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扶贫交流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1 05:03: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产业扶贫交流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产业扶贫交流材料

第1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是传统农业大镇。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着力引进市场主体、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精准扶贫效益

做强传统产业。支持明庙村发展壮大炒米产业,实施整村推进。三源糯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供应、田间管理、订单收购全程服务,保障原材料品质;明庙炒米协会与农户签订了炒制标准,杜绝添加食品增白剂膨化剂;陆谷香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味”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全村从事炒米生产的农户达到120户,户平收入10万元左右。

做大特色产业。鹅业在陆岭、子文村建成年出笼10万只的肉鹅养殖基地,直接经济收益150万元;、、村扩大传统荸荠、慈菇种植规模,连片面积达到8000亩,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天鑫米业在高当村实施整村富硒稻种植2000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子文村建成富硒稻虾共用基地1000亩;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片区建成精品有机藕基地2800亩;超越苗木、垦农苗木等7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利用荒山、荒坡优势,建成苗木基地2100亩。

二、扩大产业规模,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我们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400亩,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200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100亩,垦农苗木等7个苗木合作社流转土地2100亩。全镇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7%。

扩大农业装备规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400多台套,无人机2架,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达到3.5万亩;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钢构大棚55个52亩;鹅业建成年屠宰肉鹅100万只的加工车间1.8万平米;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800万斤标准仓储1个,投资500万元的藕粉加工厂已完成征地选址工作。

三、彰显产业效能,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模式。主要为片区低产田升级改造地块流转,土地价格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前的80元/亩提升到350—450元/亩,群众每年直接获利220万元。

二是带田入社模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郭大、骆驼、高当、子文等村贫困户33户,保底收益每亩1000元以上,并为贫困户提供在合作社就业岗位,增加打工收入。

三是土地托管模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8户31人,以亩平产量按市场价格与农户直接进行结算,解决贫困户无力种田的难题。

四是提供设施模式。立体养殖专业合作社为2户贫困户提供钢构大棚5个,户平增收2万元;鹅业为子文村及周边12户贫困户免费建设小型肉鹅养殖基地,户平增收1.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资金不足的难题。

五是提供就业模式。食品公司提供岗位10个,食品创业园提供岗位30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岗位1个,实现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年工资可达1.2万元。

六是入股分红模式。陆谷香食品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 1户2人;食品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9户12人。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动力折算股份,参与合作社日常经营,年末按股分红。

七是提供全程种植服务模式。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3户80人,为贫困户提供精品藕种植技术,农户自主经营、自主销售,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亩平增收500—1000元。

第2篇

一、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工作

1、挖掘资源,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今年以来,我局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对科技项目资源做到早摸排、深挖掘,采取电话联系、走访企业、组织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近距离与工、农企业沟通和询问,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特别是和我县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和需求,我局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项目争取和服务中去,根据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对企业的项目申报材料,安排专人逐项精细指导、认真审查,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资料的质量。上半年,我局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县皮制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合成永固紫的生产工艺研究;省重点新产品新产品计划项目1个:U型滴灌技术开发;市级农业支撑计划项目2个:温室大棚蔬菜绿色栽培技术师范及百合新品种-“龙牙”引进示范;市级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配套项目1个:科技入园技术应用。

2、做好跟踪,积极向上争取。对上报项目,县科技局积极做好跟踪服务,保持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我局班子领导经常带领业务人员深入到企业和基层调研,认真指导企业提炼包装项目,为企业申报项目提供一切必要的服务。同时,对已立项的项目,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督促项目单位按计划实施;对已完成的项目,及时组织验收,提高各类科技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绩效。

(二)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为贯彻新时期国家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发明创造,激励技术创新,提高县的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我局积极做好科技成果、专利申报及管理、奖励工作,强化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今年上半年通过申报鑫力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已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蚕桑办的“桑园套种竹荪”和丰海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两个项目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另外紫荆颜料化工有限公司的“绿色合成永固紫的生产工艺研究”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大大调动了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了全县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氛围和科技创新整体能力。

为贯彻落实《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我县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我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我局特此向县政府申请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并配合县政府向上级部门申报了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为把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科技项目实施效果,我局项目办工作人员经常深入项目承担单位,督促推进项目实施。果业局承担的井冈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项目已建成400亩滴灌系统,提高肥水效应,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硕丰白莲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项目现已种植连片白莲500亩,并实行莲鱼种养模式,开展生态种养技术示范,实现了农民增收;鑫力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刷版项目由“实验阶段”到“中试阶段”,再由“中试阶段”到“工业化生产阶段”的两次跨越,掌握了该项目的技术关键点和技术难点,优化了工艺路线,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成立了相关实施工作小组,出台了《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与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实施管理细则》及《县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细则》,并组织有关人员赴北京、山东等地考察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整体项目实施正按照制定的项目年度计划逐步推进。

(四)积极申报2011-2013年度科技进步考核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中央农村工作精神,落实《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和要求,我局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准备相关材料,总结我县科技进步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全力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目前,考核材料已上报省科技厅。

(五)积极抓好科技扶贫工作

今年,我局积极配合科技部做好扶贫工作,在科技部扶贫团的指导下,今年上半年先后举行了县与井冈山大学科技合作对接交流座谈会、全县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培训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的科技交流和科技创新工作。

(六)积极做好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今年,我局大力加强与井冈山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与井冈山大学科技项目合作,签订合作项目6个,并且拟定了县与井冈山大学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有关部门与井冈山大学相关学院的科技合作协议,另外还打算聘请井冈山大学7名专家为我县科技顾问。

(七)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

今年,我局开展的科技活动周共花费经费1.5万元,积极组织全县科技特派员下乡进村,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活动,发放技术资料1万份。并且利用县图书馆、科技局图书室免费向群众开放,吸引了2000余人来图书馆、图书室借阅科技书籍;利用井冈山大学与我县进行科技交流合作机会,组织井冈山大学及我县科技人员参与千名科技便车进园区(乡村)活动,确立了7个科技合作对接项目。此次活动全面的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为连接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依靠科技振兴我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八)全面抓好扶贫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局把扶贫村工作列为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了对扶贫联系点里田镇平原村、里西村的科技指导,经常深入扶贫联系点展开调研,分析贫困原因,积极寻找科技扶贫重点帮困的突破口,为做好2013年的扶贫工作;全力抓好象形花溪村的美丽乡村工作,并且已着手修建进村水泥路,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九)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招工工作

为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利用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域外资金,抓住有利的机遇,耐心工作,有效的促成了与投资者的全面合作。目前,江苏聚杰集团5000万“天然冰片”项目落户高市、莲洲。在做好引进资金、引进项目的同时,注意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为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做好向域外推介工作、更多更好的吸引域外资金来我县投资奠定基础。企业招工上半年完成2人。

二、存在问题

(一)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偏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高,统筹协调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力度不强。

(二)社会发展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给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普及带到了一定的难度。

(三)人力资源不足,特别缺乏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科技培训及人才引进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局将正视存在的困难问题,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布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县和建设和谐小康适合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制建设,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换与应用,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继续加强各类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及实施力度,积极做好现有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根据省科技厅的项目申报要求,认真研究把握政策重点,围绕我县优势产业,申报科技项目,加大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支持。协调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实工作。对于已上报的项目,协助项目单位紧盯不放,积极协调;跟踪落实好科技项目批准立项工作;继续做好宣传、调查,摸清上级政策,积极帮助项目单位实施好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同时,抓好已完成项目的验收工作。

(二)加大科技入园入企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做好县政府与井冈山大学战略合作的对口联系和服务工作,促进合作条款的落实。深入企业宣传科技政策。使科技政策真正覆盖园区所有企业,进一步激发园区企业依靠科技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帮助企业争取科技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和完善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和政策扶持,积极帮助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协助园区落实好各项科技政策。通过与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努力为园区内企业落实好国家、省、市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园区内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3篇

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重要抓手,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全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187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7家。农家乐383家,总投资规模近200亿元,带动就业1.2万多人,年接待游客量近10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0亿元左右。初步形成 “依山、泮水、沿江、滨海”四大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带,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质量、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一是创建休闲农业品牌显成效。去年,福清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福清市牛宅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我市有4家休闲项目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有3个村被评为福建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数达42家,为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5家(全省18家),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省11个),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省级37家(全省231家),占全省总数的六分之一。

二是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机制求突破。我市连江县开心农场等五家休闲农场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现已发展成员30家。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

三是助力扶贫取新功。策划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助力精准扶贫,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与116户贫困户签约帮扶协议。优先招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休闲农场就业;免费提供种苗给贫困户种植、养殖,成品后,按规格保底收购;开设“良心铺”15家,在农夫集市开辟专柜,供贫困户销售特色农产品;入股分红帮扶,贫困户贫困扶持资金保底入股分红。

第4篇

一、工作目标

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林场职工及其子女、退伍军人等人员观念,增强林业生产技能、丰富产业知识,掌握当前林业实用科学技术、信息,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更多生产方式与途径,从而达到增收脱贫目的。

二、培训内容

(一)种植栽培技能培训。根据3个村的实用技术需求情况,重点开设平欧大榛子栽培技术及市场前景、较高经济价值树木或花卉等种苗繁育技术、五味子栽培技术、羊肚菌栽培技术、钙果培育技术、元宝枫栽培技术、云杉育苗造林是实用技术、羊藿培育技术等培训。

(二)养殖技能培训。重点开设森林鸡的养殖技术、森林猪养殖技术、獭兔养殖技术、柳根鱼池塘养殖等培训。

(三)动、植物防护技能培训。动、植物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等开展培训。

(四)参观、学习、交流具有一定种植规模林下经济作物基地与苗木繁育基地。

(五)综合内容讲解包括森林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林草产品深加工相关技术、职业规范、林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相关法律等。

三、培训方式

邀请乡土专家或产业技术骨干给予“面对面”“手把手”相关内容传授。

四、培训对象

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乡村、镇村、3个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农民、林场职工及其子女、退伍军人等人员。

五、提供资料

为培训人员提供平欧榛、钙果、羊肚菌、五味子、羊藿等科普材料,以及《林业实用技术资料》小读本。

六、培训地点

按实际情况在、、等村子进行培训或参观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下经济作物基地。

七、培训时间

2020年3月—2020年12月

八、培训要求

(一)加强领导。听从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环境,真正把这次培训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妥善安排,确保受训人数和培训质量。

第5篇

“五方挂钩”和“五个一”帮扶机制、“南北园区共建”等一项项具有江苏特点的举措,让开发式扶贫得到探索。

苏宁云商集团、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等一个个团体,让扶贫的社会责任充分彰显。

苏陕挂钩扶贫协作、对口支援,让“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实现。

2016年“扶贫日”期间,江苏设计制作了20万份扶贫公益广告,通过媒体宣传和各级各方面广为张贴,大力弘扬“两个光荣”(扶贫济困光荣、脱贫致富光荣),将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推向了。

这些长期不懈奋斗的实践,让扶贫开发凝聚了力量,缩小了区域间贫富差距,促进了经济薄弱地区发展,也让江苏走出了一条协同互助、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五方挂钩”帮扶单位与苏北经济薄弱县挂钩帮扶。2012年至2015年,247个挂钩帮扶单位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4.4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397个,成为江苏扶贫开发工作的主力军,帮扶效果鲜明实际。

近十年来,苏宁云商集团在扶贫济困、资教助学、抗灾救灾等方面累计捐赠9亿多元,并与盱眙县、泗阳县的两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

由张矾牵头发起的春晖民间助学协会,聚集1400多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捐资和募集社会捐赠资金上百万元,资助300多名农村贫困学童圆了读书梦。

2015年6月,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要健全东西部协作……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在贯彻落实总书记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指示精神的同时,江苏全力以赴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时期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成立省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统筹安排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对苏陕扶贫协作的组织领导,并于每年初组织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以政府援助为基础,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重点,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江苏有10个省辖市、51个县(市、区)与陕西9个省辖市、56个县(区)建立扶贫挂钩和友好协作关系。“十二五”期间,江苏投入无偿援助资金18254万元,实施扶贫援建项目570余项。全省社会捐赠资金340万元,捐赠物资折价461余万元。

“西洽会”是苏陕两省推动东西合作的一大亮点。江苏每年作为主办省份组团参加“西洽会”,与陕西等西部省区共同打造东西交流合作的平台,截至2015年,已连续举办。

第6篇

关键词:藏区;旅游脱贫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藏区脱贫与藏区旅游

当前,中国扶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期、冲刺期,在5年之内,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否能够如期脱贫,与全国人们一道达致共同富裕,直接关系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正如所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青藏高原藏区就是这样的贫困地区。藏区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地域广袤,人口稀少分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牧民相对贫困,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鉴于其显要的地理战略地位,更成为扶贫攻坚的急所。这些地方如何发展,如何让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成为一大课题。但是,贫困的藏区,其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却异常丰富,是全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旅游资源能否转化为利民惠民的经济资源,旅游发展与扶贫奔康能否有效结合,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巨大作用,实现总理提出的“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1200万人口脱贫”目标,是旅游资源富集但经济相对落后、百姓生活相对贫困的诸多地区面对的共同课题。

通过多年扶贫攻坚的实践摸索,可以确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藏区,与其他扶贫攻坚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更具包容性,更显交融性,以其强大的朝阳产业活力、强劲的持续造血功能、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被接纳被推广普及的崭新生力军。旅游扶贫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贫,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以这样说,旅游扶贫既是藏区旅游业的历史必然,也是藏区旅游业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空间。

二、旅游扶贫是藏区扶贫攻坚的主要手段

归纳起来,藏区旅游扶贫有如下几点特点及作用:

1.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脱贫彻底,致富持续。与简单的、单向的钱物施舍输血救助型帮扶不同,旅游扶贫因着旅游的持续不间断吸引消费者并形成产业链特性,可培育成藏区的优势产业甚至主导产业,为农牧民带来持续良性的经济收益,跳出“等、靠、要”越扶越贫的怪圈,播下了致富种子,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不返贫扶贫。

2.旅游扶贫是带动式扶贫,脱贫面广,致富面宽。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特性是产业链长,产业面广,稳定可持续。 在藏区,与其它产业相比,旅游就业容量大、投入较小门槛较低,很多旅游消费依托既有的生产生活条件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且生态、特色等因素,激励广大农牧民积极从传统农牧业劳作向现代旅游业经营转变。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成为藏区带动性普遍、参与性广泛的扶贫方式。

3.旅游扶贫是市场型扶贫,高效配置,低廉成本。近年来,藏区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奇特的自然生态,越来越成为旅游者的新宠和首选的旅游目的地,藏区旅游持续升温,旅游与扶贫的对接应运而生。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产业链条,带动藏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内地先发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藏区贫困地区,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将财富通过市场机制移到藏区贫困人群,实现先富带后富。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其它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相比,在旅游扶贫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东西部资源进行有效输送有效配置,其效率高、社会成本低,避免了拉郎配式行政指令的诸多弊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藏区旅游区,很多旅游扶贫点的旅游投资规模并不很大,大多就是将农牧民拥有的藏式房屋,稍加改进即可成为藏家乐、藏家民居,投资小,一两年即可收回成本,易被农牧民接受,便于推行。

4.旅游扶贫是观念型扶贫,对接传统,容纳现代。旅游是异样需求的满足或体验,更是与外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旅游扶贫不仅送来为农牧民财富,带来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农牧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带来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实现藏区传统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5.旅游扶贫是生态型扶贫,绿色产业,生态致富。旅游扶贫不仅促进藏区民众更好地保护本民族的独特文化,促进民族交融,更有助于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青藏高原藏区是最重要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更是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在藏区发展旅游,就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藏区的旅游扶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友好的扶贫开发方式。

三、藏区旅游扶贫的模式创新

近年来,藏区各地紧扣“旅游发展”主线和“扶贫惠民”主题,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旅游扶贫工作紧密结合,逐步摸索总结出了旅游扶贫脱贫方式,并在具体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这些方式能脱贫、能致富、可推行、不反弹、可持续,是脱贫奔康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值得借鉴推广。

其一,全域旅游产业吸纳型。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藏区坚固全域旅游资源、全面规划部署、全境打造建设、全民投身参与的“四全”旅游发展理念,通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藏区全域就是一个一个的旅游大景区,就是旅游产业高地,以此吸纳全民参与,旅游致富。

其二,基础建设保障促进型。除了实施交通攻坚,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及便捷性外,藏区还努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水电、通讯、城镇、生态停车场、综合服务站、游客中心、应急救援、标识标牌、生态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百姓旅游脱贫创造基础条件;

第三,景区建设辐射带动型。藏区依托已建景区带动脱贫致富;依托在建景区拓宽增收渠道,如以“政府+公司+贫困村”模式进行开发,工程建设以使用当地劳动力为主,景区开发公司为当地百姓购买医保社保;百姓以服务、宅基地、草场、森林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景区开发并从中获得收益。

第四,旅游商品市场激发型。通过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引导农牧民针对“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和非遗文化、藏民俗、藏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创产品,为卖而生产,为旅游而生产;鼓励企业投资旅游商品开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带动百姓就业和增收;

第五,专合组织引领促进型。搭建成立农牧民广泛参与、成果共享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和旅游行业协会,政府予以资金、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和文创产品打造。同时,深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从乡村合作社协议定点购买,努力实现产品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当;

第六,乡村旅游就业就地消化型。实行整村推进旅游扶贫,指导建设本土化标准化乡村酒店、乡村主题酒店和特色民居,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将乡村自然资源开发与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相结合,展现乡村旅游魅力,如四川藏区泸定樱桃节,从以前以观光休闲为主,向集观光、采摘、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拓展开发乡村摄影、徒步漫游、体育健身、养生养老、亲子体验、研学旅行等新形态,提高旅客的参与率与回头率;

第7篇

关键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

明清之际,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族别、族称和地域已基本稳定,由上古时期氐羌、苗蛮、百越、百濮等族群,分化、交融、演变、发展成今天中国南方瑶、侗、壮、哈尼、黎、土家、彝、畲、高山、拉祜、景颇、仫佬、布朗、仡佬、苗、阿昌、普米、独龙、怒、德昂、佤、傈僳等20余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分布在长江以南、雅砻江以东、云贵高原和濒临南海的南部大陆边远山区[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日益重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南方少数民族有着世居高原山地和偏远山区的传统,生存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439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31%,尚有绝对贫困人口34.26万人,低收入人口60.92万人,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2]。在各种致贫因素叠加影响下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就成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类地区。正确认识南放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科学分析原因,从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扶贫措施,已成当务之急。

一、历史原因造成先天基础薄弱

由于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一直分布于远离中央王朝政权的区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与外界交流闭塞,信息匮乏,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建国以来民族地区大都以发展农业为主,不重视工业的发展。多年来,宏观产业与微观产业的配比不协调,基础产业和经济结构单一,造成农民增收困难,财源后劲差,工业企业很少,产业比例不协调,历史形成工业落后、农业又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存在“三低一小”(即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低、经济总量小)的问题。以贵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数据为例,可以看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省、全国的发展状况相比,仍处在低发展水平上。(如表一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贵州实地调研收集材料

二、地理条件恶劣引发生态环境脆弱

南方少数民族分布地域辽阔,有些生活在自然资源充足的山区或海边,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些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生存条件艰苦。在地理因素致贫的这些山区中有的是喀斯特地貌,岩石成堆,可耕地少;有的是荒山荒坡,土地贫瘠,水土流失、荒(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这几年,贵州山体滑坡、云南持续干旱、海南洪涝灾害,几次大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南方民族地区,造成了极大损失。

以贵州为例,全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喀斯特面积占73.79%。全省86个县(市)中有82个县(市)都有喀斯特分布。其中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所在地区土地面积70%以上的共42个;分布面积50%-70%的县(市)26个;30%-50%的县(市)共7个。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给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给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政策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3]。

三、区位劣势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边远山区,自然环境较为封闭,交通不便,客观地形成了该地区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时空障碍。区位劣势使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商业网点稀少,农民求医、求学、购置农药农具、出售农副产品极不方便。对外交流缺失使得山区农民在思想观念上更加保守和不合时宜,不适应时展和现代文明的要求。这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由于居住在远离集镇和交通沿线的边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生活难,形成了诸多的贫困县市。以贵州为例,2006年贵州民族地区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50个重点县的72%,占民族地区46个县的78%;有70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934个重点乡镇的76%,占民族地区982个乡(镇)的72.5% [4]。

四、思想观念落后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一)满足现状,不愿进行再生产。

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着安于认命,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在消费观念上,吃光喝光,不注重积累和扩大再产生,有的贫困户甚至把扶贫款、 扶贫粮种吃喝殆尽,没有财富积累,没有持续发展规划。

(二)惰性心理造成扶贫效果的缺失

政府的扶贫方式也对民族地区的人民的心理形成了陈旧思想的延续和惰性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与国家和政府和扶贫大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由于这种惰性心理的存在,扶贫工作事实上成了社会外界单方面的职责,解除贫困似乎与贫困者自身无关,扶贫只是国家和政府官员捞政绩,完成任务式的“要我脱贫”,而不是贫困者出自内心的“我要脱贫”的迫切需要和理性向往。于是,扶贫工作就会表现为贫困者在外力的支持下,连自己的双腿也懒得迈开,一旦这种扶持的外力消失,贫困者依然如旧的贫困。

五、人才缺乏造成后劲不足

(一)教育基础落后

民族地区多数县“普九”基础脆弱,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一些地区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基本办学条件较差;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受教育年限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

据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粗文盲率为15.37‰,高于全省1.48个千分点,高于非少数民族地区2.5个千分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文盲率为24.92‰,高于全省4.15个千分点,高于非少数民族地区6.65个千分点。教育发展滞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5]。

(二)人才缺失严重

从地区总数来看,教师人数并不少,但其中城镇教师资源丰富且饱和,而乡镇教师缺乏,特别是英语老师匮乏,有些学校因为没有英语老师而取消英语课。教师师资配置极不合理,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愈发落后。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困难,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实验、实习设备得不到更新,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广东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例,近年来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需要大量的现代物流人才。由于连山地处偏远山区,经济不发达,物流人才奇缺,本土物流人才极少,据调查,具备高级物流师资格的人没有,具备物流师资格或助理物流师资格的人不足0.05‰。

六、金融环境不够完善

(一)民族地区金融贷款发展速度较慢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多种原因,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速度远慢于东部发达地区,其主要表现在近十年的金融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和贷款增长速度两个方面。从2002年到2007年间,民族地区平均贷存比只有32.2%,和东部地区225.1%的贷存比有很大的差距[6]。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内在源动力严重不足,这在全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等民族地区都有一定共性表现。

(二)民族地区金融信贷渠道狭窄

民族地区金融信贷供给渠道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的政策调整,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网点陆续撤并,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承担了“老、少、边、穷”专项贷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和西部大开发、农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性贷款,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政策调整,国有商业信贷投向更倾向于高收益行业和优先满足大中城市客户需求;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把信贷资金重点投入到大企业、大项目。这种集中化投向使得民族地区金融信贷的渠道狭窄化。

(三)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在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下的民族地区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佳,欠款欠息严重,这也使得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亏损问题严重,突出表现为民族地区银行、信用社大多面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呆坏账损失日趋严重、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等。企业业绩不佳,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产生“惧贷”、“慎贷”的心理,抑制了地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四)民族地区金融资源外流现象明显

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各种生产要素都打破地域限制,遵循市场规律迅速流向效益更高的区域。对于民族地区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的经济区域来说,表现为用于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不足,而自身积累的金融资源又流向本区域外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主要是通过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吸纳的居民储蓄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大量通过资金上存、对外投资等渠道不断外流,资金流动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民族地区的资金和资源就源源不断地被虹吸到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外流使得原本资金实力不足的民族地区不但得不到信贷支持,信贷资金反而不断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小县市流向大城市,出现分贫济富现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财政收支失衡

由于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小,主要收入来源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工资社保性支出比重高,财政供养负担重,属于“吃补贴财政”,无力对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配套,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很多具有明显优势的资源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据统计,海南省在乡镇一级,自取消农业“两税”后,基本没有了税源,多数的乡镇税费收入只有20万元左右,有的甚至是零税费收入,而支出都在200万元左右,收入远大于支出,有的乡镇几乎全部本级支出都依赖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2006年,贵州省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37.3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57.34亿元,支出与收入差距119.69亿元。其中,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地方财政收入为10.01亿元、8.94亿元、11.3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31.17亿元、46.01亿元、44.20亿元,支出比收入分别高21.16亿元、37.07亿元、32.87亿元。11个自治县的财政支出均大于财政收入,靠财政补贴过日子。(如图一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贵州调研收集材料

七、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引起矛盾延伸

(一)生态保护政策引发民族地区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具有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但生态保护区的建立,退耕还林成为不能逾越的红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所产生的缺陷使得民族地区人们的发展权受到挑战,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矛盾尖锐。而一年每亩地几百元的补偿对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没能体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真实价值。

(二)扶贫机制不完善,扶贫措施落实不够

一是扶贫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扶贫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规划,但在制定扶贫规划时,常会出现为了急于求成而无法达到扶贫的效果。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短期内取得好的经济收益,长远来看却只是饮鸩止渴,重新陷入贫困。

二是资金规划混乱。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民族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效应三者脱节,没有做到很好的统筹协调,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

三是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扶贫工作要求多方支持,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动员上有所成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亚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特质及其与汉族文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战线, 1999(04) .

[2][3][4][5][8]来源于贵州调研资料

[6]何益群.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方略与融资政策思考[J],经理日报,2007. 12 .07.

第8篇

一、扶持对象

1、本实施办法所称的来料加工是指利用提供不污染环境、不涉及危险行业、安全可靠的原料和零部件进行组装加工或成品装配,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收取加工费或装配费的生产形式。扶持对象包括县内从事来料加工业的经纪人、企业、行业协会、来料加工专业村和个人(统称来料加工经纪组织)。

2、重点扶持对象:发放来料加工费比上年明显增加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本年度新发展的成绩显著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来料加工专业村(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村从业人员达到50人以上;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村有50%以上在家人员从事来料加工业);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或下山移民小区发展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根据实际,我县来料加工重点扶持汽车饰品、灯饰、袜子、橡胶、滤布、服装等行业。

3、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组织来料加工推介、洽谈、培训、考察、宣传等活动。

二、扶持政策

1、从事来料加工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可按先行发展逐步规范的方式开展加工生产和经营活动。来料加工经纪组织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免收工商登记费;家庭式暂可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2、县农村合作银行要积极扶持来料加工业,对业务稳定、信用良好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具体按《县低收入农户专项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办理。

3、大力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来料加工免费技能培训,经培训合格取得资格证书的,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补助范畴。

4、对纯手工加工、用电容量在4KW以下单相供电的家庭加工点(不包括临街店面的加工点),经县来料加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报供电部门备案,用电价格按照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定比定量标准收取。

5、对年发放加工费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或年发放加工费10万元以上的新增经纪人需新建、扩建来料加工临时场所的,在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由业主与所在村签订临时用地协议,送乡镇(街道)审核备案;对来料加工大户或有一定规模(年发放加工费10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或年发放加工费20万元以上的新增经纪人)的经纪人,需入园购置土地创办企业,园区管委会、国土部门优先予以供地;对来料加工户需要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有关部门即时办理。

6、在省财政安排来料加工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安排一定的来料加工配套扶持资金。

三、立项与实施

1、来料加工项目实行以奖代补管理。各乡镇(街道)每年3月初将上年度符合第1、2条规定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的名单及相关材料报县扶贫办、财政局。县扶贫办、财政局核实后统一上报省扶贫办、财政厅立项。

2、县扶贫办、财政局在接到省里的扶贫资金文件后,在30个工作日内将扶贫资金下达到具体项目实施单位。

3、实施单位要按照公告公示制的要求在实施地张榜公示,并及时将项目落实情况及报表报县扶贫办、财政局。实施的项目必须有发放给从业人员签名的加工费清单,并作为项目档案留存在县扶贫办。

4、各来料加工经纪组织要实事求是地开展项目申报,随时准备接受各级部门的核查。在项目申报实施中,如出现虚报、骗取、挪用项目资金或其它违反扶贫资金使用有关规定的,立即终止项目实施,5年内不再安排扶贫项目,情节严重的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

四、考核奖励及职责分工

1、建立年度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来料加工“十佳经纪人”,激发经纪人的创业热情,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和吸收更多的群众参与来料加工业。对从事来料加工成绩显著的,经推荐核实纳入县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

2、成立县来料加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解决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县农办、县妇联联合组织举办全县性来料加工洽谈、推介、培训、宣传活动,组织参加国内各种大型招商洽谈会,搭建来料加工业务信息和交流对接平台。县农办做好来料加工扶贫项目申报工作;县财政做好资金的拨付、管理工作;县经贸局做好来料加工产业的信息搜集工作;发改、供电、国土、建设、工商、金融等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第9篇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