,也没有远大的追求,他只喜欢当小贩、园丁和更夫。那是不是说,我们不用把“业”看得那么重,也不用那么“敬业”?再有,怎么看待社会上那么多“自由职业人”的现象?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沉思了一会后,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习精神,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理解“业”的概念?(2)怎样理解“职业”精神?
课后我与个别同学进行了交流,让我惊讶的是这种思想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都有着类似的想法。于是我和学生们商量下周利用班队课围绕这个主题举行一次辩论。
第二周班队课,《我的职业我做主》辩论课如期开始。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的辩论,同学们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我们前面学习过的课文《敬业与乐业》中,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所说的:“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梁启超先生所认为的“职业观”与泰戈尔《职业》一文中所要阐述的“职业观”其实是一致的,职业的概念不应只限于我们平日所说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也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我们作为学生,应该也有必要以最大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学习。
在理解了“业”的概念后,同学们又出现了争论:当今社会轻贫乐富,从事《职业》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小贩、园丁、更夫等类似职业,不仅辛苦贫穷,而且还会让人看不起。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时我点拨道:要准确领会泰戈尔在当时提倡“职业平等论”的良苦用心,需要结合印度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古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印度人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除这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我又以旧中国为例加以说明,旧中国也是等级森严的国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职业观,人们的读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传统思想统治下,一般人都极度轻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把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因此,泰戈尔所提出的“做小贩、园丁、更夫,似乎很没有志气,很平庸,长大了这样活着似乎很没有价值”这一思考就很好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文中,泰戈尔所提出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这一职业观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进步意义。这时有同学们联系到了前面我们学习过老舍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林冲、杨志的例子,还有同学举出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例子,听着同学们积极思考,思维互相撞击的火花,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对于从事那些底层职业就不需要“专业”“敬业”的思想,同学们也都给予了强烈地批评,他们纷纷说许多的英雄人物并不都是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和主流行业的重要人员,相反更多地是来自基层的普普通通大众,诸如提供的材料――“2009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中的: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最美”洗脚妹刘丽、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朱邦月、为留守儿童创办希望小学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等等,并且还有同学举出了学校厕所清洁工的例子,来说明敬业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说到“自由职业者”,同学们经过辩论,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现今社会为体现个人价值而从事“自由职业”的现象。不少同学还结合自己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谈了对未来职业的感受。他们说虽然自己将来从事的是技工技师行业,工作也许不稳定,但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样能实现自身价值。就这样,在切身领会了作者观点的同时,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一场职业观的自我教育,从而坚定了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责任心和兴趣。
最后,一位同学们的发言代表了绝大部分同学的心声:作为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敬重自己的“业”――学习,只有认真的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将来更好地 “就业”夯实基础;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我们也应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轻视普通职业,不嫌弃体力劳动。追求职业之平等,是一个现代社会高品位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应该追求的目标。最后,他还引用了总理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一言,说:“我想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能由衷地产生一种敬意,那就会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并且会在做事中发现乐趣,这样的人生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
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布置同学们完成一份以“我的职业我做主”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同时还提供了一些书刊、文章供同学们课后阅读思考,如陈凯元的《你在为谁工作》、唐朝的《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冯颂阳的《别让工作伤害你》、王兴权《职业定位决定你的人生》等等。
一周后看到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我想: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再精心的预设,也比不上同学们思维地积极互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教好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外,更有必要大胆地拓展语文教学资源的时空,如果再能从精神和思想上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思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那么,当我们的这些中职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也许他们会忘记所学的具体知识时,但留在他们脑海中的,那做人的准则将是铭记在心、永不磨灭,这不正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莫大的功德吗!
参考文献:
1. 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 谢文新.中职语文教学应确定专业导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 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通讯,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